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总复习学案·诗歌鉴赏专题

合集下载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专题教案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专题教案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专题教案教案标题: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专题教案教学目标:1. 熟悉高考诗歌鉴赏的考点和要求。

2. 掌握常见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解读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1. 领会并掌握不同诗歌的意境和深意。

2. 学会分析和解读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诗歌作品的创意思维和多元解释的能力。

2. 帮助学生运用文学理论和背景知识评析诗歌。

3. 提升学生对于诗歌的表达和创作能力。

教学准备:1. 高考诗歌鉴赏的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

2. PPT或者幻灯片展示材料。

3. 活动或练习题和答案。

4. 样例诗歌作品和学生作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展示一首经典的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2.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作用和意义。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 介绍高考诗歌鉴赏的考试要求和评分标准。

2. 介绍常见的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如意象分析、情感分析、结构分析等。

3. 分析不同年代和流派的诗歌特点和风格。

三、诗歌解读与分析(40分钟)1. 选择一首经典的高考诗歌作品,逐句解读诗歌的意境和深意。

2. 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并解释其作用和效果。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四、练习与互动(25分钟)1. 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和技巧进行诗歌鉴赏。

2. 分组讨论,学生互相评析所给的诗歌作品,并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悟。

3. 针对学生的作业和练习进行答疑和指导。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学生在高考诗歌鉴赏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点和技巧。

2. 激励学生继续深入研究诗歌,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激情。

延伸活动: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经典的诗歌作品,并分享自己的诗歌创作经验。

2. 带领学生参观文学馆或诗歌展览,拓宽他们对诗歌的了解和体验。

3. 组织学生参加诗歌鉴赏比赛,并为优秀作品颁发奖励。

2024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考点培优训练复习任务群6古代诗歌鉴赏练案53分析诗歌的情感内涵

2024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考点培优训练复习任务群6古代诗歌鉴赏练案53分析诗歌的情感内涵

练案53分析诗歌的情感内涵一、(2023·湖北高三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9分)岸贫①梅尧臣无能事耕获,亦不有鸡豚。

烧蚌晒槎沫②,织蓑依树根。

野芦编作室,青蔓与为门。

稚子将荷叶,还充犊鼻裈③。

此诗作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当时北宋边患严峻,朝廷每年供给契丹、西夏大量的绢币。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批农民破败流徙。

②槎沫:水上漂浮的零枝断梗。

③犊鼻裈:短裤,或称围裙,因形如犊鼻,故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河岸边贫苦人家失去了土地,无法耕种与收获,也没有办法饲养鸡豚。

B.他们用晒干的断梗枯枝烧蚌蛤吃,用“野芦”“青蔓”搭建居住的地方。

C.小孩子们把荷叶穿在身上充当短裤,刻画了小孩子们无忧无虑的形象。

D.全诗只描绘场景,客观直白,未加任何评论,让读者自己思考。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

(6分)二、(2023·河北沧州校联考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9分)念奴娇·垂虹亭朱敦儒放船纵棹,趁吴江风露,平分秋色。

帆卷垂虹波面冷,初落萧萧枫叶。

万顷琉璃,一轮金鉴,与我成三客。

碧空寥廓,瑞星银汉争白。

深夜悄悄鱼龙,灵旗收暮霭,天光相接。

莹澈乾坤,全放出、叠玉层冰宫阙。

洗尽凡心,相忘尘世,梦想都销歇。

胸中云海,浩然犹浸明月。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放船纵棹”三句,写出词人在金秋之际乘舟泛江,“放”“纵”二字表现出无拘无束、随心而行的情趣。

B.“与我成三客”化用李白《月下独酌》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但意境有别,韵味各异。

C.“叠玉层冰宫阙”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出冰清玉洁的景象,表达出词人对神仙生活的向往之情。

D.这首词清畅旷达,想象奇特,文采斐然,在皎洁莹白的水月光影中,营造出高远超凡的艺术境界。

4.本词和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都描写了月下泛舟的情形,抒发了词人的情思,请比较其情感的异同。

2014届高三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训练(三)——边塞诗(学生版)

2014届高三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训练(三)——边塞诗(学生版)

1、(2012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8分)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

②鸊鹈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诗。

(2分)(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6分)2、(2011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7分)蝶恋花·出塞[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4分)3、(2010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题目。

雨雪曲江总①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4、(2010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岁暮① [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làng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分)。

2019-2020年高三语文 诗歌鉴赏复习学案

2019-2020年高三语文 诗歌鉴赏复习学案

2019-2020年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复习学案(一)06至10年高考四川卷试题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06)夜归周密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7)葛溪驿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2分)(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6分)3.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08)[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

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

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

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

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

②趱:赶快。

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08延)野夕答孙郎擢①(何逊②)山中气色满,墟上生烟露。

杳杳星出云,啾啾雀隐树。

虚信无宾客,幽居乏欢趣。

思君意不穷,长如流水注。

[注]①孙郎擢:孙擢,何逊的友人,生平不详。

②何逊(?一约518):南朝梁诗人。

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

曾任尚书水部郎、庐陵王记室等职。

(1)诗题为“野夕答孙郎擢”,诗的前四句是怎样写“野”、“夕”的?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表现出诗人什么样的心情?末句中的“流水”比喻什么?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09)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高三培优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

高三培优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

高三培优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教学目标】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教学过程】一、读懂诗歌的作用1、诗歌备考的四个环节知识——读懂——鉴赏——表述2、知识包括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和古诗词常识3、读懂的作用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

读懂是鉴赏和表述的基础。

二、怎样才算读懂?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2、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3、例如: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大意:(我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远方的)城郭在前面的水面上浮动;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摇荡起(远方的)天空。

襄阳风光美丽,(似乎想要把我)留下,与山翁共谋一醉三、如何读懂诗歌(一)、如何明白浅层意思?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练习:翻译这首诗的大意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大意:傍晚时分,一阵微风吹来,把我从冥坐中惊醒。

我走近窗户,思绪飘渺起来。

(风)吹开门,又吹动竹子。

(我听到动静)以为是故人来(看望我)。

(风)吹落竹枝上的露珠,露珠滴在石阶下的青苔上。

(这风)应该掀开门帘进屋来,为我拂去绿琴上的尘埃。

(二)、如何领会深层意思?1、联系信息,揣摩语言信息:题目、注释、诗人生平;意象语言、情感语言、首尾句1)、标题“题者,额也;目者,眼也。

2024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考点培优训练复习任务群6古代诗歌鉴赏练案55赏析人物形象

2024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考点培优训练复习任务群6古代诗歌鉴赏练案55赏析人物形象

练案55赏析人物形象一、(2023·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校考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9分)蝶恋花·送祐之弟辛弃疾衰草斜阳三万顷,不算飘零,天外孤鸿影。

几许凄凉须痛饮,行人自向江头醒。

会少离多看两鬓,万缕千丝,何况新来病。

不是离愁难整顿,被他引惹其他恨。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衰草、斜阳、孤鸿,三个意象萧瑟颓败,渲染了送别时的悲凉心情。

B.因“几许凄凉”才“须痛饮”,唯有如此,才能忘记你我兄弟离别之苦。

C.依据“江头”这一意象分析,本词的主旨应该与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十分接近。

D.离愁很容易消除,但是被其他的忧愁或怨恨引起,使离别之愁更显忧愁。

2.结合词的具体内容分析下片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6分)二、(2023·山东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阅读下面这首金诗,完成3~4题。

(9分)题五丈原武侯庙郝居中筹笔无功事可哀,长星飞堕蜀山摧。

三分①岂是平生志,十倍②宁论盖世才。

坏壁丹青仍白羽,断碑文字只苍苔。

夜深老木风声恶,尚想褒斜③万马来。

三分:诸葛亮在隆中与刘备相见时,即定下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战略计划。

②十倍:刘备临死前曾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③褒斜:褒斜道,诸葛亮伐魏多次由此道出兵。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诗歌题目可以看出,本诗是诗人拜谒武侯庙有感而发所作的咏史怀古诗。

B.颈联上句写武侯庙内的景象早已不复当年,坏墙上诸葛亮的壁画已不可见。

C.颈联下句写残毁的碑石上已生满了青苔,从中可以看出武侯庙的破败荒凉。

D.尾联运用想象,通过深夜风吹林木之声想到当年蜀军北伐时万马奔腾之景。

4.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诸葛亮的形象的?请结合诗的前两联简要分析。

(6分)三、(2023·广东河源高三统考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9分)送从叔尉①渑池顾非熊同登科第皆清列②,尚爱东畿一尉闲。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学目的:1.了解诗歌的特点,包括语言、结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方面。

2.把握一些诗歌的解题技巧,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意象及构成的意境,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和作者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诗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

3.诗歌鉴赏题回答的表述技巧。

教学设想:在复习诗歌鉴赏时,先给同学们介绍有关鉴赏诗歌的专业术语,这就要从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入手,然后复习语言风格、作者诗歌的风格,再此基础上对诗歌进行分类复习,让学生能较好地把握诗歌的解题方法。

教学课时:十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介绍诗歌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一、考点评析2002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由客观题改变为主观题形式,考查的范围从新诗古诗并举缩减为古代诗歌。

从高考角度看,如何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较好地完成诗歌鉴赏题已成为全体语文教师面临的新问题。

笔者认为,根据作品体裁特点进行阅读和鉴赏,是我们常用的基本的方法。

但是,目前的语文报刊上的高考诗歌阅读和鉴赏解题指导文章,大都注重所谓解题技巧的指导,总是给人以隔靴搔痒之感,尤其是达不到真正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诗歌能力的目的。

我认为,关键还是要让学生抓住诗歌的特点以及诗歌的表现手法,从而达到教学和考试的根本目的,这样还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在鉴赏诗歌时必然会遇到一些术语的运用,同时在鉴赏诗歌时必然要结合诗人在诗歌中所采用的表现手法,本节课就先从诗歌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下面结合具体例子重点分析以下一些表现手法。

㈠赋、比、兴“赋、比、兴”是对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表现手法的总结。

其后的诗歌继承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

如《诗经·伐檀》中,“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缠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狟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描写一群伐木的奴隶替奴隶主砍伐檀木制造车子,在艰苦繁重的劳动中联想到奴隶主不劳而获,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学案2.doc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学案2.doc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学案(3)学习内容:鉴赏诗歌语言风格学习过程:1、形象生动。

其特点是状物描形,使人读了富有实感,如入其境。

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2、含蓄。

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3、精炼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4、清新○1王维:唐代诗人,画家。

○2孟浩然5、平淡,也称质朴。

6、绚丽。

如杜牧《江南春》。

比如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琢春泥。

李商隐的诗歌不但绚丽,而且朦胧晦涩,李贺的诗也比较绚丽乃至于奇丽。

7、明快。

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如白居易的《卖炭翁》8、简洁。

其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9、专用术语:1简洁又表述为: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2、质朴清新淡雅,自然. 3、词藻华丽4、明快:明白通畅。

5、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6、雄健雄浑:雄壮、强健、浑厚等,这一般是用在诸如杜甫、辛弃疾、陆游等人的身上。

二、悉熟作家风格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三、典型例题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和今人分析唐诗的一段言论,完成15-16题。

唐诗一首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实宵。

五更鼓角声悲注,三峡星河影动摇。

⑴请根据有关唐诗知识分析判断上述一首唐诗的作者是李白还是杜甫,并简述理由____________⑵为什么说"诗圣"杜甫已不是盛唐之音?请参照上文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杜牧:《题禅院》觥船一棹百分空,十载青春不负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学案学习内容:掌握考纲考点学习过程:一、导入“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二、考纲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高考题型(一)高考选材特点(二)高考命题趋势(三)高考题型1、简答题型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评价题型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l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 2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亦可另抒己见。

3、比较评价题型这种题型命题者往往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示例〗比较阅读下列诗词曲,回答问题【越调】天净沙·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双调】沉醉东风·景挂绝壁松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

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

散西风满天意。

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如果从作品的意境及作者表现的情感角度出发,你更喜欢这两首中的哪一首?为什么?4、综合表述型综合表述型就是命题者在问题设置上比较笼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分析评价诗歌。

这是一种全开放性的鉴赏题型,学生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从作答结果看,答案相当于一篇100~200字的小论文。

(2004高考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16—18题。

赤壁杜庠①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②。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③眼里已无吴,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②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

③曹瞒:即曹操。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16.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17.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___ ________”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 ______”一句同说—事。

18.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学案(2)学习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学习过程:一、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一)把握词的含义,体会诗人所炼之意: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王驾写《晴景》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色在邻家。

1、动词: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风不度玉门关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例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例4: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

(《郊兴》王勃)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例1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例2 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2,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3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例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李清照)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

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浪淘沙》李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c.表颜色的词:欣赏时,要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例:过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扬州慢》姜夔)红藕香残玉簟。

(《一剪梅》李清照)4、改变词性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例1、“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例2、常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例3、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例4、王安石“风又绿江南岸”例5、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例6、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风已老,莺正年轻。

(二)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典型的比如(1)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2)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3)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

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4)定语的位置a.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刘叉《从军行》诗:“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闻横笛声)都是同类的例子。

陆游《昼卧》诗:“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

”(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b.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

(5)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风。

例如:杜甫《兴》八首之二:“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

)李商隐《安定城楼》诗:“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永忆江湖白发时归。

)都是同类的例子。

其他:苏轼《念奴娇》词:“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应笑我多情。

)如毛泽东词“独立寒,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第一、是声律的要求。

第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

(三)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二、高考例题1、2004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2、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吉林、黑龙江、四川、云南)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木兰花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 縠皱:皱纱。

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对词中“红杏枝头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3、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朱淑真夜久无眠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4、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北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

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三、课堂练习暮江吟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这“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早梅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台。

3.你觉得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4.有人认为,诗中的“独”字是诗歌的诗眼,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生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5.首联中“晚”意为______,“家”意为______。

颔联中“独”、“空”写出了诗人___ ____的情趣。

浦歌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霜。

6.“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这句诗的诗眼是___________,作者运用__________手法,突出了作者________之情感。

7.“不知明镜里,何处得霜。

”霜色白,以代指白发。

诗句的诗眼是“得”,请分析“得”字在诗歌中的作用。

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