树林和草原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树林和草原》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树林和草原》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讨论,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意象和情感。
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不同景物描写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感受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生字词的学习。
景物描写的分析。
2.教学难点:作者情感的表达。
不同景物描写的比较。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树林和草原》的兴趣。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课文的知识。
2.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情感。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重点指导生字词的读音。
3.理解课文内容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检查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针对学生的复述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细节。
4.分析景物描写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如“树林”、“草原”、“小河”等。
5.比较阅读学生对比阅读《树林和草原》中的不同景物描写,分析其特点。
6.情感表达学生探讨作者对自然的情感表达,如敬畏、赞美等。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自然的感受。
7.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8.作业布置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然的作文。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巩固记忆。
四、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学生对《树林和草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情感表达。
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2.教学不足:部分学生对生字词的记忆不够扎实,需要加强巩固。
课堂时间有限,部分教学内容未能充分展开。
3.改进措施:增加生字词的复习环节,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教学内容充实。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学会了《树林和草原》的内容,还培养了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了审美情趣。
《探寻大自然——树林和草原教案》

《探寻大自然——树林和草原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树林和草原的基本概念。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1.2 教学内容树林和草原的定义。
树林和草原的特点。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树林和草原的基本概念。
采用互动法,引导学生分享对大自然的感受。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收集学生的课堂作业。
第二章:树林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树林的生态特点和生物多样性。
培养学生对树林资源的保护意识。
2.2 教学内容树林的生态特点。
树林中的生物多样性。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树林的生态特点和生物多样性。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树林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收集学生的案例分析作业。
第三章:草原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草原的生态特点和生物多样性。
培养学生对草原资源的保护意识。
3.2 教学内容草原的生态特点。
草原中的生物多样性。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草原的生态特点和生物多样性。
采用小组讨论法,讨论草原资源保护的措施。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收集学生的小组讨论报告。
第四章:树林和草原的保护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树林和草原保护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树林和草原保护的行动。
4.2 教学内容树林和草原保护的重要性。
参与树林和草原保护的行动。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树林和草原保护的重要性。
采用角色扮演法,模拟参与树林和草原保护的行动。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收集学生的角色扮演报告。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5.2 教学内容回顾树林和草原的基本概念、生态特点和生物多样性。
总结树林和草原保护的重要性及参与保护的行动。
5.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回顾学习内容。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与反思。
5.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屠格涅夫《树林和草原》原文及赏析

……渐渐地牵引他向后方:回到幽暗的花园里,回到村子上,那里的菩提树高大而荫凉,铃兰花发出贞洁的芬芳,那里有团团的杨柳成行,从堤畔垂垂地挂在水上,那里有繁茂的橡树生长在膏腴的田地上, 那里的大麻和荨麻发出馨香……到那地方,到那地方,到那辽阔的原野上, 那里的土地黑沉沉的像天鹅绒一样,那里的黑麦到处在望,静静地泛着柔软的波浪。
从一团团明净的白云中央,照射出沉重的、金黄色的阳光。
那是个好地方……——节自待焚的诗篇读者对于我的笔记也许已经感到厌倦了;我赶快安慰他;约定限于已经发表的几篇为止;但是在向他告别的时候,不能不略谈几句关于打猎的话。
带了枪和狗去打猎,就本身而论,即从前所谓fur sich①,是一件绝妙的事;纵然你并不生来就是猎人,但你总是爱好自然和自由的,因此你也就不能不羡慕我们猎人。
……请听我讲吧。
例如,春天黎明以前乘车出游时的快感,你知道吗?你走到台阶上。
……深灰色的天空中有几处闪耀着星星;滋润的风时时像微波一般飘过来;听得见夜的隐秘而模糊的私语声;阴暗的树木发出微弱的喧噪声。
仆人把地毯铺在马车上了,把装茶炊的箱子放在踏脚的地方了。
两匹副马畏缩着身子,打着响鼻,优雅地替换着蹄子站在那里;一对刚才睡醒的白鹅静悄悄、慢吞吞地穿过道路去。
在篱笆后面的花园里,看守人安闲地在那里打鼾;每一个声音都仿佛停滞在凝结的空气中,停滞不动。
于是你坐上车;马儿一齐举步,马车发出隆隆的声音。
……你乘着马车,经过教堂,下山向右转,开过堤坝。
……池塘上刚开始升起烟雾。
你觉得有点儿冷,就用大衣领子遮住了脸;你打瞌睡了。
马蹄踏在水洼里发出很响的声音;马车夫吹着口哨。
但是这时候你已经走了约莫四俄里……天边发红了;唐鸦在白桦树丛中醒过来,笨拙地飞来飞去;麻雀在暗沉沉的禾堆周围唧唧喳喳地叫。
空气清朗了,道路更加看得清楚,天色明净起来,云发白了,田野显出绿色。
农舍里点着松明,发出红色的火光,大门里面传出瞌睡矇眬的说话声。
这期间朝霞发红了;已经有金黄色的光带扩展在天空中,山谷里缭绕地升起一团团烟雾来,云雀嘹亮地歌唱着,黎明前的风吹出了——于是徐徐地浮出深红色的太阳来。
《树林和草原》教案

《树林和草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树林和草原的特点、生态环境以及动植物种类。
(2)培养学生观察、描述自然环境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观察等方法,提高学生对树林和草原的认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树林和草原的生态环境及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描述自然环境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树林和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搜集有关树林和草原的资料、图片。
(2)设计教学活动方案。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课文。
(2)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多媒体展示的树林和草原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树林和草原的特点,引发学生对生态环境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树林和草原的生态环境、动植物种类。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树林和草原的美丽之处。
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树林和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共同总结树林和草原的重要性。
4. 实践活动:(1)学生动手制作关于树林和草原的手抄报。
(2)学生代表展示手抄报,分享制作过程中的收获。
5. 总结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收获,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议。
五、课后作业:1. 观察周围的生态环境,写一篇关于保护树林和草原的短文。
2. 家长参与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共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自己在学习态度、参与讨论、完成作业等方面的表现。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分享意识等。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实践活动成果,给予客观、全面的评价。
树林和草原屠格涅夫阅读题

树林和草原屠格涅夫阅读题在秋天,早晨严寒而白天明朗微寒的日子里,那时候白桦树仿佛神话里的树木一般全部做金黄色,优美地显出在淡蓝色的天空中;那时候低斜的太阳照在身上不再感到温暖,但是比夏天的太阳更加光辉灿烂;小小的白杨树林全部光明透彻,仿佛它认为光秃秃地站着是愉快而轻松的;霜花还在山谷底上发白,清风徐徐地吹动,追赶着卷曲的落叶;那时候河里欢腾地奔流着青色的波浪,一起一伏地载送着逍遥自在的鹅和鸭;远处有一座半掩着柳树的磨坊轧轧地响着,鸽子在它的上空迅速地盘着圈子,在明亮的空气中斑斑驳驳地闪耀着。
夏天的烟雾弥漫的日子也很美好,虽然猎人不喜欢这种日子。
在这些日子里不能打枪,因为鸟儿从你的脚边拍翅飞起,立刻消失在白茫茫的凝滞的烟雾中了。
然而四周多么静寂,静寂得难于形容!一切都觉醒了,然而一切都默不作声。
你经过一棵树旁边,它一动也不动,正在悠然自得。
通过均匀地散布在空气中的薄雾,在你前面显出一片长长的黑影。
你以为这是近处的树林;你走过去,这树林就变成了长在田界上的一排高高的苦艾。
在你的上空,在你的四周,到处都是雾。
可是这时候风轻轻地吹出了,一块淡蓝色的天空通过了稀薄如烟的雾气而显现出来,金黄色的阳光突然侵入,照射成一条长长的光带,落到田野上,钻进树林里,——接着,一切又都被遮蔽起来。
这斗争继续了很久;但是光明终于胜利,被太阳照暖了的最后一阵阵烟雾时而凝集起来,铺展得平平的,时而盘旋缭绕,消失在发着柔和的光辉的蔚蓝色的高空中,这一天就变成壮丽无比的晴明天气了。
现在你要出发到远离庄园的草原上去行猎了。
你的.车子在乡间土道上行驶了大约十俄里,终于来到了大道上。
你经过无数的货车旁边,经过几家大门敞开的旅店旁边,望见里面有一口井,屋檐下还有茶炊吱吱地沸腾着;你的车子从一个村庄开到另一个村庄,穿过一望无际的原野,沿着绿色的大ma田,长久地行驶着。
喜鹊从一棵柳树飞到另一棵柳树;农妇们手里拿着长长的草耙,正在田野里慢慢地走;一个行路人穿着一件破旧的土布外套,肩上背着一只行囊,拖着疲劳的步子行走着;地主家的笨重的轿形马车上套着六匹高大而疲乏的马,向你迎面而来。
屠格涅夫《树林和草原》课内选段阅读附答案

屠格涅夫《树林和草原》课内选段阅读附答案屠格涅夫《树林和草原》课内选段阅读附答案夏季七月的清晨!除了猎人,有谁领会过拂晓时候在灌木丛中漫步的乐趣?你的脚迹在白露沾湿的草上留下绿色的印迹。
你用手扒开 _________的树枝,夜里_________着的一股暖气马上向你袭来;空气中各处充满着苦艾的新鲜苦味,荞麦和三叶草的甘香;远处有一片茂盛的橡树林,在阳光底下发出闪闪的红光;天气还凉快,可是已经感觉酷热迫近了。
过多的芳香之气使得你_________。
灌木丛没有终点不过远处某些地方有一片金灿灿的成熟了的黑麦,一条条狭长的粉红色的荞麦田。
这时候一辆大车轧轧地响出;一个农人漫步走来,把他的马早先牵到阴凉的地方你同他打了招呼,就走开了;你后边传来镰刀的响亮的铿锵声。
太阳越升越高,草马上干了。
瞧,已经开始热起来了。
过了一个钟头,又一个钟头天边变得暗沉沉的;静止的空气中发散出火辣辣的热气。
1.本文选自 _________国有名作家 _________的成名作 _________(书名)。
2.这段文字描绘了几个时间段的风景?请分别找出这些表示时间的词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适合的是【】A.湿润孕蓄头晕眼花 B.濡湿蕴蓄头晕眼花C.阴湿贮蓄天晕地眩 D.湿润积蓄耳晕眼花4.本文作者是优异的语言大师,他笔下的光景老是在朴素的描绘中发散出浓烈的诗意。
试领会下面句子的妙处,谈谈它们幸亏哪里?①你的脚迹在白露沾湿的草上留下绿色的印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空气中各处充满着苦艾的新鲜苦味、荞麦和三叶草的甘香;远处有一片茂盛的橡树林,在阳光底下发出闪闪的红光;天气还凉快,可是已经感觉酷热迫近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照答案】1.俄;屠格涅夫;《猎人笔录》。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树林和草原》课文全解

12.树林和草原【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榛zh n:落叶乔木,叶子互生,圆形或倒卵形,雄花黄褐色,雌花鲜红色,结球形坚果。
果仁可以吃,也可榨油,这种植物的果实,通称榛子。
穹:穹隆,借指天空。
穹qi ng苍:天空。
黑黝y u黝:光线昏暗,看不清楚。
二、相关背景:关于作者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世袭贵族之家,1833年进莫斯科大学文学系,一年后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毕业后到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历史和希腊与拉丁文。
1843年春,屠格涅夫发表叙事长诗《巴拉莎》受别林斯基好评,二人建立深厚友谊。
1847~1851年,他在进步刊物《现代人》上发表其成名作《猎人笔记》。
以一个猎人在狩猎时所写的随笔形式出现的,包括25个短篇故事,全书在描写乡村山川风貌、生活习俗、刻画农民形象的同时,深刻揭露了地主表面上文明仁慈,实际上丑恶残暴的本性,充满了对备受欺凌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写出了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良好品德。
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当局以屠格涅夫发表追悼果戈里文章违反审查条例为由,将其拘捕、放逐。
在拘留中他写了著名的反农奴制的短篇小说《木木》。
19世纪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旺盛时期,他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处女地》(1859)。
其中《罗亭》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塑造了继奥涅金、皮却林之后又一个“多余的人”形象,所不同的是,罗亭死于1848年6月的巴黎巷战中。
《父与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
它反映了代表不同社会阶级力量的“父与子”的关系,描写亲英派自由主义贵族代表基尔沙诺夫的“老朽”,塑造了一代新人代表——平民知识分子巴札罗夫。
但巴札罗夫身上也充满矛盾,他是旧制度的叛逆者,一个“虚无主义者”,否认一切旧传统、旧观念,他宣称要战斗,但却没有行动。
猎人笔记树林和草原主要内容

猎人笔记树林和草原主要内容
《猎人笔记:树林和草原》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著名作品《猎人笔记》中的最后一篇,全文以猎人的狩猎为线索,以俄罗斯大自然风光为背景,展现了俄罗斯乡村的四季风光。
具体来说,全文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人物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盛夏时节的树林和草原风光,从清晨到夜晚的各种景物都呈现出了不同的色彩和气息。
作者通过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让读者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生机勃勃和自然的美妙。
同时,文章中还融入了猎人欢畅的心情,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与自然相契相合的诗意。
屠格涅夫通过描写大自然的美景和乡村生活的真实场景,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无限喜爱。
此外,在《树林和草原》中,作者还隐蔽地揭露了地主表面文明仁慈、内心丑恶、对奴隶残暴的本性,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奴隶制的反对和对农民的同情。
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得文章在写景的同时也融入了深刻的思想内涵,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总之,《猎人笔记:树林和草原》是一部充满诗意和乡土气息的作品,通过对大自然风光的生动描绘和对乡村生活的真实反映,让读者感受到了俄罗斯乡村的美丽与宁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11月22日班级:姓名: 主备教师:李秋霞
树林和草原
导学案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写景的顺序。
2.通过朗读和分析,体味作品的语言特色。
3.掌握描写景物特征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1.了解文章写景的顺序,体味作品的语言特色。
2.掌握描写景物特征的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中流露的情感。
【知识链接】
1.作者档案: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19世纪著名作家,被称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
代表作品有《父与子》《前夜》《罗亭》《猎人笔记》。
2.本文选自《屠格涅夫文集·猎人笔记》第一卷,略有改动。
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也是他的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
《树林和草原》是《猎人笔记》的最后一篇。
在本文中,作者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俄罗斯树林和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
一、自学自研
1.扫除文字障碍
濡()湿轧轧()榛()树
铿锵()()穹隆()()
朦胧()()头晕目眩()草垛()2、有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主要描绘了地方?哪个季节的风光?
(2)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合作探究】
1.理清文章思路,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拓展提升】
1.用句式说话:我觉得写得最精彩,因为。
2.用一段话,描绘一处景物。
(可就刚才的写一写、评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