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生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病理生理学》复习题

《病理生理学》复习题

夜大2014级医本《病理生理学》复习题1.脑死亡: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

一旦出现脑死亡,意味人的实质性死亡。

一般应符合以下标准:自主呼吸停止,不可逆性深昏迷脑干神经反射消失,瞳孔扩大或固定,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2.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称为水肿。

3.脱水热:是指机体(尤其是小儿)在严重脱水后,由于从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使机体散热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体温升高的现象。

4.去极化阻滞:是指急性高钾血症时,因细胞外液钾浓度急剧升高,导致Em负值减小,使得Em接近于Et时,胞膜快钠通道失活,致使细胞形成兴奋的能力明显下降,细胞处于去极化状态,表现为肌肉软弱无力乃至麻痹状态。

5.反常性碱性尿:一般酸中毒时尿液呈酸性。

但高钾血症时,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但伴随的尿液却是碱性的,称为反常性碱性尿。

6.呼吸性碱中毒:是指肺通气过度引起的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减少、pH呈升高趋势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

7.发绀:当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的平均浓度超过5g/dl时,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

8.组织性缺氧:在组织供氧正常的情况下,因细胞不能有效的利用氧而导致的缺氧称为。

9.过热:非调节性体温升高,调定点并未发生移动,而是由于体温调节障碍),或散热障碍及产热器官异常等,体温调节机构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上,是被动的体温升高。

10.发热: 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11.DIC:由于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使凝血酶增加,进而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

大量微血栓的形成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同时引起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

12.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DIC病人可伴有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贫血,其特征是:外周血涂片中可见一些特殊的形态各异的变形红细胞,称裂体细胞,外形呈盔形、星形,新月形等,统称为红细胞碎片。

疾病学基础(病原微生物)复习资料

疾病学基础(病原微生物)复习资料

疾病学基础(病原微⽣物)复习资料病原微⽣物微⽣物的种类:种类特点举例⾮细胞型微⽣物最⼩的⼀类微⽣物。

⽆典型的细胞结构,⽆产⽣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的敏感细胞内增殖。

病毒、亚病毒、朊粒原核细胞型微⽣物原始核呈裸DNA团块结构,⽆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

真细菌和古细菌真核细胞型微⽣物细胞核分化程度⾼,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

真菌、黏菌和藻类细菌学掌握:1、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及与染⾊性、致病性和对药物敏感性的关系。

共有成分是肽聚糖。

⾰兰阳性菌:膜磷壁酸细胞壁壁磷壁酸聚糖⾻架肽聚糖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脂多糖⾰兰阴性菌:脂质双层外膜脂蛋⽩营养结合蛋⽩细胞壁孔蛋⽩聚糖⾻架肽聚糖四肽侧链⾰兰阳性菌和⾰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较:细胞壁⾰兰阳性菌⾰兰阴性菌厚度20~80nm 10~15nm强度较坚韧较疏松肽聚糖层数可达50层仅有1~2层肽聚糖含量占细胞壁⼲重50%~80% 5%~20% 磷壁酸+ —外膜—+肽聚糖组成聚糖⾻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聚糖⾻架、四台侧链2、格兰染⾊的步骤、结果及意义步骤:碱性染料甲紫初染碘液媒染甲紫—碘复合物深紫⾊95%⼄醇溶液稀释复红或沙黄复染结果:可将细菌分为两类,不被⼄醇脱⾊仍保留紫⾊者为⾰兰阳性菌,被⼄醇脱⾊后复染成红⾊者为⾰兰阴性菌。

意义:该法在鉴别细菌、选择抗菌药物、研究细菌致病性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3、细菌⽣长繁殖的条件和⽅式条件:营养物质:⽔、碳源、氮源、⽆机盐、⽣长因⼦(细菌⽣长必需⽽⾃⾝不能合成的⽣长因⼦)环境因素:营养物质、氢离⼦浓度(pH值)、温度、渗透压、⽓体⽅式:个体:⼆分裂⽅式群体:分为四期: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4、特殊结构的功能或医学意义荚膜:(1)抗吞噬作⽤;(2)粘附作⽤;(3)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4)鉴别细菌及细菌分型鞭⽑:(1)细菌的运动器官;(2)根据鞭⽑抗原(H抗原)对某些细菌进⾏鉴定、分型及分类;(3)与致病性有关5、消毒、灭菌、⽆菌、⽆菌操作的概念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物的⽅法,但不⼀定能杀死含芽孢的细菌或⾮病原微⽣物。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复习资料(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复习资料(

病生复习资料第一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1.体液:机体内的液体,是由水和溶解于其中的电解质、低分子有机化合物以及蛋白质等组成。

2.正常成年男子的体液约占体重的60%,瘦人对缺水有更大的耐受性。

3.细胞外液主要阳离子是Na+,阴离子是Cl-;细胞内液主要阳离子是K+,阴离子是HPO42-和蛋白质。

4.电解质的主要功能:①维持体液的渗透压平衡和酸碱平衡;②维持神经、肌肉和心肌等细胞的静息电位并参与其动作电位的形成;③参与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

5.正常成人每日至少需排出500ml尿液才能溶解并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

6. Na+多吃多排,少吃少排;K+多吃多排,不吃也排。

7.高渗性脱水㈠定义:体液容量减少,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 的病理过程。

㈡原因及机制:A水摄入少①水源断绝②不能饮水③渴觉障碍B水丢失过多①经呼吸道失水②经皮肤失水③经肾失水④经胃肠道丢失㈢影响:①口渴②尿少及尿钠变化③细胞内液→细胞外④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⑤脱水热8.低渗性脱水㈠定义:体液容量减少,失钠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 的病理过程。

㈡原因及机制:A大量体液丢失而只补充水分B肾失钠①长期连续使用排钠性利尿剂②肾上腺分泌醛固酮减少③肾实质性病变㈢影响:①易发生休克②有明显的脱水症③尿量和尿钠变化9.等渗性脱水㈠定义:体液容量减少,水和钠等比例丢失,而血清Na+浓度维持在130~150mmol/L,血浆渗透压在280~310mmol/L的病理过程。

㈡原因及机制:①呕吐②腹泻③胃肠减压④大面积烧伤⑤大量抽放胸腔积水、腹水⑥麻痹性肠梗阻大量体液潴留于肠腔㈢影响:①丢失细胞外液②ADH和醛固酮分泌增多③肾重吸收水和钠增多10.水中毒㈠定义:由于水在体内潴留,体液容量增多,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钠总量正常或增多的病理过程。

病生复习题

病生复习题

病生复习题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机制:1、组织因子释放,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启动凝血过程。

严重创伤、烧伤、大手术、产科等组织损伤,肿瘤组织坏死,白血病放化疗所致的白血病细胞大量破坏情况下,大量组织因子释放入血,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启动凝血过程。

同时,FVIIa激活FIX和FX产生的凝血酶又可反馈激活FIX,FX,FXI,FXII等,扩大凝血反应。

2、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抗凝失调。

(1)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2)血管内皮细胞的抗凝作用降低,表现为血栓调节蛋白-蛋白C和肝素-AT-III系统功能降低及产生的TFPI减少;(3)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减少,PAI-1增多,使纤溶活性降低;(4)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使NO,前列腺素,ADP酶等产生减少,其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的功能降低;由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基底膜胶原暴露,血小板的黏附、活化和聚集功能增强;(5)胶原暴露后,可激活FXII,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并可激活激肽和补体系统,促进DIC的发生。

3、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1)红细胞大量破坏:破坏的红细胞释放大量ADP等促凝物质,促进血小板黏附聚集,导致凝血;红细胞膜磷脂可浓缩并局限FVII,FIX,FX及凝血酶原等,生成大量凝血酶,促进DIC发生(2)白细胞的破坏和激活:白细胞大量破坏时,释放大量组织因子样物质,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启动凝血;内毒素、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a等诱导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达组织因子,启动凝血(3)血小板的激活:多为继发性作用,只有在少数情况下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才起原发性作用。

4、促凝物质进入血液:(1)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时,大量胰蛋白酶入血,可激活凝血酶原,促进凝血酶生成;(2)蛇毒含有的促凝成分或在钙离子参与下激活FX,或加强FV的活性;(3)巨鳞蟒蛇毒可以直接将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4)某些肿瘤可分泌促凝物质,激活FX;(5)羊水中含有组织因子样物质;(6)内毒素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并刺激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组织因子,促进DIC。

病生 名解+大题

病生 名解+大题

病理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版权所有盗用可耻来源:张家玮慢半拍的日志名词解释:1.水肿:是过多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蓄的一种病理过程。

2.高钾血症:指血清钾浓度大于5.5mmol/L。

3.低钾血症:指血清钾浓度小于3.5mmol/L。

4.代谢性酸中毒:指细胞外液H+增加和/或HCO3-丢失而引起的以血浆HCO3-浓度原发性降5低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5.代谢性碱中毒:指细胞外液碱增加和/或H+丢失而引起的以血浆HCO3-浓度原发性降低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6.SB:标准碳酸氢盐。

指全血在标准条件下,即温度38℃,PaCO2为5.23kPa,血红蛋白氧饱和度100%测得的血浆HCO3-的含量。

7.AB:实际碳酸氢盐。

指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在体温、实际PaCO2和血氧饱和度条件下测得的血浆HCO3-的含量。

8.AG:阴离子间隙。

血浆中未测定阴离子量与未测定阳离子量的差值。

9.缺氧:因供氧减少或利用氧障碍引起细胞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10.P50:为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50%时的氧分压,反应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的高低。

11.发绀:当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的平均浓度超过5g/dl时,暗红色的脱氧血红蛋白使皮肤和粘膜呈青紫色的体征。

12.血液性缺氧:因血红蛋白质或量改变,以致血液携带氧的能力降低而引起的缺氧。

13.发热:是指致热源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移超过正常值0.5℃时,称为发热。

14.内生致热源: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称为内生致热源。

15.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由于某致病因子作用,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使血凝酶增加,进而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

16.休克:休克是多病因病、多发病环节、有多重体液因子参与,以机体循环系统功能紊乱,尤其是微循环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并可能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的复杂的全身调节紊乱性病理过程。

病原生物学复习题与答案

病原生物学复习题与答案

病原生物学复习题与答案1.细菌致病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细菌的()A.基本结构B.侵袭力和毒素(正确答案)C.形态D.特殊结构E.侵入机体的途径2.细菌的普通菌毛是一种()A.黏附结构(正确答案)B.细长波状的丝状物C.休眠体D.可传递遗传物质的器官E.运动器官3.细菌的芽胞、外毒素和抗生素等代谢产物大多产生在()A.任何时期B.迟缓期C.对数期D.稳定期(正确答案)E.衰亡期4.大肠埃希菌合成B族维生素、维生素K等供机体利用,属于()A.生物拮抗B.营养作用(正确答案)C.免疫作用D.抗衰老作用E.抗肿瘤作用5.皮肤癣菌易侵犯表皮、毛发和指甲等,与其有关的特性是()A.这些组织有其受体B.嗜角质蛋白(正确答案)C.嗜干燥D.嗜油脂E.这些部位易通过接触传染6.大多数细菌生长最适pH值是()A.4.5~5.6B.2.3~3.2C.7.2~7.6(正确答案)D.7.6~8.5E.8.4~9.27.细菌芽胞的特性是()A.抗吞噬作用B.毒素活性C.耐热性(正确答案)D.黏附作用E.侵袭力8.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A.脂多糖B.脂质层C.肽聚糖(正确答案)D.磷壁酸E.表面蛋白9.关于真菌的叙述错误的是()A.为真核细胞型微生物B.分单细胞与多细胞真菌两大类C.对营养要求不高可进行人工培养D.对常用抗生素敏感(正确答案)E.孢子是真菌的繁殖器官10.关于内毒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由革兰阴性菌产生B.化学成分主要是脂多糖C.对人体组织无选择性毒性作用D.抗原性强(正确答案)E.性质稳定,耐热11.能产生肠毒素,引起食物中毒的球菌为()A.金黄色葡萄球菌(正确答案)B.表皮葡萄球菌C.淋病奈瑟菌D.肺炎链球菌E.乙型溶血性链球菌12.肺炎链球菌的主要毒力因子是()A.外毒素B.内毒素C.荚膜(正确答案)D.溶血素E.透明质酸酶13.出血性结肠炎的病原体是()A.ETECB.EIECC.EPECD.EHEC(正确答案)E.EAEC14.志贺菌属不具有的物质是()A.菌毛B.H抗原(正确答案)C.O抗原D.内毒素E.外毒素15.在肛周爬行、产卵,刺激肛门及会阴部皮肤,引起瘙痒的是()A.蛔虫B.鞭虫C.钩虫D.蛲虫(正确答案)E.丝虫16.关于紫外线杀菌,不正确的是()A.紫外线的杀菌作用与波长有关B.紫外线损坏细胞的DNA构型C.紫外线的穿透力弱,所以对人体无损害(正确答案)D.紫外线适用于空气或物体表面的消毒E.一般用低压水银蒸汽灯做紫外线杀菌处理17.在病症的流行中,一种容易被忽视的重要传染源是()A.急性期病人B.恢复期病人C.健康带菌者(正确答案)D.带菌动物E.患病动物18.下列不能灭活病毒的是()A.-70℃(正确答案)B.pH 2.0C.氧化剂D.甲醛E.紫外线19.HAV感染者粪便排毒高峰期是()A.潜伏期早期B.潜伏期末期(正确答案)C.黄疸期D.转氨酶高峰期E.急性末期20.以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是()A.大肠杆菌B.霍乱弧菌C.破伤风梭菌(正确答案)D.乙型溶血性链球菌E.淋球菌21.下列一般不会引起破伤风的情况是()A.旧式接生B.野外作业被竹刺刺伤C.战伤D.下地劳动时被锈钉刺伤E.误食破伤风梭菌芽胞污染的食物(正确答案)22.对伤口污染严重而又未经过基础免疫者,可注射()A.破伤风减毒活菌苗B.破伤风死菌苗C.破伤风抗毒素(正确答案)D.破伤风外毒素E.破伤风类毒素23.干扰素抗病毒的机制是()A.直接破坏病毒B.吞噬病毒C.杀伤病毒D.通过细胞免疫起作用E.作用于临近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增殖(正确答案) 24.肠道病毒共同特性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耐酸、耐乙醚B.球形的病毒C.通过“粪-口”途径传播D.有包膜(正确答案)E.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25.发生流感大流行的主要原因是()A.病毒抗原结构复杂B.抗原性漂移C.抗原性转换(正确答案)D.病毒型别较多E.NP抗原易发生改变26.革兰阴性菌对青霉素、溶菌酶不敏感的原因是()A.细胞壁缺乏磷壁酸B.细胞壁含脂多糖多C.细胞壁含脂类少D.细胞壁含有类脂AE.细胞壁含肽聚糖少、且外有外膜结构的保护(正确答案) 27.结核分支杆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是()A.芽胞B.鞭毛C.外毒素D.内毒素E.脂质(正确答案)28.属于专性厌氧菌的是()A.破伤风杆菌(正确答案)B.大肠杆菌D.炭疽杆菌E.脑膜炎球菌29.细菌的染色体外遗传物质是()A.mRNAB.核糖体C.质粒(正确答案)D.异染颗粒E.中介体30.正常情况下应无菌的部位的()A.肠道B.尿道C.阴道D.外耳道E.腹腔(正确答案)31.下列细菌中,无动力的菌属是()A.沙门菌属(正确答案)B.弧菌属C.埃希菌属D.螺杆菌属E.志贺菌属32.关于结核分枝杆菌生物学特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抗酸染色呈蓝色(正确答案)B.专性需氧,生长缓慢C.菌落表面粗糙呈菜花状D.耐酸碱,在6%H2SO4或40g/LNaOH中可存活30min E.耐干燥,干痰中可存活6-8个月32.下列能引起肠热症的病原菌是()B.沙门氏菌(正确答案)C.金黄色葡萄球菌D.链球菌E.结核杆菌34.下列有关“物品(或空气)—消毒灭菌法”的组合,错误的是()A.含血清的培养基—高压蒸汽灭菌法(正确答案)B.牛奶—巴氏消毒法C.病人的粪、尿、痰液—漂白粉D.手术室空气—紫外线照射E.手和皮肤—75%乙醇35.一印度工人,突发性腹泻,粪便呈“米泔水样”,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发现逗点状微生物。

病生理复习题

病生理复习题
48.引起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的基本因素有:微血管壁通透性升高、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49.引起血浆白蛋白减少的疾病有: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肝功能障碍、肾病综合症、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饥饿
50.组织间液含量增多的原因有: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微血管通透性增高、淋巴回流受阻
118.低心输出量心力衰竭常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瓣膜性心脏病
119.心力衰竭的诱发因素有:发热、感染、妊娠、情绪激动、输液过多过快
120.肺淤血、肺水肿时发生呼吸困难的机制是:肺血管壁感受器受刺激、支气管粘膜肿胀、氧分压下降、肺换气功能障碍
121.严重肝功能障碍时氨清除率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尿素合成障碍
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各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学
8.下列那种情况可引起脑血管扩
张、出血:高渗性脱水
9.下列那种情况易发生脱水热:高
渗性脱水
10.何种类型的水钠代谢紊乱,脑症
状出现最早而突出:急性水中毒
11.机体的内环境:细胞外液
12.决定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因素
是:Na+
13.易发生外周循环衰竭的是:低渗
109.心力衰竭时血液灌流量减少最显著的器官是:肾脏
110.心肌兴奋—收缩偶联障碍的主要机制是:钙内流减少
111.心力衰竭的本质是指:心脏泵功能衰竭
112.下列哪一种疾病伴有左心室后负荷加重:高血压
113.下列哪一种疾病伴有左心室前负荷加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114.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衰的最基本机制是:心肌好氧量增加或供氧量减少
134.内源性肝性脑病的特点是:广泛性肝细胞坏死引起、血氨水平大多正常、原发病多为暴发性肝炎
135.氨中毒使脑组织能量代谢产生障碍的机制为:ATP消耗过多、a-酮戊二酸减少、NADH消耗过多、乙酰辅酶A生成不足

病原微生物总论复习要点

病原微生物总论复习要点

病原微生物总论复习要点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细菌的大小、基本形态答:(1)常见畜禽病原菌多在几个微米之间(2)细菌的外部形态较简单,仅有三种基本类型,即球状、杆状和螺旋状和某些其它形态。

2.菌落的概念及意义答:(1)概念:某个细菌在适合生长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在适宜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多数18~24h),生长繁殖成巨大数量的菌体,形成一个肉眼可见有一定形态的独立群体(2)意义:细菌培养中,作固体培养基表面划线接种以获得单个菌落,用于细菌的分离、纯化、计数和鉴定。

3.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试绘制细菌结构模式图)答:(1)基本结构:细菌基本生命活动中所必需,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核物质、核糖体和内含物等各种细菌都具有的结构。

(2)特殊构造:与基本生命活动没有多大关系,如夹膜、鞭毛、菌毛、芽孢等并不是所有细菌都有的结构。

4.比较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细胞壁的异同5.细菌脂多糖的组成和功能答:为G-菌的特有成分,位于细胞壁的最表面○1侧链多糖:有种、型特异性,G-菌的O抗原○2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3类脂A :无种属特异性,内毒素的主要毒性成分,耐热,与致病性有关,能致动物体发热、白细胞增多,直至休克死亡。

6.细菌的遗传物质答:细菌为原核细胞,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DNA,处于细胞浆中,相对集中于一个区域,无核膜,无核仁,也称为核体或原核,具有细胞核功能,含有细菌的遗传基因,控制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7.细菌荚膜的概念及主要功能答:(1)概念:某些细菌在其生活过程中可在细胞壁外周产生一层包围整个菌体、边界清楚的黏液样物质,其厚度在200nm以上,称为荚膜。

(2)主要功能:○1抗吞噬和抗体作用○2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3营养物质的贮存场所与废物排出之地○4具有抗原性。

8.细菌芽胞的特点及其意义答:(1)特点:○1对高温、干燥、辐射、化学药物有强大的抵抗力○2含水量低、壁厚而致密,通透性差,不易着色,折光性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病例
? 患者,男, 17岁。近两天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酸痛,食欲减退 来院就诊。门诊以“发热待查”收入院。
? 体检:体温 39.4?C,脉搏 100次/分,律齐,呼吸 20次/分,血压 100/70mmHg ,咽部充血,两肺呼吸音稍粗糙,但未闻及啰音, 腹软,肝脾未触及。
? 实验室检查: WBC 19.3? 109/L(4~10 ? 109/L)。粪便黄色糊状, 未发现蛔虫卵。尿量减少,其他正常。胸透无异常发现。
? 入院后给与抗生素治疗。输液过程中出现畏寒、发抖、烦躁不安, 测体温 41.9 ?C,心率 120次/分,呼吸 20次/分,浅快。立即停止 输液,记住异丙嗪 1支,并用乙醇擦浴,头部置冰袋。次日,体 温渐降,患者精神萎靡,出汗较多,继续输液及抗感染治疗。 3 天后体温将至 37 ?C,除赶紧乏力外,无自觉不适。住院 6天后痊 愈出院。
(3)真菌:如白色念珠菌、组织胞浆菌、新型 隐球菌、酵母菌 → 发热
机制:全菌体、菌体内所含荚膜多糖和蛋白质
18
(4)螺旋体: 钩端螺旋→溶血素和细胞毒因子 回归热螺旋体→代谢裂解物 梅毒螺旋体→外毒素
发热
(5)疟原虫:裂殖子和疟色素→发热
19
2. 体内产物:
(1)抗原抗体复合物:牛血清白蛋白
(2)类固醇:本胆烷醇酮(睾丸酮中间代谢物) →EP→发热
作用机制: ET
作用于白细胞 →EP→发热 一些介质 直接作用
16
② G+菌及外毒素: 作用机制:通过EP致机体发热
肺炎双球菌 溶血性链球菌 →EP↑→发热 葡萄球菌
可溶性外毒素 ,致热外毒素 →白细胞
③ 分枝杆菌:如结核杆菌
机制:全菌体及胞壁中所含肽聚糖、多糖和蛋白质 都有致热作用。
17
(2)病毒:流感病毒,SARS病毒、麻疹病毒 →白细胞产生EP(LP)→发热
(3)致炎物:尿酸盐结晶 → EP →发热 (4)体内组织的大量破坏:大手术后、X线、
严重心脏病急性发作、核辐射等
20
(二)内生致热原(EP) 1.EP的种类: (1)IL-1(白介素-1): (2)TNF(肿瘤坏死因子): (3)IFN(干扰素): (4)IL-6: (5)MIP-1(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
3
一、概述
正常体温:~37℃ 体温调节中枢
高级: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 次级:延髓,脑桥,脊髓,中脑
(一)发热的定义:
致热原→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 调节性体温升高 > 正常体温0.5℃→病理过程。
4
生理性体温升高:
体温升高
剧烈运动,月经前期等。
(>0.5℃) 病理性体温升高:
发热: 各种炎症
22
产EP细胞的激活
LPS LPS结合 蛋白
Toll样受体
产EP细胞
23
3. 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1)体温调节中枢
正调节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 负调节中枢:中杏仁核(MAN)、
腹中膈(VSA)
24
(2)致热信号传入中枢 的途径
1)EP通过血脑屏障转运入脑
小分子EP 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
21
2.EP的产生和释放:
发热激活物(如LPS) → 产内生致热源细胞 → EP
上皮、内皮细胞
LPS
LPS + LBP→ LPS – sCD14
EP ← NF-kB ← TLR← 细胞活化
单核/巨噬细胞
LPS
LPS + LBP→ LPS-LBP-mCD14
LPS:脂多糖;LBP:LPS结合蛋白;TLR:Toll样受体;NF-k B:核转录因子
6
3. 内生致热源(EP):
EP细胞
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 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一组不耐热的内源性小分子蛋白质, 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引起发热。
7
二、病因及其机制
(一)发热激活物: 1. 外致热源 2. 体内产物
(二)内生致热源(EP)
8
二、病因及其机制
(一)发热激活物: 1. 外致热源:来自体外的致热物质。
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
9
(1)革兰阳性菌
细菌
葡萄球菌
链球菌
白喉杆菌
致热成分:全菌体、菌体碎片、外毒素
10
(2)革兰阴性菌
细菌
大肠杆菌
淋球菌
致热成分:全菌体、肽聚糖、内毒素
11
病毒
流感病毒
SARS
麻疹病毒感染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致热成分:全病毒体及所含的血细胞凝集素
第八章 发 热 fever
病例
? 患儿,女, 2岁。因发热、咽痛 3天,惊厥半小时入院。 ? 3天前上午,患儿畏寒,诉“冷”,出现“鸡皮疙瘩”和寒战,皮肤
苍白。当晚发热,烦躁,不能入睡,哭诉头痛、喉痛。次日,患儿 思睡,偶有恶心、呕吐。入院前 0. 5h突起惊厥而急送入院。尿少、 色深。 ? 体征:体温 40.8?C,心率 116次/分、律整,呼吸 24次/分,血压 100/60 mmHg 。疲乏、嗜睡,重病容。面红、口唇干燥,咽部明显 充血,双侧扁桃体肿大( ++),颈软,双肺呼吸音粗糙。 ? 实验室检查: WBC 17.4? 109/L(4~10 ? 109/L),杆状 2%,淋巴 16%,酸性 2%,分叶80%。AB17.94 mmol/L (22~27mmol/L )。 ? 入院后立即物理降温,输液,纠酸碱及抗生素等治疗。 1小时后大量 出汗,体温降至 38.4 ?C。住院 4天痊愈出院。
(调节性体温升高, 与体温调定点上移相适应)
过热: 甲亢,环境高温等
(被动性体温升高, 超过体温调定点水平)
5
(三)几种概念 1. 致热源: 能引起人体和动物发热的物质,
具有致热性或含致热成分。 包括外致热源和内生致热源。
2. 发热激活物:激活产内生致热源(EP)细胞 产生和释放EP的物质。 (大多数为外致热源)
12
真菌
白色念珠菌
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
致热成分:全菌体及所含的荚膜多糖和蛋白质
13
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
梅毒螺旋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致热成分:代谢裂解成分和外毒素
14
疟原虫
间日疟原虫
疟原虫的裂殖子
致热成分:裂殖子和疟色素
15
二、病因及其机制
(一)发热激活物: 1. 外致热原:来自体外的致热物质。 (1)细菌及其毒素
① G- 菌及内毒素( ET ):如大肠杆菌
IL-1,TNF,
下丘脑强感区
INF,MIP-1
发热
25
2)EP通过下丘脑终板血管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OVL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