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附件囊性病变的CT诊断

合集下载

卵巢囊肿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卵巢囊肿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卵巢囊肿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变而不是真性肿瘤。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

卵巢囊肿有多种类型,包括单纯囊肿(最常见)功能性囊肿滤泡囊肿、黄素囊肿、巧克力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冠囊肿多数囊肿为单侧性,部分为双侧性。

囊肿大小不等,表面光滑,多为单房,少数呈多房表现。

壁薄、无分隔,单纯性囊肿腔内充满透明后淡黄色液体,囊腔内璧光滑。

临床表现卵巢囊肿早期多无症状,较大的囊肿主要表现为压迫症状,可以腹胀、尿频等。

功能性囊肿可有月经异常表现,如月经失调。

多囊性卵巢表现为多毛和不孕。

囊肿合并卵巢蒂扭转则表现腹痛等急腹症表现,需及时手术解除。

CT表现CT表现子宫附近或附件区均匀囊性病变边缘光滑、清晰内为水样密度囊壁薄,囊内多无分隔,单方居多,少数可见分隔呈多房状,分隔张力较低增强扫描囊肿无强化囊肿合并出血或感染,则平扫见囊肿内密度较高或不均匀,但增强扫描病灶不强化,囊壁呈渐渐式强化,囊壁增厚。

左侧卵巢囊肿单房卵巢囊肿多发卵巢囊肿多房性卵巢囊肿囊壁张力较低诊断及鉴别诊断典型的卵巢囊肿CT表现为均匀的水样密度囊性肿块,边缘光滑、清晰,增强扫描无强化,一般容易诊断。

少数多房性卵巢囊肿,或呈多囊性卵巢,则难于与卵巢囊腺瘤鉴别。

浆液性囊腺瘤,多发生育龄妇女,呈多房,壁薄,囊液呈水样密度,与多房性卵巢囊肿难于鉴别;少数囊壁出现乳头状突起或颗粒样钙化时容易鉴别。

粘液囊腺瘤,体积较大,璧厚,囊液密度较高,增强扫描囊壁强化。

小结卵巢囊肿可发生任何年龄段,多为单房,囊壁薄,囊液水样密度,增强无强化。

多房卵巢囊肿与囊腺瘤鉴别较难,囊肿囊壁张力低,囊腺瘤囊壁张力高。

在女性盆腔囊性病变诊断中采用CT和MR联合检查对于术前定性以及定位诊断准确率的影响

在女性盆腔囊性病变诊断中采用CT和MR联合检查对于术前定性以及定位诊断准确率的影响

盆腔囊性病变为女性常见疾病,因女性有复杂的盆腔结构,且盆腔病变的位置、密度较近,开展物理检查难以准确诊断。

女性生殖系统中的子宫、卵巢、阴道及输卵管等均处于盆腔中,而上述生殖系统也是盆腔囊性病变的主要来源,且盆腔囊肿、神经鞘膜瘤囊变等症状、表现与生殖系统囊性病变相近,因此易混淆或误诊,导致病情被延误,影响治疗效果。

近年来影像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检查设备也更加精细,MR 、CT 及B 超等手段逐渐被用于诊断女性盆腔囊性病变。

研究证实超声检查难以定位、定性部分病灶[1],CT 与MR 虽然有明显优势,但联合检查更有利于临床定位与定性诊断并制定手术方案。

现选取我院妇科2020年7月~2021年7月收治的女性盆腔囊性病变患者86例,将CT 与MR 联合检测的诊断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纳入对象为我院妇科2020年7月~2021年7月收治的女性盆腔囊性病变患者86例,86例年龄为23~68岁,平均年龄为(41.65±7.25)岁。

所有患者均知晓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

纳入标准:均表现为腹痛腹胀、月经紊乱及腹部包块等症状,经病理检查等证实为盆腔囊性病变。

排除标准:存在其他组织器官病变者;沟通障碍在女性盆腔囊性病变诊断中采用CT 和MR 联合检查对于术前定性以及定位诊断准确率的影响The influence of CT and MR on the accuracy of preoperative qualitative and locational diagnosis in the diagnosis of female pelvic cystic lesions庞志斌宋蕾Pang Zhibin Song Lei(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Qiqihar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eilongjiang ,161000,China【摘要】目的:探讨CT 与MR 联合检查女性盆腔囊性病变对术前定性与定位诊断准确率的影响。

女性盆腔病变的CT诊断

女性盆腔病变的CT诊断

或散在性多个分布。有假包膜。旋涡状排列的平滑肌 与纤维组织交叉组成。肌瘤的血供主要来自假包膜的 血管,当肌瘤长大压迫包膜后,血运障碍,缺少营养, 可发生各种变性:萎缩、玻璃样变、囊性变、钙化、 红色变性、感染及化脓、脂肪变性、肉瘤变。
不典型子宫肌瘤
子宫富于细胞型平滑肌瘤
不典型子宫肌瘤
子宫富于细胞型平滑肌瘤,囊性变。
坏死和出血 无明显坏死征象 增强扫描 转移灶 无增强或弱增强 无
一、上皮性肿瘤
浆液性肿瘤 粘液性肿瘤 子宫内膜样肿瘤 透明细胞瘤 布伦纳瘤(Brenner瘤) 混合性瘤 未分化瘤 以上均可分良性、交界性、恶性。
单房浆液性囊腺瘤
多房浆液性囊腺瘤
单房粘液性囊腺瘤
多房粘液性囊腺瘤
右卵巢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
诊断(病理上互相重叠交叉)
卵巢纤维瘤多见于绝经期或绝经后的妇女。多见于单

侧,瘤体大小不一,有包膜,表面光滑,质硬,切面 组织排列呈旋涡状。纤维瘤虽属良性,但可并发胸、 腹水,即麦格氏综合征(Meigs’ syndrome)。 颗粒细胞-间质细胞肿瘤的CT表现: ①实性,可以囊变。 ②边界光整。 ③增强扫描以无强化及弱强化为主,少部分可有明显 强化。 主要与浆膜下(或韧带)子宫肌瘤鉴别。
不典型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玻璃样变
不典型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部分富于血管、水肿、玻璃样变及 脂肪变性。
不典型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完全钙化
子宫肌瘤良性肺转移
文献报道:主要转移的部位为肺,子宫肌瘤细胞可
以沿着下腔静脉进入肺,进行种植、生长,形成多 发肺平滑肌瘤,大小不等,边缘光整,密度偏高, 为软组织或肌组织密度,几乎等同于恶性肿瘤肺转 移。

螺旋CT、MRI在盆腔附件囊实性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意义

螺旋CT、MRI在盆腔附件囊实性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意义

论 著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2月 第3卷第4期盆腔附件囊实性病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目前常见的包括卵巢囊肿、囊腺瘤、囊性畸胎瘤等,由于囊性病变导致影像学信号较为复杂,强度不均,无法准确判断出病变的部位以及形态,对医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影响[1]。

螺旋CT检测是以往临床上常用的手段之一,但是C T平扫只能从矢状面以及冠状面对病灶进行观察,拥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对病灶进行全面的观察[2],以至于造成误诊的情况较高,近年来,M R I检测在影像学中应用较为频繁,在女性生殖系统疾病中,采用M R I检查取得较为明显的应用价值,和传统检查手段相比较,M R I具有多平面、多方位、多参数以及低创性、高分辨率等优势,可通过多个方位对病灶进行全面的扫面,以便于医者观察进行诊断[3]。

本次实验选取在前两年(2016年3月—2018年1月)来我院接受诊断的疑似盆腔附件囊实性病变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合理的分组方法分为两组给予不同的诊断方法,根据患者的诊断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来探讨螺旋C T以及M R I 诊断方法对于盆腔附件囊实性病变的诊断可信度,是否能够用于临床诊断的标准,现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基本资料选取我院在前两年(2016年3月—2018年1月)接受的疑似盆腔附件囊实性病变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对象均知情并同意参与研究,研究内容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

将这100例患者根据床位号分为给予螺旋CT诊断的对照组和采用MRI进行诊断的实验组,对照组40例,年龄32~45岁,平均年龄(35.45±2.03)岁,病程4个月~7个月,平均病程(5.45±0.23)月,实验组60例,年龄33~48岁,平均年龄(36.48±1.86)岁,病程3个月~6个月,平均病程(5.02±0.61)月。

这100例患者中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33例,盆腔脓肿8例,卵巢囊腺瘤26例,卵巢囊腺癌33例。

卵巢囊(实)性病变的CT表现

卵巢囊(实)性病变的CT表现
医学影像与检验
2 1 ̄ 1月 0 0 - 1 第2 卷 第1期 3 1
医学 信 息
左 大 腿 恶 性 纤 维 组 织 细 胞 瘤 一 例
吴 琼
【 图分 类号] 4 5 中 R 4 【 文章 编 号] 0 6 1 5 《 0 0 ¨一0 6 —0 10 — 9 92 1 ) 23 1
参 考 文 献
图 1 冠 状 面 T1加 权 像 : 大 腿 前 内 侧 软 组 织 块 。 等 信 号 为 主 。 左 以 内见 片 状 长 T1信 号 。 围 可 见 条 状 、 状 流 空 信 号 。 图 2 横 断 面 T2加 权 像 : 周 点 肿 块 呈 混 杂 信 号 , 心 见 大 片 状 长 T2信 号 。 图 3 镜 下 见 : 细 胞 呈 梭 中 瘤 形 、 状排 列 . 见 席 状结构 , 胞 异 型性 明显 . 分裂 多见 。 束 可 细 核
[ ] 胡 月东 编. 组织 磁共 振诊 断学E . 民军医 出版社 , 0 6 I 1 1 软 M] 人 2 0 , 3 i f 3 江 浩 主编 . 与 关 节 MR [ . 海 科 学 技 术 出版 社 出版 、 行 2 骨 I M] 上 发
19 99, 35— 5 5 36
组 织细 胞瘤 。
雹圆
图 1 图 2 图 3
恶性 纤 维组 织 细胞 瘤是 一种 主要有 纤维 细胞 和 组织 细胞 组 成 的恶 性 肿瘤, 其成 份具 有 多形 性 , 可 有 巨 细胞 、 色瘤 细 胞等 组 成 。本 病 好 发 亦 黄 于 5 —7 0 0岁男 性 , 发部位 为 四肢 ( 占 7 )1, 以下肢 多 见 , 可见 好 约 5 [l 尤 亦 于腹 膜后 、 腹腔 、 躯干 及 头颈部 。本 病术 后复 发率 高 , 约达 4 , 移率 约 4 转 4% [ 。 2 本病 x线检 查 无 明显特 征 , 表现 为 软组 织 肿 块 , 有 骨 骼侵 犯 , 偶 可有 骨膜 反应 及 骨质破 坏 ; T表 现 无特 征 性 改变 , 现 为 比肌 肉 略低 的 软组 C 表 织 块 , 瘤 内常 见低 密度 坏 死灶 , 可见 钙 化 , T增 强 后 , 肿 偶 C 病灶 强 化 不 明 显; MRI 上多 数纤 维组 织细 胞瘤 边界 清楚 , wI T1 上呈 中等 信号 , 2 上 T WI 位 高 信号 , 当肿 瘤 内 胶原 纤 维 含 量较 多 时 , WI 可 呈低 信 号 , T2 上 病灶 信 号 常不 均 匀 , 可有 出血和 坏死 , 管 MR 检 查 缺乏 特 异性 , 对明 确 肿瘤 尽 I 但 范 围 、 否侵 犯邻 近 血管及 骨 质等 , 有积 极意 义 , 于 C 是 具 优 T。MR 对 观察 I 恶 性纤 维组 织 细胞 瘤术 后有 无残 留和 复发 较好 ; 瘤 局部 复 发或 残 留 , 肿 其 信 号模 式 与术 前原 肿瘤 一致 。 鉴 别 诊断 : 多数 MF 的影 像学 表现 无特 征 性 , 其它 许 多 软组 织 肿 H 与 瘤 难 以鉴别 , 诊断 时须 考虑 年 龄和部 位 ; 有 骨化 的 MF 须 与 骨化 性 肌 伴 H 炎 、 组 织骨 肉瘤 和软 骨 肉瘤鉴 别 。 软

卵巢囊性病变的CT诊断

卵巢囊性病变的CT诊断

卵巢囊性病变的CT诊断发表时间:2012-12-25T15:20:07.7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6期供稿作者:罗贵武梁勇康[导读] 目的探讨CT在卵巢囊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罗贵武梁勇康(金秀县人民医院 545700)【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6-0120-02 【摘要】目的探讨CT在卵巢囊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5例卵巢囊性病变,总结其CT表现和特征。

结果经手术病理证实单侧病变27例,双侧8例,计卵巢病变43个。

其中卵巢单纯性囊肿12例,表现为囊壁菲薄,囊腔内密度均匀,近似水样;囊腺瘤13例,呈薄壁的单房或多房囊肿,囊壁光滑,大部分厚薄欠均匀,2例有壁结节,囊腔内CT值约8-18HU;子宫内膜异位症2例,表现为囊壁薄,与周围组织分界欠清,典型者囊腔内有片状近似液平面影。

畸胎瘤4例,表现为囊壁薄,囊腔内有脂肪成份,部分有钙化;脓肿3例,表现为多房性,囊壁较厚,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囊腺癌1例,表现为多房囊实性,有不规则壁结节。

术前CT诊断正确31例,准确率88.5%。

结论 CT能很好显示卵巢囊性病变的特征,对各种囊性病变有较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关键词】卵巢囊性病变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卵巢囊性病变种类多样,其基本CT表现有很多类似。

笔者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5例卵巢囊性病变的CT影像资料,旨在进一步认识该类疾病的CT征象及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1 资料与方法收集2006年5月至2012年3月CT检查表现为囊性病变35例,年龄19-62岁,平均年龄37.5岁。

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和盆腔肿块。

其中因腹部或盆腔肿块不适就诊18例,下腹胀痛8例,阴道流血3例,6例因B超体检发现异常而进一步CT检查。

35例中单侧卵巢病变27例,双侧病变8例。

35例检查前均留尿,经产妇行阴道纱条填塞,自盆腔髂棘连线至耻骨联合下CT扫描,层厚及层距10mm,所有病例均做平扫加增强扫描,对比剂用碘海醇,为了更好观察病变内部结构,其中20例进行2mm薄层图像重建。

多层螺旋CT对女性盆腔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多层螺旋CT对女性盆腔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so Mu t —l e s i l c n i av l a l a sf rt e o in ai n lda n ssa d d a n ss o au a e iin o y t s n fmae in l — i pr isc a CT s a s au b e me n o r t t a i g o i n ig o i fn t r ld c s f s c ma s i e l h e o o c i
cscm se c ddflwn i ae: vr ncsctrt (= 3 3css oa a yt e0 (: 5 1 ae) oa a ytdn — yt ass nl e l igds ss oa a yt a ma 1,1 ae) vr ncs d nma 1, css vr ncs e o i i u oo e i i e o n , i a n 1 , i a crio a = , ae)oainme s s m r = , css oained m ta cs n 1, 2css oai ytn 2 , 9css tb l acnm ( 9 5c ss vr t t i t o( 4 3ae) vr n o er l yt = 6 1 ae) vr ncs ( 2 1 ae) ua n , a a a su n , a i ( , a = , ases r yrslix = , ae)cr nmao ed m tu ( 3 e i cscifc dmas = )a dmi el eu(= ) o cu bcs o h doa n ( 7 5c ss ac o n o e im n ) lc yt et s( 8, n s l n0 s 5.C nl— p n , i f r = ,p v i n e n c a n

女性盆腔囊性占位病变的CT影像特征分析

女性盆腔囊性占位病变的CT影像特征分析

女性盆腔囊性占位病变的CT影像特征分析摘要】目的探讨CT诊断盆腔囊性占位病变的影像表现与临床特征。

方法应用分类效果分析法对2014年6月~2017年1月经我院治疗的女性盆腔囊性占位病变患者86例进行CT资料与手术结果对比分析研究。

结果通过手术后对比所有病例的CT影像分析得出,CT在诊断病灶形态、囊壁、分界、位置、密度以及边缘的准确率分别是91.86%、94.18%、90.69%、96.51%、91.86%和88.37%,说明CT影像在诊断盆腔囊性占位病变的辨别中准确率较高。

结论 CT影像表现的大小、边缘、密度以及增强后的特征与手术后的病理分析基本一致,CT诊断对盆腔囊性占位病变的判断比较准确。

【关键词】盆腔囊性占位病变 CT影像诊断妇科病是当前女性生活和工作中具有相当影响的一类疾病,而女性盆腔囊性占位病变在妇科病中属于多见类型,其产生的原因以及诊断和鉴别都存在一定的难度[1]。

螺旋CT的应用针对盆腔进行细微的观察和鉴别已成为当前检查和诊断女性盆腔疾患主要的手段[2]。

本文通过应用飞利浦6排螺旋CT对女性盆腔疾病病例平扫后增强扫描盆腔病变范围,并进行了多平面重建,分析女性盆腔囊性占位病变的表现与特征,为诊断和鉴别女性盆腔囊性占位病变准确性提供详细的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整理我院2014年6月至2017年1月经手术治疗的86例女性盆腔囊性占位CT资料。

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后病理证实,年龄在31~42岁,平均年龄(36.6±2.5)岁;病程3~12月,平均病程(7.1±1.5)个月;所有病例均以盆腔包块入院。

临床症状中痛经38例,下腹痛22例,月经紊乱18例,不孕3例,阴道流血5例。

1.2方法 CT检查设备为飞利浦6排螺旋CT。

首先利用清洁水自肛肠灌入结肠清洗肠管,放置阴塞[3]。

选取仰卧位从耻骨下缘开始CT螺旋扫描到髂前上棘,扫描层厚5mm,层距5mm。

以碘海醇为造影剂,以2.5~3ml/s的注射速度进行CT三期增强扫描,层厚3.3m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附件囊性病变的CT诊断
来源:本站原创作者:沈文荣发布时间:2008-01-23
一、检查方法和技术
在盆腔CT检查中,胃肠道的充分准备和膀胱的良好充盈是必不可少的,有助于盆腔正常结构的显示和准确判断脏器间的关系,避免误诊。

常规于检查前3小时、2小时、1小时分别口服300ml经肾排泄的稀释成1%~1.5%的造影剂。

应用这种方法,盆腔部小肠大部充盈良好,部分排泄较快的病人,结肠和(或)直肠亦可充盈造影剂。

应用同样稀释的造影剂充盈直肠、乙状结肠,能使骶骨前区易于辨认,但不常用。

对女性生殖系统的检查,应常规应用阴道塞,以确定阴道穹隆和子宫颈情况。

如发现盆腔有病变或可疑病变,可行增强扫描以显示盆壁血管、鉴别肿块性质和(或)了解肿块血供。

二、良性病变
(一)卵巢囊肿
大多数卵巢囊肿无症状。

在CT上卵巢囊肿表现为外形光滑的囊性块影,密度均匀,CT值接近于水;囊壁薄而均匀,边缘光滑;增强后囊内容物不强化、囊壁通常亦不强化。

大多数卵巢囊肿为单个,一般较小(直径小于4cm),但亦可能较大或多个或两侧卵巢同时有囊肿。

CT不能鉴别浆液性囊肿、滤泡性囊肿、或黄体囊肿,但可确诊囊肿急性出血,因为出血时囊内密度增高。

(二)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征
常见于30~40岁的不孕妇女,临床上有痛经史,最常见于卵巢。

CT表现为:1、卵巢部位有圆形或类圆形病变,呈水样密度或稍高于水样密度,可见分层现象,与出血有关。

2、病变可较大,且半数为双侧性。

3、囊壁厚薄可不一致,可光滑或粗糙。

但无结节或肿块。

4、囊肿与周围粘连呈幕状突起,与邻近器官无明确分界。

5、增强后囊内无明显强化,但囊壁可无或稍有强化。

(三)囊性畸胎瘤
约占卵巢肿瘤的10%~15%,主要见于育龄妇女,少见于青春期前或更年期。

绝大多数囊性畸胎瘤为良性,其中约0.25%~0.8%发生恶变。

CT表现为:1、肿瘤呈囊状或混合密度软组织肿块影,内含有脂肪,CT值低于-40Hu,有时可见脂液分层,改变体位时其内容物可随重力而改变位置。

2、肿瘤内有牙齿或骨骼样高密度。

3、病灶边缘光滑,与周围境界清楚;若肿瘤呈囊样改变时,囊壁有时有时可见包壳样钙化。

4、如病灶仅表现为囊性而无脂肪或钙化组织的特征,则CT所见无特征性。

5、增强后囊内及囊壁均无明显强化。

(四)卵巢囊腺瘤
卵巢囊腺瘤是卵巢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浆液性囊腺瘤常为单房,其内容类似于单纯液体,CT表现均匀囊状低密度影,囊壁较薄(多在0.3cm以下)、且均匀一致;增强后囊壁或囊内均无明显强化。

粘液性囊腺瘤常为多房,密度不均匀;增强后囊壁或囊内亦均无明显强化。

囊壁出现乳头状突起少见,如有应考虑交界性癌或囊腺癌。

囊腺瘤应与功能性卵巢囊肿、输卵管积水、输卵管旁囊肿区别。

二、卵巢输卵管脓肿
不典型的卵巢输卵管脓肿与肿瘤性病变的鉴别一直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即使螺旋CT行多期增强扫描观察病灶的血供特点,一般认为强化的方式对鉴别两者并无太大的价值。

我们通过14例病例的分析,并结合文献,认为卵巢输卵管脓肿有以下CT特征:
(一)盆腔包块肿块边缘多数模糊不清,形态不规则或长椭圆形。

肿块内可见类圆形、椭圆形或管状低密度区,其中常有分隔。

管状腋性低密度区常提示输卵管积脓,但也可见于因
肿瘤堵塞而引起输卵管积液、输卵管结扎或以往有盆腔炎症发作的病人。

脓肿壁常较厚,其内缘多较规则或光整。

肿块内出现气泡影是脓肿最有特征性的征象,但此征象在输卵管脓肿中罕见。

增强后脓肿壁常有明显环状强化,环壁较完整。

(二)肿块周围结构变化因是炎性病变,故肿块周围结构常有增厚、粘连、移位等改变,表现有:
1、输卵管系膜增厚、前移:此征象仅提示盆腔肿块来源于卵巢或输卵管,它除见于卵巢输卵管感染性病变外,也可见于子宫内膜移位症或卵巢肿瘤。

2、子宫骶骨韧带增厚:附件或输卵管炎症向后扩展可导致子宫骶骨韧带的增厚,骶前和直肠周围脂肪密度的增高,结合输卵管系膜的前移,更提示了附件炎症的诊断。

3、直肠乙状结肠受累:因卵巢输卵管炎症而产生的炎症及纤维化倾向于向后扩展至直肠、乙状结肠周围和骶前脂肪。

CT扫描可显示直肠、乙状结肠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周围脂肪密度增高,盆腔肿块与肠壁分界不清。

4、盆腔系膜或肠系膜受累:当炎症蔓延至盆腔腹膜或肠系膜,可产生盆腔部小肠壁增厚,管腔变窄,肠曲间及膀胱周围脂肪密度的增高,子宫直肠窝等处可见少量积液。

5、其他:可伴有输尿管扩张、积液,肾门淋巴结肿大等。

三、卵巢恶性肿瘤
最常见为卵巢交界性囊腺瘤、浆液性或粘液性囊性腺癌。

该组病例年龄偏高,笔者一组病例统计,平均年龄约55岁。

卵巢癌癌细胞易脱落,故常伴有腹腔内种植、腹水等。

临床化验CA125等肿瘤指标常升高。

CT表现:
1、病灶可以单侧性或双侧性。

2、肿瘤轮廓多数不规则,呈分叶状边缘,且常侵犯周围脏器。

3、囊性常合并实性成分,囊性灶其囊壁或间隔厚薄不一,囊腔内壁可凹凸不平或见壁结节;实性部分常呈斑块或菜化状改变、可突向囊壁内外。

4、少数病灶有钙化(26%),呈砂粒样或不定形改变。

5、肿块的实性部分、囊壁、分隔及壁结节可见增强,CT值增加常在25Hu以上。

6、病程短而病变范围较广,常在发现病灶的同时已有腹腔内扩散种植。

淋巴或血行转移较少(10%及5%)。

7、约有5.2%的病例CT扫描可见单侧或双侧胸腔积液。

由于尿路受侵,约8.5%的病例可见肾盂积水并导致部分肾无分泌功能。

(作者:江苏省肿瘤医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