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140页

合集下载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PPT课件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PPT课件

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制定检查计划
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定期 的职业健康检查计划,确保员工 能够及时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
检查项目设置
针对常见的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设置相应的检查项目,如听力、心 电图、B超等,以便早期发现异常。
检查结果处理
对检查结果进行汇总和分析,针对 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如 调整工作岗位、进行治疗等。
萎缩等。
辐射
包括电磁辐射、紫外线和红外 线等,长期暴露可能对皮肤、 眼睛和免疫系统造成损伤。
高温与低温
长时间处于高温或低温环境中 可能导致中暑、冻伤等。
物理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01
02
03
生理影响
物理因素可能对人体的生 理机能产生负面影响,如 影响听力、视力、免疫系 统等。
心理影响
长期处于不良的物理环境 中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 心理问题。
肤晒伤、皮肤癌等。
中暑与冻伤
长时间处于高温或低温 环境中可能导致中暑或
冻伤。
03 常见的物理因素所致职业 病
噪声聋
总结词
噪声聋是由于长期接触噪声引起的听力下降,甚至丧失听 力的职业病。
预防措施
采取有效的噪声控制措施,如使用消音设备、隔音材料等 ,定期进行听力检查,以及佩戴耳塞或耳罩等个人防护用 品。
03
预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施
04
改善工作环境和工作姿势,加强 肌肉锻炼和伸展运动,以及定期 进行体检和康复治疗。
治疗方式
对于肌肉骨骼疾病的治疗,主要 是采取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方式。保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 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等,手术治 疗则针对严重的关节畸形和脊椎 疾病。
04 预防和管理物理因素所致 职业病的方法

物理性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所致职业病

物理性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所致职业病

物理性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所致职业病1.噪声1)生产性噪声的特性、种类及来源(1)空气动力噪声,例如各种风机、空气压缩机、风动工具、喷气发动机、汽轮机的噪声。

(2)机械性噪声,例如各种车床、电锯、电刨、球磨机、砂轮机、织布机等发出的噪声。

(3)电磁噪声,例如电磁式振动台和振荡器、大型电动机、发电机和变压器等产生的噪声。

2)生产性噪声引起的职业病——噪声聋。

2.振动(1)使用锤打工具作业,以压缩空气为动力,如凿岩机、选煤机、混凝土搅拌机、倾卸机、空气锤、筛选机、风铲、捣固机、铆钉机、铆打机等。

(2)使用手持转动工具作业,如电钻、风钻、手摇钻、油锯、喷砂机、金刚砂抛光机、钻孔机等。

(3)使用固定轮转工具作业,如砂轮机、抛光机、球磨机、电锯等。

(4)驾驶交通运输工具或农业机械作业,如汽车、火车、收割机、脱粒机等驾驶员,手臂长时间把持操作把手,亦存在手臂振动。

3.电磁辐射1)非电离辐射(1)高频作业、微波作业(2)红外线辐射——白内障。

(3)紫外线辐射。

常见辐射源有冶炼炉(高炉、平炉、电炉)、电焊、氧乙炔气焊、氩弧焊、等离子焊接等。

电弧光照射——电光性眼炎。

雪地作业、航空航海作业——太阳光眼炎或雪盲症。

(4)激光辐射——激光所致眼损伤。

激光对皮肤也可造成损伤。

2)电离辐射凡能引起物质电离的各种辐射称为电离辐射,如各种天然放射性核素和人工放射性核素、X线机等。

4.异常气象条件1)异常气象条件下的作业类型(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

作业环境的特点是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相对湿度低,形成干热环境。

冶金工业的炼钢、炼铁、轧钢车间,机械制造工业的铸造、锻造、热处理车间;建材工业的陶瓷、玻璃、搪瓷、砖瓦等窑炉车间;火力电厂和轮船的锅炉间。

(2)高温高湿作业。

气象条件特点是气温高、湿度大,热辐射强度不大,或不存在热辐射源。

如印染、缫丝、造纸等工业中,液体加热或蒸煮,车间气温可达35℃以上,相对湿度达90%以上。

具有热害的煤矿深井井下气温可达到30℃,相对湿度达95%以上。

最新整理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及所致职业病.docx

最新整理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及所致职业病.docx

最新整理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及所致职业病作业场所存在的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有噪声、振动、辐射、异常气象条件(气温、气流、气压)等。

1.噪声及噪声聋于机器转动、气体排放、工件撞击与摩擦等所产生的噪声,称为生产性噪音或工业噪声。

分为三类:空气动力噪声、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

能产生噪声韵主要工种有使用各种风动工具的工人、纺织工、发动机试验人员、拖拉机手、飞机驾驶员和炮兵等。

生产性噪声对人体的危害首先是对听觉器官的损害,我国已将噪声聋列为职业病。

噪声还可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及全身其他器官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

2.振动及振动病生产设备、工具产生的振动称为生产性振动。

产生振动的机械有锻造机、冲压机、压缩机、振动筛、送风机、振动传送带、打夯机等。

手臂振动所造成的危害较为严重,主要有锤打工具,如凿岩机、空气锤等;手持转动工具,如电钻、风钻等;固定轮转工具如砂轮机等。

振动病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两种。

在生产中手臂振动所造成的危害较为明显和严重,国家已将手臂振动的局体振动典型表现为发作性手指发白(白指病)。

局部振动病为法定职业病。

3.电磁辐射及所致的职业病1)非电离辐射(1)射频辐射。

如高频感应加热、金属的热处理、金属熔炼、热轧等,高频设备的辐射源;微波作业,于电气密闭结构不严微波能量外泄和辐射向空间辐射的微波能量。

对健康的影响可出现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2)红外线。

炼钢工、铸造工、轧钢工、锻钢工、焊接工等可受到红外线辐射。

红外线引起的职业性白内障已列入职业病名单。

(3)紫外线。

常见的辐射源有冶炼炉、电焊等。

作业场所比较多见的是紫外线对眼睛的损伤,即所引起的职业病——电光性眼炎。

(4)激光。

用于焊接、打孔、切割、热处理等。

激光对健康的影响主要是对眼部影响和对皮肤造成损伤。

2)电离辐射α、β等带电粒子,γ光子、中子等非带电粒子的辐射。

物理因素与职业病-滨医董老师

物理因素与职业病-滨医董老师


症状

诊断标准

GBZ 24-2002

急性减压病:轻度、中度、重度 减压性骨坏死

治疗

加压,消除气体栓塞
预防减压病的措施

技术革新,机器替代 遵守操作规程 保健措施:禁止酒后工作、防止过劳、强化营养。高热量、 高蛋白、中等脂肪;保暖、热饮、热水澡;就业前体检。 禁忌症:很多,精神疾病、眼部疾病、主要脏器与内分泌 疾病者、耳鼻喉科疾病着、50岁以上者、过敏体质者均不 可以从事该工作。
汗腺分泌汗液

人体热 感受器
心脏负荷增加
肾脏回吸收水 消化系统血液供应减少 丢失盐分与水平、水溶性维生素 肌肉活动能力下降 神经活动能力受限 心脏工作负担加重 肾功能受损
1. 2. 3. 4. 5. 6.
高温作业所导致的疾病

急性热致病
痱子 刺热 中暑


慢性热致病
慢性热衰竭 高血压 心肌损害 消化系统疾病 皮肤病 热带性嗜睡 肾结石

运输工具的驾驶,钻井平台,混凝土搅拌台 振动筛操作台,农业机械
(二)振动对人体的危害
1.
2.
局部振动 ① 神经系统 ② 心血管系统 ③ 骨骼肌肉系统病变 全身震动

晕动病 骨骼与肌肉系统损伤 内脏移位 交感神经紧张 其他
局部振动的危害
(1)神经系统

上肢手臂末梢神经功能障碍:感觉减退 、振动觉和痛觉减退,神经传导速度减 慢,反应潜伏期延长。

常温下裸手皮肤温一般在29℃~30℃
裸手皮肤温度保持在20℃以上,手操作功能基本 保持正常


手皮肤温降到15.5℃,手操作功能受到影响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概述与化学因素相比物理因素特点:①作业场所常见的物理因素,除了激光是人工产生以外,其他因素在自然界均有存在②每一种物理因素都有特点的物理参数③作业场所存在的物理因素一般有明确的来源④工作场所空间中物理因素的强度一般是不均匀的,多以发生装置为中心向四周传播⑤有些物理因素可有连续波和脉冲波,性质的不同,对人体危害的程度有所不同⑥在许多情况下,物理因素对人体危害的程度与物理参数不呈直线相关关系⑦研究物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和机体的是适应范围⑧除进入体内的放射性物质外,绝大多数物理因素在脱离接触后体内无残留,所以治疗不需要采用“驱除”或“排出”的方法。

不良气象条件高温作业一、高温生产环境中的气象条件及其特点1.气温:大气温度、太阳辐射、生产性热源、人体散热、二次热源2.气湿:高气湿(相对湿度在80%以上)——多见于纺织印染、造纸、潮湿的矿井和隧道等低气湿(相对湿度低于30%)——多见于冬季高温车间。

3.气流:外界风速和热源。

室内外温差愈大,产生的气流也越强。

4.热辐射正辐射:周围物体表面温度超过人体表面温度时,周围物体表面向人体发放热辐射而使人体受热。

负辐射:周围物体表面温度低于人体表面温度时,人体表面则向周围物体辐射散热。

热原辐射的能量(E)大小取决于辐射源的温度,并与其绝对温度(T)的4次方成正比(E=KT4)。

K为热辐射系数。

热辐射能量与辐射源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热辐射强度的单位:(J/cm².min)二、高温作业的类型与职业接触高温作业:指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以本地区夏季室外平均温度为参照基础(夏季室外通风计算温度),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业。

一般将热源散热大于23W/m³的车间称为高温车间或热车间。

夏季室外通风计算温度:历年最热月每日下午1点或2点测得的气温均值。

3个基本类型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特点为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相对湿度低。

冶金工业、机械制造工业、使用炉窑工业、使用锅炉2.高温、高湿作业:特点为高气温、气湿,而热辐射强度不大。

常见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常见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常见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中暑:在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减压病:在高气压下工作一定时间后,在转向正常气压时,因减压过速所致的职业病。

高原病:人在低气压环境对缺氧不能适应所发生的这种特发性疾病。

航空病:在高空环境中、由于气压下降、氧分压降低而导致的飞行人员以缺氧为主要边表现的职业病。

手臂振动病:由于长期使用振动工具而引起的以末梢循环障碍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物理性有害因素及所致职业病

物理性有害因素及所致职业病

职业病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针对不同职业病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改善工作环境、减少有害物质的暴 露等。
控制策略:制定严格的职业病控制标准,加强监管力度,确保企业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早期发现: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潜在的职业病风险,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 预和治疗。
健康教育:提高员工对职业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加强职业卫生培训和宣传。
长时间接触低强度 微波辐射可导致神 经系统慢性损伤, 出现记忆力减退、 反应迟钝等症状。
紫外线过量暴露可 引起神经系统炎症 反应,导致头痛、 恶心等症状。
对生育功能的影响
物理性有害因素可能导致男性精子数量和质量下降,从而影响生育能力。
女性在暴露于某些物理性有害因素时,也可能出现月经不调、不孕等问题。
定义:由于长 期接触放射性 物质或核辐射 而引起的职业

症状:头痛、 恶心、呕吐、 疲劳、失眠等
预防措施:减 少接触放射性 物质的时间和 频率,采取防
护措施
治疗:药物治 疗、心理治疗 和康复治疗等
Part Four
预防措施
降低噪声的措施
使用消声器
安装减震器
合理布局设备
定期维护保养设备
降低高温的措施

定期监测:对 工作环境进行 定期辐射监测, 确保辐射水平 在安全范围内
穿戴防护用品: 工作人员应穿 戴专业的防护 服、手套、眼 镜等防护用品
培训与教育: 对工作人员进 行辐射安全培 训和教育,提 高他们的安全 意识和应对能

Part Five
职业病诊断与治疗
职业病诊断标准
职业史:了解患者从事的工作和环境,判断是否存在职业病相关因素 症状表现:根据职业病的症状和体征,判断是否符合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 检查结果:根据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一步确诊职业病 鉴别诊断:排除其他类似疾病,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讲义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讲义

高原肺水肿
由于高原低氧环境下肺部液 体过多积聚,导致咳嗽、呼 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危 及生命。
高原脑水肿
由于高原低氧环境下脑部液 体过多积聚,导致头痛、呕 吐、意识障碍等症状,严重 时可危及生命。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由于高原低氧环境下红细胞 过度增生,导致血液黏稠度 增加,引起头痛、乏力等症 状。
气压变化所致职业病
长时间暴露于低温环境下,导致皮肤和皮 下组织受到损伤,出现水疱、溃疡、坏死 等严重后果。
寒冷性荨麻疹
雷诺现象
由于寒冷刺激引起皮肤出现风团、瘙痒等 症状,通常在温暖环境中自行消退。
由于寒冷或情绪激动引起手指或足趾远端 皮肤苍白、青紫、潮红等变化,可伴有疼 痛和感觉异常。
高原病
高原反应
由于急速进入高原,出现头 痛、恶心、呕吐、乏力等症 状,通常在数小时至数天内 适应后缓解。
高温对人体的影响
体温调节
高温环境下,人体需要通过出汗等方式来散 热,维持正常体温。
呼吸系统
高温可能导致呼吸急促、缺氧等症状,影响 呼吸功能。
心血管系统
高温可能导致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增加心 血管负担。
消化系统
高温可能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影响营养摄入。
预防与治疗措施
预防措施
加强通风、降低工作场所温度、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提供足 够的饮用水和休息时间等。
航空病
在高空飞行中,气压降低导致体内氧 气分压下降,出现头痛、耳痛、耳鸣 等症状。
潜水病
在水下潜水过程中,随着水深增加, 气压增大导致体内氮气过饱和,出现 关节疼痛、胸痛等症状。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讲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种类
高温、强热辐射作业 冶金、机械铸造工业、炉窑、锅炉
)高温、高湿作业 造纸、印染、纺织
夏季露天作业 (高温、强热辐射、二次热辐射) 农业劳动、建筑、搬运
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
▪ 是指近十年本地区气象台正式记录每年最热月中 每日13-14点的气温平均值。
▪ 我国部分地区夏季室外通风设计计算温度(地点 温度℃ ) 哈尔滨28 天津31 海口33 济南32 南宁33 杭州34 昆明25 上海32 重庆35 北京30 沈阳29 南京33 大连27 武汉34 福州34
皮肤血管扩张 对流 汗腺分泌增强
辐射 汗液蒸发 散热反应
环境温度 热辐射 空气相对湿度 大于皮温 强度大 高、气流小
水盐代谢
高温作业 汗液蒸发 水、电解质紊乱 热痉挛
出汗量: 反映机体受热程度和劳动强度的综合指标 一个工作日生理最高限度的出汗量为6L
尿盐量: 判断体内是否缺盐的指标 尿盐<5g/24h(缺盐可能)
气流
➢ 外界风力 ➢ 生产性热源(热压) ➢ 通风设施
热辐射
▪ 何谓热辐射? ▪ 一次辐射和二次辐射 ▪ 正辐射和负辐射 ▪ 热辐射强度取决因素 ▪ 热辐射单位(J/cm2·min)
高温作业的类型与职业接触
(1)概念
高温作业系指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以本地区夏 季室外平均温度为参照基础,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 室外2℃或2℃以上的作业。
• 有些物理因素,如噪声、微波等,可有连续波和 脉冲波两种传播形式。
• 物理因素对人体的损害效应与物理参数之间不呈 直线的相关关系
物理因素特点
• 对物理因素所致损伤或疾病的治疗,不需要 采用“驱除”或“排出”的方法,而主要是 针对损害的组织器官和病变特点采取相应的 治疗措施。
• 机体在接触物理因素后,大都会产生适应现 象
作业类型:
干热型高温作业
临床表现:
肌肉痉挛伴收缩痛,痉挛以腓肠肌等四肢肌肉 和腹肌为多见,对称性发作,可自行缓解,患 者神志清醒,体温正常
(3)热衰竭(heat exhaustion)
机制:
皮肤血流的增加→脑部暂时供血减少而晕厥
作业类型:
高温、强热辐射作业
临床表现:
发病一般迅速,先有头昏、头痛、心悸、出汗、 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血压下降, 继而晕厥,轻度脱水,体温正常或稍高
热适应的建立和脱适应
▪ 热适应训练: 在中等热条件下,让未适应者进行短时间
的尽可能重的体力负荷训练,并间隔短暂的轻 体力负荷训练,一般2~4周内形成。 ▪ 脱适应:
热适应的状态并不稳定,停止接触热一周 左右即返回到适应前的状况。病愈或休假重返 工作岗位者应注意重新适应。
中暑
中暑(heat stroke)是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 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 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 急性热致疾病(acute heat–induced illness)。
物理性因素种类
在生产和工作环境中,与劳动者健康密 切相关的物理性因素包括 • 气象条件 • 噪声和振动 • 电磁辐射
物理因素特点
• 作业场所常见的物理因素中,除了激光是由人工 产生之外,其他因素在自然界中均有存在。
• 每一种物理因素都具有特定的物理参数 • 作业场所中的物理因素一般有明确的来源
• 作业场所空间中物理因素的强度一般是不均匀的, 多以发生装置为中心,向四周传播
消化功能降低
消化不良 食欲减退 胃肠道疾患增多
高温
神经系统
体温调节中枢的兴奋性增高 运动中枢兴奋性降低
肢体运动准确性↓ 协调性↓ 反应速度↓
注意力不集中
肌肉活动减弱 产热减少
工伤事故
泌尿系统
汗液排出增加 抗利尿激素增加
肾脏尿液减少、浓缩 肾负荷增加
肾功能不全
尿中出现蛋白和管型
热适应(heat acclimatization) (1)概念
• 针对物理因素采取预防措施时不是设法消除 这些因素,也不是将其减少到越低越好,而 是设法将这些因素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不良气象条件
高温作业
高温生产环境中的气象条件及其特点
1.气温 2.气湿 3.气流 4.热辐射
气温
▪ 大气温度 ▪ 生产性热源 ▪ 其它
气湿
❖ 生产环境的气湿以相对湿度表示。 ❖ 相对湿度高于80%称为高气湿 ❖ 相对湿度低于30%称为低气湿
循环系统
1)血液供求矛盾造成心肌发生代偿性肥大 皮肤血管扩张,末梢循环血量增加 出汗导致血浓缩,血粘,有效循环血量降低 工作肌群需要足够血液灌注
2)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不变,脉压差大 是高温作业工人生理性适应表现
消化系统
消化腺分泌功能减弱,消化酶的活性降低, 胃液酸度降低
胃肠蠕动差,吸收、排空速度降低 唾液分泌减少,淀粉酶活性降低 消化道血流量少,影响营养吸收 大量饮水胃液稀释加重消化道负担
高温作业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 体温调节 ▪ 水盐代谢 ▪ 循环系统 ▪ 消化系统 ▪ 神经系统 ▪ 泌尿系统
体温调节
▪ 产热+获热=散热 ▪ 正常机体产热与散热之间保持着动态的
平衡,以维持机体温度的相对恒定(代 偿范围≤38℃)。
热平衡破坏
获热增加
血液温度↑
内外环境的热负荷 热平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下丘脑 体温调节中枢
人体在热环境下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生 的适应反应
(2)表现
体温调节能力提高: 产热减少,出汗增多,蒸发散热增强
皮肤温度和机体中心温度先后降低 心血管系统紧张性下降
血压稳定,心率减慢,每搏输出量增加 醛固酮分泌增加,肾小管和汗腺对钠和氯的
重吸收加强,汗液无机盐损失量减少 热应激蛋白(HSP)
散热途径受阻,体内蓄热,体温调节机制紊乱
作业类型:
强干热型、湿热型高温作业
临床表现:
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开始大量出汗, 以后无汗,并伴有干热和意识障碍、脉搏快而 无力、呼吸浅表、昏迷、抽搐、病死率高
(2)热痉挛(heat cramp)
机制:
过量出汗→钠、钾过量丢失→水电解质紊乱 →神经肌肉自发性冲动→肌痉挛
致病因素:气温高 诱发因素:体弱
气湿大
肥胖
气流小 热辐射强
睡眠不足 未产生热适应
劳动强度大
劳动时间过长
中暑分型
▪ 热射病(heat stroke) ▪ 热痉挛(heat cramp) ▪ 热衰竭(heat exhaustion)
(1)热射病/日射病/ 中暑性高热(heat stroke)
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