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性细胞因子
IL22炎症性疾病关键因子

IL22炎症性疾病关键因子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白细胞介素22(IL22)这一关键细胞因子在炎症性疾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IL22作为一种重要的炎症介质,已被证实在多种炎症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扮演关键角色。
本文首先将回顾IL22的结构、来源及其信号传导途径,为理解其在炎症性疾病中的作用提供基础。
随后,本文将重点分析IL22在不同炎症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性肠病和呼吸道炎症等中的作用机制。
本文还将探讨IL22作为治疗靶点的潜力,包括目前针对IL22信号通路的治疗策略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些讨论,本文旨在为IL22在炎症性疾病中的作用提供全面而深入的见解,为相关疾病的治疗策略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2. 22的生物学特性IL22是一种属于IL10细胞因子家族的蛋白质,主要由活化的T 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分泌。
它具有独特的结构,包括四个螺旋束和两个反向平行的折叠,形成一个典型的桶状结构。
IL22的分子量为1822 kDa,其氨基酸序列在不同物种间具有较高的保守性。
IL22通过与细胞表面的IL22R1和IL10R2异二聚体结合来发挥作用。
这种结合激活了细胞内的JAKSTAT信号传导途径,特别是激活STAT1和STAT3,导致目标基因的转录。
IL22还可以激活其他信号途径,如MAPK和PI3KAkt途径,影响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存活。
IL22在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它在调节免疫应答、维持肠道屏障功能、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
IL22还参与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如炎症性肠病、银屑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炎症性疾病中,IL22的表达通常上调。
它通过促进炎症细胞的浸润和组织重塑,加剧疾病症状。
同时,IL22还可以诱导抗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参与疾病的调节和恢复过程。
鉴于IL22在炎症性疾病中的关键作用,针对IL22及其信号传导途径的药物开发成为研究热点。
目前,已有针对IL22抗体和IL22R 拮抗剂的研究,旨在通过调节IL22信号传导来治疗相关疾病。
NT-proBNP、心肌酶及炎性细胞因子检测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意义

NT-proBNP、心肌酶及炎性细胞因子检测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意义赵红梅;崔海涛【期刊名称】《海南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23)012【摘要】目的:探讨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肌酶学及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响(CAG)确诊的ACS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变程度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28例,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组)41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组)51例,另选取同期行CAG阴性患者40例为对照组,采用标准Judkins法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多体位投照确定冠脉病变程度,于入院时采集外周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荧光免疫吸附法测定NT-pro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化学发光法测定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水平;免疫比浊法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酶联免疫法测定白细胞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结果:对照组、UAP组、NSTEMI组、STEMI组血清NT-proBNP、CK-MB、cTnI、hs-CRP、IL-18、TNF-α和MMP-9水平呈依次增高趋势,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NT-proBNP、CK-MB、cTnI、hs-CRP、IL-18、TNF-α、MMP-9联合检测对ACS的诊断、严重程度评估、危险分层、治疗方案制定等有重要意义.%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NT-proBNP, myocardial enzymes, and 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 diagnosis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Methods: A total of 120 patients with ACS confirmed by CAG who were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4 to December, 2016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and divided into UAP group (n=28), NSTEMI group (n=41), and STEMI group (n=51) according to different lesion degrees. Moreover, 40 cases with negative CAG results were served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standard Judkins method was used for CAG examination. Multi-position projection was performed to confirm the coronary lesion degrees. The peripheral venous blood was collected on admission, and the serum was separated. The fluorescence immunoassay was used to detect NT-proBNP and CK-MB levels. The chemiluminiscence was used to detect cTnI level. The immunoturbidimetry was used to detect hs-CRP level. ELISA was used to detect IL-18, TNF-α, and MMP-9 levels. Results: The serum NT-proBNP, CK-MB, cTnI, hs-CRP, IL-18, TNF-α, and MMP-9 levels were graudally increased in the control group, UAP group, NSTEMI group, and STEMI group, and the comparison among each group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1). Conclusions: The combined detection of serum NT-proBNP, CK-MB, cTnI, hs-CRP, IL-18, TNF-α, and MMP-9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diagnosis of ACS, evaluation of severity degree, risk stratification, and formulation of therapeutic schemes.【总页数】4页(P1623-1626)【作者】赵红梅;崔海涛【作者单位】张家口市第五医院检验科,河北张家口 075000;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普通外科,河北张家口 07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相关文献】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炎性细胞因子与凝血因子水平的变化 [J], 陈莹;刘复强;常志文;翟艳玲2.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及临床意义 [J], 刘玉洁;张敬霞;杨丽;孟冬梅;魏民新3.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J], 王梁谦;唐杨;李修洋;刘大军4.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J], 陈弹;杨向军;蒋廷波;宋建平;刘志华5.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和炎性细胞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 [J], 黄玲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炎性介质名词解释

炎性介质名词解释炎性介质是一种由机体产生并参与炎症反应的物质,通常由免疫细胞、炎性细胞和上皮细胞释放。
它们在炎症过程中起到调控和调节免疫反应的作用。
下面是对一些常见的炎性介质的解释:1. 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是一类由各种细胞合成和释放的蛋白质分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等。
细胞因子在炎症反应中起到广泛的调控作用,可以引发炎症反应、促进免疫细胞的活化和迁移,以及调节细胞间的信号传导等。
2. 补体系统:补体系统是机体的一种重要免疫防御系统,由多个蛋白质组成。
炎症过程中,补体系统可以通过激活炎症介导者的释放、增强炎症细胞的趋化和吞噬能力,及增强免疫细胞的活化和效应等方式参与炎症反应。
3. 炎症介导者:炎症介导者是指在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化学物质,常见的有前列腺素(如PGE2)和白三烯B4(LTB4)等。
这些物质可以通过调节血管通透性、增强炎症细胞的趋化和吞噬能力,及刺激局部炎症症状的产生等方式,促进炎症反应的进行。
4. 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是一种由一氧化氮合酶产生的气体分子,它在炎症反应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它可以扩张血管、增强炎症细胞对病原微生物的杀伤能力,以及调节细胞间的信号传导等。
5. 脂质体:脂质体是一种由脂质组成的小囊泡结构,可以有效地载荷炎性介质,并通过局部注射等方式用于调节炎症反应。
脂质体通过改变炎症区域的药物浓度分布、增强药物的渗透能力等方式,可以提高药物的局部疗效,减少系统副作用。
综上所述,炎性介质是一类具有调控和调节免疫反应的物质,包括细胞因子、补体系统、炎症介导者、一氧化氮和脂质体等。
它们通过促进炎症反应的进行、调节免疫细胞的活化和迁移等方式,参与到炎症反应的各个阶段,对于维持机体免疫平衡和恢复健康起到重要作用。
炎性介质及骨关节炎

炎性介质与骨关节炎在创伤和骨关节炎等疾病所致关节软骨破坏的病理过程中,有多种炎性介质参与软骨基质降解,如白细胞介素(I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氧自由基、一氧化氮(NO)等,多种炎性介质的持续存在可能破坏其余正常软骨,甚至引起新的缺损。
另一类参与免疫炎症反应的调节因子为白三烯类、前列腺素类(PGE2、PGI2)和组织胺等,它们主要参与炎症早期过程。
一、前炎性细胞因子近年来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已被公认为一种参与免疫及炎症反应的重要细胞因子,与白细胞介素1(IL-1 )、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8(IL-8)一起被认为是前炎性细胞因子,它们主要调节炎症中多种相关细胞的相互反应并参与损伤后的修复过程。
这些细胞因子并非独立行使功能,它们有相互重叠的生物学活性,而且彼此间形成信号网络[30]。
1.1肿瘤坏死因子α实验性OA的早期,TNF-α是滑液中最先出现的细胞因子,并与关节软骨的降解相关[2]。
TNF-α可促进成纤维细胞和软骨细胞分泌PGE2和多种胶原酶,对软骨细胞及基质有损伤作用。
TNF-α既协同IL-1的作用,又可激活IL -6基因、诱导IL -6的生成,在OA的发生、发展中有可能起着决定性作用[4]。
一般认为TNF-α可来源于由单核细胞等浸润的炎性滑膜组织及变性软骨细胞。
然而,本研究发现,除变性的软骨细胞等因素外,晚期OA与其滑液中TNF-α含量增加相关的滑膜组织并非表现为明显的炎性病变,而以A、B型滑膜细胞功能异常活跃为主。
因此可以认为,滑液中TNF-α的异常升高主要归因于滑膜A、B 型细胞的功能异常。
肿瘤坏死因子(TNF)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以往对TNF的研究多侧重于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致病作用。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实验性OA早期,关节滑液中几乎全部可检测出TNF-α活性物质,且患侧滑液中的TNF-α的含量较健侧高1.5-3.5倍[2]。
细胞因子在炎症性心脏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细胞因子在炎症性心脏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炎症性心脏病的研究。
炎症性心脏病是一种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心脏疾病。
其中心脏炎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心脏病,它的主要特征是心肌细胞肿胀、坏死和水肿。
研究表明,细胞因子在炎症性心脏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产生的一类信号分子。
细胞因子分为许多类型,其中包括促炎性细胞因子和抗炎性细胞因子。
促炎性细胞因子参与炎症反应的启动和维持,而抗炎性细胞因子则有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
在炎症性心脏病中,多种细胞因子的产生被激活。
其中,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白介素-6(IL-6)是最常见的促炎性细胞因子。
它们的产生不仅能直接损伤心脏细胞,还能引起心肌细胞凋亡和胶原沉积。
IL-1是一种由单核细胞产生的促炎性细胞因子。
在心肌细胞中,IL-1的受体表达量很高,能够刺激心肌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从而引起心脏病理变化。
而TNF是另一种重要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它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产生。
TNF 的受体表达量也广泛存在于心肌、心内膜和心血管系统的其他细胞中,它能够诱导心肌细胞凋亡、胶原沉积和白细胞浸润。
此外,在心血管系统中,IL-6也被证明是一个重要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它与冠状动脉疾病和心肌梗死的预后密切相关。
在炎症性心脏病的治疗中,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是一个重要的策略。
一些研究显示,目前可用于调节细胞因子水平的药物主要包括环孢素、糖皮质激素和生物学制剂等。
环孢素是一种免疫抑制剂,它能够阻止T淋巴细胞激活,从而减少促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
糖皮质激素也是一种有效的免疫抑制剂,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的治疗。
而生物学制剂是一种针对细胞因子受体或分泌物靶向的药物,目前已被成功地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在炎症性心脏病的研究中,除了药物治疗以外,还有许多其他比较新颖的治疗策略。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针灸和心理治疗等非药物治疗也能够降低炎症性心脏病的发生率和病情严重度。
炎症细胞因子TNF-α在心衰发生机制中的作用(精)

炎症细胞因子TNF-α在心衰发生机制中的作用临床四班王瑶孙遥瑶贾茹周礼馨秦莹李佳宁炎症细胞因子常在心力衰竭病人体内过度表达,通过影响心肌收缩力,引起心肌肥大,诱导心肌纤维化和凋亡,促进心脏重构等作用促进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而且炎症因子预示着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抗炎将是治疗心衰的新目标。
本文将就炎症细胞因子在心衰中的作用进行阐述。
1炎性细胞因子与心衰的联系炎性细胞因子是一类主要由免疫细胞生成的具有许多强大生物学效应的内源性多肽, 可介导多种免疫反应。
心衰病人血清中炎性标志物如: C反应蛋白(CRP)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白介素1 (IL-1) 、白介素6 ( interleukin-6, IL-6 )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CP-1)的增高水平都与心衰的严重程度呈正比关系。
血清TNF - α等细胞因子是独立的预测存活率的危险因素。
2心衰时炎症细胞因子的生成促炎细胞因子如TNF-α、IL-1ß、IL-6在正常心脏不表达,而当心肌受损时,这些细胞因子表达上调,合成和释放增加。
在心衰发生过程中细胞因子主要通过3个途径产生:(1)应激激活途径:缺血、缺氧、感染等可激活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信号转导物和转录激活剂(STAT)、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通路,这些信号通路又激活转录因子NF-κB及AP-1,促进细胞因子基因表达,导致细胞因子大量产生。
(2)活性氧激活途径:活性氧能促进细胞因子的释放。
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活性氧可通过多种信号途径促进细胞因子释放,如H2O2可通过p38MAPK通路直接诱导心肌TNF-α的产生。
(3)细胞因子的放大作用:通过正反馈环路,细胞因子具有自我放大效应,如心肌缺血局部TNF-α产生增加,后者可促进邻近正常心肌TNF-α释放增加,从而使细胞因子效应增强,炎症细胞因子还能将炎症细胞募集到受损心肌部位。
研究显示心肌缺血早期就可产生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促进单核细胞从血液转移至炎症部位,使局部细胞因子增加、炎症反应效应增强。
炎性因子与胰岛素抵抗

【摘要】炎性因子同胰岛素抵抗紧密相关,互相促进,已经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c反应蛋白等炎性因子在胰岛素抵抗方面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指机体对一定量胰岛素的生物学反应低于正常预计水平,表现为靶器官或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及反应性降低。
近来的研究提示炎性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等,在胰岛素抵抗存在的情况下血浆浓度均升高,它们之间的联系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
1 炎性因子pickup[1]首先提出2型糖尿病是一种炎症状态下的疾病,急性炎症反应期的血浆标志物如硅酸、tnf-α、il-6等炎性因子浓度升高,以后的许多研究都证实了这样的推断。
1999年,schmidt[2]首先进行了这样的试验,7年内对12330例病人进行了研究,分析糖尿病的诊断同炎性因子的联系,提示炎性因子的存在能够预示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同时证实了其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子。
近来的研究[3~5]进一步证实,tnf-α、il-6、crp、血清类黏蛋白等炎性因子在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的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认为,炎性细胞因子的上升可以预示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的发展状况,如tnf-α、il-6可以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减弱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导致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病程的进展。
1.1 tnf-α tnf-α是一种重要的炎性因子和免疫调节因子,当机体处于感染、创伤、肿瘤等应激状态时tnf-α水平升高。
tnf-α可产生于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骨骼肌细胞等。
目前的研究表明其胰岛素抵抗的机制与以下几点有关:(1)促进胰岛素受体底物蛋白irs-1及irs-2的丝氨酸磷酸化,抑制irs酪氨酸激酶的活性,抑制pi-3 k(磷脂酰肌醇3激酶)信号通路活性,导致胰岛素抵抗[6]。
(2)促进脂肪分解,导致血游离脂肪酸(ffa)增高,ffa氧化增多,增加的脂肪氧化对葡萄糖代谢的氧化及非氧化途径均有抑制作用。
发高烧的病理原理是啥

发高烧的病理原理是啥发高烧的病理原理是机体免疫系统对外界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产生的免疫反应。
当机体受到感染时,免疫细胞会释放一系列的炎性因子,如细胞因子和化学介质,来引发发热反应。
在感染过程中,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或其他寄生虫等进入人体,通过激活免疫细胞的受体,触发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
这些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等。
这些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发挥作用。
首先,这些细胞因子能够直接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升高。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中有一个被称为温度敏感神经元群的区域,正常情况下,这些神经元会维持体温在正常范围内。
然而,当感染发生时,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会通过刺激这些温度敏感神经元使其放电频率增加,导致体温升高。
同时,炎性细胞因子还可以作用于血流动力学系统,导致机体血管扩张,使得体温的散热效果减弱,从而进一步提高体温。
其次,这些炎性细胞因子还能通过影响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轴)的活动来引起发热。
在体温调节系统中,HPA轴是一个重要的调节因子。
在感染状态下,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可以抑制垂体腺嘌呤激素的分泌,从而减少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
这样,体内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下降,会导致发热。
此外,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还能通过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神经元或神经嵴细胞来引起发热。
它们可以刺激体温敏感神经元或神经嵴细胞来释放一系列产热物质,如前列腺素E2(PGE2)和炎性温度上升蛋白(TRP)等。
这些物质的释放会进一步促进体温的升高。
总之,发高烧的病理原理是机体免疫系统对于外界感染的免疫反应,免疫细胞释放的炎性细胞因子引发了体温调节系统的紊乱,导致体温升高。
炎性细胞因子通过直接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抑制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活动以及影响神经元或神经嵴细胞的功能来引起发热反应。
这些病理机制共同作用,导致机体体温超过正常范围,并伴有发热的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炎症细胞因子
指参与炎症反应的各种细胞因子。
在众多炎症细胞因子中,起主要作用的是TNF a IL-1 B IL-6、TGF B、IL-8、IL-IO 等。
TNF-a是炎症反应过程中出现最早、最重要的炎性介质,能激活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使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调节其他组织代谢活性并促使其他细胞因子的合成
和释放。
IL 一6能诱导B细胞分化和产生抗体,并诱导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是炎性反应的促发剂。
IL-8能刺激中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促进中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弹性蛋白酶,损伤内皮细胞,使微循环血流淤滞,组织坏死,造成器官功能损伤。
炎性介质的作用
作用主要炎性介质种类
血管扩张组胺、缓激肽、PGE2 PGD2 PGF2 PGh NO
血管通透性增高组胺、缓激肽、C3a C5a LTC4 LTD4 LTE4
PAF P物质、活性氧代谢产物
粘附分子选择蛋白类、lg类、整合蛋白类、粘液样糖蛋白类
趋化因子细苗产物、白三烯B4 C52、中性细胞阳离子蛋白、
细胞因子(ILs、TNF
调理素Fc、C3b
发热IL-1、IL-6、TNF PG
疼痛PGE2缓激肽
组织损伤氧自由基、溶酶体酶、NO
炎症标记物的定义类似标记物的概念,只是用来鉴别或者是观察其的一种化学物质。
根据参与免疫应答细胞种类及其机制的不同,可将适应性免疫应答分为B细胞介导的体液
免疫应答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两种类型。
在某种情况下,抗原也可以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对其产生特异性不应答状态,即形成免疫耐受(immu nological tolera nee) ,又称负免疫应答。
反应场所:淋巴结、脾脏等外周免疫器官是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发生免
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抗原经血流或淋巴循环进入引流淋巴结后,可被脾脏边缘区的巨噬细胞
和淋巴结中树突细胞、并指状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捕获,经过加工处理后以抗原肽-MHC-I 类/2类分子复合体的形式表达于APC表面,供相应T/B淋巴细胞识别结合,产生体液和/
或细胞免疫应答。
编辑本段基本过程
适应性免疫应答可人为地分为一下三个部分:1、识别活化阶段:是指抗原提呈抗原细胞加
工处理、提呈抗原和抗原特异性T/B细胞识别抗原后在细胞间粘附分子协同作用下,启动
活化的阶段,又称抗原识别阶段;2:增殖分化阶段:是指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相
应抗原刺激后,在细胞间共刺激分子和细胞因子协同作用下,活化、增殖,分化为免疫效应
细胞的阶段;3、效应阶段:是浆细胞分泌抗体和效应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和细胞毒性介质,并在固有免疫细胞和分子参与下产生免疫效应的阶段。
编辑本段主要特性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性如下:1、识别自身”和非己”的特性即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通常对自身正常组织细胞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性异物产生免疫排斥反
应;2、特异性即机体接受某种抗原刺激后,只能产生对该种抗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效应T细胞)只能对该种抗原和表达此种抗原的靶细胞产生作用,
而不能对其他抗原产生反应;3、记忆性即在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阶段,有部
分TB淋巴细胞中途停止分化,成为静息状态的免疫记忆细胞。
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
这些长命免疫记忆细胞可迅速增殖分化为免疫效应细胞,产生相应体液和/或细胞免疫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