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案例(1) 气瓶爆炸重大事故
15个气瓶事故的典型案例

15个气瓶事故的典型案例案例一:省达州市申家滩双线特大桥材料加工厂施工工地,中铁二十三局襄渝铁路二线工程指挥部第二项目部发生一起气瓶爆炸严重事故,造成2人死亡,1人重伤,经济损失3万元。
事发时,该批气瓶被运送到事故地点,在装卸工人将气瓶从汽车上卸下时,一气瓶发生爆炸,造成装卸工2人死亡,受伤1人。
事故原因分析:1、违规充装:经查该气瓶为二氧化碳气和氧气混装,引起化学爆炸。
2、违规装卸:装卸工野蛮装卸,导致气瓶受到强烈冲击,引起爆炸。
案例二:潼南县某气体经销部搬运工在气瓶存放间用减压表测量氧气瓶压力时,气瓶发生爆炸。
下图该气瓶爆炸后的碎片。
事故造成 4 人当场死亡,2 人重伤,其中1 名重伤人员在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事故气瓶阀进气口及活门被烧及碳黑痕迹损坏的减压器进气口被烧及碳黒痕迹事故原因分析:对事故气瓶检查,爆炸的气瓶碎片表面未发现油脂、碳黑等痕迹。
对同批气瓶气体分析,未发现可燃气体成分,排除气体混装可能性。
但在气瓶阀和减压器接口处有烧损及碳黑存在。
认定事故原因是由于减压器混用,可能使其部存有油脂。
在测压时,高压氧气接触油脂造成燃烧及爆炸。
案例三:2016年11月2日上午,新民市某公司院里进行氧气瓶卸车作业时,气瓶爆炸。
现场卸车作业2人死亡,远处1人因气瓶爆炸受伤,运瓶汽车风挡玻璃及现场建筑物和厂房玻璃严重破碎。
爆炸气瓶呈碎片飞出,卸车地点留有少量残片。
一只气瓶被崩起后,砸在厂区一屋顶,后坠落屋。
现场运瓶车上仍有四只待卸气瓶,地面有四只刚卸车的气瓶。
现场所有气瓶颜色和钢印标识均为氧气。
事故原因分析:由于事故现场人员均已死亡,无法对事故经过进行了解。
但从事故现场现象可以认定,事故过程中仅有卸车操作。
从气瓶残片形状,可以认定不属于化学性爆炸。
因此,推断此次事故为野蛮装卸,气瓶在剧烈碰撞中致使气瓶薄弱处或缺陷处破坏,造成气瓶的撕裂。
案例四:某公司焊工从仓库领取乙炔气瓶和氧气瓶并运至车间进行焊接作业,仅焊了一个压缩空气管道接头,约2分钟完成,然后将气瓶放于车间。
气瓶事故案例分析及应对措施

气瓶事故案例分析及应对措施近年来,气瓶事故频发,引发了不少人的关注和担忧。
气瓶事故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因此,对气瓶事故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通过分析气瓶事故的案例,探讨如何应对这些事故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案例一:2019年江苏宿迁气瓶事故2019年7月,江苏宿迁发生了一起重大气瓶事故,造成了多人伤亡。
经初步调查,事故原因是由于气瓶运输车辆在行驶途中发生追尾,导致气瓶受损并发生泄漏,引发爆炸。
针对这种情况,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1.严格执行运输规定:加强对气瓶运输车辆的监管,确保车辆安全,并开展相关培训,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2.加强气瓶质量监管:制定更为严格的气瓶质量监控标准,加强对气瓶的质量把关,严禁使用低质量或过期气瓶。
3.提高气瓶使用者的安全意识:加强对气瓶使用者的安全教育,提供正确的使用指南,促使使用者认识到气瓶的潜在危险,加强事故预防意识。
案例二:2016年甘肃兰州气瓶事故2016年9月,甘肃兰州发生了一起气瓶事故,造成多人伤亡。
该事故是由于一家火锅店瓦斯气瓶泄漏引发爆炸,导致附近民房受损严重。
为了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气瓶安全管理:火锅店等地方应建立健全的气瓶存放和使用规定,定期检查气瓶的使用情况,确保气瓶的安全性。
2.安装气体泄漏报警器:在火锅店等具有气瓶使用场所,安装气体泄漏报警器,一旦检测到气体泄漏情况,及时报警,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3.加强火灾防范措施:对于使用气瓶的场所,应加强火灾防范工作,定期进行消防设备检查和灭火器维护,提高火灾应对能力。
案例三:2017年北京气瓶事故2017年12月,北京发生了一起贮存液化石油气的气瓶泄漏事故,引起了广泛关注。
事故导致气瓶自燃,使整个小区被迫疏散。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液化石油气存储管理:对于液化石油气的存储,应设定专门的存储区域,避免与可燃物质接触。
15个气瓶事故的典型案例

15个气瓶事故的典型案例案例一:四川省达州市达县申家滩双线特大桥材料加工厂施工工地,中铁二十三局襄渝铁路二线工程指挥部第二项目部发生一起气瓶爆炸严重事故,造成2人死亡,1人重伤,经济损失3万元。
事发时,该批气瓶被运送到事故地点,在装卸工人将气瓶从汽车上卸下时,一气瓶发生爆炸,造成装卸工2人死亡,受伤1人。
事故原因分析:1、违规充装:经查该气瓶为二氧化碳气和氧气混装,引起化学爆炸。
2、违规装卸:装卸工野蛮装卸,导致气瓶受到强烈冲击,引起爆炸。
案例二:潼南县某气体经销部搬运工在气瓶存放间用减压表测量氧气瓶内压力时,气瓶发生爆炸。
下图该气瓶爆炸后的碎片。
事故造成 4 人当场死亡,2 人重伤,其中1 名重伤人员在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事故气瓶阀进气口及活门被烧及碳黑痕迹损坏的减压器进气口被烧及碳黒痕迹事故原因分析:对事故气瓶检查,爆炸的气瓶碎片内表面未发现油脂、碳黑等痕迹。
对同批气瓶内气体分析,未发现可燃气体成分,排除气体混装可能性。
但在气瓶阀和减压器接口处有烧损及碳黑存在。
认定事故原因是由于减压器混用,可能使其内部存有油脂。
在测压时,高压氧气接触油脂造成燃烧及爆炸。
案例三:2016年11月2日上午,沈阳新民市某公司院里进行氧气瓶卸车作业时,气瓶爆炸。
现场卸车作业2人死亡,远处1人因气瓶爆炸受伤,运瓶汽车风挡玻璃及现场建筑物和厂房玻璃严重破碎。
爆炸气瓶呈碎片飞出,卸车地点留有少量残片。
一只气瓶被崩起后,砸在厂区一屋顶,后坠落屋内。
现场运瓶车上仍有四只待卸气瓶,地面有四只刚卸车的气瓶。
现场所有气瓶颜色和钢印标识均为氧气。
事故原因分析:由于事故现场人员均已死亡,无法对事故经过进行了解。
但从事故现场现象可以认定,事故过程中仅有卸车操作。
从气瓶残片形状,可以认定不属于化学性爆炸。
因此,推断此次事故为野蛮装卸,气瓶在剧烈碰撞中致使气瓶薄弱处或缺陷处破坏,造成气瓶的撕裂。
案例四:哈尔滨某公司焊工从仓库领取乙炔气瓶和氧气瓶并运至车间进行焊接作业,仅焊了一个压缩空气管道接头,约2分钟完成,然后将气瓶放于车间内。
氧气瓶爆炸事故案例分析

氧气瓶爆炸事故案例分析氧气瓶爆炸是指由于氧气瓶内高压氧气与外界其中一种能源的接触而引起的爆炸事故。
这类事故不仅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而且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文将对氧气瓶爆炸事故进行案例分析,以提高人们对此类事故的认识和防范。
案例1:工地氧气瓶爆炸2024年地工地发生了一起氧气瓶爆炸事故。
据调查,事故发生时工人正在进行钢结构焊接作业,其中一名工人不慎将焊炬的火焰接触到了放置在旁边的氧气瓶上,瞬间引发爆炸。
事故造成多名工人受伤,其中一人不幸身亡。
分析:这起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操作不当。
首先,氧气瓶与明火接触是非常危险的,应该将氧气瓶与火源相隔一定距离。
其次,焊接作业需要具备专业的技能和经验,这名工人可能缺乏必要的焊接技术和安全意识。
预防措施:在工地进行焊接作业前,必须进行全面的安全培训,提高工人的危险意识和技能水平。
同时,规定明确的安全操作规程,明确禁止将明火与氧气瓶接触。
在工地设置专门的存放氧气瓶的地方,隔离火源。
案例2:医院氧气瓶爆炸2024年地医院发生了一起氧气瓶爆炸事故。
据调查,事故发生时医院正在进行手术,手术室内一名护士不慎将氧气瓶与患者体内的电灼、激光手术器或电刀等高温设备相接触,引发爆炸。
事故造成医护人员和患者受伤。
分析:这起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操作不当和设备管理不善。
首先,医护人员应该熟悉各种手术设备的使用方法及其与氧气瓶的安全距离。
其次,医院应加强对手术设备和氧气瓶的管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氧气瓶的安全存放。
预防措施:针对手术操作和设备管理不善的问题,医院应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技能水平和安全意识。
同时,医院应制定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并加强对设备的维护和定期检查,确保其正常运行。
案例3:工业氧气瓶爆炸2024年工业区企业发生了一起氧气瓶爆炸事故。
据调查,事故发生时工人正在进行金属切割作业,其中一名工人在切割过程中不慎将火花引燃了放置在旁边的氧气瓶上,导致爆炸。
事故造成多名工人受伤,严重烧伤。
典型气瓶相关事故案例展示

重庆潼南氧气瓶爆炸事故
事故概况:2006年8月6日上午,位于重 庆潼南县城的一家临街气体经营部发生 氧气瓶爆炸事故,致5人死亡、1人重伤 。氧气钢瓶爆炸碎片震飞近20米,存放 气瓶的库房中间隔墙被炸开一个大洞。
事故原因:在对氧气瓶进行测压时使用 了含有油脂的测压表,高压氧气接触油 脂发生剧烈氧化反应导致形成瞬间高温, 进而造成气瓶闪爆事故。氧气瓶已过报 废年限是事故的第二原因。
气瓶事故案例:
福建南安五金厂氮气瓶爆炸事故
事故概况:2007年7月6日,福建省南安 市水头镇一五金厂发生氮气气瓶爆炸事 故,至2人死亡、2人重伤。当时该厂锌 合金压铸机需检修和补氮,在维修工检 查设备时,氮气瓶突然发生爆炸。
事故原因:氮气瓶曾受到过局部猛烈撞 击已至瓶身存在内应力缺陷,在事故当 日氮气瓶经长时间太阳,又受压铸机周 围局部高温环境影响,最终引发气瓶超 压爆炸。
安全提示:1、氩气属惰性气体,虽不燃烧不爆炸也无毒,但吸入过量会导致缺氧窒 息。氩气密度比空气重,氩气一旦发生泄漏会集聚于低洼处,在坑道地形使用氩气应 作好通风工作,并严格遵守有限空间作业流程,作好必要安全措施。2、液氩储罐不 得设立于坑、井、池当中或者附近,液氩泄漏易造成低洼处氧浓度过低,构成窒息危 险。
气瓶事故案例:
西安六村堡黑作坊氩气泄漏事故
事故概况:2016年5月8日,西安市未央 区曹家堡村一黑化工厂发生氩气泄漏事 故,至2人死亡。现场一处5m³液氩储罐 设置于坑道内,2名工人在坑道内作业因 窒息死亡。
事故原因:直接原因为氩气泄漏导致有 限空间形成缺氧环境,而操作人员在未 进行任何安全防护的条件下违规进入有 限空间作业导致窒息死亡。黑化工厂违 法违规经营也是导致事故的重要诱因。
气瓶事故典型案例

●2007年1月31日20时10分,山东省聊城市 东昌府区聊城蓝天气体厂发生一起气瓶爆 炸严重事故,造成1人死亡。 事发当日20时左右,该厂在充装1只氧气 瓶过程中发生爆炸,1名操作工被炸死。
●2007年3月22日11时30分,上海市松江区科技园区 港业路50号,协伟集成电路设备(上海)有限公 司发生一起气瓶爆炸严重事故,造成1人死亡,1 人轻伤,经济损失25万元。 该公司焊工在气割作业中发现氧气瓶气源用完,
●2007年3月22日11时30分,上海市松江区科技园区港业路50号,协伟集成电路设备(上海)有限公司发生一起气瓶爆炸严重事故, 造成1人死亡,1人轻伤,经济损失25万元。 车间北侧墙壁破开宽约1. 瓶体完全撕裂,厂房玻璃震碎,操作区的保暖隔断完全破坏。
●20体厂发生一起气瓶爆炸严重事故,造成1人死亡。
事发时,该公司工人从1只二氧化碳气瓶向4个空瓶倒装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瓶爆炸,该人当场死亡。 该公司焊工在气割作业中发现氧气瓶气源用完,在准备更换新气瓶时,气瓶突然发生爆炸,该人当场死亡,另1名职工受轻伤。 ●2007年8月22日7时40分,山东省菏泽市曹县运输总公司客运公司氧气供应站发生一起气瓶爆炸重大事故,造成3人死亡,2人受伤。 ●2007年3月22日11时30分,上海市松江区科技园区港业路50号,协伟集成电路设备(上海)有限公司发生一起气瓶爆炸严重事故, 造成1人死亡,1人轻伤,经济损失25万元。 ●2007年4月4日11时00分,广东省中山市港口镇,中山市凯盟灯饰有限公司发生一起气瓶爆炸严重事故,造成1人重伤,经济损失6万 元。
氧气瓶爆炸碎片8块,最远飞出约35米。 5米的缺口,车间屋顶破开约1×6米的缺口。 事发当日20时左右,该厂在充装1只氧气瓶过程中发生爆炸,1名操作工被炸死。 5米的缺口,车间屋顶破开约1×6米的缺口。 ●2007年3月22日11时30分,上海市松江区科技园区港业路50号,协伟集成电路设备(上海)有限公司发生一起气瓶爆炸严重事故, 造成1人死亡,1人轻伤,经济损失25万元。 该公司焊工在气割作业中发现氧气瓶气源用完,在准备更换新气瓶时,气瓶突然发生爆炸,该人当场死亡,另1名职工受轻伤。 ●2007年4月4日11时00分,广东省中山市港口镇,中山市凯盟灯饰有限公司发生一起气瓶爆炸严重事故,造成1人重伤,经济损失6万 元。
气瓶火灾爆炸事故案例汇总

【案例 1】装卸工违章作业,造成氧气瓶爆炸。
事故经过: *单位用卡车运回新灌的氧气,装卸工为图方便,把氧气瓶从车上用脚蹬下,第一个气瓶刚落下,第二个气瓶跟着正好砸在上面,立刻引起两个气瓶的爆炸,造成一死一伤。
主要原因分析:两个气瓶相互碰撞,压缩气体在氧气瓶碰撞时受到猛烈振动,引起压力升高,使气瓶*处产生的压力超过了该瓶壁的强度极限,即引起气瓶爆炸。
事故责任划分:〔1〕搬运氧气瓶时,要防止碰撞和剧烈振动,要戴好安全帽及防震圈。
〔2〕装卸氧气时严禁滚动。
【案例 2】发生乙炔瓶爆炸事故。
事故经过: 2005 年 2 月 16 日〔正月初五〕20 时 30 分,一声震天撼地的巨响,将沉浸在春节欢乐气氛中的市楚州施河镇的居民惊呆了。
惊魂未定的人们发现,施河镇太平中路通达市场南入口处的一间 15 平方米的乙炔气焊门市部,随着这声巨响被夷为平地,门市部路对面西侧一堵围墙也被爆炸形成的冲击波推出数米远,紧邻门市部的一幢二层小楼被震得摇摇欲坠,周围百米的许多建造物的铝合金门窗被扭曲变形,玻璃被震得粉碎,满街都是震落下来的碎玻璃片。
施河镇顾王村村民、年过半百的公司主顾××、××夫妇和同村年仅 27 岁的农用三轮车主施××在爆炸中当场身亡;路过的行人高××〔女〕头部、背部、臀部等多处被炸伤,伤势严重。
行人××因惊吓过度突发脑溢血,当场晕倒。
事故原因:据调查,爆炸由公司主顾*和施*在门市部门前违章焊接农用车引起,顾*在焊接作业时手持点燃的焊割工具调节气瓶减压阀,引起气瓶爆炸。
防止同类事故的措施: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发展安全技术和专业技术培训,坚决执行有关安全操作规程,杜绝易燃易爆作业和明火作业混合穿插的现象发生。
【案例 3】*化工厂气瓶爆炸事故。
事故情况概述: 1998 年 10 月 8 日 10 时 40 分摆布, *化工厂四车间成品库发生氧气瓶爆炸事故。
氧气气瓶充装爆炸事故案例

氧气气瓶充装爆炸事故案例1)事故经过2003年1月16日下午1时左右,江都市某工业气体充装站在氧气充装过程中发生一起氧气瓶爆炸事故,造成1死1伤。
2003年1月16日上午12时许,一位氧气代充客户到江都市某工业气体充装站充装气气,共60只氧气瓶。
充装工将氧气瓶卸下后,先将30只氧气瓶分两组各15只进行充装。
约在12点50分左右,其中一组充装结束,现场充装工关掉充装总阀,紧接着就开始卸充装夹具,当充装工卸下第3只气瓶夹具时,其中一只气瓶发生了爆炸,一名充装客户当场炸死在充装台上,一名操作人员受伤,该站共有6间充装间,每站站房长4m,宽6。
充装间设有30个充气头,气瓶爆炸后,气浪把主充装间的防火墙推倒,把充装间充装管线全部炸坏,窗子的玻璃被震碎,充装间屋面全部掀光。
爆炸气瓶被炸成3块,大块重29kg,中块得23.5kg,小块重3.5kg,气瓶爆炸后3.5kg的小块瓶片从屋内飞到充装站围墙外的麦田里,距爆炸点有35m。
2)事故原因(1)直接原因:该起事故由于氧气瓶内混有其它可燃性物质(该可燃性物质为油脂类的倾向较大),该瓶内可燃性物质在充装过程中与氧气混合发生了化学性爆炸。
(2)间接原因:①安全管理制度执行得不够严格。
根据气站有关气瓶充装管理制度规定,该充装站属于易燃易爆场所,非充装人员不允许进入气瓶充装站,而该站却允许充装客户进入气瓶充装场所,根据事故现场清理分析,右侧3只气瓶尚有气体,可能符合死者参与了气瓶关阀操作,气站没有人发现,说明该站安全管理工作上还存在较多的薄弱环节;②气站没有严格执行气瓶充装前安全检查的规定。
按照国家气瓶充装有关规定,气瓶在充装前应进行外观检查,充装过程中还应不断对瓶体温进行逐个检查,目的符合防止气瓶内混有其他可燃性物质,防止气瓶温度在充装中升高,这也符合气瓶爆炸的重要原因之一。
3)预防措施(1)气体充装前,除严格执行外检工作外,还需要进行取样分析和充装过程中的检查,这符合防止气瓶爆炸的重要措施;(2)气站充装间必须严格执行闲人免进的安全管理制度;(3)加强职工的安全培训教育,不断增强其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故案例(1)气瓶爆炸重大事故
一、事故经过
某年某月某日13:00过后.某钢瓶检测站站长指挥6名职工将1只400 L的待检测环氧乙烷钢瓶滚到作业现场进行残液处理。
工人将瓶阀门打开后未见余气和残液流出,于是把阀门卸下,仍没有发现残余液体和气体流出,即将阀门重新装上并关好。
工人再将环氧乙烷钢瓶底部的1只易熔塞座螺栓旋松后,即听到“滋波”的漏气声,随后工人们都去干其他工作了。
15:20左右,检测站作业现场的环氧乙烷钢瓶突然发生爆炸,造成正在作业现场的4人受伤,伤者立即被送到医院进行救治;经抢救无效,有3人先后在6日内死亡。
公安消防部门接报后立即派出7辆消防车、43名官兵赶赴现场,投入扑救抢险工作。
爆炸导致站内大部分厂房和围墙倒塌,并造成周围一部分民宅门窗玻璃不同程度损坏。
二、事故原因分析
事故调查组为查清事故原因,专门派出人员到发生爆炸的环氧乙烷钢瓶的产权单位及最近一次充装环氧乙烷的单位进行调查。
市安委会还专门委托某市化厂研究所有限公司的2位专家对事故原因进行分析论证。
2位专家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数次到现场勘查,并对现场钢瓶残片上的结垢物进行了仪器分析测定,提出了意见。
1.直接原因
(1)某钢瓶检验站站长违章指挥。
在确认气瓶内存在残液的情况
下,指挥工人松开底部易熔塞座泄放瓶内环氧乙烷气体,且明知环氧乙烷气体为易燃易爆气体,却听之任之,未采取任何措施,导致环氧乙烷气体大量泄放,因环氧乙烷气体比空气重,沉伏于地面并与空气形成爆炸混合物,最终酿成爆炸事故。
(2)工人无知操作。
3名职工在清理地烘炉时,由于对环氧乙烷气体易燃易爆的危险特性缺乏了解,在存在环氧乙烷和空气混合气体的环境条件下,使用铁锹清理煤渣,因摩擦、碰撞等原因产生火花,导致混合气体的爆炸。
2.间接原因
(1)管理混乱、制度不健全,处理有毒有害、易燃易爆介质的安全措施不到位,对现场操作工人安全培训和教育不到位。
(2)专职安全员未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对作业现场的安全监管不力。
(3)该检验站挂靠的主管部门对安全工作不闻不问,疏于管理,从而使该站安全工作无人过问。
(4)该站未按GB 12135-1999国家标准关于气瓶定期检验站技术条件的规定,到公安消防部门报审,单位安全“三同时”不到位,从而存在很多不安全隐患。
(5)市有关专项安全监察的职能部门,虽能按国家规范标准核发证照,但日常监察缺乏力度。
所在区、乡对该站安全管理体制存在认识上的偏差,造成安全管理疏漏。
三、事故责任划分及处理意见
(1)该钢瓶检验站站长是事故的直接责任者和主要责任者,建议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2)该钢瓶检验站法定代表人是单位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应对事故的发生负主要管理责任。
建议给予开除公职处分。
(3)该站专职安全员安全管理不到位,应对该起事故负管理责任。
建议质监部门吊销其气瓶检验员资格证书,不准再从事气瓶充装、检测、管理工作。
(4)该区燃料公司及上级主管部门区物资局对挂靠单位的安全工作不闻不问,疏于管理。
区燃料公司应对该起事故负管理责任,建议给公司法定代表人行政记过处分;区物资局对下属单位的安全管理监督指导不力,应对该起事故负管理责任,建议给原物资局副局长、现经贸局副局长行政警告处分。
(5)市质监局对钢瓶检验站虽在核发和换发许可证过程中按国家规范标准进行,但缺乏日常的安全监察,应对该起事故负一定责任。
建议市质监局向市人民政府作出深刻书面检查,并立即报请省质监局吊销钢瓶检测站检验许可证。
(6)区政府、乡政府疏于管理,应对该起事故负一定责任。
建议区政府向市人民政府作出深刻书面检查。
(7)导致事故的3名职工违规操作,是这起事故的直接责任者。
鉴于此3人已死亡.不再追究责任。
四、整改措施
(1)市质监局立即召开全市气瓶充装、检测单位负责人会议,通
报事故情况。
对照《气瓶安全监察规程》要求,组织一次认真细致的安全检查,重点检查残液处理装置的完好性。
要对充装、检测单位的所有职工进行各类介质的理化参数、危险特性、处理方法等内容的专门培训教育。
按省安委会确定的土锅炉和气瓶专项整治的要求,严格审查气瓶检验站建站条件,对经检查不符合安全条件的取证单位,要采取果断措施,吊扣或吊销其充装、检验许可证,以杜绝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市质监局要针对这起事故,专题向国家局、省局汇报;并建议修订《气瓶安全监察规程》,增加残液和介质处理的安全措施、单位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气瓶充装介质的理化参数、危险特性、处理方法等)内容。
(2)区经贸局要认真吸取事故教训,对下属单位的外来挂靠企业进行一次彻底清理。
对于同意挂靠的单位要严加管理;对于不同意挂靠的要立即采取果断措施,中止挂靠关系,杜绝人情挂靠,以免再次发生类似事故。
(3)区各乡镇要加强对位于本地区范围所有单位(无论是租用厂房、土地的,还是挂靠的)的安全管理,以防止安全管理出现死角,避免出了事故由乡政府承担责任的情况再度发生。
(4)各级公安消防等安全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所有气瓶充装、检验单位的监管。
由于气瓶本身具有危险性,充装的介质也大都是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体,因此,建议各级公安消防部门要将气瓶充装、检验单位列为重点监督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