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人的遗传系统初识
东亚和东南亚人种的形成过程

东亚和东南亚人种的形成过程旧石器时代,古亚洲人分为两种,一种是矮黑人(D-YAP),他们和非洲黑人(尼格罗人)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另一种是棕种人(C-M130)。
纯种的矮黑人仅仅现存于印度的安达曼人,东南亚的维达人等,而纯种的棕种人如今仅少少存在澳大利亚和太平洋部分岛国部分土著中,但他们是蒙古人,女真人,澳大利亚土著等民族的直系祖先一部分。
矮黑人,棕种人先后从亚洲南部北上东亚后,肤色变浅。
矮黑人中最进化的一支是日本的阿伊努人(虾夷人),它们是纹绳人的后裔,也是大和民族的重要底子。
另外,西藏人中也拥有大量的矮黑人父系成分。
新石器时代前后,第二次出非洲的人群被称为中东部落(F-M89),其中的一支演化为欧亚部落(K-M9),其余进化成地中海-高加索人种,属于暗白人种。
欧亚部落的原始人种属于未分离的黄白人种,又演化成好几支。
其中一支形成东亚部落(NO-M214),被称为黄种人(又称华夏-芬兰人种),另有一支形成中亚部落(P*),属于早期的白种人。
东亚部落的黄种人又分离为两支,一支是芬兰人,部分北亚人的直系祖先(N-M231),另一支则形成中国人,东亚人和东南亚人的直系祖先(O-M175)。
在M175的基础上,东亚地区的黄种人演化为华夏,东夷,百越,苗瑶,百濮,南岛等一系列民族。
而中亚部落也分化为两支,一支是印第安人和他们的北亚祖先(Q-P36),一支是主流欧洲人和印度雅利安人的祖先(R-M207)。
其中进入欧洲的白种人是后来的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波罗的人,克尔特人的主要祖先(当然这些民族还有少部分其他来源)。
所以东亚大陆情况是:最先来到东亚洲大陆的是小黑矮人YAP和小棕人M130, 其后第三批走出非洲大陆的黄种人(以下字母加数字为人类基因突变点标号)M9旗下的M175几路大军先后进入东亚大陆,M175下M119夷越集团最先到中国南部和东部,紧接着是M175旗下的M122下的东进苗蛮集团,这两大集团驱逐了小黑矮人YAP和小棕人M130,使得中国大陆基本不存在YAP和130,大部分被驱赶到北部(蒙古,朝鲜,日本),南部和西藏,但在大陆一些少数民族土家族、彝族、瑶族基因仍然保留了YAP的基因.最后到达中原的就是M122大旗下M117华夏集团,此后的历史就与中国上古传说完全吻合,华夏集团炎黄部落打败了夷越集团的蚩尤部落,以及苗蛮集团,奠定汉族的基础!这就是DNA分析的华夏上古迁移状况!其实中国在利用DNA分析自己祖先的迁徙路线上已经相对比较成熟了。
东亚人群两种适应性表型的遗传进化研究的开题报告

东亚人群两种适应性表型的遗传进化研究的开题报
告
题目:东亚人群两种适应性表型的遗传进化研究
背景:不同地区的人群有不同的生存环境和食物来源,因此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不同。
在东亚地区,一些种群表现出了两种适应性表型,如耐寒性和耐热性。
这些表型的形成与遗传背景有密切关系,但具体遗传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本研究将探讨东亚人群中耐寒性和耐热性表型的遗传机制,以了解这些表型的形成和进化。
方法:该研究将采用基因组学方法,研究东亚人群中与耐寒性和耐热性相关的基因和遗传变异。
首先,将收集具有明显表型差异的样本,包括居住在寒冷地区的人群和居住在炎热地区的人群。
利用全基因组测序、基因芯片等技术分析这些样本的遗传变异,筛选与耐寒性和耐热性相关的基因。
接着,对这些基因进行功能研究,探究它们在适应环境中的作用。
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预计可以发现与耐寒性和耐热性相关的基因,并初步探索这些基因在适应环境中的作用。
此外,本研究还可以揭示东亚人群中耐寒性和耐热性表型的遗传机制,为人类进化研究提供重要的基因学依据。
人类遗传学的研究进展

人类遗传学的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遗传学的研究也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通过对人类基因组的不断解析和研究,科学家们已经开始逐渐揭开人类基因组的奥秘,为人类的健康和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开展1990年,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旨在对人类基因组进行完整的测序和研究。
经过13年的艰辛努力,人类基因组总长度被确定为30亿个碱基对,并且已经对其进行了高质量的测序。
这项工作的完成对于人类遗传学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重大的科学成果。
二、遗传变异的调查和研究人类基因组中携带着数亿个基因,每个基因都控制着人体内的某一种功能或生化过程。
在这些基因中,有些基因变异会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
因此,对遗传变异的调查和研究也成为了人类遗传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例如,研究人员曾经发现,缺乏一种名为CYP2D6的基因会增加人患乳腺癌的风险。
同时,其他的研究也证明,某些基因变异还会影响人对药物的代谢、吸收和利用,从而影响药物治疗的效果。
三、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在人类遗传学的研究中,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也是最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随着人类基因组的逐渐解析,越来越多的遗传病的基因缺陷被发现,并且也提出了基因治疗的新思路,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治疗这些疾病,减轻病人的痛苦和提高生活质量。
例如,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基因编辑技术可以被用来治疗遗传性的失聪症,这是一种目前无法治愈的遗传疾病。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科学家可以恢复耳蜗细胞的功能,从而让患者重新获得听力。
四、人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人类的遗传多样性也是人类遗传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研究人员通过对不同各族群遗传特征的比较分析,可以揭示出人类起源、演化和扩散的历史。
例如,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东亚各族群的基因组中共享着5000年前的西伯利亚人的遗传特征,这揭示了古代东亚人类群体历史的演变和扩散。
总之,人类遗传学的研究一直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果,这也为人类的健康和疾病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Investigative Genetics:从Y染色体解析东亚人群历史

Investigative Genetics:从Y染色体解析东亚人群历史作者:王传超李辉来源:科学网2013-6-17 17:14:19分享到:1关键词:东亚人群性染色体东亚是亚洲的一部分,面积广阔、风光旖旎。
东亚有着占世界22%的人口,主要分为四种体质类型:新石器时代东亚人,即蒙古人种;旧石器时代大洋洲人,即澳大利亚人种;旧石器时代东南亚人,即尼格利陀人种;还有欧洲人即高加索人种。
东亚有阿尔泰、南亚、南岛、侗傣、苗瑶、汉藏和印欧等七个语系的200多种语言。
这使得东亚成为世界上研究人类进化、遗传多样性和基因与文化相互作用的最重要区域之一。
在过去数年中,分子人类学的研究者们通过使用常染色和X染色体、父系Y染色体、母系线粒体等等各类遗传标记体系来解析东亚人群的遗传多样性。
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遗传自父母双方,会被重组所打乱,而Y染色体上主干的非重组区呈严格父系遗传,并且Y染色体的“有效群体大小”理论上至多为常染色体的四分之一,X染色体的三分之一,对漂变非常敏感,容易形成群体特异性多态标记,从而包含更多的关于群体历史的信息。
Y染色体的这些特点使其成为研究人类进化和迁徙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
Y染色体进入人们的视野,开始于其在追溯现代人起源上的应用。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学界争论最激烈的话题,是东亚地区现代人的起源问题。
由于东亚出土了大量的古人类化石,一些人类学家认为东亚地区的人类是本土连续进化的,支持全球现代人的多地区起源。
然而,1999年宿兵等人采用Y染色体非重组区的19个SNP来研究东亚人群,得出东亚地区现代人起源于非洲,并由南方进入东亚,而后向北方迁。
随后,2000年柯越海等人的对东亚地区12127份男性随机样本的Y染色体进行SNP分型研究。
Y染色体突变M168被认为约是7.4万年前现代人走出非洲时所产生的突变,其原始型仅出现在东非人群中,除非洲以外的人群都是突变型。
柯越海等人的研究虽然没有直接检测M168这个突变,但他们检测了M89、M130和YAP这三个M168下游的突变。
东亚与东南亚人群迁徙与融合的古DNA证据

专题J13SPECIAL TOPIC东亚与东南亚人群迀徙与融合的古D N A证据0白帆张明东亚与东南亚在地理上紧密相连,文化上相互影响从史前到历史时期,两地一直存在着人群迀徙和融合,而古D N A研究提供了有别于传统考古学和现代人群遗传关系的新见解进入全新世后,欧亚大陆东部的人群发生了多次自北向南的扩散11]。
在我国的诸多朝代(如西晋、唐 和南宋)都发生了东亚人群的南向迁徙,进入东南亚 大陆及各岛国。
历史学家通常利用文献记录和考古证据,来了解 历史上不同地区间人群的迁徙。
近几十年来,随着遗 传学和D N A测序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人群的遗传信息来了解他们之间的遗传关系,并推测历史上的人群迁徙与融合。
东亚(亚洲东部)包括中国、朝鲜、韩国、蒙古 和曰本。
东南亚位于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
中南半岛包括中国云南南部、越南、缅甸、泰国等国;马来群岛散布在亚洲东南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辽阔的海域上,包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
东南亚人群的语言和文化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南半岛以壮侗语系和南亚语系为主,马来群岛则主要属于南岛语系。
不同 的语言和文化提示人群本身的来源可能并不相同,东南亚地区的人群迁徙与融合历史,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才能厘清。
白帆,硕士生;张明,博士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 究所,北京100044。
*****************.cnBai Fan, Master Degree Candidate; Zhang Ming, Postdoctor: 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 CAS, Beijing 100044.目前科学家已对现代东亚与东南亚的人群间遗传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基于对亚洲现代人群核基因组的研究,发现东南亚现代人群具有更高的遗传多样性,超过90%的东亚人群遗传类型能在东南亚人群或中亚和南亚人群中发现,其中50%的类型为东南亚人群特有,仅有5%的类型为中亚和南亚人群特有,据此推测东南亚是东亚人群最初的起源地m。
外国专家对东亚人体质的评价

外国专家对东亚人体质的评价东亚人体质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关注和研究。
以下是一些国外专家对东亚人体质的评价:1. 瘦弱但健康:许多研究表明,东亚人普遍较为瘦弱,体重较轻,但整体健康水平较高。
这可能与东亚人的饮食结构有关,他们较少摄取高脂肪和高糖分的食物,更注重均衡饮食、多摄入蔬果和粗粮。
2. 较低的肌肉质量:相对于西方人,东亚人的肌肉质量普遍较低。
这可能与东亚人的遗传背景有关,他们更倾向于纤细的体型。
然而,虽然肌肉质量较低,但东亚人的肌肉功能和力量并不弱,许多东亚人在体育竞技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3. 耐受力较强:东亚人的身体耐受力较强,能够适应较高的工作强度和压力。
这可能与东亚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有关,他们注重勤劳、节俭和自律,能够承受较大的压力和负荷。
4. 较低的骨密度:一些研究显示,东亚人的骨密度较西方人偏低。
这可能与东亚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有关,他们通常摄入较少的钙和维生素D,缺乏运动和阳光照射。
然而,虽然骨密度较低,但东亚人的骨骼健康水平整体较好,骨折率较低。
5. 较高的代谢率:相对于西方人,东亚人的代谢率较高,能够更快地消耗热量。
这可能与东亚人的遗传背景和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通常摄入较少的高热量食物,更注重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
6. 更低的心脏病风险:一些研究表明,东亚人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的风险较西方人低。
这可能与东亚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有关,他们通常摄入较少的饱和脂肪和盐分,更注重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
7. 更高的耐寒能力:由于东亚地区的气候寒冷,东亚人体内的耐寒能力相对较高。
这可能与东亚人的遗传背景和生活环境有关,他们更适应寒冷气候,能够更好地保持体温和适应寒冷环境。
东亚人体质在国际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虽然东亚人的体型较为瘦弱,肌肉质量较低,但他们整体健康水平较高,耐受力较强。
东亚人的骨密度较低,但骨骼健康水平较好,心脏病和高血压的风险较低。
此外,东亚人代谢率较高,耐寒能力较强。
李辉 东亚人的遗传系统初识

东亚人的遗传系统初识[文摘]李辉,作者任职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东亚的古人类学界至今还有人不相信。
北京猿人竟然不是我们的祖先。
但是在这里,的确没有找到十万年到四万年前的人类化石,看起来这里的古人种,在约十万年前就灭亡了。
在之后的几万年冰河时期,东亚大地寒冷而寂寞,直到四万多年前,来自非洲的现代人重新发现了这块大地。
从一九九九年宿兵等人研究了几千分亚太地区的样品的NRY,到二000 年柯越海等人研究近一万二千分中中国各族样品,涉及到的所有个体的NRY单倍型都在非洲起源的谱系树上,没有一个人是可能来自北京猿人或其它东亚的古人种。
既然东亚人群也是来自非洲,他们又是从哪个方向进入东亚大地的呢?有两个可能的地方,中亚和中国西北或中南半岛。
由于前一地区考古研究的深入,大量现代人的早期遗址被发现,所以很多人开始相信东亚人是由西北方向进入,而后由北向南散布开来的。
但实际上东南亚发现的现代人遗址的年代也不晚。
宿兵等对亚太人群的NRY分析证实了后一种可能。
他们的研究对象包括人群和西伯利亚人群,由于每个部分包含相当数量的群体,所以保了大区域结构的可靠性。
结果发现,这四个区域中的NRY的SNP 单倍型种数由南向北梯度下降,而且南部区域包含了所有北部区域的种类。
因为SNP 单倍型的主要种类早在人类在东亚分化前就形成了,所以随着长时间的扩散迁徙,人群的单倍型在途中可能丢失,造成单倍型种类沿迁徙方向从丰富变为单调.故而东亚人由东南亚进入东亚大陆。
随者冰川渐渐消融, 人群开始向北扩散,遍及各地。
还有部分群体通过亚洲和北美之间的白令陆桥进入美洲。
除此之外,在北方还发现了很少量的单倍型,在人群中占的比例很小,这个比例在新疆地区大概是17%,蒙古高音大概占6%-8%之间,东北维持于4%上下,而到日本就骤升为约30%,而这些类型显然与约十万年前由非洲迁移到中亚的群体有关。
所以,迁移的主线虽是由南向北,但还有少量人口由西北进入。
东亚人的遗传系统初识

xx的遗传系统初识东亚的古人类学界至今还有人不相信。
北京猿人竟然不是我们的祖先。
但是在这里,的确没有找到十万年到四万年前的人类化石,看起来这里的古人种,在约十万年前就灭亡了。
在之后的几万年冰河时期,东亚大地寒冷而寂寞,直到四万多年前,来自非洲的现代人重新发现了这块大地。
从一九九九年宿兵等人研究了几千分亚太地区的样品的NRY,到二000年柯越海等人研究近一万二千分中中国各族样品,涉及到的所有个体的NRY单倍型都在非洲起源的谱系树上,没有一个人是可能来自北京猿人或其它东亚的古人种。
既然东亚人群也是来自非洲,他们又是从哪个方向进入东亚大地的呢?有两个可能的地方,中亚和中国西北或中南半岛。
由于前一地区考古研究的深入,大量现代人的早期遗址被发现,所以很多人开始相信东亚人是由西北方向进入,而后由北向南散布开来的。
但实际上东南亚发现的现代人遗址的年代也不晚。
宿兵等对亚太人群的NRY分析证实了后一种可能。
他们的研究对象包括人群和西伯利亚人群,由于每个部分包含相当数量的群体,所以保了大区域结构的可靠性。
结果发现,这四个区域中的NRY 的SNP 单倍型种数由南向北梯度下降,而且南部区域包含了所有北部区域的种类。
因为SNP单倍型的主要种类早在人类在东亚分化前就形成了,所以随着长时间的扩散迁徙,人群的单倍型在途中可能丢失,造成单倍型种类沿迁徙方向从丰富变为单调.故而东亚人由东南亚进入东亚大陆。
随者冰川渐渐消融,人群开始向北扩散,遍及各地。
还有部分群体通过亚洲和北美之间的白令陆桥进入美洲。
除此之外,在北方还发现了很少量的单倍型,在人群中占的比例很小,这个比例在新丨疆地区大概是17%,蒙古高音大概占6%-8%之间,东北维持于4%上下,而到日本就骤升为约30%,而这些类型显然与约十万年前由非洲迁移到中亚的群体有关。
所以,迁移的主线虽是由南向北,但还有少量人口由西北进入。
从亚洲到美洲的移民至少可分三批。
第一批是约三万年前,由中亚来的那部分人先走过白令陆桥,到达美洲后迅速南下,成为南美和北美南部大部分的印第安人(AmericanIndia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亚人的遗传系统初识东亚的古人类学界至今还有人不相信。
北京猿人竟然不是我们的祖先。
但是在这里,的确没有找到十万年到四万年前的人类化石,看起来这里的古人种,在约十万年前就灭亡了。
在之后的几万年冰河时期,东亚大地寒冷而寂寞,直到四万多年前,来自非洲的现代人重新发现了这块大地。
从一九九九年宿兵等人研究了几千分亚太地区的样品的NRY,到二000 年柯越海等人研究近一万二千分中中国各族样品,涉及到的所有个体的NRY单倍型都在非洲起源的谱系树上,没有一个人是可能来自北京猿人或其它东亚的古人种。
既然东亚人群也是来自非洲,他们又是从哪个方向进入东亚大地的呢?有两个可能的地方,中亚和中国西北或中南半岛。
由于前一地区考古研究的深入,大量现代人的早期遗址被发现,所以很多人开始相信东亚人是由西北方向进入,而后由北向南散布开来的。
但实际上东南亚发现的现代人遗址的年代也不晚。
宿兵等对亚太人群的NRY分析证实了后一种可能。
他们的研究对象包括人群和西伯利亚人群,由于每个部分包含相当数量的群体,所以保了大区域结构的可靠性。
结果发现,这四个区域中的NRY 的SNP 单倍型种数由南向北梯度下降,而且南部区域包含了所有北部区域的种类。
因为SNP单倍型的主要种类早在人类在东亚分化前就形成了,所以随着长时间的扩散迁徙,人群的单倍型在途中可能丢失,造成单倍型种类沿迁徙方向从丰富变为单调.故而东亚人由东南亚进入东亚大陆。
随者冰川渐渐消融,人群开始向北扩散,遍及各地。
还有部分群体通过亚洲和北美之间的白令陆桥进入美洲。
除此之外,在北方还发现了很少量的单倍型,在人群中占的比例很小,这个比例在新疆地区大概是17%,蒙古高音大概占6%-8%之间,东北维持于4%上下,而到日本就骤升为约30%,而这些类型显然与约十万年前由非洲迁移到中亚的群体有关。
所以,迁移的主线虽是由南向北,但还有少量人口由西北进入。
从亚洲到美洲的移民至少可分三批。
第一批是约三万年前,由中亚来的那部分人先走过白令陆桥,到达美洲后迅速南下,成为南美和北美南部大部分的印第安人(AmericanIndian)。
第二批在约一万年前,从南向经中国东北到白令陆桥的人群占据了北美的北部,成为现代纳丁语系(Na-Dene)的明珠,大约三千年前度过白令海峡的爱斯基摩人和阿留申人可以算是第三批美洲人。
亚洲南端的安达曼――巴布亚语系(Anadaman-Papua)、泛新几内亚语系(Tr ans-NewGuinea)和澳大利亚语系的棕色人种的迁徙路线还没有头绪、但他们与东亚的其它人群系统差距很遥远。
除了古老的SNP 单倍型随着人群的分化而散布和佚失,在分化过程中的不同时代不同分枝上也会产生新的SNP单倍型。
新的单倍型成为这些分枝的标志性特征。
不同时期产生的单倍型在人群中的分布提示了图五中的东亚人群系统发生的可能关系。
对于这张图有几点要说明。
首先,由于现代人群虽然调查分析得已相当大量,但是还是有限,所以各突变的年代估计只是个大概数据。
其次,族群发生树状结构虽然比较可靠,但不能排除新的材料改变树的局部结构的可能。
另外还有一点更重要的说明,是我们这里用到的族群年代都是借用于语言学,但是这课发生树却是遗传学的结果,与语言学的对应只是个梗概。
族群的血统分化,完全可能不与语言分化同步,甚至相去甚远。
再加上群体语言转用的影响,使遗传结构与语言结构差距更大。
但是,另用一套新的遗传名词的话,对于人类学研究的各领域的交流和理解会造成障碍,更使普通读者一头雾水。
所以只要明确这里讲的是(在一定时期)大致讲某类语言的人群的遗传分化过程,就不必强求名词的严格界定了。
现代东亚的人群分别讲大致留个语系的语言,即:汉藏语系(Sino-Tibetan,包括汉、藏、羌、彝等族)、侗台语系(Daic,包括侗、壮、泰、黎、僚、仡佬等族,亦称百越)、苗瑶语系(H mong-Mien,包括苗、瑶、畲等族,又称荆蛮)、南亚语系(Austro-asiatic,包括越南、高棉、芒、孟、门达等族,又称百濮)、南岛语系(Austronesian,包括马来、爪哇、占城、马拉加什等遍及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大多数民族,主要是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Malayo-Ploynesian),另外是北方草原的主体阿尔泰语系(Altaic,分为突厥、蒙古、通古斯三个语族和朝鲜、日本、虾夷三种独立语种,从土耳其分布到日本),这六个语系的祖先从非洲来到中亚时,完全没有分化。
大约在八万年前,一支人群开始向东南亚方向拓进,这一过程应该不是举族的长途迁徙,而更可能时随着人口的增长而渐渐向东南延伸,而最终由于东南亚宜人的气候使到达这里的人口大增,文化速度、遗传结构也由于特定的机制发生了漂变(Genetic Draft),形成了南方系民族(Austirc),这一征程持续了几万年,实际上也可能不是单一方向一次完成的,而可能使回回复复地随机移动着地族群地一个长期移进地方向而已。
东亚人遗传系统及其年代构拟东亚人系统的地理分化进入东南亚发现新天地的先祖们,由于这里复杂的地形被渐渐隔离,经过很长时间后,忘却了大山那边的亲戚们。
他们随着地理的分离而分化的过程展示于图六中。
首先,东南亚中南半岛的西北部和东南亚的人群产生了差异,西北部以缅甸为中心开始形成后来的百濮等族系,东南部以柬埔寨为中心开始形成后来的百越等族系。
东南群不久分出了一支人群,不知通过何种途径到达中国东北(可能是冰期露出的大陆架),与中国西北进来的另一支人群融合,形成了阿尔泰语系的各民族。
其它留下的部分,也开始分别向南向北分化。
向北到广东广西间的人群形成后来的百越族群,向南到马来亚、苏门答腊和婆罗洲之间大陆架的人群形成后来的南岛马来族群、西北部的人群也开始向云贵高原的各个河谷扩张。
东南亚各条南北向的大河河谷成了他们的走廊。
有一批人走的最快,迅速到达了川西北和黄河河套地区,形成了后来讲汉藏语系语言的氐羌民族和汉族。
之后又有一支人沿长江进入川东、湖北和湘北,形成后来的苗瑶民族。
这就是东亚几个族系的大致分化过程,在考古发现上也在相应的年代和地点,找到了开拓者的足迹。
东亚人系统的早期区系这种早期分化后基本形成了图中的地理区系。
图中的东夷只见过历史记载,考古文化上也独特,但由于已很难寻找后代,所以遗传上还不清楚。
而中国西北的吐火罗(Tocharian)则属于西来的印欧语系,现已不存。
澳台民族源流的推测语言学家白保罗(PaulBenedict)认为侗台语系和南岛语系的语言有很大程度的共性,所以可以合为一个语系,即澳台语系(Austro-Tai)。
事实上,这两个语系的NRY主要SNP单倍型基本一致。
他们的共同祖先是拓进东南亚的先头部队。
在印度支那共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后,他们向南向北两个方向扩张,并在两广和马来亚形成了两个中心。
不知何时,缅甸的南亚语先民也开始了向东南方向扩张,并从澳台语先民手中接管了印度支那,使得南向和北向的澳台语先民基本失去联系,于是分别形成南岛语系马来语族和侗台语系先民,即后来的马来族群和百越族群。
百越族群先民是最早进入两广的现代人类,当地的『柳江人』可能就是属于这个族群。
这支人群在当地又居住了几万年,人口缓慢地增长起来。
大约在一万多年前,末期冰川消融,于是其中一部分人穿越南岭进入江西,百越族群开始分成南北两群。
大约同时,另一群完全不同的人也从怒江、澜沧江流域进入长江流域,向同一方向拓进。
后来两支人群相遇会产生冲突。
南越和北越分化后,各自产生了新的SNP单倍型,使我们今天能看到这约一万年前发生的事件。
北越在江西长期留居的人群在后来的记载中被称为『干越』。
今天江西一带和相邻的皖南和闽西的汉族中保留的一定比例的百越结构与侗族几乎完全一致。
太湖流域七千多年就开始出现的现代人可能来自江西的越人先民。
后来的良渚文化、马桥文化和于越、扬越的遗传结构也与江西越人相连。
除了沿江而下的移民,可能还有一部分人是从江西溯江而上,一直到达贵州。
这一支人可能就是仡央语族(Kadai)的先民。
在东下的越人建立春秋时期越国之前,西上的越人建立了强大的夜郎国,并在商王朝的历史舞台上频频出场。
在夜郎国治下的许多其它族群也改变了仡央语。
我们今天看到的仡央语族中的许多小部族的遗传结构完全不属于百越类型。
楚国的强大影响到南方许多部族,大约在商末,楚国发动了对江西干越的征伐。
在顽强抵抗之后,终因技术落后,干越战败退逃。
大部分的人可能退到两广之间的梧州一带,在历史记载中称为『骆越』。
可能这些名称当时的发音都相同,可能为Klam-Daic。
属于北系的『骆越』与南系当地的『西瓯』比邻而居。
但却已不一样,骆越在梧州一带大概一直居住到宋代。
在大约秦汉时候,部分人迁到了广西北部的融水一带,又渐向贵州移动成为今天的水语支各部族(Sui)。
宋代受越南侵略军的侵扰,骆越从梧州北上广西、湖南、贵州三省交界地带,成为今天侗语各部族(Kam)。
南越部分也在北越离开后一段时间开始内开始东进,到达福建和浙南,形成后来的闽越和东瓯。
而南宁一带的南越人被称为西瓯。
所以与『骆』为北越代称相对应,南越的代称可能是『瓯』。
秦末南越国的主体民族可能就是南越。
汉代南越灭国后,一大部分人由广东退向僚国、泰国方向,形成今天的僚族、泰族等民族。
云南的傣族又是由泰国迁来。
泰系民族在东南亚陆续建立了好几个政权。
十三世纪,猛昂国(现云南德宏)向印度阿萨姆省(Assam)地带远征,建立了阿含王国(Ahom)。
海南的黎族很晚还在广西广东之间,什么时候分化形成还未知。
台湾原住民被分在南岛语系,但却分成与马来语族完全不同的三个语族。
语言学家认为一类语言中最复杂的地区是分化时间最长的发源地。
如果台湾原住民语言是属于南岛语系,则台湾就是语言最复杂的南岛语发源地。
在台湾之外的南岛语系近两千种语种都属于马来-玻利尼西亚语族(Malayo-Polynesian)。
所以语言学家提出一种『南岛快车假说』,认为南岛语各族起源于台湾,迅速散布到几乎整个太平洋和印度洋。
但是,从NRY结构看来,台湾与玻利尼西亚完全不相关,『南岛快车假说』完全不成立。
其实,如果不看台湾,其它南岛语言中最复杂的在苏门答腊(Sumandra)一带,与遗传学家推测的南岛发源地一致。
或许南岛语系马来族群的先民于百越先民分离后,在马来亚和苏门答腊一带一直住下来,直到千多年前,航海技术的发展,使他们得以在广渺的大洋上驾着『拉比塔』(Lapita)小舟自由航行。
而台湾原住民的遗传结构看来与百越族群很相似,可能是不同时期不同路线从大陆来到台湾的,有的属于南越,更多可能属于北越。
虽然侗台语的结构与台湾语言看来很不一样,但是侗台语是在秦汉以后受汉语影响而发生过了类型转变,也很难否认转型前侗台语与台湾语言相似,而符合遗传学的不可转变的结构。
百越的迁徙汉族和氐羌民族在多数汉族人的眼中,异己文化的少数民族都是相同的『蛮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