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论文]
论翻译文学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以五四时期为例

【内容提要】五四时期对翻译文学价值的认识趋于全面,不仅把它当作张望异域世界的窗口,而且视之为思想启蒙的载体、精神沟通的桥梁、救治传统文学观念弊病的良药、新文学建设的范型与别致的审美对象;翻译文学的选择,既切合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要求,又对新文学有所增益;文学翻译是众多流派的共同行动,取得了巨大成就;翻译文学产生了积极的思想启蒙效应,极大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表现空间和艺术天地,促成了白话文学语体的成熟,培养了作家,也哺育了读者,在诸多层面上参与了中国现代文学建构乃至历史进程。
一问题的提出中国的翻译文学,最早可以追溯至《左传》等古典文献里的零星记载。
东汉开始的佛经翻译,包含了丰富的文学内容,诸如《法华经》、《维摩诘经》、《盂兰盆经》等堪称佛教文学的代表作。
近代翻译文学开始把外国文学作为文学来翻译,但是,存在着一些影响翻译文学质量及其发展的问题,譬如:以“意译”和译述为主,其中根据译者感情好恶、道德判断及审美习惯而取舍、增添、发挥、误译、改译、“中国化”(人名、地名、称谓、典故等中国化,小说译为章回体等)的现象相当严重;原著署名权没有得到充分尊重,不少译著不注明著者,或者有之但译名混乱,还有一些译著也不署译者名①;译作中只有少数用白话翻译,大多数与代表性成果则为文言;各种文体不平衡,小说居多,而诗歌、散文较少,话剧更是寥寥可数。
五四时期,由于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强力推动,新文学开创基业的急切需求,以及新闻出版业与新式教育的迅速发展,翻译文学呈现出波澜壮阔的局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迈进了一个新纪元。
译者队伍不断扩大,发表阵地星罗棋布,读者群遍布社会各个阶层,翻译文体渐趋丰富,白话翻译升帐挂帅,翻译批评相当活跃,翻译质量有了飞跃性的进步,翻译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门类,堂而皇之地步入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殿堂。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学史家意识到翻译文学的重要性,把翻译文学列入文学史框架,如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上海中华书局1929年4月)与王哲甫《中国新文学运动史》(北平杰成印书局1933年9月),分别将“翻译文学”列为第8章与第7章,田禽的《中国戏剧运动》(商务印书馆1944年11月)第8章为“三十年来戏剧翻译之比较”,蓝海《中国抗战文艺史》(现代出版社1947年9月)也注意到抗战时期翻译界的“名著热”现象。
五四时期英美文化的译介及影响

五四时期英美文化的译介及影响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我国与外国文学接触频繁时期,社会要变革,文学要革新,从而出现了对外国文学的强烈要求,这就出现了外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大潮。
无数的外国文学被译介进来,当然包括英美文学。
它们使当时的中国看见了另一个世界,更促进了新文化运动并给中国文学带来了深远影响关键词:英美文学译介五四时期五四时期翻译活动异常活跃,译介了大量外国作品,其中英美文学占了很大比例。
此时的翻译不是个别人的事业了,而成了庞大的翻译队伍的要求。
《新青年》《小说月报》等刊物大量登载翻译过来的英美文学作品。
此时的翻译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是以前任何时期所不能比拟的。
据不完全统计1919年-1927年间译介的各国作品总数达437种,其中英美作品占114种,占26%一. 此时英美文学作品的译介因当时的社会情况有着鲜明的特点1.1译介的英美文学作品有独特的思想性英美文学初期的译介注重趣味性,译介作品的质量也参差不齐。
五四时期,处于社会变革的需要。
提出了新文化喝新文学运动批判封建主义的旧文化,这就使外国文学作品的译介也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因此这个时期的译介活动主要针对能对中国文学起到文化批判和文化启蒙作用的外国作品尤其是那些有现实意义及具有社会批判力量的17世纪以后的现当代作品。
拜伦的《哀希腊》最初由梁启超翻译过,“五四”时期又有胡适、柳无意等的译文。
《哀希腊》之所以受到重视,不是因为它的文学性,而是它的反抗精神。
梁启超曾说“他这诗歌正是用了激励希腊人而作。
但我们今日听来,倒像有几分是为中国说话哩。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
鲁迅先生也揭示过时代原因:“其实,那时Byron之所以比较的为中国人所知,还有别的原因,就是他的助希腊独立。
时当清朝的末年,在一部分中国青年们心中,革命思潮正盛,凡叫喊复仇和反抗的,便容易惹起感应”。
(鲁迅,《坟・杂忆》,《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广受欢迎也是在与他和他的作品在当时被认为是民主和自由的象征。
浅析五四文学翻译对白话文的影响

第 32 卷 第 11 期2019 年 11 月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lectricityVol.32 No.11Nov.2019浅析五四文学翻译对白话文的影响韩培利(山西省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晋中 030600)摘 要:五四文学翻译在中国翻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而且对语言的变革有着积极作用。
从五四文学翻译的历史背景出发,对白话文的产生、发展及其意义做了多角度的探讨,从而表明五四翻译活动在完善中国社会语言的同时,语言的发展也繁荣了五四文学翻译。
关键词:五四运动;文学翻译;语言变革;白话文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0097(2019)11-0127-020 引言文中所指的五四时期是指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第一个十年,即1917至1927年。
1911年,辛亥革命的兴起,结束了我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度,然而,不可变革的是帝国主义大山一直压在我国人民头上,大众渴望摆脱这种生活。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工业有了较迅速的发展,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开始正视中国的腐败贫弱,迫切需要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理论来救国救民。
在此背景下,陈旧的思想观念、文化思维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形势。
行为意识需要注入新的血液,翻译成了传播先进理论的唯一途径,于是翻译活动日盛。
五四运动期间,文学翻译成为主流,基本上各个文学社团和流派都有自己的翻译理论主张和具有代表性的翻译家。
创造社的郭沫若从浪漫主义的角度强调译者主观情感的投入;文学研究会的茅盾从现实主义角度提出翻译为社会服务;新月派的徐志摩在诗歌翻译上有突出贡献;由众多文艺流派整合而成的左联主张翻译为中国革命现实服务,注重唯物史观的文艺批评著作和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的翻译。
在那个的时代背景下,文人墨客、教育群体、怀揣救国救民的志士救国最好的方法即是文学。
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与借鉴

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与借鉴数千年来,中国文学一直是中国人民的瑰宝,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然而,外国文学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借鉴。
通过与外国文学的交流与碰撞,中国文学得以不断发展和提升。
首先,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在于艺术风格的迭代。
自开明启蒙运动以来,中国文人开始广泛接触西方文学作品,并引入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等外来的艺术风格。
这一影响深远地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学的表达方式,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例如,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西方现实主义小说的影子,他将现实主义的笔触与中国社会的疾苦结合起来,形成了令人难忘的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其次,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还在于题材的丰富。
中国文学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想象力而著称,但长期以来,题材选择较为局限。
借鉴外国文学的经验,中国作家开始涉足更广泛的题材,如科幻、推理、奇幻等。
这使得中国文学不再受限于传统的叙事方式,激发了作家们的创造力。
例如,刘慈欣先生的科幻小说《三体》在国内外引起轰动,打破了传统的文学框架,让人们窥见了中国文学的无限潜力。
此外,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还从语言的层面上体现。
中文作为一种古老而丰富的语言,在表达能力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然而,外国文学通过各种翻译和借鉴方式,丰富了中国作家的语言表达方式。
借鉴外国文学的语言风格,中国作家可以更好地传达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提高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例如余华先生的小说《活着》,从语言上展现了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力,使读者在情感上深受触动。
然而,严格的借鉴往往是不利的,中国文学应该更好地吸收外国文学的影响,并加以创新。
毕竟,中国文学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应该保持自己的特色和风采。
中国作家应当在借鉴外国文学的基础上,引入更多中国元素,通过与外国文学的对话,为中国文学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启示。
综上所述,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借鉴。
外国文学对中国现当代作家的影响

外国文学对中国现当代作家的影响
外国文学对中国现当代作家的影响是深远的。
自从20世纪初,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倾向于西方文学,已经产生了一批中国的现代派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西方文学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以下是外国文学对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主要影响:
1.文学思想的更新和转变
中国现当代作家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逐渐转变了传统文学的创作观念。
他们更加注重作品的现代性,探索新的文学形式和技巧,强调人性的多维性和复杂性,提倡个性和自由的表达。
2.文学风格的多样化
外国文学的影响为中国现当代作家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和技巧,使他们在创作中展现出多样化的风格。
一些作品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学与西方现代文学,形成了特有的“东西合璧”的文学
风格。
3.文化交流的促进
外国文学对中国现当代作家的影响不仅是文学本身,还包括思想知识的传递和文化价值的交流,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发展。
4.普及世界文化的作用
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使中国读者了解了外国文学的经典作品和文学发展历程,增长了他们的阅读视野和文化素养,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
总之,外国文学对中国现当代作家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与西方文学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格局。
论外国文学作品对我国文学的影响

论外国文学作品对我国文学的影响在国际文学交流越来越频繁的今天,外国文学作品对我国文学的影响正在逐渐显现。
从最初的接受西方文学传统到现在的在世界文学舞台上有所斩获,我国文学已经开始走向国际化。
在这个过程中,外国文学作品既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又给我们提供了与国际接轨的契机。
下面就来探讨一下,外国文学作品对我国文学的具体影响。
首先,外国文学作品对于我国文学的推陈出新起了重要作用。
在我国文学长期封闭的时期,西方文学风格和思想对于我国文学的启示十分重要。
从汇入三百年前的《西厢记》到1917年出版的鲁迅的《狂人日记》,从莎士比亚到托尔斯泰,外国文学作品一直在影响着我国文学的发展。
鲁迅在《我的阅读观》中曾说过:“恣意谈人性,恣意发抖。
因此外国文艺品特别好,说话不怕话的人推倒,庸俗的东西踢翻。
这是文艺首义核心。
”因此,可以看出外国文学作品帮助了我国文学在语言表达、思想丰富与理性等方面的研究和提升。
其次,外国文学作品对我国文学的创新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外国文学作品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不同的文学范式和思想方法,这种新鲜的和跨越文化的经验对于我国文学的发展具有长远的作用。
例如,我国文化限制严格要求形式的固定与规范,而西方文学传统则是注重创新和变化。
外国文学作品可以为中国作家提供重新思考故事形式和议题的机会,使他们更好地采用新的创作方法和创造优秀的作品。
熟知西方文学传统和并不排斥外国文学作品的中国作家,不仅有意识地吸收了外来思想,还通过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解读和研究提高了自己的文学水平。
这些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合了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但也保留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例如,《平凡的世界》和《白鹿原》根植中国文化和历史传承,但同时也兼具了西方文学作品的叙事风格和现代意识,使它们成为国际文学的代表作。
此外,拓宽读者眼界与文学视野是外国文学作品对我国文学的另一个积极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交流日益深入,读者群体也逐渐扩大,这为外国文学作品提供了更广泛的传播机遇。
外国文艺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文学革命者们吸收和借鉴外国文艺理论与创作经验的重要方式就是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新青年》、《小说月报》、《文学周报》等刊物都在当时大量刊载过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如《新青年》曾翻译易卜生的作品,一些旨在反传统、反专制、提倡个性自由、妇女解放的优秀作品得到广泛传播,产生很大影响。
五四后,西方各种文学思潮和与此相关的哲学思潮开始更大批地涌入中国,中国文学革命先驱不断对其进行选择与吸收,将其中国化,以使其发挥更大的影响和作用。他们运用这些方法表达苦闷,鞭笞社会,启蒙人们,表现着五四时期的叛逆、自由、创造的精神。外国文艺思潮极大的推动了中国文学从旧文学中站起来,产知识分子开始以改造社会为己任,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不断摸索,奋斗。
那么外来文艺思潮对中国的影响是从何时开始的呢?一般认为,从清末开始,中国文学就已在接受外来思想。但是,外来文艺思潮真正开始对中国文学产生重大影响却是从五四运动时期开始的。
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人是推动中国文学走向现代的先驱。胡适在西方“意象派”的影响下写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章八事”: 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陈词滥调、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主张形势上追求具体性、运用口语等,倡导白话新诗。陈独秀则在欧洲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影响下提出“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号召发动中国的文学革命。鲁迅的《狂人日记》受到果戈里同名小说与尼采思想的影响,猛烈抨击了中国的吃人礼教。
翻译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翻译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作者:王慕雪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2020年第2期王慕雪(青岛大学,山东青岛 266071)摘要:“现代”作为一个时间概念,指1917年到1949年,这时的中国刚刚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很多学者迫切希望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科学民主思想,而中国的传统文学形式已再也不能满足人们思想情感表达的需要。
于是,人们力求革新,中国文学开始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发展历程,翻译文学的出现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翻译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文学影响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2-0035-020引言《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前言中说:“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语言上表现为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文学形式上百花齐放,既有小说、诗歌和散文,还有中国传统文学中没有的话剧形式。
这样的情形,可以追溯到五四新文化运动。
当时的中国在经历了鸦片战争、戊戌政变失败等一系列事件后,开始了文学革命。
作家们普遍参考域外文学体系,对传统文学进行有意识的“否定”和“决裂”,以及在“理论、格式、方法、技巧等环节上的现代化”,所以翻译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1翻译文学翻译文学,是从跨国界、跨文化的角度划分出来的一种文学概念。
中国的翻译文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
东汉开始的佛经翻译,例如《法华经》、《维摩诘经》等堪称佛教翻译文学的代表作。
五四时期新文化启蒙运动兴起,新闻出版业与新式教育迅速发展,翻译文学作为传播新思想的重要载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因为翻译活动日益频繁,翻译文学被列入文学史框架。
但值得注意的是,翻译文学不等同于外国文学,因为翻译中译者除了需要忠实地传达原著的基本信息之外,还要在其艺术性、审美性等方面下功夫。
可以说翻译文学是一种“文学创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摘要: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在反帝、反封建的同时,也给中华民族进行了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而外国文学则像一缕清风,吹醒了中国的有志之士,而这些外国文学也在潜移默化中对中国的现代文学产生影响。
关键词:外国文学;翻译;中国现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在五四运动中,中国的有志之士希望通过学习西方、不断摸索适合的发展道路来挽救处于危急之中的中华民族,翻译外国文学正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
“五四”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时期的文学也是人们研究的重中之重。
然而,这一时期翻译文学的研究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五四运动”时期的翻译正处于我国翻译的第三次高潮,先进的知识分子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不仅使国人了解了西方,还直接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新文学的建设。
下面通过结合当时的翻译状况来分析一下外国文学翻译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1 外国文学翻译的概况
在“五四”期间,各路知识分子纷纷做出了“思想救国”的尝试,由于我国传统的封建文化思想的局限性,本身已无力担起挽救中华民族亡族灭种的命运,而先进的西方文化的渗透则能给人们一种思想上的启迪。
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五四时期既是一个重要的转折
时期,也是中国告别旧文学、倡导新文学的重要发展阶段。
倡导新文学,就需要学习西方。
这时候,翻译活动则显得异常重要,因为它不仅是一种目的,也是一种手段。
茅盾曾说过“我觉得翻译文学作品和创作一般的重要,而在尚未有成熟的‘人的文学’之邦像现在的我国,翻译尤为重要否则,将以何者疗救灵魂的贫乏,修补人性的缺陷呢?”(陈福康2000:73)。
从翻译的题材上看,“五四”时期与近代前几个时期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洋务运动时期,徐寿、李善兰、华蘅芳等知识分子所从事的翻译活动,大多出于晚清军事、外交的需要,对当时的文学贡献微乎其微;到了戊戌维新时期,在严复的率领下,维新派和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学生翻译了大量的西方著作,详细阐述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进而到了“五四”时期,内容更是有了质的变化,由于对西方文学的开放态度,文学翻译成了主流,人们大量的接触到了西方的文化的精髓,在当时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奇观。
从学习的对象上看,“五四”时期主要是学习欧洲文学,但在对五四文学进行分析后不难发现,尽管胡适、鲁迅等五四新文学的领袖极力推崇西方文学,但也并没有将从古典文学到现代主义的整个西方文学都拿来学习。
因为他们并没有将注意力放在西方的古典文学上,其研究方向主要是卢梭之后的现代西方文学,即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与现代主义。
在“五四”期间,在鲁迅、陈独秀等人的推崇下,西方的各种思潮、流派开始传入中国。
这就客观上为中国文学的多元化发展创造
了条件。
王哲甫曾说:“中国的新文学尚在幼稚时期,没有雄宏伟大的作品可资借鉴,所以翻译外国的作品,成了新文学运动的一种重要工作”(王哲甫1996:259)。
根据记载,“五四”时期的外国文学翻译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1917-1927 年间出版译作225 种,其中理论译作25 种,作品总集13 种,分国别译作187 种)。
且从翻译人员的构成上来看,译者多以社团成员从事翻译活动,比如新青年社、文学研究会、创造会等等。
“五四”时期的翻译特点,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翻译队伍素质高。
这一时期的译者大多有过海外留学的经历,接受过西式高等教育。
不但在语言上没有障碍,同时有着开放的思想观念,对外来新鲜事物持开放态度。
(2)翻译范围广。
这里所说的翻译范围广,不仅指翻译的内容,还涉及到这一时期翻译所涉及的原作流派、题材、体裁,译者的选择乃至传播途径,这些都有着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向。
这就使得读者能够更多的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
(3)转译现象盛行。
转译是指原作的最初语言和译作的目的语之间经由了第三种语言的中介。
冰心之所以在翻译界占有一席之地,与她译介东方泰戈尔的诗歌密不可分,这种现象被学者们归结为翻译的“弱国模式”,认为这是意识形态支配翻译活动的结果。
(4)翻译理论盛行。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期留下的翻译理论甚少,乃当时的一大憾事。
而“五四”时期有关翻译理论的论述盛行,涉及到翻译标准、功用等方方面面,为后来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使得翻译活动有了理论支持。
(5)译者角色的多重性。
“五四”时期的译者不再是单纯地从事翻译工作,比如鲁迅、瞿秋白等。
他们承担着思想、文学、社会等多重层面的重任务,也使得这一时期的翻译更加复杂与多样。
2 外国文学翻译对我国文学的影响
五四时期的翻译有着三重追求——思想启蒙、政治救亡和审美情趣。
翻译工作者在翻译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在语言的转换过程中发挥了主体作用,对我国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新的词汇与语法
在白话文逐渐成为文坛主流的时候,汉语的语法也在发生变化,主要是双音词和语法规则的涌现。
这明显受到了西方文学的影响。
在“五四”的新诗运动中,复音词的增加,有利于现代汉语将复杂的思想和现实生活表达出来,充分地反映现代人生的生活状况。
再看词汇。
词汇变化最活跃,王力认为晚清到五四汉语词汇的发展速度,超过以前三千年,而“从鸦片战争到戊戌变法(1898),新词的产生是有限的。
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1919),新词的产生得比较快。
五四运动以后,一方面把已通行的新词固定下来,另一方面还不断地创造新词,以适应不断增长的文学需要”。
新词的产生,突破了传统文学原有的审美观点,使得新的文本具备了现代特征。
2.2新的文学体裁
“五四”之前,中国的现代文学尚处在萌芽之中,真正意义上的
白话小说、白话诗尚未出现。
纵观当时的文学题材,则明显受到了外国文学的影响。
我国的作家模仿外国文学中爱情故事、侦探推理等内容,创造出了相似的作品,比如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受果戈里同名小说的影响;玩偶之家被译介到我国后,胡适先生摩仿写出了爱情小说《终身大事》,塑造了中国的第一个“娜拉”。
2.3新的文学形式
对新文化的倡导者来说,翻译对文学创作往往会有着驱动作用。
“真心的先去模仿别人,随后自能从模仿中,退化出独创的文学来”(刘纳1999)。
中国现代文学新的样式的诞生和发展,如新诗、白话小说、话剧等都和翻译活动息息相关。
“五四”时期对外国小说的翻译,不仅推动了中国传统的变革,而且对整个现代文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旧小说的章回体逐渐被打破,作家们开始采用西洋小说的形式。
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外国文学的翻译介绍,新的文学形式,如新诗和话剧,以及新诗标点的引进,对中国新文学的成长和发展,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林纾先生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彻底摆脱了传统小说的章回体的束缚,并且保留了其中部分日记体;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提倡全用白话,韵文之戏曲,也都译为白话散文,提倡“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3 总结
社会每一次进步与发展的背后都有着翻译的身影。
中国各个时期的翻译无论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还是对中国的语言和文化的形成发
展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单从“五四”的角度来看,它也标志
着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翻译的内容上看,这一时期的译作不再仅仅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不再拘泥于军事、外交等内容,而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向国人介绍西方先进文化,从根本上唤醒中国人沉睡的意识。
从外国文学的翻译对我国文学作品的影响来看,通过大量的引进西方词汇,促进了汉语新词的产生以及语法的充实,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复杂地思想状况。
新型文学体裁和形式的涌现,让国人欣赏到了自己的白话文小说、新诗和话剧。
“五四”时期可以被看成我国翻译史上的盛世。
正是这一时期翻译活动的蓬勃发展,引进西方文学,才涤荡了整个社会的歪风邪气,促进了人们思想上的解放。
从这一阶段的历史意义来看,它不仅继承了我国对佛经翻译和科技翻译的传统,也启迪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第四次西学引进的高潮,为后来的翻译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73.
[2] 王哲甫.中国新文学运动史[m].上海,上海书店,1996: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