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积水

脑积水
脑积水

第3节脑积水

脑积水(hydrocephalus)是脑室和脑池(蛛网膜下腔)内脑脊液总量增多,颅内压力增高,继而引起脑室扩张及脑池、脑沟、脑裂等处的蛛网膜下腔增宽。儿童由于颅缝尚未闭合,脑积水必然会引起头围增加。

(一)分类

脑积水根据发病机制不同分为:①非交通性或梗阻性脑积水,脑室内液体因梗阻不能进入蛛网膜下腔。②交通性脑积水是发生在蛛网膜下腔即脑室外的梗阻或回流障碍,也包括蛛网膜颗粒吸收回流脑脊液障碍。③分泌亢进性脑积水,原因是脑脊液分泌过多,这种类型相当少,是否应看作一种单独的类型,尚有不同的看法。病因是各种各样的:梗阻性脑积水的原因常是先天畸形如导水管狭窄,小脑扁桃体疝(Arnold-Chiari畸形),第四脑室囊肿(Dandy-Woalker综合征)和其它脊椎闭合不全,但也可继发于其它占位性囊肿和肿瘤。胎儿子宫内的感染如弓形体、风疹、巨细胞病毒等感染以及围产期颅内出血也能引起脑积水。交通性脑积水的病因是脑膜炎引起的粘连或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和硬膜下出血。分泌亢进引起的脑积水发生于脉络丛乳头状瘤。

(二)临床症状

头颅异常增大,增长迅速。前囟宽大。额骨前突,前颅凹颅底向下移位。眼球向下倾斜(落日征),患儿精神及体格发育迟缓,肌肉痉挛,偶有抽搐。

(三)CT表现

1.梗阻性脑积水正常第三脑室横径6mm,第四脑室前后径15mm;两侧室最大横径与同一水平颅腔横径之比小于22%~32%(evans指数),脑积水时大于40%,脑室明显扩张,变为圆钝。借助脑室扩张的分布类型确定阻塞部位。单侧或双侧室间孔梗阻导致单侧或双侧侧脑室扩张,而三、四脑室正常。导水管狭窄是先天性脑积水最常见的原因,表现双侧脑室及三脑室扩张,而四脑室正常,偶尔或导水管近端也扩张。四脑室中孔和侧孔(Magendie and Luschka)阻塞,引起所有脑室(包括四脑室)扩张。

2.交通性脑积水CT显示脑室呈球形扩张,程度较轻,第四脑室扩张程度最小。基底池往往扩张,两侧半球也能见到因为脑脊液蓄积引起的脑沟增宽。交通性脑积水有时难以与脑萎缩鉴别。鉴别困难的病例可以在短期后随访复查以除外进行性(亦即活动性)脑积水。

3.活动性(active)脑积水脑室体积进行性增加与所谓静止性(static)或代偿性脑积水不同。活动性脑积水临床症状显著,CT随访检查有进展。较早的CT片上有下列表现:①脑室周围密度减低晕:脑脊液经长期压迫损伤的室管膜进入周围实质,在脑室周围形成带状密度减低区,尤以额角和颞角显著,脑室轮廓由于水肿而变得模糊。②枕角扩张显著,原因是脑白质比较脑神经核团更易受水肿的损害,额角、侧室体部近基底神经节而枕角周围是白质,故枕角扩张显著。另一些作者认为枕部头颅骨生长较快。

4.经治疗的脑积水置入导管可引流侧室脑脊液至右心或腹膜腔。CT可以显示导管尖的位置,但正确的位置并不一定指示正常的功能。如引流好,脑室体积明显减小,数日或数月后脑结构也逐渐恢复正常。这种脑组织体积迅速增加可能是由于引流后原先被压迫伸长的神经纤维重新排列的缘故。引流后往往后遗脑萎缩,脑池、脑沟增宽。CT还可显示由引流引起的合并症:①单侧或双侧硬膜下水瘤:偶尔见于外科引流术后,CT显示贴近颅骨的镰刀状或带状脑脊液密度病变。②硬膜下血肿:如硬膜下水瘤体积过大,导致静脉过度牵引以

至撕裂,产生硬膜下血肿。CT显示硬膜下高密度镰刀形血肿影像或血肿下沉在水瘤的底部。

③脑内血肿是导管引流术较少引起的伤害血管的合并症。有时能见到沿导管平行分布的出血影像,侧室内也可有出血。④脑室萎缩:常常是由于强有力的引流,引起脑室迅速变小以致脑室壁相互接近,CT上的脑室呈缝隙样。很少的情况下,此种萎缩还可合并脑室炎症、粘连及室管膜下纤维化,由于脑室不扩张,如发生引流障碍则很难诊断。即所谓裂隙脑室综合征(slit-ventricle syndrome),颅内压增加,但脑室狭窄,裂隙状,此时诊断引流不充分主要是根据临床症状而不是CT表现。⑤引流管阻塞,随后CT表现脑室容积增加,脑室周围密度减低,脑室增大不成比例,常常枕角扩张更显著,但若脑室粘连闭塞则例外。⑥脑室限局扩张(Dilatation of isolated sections of a ventricle):导水管狭窄,四室中孔或侧孔闭塞,尽管幕上引流功能正常,但四室仍然扩张,假如其余的脑室相互之间不是自由相通的话,某个部位也可能限局性扩张。在这些情况下就需要同时做几处的引流,治疗脑积水。⑦脑室炎:室管膜和室管膜周围充血,CT显示沿室管壁有明显增强。慢性脑室炎,胶质增生可引起脑室边缘轻度密度增高,即使未用造影剂时也是如此。

(四)MRI特点

除表现脑室扩大外,在梗阻性脑积水,脑脊液可经室管膜渗入脑室周围,脑室周围间质性水肿,在质子密度加权像上表现为脑室周围有一圈高信号,很有特点。

正常压力脑积水,MRI可以显示导水管有流空现象,邻近的第三和第四脑室也可见到流空现象,而没有显著的脑脊液流空被认为是弥漫性脑萎缩的表现(Bradllty,1986,1991),如合并有其它交通性脑积水的MR征象时,有显著的脑脊液信号流空征象则适合作脑室引流手术。

(五)外部性脑积水(external hydrocephalus)

这种患儿也表现头围逐渐缓慢增大,颅缝分离,但不表现脑室扩大,而是基底池、侧裂、纵裂池以及大脑皮质脑沟增宽。有人认为这可能是交通性脑积水的早期阶段,因为有报告这类患者日后发生脑室扩大,需要引流治疗。但也有人认为外部性脑积水是一种良性的、自限的蛛网膜下腔扩大,引流治疗可能会减慢头围的增长,但对临床症状是否有改善也缺乏证据。

值得指出的是1~2岁的婴幼儿、脑发育与颅骨生长的比较,相对缓慢,因而脑沟、裂、池相对较宽。脑表面蛛网膜下腔可以宽达4mm,纵裂池6mm,侧裂池10mm,都属于正常范围。18个月~2岁以后,脑发育加快,脑沟变窄。因此2岁以前不能单凭蛛网膜下腔稍宽,就轻率诊断为脑萎缩或外部性脑积水。必须参照头颅大小以及是否有进行性头围增大两个条件。只有在头围明显增大,头生长加快时才能诊断脑积水(图)。

(六)脑积水和脑萎缩的鉴别

脑实质破坏萎缩也可以引起脑室扩大(中央性萎缩)或脑沟增宽,蛛网膜下腔、脑裂、脑池增大(周围性萎缩),或二者兼而有之(弥漫性萎缩)。在影像上与脑积水相似。

脑积水为颅腔内脑脊液增多,原因是脑脊液动力学异常,引起颅内压力增高。当婴幼儿颅缝尚未闭合时,必然会引起头颅扩大,头围增加。而脑萎缩,脑生长缓慢,其结果是小头畸形(microcephaly),脑萎缩虽然也引起脑沟增宽、脑室扩大,其原因是脑体积减少。因此比较脑与头颅骨的大小有助于诊断脑萎缩。但是如果颅骨也生长缓慢,脑与颅骨没有明显差别,则认识脑萎缩比较困难。所以诊断脑积水必须同时具备脑室扩大,脑沟增宽和头围进行性增大两个条件。而诊断脑萎缩必须确实有脑组织减少的证据,即脑沟、脑室增大伴有头颅外形减小(小头)。不过,也有少数患者脑萎缩与脑积水合并存在,这时单凭影像学,诊断就很困难了。

第4节早期婴儿脑损伤和缺氧缺血性脑病

早期婴儿脑损伤是指1岁以前,产前产后由于外环境影响而发生的脑组织伤害。脑组织损害的程度主要不决定于伤害的原因(如宫内窒息、缺氧、感染、中毒和机械性损伤),而是伤害发生在什么样的发育时期。临床表现为脑性瘫痪、智力缺陷和癫痫。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新生儿颅内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积水性无脑畸形,先天性脑穿通畸形,婴儿硬膜下水瘤,蛛网膜囊肿等。以下分别叙述。

一、新生儿颅内出血

新生儿疾病和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颅内出血,另外一个原因是产伤。

早产儿的颅内出血发生率很高,多为脑的生发层出血,继发脑室内出血和脑实质内出血。生发层位于室管膜下,该处静脉壁很薄,细胞增生活跃,这些细胞是原始的神经元,以后沿着神经胶质细胞的放射状纤维束,非常有规章地向皮质预定的部位移行。生发层在胚胎34~36周退化。胚胎40周,几乎所有的神经元都已完成移行过程。生发层出血的原因是血管分水岭区缺氧缺血性损害。一般发生于早产儿生后28天之内。临床上常用超声检查,诊断早产儿颅内出血。

足月婴儿颅内出血原因是产伤和缺氧缺血性损害。产伤引起颅内出血,按出血部位分,以硬膜下出血最多,以下依次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基底池出血。硬膜下血肿多数沿纵裂(大脑镰)和小脑幕分布,多为单侧。产伤也常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分娩时,胎头通过产道,额枕部受到突然的压力(缩短额顶径的压力),作用在小脑幕和大脑镰的后部,继而引起静脉撕裂,形成硬膜下血肿。

CT:颅内血肿密度高于周围脑组织,原因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有较高的密度。新鲜血肿,血液凝固收缩,与血清分离,血肿密度显著增加;新鲜血液CT值50±HU,血肿CT值可以高达80~90HU。若患儿贫血或出血被脑脊液稀释,或血肿体积太小,也可表现为等密度,不易诊断。新鲜血肿经过1~2周后,凝血块液化,血红蛋白吸收,血肿逐渐由高密度演化为等密度,最后为低密度(图)。

硬膜下血肿位于硬膜与蛛网膜之间的潜在腔隙内,新生儿硬膜下血肿常见于大脑镰和小脑幕附近(图)。

蛛网膜下腔出血,典型表现为蛛网膜下腔、脑沟、脑裂、脑池内高密度影像(图)。

二、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

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全部脑组织因缺氧缺血引起的脑损害,不包括因一支或几支血管狭窄、闭塞引起的脑梗塞。常见原因有:长时间严重的低血压,心跳骤停后复苏,新生儿窒息,一氧化碳中毒。病理上缺氧缺血性脑病分为两种类型:①分水岭梗塞(Watershed infarction);

②弥漫性脑皮质坏死(generalized cortical necrosis)。常见发病部位为顶枕区和基底神经节。儿童和成人的分水岭区不同。成人的分水岭区位于周围和矢状窦旁区(图),因而分水岭梗塞的部位儿童与成人不同。早产儿和足月新生儿的分水岭区也不一样。他们的缺氧缺血性脑损害也不一样。足月婴儿脑内供血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动脉,一种是离脑室动脉,从脑室旁区外行进入大脑(离心的);另一种是向心的,从脑表面走向脑室,或者称趋脑室动脉。这两种动脉的分水岭区位于皮层下白质。而胎龄仅为6个月的早产儿,离脑室动脉不发育或发育很差,几乎全部血供应均来自趋脑室动脉。故早产儿的分水岭区位于脑室周围。如果发生血流灌注障碍,以及自身调节功能丧失(见于早产儿),脑室旁深部白质区是缺氧损害的高发

区。典型的表现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1ar leukomalacia,PVL)。早产儿体重越小,发生本病的机会越多,孪生的早产儿又患透明膜病者,发生本病的机会也多。急性期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多由超声检查发现。亚急性期可用CT、MR检查。MR显示多发的脑室周围小腔隙,周围可合并出血。T1像上为高信号。慢性期,这些多发腔隙逐渐与侧脑室融合,使侧室扩大,形态不规则。脑室旁白质厚度明显减小,由于残留神经胶质增生,在长TR图像上表现为高信号。

早产儿脑缺氧缺血性损害不仅表现为脑室旁白质软化,还表现脑室内或脑室旁生发层出血。早产儿脑室旁仍然有生发层基质(germina1 matrix),这种组织含有复杂而精细的毛细血管。这些毛细血管很脆弱,血压改变容易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引起脑室内和室旁出血。缺氧时,血中CO2分压升高,氧分压下降,脑血管扩张。缺氧初期血压升高,可引起毛细血管出血。根据出血严重程度,分为4级:

I级出血限于生发层,脑室内几乎看不到出血。

II级脑室内和脑室旁均可见出血,脑室内出血小于脑室面积的50%,脑室不扩大。

III级大量脑室内出血,脑室扩大。

IV级脑室内和脑室旁出血,合并脑实质内出血。绝大多数脑室内和室旁出血引起一过性脑积水,后者多数在4~6周内恢复。

足月婴儿的缺氧缺血性损害,目前了解还不像早产儿那样清楚。足月新生儿,脑血液供应的分水岭区位于皮质-皮质下区、矢状面两旁,还有髓鞘化活跃的部位。严重病例表现多囊性脑软化。一般延髓和小脑不受累及。

足月婴儿或新生儿,原先脑室旁生发层组织已不活跃,大脑皮质开始分层,血管丰富,容易受缺血和缺氧的损伤,出现皮层坏死、白质出血、软化或梗塞。梗塞位于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的白质。因为脑皮质层状坏死常常是出血性的,亚急性期T1加权像上表现脑回样高信号。

足月婴儿,围产期有过窒息,可以有特征性的CT表现。窒息后24~48小时内可以发生严重的弥漫性脑水肿。CT表现弥漫性脑实质密度减低,但是小脑、脑干和基底神经节可保留相对较高密度,而大脑半球密度显著减低,出现所谓“反转征(reversal sign)”。几天以后发生出血性脑皮质坏死,继而出现钙化,最后表现重度脑萎缩(图)。

三、无脑性脑积水畸形或水脑畸形(Hydranencephaly)

本病是胎儿大脑已经形成以后,发生颈内动脉闭塞,以后脑组织萎缩,变成一种边缘性的膜样结构,脑组织全被脑脊液代替。但脑干、小脑、大脑颞叶、枕叶和大脑镰不受影响(注意与前脑无裂畸形鉴别,后者没有大脑镰)。若头围较小,CT诊断本病比较容易。如头颅明显增大,则与脑积水不易鉴别。但是脑积水一般表现进行性头围增加,而本病相对是静止的,没有头围增加。脑积水血管造影表现变细但仍存在的血管,鞘内注射造影剂,侧裂内有造影剂充盈,而水脑畸形则不具备这些表现。

四、先天性脑穿通畸形(孔洞脑,Congenital porencephaly)

这种畸形是指位于大脑半球内脑实质破坏,或因发育异常形成的含有脑脊液的大囊腔。脑实质的破坏一般发生于妊娠的第三个月或分娩期,原因可能是多样的,如颅内出血、梗塞、脑炎和外伤,大部分原因是胎儿在子宫内发生脑血管闭塞,继而引起脑梗塞。相当多的病例可以不表现神经系统症状。少数病例可因囊肿的占位效应有临床症状:如头颅外形增大,颅内压增高,癫痫样发作,发育延迟或其他神经系统症状。CT表现边界清楚的、均匀一致的

囊性病变,形状多为圆形或楔形,楔形尖端指向脑室。可以有肿块效应,压迫中线结构向健侧移位。此种囊肿一般与脑室和蛛网膜下腔相通,也可以不相通,常合并脑积水和脑萎缩。

脑穿通畸形发生于脑组织分化发育完成以后,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脑组织破坏缺损,也可与蛛网膜下腔或脑室相通,多为圆形,壁为瘢痕或增生的胶质(图)。

五、婴儿硬膜下水瘤(subdural hygroma)

本病多发生在1岁以内,2岁以后则很少见到。硬膜下水瘤多位于额顶部,两侧对称。病因是反复出血,导致静脉血栓栓塞,脑膜炎。CT表现颅骨内板旁镰刀状或梭形条状密度减低区。若病变较大,可压迫脑室,常继发交通性脑积水。若经前囟针吸或引流,CT显示有良好的疗效。

六、蛛网膜囊肿(arachnoid cyst)

蛛网膜囊肿是含有脑脊液的闭合空腔,位于蛛网膜和软脑膜之间,是一种先天畸形,一般位于基底池和纵裂池,以侧裂池和颞窝常见。囊肿生长缓慢,以月、年计。早期多无症状,到成年以后才被发现。临床表现癫痫发作,颅骨畸形,颅压增高等征象。囊肿若位于第三脑室附近或位于四叠体池、或枕大池,可以继发梗阻性脑积水。颞叶蛛网膜囊肿,CT表现为脑脊液密度,与颅骨贴邻并向大脑半球脑实质内突入。位于囊肿表面的颅骨可向外膨出或变薄,可有占位效应。偶尔蛛网膜囊肿并发硬膜下水瘤或慢性硬膜下血肿(图)。

七、脑萎缩(cerebra1 atrophy)

婴儿早期脑组织受到血管性和感染性损害可引起脑萎缩。CT表现脑沟较深、较宽,脑体积减小,这种表现如出现于2岁以后的儿童,则是诊断脑萎缩的可靠征象。

限局性脑萎缩CT和MR表现一侧性或局限性脑室扩大,脑池、脑裂、脑沟变宽变深。或有瘢痕脑回(Ulegyria),后者见于大脑皮质瘢痕收缩。

头颅一侧萎缩(Cranial hemiatrophy)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限局性萎缩。可能是由于广泛梗塞引起一侧半球萎缩,患侧头颅骨外形较小,颅骨增厚,板障气化。CT显示单侧脑室扩张,脑池、脑沟扩张,中线结构包括大脑镰向萎缩一侧移位。

第5节脑血管病

前已述及,与成人相比,儿童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很低。以下着重介绍:①儿童脑卒中(小儿急性偏瘫);②脑静脉梗塞;③烟雾病(moyamoya);④脑血管畸形。

一、儿童脑卒中(小儿急性偏瘫)

儿童突然发生偏瘫或其他脑血管急性意外的症状,与成人相比少得多。包括急性脑梗塞和颅内血肿。引起脑梗塞的常见原因为先天性心脏病右向左的分流,继发颅内血管栓塞;比较少见的原因是外伤和感染、血管闭塞性病变,例如血管炎和烟雾病。

CT:急性缺血注脑梗塞的首选影像学方法是CT。CT平扫表现为与供血区一致的低密度病变,最常见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呈楔形,边缘模糊,有占位效应,表现为同侧脑室变形,向对侧移位。慢性脑梗塞除病变区表现水样密度外(脑软化),还继发患侧脑萎缩,颅骨变小。脑血管造影表现为病侧有关动脉狭窄,闭塞。

MRI:急性缺血注脑梗塞在T1加权像上表现为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为高信号。对于急胜脑梗塞,MR要比CT能够发现更早期的改变,敏感性高于CT。

二、脑静脉梗塞

大脑静脉窦(矢状窦,乙状窦等)和静脉内血栓形成,原因有全身衰竭、脱水、先天性心脏病等非炎症疾病,也可能由于炎症性原因,如鼻窦炎、乳突炎等。脑静脉血栓形成或血栓栓塞后,静脉回流受阻,继而出现脑组织水肿,继发脑内小的出血灶,形成出血性梗塞,出血可进入蛛网膜下腔或其他脑脊液间隙。CT增强扫描在广泛的水肿区内可有斑片状增强,多发小的出血灶若位于矢状窦旁,提示矢状窦血栓形成。静脉窦血栓形成在CT平扫时有时可显示为高密度的索条状影像,即所谓索征(Cord sign),增强扫描,矢状窦脑血栓阻塞,无造影剂,只在窦腔周围出现增强,即所谓空三角征,有重要诊断意义。

MRI:一般说来,脑静脉窦栓塞,CT出现典型表现的机会不多,CT诊断意义有限。而MR诊断静脉窦或硬膜窦血栓有重要价值。急性期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因为硬膜窦内没有流空现象,在T1加权像上为等信号,而在T2加权像上为低信号(急性期血栓为脱氧血红蛋白,有缩短T2的作用),类似流空现象,因此在急性期应以T1加权像作为诊断静脉血栓的依据。几天以后,血栓内形成正铁血红蛋白,T1和T2加权像上均表现为高信号(指有血栓形成的静脉窦),具有特征性,容易诊断。慢性颅内静脉血栓没有含铁血黄素沉积,血栓可以溶解,原先栓塞的静脉或静脉窦可以再通。

三、烟雾病

烟雾病是一种较少见的血管病变,多见于儿童,是以两侧颈内动脉虹吸部及大脑前、中动脉进行性狭窄或闭塞伴有脑实质和脑膜广泛侧支循环形成为特点的血管疾病。病因不明,诊断主要靠脑血管造影。有两个特点: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狭窄或(和)闭塞和烟雾(moyamoya)血管,后者是密集的小动脉网,即来自大脑后动脉的侧支循环。典型的CT表现是脑萎缩,两侧半球大脑皮质多发梗塞和脑室系统轻度扩张,CT不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但如有以上表现可提示本症,再作脑血管造影证实,增强CT扫描少部分烟雾病例中有烟雾血管的病变区内可以有增强表现,表现为基底节及丘脑的室管膜下区有点状、弧线状迂曲而纤细的血管及血管团影,为形成的侧支循环,脑底动脉环,大脑前、中动脉近端变细,显影不清或不显影,看不到脑沟和侧裂中的血管,CT也可以发现继发于本病的脑内出血现象(脑内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内出血)。

四、脑血管畸形

脑血管畸形(图)有下列几种类型:①毛细血管扩张症(Capillary telangiectasia);②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较罕见,多位于脑白质内,常有血栓形成和钙化;

③静脉血管瘤(venous angioma);④动静脉畸形(A VM),是先天性发育异常,为残留的胚胎时期交通的动静脉。大体表现为异常的血管团,无法区分动脉或静脉,中间没有毛细血管,动脉血经畸形的血管团直接流入静脉。动静脉畸形由三部分组成:畸形血管团(也叫巢),扩张增粗的供血动脉,粗大曲张的引流静脉。扩张的血管穿入脑实质,像一串葡萄形成的静脉短路。这些异常血管由于血管影响,外形扩张、长大。供血的动脉常起源于大脑中动脉,但也可起源于几支动脉,这些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一样,外形均扩张。大脑大静脉瘤(Galen)是A VM的特殊类型,形态类似的肿块,位于大脑大静脉池内,压迫导水管,继发脑积水,多发生于婴儿。

脑内血管畸形的临床症状多出现于10~40岁期间,反复发作的蛛网膜下腔和脑内出血,可出现癫痫、游走性头痛等症状。病变附近脑组织血液流失,造成局部神经功能障碍。

CT平扫可以显示血管畸形内的血栓钙化、局部脑萎缩等间接征象。大的A VM可表现为密度不均匀、边界不规则的病变,静脉注射造影剂后,少数扩张的血管和引流静脉可以显

示。但CT检查常常是在急性出血的情况下进行的,高密度血肿是主要表现但增强扫描可以使A VM部分显著强化,特征性的表现是迂曲的血管,可以显示供血动脉和回流静脉。

第6节儿童脑肿瘤

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是肿瘤的好发部位。与成人不同的是,儿童的脑肿瘤多发生于后颅凹或小脑幕下;另外,儿童脑肿瘤大多是原发肿瘤,而转移瘤很少。

脑肿瘤的组织学来源是多样的:例如髓母细胞瘤来自生发层基质的干细胞;星形细胞瘤和胶质瘤来源于脑内胶质细胞;室管膜瘤来源于室管膜细胞;松果体区生殖细胞来源于松果体内残留的胚生殖细胞等等。

影像学检查可以确定有无肿瘤、肿瘤的部位,参考肿瘤发生部位、临床症状和影像特点等,判断肿瘤的组织学特点。

CT和MRI是诊断脑肿瘤的两种主要的影像学方法。CT检查迅速,但是软组织分辨率及发现肿瘤的敏感性不如MRI。MRI表现肿瘤的对比剂增强现象也比CT敏感。但MRI发现钙化不敏感。检查时间一般比CT长。

一、后颅窝肿瘤

髓母细胞瘤、小儿胶质瘤或是星形细胞瘤和脑干胶质瘤是儿童最常见到的幕下肿瘤。此外还有室管膜瘤、脉络丛乳头状瘤、表皮样囊肿(胆脂瘤)、血管母细胞瘤等。

(一)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

髓母细胞瘤是婴幼儿最常见恶性后颅凹肿瘤。罕有发生于成人。肿瘤生长快、浸润性生长。脑脊液种植转移至椎管、脑室和脑池,偶尔也有神经组织外的转移。

组织学:分界模糊,肿瘤细胞密集,核分裂象多,间质发育轻,主要在血管周围。少有退行性改变。

好发部位是小脑蚓部,4室顶;发生在小脑半球和脑干尾侧较少。

症状:头痛、呕吐、共济失调,因颈神经受激惹,头保持倾斜姿势。

CT:肿瘤呈圆形,边界清楚,多与4室相通。密度稍高,均匀。少数病例呈混杂密度,原因是肿瘤坏死和出血,半数肿瘤有水肿环。增强显著均匀,偶尔也有不增强的坏死区。如有脑膜转移,大部分脑池和蛛网膜下腔可以显示鳞片状生长的肿瘤增强。逆行转移则在幕上可见脑室内肿块。一般继发脑积水(梗阻脑积水)(图)。

(二)脑干胶质瘤(Brainstem Glioma)

脑干胶质瘤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是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和胶质母细胞瘤(spongioblastoma)。脑桥是最常发生的部位。这是一种生长缓慢的肿瘤,脑干进行性扩大并压迫第4脑室,但只是到病变晚期才发生脑积水。肿瘤向前向外生长可以包埋基底动脉。脑干胶质瘤CT一般表现为低密度病变,没有清楚的边界,没有或轻度增强,不过有的肿瘤可以较明显的结节状表现,结节部位增强。MRI表现是特征性的,显示了肿瘤的位置,扩散类型和脑干变形。肿瘤在T1像上呈低信号,在T2像上呈高信号。增强主要见于结节型。结节型脑干肿瘤需要与转移瘤,肉芽肿,海绵状血管瘤等疾病鉴别。

(三)小脑星形细胞瘤(Cerebellar Astrocytoma)

小脑星形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的幕下肿瘤。这是一种生长缓慢的浸润性肿瘤,半数以上

的病例有显著的囊性成分,多数的肿瘤位于小脑半球。最常见于10岁以前。高峰期在4岁左右。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是毛细胞型,常表现为界限清楚的圆形病变,边缘规则。在CT 上,肿瘤实性部位是等密度的,而囊性部位是低密度的。实性部分常有显著增强,囊性部分的包膜也增强,约10%~20%的病例发现有钙化。

(四)血管母细胞瘤(Hemangioblastoma)

组织学上这是良性的真性肿瘤,肿瘤起源及其成分都是血管。在全部颅内肿瘤中约占1.1~2.5%,大约35~60%是囊性的,合并有壁结节。这种肿瘤可以并发红细胞增多症,这是Hippll-Lindau病的主要特点(Russtll,1989)。CT可以表现为实性的均质性的等密度肿块,在注射造影剂后有显著的强化。比较有特征性的表现是肿瘤呈囊性有一个或多个实性的壁结节(图)。壁结节呈均匀一致的强化,单发或多发的肿瘤囊性部分CT值范围4~23HU,没有造影剂强化。囊周边是等密度的没有造影剂增强是胶质增生或是受压迫的小脑组织,不是肿瘤。与其相比,平扫CT上的高密度区并表现造影剂强化的则代表血管丰富的肿瘤组织。血管造影不仅证实存在有血管丰富的壁结节,而且也有助于发现多发小病变。发生于幕上的血管母细胞瘤罕有报告。

血管母细胞瘤在MR上的表现与CT上的大体相似。肿瘤可以是实性的,如此则鉴别诊断困难。当然MR上也可以只表现囊肿或者典型地表现为囊肿合并囊壁结节。MR上有三个额外的血管母细胞的特征。第一,在T1加权像上,血管母细胞肿瘤的实性部分可以表现高信号。这些高信号可能含有继发出血后遗的血液分解产物,或者是由于血管母细胞瘤中有一种基本成分即含脂质的间质,后者引起T1缩短。第二,既往出血可以在肿瘤内或周边沉着含铁血黄素,后者形成弧形信号带。血管母细胞瘤MR上的第三特点是可以见到曲线状的或匐行弯曲的信号流空,代表肿瘤内的血窦或者大的肿瘤供血和回流血管。这样,血管母细胞瘤的弧形低信号有两种原因,两者都位于肿瘤周围或引向肿瘤或位于肿瘤内。在囊性肿块内有匐行弯曲的信号流空,特别是还合并有壁结节,构成了血管母细胞瘤富有病理意义的特点。血管母细胞瘤内的单发或多发结节在注射对比剂的MR上表现强化。

(五)室管膜瘤(Ependymoma)

起源于脑室腔表面的室管膜细胞,一般为实性,附着于第4脑室底。很少有肿瘤内的囊性成份,但钙化并不少见。肿瘤通过侧孔和中孔生长,扩散。CT和MR表现是非特异性的,鉴别诊断应包括髓母细胞瘤和脉胳丛乳头状瘤。

二、鞍区肿瘤

成人鞍区肿瘤以垂体腺瘤常见,而在儿童,鞍区最常见的是颅咽管瘤。

颅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占脑肿瘤的2%~4%,可以发生于不同的年龄,但主要影响15岁以下的儿童。成人与儿童的颅咽管瘤有不同的组织学来源。儿童型起源于Rathkel 囊的外胚层细胞残余(ectoblastic),成人型起源于鳞状上皮化生,后者位于垂体漏斗前表面和垂体中间部。

少数的颅咽管瘤起源于蝶鞍,多数起源于鞍隔以上。大小变化很大,大约60%的肿瘤体积大到足以阻塞室间孔,继发脑积水。儿童因为不容易发现视力障碍,当发现肿瘤时往往已合并脑积水。而成人发现视力缺失症状比较早。70%~90%的病人有内分泌障碍,原因是垂体漏斗部和下视丘受压迫。典型的颅咽管瘤既有液体成分又有实性成分。囊腔或囊性成分来源于囊壁上皮细胞脱屑。这种胶体样物质常常有致密的钙化。

颅咽管瘤影像表现是多样的,图像特征与其他鞍上肿物有相似之处。肿瘤的囊性部分在

CT上表现为低或高密度。低密度是由于囊内包含丰富的胆固醇,而高密度由于囊内蛋白质含量较高。MR的表现也各异。多数病变在长TR的自旋回波图像上有高信号。在短TR的自旋回波图像上,半数表现高信号,半数比较周围脑组织为等信号或低信号,一种特殊的颅咽管瘤在长TR自旋回波图像上是低信号的,因其含有骨化的基质。增强的特点也各不相同,有的肿瘤实性成分可以高度增强,囊性部分有周围环形增强有的可以完全不增强。70%~90%的儿童颅咽管壁有钙化,30%~50%的成人颅咽管瘤有钙化。CT由于对发现钙化比较敏感,因此比较MR手术前诊断本病有较多的特异性。但是MR对于确定病变范围,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和诊断肿瘤复发等方面优于CT(图)。

三、松果体区肿瘤

松果体区肿瘤约占全部颅内肿瘤的1%~3%,有各种不同的组织类型,在这个区域内发生的肿瘤,一般都以为“松果体瘤”是最常见的肿瘤。然而绝大多数所谓的“松果体瘤”并非起源于松果体组织,而是起源于胚生殖细胞残余。松果体区肿瘤中的59%是来源于这种生殖细胞,39%是典型的生殖细胞瘤,是该区中最大的一组。

生殖细胞瘤(germiroma)是由胚胎生殖细胞衍化而来,后者正常情况下分化形成精原细胞或卵细胞。这种肿瘤常常发生于青少年的卵巢或睾丸。但也可发生于颅内。这种肿瘤是非神经外胚层的,可能来源于移位的原始的生发细胞,后者在胚胎发育时期未能移动到生殖腺部位。大部分常见的颅内生殖细胞瘤发生在松果体区,约20%发生在鞍上池。第三脑室底或基底神经节。症状常常是隐袭的,发展以月或年计,累及下视丘和视交叉。隐匿型糖尿病,视物缺损,垂体功能紊乱,是常见的临床表现。病变晚期,肿瘤可以产生脑积水,原因是室间孔(Monro孔)梗阻。

发现时肿瘤往往已经很大。表现与周围结构分界清楚,但是可以沿三室壁浸润累及视束,CT显示中到高度增强肿块,没有钙化。蝶鞍窝膨胀增大,膨胀骨质变薄。MR的T1加权图像表现等信号或低信号,而在长TR的T2加权图像上表现高信号。本症很难与下视丘或视束胶质瘤、组织细胞病X和炎症性肉芽肿鉴别。(图)。

四、畸形类肿瘤或先天性肿瘤

(一)表皮样囊肿(epidermotil)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起源于迷走于颅骨内、脑膜、脑室或脑实质内的上皮细胞。一种理论认为在胚胎发育时期由于神经组织和皮肤外胚层未完全分离,结果上皮组织陷入上述的一些部位内。另一种理论认为这些囊肿起源于具有多种分化方向的干细胞,经过异常的分化而成为上皮细胞。不论是上述的何种起源,表皮样囊肿主要是鳞状上皮,经过成熟和脱屑,形成由角质层和胆固醇结晶组成的肿瘤核心,周围是结缔组织形成的纤维束。肿瘤生长方式是逐层的,类似所有其他的上皮组织。表皮样囊肿的发生率是皮样囊肿的10倍。

表皮样囊肿可位于硬膜内或硬膜外。位于中线或轻度偏离中线,而皮样囊肿总是位于中线上的。表皮样囊肿边缘不规则,或呈结节状,或呈圆形,表面形态很象一串葡萄。肿瘤本身隐匿在邻近脑裂内,不易完全手术切除。即使有小部分囊未能切除,也能复发。表皮样囊肿的密度(CT值)与脑脊液类似很少达到脑组织密度。囊肿内胆固醇和蛋白质浓度的不同形成密度的差异。往往没有增强,如果有增强,也是位于肿物的边缘。也可有囊壁环形钙化。脑池造影CT,造影剂包绕肿瘤,呈结节状。MR在各个脉冲序列内也与脑脊液相同。只有很少数表皮样囊肿在短TR的自旋回波图像中表现高信号。往往囊肿有裂开的界面,可资与蛛网膜囊肿鉴别。表皮样囊肿手术切除后无论CT或MR会遇到一个有意义的问题。这些病变由于时间长久,周围脑组织变形。在手术后的检查,塑形的肿物残腔充满脑脊液,图像和

手术前很相似。发现肿瘤复发主要是根据新的表现或肿块效应显著了。在有疑问病例,脑池造影很有帮助。表皮样囊肿很少破裂,释放胆固醇或蛋白质内容进入蛛网膜下腔,产生无菌性脑膜炎。(图)

(二)皮样囊肿(Dermoid)

和表皮样囊肿一样,皮样囊肿完全来自外胚层。表皮样囊肿纯粹由鳞状上皮组成,而皮样囊肿含皮脂腺,汗腺和毛囊。这些额外的成分是外胚层起源,但通常位于中胚层起源的结缔组织内。表皮样囊肿,脱落的碎片是一种实性的,薄片状的干性物质含有大量的胆固醇和角质层。皮样囊肿比表皮样囊肿含有更多液体,因其含有的皮脂腺和汗腺分泌液体。液体是油性的脂肪代谢混合产物,CT密度及MR信号特点与脂肪相似。CT表现低密度,MR有强的T1信号,这些是皮样囊肿的特征性表现,即使这种囊肿缺少来自中胚层的脂肪(脂肪瘤或真性畸胎瘤含脂肪)。皮样囊肿由于成分复杂,囊壁一般较厚,常有钙化(与表皮样囊肿比较),无论是表皮样囊肿或皮样囊肿,增强不明显,可与颅咽管瘤鉴别。

(三)畸胎瘤(Teratoma)

畸胎瘤与皮样囊肿相似,但包含三个胚层的细胞来源。70%的畸胎瘤发生在松果体区,20%发生在鞍上。CT密度和MRI信号特点变化大,表现不均匀增强。畸胎瘤与皮样囊肿鉴别困难。偶尔可以发生恶性变。

第7节脑感染性疾病

许多病原体都可以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例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以下只介绍化脓性感染、病毒感染和脑囊虫病三种。

一、脑脓肿

儿童脑化脓性感染最常见的是血源注的,病原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发病经过四个阶段,即化脓性脑炎早期(3~5天);晚期(4,5天至10~14天);脓肿形成早期(发病后2周左右)和晚期(持续数周至数月)。化脓性脑炎早期,感染尚未受到限制或包裹,病变区表现为充血。炎性细胞浸润、水肿,甚至小坏死和出血,没有大片组织坏死。此时CT平扫无异常发现或者只表现皮质下边缘模糊的密度减低区,增强CT,表现在水肿区内有界限不清的增强区。MR的T2加权像上可见皮质下有高信号区,增强MR的T1加权像上,在等至稍低信号的水肿区内有边缘模糊的增强区。

脑炎晚期,感染局限,多个小的坏死灶融合,形成中心坏死,周围有炎性细胞和肉芽组织、纤维母细胞环绕。此时CT增强扫描表现不规则环状增强,中央仍为低密度区。但是延迟扫描,中央部分可以表现增强。此时病变周围水肿也很显著。MR的T2加权像上,中央坏死区表现为高信号。对比剂增强可以表现环形增强。早期脓肿形成,中央为液化坏死的脓腔,周围有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形成的脓肿壁。此时周围水肿和占位效应均较前减轻。晚期脓肿的壁由三层组织形成,内层为炎性肉芽组织,中层为胶原纤维,外层为神经胶质。CT 表现薄的脓肿壁,有显著增强,呈环状,规则、连续、朝向脑室的脓肿壁较薄,而朝向脑皮质的脓肿壁较厚。MRT1加权像上脓肿壁为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在T2加权像上,脓肿壁为低信号(图)。脓肿壁可以穿破,周围形成小的子脓肿或多房脓肿,也可向脑室内破人,形成脑室内积脓。

二、化脓性脑膜炎

早期或轻型脑膜炎,CT可无异常发现,若感染持续,CT平扫显示基底池、纵裂池和

蛛网膜下腔密度轻度增加,原因是脑膜血管增生、炎性渗出。脑室变小,蛛网膜下腔消失,可能是脑皮质充血和白质水肿引起弥漫性脑肿胀。由于脑膜血管充血和血脑屏障破坏,脑膜和脑皮质在静脉注射造影剂后可以有异常的带状或脑回样强化。MRI也有类似的强化现象。

CT检查还有助于发现化脓性脑膜炎的合并症和后遗症。常见的合并症有脑脓肿(图),硬膜下积脓、硬膜外积脓。常见的后遗症为脑积水。

硬膜下脓肿,CT平扫表现为月牙形密度减低区,邻近颅骨内板。脓肿下方脑组织有水肿和占位效应。增强扫描,脑表面与脑外脓汁积聚的低密度影像之间有一个增强带,呈弧形,代表蛛网膜和软脑膜周围包绕脓腔的肉芽组织(脓肿假包膜)。MRI:硬膜下和硬膜外脓肿的信号特点与硬膜下血肿十分相似。

三、病毒感染

病毒性脑炎在头颅CT图像上改变很轻微,而MRI比较显著。白质与灰质一般均受累及,在T2加权像上,病变部位表现较高信号,但缺乏特异性。单纯疱疹性脑炎,其CT表现可以有出血成分,常为双侧分布,好发于颞叶、海马和岛叶。MRI病变区在T1加权像上表现为长T1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表现为长T2高信号。

四、中枢神经系统先天性感染(TORCH综合征)

这是一组疾病,包括弓形体病(Toxoplasmosis),风疹(Rubell),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us)和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连合上述疾病英文名称的第一(或第一、二)个字母,即成为TORCH综合征。此外还包括艾滋病(HIV病毒)、梅毒、水痘等。胎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上述病毒通过下列途径:

1.孕妇通过胎盘的血液性感染(例如弓形体病毒)。

2.分娩时胎儿经产道感染(例如疱疹病毒)。

3.经宫颈、羊膜囊中的羊水逆行感染(多为细菌性感染)。

临床表现与感染时的胎龄有关。发生在妊娠头6个月的感染一般会导致先天性畸形,而发生在妊娠7,8,9三个月期间的感染则会引起脑的破坏性改变。

关于先天畸形,请参看第2节。

妊娠后期感染,常引起脑积水、脑室扩大。原因是胎儿蛛网膜下腔内感染,继发粘连或瘢痕,阻塞室间孔或导水管,引起梗阻性脑积水。感染也破坏脑实质,表现脑软化和多发囊性改变,以后发生脑内钙化,位于皮质、皮质下或脑室周围,形状可为斑点状、结节状、脑回状或融合的钙化。晚期引起脑萎缩,头颅变小。

CT:多表现为小头,脑室扩张,脑室周围及脑实质钙化,常见多小脑回畸形、脑软化和脑穿通畸形囊肿。晚期多表现脑萎缩及脑回样钙化。

MRI:除显示小头及脑室扩张外,在T2加权像上可见脑室周围高信号病变。无论T1或T2加权像上,脑灰白质的对比消失。在残存的脑皮质内可见非出血性低信号病变。

确诊需有关病原的血清学检查证据,参考眼底检查,有无视网膜弓形体病,有无风疹病毒引起的视神经萎缩,尿检查有无巨细胞病毒等。

五、囊虫病

囊虫病(cysticercosis)是最常见的累及脑组织的寄生虫病之一。囊虫是囊尾蚴的简称,成虫是猪绦虫或有钩绦虫。人体是猪绦虫的终宿主,也是中间宿主。囊尾蚴寄生在脑实质内,

少数也寄生在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内。如在脑实质内,主要分布在脑皮、髓质交界处。

囊尾蚴寄生在脑内经历生长、退化、死亡不同阶段,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根据Escobar,可分为五期。

Ⅰ期脑组织被囊尾蚴(larva)侵犯。CT或MR起初表现为不增强的水肿病变,以后发展成为小的斑点状或结节状增强,合并水肿,在1年内成为小囊,起初无强化。此期多无症状,或症状轻微。

Ⅱ期小囊期。CT表现直径数毫米的脑内小囊肿,单发或多发,呈葡萄状。宿主表现免疫耐受,相对无反应,小囊周围没有水肿。小囊内含透明液体,囊壁很薄。某些小囊边缘可见头节。囊壁一般不增强。在MRI上,小囊的信号与脑脊液相似。在T1加权像上和质子加权像上,头节表现为高信号。

Ⅲ期也叫小囊退化期。囊尾蚴处于退化和死亡阶段。宿主免疫系统对寄生虫表现抗拒反应,小囊内含异性蛋白质液体,由于囊壁通透注增加,具有抗原性的囊液渗入周围脑组织内,引起炎性反应,表现为囊壁环形增强和周围水肿。在MRI的T2加权像上,囊周围水肿呈高信号,囊壁呈低信号,原因不清楚,可能是由于囊壁胶原纤维化,或者是由于存在顺磁性物质,如像自由基等。

Ⅳ期是囊尾蚴的死亡阶段,也叫肉芽肿结节阶段。此时囊肿收缩,囊壁增厚,头节发生钙化。CT平扫表现为等密度囊肿和钙化的头节,周围水肿,注射造影剂后囊壁增强。在MRI的T2加权像上,囊内结节呈等信号或低信号,原因可能是有钙沉积或合并透明样变。在不增强的T1加权像上,囊肿与脑组织比较呈等信号。结节状增强或小环形增强,提示为肉芽肿形成。小环中的高密度小点,代表钙化的头节,构成典型的“靶征”。(图)

V期是囊虫退化的终未阶段。几乎没有炎症或水肿反应,只残留钙化。CT发现此种钙化较MR敏感,没有增强。

少数脑囊虫病发生于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内。发生于蛛网膜下腔内者也叫脑膜型囊虫病,表现为脑外多发囊肿,蛛网膜下腔局限性显著扩大,若阻塞脑脊液通道,则继发交通性脑积水。

脑室内也可有囊虫寄生,较大的囊虫可引起脑室局部扩大变形,阻塞室间孔,或第四脑室出口梗阻(第四脑室是好发部位),产生梗阻性脑积水。CT诊断脑室内囊虫较困难,原因是囊壁薄,囊内液体和脑脊液几乎密度相等,囊壁也不强化。MRI则可显示位于脑脊液内的囊和囊壁,较易诊断蛛网膜下腔和脑室内的囊虫病。

(王仪生)

对脑积水分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划分

对脑积水的分类可从以下几个方而进行划分: 一、依据病理分 类 依据病理分类,一般可划分为:梗阻性脑积水、交通性脑积水、外部性脑积水三大类。 (一)梗阻性脑积水 梗阻性脑积水是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使脑脊液流入蛛网膜下腔 (或小脑延髓池)的通路发生障碍所引起的病理现彖。其特征是脑脊液过多的积聚,导致脑室扩大,颅内压增高,可伴随继发性脑实质萎缩。在梗阻性脑积水屮,可见先天性病理形态学、病理生理学的改变及后天性病理形态学和病理生理学改变。先天性病理形态学改变常见有:①屮脑导水管畸型(如真正狭窄、间隔、分叉等);②Dandy -Walker综合性(路氏孔与马氏孔缩窄);③占位性病变(如囊肿、肿瘤、血管畸形); ④Arnold—Chiari畸形。 其病理生理改变主要是由于在胚胎发育期间,感染源在脑实质和室管膜内,或有部分在脑膜内形成炎性浸润,致使脑脊液从脑室流向基底池的通路障碍(孔道狭窄或闭锁),或在妊娠期患维生素缺乏,甲状腺机能亢进或低下,以及其它有害因素影响,致使胚胎在发育形成过程屮出现异常。根据原苏联学者的研究,在胚胎发育4个月前就存有生理性脑积水,缺乏马氏孔和路氏孔。当胚胎发育到4个月以后,上述孔道的开放,使除侧脑室外其它脑室的生理性积水很快消失,由于脑脊液从侧脑室流入第三脑室较为困难,侧脑室的生理性积水消除缓慢,因此,梗阻性脑

积水可能在以下情况下发展起来:①生长发育过程停滞,或正屮孔和侧孔缺损;②中脑导水管内的室管膜层生长过度,阻塞了它的腔隙; ③透明中隔退化停滞或停止,掩盖了室间孔,这种先天性脑积水往往伴随各种各样的发育缺陷,如月并月氐体缺如、小脑发育不全、巨脑回等。在后天性病变屮常见有:①屮脑导水管狭窄(如胶质增生); ②脑室炎性病变(如脑室炎);③占位性病变(如囊肿、肿瘤),其病理改变主要是由于脑室和中脑导水管室管膜的炎症而发生脑脊液通路被肿瘤、结核、囊尾呦、包虫囊肿、外伤性或炎症性瘢痕、动静脉瘤、出血性小脑浸润压迫阻塞所致。在颅脳损伤的急性期,脑脊液循环受阻及伴随而来的脑积水,有时是因凝血块(由于脑室的严重出血或脑内出血灶的血块破溃)所引起的,此种病例常有屮脑导水管受阻致大脑半球脑水肿逐渐加重。梗阻性脑积水常常伴发积水性脑水肿,这种类型的脑水肿实质上是由于脑室来的大量脑脊液浸润萎缩的脑组织,使Z含有过量的组织液所致。梗阻性脑积水可呈急性经过,也可发展为渐进型。同时,按其病理过程亦可区分为进行期和稳定期。(二)交通性脑积水 交通性脑积水是由于脑脊液的吸收不良或分泌过多及排泄障碍所引起的病理现象。在交通性脑积水中,也有先天性的病理改变和后天性的病理学改变。先天性病理改变常见有:①Arnold —Chiari畸形;②脑膨出;③软脑膜炎;④蛛网膜颗粒先天缺如;⑤蛛网膜颗粒发育迟滞。后天性病理改变常见有:①软脑膜炎;②脑出血;③占位性病变(如囊肿、肿瘤,尤其是累及软脑膜者);④扁平颅底。

对脑积水的分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划分

对脑积水的分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划分: 一、依据病理分 类 依据病理分类,一般可划分为:梗阻性脑积水、交通性脑积水、外部性脑积水三大类。 (一)梗阻性脑积水 梗阻性脑积水是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使脑脊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或小脑延髓池)的通路发生障碍所引起的病理现象。其特征是脑脊液过多的积聚,导致脑室扩大,颅内压增高,可伴随继发性脑实质萎缩。 在梗阻性脑积水中,可见先天性病理形态学、病理生理学的改变及后天性病理形态学和病理生理学改变。先天性病理形态学改变常见有:①中脑导水管畸型(如真正狭窄、间隔、分叉等);②Dandy -Walker综合性(路氏孔与马氏孔缩窄);③占位性病变(如囊肿、肿瘤、血管畸形);④Arnold—Chiari畸形。 其病理生理改变主要是由于在胚胎发育期间,感染源在脑实质和室管膜内,或有部分在脑膜内形成炎性浸润,致使脑脊液从脑室流向基底池的通路障碍(孔道狭窄或闭锁),或在妊娠期患维生素缺乏,甲状腺机能亢进或低下,以及其它有害因素影响,致使胚胎在发育形成过程中出现异常。根据原苏联学者的研究,在胚胎发育4个月前就存有生理性脑积水,缺乏马氏孔和路氏孔。当胚胎发育到4个月以后,上述孔道的开放,使除侧脑室外其它脑室的生理性积水很快消失,由于脑脊液从侧脑室流入第三脑室较

为困难,侧脑室的生理性积水消除缓慢,因此,梗阻性脑积水可能在以下情况下发展起来:①生长发育过程停滞,或正中孔和侧孔缺损;②中脑导水管内的室管膜层生长过度,阻塞了它的腔隙; ③透明中隔退化停滞或停止,掩盖了室间孔,这种先天性脑积水往往伴随各种各样的发育缺陷,如胼胝体缺如、小脑发育不全、巨脑回等。在后天性病变中常见有:①中脑导水管狭窄(如胶质增生);②脑室炎性病变(如脑室炎);③占位性病变(如囊肿、肿瘤),其病理改变主要是由于脑室和中脑导水管室管膜的炎症而发生脑脊液通路被肿瘤、结核、囊尾蚴、包虫囊肿、外伤性或炎症性瘢痕、动静脉瘤、出血性小脑浸润压迫阻塞所致。在颅脑损伤的急性期,脑脊液循环受阻及伴随而来的脑积水,有时是因凝血块(由于脑室的严重出血或脑内出血灶的血块破溃)所引起的,此种病例常有中脑导水管受阻致大脑半球脑水肿逐渐加重。梗阻性脑积水常常伴发积水性脑水肿,这种类型的脑水肿实质上是由于脑室来的大量脑脊液浸润萎缩的脑组织,使之含有过量的组织液所致。梗阻性脑积水可呈急性经过,也可发展为渐进型。同时,按其病理过程亦可区分为进行期和稳定期。 (二)交通性脑积水 交通性脑积水是由于脑脊液的吸收不良或分泌过多及排泄障碍所引起的病理现象。在交通性脑积水中,也有先天性的病理改变和后天性的病理学改变。先天性病理改变常见有:①Arnold-Chiari畸形; ②脑膨出;③软脑膜炎;④蛛网膜颗粒先天缺如;⑤蛛网膜颗粒发育

脑积水

第3节脑积水 脑积水(hydrocephalus)是脑室和脑池(蛛网膜下腔)内脑脊液总量增多,颅内压力增高,继而引起脑室扩张及脑池、脑沟、脑裂等处的蛛网膜下腔增宽。儿童由于颅缝尚未闭合,脑积水必然会引起头围增加。 (一)分类 脑积水根据发病机制不同分为:①非交通性或梗阻性脑积水,脑室内液体因梗阻不能进入蛛网膜下腔。②交通性脑积水是发生在蛛网膜下腔即脑室外的梗阻或回流障碍,也包括蛛网膜颗粒吸收回流脑脊液障碍。③分泌亢进性脑积水,原因是脑脊液分泌过多,这种类型相当少,是否应看作一种单独的类型,尚有不同的看法。病因是各种各样的:梗阻性脑积水的原因常是先天畸形如导水管狭窄,小脑扁桃体疝(Arnold-Chiari畸形),第四脑室囊肿(Dandy-Woalker综合征)和其它脊椎闭合不全,但也可继发于其它占位性囊肿和肿瘤。胎儿子宫内的感染如弓形体、风疹、巨细胞病毒等感染以及围产期颅内出血也能引起脑积水。交通性脑积水的病因是脑膜炎引起的粘连或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和硬膜下出血。分泌亢进引起的脑积水发生于脉络丛乳头状瘤。 (二)临床症状 头颅异常增大,增长迅速。前囟宽大。额骨前突,前颅凹颅底向下移位。眼球向下倾斜(落日征),患儿精神及体格发育迟缓,肌肉痉挛,偶有抽搐。 (三)CT表现 1.梗阻性脑积水正常第三脑室横径6mm,第四脑室前后径15mm;两侧室最大横径与同一水平颅腔横径之比小于22%~32%(evans指数),脑积水时大于40%,脑室明显扩张,变为圆钝。借助脑室扩张的分布类型确定阻塞部位。单侧或双侧室间孔梗阻导致单侧或双侧侧脑室扩张,而三、四脑室正常。导水管狭窄是先天性脑积水最常见的原因,表现双侧脑室及三脑室扩张,而四脑室正常,偶尔或导水管近端也扩张。四脑室中孔和侧孔(Magendie and Luschka)阻塞,引起所有脑室(包括四脑室)扩张。 2.交通性脑积水CT显示脑室呈球形扩张,程度较轻,第四脑室扩张程度最小。基底池往往扩张,两侧半球也能见到因为脑脊液蓄积引起的脑沟增宽。交通性脑积水有时难以与脑萎缩鉴别。鉴别困难的病例可以在短期后随访复查以除外进行性(亦即活动性)脑积水。 3.活动性(active)脑积水脑室体积进行性增加与所谓静止性(static)或代偿性脑积水不同。活动性脑积水临床症状显著,CT随访检查有进展。较早的CT片上有下列表现:①脑室周围密度减低晕:脑脊液经长期压迫损伤的室管膜进入周围实质,在脑室周围形成带状密度减低区,尤以额角和颞角显著,脑室轮廓由于水肿而变得模糊。②枕角扩张显著,原因是脑白质比较脑神经核团更易受水肿的损害,额角、侧室体部近基底神经节而枕角周围是白质,故枕角扩张显著。另一些作者认为枕部头颅骨生长较快。 4.经治疗的脑积水置入导管可引流侧室脑脊液至右心或腹膜腔。CT可以显示导管尖的位置,但正确的位置并不一定指示正常的功能。如引流好,脑室体积明显减小,数日或数月后脑结构也逐渐恢复正常。这种脑组织体积迅速增加可能是由于引流后原先被压迫伸长的神经纤维重新排列的缘故。引流后往往后遗脑萎缩,脑池、脑沟增宽。CT还可显示由引流引起的合并症:①单侧或双侧硬膜下水瘤:偶尔见于外科引流术后,CT显示贴近颅骨的镰刀状或带状脑脊液密度病变。②硬膜下血肿:如硬膜下水瘤体积过大,导致静脉过度牵引以

交通性脑积水

交通性脑积水诊疗规范 【概述】 在脑积水中当脑脊液能自由地进入蛛网膜下腔时可发生交通性脑积水.此积水可由蛛网膜下腔阻塞引起,亦常由继发于蛛网膜下腔感染或出血所致脑膜炎而使脑积液过多产生(没有流动障碍)引起.非交通性脑积水表现在脑室系统或脑室与蛛网膜下腔之间的某一部位有阻塞.实验室检查包括X线片,颅脑超声,CT或MRI.颅脑影像显示骨缝分离,局部骨质变薄或颅内钙化(常 与先天性感染有关).头颅平片可以显示颅骨"金属薄片样"现象(常见于脊髓脊膜膨出和脑积水婴儿),表明长期的颅内压增高.CT能显示脑室大小和可能的阻塞部位.超声能确定脑室扩大的程度.连续的随访工作能记录下脑积水 的进展状况.超声对脑室内出血是有价值的,因为脑室扩大是暂时的,仅需药物治疗.当怀疑有先天感染时,血清学检查包括弓形虫,风疹病毒,梅毒螺旋体,疱疹病毒和巨细胞病毒.如癫痫发作,需作脑电图检查.进一步研究包括 脑脊液检查.交通性脑积水指在四脑室出口以上无梗阻的脑积水。 【病史采集】 1 详细追问母亲受孕年龄、胎次、孕期、出生时、围产期婴幼儿期有无颅脑外伤、窒息缺氧、有无颅内出血,全身严重感染的表现,询问生长发育史、既往有无颅内感染史。家族是否有遗传性疾病。 2 有无颅内压增高的病史或表现:头痛、呕吐、意识、性格及行为改变,重者呼吸困难、惊厥、肢体瘫痪、颅神经受累。 3 追问头颅是否进行性增大。 【检查】

1.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详细进行全身检查。 2. 神经系统检查:意识状态、瞳孔、头围、前囟、颅缝、运动感觉系统、颅神经、神经反射、眼底检查。 3. 辅助检查:头颅CT、血电解质、EEG、颅透照、经前囟测压、颅部B超及X 线片。对颅内高压患儿若进行腰穿时注意防止脑疝发生。 4.详细采集舌、脉、指纹等中医四诊内容。 【诊断】 1.头颅呈普遍均匀性增大,且增长速度较快,骨缝分离,前囟明显扩大而饱满,头皮青筋暴露。颅部叩诊呈破壶音,头重颈肌不能支持而下垂,两眼下视。可有烦躁、嗜睡、食欲不振,甚至呕吐、惊厥。 2. CT检查脑实质菲薄,脑组织面积减少,脑室增宽扩大。头颅X线摄片可见骨板变薄,颅缝分开,蝶鞍增宽。眼底检查可见视神经萎缩或乳头水肿。3.应注意与重症佝偻病巨颅症短头舟状头硬膜下血肿或积液颅内肿瘤脑萎缩等等头颅增大者相鉴别。 【诊断标准】 (1)符合脑积水的诊断。 (2)脑脊液循环在四脑室以上无梗阻。 【中医诊断病名】 以头颅增大,颅缝开解,囟门延迟闭合为主症应属于中医“解颅”的范畴,中医诊断为解颅;以囟门高胀突起为主症,属中医“囟填”范畴,中医诊断为囟填;以牙齿、语言、坐立、行走、发育迟缓为主症的属于中医“五

脑积水

脑积水的诊治进展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约占全部脑卒中的5-10%,其最常见的原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脑积水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并发症之一,Bagely在1928年首先对此并发症进行了报道。脑积水可导致SAH 患者明显的神经功能损害,加速病情进展甚至导致死亡。了解SAH后脑积水的临床特点,可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从而提高对动脉瘤性SAH后脑积水的诊治水平,改善病人预后。 流行病学 SAH后脑积水发生率约为20-70%,发病率差异可能与发病后影像学检查的时机、次数及病例选择有关。部分无症状的脑积水早期可自行缓解而被漏诊。根据脑积水发生的时间可分为急性脑积水和慢性脑积水两种,SAH后2周内发生为急性型,2周后发生为慢性型。急性脑积水的发生率约为20-30%,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约6-67%不等。 发病机制 动脉瘤破裂导致SAH,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可发生急性或慢性脑积水。急性脑积水主要原因考虑为动脉瘤破裂后大量血块聚集、压迫、堵塞四脑室、导水管及导水管开口、室间孔等处,或血液覆盖阻塞蛛网膜颗粒,共同影响脑脊液循环。急性脑积水并不都发展成慢性脑积水,约30%的急性脑积水发展成慢性脑积水。慢性脑积水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红细胞分解产物(特别是含铁血黄素、胆红素)刺激一起蛛网膜纤维化和粘连导致蛛网膜颗粒吸收脑脊液障碍是SAH后慢性脑积水的主要形成机制。 SAH后脑积水发生的相关因素

SAH后脑积水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关于其危险因素,目前争论较多,但下面几个因素对SAH后脑积水形成影响较确切,了解SAH后脑积水的高危因素对于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和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影响SAH后脑积水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高血压、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SAH 的次数、脑室内积血及脑池积血、动脉瘤的部位。文献报道年龄大于60岁易并发脑积水,可能有老年人脑萎缩出血后易弥散、老年人多伴高血压及其脑脊液吸收能力减弱有关。Graff 等研究表明高血压病史及动脉瘤术前、术后高血压对SAH后脑积水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Hunt-Hess分级与脑积水发生率基本平行,I-II 级发生率为9.2%,III-IV级则高达32.8%。Fisher分级直接反映SAH的量及分布,分布越广则脑积水的发生率也越高,但IV级病人脑内出血并不增加脑积水的发生率;反复SAH可导致更为严重的脑脊液循环通路梗阻和慢性蛛网膜下腔纤维化,有学者研究证实首次出血脑积水发生率18.1%,多次出血则增至39.1%,脑积水的发生率随出血次数而增加;脑室内积血及脑池积血常堵塞中脑导水管开口、四脑室出口及基底池,影响CSF的正常循环,因而是公认的导致早期急性脑积水形成的主要因素;脑积水在后循环动脉瘤SAH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前交通动脉瘤,二者出血后出血量大且不易被清除,同时由于易破入三脑室和侧脑室,导致较高Fisher分级也是其原因之一。 临床表现 急性脑积水多见于Hunt-Hess分级III级以上或多次出血者,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为急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和意识障碍,具体表现包括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和眼球运动障碍等,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意识障碍最有意义,尤其对于1-2天逐渐出现昏迷、瞳孔缩小、光反射消失而脑干反射相对完整者。因而,急性脑积水与SAH间症状难以鉴别,影像学资料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脑积水诊疗指南

脑积水诊疗指南 【病史及体格检查】 1.婴儿脑积水: (1)婴儿出生后数周内或数月内头围进行性增大。 (2)吐奶,精神不振,抬头困难。 (3)前囟扩大,骨缝增宽,叩诊破壶音(Macewen征)。 (4)落日眼,头皮静脉扩张。 (5)可有抽搐发作、眼球震颤、共济失调、四肢肌张力增高或轻瘫等症状。 (6)少有视乳头水肿。 (7)出生时母亲年龄偏大。 (8)可合并脑脊膜膨出。 2.儿童脑积水: (1)婴幼儿或较大儿童进行性加重的头痛、呕吐或视乳头水肿。 (2)骨缝可能闭合,头围增大不明显,但脑室系统明显扩大。 (3)常为不完全性梗阻性脑积水。 (4)晚期可有智能减退。 (5)可有颅内出血、炎症等病史。 (6)可有双眼外展不全等颅神经损害的体征。 3.成人脑积水: (1)高颅压性脑积水。 (2)由肿瘤、炎症或出血导致导水管梗阻或粘连所致。常有颅

高压及智能下降等表现及颅神经受损征。 4.正常颅压脑积水: 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外伤、炎症或开颅术后发生。脑室系统扩大,但颅内压不高,病人主要表现为智能障碍、步态蹒跚和尿便失禁三主征。 【辅助检查】 1.腰穿、测压及CSF生化常规。 2.颅骨平片、SPECT、CT或MRI,注意有无后颅窝肿瘤。 【诊断】 依据病史、体格检查及CT或MRI所见作出诊断。 【治疗原则】 根椐脑积水的不同病因和类型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本病以手术治疗为主: (1)解除脑脊液循环通路梗阻的病因。 (2)减少脑脊液形成。 (3)脑脊液通路改道。 2.药物治疗:目的在于暂时减少脑脊液的分泌或增加机体水份的排出。可应用抑制脑脊液分泌的药物(如醋氮酰胺)以及利尿剂或脱水药等。 【治疗结果及疗效标准】 非占位性病变引起的脑积水,分流术后数年内维持良好效果者约为50%~70%,维持远期效果者则较少。所以,分流术后,病人须定

有关成人脑积水

有关成人脑积水 脑积水治疗 非手术治疗 适用于早期或病情较轻,发展缓慢者,其方法: (1)应用利尿剂或脱水剂,如乙酰唑胺、双氢克尿塞、速尿、甘露醇等。 (2)经前囱或腰椎反复穿刺放液。 手术疗法 手术治疗对进行性脑积水,头颅明显增大,且大脑皮质厚度超过1cm者,可采取手术治疗,手术可分为以下几种: 1.减少脑脊液分泌的手术:脉络丛切除术后灼烧术,现已少用。 2.解除脑室梗阻病因手术:如大脑导水管形成术或扩张术,正中孔切开术及颅内占位病变摘除术等。 3.脑脊液分流术:手术目的是建立脑脊液循环通路,解除脑脊液的积蓄,兼用于交通性或非交通性脑积水。常用的分流术有侧脑室-小脑延髓池分流术,第三脑室造瘘术,侧脑室-腹腔、上矢状窦、心房、颈外静脉等分流术等。 哪些患者不宜手术治疗? 对于重度脑积水,智能低下已失明、瘫痪,且脑实质明显萎缩,大脑皮质厚度小于1cm者,均不透宜手术。

中医治疗 针灸治疗本病,在古代医学典籍尚未发现有关记载。而现代报道,则首见于1959年,介绍一例患儿经针刺委中、合谷等而获愈。之后,一直到70年代,针灸界又开始注意到本病的治疗。最近10余年来,较大样本的临床观察文章日渐增多,不仅在穴位刺激方法上作了多方面的实践,如以针刺配合艾条温和灸、药线灼灸、中药外敷等,而且在临床证治规律上作了比较深入的探索。已初步认为,从中医辨证分型看,以肾阳虚者疗效好,而脾肾阴虚者,针灸效果为差;而从西医分类看,发现针灸治疗交通性脑积水有效率高,远期疗效也较稳定;阻塞性脑积水疗效低,且预后亦差。 ★体针 (一)取穴 主穴:百会透四神聪、三焦俞透肾俞、三阴交透复溜。 配穴:分型选取。 肾阳虚:患儿头大,颅缝开裂,前囟饱满,无呕吐及落日征,肢体活动尚好,纳食二便均正常。仅取主穴。 脾肾阳虚:患儿头大,颅缝裂开,前囟饱满,张力高,无呕吐,落日征不明显,腹胀便溏,神疲纳可,四肢活动尚好。 加大椎、足三里。 脾肾阴虚:患儿头大,颅缝裂开,前囟宽大饱满,张力

脑积水

一、脑积水(hydrocephalus) 临床概述 脑积水(hydrocephalus)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脊液分泌过多、循环受阻或吸收障碍而导致脑脊液在脑室系统和(或)蛛网膜下腔积聚,使脑室扩大、脑实质相应减少。临床上常伴有颅内压升高。按病因可分为交通性脑积水和阻塞性脑积水。交通性脑积水早期可无临床症状,晚期出现颅内压增高征象。患儿晚期出现营养不良、发育迟缓、智力减退。阻塞性脑积水的主要临床表现由颅内压升高所致。胎儿先天性脑积水多致死胎。婴幼儿主要出生后头进行性增大,头颅呈圆形,额部前突,头穹窿部异常增大,前囟扩大隆起,颅缝分离,颅骨变薄,甚至透明。颞额部呈现怒张的静脉,眼球下旋,上巩膜时常暴露(日落征)。成人表现为头痛、呕吐及视神经乳头水肿均不明显。 影像学表现 1.头颅X线平片:颅腔扩大、颅骨变薄、颅缝分离,蝶鞍扩大、鞍背骨质吸收变薄,颅骨内板脑回压迹增多、加深;板障静脉、导静脉和蛛网膜粒压迹扩大。 2.CT、MRI:(1)脑室系统扩张①以侧脑室的角部和第三脑室较为明显,尤其侧脑室的颞角和额角,枕角扩大较晚,一旦出现对脑积水的诊断意义较大;②非交通性脑积水表现为梗阻水平以上的脑室系统扩张,梗阻水平以下的脑室系统无扩张;交通性脑积水变现为所有脑室均不同程度的扩张。(2)间质性脑水肿:首先从侧脑室前角开始,逐渐累及侧脑室体部周围白质以及中线附近额、顶部白质,CT上表现为不规则的低密度,MRI的T1WI上呈低或等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3)脑组织可有不同程度的萎缩。 鉴别诊断: 在婴儿,应注意与下列情况鉴别: 1.未成熟儿:头颅增大较快,有些类似脑积水,但脑室不大; 2.佝偻病:头颅增大多为方形并有其他佝偻病症状; 3.颅内占位性病变如肿瘤,脓肿等; 在老年人,脑积水还需与因脑萎缩导致的相对脑室系统扩大相鉴别(见下一节)。 二、脑萎缩(brain atrophy) 临床概述 脑萎缩(brain atrophy)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组织减少而继发的脑室和蛛网膜下腔扩大。脑萎缩有弥漫性脑萎缩(包括皮层萎缩、小脑萎缩及皮层、小脑、脑干萎缩)及局限性脑萎缩(多见于局限性脑器质性病变后如外伤、血管病、颅内局限性感染后等)。脑脑萎缩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大脑机能衰退和痴呆等智能减退两大类,主要与脑萎缩发生的部位及程度有关。脑萎缩症状,其中弥漫性大脑皮层萎缩以痴呆、智能减退、记忆障碍、性格改变、行为障碍为主。有的伴有偏瘫和癫痫发作。局灶性脑萎缩以性格改变为主;小脑萎缩以语言障碍及形体的共济失调和震颤为主。 影像学表现 1.CT和MRI表现脑实质的减少、脑室和蛛网膜下腔的扩大为特征性表现。(1)侧脑室额角、颞角扩大,侧裂池、额叶脑沟和蛛网膜下腔增宽; (2)由于脑萎缩所致的脑室扩大是脑室周围脑组织萎缩后向四周牵拉脑室所

脑积液怎么治疗

脑积液怎么治疗 【导读】虽然近几年大家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是健康依然是困扰大家最严重的问题。其中脑积液就是困扰大家较多的一种疾病。什么是脑积液呢?其实就是脑脊液分泌过多等导致的脑室扩大的一种病症。脑积液实际上是比较严重的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类疾病,那对于脑积液我们都有哪些知识需要了解呢? 部分人最近总是出现头痛以及呕吐等情况,去医院做了全面的检查以后,才知道原来是因为患上了脑积液。脑积液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如果在患上脑积液之后,没有及时的进行治疗,那么可能会导致出现神经障碍等严重的后果。究竟在患上脑积液之后应该如何治疗呢? 1.非手术治疗 对于病情不严重的脑积液患者或者是早期的脑积液患者来说,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很多患者是可以采取非手术治疗的。除了药物或者输液治疗以外,患者还可以通过利尿剂或者是穿刺的方式来治疗脑积液。 2.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分为很多种,其中有解除梗阻手术,是对于脑积液的首选治疗方案。主要就是帮助患者解除脑脊液的堵塞。还有就是选择采取电灼术或者侧脑室脉络切除的方式来减少脑脊液的形成,最后达到治疗脑积液的目地。最后还有就是采取脑脊液分流术的方式,通过分流术把脑脊液引入到心脑血管中。 脑积液是怎么回事 脑部出现不适,可能是很多疾病导致的。对于比较常见的疾病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也知道如何的去进行治疗。但脑部出现不适还有可能是大家不太了解的疾病所致,例如是因为脑积液导致患者出现头痛等情况。要想治疗好疾病,首先就需要先了解该疾病。到底脑积液疾病是怎么回事呢? 所谓的脑积液实际上就是因为脑部病变或者是发炎导致的。脑积液在临床上来说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病症,但它并不是一种疾病的实体,很多疾病在发展过程中都可能出现脑积液的情况。常见的就是先天畸形以及炎症等等。 之所以出现脑积液的情况就是因为脑脊液的分泌系统和循环系统出现了问题。导致脑脊液堵塞,从而导致颅内的血压升高,最后出现脑积液的情况。虽然导致出现脑积液的情况比较多,但是还是需要注意在出现病情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的接受治疗。 脑积液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随着患上脑积液的人群越来越多,脑积液这类疾病也逐渐的进入我们的视野。都知道,一旦患上脑积液,没有及时的得到救治的话,会引起很严重的后果。除了在患上以后及时治疗以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导致患者患上脑积液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1.先天畸形 很多患上脑积液的人都是先天性的,先天畸形主要是因为在怀孕的时候父母接触了某些放射性的化学物质,或者是孕妇在怀孕期间服用了药物,又或者是胎位异常和羊水过多等情况导致。 2.感染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感染导致,例如患上结核性脑膜炎或者是脑室炎等。因为增生后的组织堵塞了脑脊液循环的一个通道,从而就发生了脑积液的情况。 3.出血 当患者颅内有出血的情况的时候,也可能会引起脑积液的,因为颅内出血以后就会导致吸收不良。当脑部受到伤害的时候也容易发生脑积液。

阻塞性脑积水会引起死亡

极度扩大的侧脑室枕角损伤枕叶皮质,或扩大的第三脑室搏动性压迫视交叉时,可引起视力减退甚至失明,眼底可见视神经萎缩。中脑顶盖受压,可引起分离性斜视及上视障碍。当双侧皮质延髓束断裂时,可引起下脑干功能障碍,表现为吮吸和进食困难,有时可出现特征性的高音调啼哭。如外展神经受牵拉时,可引起眼内斜; 迷走神经受牵拉时,常出现喉鸣音。当病情进展迅速时,病人可出现精神不振、迟钝、易激惹、抬头困难、痉挛性瘫痪、智力发育障碍,甚至出现抽搐发作或嗜睡、惊厥。如病情继续进展,可发生脑疝而死亡。也可死于营养不良、全身衰竭、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长期颅内高压所致的脑功能障碍,以及脑室壁突然破裂,或因大量的脑脊液由嗅丝脑膜裂口经鼻腔流失而引起的颅内低压或出血等,也可引起死亡。 阻塞性脑积水 1、先天性畸形:①中脑导水管狭窄或闭塞(如隔膜形成)。②Dandy-Walker 综合征:表现为脑积水、小脑蚓部发育不全或缺少,与第四脑室相通的后颅巨大蛛网膜囊肿。第四脑室出口闭塞,可以是正中孔或侧孔或全部堵塞。③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Arnold-Chiari畸形)、颅底凹陷等也可引起脑脊液循环受阻,产生脑积水。④约7%的男性脑积水病例可能有家族遗传史,这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性疾病。其特征为大脑导水管狭窄和重度的智能发育迟缓。 2、炎症或出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如各种脑膜炎、外伤、手术、高血压脑出血、脑动脉瘤和血管畸形破裂等引起的颅内出血。血块可迅速堵塞室间孔、导水管或第四脑室出口而形成急性脑积水,也可因上述部位继发粘连引起亚急性或慢性脑积水。 3、颅内占位性病变:如肿瘤、寄生虫、囊肿等,可梗阻脑脊液循环通道引起脑积水。 导致脑积水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总体上可归纳为脑脊液分泌过多、循环受阻、吸收障碍或三者兼而有之。病变性质可以有先天性发育异常、炎症、出血、肿瘤和外伤等,一般在婴幼儿以先天性发育异常多见,在成人以继发性病变多见。以产生脑脊液分泌过多和吸收障碍的病变为主。 1、脑脊液吸收功能障碍,交通性脑积水多属此种情况。常因颅内感染、外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引起蛛网膜粘连,使蛛网膜下腔、蛛网膜颗粒及其他表浅的血管间隙、神经根周围间隙发生闭塞,脑脊液吸收受阻。 2、蛛网膜颗粒发育不良、脑池发育不良和静脉窦闭塞,先天性脑池发育不全,双侧横窦或乙状窦闭塞、狭窄,导致脑脊液吸收障碍。 3、脑脊液成分改变或浓缩,如先天性肿瘤等可引起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升高,影响脑脊液吸收。 4、脑脊液分泌过多,见于脑室内脉络丛乳头状瘤或癌以及少见的脉络丛增

脑积水

脑积水 概念: 脑积水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脑脊液的产生和吸收不平衡所致的脑室、蛛网膜下腔异常积聚扩大, 并非由于发育异常后无损害或脑萎缩所致。 分类: 根据脑脊液动力学变化分为:(1)梗阻性脑积水:脑脊液的产生或吸收过程中任何原因的失调所产生的脑脊液蓄积,由于脑脊滚循环通路阻塞,引起吸收障碍,即脑室系统不能与蛛网膜下腔有效的沟通,导致脑脊液在阻塞部以上的脑室系统蓄积。如肿瘤、寄生虫病、中脑导水管先天性病变等病因所引发的非交通性脑积水。(2)交通性脑积水:指脑脊液的循环过程中阻塞部位在脑室系统以外,蛛网膜下腔或脑脊液吸收的终点即蛛网膜颗粒处障碍。如头部外伤、脑血管病变出血、颅内感染、手术后导致蛛网膜下腔粘连,造成交通性脑积水。注意:有关“交通性脑积水”的概念,是Dandy在1914年提出的,具体概念是:“向脑积水病人侧脑室注人染料,腰穿可获得染色脑脊液(CerebralSpinalFluid,CSF),即判定为交通性脑积水”,该分类明确了脑室与脊髓蛛网膜下腔之间的通畅性。而目前大家所使用的“交通性脑积水”一词,是指四个脑室都大的全脑室积水。另外,目前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观点,就是该类脑积水是CSF吸收障碍引起的。仅根据普通CT/MRI检查能肯定这一事实吗?全脑室积水肯定是交通性脑积水吗?全脑室积水蛛网膜下腔CSF循环和吸收能力肯定都破坏殆尽了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么,现在大家所说的“交通性脑积水”和近百年前Dandy的“eommunieatinghydroeephalus”就不是同一个概念了! 根据脑脊液蓄积的解剖部位分为:(1)内部性脑积水:积水发生在脑室系统内。(2)外部性脑积水:又称蛛网膜下腔积液,是发生在婴儿期的一种良性自愈性疾病,是非梗阻性脑积水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指积水发生在脑皮质表面蛛网膜下腔者。婴幼儿外部性脑积水(EH)由Dandy首次于1917年提出,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与前囟未闭或蛛网膜颗粒发育迟缓及脑脊液分泌增多有关,为交通性脑积水的特殊类型。脑炎、脑膜炎、硬膜下血肿,脑室内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使蛛网膜发生机械性或炎性变化,可影响它对脑积液吸收而导致本病。亦见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恢复期。 根据临床发病的时间分为:(1)急性脑积水:疾病发生的病程在1周内。(2)亚急性脑积水:疾病发生的病程在l~1.5个月内。(3)慢性脑积水:疾病发生的病程在1.5个月以上。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分为:(1)症状性脑积水:临床上有相应的颅内压增高、记忆力下降、肢体出现共济失调征及膀胱直肠功能障碍的症状体征者。(2)非症状性脑积水:无相应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者。 根据病理生理过程分为:(1)静止性脑积水:有一定的争议.大多数医师用之形容脑积水无进展、发展,无有害后遗症,需要或不需分流手术治疗。(2)活动性脑积水:大多数医师描述脑积水存在进晨、发展、有害后遗症,必需手术治疗。 特殊类型脑积水:(1)正常压力脑积水(NPH)。目前,NPH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部分患者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炎有关,而一部分患者常无明显病因可查。NPH的发病机制为脑室系统扩大,脑凸面或脑底的蛛网膜下腔粘连和闭塞,脑脊液在基底池中循环发生障碍,从而导致脑室系统压力暂时性增高,当脑室内压力增高使脑室扩大后,便提供了较大的吸收面,从而使颅内压下降至正常范围。如果脑室内压力再度升高超过脑室壁的弹性张力时,脑室可再度扩大。因侧脑室扩大程度大于第三、四脑室,且额角最易扩张,使大脑前动脉及其分支在胼胝体上方受到牵拉,导致该血管所支配的额叶和旁中央小叶血液供应障碍,而这部分脑

脑积水经典案例

脑积水经典案例: 72岁的钱先生退休在家,平日生活规律,无烟酒嗜好,1个月以前逐渐出现了头部胀痛、头晕、头昏、走路不稳,晚间也难以入睡,症状逐渐明显,已经严重影响生活,需要家人照顾。患者遂至当地医院就诊,颅脑核磁共振诊断脑积水,当地医院建议患者求诊于邵逸夫医院神经外科王义荣主任。 术前: 钱先生入院时,头痛明显,步态蹒跚,术前常规检验的指标没有明显异常,颅脑影像学检查(CT、MR)可见脑室系统明显扩张,脑积水诊断明确。在王义荣主任的建议下,钱先生接受了脑脊液腰穿放液试验(TAP 试验),检查中医生对脑脊液的压力进行测定,并且释放了约35ml的脑脊液后,患者自觉头痛等情况较前明显改善,步态也变轻松了。这样明确了钱先生的头痛等症状就是由脑积水导致的,可以考虑通过手术途径缓解钱先生的脑积水的病情。 方案: 通过医疗组讨论分析后,王主任认为患者诊断及手术指征明确,治疗欲望强烈,对医务工作者充分信任,医生应尽最大的努力予以治疗。王主任最终决定给患者实施“神经导航辅助下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手术方案。 侧脑室腹腔分流术现已成为国际上治疗脑积水的主流手术方式,王主任利用国际最先进的神经导航系统(该手术采用电磁导航模式)术中辅助侧脑室穿刺,更提高穿刺和置管的精准度,把手术带来的损

伤降到最低,并且大大降低了置管位置不当、引流管堵塞等并发症,顺利完成了钱先生的手术。 术后: 钱先生从麻醉中苏醒后,自觉头部胀痛消失了,全身感觉轻松许多。术后2天,患者能在病房内自如行走,也没有了术前走路不稳的感觉,按钱先生的话说,自己和正常状态没啥区别了。 医学数据: 脑脊液是充满于脑室系统的无色透明液体,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缓冲、保护、营养、运输代谢产物以及维持正常颅内压的作用。脑脊液总量在成人约150ml,日分泌量为在400~500ml。它处于不断地产生、循行和吸收的平衡状态。脑积水是就是由于颅脑疾患使得脑脊液分泌过多或循环、吸收障碍而致颅内脑脊液量增加,脑室系统扩大的一种病症。有阻塞性脑积水和交通性脑积水之分,典型临床表现为认知障碍(如:痴呆样表现)、头痛头晕、共济失调、尿失控。 手术是治疗脑积水的主要手段。对阻塞性脑积水来说,解除梗阻是最理想的方法,根据病因可选择方法有室间孔成形术、导水管重建术、第三脑室底造瘘术等。对于交通性脑积水,减少脑脊液形成,如采用侧脑室脉络丛切除或电灼术,临床上有一定作用。但使用最多的则是脑室分流手术,常见的有侧脑室腹腔分流术、侧脑室与枕大池分流术、侧脑室心房分流术等,其中尤以侧脑室腹腔分流术使用率最高,最为安全,效果最理想。如果选择可以调节压力的侧脑室腹腔分流管,根据患者个体情况不同,选择适合的压力范围,对术后恢复更有意义。

儿童脑积水(1)

儿童脑积水的护理流程 一、概念 脑积水是指由各种原因一起的脑脊液分泌过多、循环受阻或吸收障碍而导致脑脊液在颅内过多蓄积。其部位常发生在脑室内,也可累及蛛网膜下腔。临床上常伴有颅内压增高。 二、发病机理 儿童脑积液的产生与成人相同,平均每小时20ml。但其脑积水临床特点有所不同。儿童脑积水多为先天性和炎症性病变所致,而成人脑积水以颅内肿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外伤多见。从解剖学上看,脑脊液通路上任何部位发生狭窄或阻塞都可以产生脑积水。从生理功能上讲,脑积水是由于脑积液的吸收障碍所致,这种脑积液的形成与吸收失衡,使脑脊液增多,颅内压增高使脑组织本身的形态结构改变,产生脑室壁压力增高,脑室进行性扩大。 三、临床表现 儿童脑积水的临床表现是根据病人的发病年龄而变化。在婴儿急性脑积水,通常颅高压症状明显,骨缝裂开,前囟饱满、头皮变薄和头皮静脉清晰可见,并怒张,用强灯光照射头部时有头颅透光现象。叩诊头顶,呈实性鼓音即“破罐音”。患儿易激惹,表情淡漠和饮食差,出现持续高调短促的异常哭泣,双眼球呈下视状态,上眼睑不伴随下垂,可见眼球下半部沉落到下眼睑缘,部分角膜在下眼睑缘以上,上睑巩膜下翻露白,亦称日落现象。

双眼上、下视时出现分离现象,并有凝视麻痹、眼震等,这与导水管周围的脑干核团功能障碍有关。由于脑积水进一步发展,脑干向下移位、外展神经和其他颅神经被牵扯,出现眼球运动障碍。 运动异常有肢体痉挛性瘫,以下肢为主。 四、分类 先天性脑积水:宫内胎儿脑积水、宫内感染脑积水、基因缺失阻 塞性脑积水、外部性脑积水等。 获得性脑积水:脑室出血后脑积水、感染性脑积水、外伤后脑 积水、与肿瘤有关的脑积水等。 五、治疗 1、药物治疗(一般适用于轻度脑积水): (1)抑制脑脊液分泌药物 (2)利尿剂 (3)渗透利尿剂 2、非分流手术:第三脑室底造口术,脑室穿刺置管术等 3、脑室分流术:(1)侧脑室—枕大池分流术:适用于脑室中 线肿瘤和导水管闭塞性脑积水。 (2)侧脑室—矢状窦分流术:内分流术,理 论上符合脑脊液循环生理。 (3)脑室—腹腔分流术(首选): 适应症:各类梗阻性及交通性脑积水。 禁忌症:①颅内感染不能用抗生素控制者

一些治疗脑积水的偏方

一些治疗脑积水的偏方 脑积水是我们人体比较常见的一种脑科疾病,而且脑积水的病况也是挺严重的,一般的患者常见的症状是颅缝分离,这也是很多脑积水患者所惧怕和担心之处,所以一般的脑积水患者都会在尽快的时间内寻求医生的帮助,但是现如今的医学对于脑积水的治疗并没有什么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案,所以这也致使很多患者们私下里寻找一些治疗脑积水的偏方。 脑积水的偏方一 (1)通窍活血利水汤 ①内服方: 组成:当归、赤芍、川芎、红花、桃仁、丹参、黄芪、地龙、全蝎、车前子、川菖蒲各3~9克,葱白1根,大枣 3枚。 加减:眼球震颤加天麻、钩藤、僵蚕;眼球不旋重用黄芪;纳少便稀加党参、白术。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3~4次匀服。 ②外用方: 组成:红花、艾叶各10克,皂角1500克,麝香1克。

用法:将前三味加水2500毫升,煎2小时后去渣取汁,浓缩成药液能吊起如线为止,再加人麝香调匀,装入瓶内冷藏备用。用时,先剃光患儿头发,将上药均匀涂于头上,颅缝及囟门处适当涂厚一些。然后用绷带包裹,早晚以温水湿敷绷带各1次,使其保持一定湿度,每周换药1次。 以上内外兼治,30天为一疗程,中间休息3~7天。 疗效:内外合治共7例,基本痊愈4例,显效2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100%。 脑积水的偏方二 (2)脑积水丸 组成:熟地、山药、鹿角胶、牛膝、茯苓、黄精、茺蔚子、猪苓、丹皮、车前子、肉苁蓉各10克,当归6克。上药制成蜜丸,每丸重1.5克。 用法:每日早晚各服1次。3个月以内患儿,每次半丸;3个月以上患儿,每次1丸。 疗效:共治疗10例,显效4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0%。 脑积水的偏方三 (3)双胶双角合剂 组成:鹿角胶、阿胶、熟地、山药、山萸肉、

脑积水分类

脑积水的合理分类:“八一”脑积水分类法 徐永革(20110830) 从治疗的角度考虑,为确定脑积水病人是否需要手术?哪种手术方式更合理?何时做手术更合适?我们将脑积水按如下8种属性分类。该脑积水分类法已在八一脑科医院推行,并取得较好效果。 (一) 依据如下2种属性分类,确定脑积水手术适应症: 1. 按脑积水对脑功能影响的状况分为3种:无症状性、代偿性与进展性 2. 按脑积水病人颅内压的高低分为3种:高颅压性、低颅压性与正常颅压性 (二)依据另外4种属性分类,确定脑积水手术方式: 3. 按脑脊液循环通路有无阻塞、阻塞的部位和性质分为13种: A. 局限性脑积水:侧脑室内膜性阻塞(A1)或非膜性阻塞(A2); B. 单侧侧脑室积水:单侧室间孔膜性闭塞(B1)或非膜性闭塞(B2); C. 双侧侧脑室积水:双侧室间孔膜性闭塞(C1)或非膜性闭塞(C2); D. 幕上三个脑室积水:中脑导水管膜性狭窄(D1)或非膜性狭窄(D2); E. 全四个脑室积水:脑室外阻塞,脚间池开放(E1)或脚间池闭塞(E2); F. 多部位阻塞性脑积水:(如孤立性第四脑室); G. CSF通路无阻塞性脑积水:CSF分泌过多(G1)或脑组织体积减少(G2) 4. 按脑积水病因病理学分为8种: 先天畸形、脑膜炎后、蛛网膜下腔积血后、颅内占位压迫、CSF分泌过多、脑组织体积减少、混合性、特发性 5. 按脑室扩张的严重程度分为3种:

轻度(R=26%~50%),中度(R=51%~75%)与重度(R>75%) 6. 按发病的年龄分为3种: 婴幼儿(3岁以内)、小儿(12岁以内)与非小儿(12岁以上) (三)依据另外2种属性分类,确定脑积水手术时机: 7. 按病情的进展速度分为3种:急性(3天内)、亚急性(3天~3周)与慢性(3周以上) 8. 按病人CSF化验指标分为3种: CSF正常(细胞数 0~10 /mm3,蛋白 0.15~0.45 g/L,糖2.5~4.4 mmol/L); CSF轻度异常(细胞数 11~100 /mm3,蛋白 0.46~4.0 g/L,糖 1.5~2.4 mmol/L); CSF重度异常(细胞数>100 /mm3,蛋白>4.0 g/L,糖<1.5 mmol/L)

先天性脑积水

先天性脑积水 脑积水是由于脑脊液循环受阻或产生和吸收平衡障碍,脑脊液在脑室系统内大量潴留,而引起的脑室系统扩张。病因多为先天畸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感染继发粘连所致脑脊液循环受阻。 [临床特点] 1.头困或前囟扩大,头皮静脉怒张,双眼出现“落日征”。 2.头痛,呕吐,视力障碍,眼内斜,并有喉鸣,吮吸或进食困难。 3.患儿晚期头部下垂,四肢无力或痉挛性瘫痪,智力发育障碍,惊厥,嗜睡。 4.较大儿童可出现颅内压增高或视神经乳头水肿等。 [诊断要点] 1.头围测量(额枕周径)。 2.透光试验重度脑积水,当脑皮层变薄,厚度小于1 cm时,头皮透光试验呈阳性。 3.颅骨X线平片头颅增大,骨缝分离,颅面比例失调,颅骨变薄,卤门扩大、延迟闭合,蝶鞍扩大,后床突骨质吸收等颅内高压征象。 4.颅脑CT若中脑导水管狭窄,仅有侧脑室和第三脑室扩大;交通性脑积水,整个脑室系统,包括第四脑室和枕大池均扩大。 5.颅脑MRI除显示脑积水表现外:还可以直观显示中脑静水有铁窄那位和小脑肩桃体下庙精形,有助于诊断DmlWalker畸形。6版射性核素检查及脑室造影有助于了解脑室形态结构,但已少应用。 [治疗] 1.手术治疗 (1)脑室系统梗阻者手术解除梗阻病因或直接行分流术。(2)交通性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 VPS )或脑室一心房分流术( VAS)。 (3)婴儿先天性脑积水,分流术后为防止颅缝早闭合,可选用高压阀门( 0.93-1.23 kPa压力)分流管。 2.非手术治疗使用利尿或脱水药物。适用于手术禁忌证或不同意手术的病例。常用药物如氨苯蝶啶,乙酰唑胺( DIAMOX )等。 [预防] 孕妇保健,怀孕期间防止外伤、感冒及禁止应用致畸药品等。加强围生期保健,注意分娩时对婴儿的保护。 [预后] 根据脑积水病情及病因,预后差别较大。轻度脑积水,预后较好。

脑积水典型病例

1例特发性正常压力性脑积水典型病例的治疗体会 特发性正常压力性脑积水(idiopathic normal-pressure hydrocephalus,INPH)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脑室扩大而脑脊液压力正常的脑积水,以步态异常、进行性认知障碍、小便失禁的“三主征”为临床特征。其发病率随人群寿命的提高而增加。日本流行病学调查显示,INPH在65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为2.9%。由于本病的发生及进展较慢,临床工作中极易误诊、漏诊。现将我院2011年9月2日收治的典型INPH患者治疗体会分享一下。 79岁的丁大爷主因“步态不稳伴反映迟钝3年余”收入院。丁大爷三年前出现双下肢走路无力,步幅小,后期出现反映迟钝、记忆力差,小便失禁等症,曾先后就诊于天津市多家医院,诊断为“脑萎缩、血管性痴呆或阿尔茨海默病等”,经内科给予的改善脑代谢等治疗后效果不佳,丁大爷家里焦急万分,在网上也不断的搜索良方,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家属登陆了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脑积水中心的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2c984430.html,),找到了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各类型脑积水救治工作,从事神经外科救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20年的医学博士胡群亮教授就诊。 胡群亮教授热情的接待了丁大爷。经过缜密的分析后,胡群亮教授指出:患者行走困难、认知障碍及伴小便失禁,是脑积水“三主征”,本病发现步态异常最常见,发生率为89%,其次是认知改变,发生率为79%,晚期出现尿失禁,发生率为44%。该患者脑积水“三主征”

全部俱备,可见目前社会、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不够,在出现步态异常时并未引起重视,当出现认知功能等改变时才就诊。本病进展相对较缓,临床表现与其他表现为痴呆的疾病类似,故容易漏诊、误诊为脑萎缩、血管性痴呆或阿尔茨海默病,要牢记INPH与老年性脑萎缩鉴别:INPH患者除认知障碍外还存在行走困难和(或)小便失禁;影像学检查提示患者脑室明显扩大(包括第四脑室),脑室周围存在水肿带(额部为主),无或仅有轻度蛛网膜下腔间隙扩大,脑沟回不扩大。而脑萎缩患者脑室扩大很少累及第四脑室,脑沟回明显增宽及蛛网膜下腔间隙扩大明显,无脑室周围水肿带。 随后胡群亮主任提出了治疗方案,第一,根据年龄、既往史、症状严重程度、影像学检查、脑脊液释放试验(Tap Test)后临床症状的改善作为患者的手术选择及手术效果的预测,步态改善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手术指征。第二,手术引流管的选择。根据阀开放时的压力,引流管分为低、中、高压管。可调压性分流管可通过体外调节分流阀开放压力而解决分流管选择不当的问题,减少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