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把握景物特点(学案)

合集下载

《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教案

《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教案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自然景物,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亲近感。

2.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捕捉自然景物的特征,提高写景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自然景物,提升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然景物,捕捉其特征。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自然景物。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自然景物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自然景物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物的特征。

2. 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实地观察自然景物,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自然的魅力。

3.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观察到的自然景物特征。

4. 教师总结学生观察到的自然景物特征,并进行讲解和示范。

5. 学生根据观察到的自然景物特征,进行写作练习。

五、作业布置1. 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观察和描绘自然景物的方法,回家后观察身边的自然景物,并写一篇景物描写作文。

2. 学生将作文互相交换,进行互评和修改。

六、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自然景物特征的观察和描绘能力。

2. 教师通过学生的互评和自我评价,了解学生对写作技巧的掌握情况。

3.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七、教学拓展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写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景物的魅力。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然摄影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然景物诗歌创作,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八、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师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九、课后作业1. 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家后观察和描绘自然景物,写一篇作文。

2. 学生将作文互相交换,进行互评和修改,提高写作水平。

(完整版)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专题教案

(完整版)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专题教案
3、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具体,切忌空洞。只答“表达作者哀伤之情”是不够的,还要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表述方式:①诗中(通过、等意象),描绘了一幅(一般是时令+人物+主事件,如初春丽景图,游子思乡图等)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展开)
②营造了一种的氛围
③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例题示范: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游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请简要分析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答案示例:第一步:这首诗通过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种意象,描绘了一幅春日丽景图。春天阳光普照,田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贵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地貌)。
问: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①本句描绘了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清新幽静的氛围;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共5篇)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共5篇)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共5篇)第一篇: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诗歌鉴赏二:诗歌的形象之景物形象一、考点说明二、常见题型题型一:意象题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1、什么是意象?(见金榜)3、通过意象特点准确把握诗人寄寓的情感每拿到一首诗。

都要先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这些意象组合成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诗中的景与情属于哪种组合方式?这四步是读懂一首诗的基础,其中的关键是意象特点的把握,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在一定程度上找到了通往作者情感世界的路径。

客观物象本来是没有情感倾向的,诗人对其“着我之色”后便蕴涵了丰富的主观情感。

而诗人“着我之色”往往体现在某些景物描写的修饰语上,正是这些使景物带有倾向色彩,我们如能注意相关的修饰语,准确理解其表达作用,对正确解读诗歌将会事半功倍。

(1)把握意象前的形容词藤、树、鸦、桥、道、风、马,然后再找出这些物象之前的修饰语:枯、老、昏、小、古、西、瘦,如此一来展现在读者面前的2、积累一些特殊的意象,领悟其象征意义(见印发的复习材料)很典型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曲中写到的景物:藤是干枯、毫无生气的,树是衰朽残败,鸦是傍晚噪鸦,桥是少人经过的孤桥。

道是荒凉废弃的古道,构成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落照图,作者那份凄凉悲苦的心境也就不难把握了。

又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修饰“山”的“万仞”和修饰“城”的“孤”字,似乎让人看到在苍茫天地之间,在戍边将士内心的凄凉由此便可直接抵达人心。

(2)关注描写色彩的词语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则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

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满山对比强烈,由此即可感知作者内心的乐观与昂扬。

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采用极为明快的对比色。

使画面显得十分绚烂,使情感表达得透亮而热烈。

诗歌鉴赏的景物形象教案设计

诗歌鉴赏的景物形象教案设计

诗歌鉴赏的景物形象教案设计第一章:诗歌与景物形象1.1 诗歌的定义与特点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以节奏、韵律、形象和情感为特征。

诗歌通过语言的精炼和想象力的运用,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1.2 景物形象的概念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或人工景观。

景物形象在诗歌中起到营造氛围、表达情感、象征意义等作用。

第二章:景物形象的感知与描述2.1 感知景物形象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诗歌,注意描绘景物的词语和句子。

鼓励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感知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2.2 描述景物形象教授学生使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述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练习用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的方式,描述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第三章:景物形象的情感表达3.1 分析景物形象与情感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诗歌中景物形象的描绘与作者情感的表述。

探讨景物形象如何传达作者的情感和心境。

3.2 体验景物形象的情感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体验诗歌中景物形象所传达的情感。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第四章:景物形象的象征意义4.1 理解景物形象的象征意义分析诗歌中景物形象可能具有的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认识到景物形象在诗歌中可能隐含的深层含义。

4.2 探索景物形象的象征意义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研究等方式,探索诗歌中景物形象的象征意义。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释。

第五章:案例分析与创作实践5.1 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案例选择一些经典的诗歌作品,分析其中的景物形象。

引导学生从感知、描述、情感表达和象征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5.2 创作实践指导学生创作一首以景物形象为主题的诗歌。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鉴赏技巧,创作出具有丰富情感和象征意义的诗歌作品。

第六章:诗歌中的景物转换与时空构建6.1 理解景物转换的意义解析诗歌中景物随时间或空间的转换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探讨诗人如何通过景物转换构建诗歌的时空感。

6.2 分析诗歌中的时空构建引导学生观察诗歌中景物转换对时空的构建。

鉴赏诗歌中写景特色教案细致版

鉴赏诗歌中写景特色教案细致版

鉴赏诗歌中写景特色教案细致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歌中写景的作用和意义。

2. 培养学生欣赏和分析诗歌写景特色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认识和运用。

二、教学内容1. 诗歌中写景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诗歌写景的常见表现手法及其特点。

3. 分析实例,引导学生掌握欣赏诗歌写景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1. 诗歌中写景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诗歌写景的常见表现手法及其特点。

3. 欣赏诗歌写景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难点1. 诗歌写景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2. 分析诗歌写景手法的方法和技巧。

3. 运用诗歌写景手法进行创作。

五、教学准备1. 诗歌素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涵盖不同的写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 学生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问题或情景,引发学生对诗歌中写景特色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解:介绍诗歌中写景的基本概念和作用,讲解诗歌写景的常见表现手法及其特点。

3. 分析实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引导学生分析和欣赏诗歌中的写景特色。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和分析意见。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中写景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教授诗歌写景的常见表现手法及其特点。

2. 示范法:通过分析实例,示范如何欣赏和分析诗歌中的写景特色。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4.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进行诗歌创作,运用所学的写景手法。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

2. 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对诗歌写景特色的分析和创作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深度。

4. 创作展示:评价学生在创作实践中的成果和运用写景手法的准确性。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会,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写景特色。

鉴赏诗歌中写景特色教案细致版(精选五篇)

鉴赏诗歌中写景特色教案细致版(精选五篇)

鉴赏诗歌中写景特色教案细致版(精选五篇)第一篇:鉴赏诗歌中写景特色教案细致版鉴赏古典诗歌中写景的特色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鉴赏古诗词中写景特色的题型2、掌握此题型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学会准确组织答案,规范答题。

3、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了解鉴赏古典诗歌中写景特色的题型。

①诗歌的××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②诗歌的第×句写了什么景物?其描写特点如何?③这首诗歌写景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④请从描写手法角度分析这首诗或词是如何写景的。

⑤本诗或词写景很有特色(特点),请简要(从手法上加以)分析。

⑥诗歌的写景角度是怎样的(或怎样变化的)? ⑦你认为这首诗或词写景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简析。

⑧请从“动”和“静”(或“虚”和“实”)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或词。

三、分析典例,找写景特色1、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2、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3、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4、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5、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6、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7、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8、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9、陶渊明《归园田居》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10、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11、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2、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鉴赏诗歌中写景特色教案细致版

鉴赏诗歌中写景特色教案细致版

鉴赏诗歌中写景特色教案细致版第一章:诗歌与景物描写的关系1.1 了解诗歌中景物描写的重要性1.2 分析诗歌中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联1.3 探讨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与意义第二章:诗歌中景物描写的技巧与方法2.1 观察与体验:了解诗歌创作背景,感受诗人的生活环境2.2 细腻描绘:学习诗歌中景物描写的细腻程度,如色彩、声音、气息等2.3 以小见大:理解诗人如何通过细微的景物描绘表达深刻的情感与思想第三章: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基本要素3.1 抓住景物特征:了解不同季节、不间的景物特点,如春天的生机、秋天的凄凉等3.2 运用修辞手法:学习诗歌中景物描写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3.3 注重景情交融:理解诗歌中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紧密结合第四章:诗歌中景物描写的情感表达4.1 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色彩:通过景物描写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4.2 感受诗人的情感寄托: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景物描写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寄托4.3 体味诗人的审美情趣:欣赏诗歌中景物描写的艺术美,感受诗人的审美情趣第五章: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实践与鉴赏5.1 诗歌创作实践:尝试自己创作诗歌,运用景物描写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5.2 诗歌鉴赏分析:分析经典诗歌中的景物描写,理解诗人的创作特点与艺术风格5.3 交流与分享: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创作与鉴赏心得,互相学习与提高第六章:诗歌中景物描写的时空转换6.1 了解诗歌中时空转换的意义6.2 分析诗歌中景物描写如何表现时空变化6.3 探讨时空转换对诗歌情感表达的作用第七章: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对比与衬托7.1 学习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对比手法7.2 理解对比与衬托在情感表达中的作用7.3 欣赏诗歌中对比衬托手法的艺术效果第八章:诗歌中景物描写的象征与隐喻8.1 掌握诗歌中景物描写的象征意义8.2 解析诗歌中景物描写如何隐喻诗人的情感与思想8.3 领略象征与隐喻手法的深度美感第九章:诗歌中景物描写的节奏与韵律9.1 认识诗歌中景物描写的节奏感9.2 理解节奏与韵律在情感表达中的作用9.3 欣赏诗歌中节奏与韵律的美感第十章:诗歌中景物描写的综合鉴赏10.1 分析诗歌中景物描写与、题材、结构的关系10.2 综合评价诗歌中景物描写的艺术价值10.3 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诗歌与景物描写的关系难点解析:理解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与意义,以及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

高中语文《诗歌景物描写》讲评课教案

高中语文《诗歌景物描写》讲评课教案

1. 让学生理解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和意义。

2.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景物描写技巧,创作出富有情感的诗歌。

二、教学内容:1. 诗歌景物描写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分析经典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体会其艺术魅力。

3. 景物描写的技巧及其在诗歌创作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诗歌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经典诗歌中的景物描写。

2. 难点:掌握景物描写的技巧,创作出富有情感的诗歌。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景物描写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体会其艺术魅力。

3. 创作实践法:让学生运用所学景物描写技巧,进行诗歌创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优美的诗歌导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讲解:讲解诗歌景物描写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3. 分析:分析经典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体会其艺术魅力。

4. 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景物描写技巧,进行诗歌创作。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景物描写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继续欣赏相关诗歌,并尝试自己创作。

1. 准备经典诗歌案例,用于分析和讲解。

2. 准备相关的写作材料和参考书籍,以便学生在创作时查阅。

3. 准备教学PPT,用于展示和讲解。

七、教学步骤:1. 第一步: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第二步:讲解诗歌景物描写的基本概念和作用,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3. 第三步:分析经典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体会其艺术魅力。

4. 第四步:讲解景物描写的技巧,并给出实例进行讲解。

5. 第五步: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6. 第六步: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景物描写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

7. 第七步: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继续欣赏相关诗歌,并尝试自己创作。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他们对诗歌景物描写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授课人:阮涛
一、专题复习计划
(一)对景的分析
第一讲:把握诗歌中景物的特点(营造的意境)
第二讲:把握诗歌中景物描写的特点(手法、特色、怎么写)
第三讲:把握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意图、目的)
(二)对情的分析
第一讲:不同类型诗歌的常见情感表达(知识积累)
第二讲:“六看”把握诗歌的情感表达(分析方法)
第三讲:诗歌中常考的抒情方式(法)例析
(三)对手法的分析
第一讲:对诗歌各类核心写作手法的理解与运用(知识积累)
(四)对诗歌风格的分析
第一讲:对诗歌常见语言风格的了解与分析
第二讲:对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理解与分析
第三讲:对诗歌现实主义风格的理解与分析
(五)对题型的分析
第一讲:诗歌题型审读讲解与训练
第二讲:诗歌常规题型讲解与训练
第三讲:诗歌迁移题型讲解与训练
第四讲:诗歌创新题型讲解与训练
第五讲:诗歌题型综合训练与答题规范指导
第六讲:诗歌对比阅读训练与答题规范指导
(共计18课时左右)
二、课堂素材来源
必修(背)诗词——推荐作品——高考真题(新题速递)
第一讲:把握诗歌中景物的特点(学案)
一、出示同学们课题研究结果
(课题:梳理课内所学诗词,探究在哪些(类)诗歌中景物描写的比重较大,并按照比重大小,依次排列并摘录相关诗句)
(一)旅途孤寂时,景物永相随。

1、《定风波》(苏轼;必修四)
诗句:“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2、《秋兴八首》(杜甫;必修三)
诗句:“雨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
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3、《菩萨蛮》(选修)
诗句:“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4、《苏幕遮》(周邦彦;选修)
诗句:“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二)寓居独处时,情思随景生。

1、《阁夜》(杜甫;选修)
诗句:“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2、《醉花阴》(李清照;必修四)
诗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3、《声声慢》(李清照;必修四)
诗句:“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正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三)登高欲望远,景色入眼来。

1、《登高》(杜甫;必修三)
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必修四)
诗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3、《登岳阳楼》(杜甫;选修)
诗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四)山水自逍遥,田园观风景。

1、《归园田居》(陶渊明;必修二)
诗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2、《夜归鹿门歌》(孟浩然;选修)
诗句:“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我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五)问君何怀古,只因景似今。

1、《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必修四)
诗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蜀相》(杜甫;选修)
诗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二、把握诗歌中所写景物的特点
(一)复习课后习题
1、《归园田居》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农村生活场景?(抓意象修饰语)
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抓意象的象征含义)
3、《醉花阴》作于什么时令?词中是怎样突出时令特点的。

(调动生活积累,抓生活积累)
4、《登岳阳楼》一诗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自然场景?(抓关键词,如动词)
5、《夜归鹿门歌》一诗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的不同侧重点。

(综合分析,抓景物的变化)
附:高考中此考点的常见提问方式
1、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2、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首诗营造了一个这样的氛围?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分析角度归纳:
小结答题要点:
(二)常识自主命题
命题对象:其余诗歌中写景的句子。

一两题皆可
你的命题:
1、
2、
(三)挑战高考试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三、课后延伸作业
1、在选修第二单元推荐作品部分任选两首诗歌进行分析,并把握诗歌中景
物的特点。

2、结合课后习题,思考所列诗歌景物描写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