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辉 东亚人的遗传系统初识

合集下载

复旦讲堂李辉: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盲人摸象

复旦讲堂李辉: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盲人摸象

复旦讲堂李辉: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盲人摸象Q人类从哪里来,会到哪里去?世界各地的人群为什么长得如此不同?我们的语言是怎么演化的?我们的家族是如何传承的?A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吗?来听李辉教授的《现代人类学》吧!上面这些都是现代人类学探讨的问题。

李辉老师会在课上带领同学们一起进行探讨。

因为上课地点每次都会变化,所以以前的同学把这门课亲切的叫做“老师去哪儿”!李辉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人类生物学、历史人类学、语言人类学人类学:人的类的学首先,我们先了解什么是人类学。

顾名思义,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但这个范围太大。

所以人类学是研究“人的类的学”。

研究人的相同点,就是人的起源,研究人的差异处,就是人类演化的过程。

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人的群体差异、个体差异,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人类学有不同的分支,如文化人类学、生物人类学、语言人类学、考古人类学等等。

直到现在,大多人对人类学的定义还搞不清楚。

并不是随便做个社会调查,或者研究时用了田野调查的方法就可以称之为人类学研究。

刚才我们讲到人类学必须是研究分类。

古典人类学:收集和记录最早的时候,人类学是研究人的身体类型,早期欧洲人环游世界后发现,外面的世界跟欧洲完全不一样,各个地方的人长相差别非常大,他们就开始调查、记录世界上的人有什么样的不同特征和种类,研究人类的生物学多样性。

所以人类学实际上是从生物学研究开始的,从研究人类外在的生物学差异开始,这就是古典人类学的时期。

古典人类学时期的人类学没有详细分支,一个人类学家就是博物学家,他记录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种族和民族,记录生物学特征、文化学特征、语言学特征等等,收藏各种各样的民俗文物。

他们在搜集记录的时候,还要整理归纳,所以古典人类学一开始是博物学的一个分支。

当然他们在研究的时候也在进行分类,虽然现在看来这种分类比较粗糙,但那时已经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方法了。

近代人类学:精确测量与比较判断科学的性质,都要限定在一定的时期里。

遗传学视角下东亚人群的起源和演化

遗传学视角下东亚人群的起源和演化

Hereditas (Beijing) 2018年10月, 40(10): 814―824 收稿日期: 2018-07-16; 修回日期: 2018-09-2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31601017)、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编号:2017FB044),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引进计划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编号:2016YFC1201704)资助[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31601017), Yunnan Applied Basic Research Project (No. 2017FB044), CAS “Light of West China” Program and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Program of China (No. 2016YFC1201704)]作者简介: 田娇阳,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东亚人群源流历史。

E-mail : tianjiaoyang@ 通讯作者:孔庆鹏,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人类进化遗传学。

E-mail: kongqp@DOI: 10.16288/j.yczz.18-202 网络出版时间: 2018/9/26 16:18:02URI: /kcms/detail/11.1913.R.20180926.1617.006.html综 述遗传学视角下东亚人群的起源和演化田娇阳,李玉春,孔庆鹏,张亚平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昆明 650223摘要: 东亚是研究解剖学意义上现代人迁徙和演化的重要地带之一,该地区现代人群的起源及形成问题一直都是人类学领域广泛关注的焦点。

遗传学研究为重建东亚人群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见解。

越来越多的遗传学证据表明,现代人约2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的晚期智人,并于10万年前走出非洲,大约在5~6万年前沿海岸线快速到达东亚南部,进而扩散到整个东亚地区。

基因视野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上古起源

基因视野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上古起源

入东亚的至少两批现代人混合而成的,呈“两阶段两路线”。

第一批约7万年前出非洲后沿海岸线东进,约5万年前进入东亚,在现代东亚基因库中比例较小,而在澳洲土著中比例较高。

第二批约5万年前从西亚扩张并于约4万年前进入东亚,形成了现代东亚人的主体。

两批人进入东亚的路线分别有东西两条主线。

第一批,部分人群约5万年前从缅甸溯着青藏高原边缘的河谷进入东亚西部。

另一部分从中南半岛沿着冰川期海岸线进入东亚东侧,并一直北上抵达东亚北部。

第二批,4万年前进入东亚的两条主线分别是滇川、两广,其后代构成了现代东亚人口的主体。

其中滇川的人群涉及孟高棉、苗瑶、汉藏三个族群的起源。

从基因谱系看,苗瑶和汉藏族群的早期人口都源于孟高棉族群的祖先。

两广主线进入中国的人群奠定了现在侗傣-南岛族群的主体人口,成为中华民族另一支来源。

在迁徙过程中,东南亚丛林气候形成遗传过滤效应,使得东亚人群的遗传、体质和生理病理特征得以特化。

东亚族群起源于原始人群的聚合早期狩猎采集人群并未形成民族,而是大量文化关联疏松的散在部落。

我们深入研究了“新石器转型期”的遗传结构变化,发现民族是冰期结束农业起源以后,由散在人群向农业核心聚合形成的。

民族是人口与文化稳定积累的产物。

文化的稳定积累需要建立在足够的人口基础上,而人口的大规模增长依赖于农业生产。

冰期的寒冷气候不支持农业的起源,所以只有冰期结束以后,生物资源大量增长,才促进了人口初步增长。

初步增长的人口发明了农业并稳定地传承,从而进一步刺激人口大量增长,在农业核心上聚合形成了原始民族群体。

充分的剩余时间使得新石器工具出现,并渐渐孕育了具有相对完善的社会规则的早期国家雏形。

按照语言谱系,中国现代各个民族可以归为若干语系,即汉藏、苗瑶、侗傣(新名仡傣,Kra-Tai )、阿尔泰(满蒙为主),以及边缘的南亚、南岛、印欧等。

苗瑶和侗傣因为与汉藏关系紧密,也会被归入汉藏中。

这些语系族群中,中国的主体族系——汉藏语系族群,具有最高多样性的Y 染色体O-M134单倍群。

东亚与东南亚人群迁徙与融合的古DNA证据

东亚与东南亚人群迁徙与融合的古DNA证据

专题J13SPECIAL TOPIC东亚与东南亚人群迀徙与融合的古D N A证据0白帆张明东亚与东南亚在地理上紧密相连,文化上相互影响从史前到历史时期,两地一直存在着人群迀徙和融合,而古D N A研究提供了有别于传统考古学和现代人群遗传关系的新见解进入全新世后,欧亚大陆东部的人群发生了多次自北向南的扩散11]。

在我国的诸多朝代(如西晋、唐 和南宋)都发生了东亚人群的南向迁徙,进入东南亚 大陆及各岛国。

历史学家通常利用文献记录和考古证据,来了解 历史上不同地区间人群的迁徙。

近几十年来,随着遗 传学和D N A测序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人群的遗传信息来了解他们之间的遗传关系,并推测历史上的人群迁徙与融合。

东亚(亚洲东部)包括中国、朝鲜、韩国、蒙古 和曰本。

东南亚位于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

中南半岛包括中国云南南部、越南、缅甸、泰国等国;马来群岛散布在亚洲东南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辽阔的海域上,包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

东南亚人群的语言和文化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南半岛以壮侗语系和南亚语系为主,马来群岛则主要属于南岛语系。

不同 的语言和文化提示人群本身的来源可能并不相同,东南亚地区的人群迁徙与融合历史,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才能厘清。

白帆,硕士生;张明,博士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 究所,北京100044。

*****************.cnBai Fan, Master Degree Candidate; Zhang Ming, Postdoctor: 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 CAS, Beijing 100044.目前科学家已对现代东亚与东南亚的人群间遗传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基于对亚洲现代人群核基因组的研究,发现东南亚现代人群具有更高的遗传多样性,超过90%的东亚人群遗传类型能在东南亚人群或中亚和南亚人群中发现,其中50%的类型为东南亚人群特有,仅有5%的类型为中亚和南亚人群特有,据此推测东南亚是东亚人群最初的起源地m。

最新-2018高考生物 第24讲人类遗传病课件 新必修2 精品

最新-2018高考生物 第24讲人类遗传病课件 新必修2 精品

解析:由Ⅰ1和Ⅰ2正常,Ⅱ1患甲病,可判断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 遗传。
互动探究2:下图为甲病(A-a)和乙病(B-b)的遗传系谱图,其中 乙病为伴性遗传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病属于____A____,乙病属于____D____。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D.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E.伴Y染色体遗传病
答案:C
考点2单基因遗传病的判定 在分析遗传系谱图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先确定系谱图中的遗传病是显性遗传还是隐性遗传。 ①遗传系谱图中,双亲正常,子女中有病孩子时,则该病必定是 由隐性基因控制的隐性遗传病。 ②遗传系谱图中,双亲患病,子女中有正常孩子时,则该病一定 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显性遗传病。
3.措施 根据遗传咨询可选择生育男孩或女孩(如伴性遗传),以避免生 育患有遗传病的后代,根据产前诊断情况可选择终止妊娠或 进行产前治疗等。
特别提醒:遗传咨询只是对后代患某种遗传病的概率的推测, 而产前诊断则可对胎儿的多种疾病作出判断,包括非遗传因 素引起的先天性疾病。
例析1-1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发病率与母亲年龄的关系如下 图所示,预防该遗传病的主要措施是( )
③不能确定判断类型:若系谱图中无上述特征,只能从可能性 的大小上推测。 若该病在代与代之间呈连续性遗传→
(3)遗传系谱图中若患者全为男性,可判断为伴Y遗传;若母亲 是患者,其子代中不论男女全为患者,或母亲正常,其子代中男 、女都正常,可初步判断是细胞质遗传。
特别提醒:(1)色盲、血友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进行性肌营养 不良等伴X染色体病属于单基因遗传病而不是性染色体变异。 (2)细胞质遗传病:母病子女必患病,父病子女均正常。 (3)①伴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遗传的共性:隐性遗传——隔代遗 传;显性遗传——连续遗传。 ②伴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遗传的区别: 伴性遗传——与性别相关联。 常染色体遗传——与性别无关,在雌、雄(男女)中表现概率相 同。

土家族源流的遗传学初探

土家族源流的遗传学初探
XIE Xuan2Hua , L I Hui , MAO Xian2Yun , WEN Bo , GAO Song , J IN Jian2Zhong , L U Da2Ru , J IN Li ①
( Center f or A nt hropological S t udies , School of L if e Sciences , Fudan U niversity , S hanghai 200433 , Chi na)
土家族源流的遗传学初探
谢选华 , 李 辉 , 毛显 , 文 波 , 高 嵩 , 金建中 , 卢大儒 , 金 力 ①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 , 上海 200433)
摘 要 : 通过分析湖北恩施 、湖南吉首地区土家族两个人群样本 ,利用 14 个 Y 染色体非重组区 (NR Y) 单倍群分型 技术对土家族的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 。分型结果结合其他地区土家族两个人群和相关民族群体进行主成分分析 , 并将分析结果根据不同人群的地理分布展示在地图上 。然后对各主成分和单倍群进行偏相关分析来探讨它们之 间的相关性 。结果显示土家族主体与汉族在父系结构上比较接近 ,但依然有一定的区别 。同时还发现龙山地区唯 一保留土家语的土家族与氐羌族群有很明显的相关性 ,这说明土家族最早的起源可能正是氐羌民族 。实验结果表 明 ,恩施和吉首地区的大部分土家族与周边民族群体间的血缘交流频繁 ;而龙山和永顺的土家族更能代表土家先 民的遗传结构 ,他们与西部氐羌族群密切相关 。 关键词 : 土家族 ; Y 染色体单倍群 ; 巴人 ; 人群起源 ; 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 : Q98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37924172 (2004) 1021023207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人在地域上有没有长相特点?

中国人在地域上有没有长相特点?

中国人在地域上有没有长相特点?中国各地各省人长相,人种,基因,历史,分布(史上最客观,科学,详细的分析版本)感谢大家的支持,写这个文章主要就是网络上各种误导人的地域帖子太多研究清楚自己的人种与喜欢的人种,对于事业,爱情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根据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原则:1.选择一个自己的人种和喜欢的人种都同时大量分布的城市,则容易觉得和很多人都有眼缘,容易混得开,事业爱情发展都好2.选择一个自己的人种较多而喜欢的人种较少的城市,则事业发展好而爱情不好3.选择一个自己的人种较少而喜欢的人种较多的城市,则事业爱情不一定,因为自身的人种和当地人种存在较大差异,可能对方对自身就不一定看得顺眼了4.选择一个自己的人种,喜欢的人种都少的城市,则事业爱情都不好本文对于基因,长相的描写,全部来自于各类分子人类学,体质人类学著作,为了便于大家考证研究,把全部参考资料列出,放在文章末尾本文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先说几个注意事项东方人起源包含三批由于战乱,移民,导致现在的中国各地人都是各种长相都有,只会有比例上的不同,很多都是多种基因混血,不具有单一人种特点,比如杨洋,井柏然就是古羌与东夷混血类型,张若昀,胡彦斌则是满人与百越混血类型所以,我特别反对各类地域贴说北方人,南方人,某某省,某某市的人长什么样,根本不存在一个地区的人都长一个类型现代身份证上的民族划分是一个人造政治概念,是机械模仿苏联的民族理论而定的,民族不等于种族,实际上中国民族划分非常混乱,很多都是自己申报或根据语言,历史,文化划分的,并没有进行科学的基因检测所以,不存在某某民族的人都长某某样子所以,本文描写长相,都是按族群描写,然后再写了这些族群在各地的分布中国人追溯到远古新石器时代,可划分为本文所述的几大基本族群-----------------------------------------------------------------------古羌/纯汉人(匈奴的南部,西戎,北狄,氐,西夏属于此体系)这里的古羌/纯汉人指的是新石器时代前期中期甘肃青海地区的古人类族群,而不是现代羌族,汉族古羌/纯汉人不等于新石器时代前期中期古中原人,大量考古报告显示,新石器时代前期中期古中原人长相为华南苗瑶百越混合长相(之所以说混合,是因为考古显示两类长相都存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现代古中原人,汉代汉人,现代汉族,是古羌/纯汉人,东夷,苗瑶,百越,等其他族群的混居族群分子人类学角度分析汉人起源于西北甘肃青海地区,古中原为苗瑶百越,观点来自复旦大学李辉,金力,文章末尾有参考文章,比如《东亚人的遗传系统初识》《y染色体与东亚族群演化》古中原人长相,参考文章末尾的各类体质人类学著作,半坡人复原雕塑(注意,半坡人复原图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为赵成文的版本,这个版本是错误的,实际应该是古华北姜家梁人种,另一个中科院的雕塑是准确的)长相特点古羌人也就是体质人类学所讲的古西北人种,根据古西北各个古人类头骨体质特征测量报告,复原图,另外参考秦始皇兵马俑(注意,由于汉羌,中原人,东夷人混居,兵马俑也有一部分方脸,宽鼻翼),长相特点:标准长度鹅蛋脸或瓜子脸,高鼻梁,浅眼窝,单眼皮,帅哥美女比例高西南山区的汉人,融入了一些百濮基因,双眼皮,圆脸,更甜美西南,西北还有的融入了第一批老亚洲人基因,鼻梁高,深眼窝北狄(古华北人种)属于古羌/纯汉人与东北古蒙古高原类型的混合人种,融入了古蒙古高原类型的突颌(嘴巴突出)基因考古发现,匈奴的南部人长相与古羌/纯汉人一样,北部的接近东胡,西部的接近中亚白人纯汉人还有一类宽眉眼距,丹凤眼的,现在已十分罕见长相代表现代人里面难找到纯汉羌的代表了,混了少量其他基因的:范冰冰,李冰冰,倪妮,张梓林,杨丽萍,央吉玛,阿兰,王源,袁福福,刘雯,王大锤照片复原图比较纯的混了其他基因的青岛东夷部落里混了其他基因的古羌/纯汉人(东夷是一个零散的部落统称,东夷内部,纯东夷人,古羌/纯汉人,古中原,苗瑶,都可见分布)混了其他基因的宽眉眼距,丹凤眼汉人古华北人种历史与现代分布由于秦代,三国两晋南北朝,唐末,五代十国,宋朝,元朝的战乱,古羌/纯汉人分散迁移到全国各地华北汉人在以上战乱时期融入了大量的东胡(包括鲜卑,契丹,蒙古),以及肃慎(包括女真),根据《中国人口通史》《中国移民史》记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有一半都是胡人,而金代北方总人口5000多万,有700多万女真人而南方是苗瑶,百越的大本营,南迁的古羌/纯汉人陷入苗瑶,百越汪洋大海,血统大量稀释综上所述,因此纯汉人反倒成了比例小的族群青藏高原,重庆山区,四川山区,云南山区,是保留古羌/纯汉人基因最多的,尤其康巴地区(甘孜,凉山,阿坝,迪庆,玉树,昌都),安多地区(青海),帅哥美女非常多,这些地区汉人基因比较纯的如歌手央吉玛,阿兰,有的混了第一批老亚洲人基因,鼻梁高,深眼窝,比如蒲巴甲(第一批老亚洲人基因带有五官立体基因,第一批老亚洲人基因占多数的日本绳文人,鼻梁高,深眼窝,像白人混血,比如平井坚,阿部宽)四川平原也有较多汉人,当然百越,苗瑶也多这些地区的汉人来自:一部分来自于早期南迁的古羌人,表现为现代的羌族,白族,彝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一部分来自古代南迁逃难的汉人,虽然四川在元代,明代,战乱损失了大部分人口,但仍有少部分幸存北方(包括安徽,江苏北部,不包括河南)较多,不过汉人基因多不等于帅哥美女就多,东胡基因只一小部分就影响了汉人长相,华北,西北受东胡影响最重,此外,民国时期很多中原难民逃往陕西,甘肃70%人口来自安徽,江苏,浙江,中原移民,这些难民,移民带来大量苗瑶基因只剩东北,华北北部有肃慎,惠莫(肃慎,惠莫相对封闭,没有受三国两晋南北朝东胡影响,山东部分地区也有山区可以逃难,所以这些地区是北方帅哥美女最多的陇西,河西走廊地区有少量羌混第一批老亚洲人基因鼻梁高,深眼窝长相南北交界的秦岭山区(广元,汉中)也多,很多战乱时代逃难的汉人居住于此南方的话,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北部,湖北有一些南迁汉人,不过清代由于太平天国战乱,苏南浙北汉人损失较多,而桂林,柳州有一些秦代南下的汉人,潮州,汕头有一些南下的汉人,南方各地的客家人也有一些南下的汉人浙江南部,福建,江西,湖南,贵州是百越,苗瑶大本营,汉人较少岭南,百越的汪洋大海,汉人最少-----------------------------------------------------------------------东夷远古时期分布于山东,苏北特别注意,东夷是一个零散的部落统称,东夷内部,纯东夷人,汉羌,古中原,苗瑶,都可见分布,所以我这里所指的东夷人,指典型纯东夷人长相特点参考文章末尾的各类体质人类学著作,山东出土的头骨测量报告鼻梁高,深眼窝,胡须体毛多,长方脸或方脸,面部瘦削,棱角分明,立体感强根据山东长岛人种复原图,大汶口复原图来看,纯东夷人应该是长方脸,外地移民较少的胶东地区长方脸长相也最多,国字脸的山东人可能因为融入了古中原,东胡,苗瑶基因东夷人,波利尼西亚人,毛利人,巴布亚新几内亚人,印第安人,这几个人种长得非常像,可能因为共有的第二批老亚洲人基因(根据《山东荣成人群线粒体dna多态性研究》,《mtdna 迁移图》分析,山东荣成人群与波利尼西亚人,印第安人都有较多的第二批老亚洲人线粒体 b 基因),当然后来山东的东夷人混了更多汉人基因,颜值更高一些东夷人与波利尼西亚人的关系,存在争议,也可以参考颜回,张振标,韩康信的相关文章,《中国新石器时代古代居民体质研究》有相关文章介绍长相代表张继科,赵文瑄,黄晓明,靳东,季晨,霍建华照片复原图山东长岛历史与现代分布东夷人是山东,苏北的土著,主要分布在山东,苏北,安徽北部由于先秦时期的移民,以及辽代,金代汉人进入东北,后来的闯关东,整个北方都有分布-----------------------------------------------------------------------东胡(鲜卑,柔然,契丹,蒙古属于此体系)长相特点小眼睛,浅眼窝,单眼皮,肿眼泡,卧蝉明显,宽眉眼距,较大的方脸圆脸,鼻梁中等偏高,鼻翼中等偏窄,面部和身体的脂肪都比较多,显得比较粗壮,由于远古时期炎黄大战苗瑶首领蚩尤,一部分苗瑶北上融入东胡,因此一部分东胡人低鼻梁,宽鼻翼特别注意,蒙古人融入了几十万粟末靺鞨,几十万女真人,清代蒙古八旗满八旗汉八旗可通婚(清代是旗人与民人不能通婚,不是满汉不通婚,旗人内部的满汉可通婚),因此,现代蒙古族出现一些清秀的人,如保剑锋,也不足为奇,但不是典型蒙古人长相内蒙古东部的蒙古族由于粟末靺鞨,女真基因,瓜子脸较多,内蒙古西部的蒙古族比较纯,脸比较大,参考《中华民族遗传多样性研究》,古蒙古高原类型人种复原图,东胡族群的头骨测量报告,元代皇帝皇后,画像代表长相成吉思汗,腾格尔照片复原图契丹人鲜卑人历史与现代分布全国除西南,岭南,均有分布北方,中原最多,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有一半都是胡人,蒙古入侵又带来一些融合了东胡的北方人,在唐代,五代十国,宋代,元代躲避战乱而南迁,带到了南方-----------------------------------------------------------------------肃慎+惠莫(huimo,那两个字打不出来)肃慎,惠莫,古代本来是两个族群,但惠莫人后代建立的高句丽灭亡后,大部分族人融入粟末靺鞨,黑水靺鞨,粟末靺鞨黑水靺鞨后来形成了女真,满人,因此,除了一部分比较纯的朝鲜族,肃慎惠莫已经混血而成为一个族群目前没有肃慎人的体质人类学资料,无法判断肃慎人长相,只能判断肃慎惠莫混血后代---满人的长相,以及惠莫人长相(1)肃慎惠莫混血后代---满人长相特点由于金代女真融入了少量契丹人,奚人,汉人,清代满人早期融入少量蒙古人,汉人,中期后期更是直接融入大量蒙古八旗,汉八旗,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等,血统不纯,所以现代满人的长相各种都有,此外,辛亥革命后,满人受到屠杀,歧视,很多满人改为汉姓,自称汉人,并且与汉人通婚,混血。

复旦大学李辉教授 绘制人类进化图版

复旦大学李辉教授 绘制人类进化图版

复旦大学李辉教授绘制人类进化图版
佚名
【期刊名称】《大学科普》
【年(卷),期】2017(011)002
【摘要】人类进化图版,揭示了人族演化史中各个属的分化、真人属各个物种的分化、智人物种的亚种分化(图1),以及现代人亚种演化成8个地理种的Y染色体解析(图2)。

【总页数】1页(P97-9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9.28
【相关文献】
1.复旦大学:在另类中守住自己的魂——专访复旦大学副校长、教授陆昉 [J], 裴富强
2.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李辉教授来校交流讲学 [J],
3.复旦大学:在另类中守住自己的魂——专访复旦大学副校长、教授陆昉 [J], 裴富强
4.复旦大学李辉教授研究成果的六张浓缩逻辑图 [J],
5.作为复旦大学教授的许杰——复旦大学档案馆藏许杰先生遗札及其他 [J], 王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亚人的遗传系统初识[文摘]李辉,作者任职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东亚的古人类学界至今还有人不相信。

北京猿人竟然不是我们的祖先。

但是在这里,的确没有找到十万年到四万年前的人类化石,看起来这里的古人种,在约十万年前就灭亡了。

在之后的几万年冰河时期,东亚大地寒冷而寂寞,直到四万多年前,来自非洲的现代人重新发现了这块大地。

从一九九九年宿兵等人研究了几千分亚太地区的样品的NRY,到二000 年柯越海等人研究近一万二千分中中国各族样品,涉及到的所有个体的NRY单倍型都在非洲起源的谱系树上,没有一个人是可能来自北京猿人或其它东亚的古人种。

既然东亚人群也是来自非洲,他们又是从哪个方向进入东亚大地的呢?有两个可能的地方,中亚和中国西北或中南半岛。

由于前一地区考古研究的深入,大量现代人的早期遗址被发现,所以很多人开始相信东亚人是由西北方向进入,而后由北向南散布开来的。

但实际上东南亚发现的现代人遗址的年代也不晚。

宿兵等对亚太人群的NRY分析证实了后一种可能。

他们的研究对象包括人群和西伯利亚人群,由于每个部分包含相当数量的群体,所以保了大区域结构的可靠性。

结果发现,这四个区域中的NRY的SNP 单倍型种数由南向北梯度下降,而且南部区域包含了所有北部区域的种类。

因为SNP 单倍型的主要种类早在人类在东亚分化前就形成了,所以随着长时间的扩散迁徙,人群的单倍型在途中可能丢失,造成单倍型种类沿迁徙方向从丰富变为单调.故而东亚人由东南亚进入东亚大陆。

随者冰川渐渐消融, 人群开始向北扩散,遍及各地。

还有部分群体通过亚洲和北美之间的白令陆桥进入美洲。

除此之外,在北方还发现了很少量的单倍型,在人群中占的比例很小,这个比例在新疆地区大概是17%,蒙古高音大概占6%-8%之间,东北维持于4%上下,而到日本就骤升为约30%,而这些类型显然与约十万年前由非洲迁移到中亚的群体有关。

所以,迁移的主线虽是由南向北,但还有少量人口由西北进入。

从亚洲到美洲的移民至少可分三批。

第一批是约三万年前,由中亚来的那部分人先走过白令陆桥,到达美洲后迅速南下,成为南美和北美南部大部分的印第安人(American Indian)。

第二批在约一万年前,从南向经中国东北到白令陆桥的人群占据了北美的北部,成为现代纳丁语系(Na-Dene)的祖先。

大约三千年前度过白令海峡的爱斯基摩人和阿留申人可以算是第三批美洲人。

亚洲南端的安达曼――巴布亚语系(Anadaman-Papua)、泛新几内亚语系(Trans-NewGuinea)和澳大利亚语系的棕色人种的迁徙路线还没有头绪、但他们与东亚的其它人群系统差距很遥远。

除了古老的SNP 单倍型随着人群的分化而散布和佚失,在分化过程中的不同时代不同分枝上也会产生新的SNP 单倍型。

新的单倍型成为这些分枝的标志性特征。

首先,由于现代人群虽然调查分析得已相当大量,但是还是有限,所以各突变的年代估计只是个大概数据。

其次,族群发生树状结构虽然比较可靠,但不能排除新的材料改变树的局部结构的可能。

另外还有一点更重要的说明,是我们这里用到的族群年代都是借用于语言学,但是这课发生树却是遗传学的结果,与语言学的对应只是个梗概。

族群的血统分化,完全可能不与语言分化同步,甚至相去甚远。

再加上群体语言转用的影响,使遗传结构与语言结构差距更大。

但是,另用一套新的遗传名词的话,对于人类学研究的各领域的交流和理解会造成障碍,更使普通读者一头雾水。

所以只要明确这里讲的是(在一定时期)大致讲某类语言的人群的遗传分化过程,就不必强求名词的严格界定了。

现代东亚的人群分别讲大致留个语系的语言,即:汉藏语系(Sino-Tibetan,包括汉、藏、羌、彝等族)、侗台语系(Daic,包括侗、壮、泰、黎、僚、仡佬等族,亦称百越)、苗瑶语系(Hmong-Mien,包括苗、瑶、畲等族,又称荆蛮)、南亚语系(Austro-asiatic,包括越南、高棉、芒、孟、门达等族,又称百濮)、南岛语系(Austronesian,包括马来、爪哇、占城、马拉加什等遍及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大多数民族,主要是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Malayo-Ploynesian),另外是北方草原的主体阿尔泰语系(Altaic,分为突厥、蒙古、通古斯三个语族和朝鲜、日本、虾夷三种独立语种,从土耳其分布到日本)这六个语系的祖先从非洲来到中亚时,完全没有分化。

大约在八万年前,一支人群开始向东南亚方向拓进,这一过程应该不是举族的长途迁徙,而更可能时随着人口的增长而渐渐向东南延伸,而最终由于东南亚宜人的气候使到达这里的人口大增,文化速度、遗传结构也由于特定的机制发生了漂变(Genetic Draft), 形成了南方系民族(Austirc),这一征程持续了几万年,实际上也可能不是单一方向一次完成的,而可能使回回复复地随机移动着地族群地一个长期移进地方向而已。

进入东南亚发现新天地的先祖们,由于这里复杂的地形被渐渐隔离,经过很长时间后,他们随着地理的分离而分化。

首先,东南亚中南半岛的西北部和东南亚的人群产生了差异,西北部以缅甸为中心开始形成后来的百濮等族系,东南部以柬埔寨为中心开始形成后来的百越等族系。

东南群不久分出了一支人群,不知通过何种途径到达中国东北(可能是冰期露出的大陆架),与中国西北进来的另一支人群融合,形成了阿尔泰语系的各民族。

其它留下的部分,也开始分别向南向北分化。

向北到广东广西间的人群形成后来的百越族群,向南到马来亚、苏门答腊和婆罗洲之间大陆架的人群形成后来的南岛马来族群。

西北部的人群也开始向云贵高原的各个河谷扩张。

东南亚各条南北向的大河河谷成了他们的走廊。

有一批人走的最快,迅速到达了川西北和黄河河套地区,形成了后来讲汉藏语系语言的氐羌民族和汉族。

之后又有一支人沿长江进入川东、湖北和湘北,形成后来的苗瑶民族。

这就是东亚几个族系的大致分化过程,在考古发现上也在相应的年代和地点,找到了开拓者的足迹。

这种早期分化后基本形成了地理区系。

东夷只见过历史记载,考古文化上也独特,但由于已很难寻找后代,所以遗传上还不清楚。

而中国西北的吐火罗(Tocharian)则属于西来的印欧语系,现已不存。

(待续)回复| 引用回帖人:温哥华宅男影响力指数:8 | | 发短消息| 只看此人| 2009/9/10 15:08:34 第293 楼(接续)东亚人的遗传系统初识[文摘]李辉,作者任职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语言学家白保罗(Paul Benedict)认为侗台语系和南岛语系的语言有很大程度的共性,所以可以合为一个语系,即澳台语系(Austro-Tai)。

事实上,这两个语系的NRY主要SNP单倍型基本一致。

他们的共同祖先是拓进东南亚的先头部队。

在印度支那共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后,他们向南向北两个方向扩张,并在两广和马来亚形成了两个中心。

不知何时,缅甸的南亚语先民也开始了向东南方向扩张,并从澳台语先民手中接管了印度支那,使得南向和北向的澳台语先民基本失去联系,于是分别形成南岛语系马来语族和侗台语系先民,即后来的马来族群和百越族群。

百越族群先民是最早进入两广的现代人类,当地的『柳江人』可能就是属于这个族群。

这支人群在当地又居住了几万年,人口缓慢地增长起来。

大约在一万多年前,末期冰川消融,于是其中一部分人穿越南岭进入江西,百越族群开始分成南北两群。

大约同时,另一群完全不同的人也从怒江、澜沧江流域进入长江流域,向同一方向拓进。

后来两支人群相遇会产生冲突。

南越和北越分化后,各自产生了新的SNP 单倍型,使我们今天能看到这约一万年前发生的事件。

北越在江西长期留居的人群在后来的记载中被称为『干越』。

今天江西一带和相邻的皖南和闽西的汉族中保留的一定比例的百越结构与侗族几乎完全一致。

太湖流域七千多年就开始出现的现代人可能来自江西的越人先民。

后来的良渚文化、马桥文化和于越、扬越的遗传结构也与江西越人相连。

除了沿江而下的移民,可能还有一部分人是从江西溯江而上,一直到达贵州。

这一支人可能就是仡央语族(Kadai)的先民。

在东下的越人建立春秋时期越国之前,西上的越人建立了强大的夜郎国,并在商王朝的历史舞台上频频出场。

在夜郎国治下的许多其它族群也改变了仡央语。

我们今天看到的仡央语族中的许多小部族的遗传结构完全不属于百越类型。

楚国的强大影响到南方许多部族,大约在商末,楚国发动了对江西干越的征伐。

在顽强抵抗之后,终因技术落后,干越战败退逃。

大部分的人可能退到两广之间的梧州一带,在历史记载中称为『骆越』。

可能这些名称当时的发音都相同,可能为Klam-Daic。

属于北系的『骆越』与南系当地的『西瓯』比邻而居。

但却已不一样,骆越在梧州一带大概一直居住到宋代。

在大约秦汉时候,部分人迁到了广西北部的融水一带,又渐向贵州移动成为今天的水语支各部族(Sui)。

宋代受越南侵略军的侵扰,骆越从梧州北上广西、湖南、贵州三省交界地带,成为今天侗语各部族(Kam)。

南越部分也在北越离开后一段时间开始内开始东进,到达福建和浙南,形成后来的闽越和东瓯。

而南宁一带的南越人被称为西瓯。

所以与『骆』为北越代称相对应,南越的代称可能是『瓯』。

秦末南越国的主体民族可能就是南越。

汉代南越灭国后,一大部分人由广东退向僚国、泰国方向,形成今天的僚族、泰族等民族。

云南的傣族又是由泰国迁来。

泰系民族在东南亚陆续建立了好几个政权。

十三世纪,猛昂国(现云南德宏)向印度阿萨姆省(Assam)地带远征,建立了阿含王国(Ahom)。

海南的黎族很晚还在广西广东之间,什么时候分化形成还未知。

台湾原住民被分在南岛语系,但却分成与马来语族完全不同的三个语族。

语言学家认为一类语言中最复杂的地区是分化时间最长的发源地。

如果台湾原住民语言是属于南岛语系,则台湾就是语言最复杂的南岛语发源地。

在台湾之外的南岛语系近两千种语种都属于马来-玻利尼西亚语族(Malayo-Polynesian)。

所以语言学家提出一种『南岛快车假说』,认为南岛语各族起源于台湾,迅速散布到几乎整个太平洋和印度洋。

但是,从NRY结构看来,台湾与玻利尼西亚完全不相关,『南岛快车假说』完全不成立。

其实,如果不看台湾,其它南岛语言中最复杂的在苏门答腊(Sumandra)一带,与遗传学家推测的南岛发源地一致。

或许南岛语系马来族群的先民于百越先民分离后,在马来亚和苏门答腊一带一直住下来,直到千多年前,航海技术的发展,使他们得以在广渺的大洋上驾着『拉比塔』(Lapita)小舟自由航行。

而台湾原住民的遗传结构看来与百越族群很相似,可能是不同时期不同路线从大陆来到台湾的,有的属于南越,更多可能属于北越。

虽然侗台语的结构与台湾语言看来很不一样,但是侗台语是在秦汉以后受汉语影响而发生过了类型转变,也很难否认转型前侗台语与台湾语言相似,而符合遗传学的不可转变的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