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窃听风暴》意识形态的建构
窃听风暴 影评

窃听风暴影评
《窃听风暴》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它以其扣人心弦的剧情和深刻的人物塑
造而闻名。
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一个充满政治阴谋和道德困境的世界,让观众在影片中感受到了强烈的共鸣。
首先,影片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展现了政治权力的黑暗面。
主人公迈克尔·柯林
斯是一名年轻的律师,他在家族的政治生涯中不断面临道德和家庭忠诚之间的冲突。
在影片中,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在权力面前的挣扎和犹豫,这让人深刻地反思了权力对一个人的影响。
其次,影片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在政治斗争的背后,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
动机和目的。
观众可以看到人们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一面,也看到了一些人在面对道德选择时的挣扎。
这种复杂的人性描绘让观众在电影中找到了共鸣点,引发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最后,影片的剧情紧凑,悬念不断。
导演运用了精彩的叙事手法和扣人心弦的
剧情,让观众在电影中始终保持着紧张和兴奋的情绪。
这种紧张感和悬念感让影片更加引人入胜,让观众不禁为主人公的命运担忧。
总的来说,《窃听风暴》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电影,它通过政治阴谋和人性
的复杂性,让观众在影片中找到了共鸣。
同时,精彩的剧情和出色的表演也让这部电影成为了一部不容错过的佳作。
《窃听风暴》——人性的暴露与救赎

《窃听风暴》——人性的暴露与救赎德国电影《窃听风暴》展现了极权统治下,不同人们的人性变化。
影片通过展现极权体制下人性的扭曲、人性的感染力、人性的复苏与美好三个层次,以主角人性的回归与人们心灵的互相救赎为线索,最终传达了人心向善终得善果的美好期望。
一、极权统治下人性的扭曲极权政体一方面压抑着下层人民的人性,另一方面也使上层人民的人性不断膨胀,总的趋势是使人性扭曲恶劣。
国家机器,冷血无情。
影片开头有较长时间的声音空白,令人有些不知所措,营造了在国家安全局高压统治下的压抑气氛。
此时,魏斯曼正是这冷酷国家机器上的一颗优质螺丝钉。
他会为了证据采取疲劳逼供,退居二线授课时,不仅大肆宣扬这种审讯手法,还提醒学生们切记收集留有嫌疑人信息的“气味瓶”,甚至在面对学生质疑时,直接在其姓名栏打“x”。
长期以往,哪怕是老同学邀请他观看戏剧的娱乐放松时光,他仍会在职业直觉的指引下发现作家德莱曼本质上的“叛逆”。
之后,他更是利用极权的“合法性”,直接在作家房中安装了一套完整的窃听设备,置公民隐私于不顾。
而通过他对德莱曼邻居的一番威胁——秘密警察对于公民信息的详细掌握,我们更能直观地感受到极权大网已经将人包围的严丝合缝。
此时的魏斯曼俨然是一匹泯灭了人性的史塔西走狗。
见风使舵,玩弄人心。
魏斯曼的老同学古比兹也被这种极权体制渐渐同化。
一开始他曾打包票“德莱曼是最爱东德体制的一批人”,然而当他到场下同汉姆布芬部长聊天时,古比兹在体制内学会的察言观色告诉他,部长认为德莱曼有问题。
那么德莱曼有问题他要找出来,没有问题他也要制造问题。
这促使他立刻批准了魏斯曼的跟踪任务,并暗示魏斯曼要找到作家的把柄——无论是什么。
之后,因为一次巧合,古比兹听到了下级对政治领袖的玩笑,古比兹引导那个可怜的准尉讲完了玩笑,在他乐不可支时严肃的询问他的姓名与部门,而古比兹又因为那士兵的紧张而开怀大笑,这种恶趣味足见高压政治对人性的扭曲。
以权谋私,偿其大欲。
极权统治下人性最为扭曲的莫过于处于权利中心的人物——文化部长汉姆布芬。
窃听风暴观后感道德与隐私的边界

窃听风暴观后感道德与隐私的边界窃听风暴观后感道德与隐私的边界导语: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窃听风暴等隐私泄露事件频频发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围绕观影所得,就道德与隐私的边界问题展开探讨。
一、背景介绍电影《窃听风暴》以一个窃听者的视角,揭示了现代社会中隐私泄露的普遍性。
该片通过讲述一个窃听者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对于道德与隐私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
二、道德的纷争窃听作为一种获取信息的手段,涉及到道德与伦理的边界。
在电影中,窃听者通过违背他人的意愿获取信息,引发了对他行为是否道德的争议。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认识到道德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人而异的。
三、法律的制约在窃听行为中,法律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尽管窃听在一些情况下可能是不道德的,但并不代表它在合法情况下不可接受。
法律规定了搜集证据的合法程序,以保护公民的隐私权。
因此,窃听风暴电影也引发了对法律对于窃听行为制约力度的思考。
四、人性的矛盾窃听风暴电影中的角色展示了人性中的矛盾和复杂性。
窃听者作为电影主角,既具备窃听的技术能力,又被自身的道德价值观所限制,陷入思想冲突。
他身上的矛盾和复杂性同时反映了现实中许多人在道德与隐私问题上的挣扎。
五、隐私的保护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个人隐私的泄露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
窃听风暴电影正是通过讲述隐私泄露的故事,提醒我们重视个人隐私的保护。
只有建立起隐私的意识和保护机制,才能更好地维护每个人的权益。
六、隐私与公共利益的平衡在讨论隐私问题时,我们不能忽视公共利益的角度。
窃听作为一种手段,一方面可能侵犯个人隐私,但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揭露一些潜在的问题,维护公共安全。
因此,在维护隐私权利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平衡公共利益的需要。
七、个人责任与社会道德窃听风暴电影中引发的隐私泄露事件,既是一个制度问题,也是一个道德问题。
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同时,每个人都有责任遵守社会道德准则。
只有每个人都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并愿意为维护隐私权利努力,隐私泄露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窃听风暴观后感间谍与人性的博弈与反思

窃听风暴观后感间谍与人性的博弈与反思窃听风暴观后感:间谍与人性的博弈与反思《窃听风暴》是由德国导演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尔克执导的一部惊悚剧情片。
影片在讲述一位东德特工在冷战时期冒死侦查和窃听西德情报的故事的同时,引发了观众对于间谍与人性的博弈和对历史反思的思考。
通过观影后我的感受,我深刻认识到了间谍活动在人性中所嵌入的复杂性和对于道德与伦理的挑战。
首先,本片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展现了间谍活动的复杂性。
主人公Gerd Wiesler是一位忠诚而专业的东德特工,他被派遣到西德文化圈中监视著名剧作家Georg Dreyman。
然而,随着任务的深入,Gerd慢慢对于东德政府的虚伪与压迫性质产生怀疑。
他在接触到Dreyman与他的女友Christa-Maria Sieland的生活之后,Gerd开始意识到他在追求国家的目标时,可能损害到了无辜人的生活。
片中,Gerd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开始对自己所服务的制度进行了质疑,他逐渐发现其中的不公与谬误。
这种复杂性的展现,使得观众对于间谍活动本身产生了思考。
观片过程中,使我联想到了全球间谍活动的普遍性。
无论是冷战时期的东德西德,还是当前国际社会上的间谍活动,人性的复杂性都是共通的。
间谍活动的核心是信息的收集与分析,这一行为涉及到隐私和自由的边界。
电影中的Gerd作为一名特工,他经常需要入侵别人的生活,窃取他们的私人信息。
这种行为涉及到了道德与伦理的挑战。
在现实中,各国政府也经常援引国家安全的名义,对外国政府或组织进行间谍活动。
这引发了人们对于隐私和自由权利的关注。
电影《窃听风暴》给观众一种反思的契机,使我们认识到了间谍活动对于个人权益的侵犯和对于社会价值观的冲击,进而引发了对于这种行为的反思。
此外,电影也让我反思了历史中的错误与教训。
片中,东德政府为了利益,对于普通人民进行了广泛的窃听活动,严重侵犯了人民的权益。
电影通过揭示这些历史中的丑陋面目,引起观众对于历史错误的反思,进而对于当下的社会问题有所关注。
《窃听风暴》读后感

《窃听风暴》读后感《窃听风暴》是一部由德国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执导的电影,也是一部经典的心理惊悚片。
影片以二战期间的柏林为背景,讲述了一名年轻的德国间谍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渐渐陷入道德困境的故事。
在这部电影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人性的脆弱和道德的挣扎。
首先,影片通过精心构建的情节和角色塑造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主人公马丁是一名年轻有为的德国士兵,他被派遣到柏林进行情报收集工作。
然而,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他渐渐发现自己被迫参与了一场涉及政治阴谋的游戏中。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得不面对自己内心的挣扎和道德的选择。
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开始思考自己的信仰和立场。
这种复杂的心理描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性的脆弱和矛盾。
其次,影片通过对战争时期的柏林进行真实再现,展现了道德困境下人们的生存状态。
在战争的阴影下,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种种牺牲和选择。
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下,道德和人性被置于了极大的考验之下。
影片中的角色们在这种环境下展现出了各自不同的生存方式和道德选择,让人深思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扭曲和挣扎。
最后,影片通过精湛的导演技巧和出色的演员表现,将这个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
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紧凑的剧情节奏,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演员们的出色表演更是让整个故事更加真实感人。
他们通过细腻的表演和真实的情感将角色塑造得栩栩如生,让人感受到了他们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总的来说,看完《窃听风暴》这部电影,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性的脆弱和道德的挣扎。
影片通过精心构建的情节和角色塑造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在战争的阴影下展现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在导演和演员的精湛表现下展现了这个故事的深刻内涵。
这部电影让我思考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扭曲和挣扎,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关爱身边的人。
希望通过这篇读后感,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这部优秀的电影,感受到其中的深刻内涵。
窃听风暴 影评

窃听风暴影评
《窃听风暴》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电影,它不仅令人震撼,而且引发了观众对隐私和道德的深刻思考。
首先,影片的剧情布局非常巧妙,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了窥视和窃听的世界。
观众在电影中仿佛成为了主人公,与他一同经历了种种窥探和隐私侵犯,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不禁为之心惊。
其次,影片对于道德和隐私的探讨也非常深刻。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人们的隐私越来越容易被侵犯,而电影正是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引发了观众对于这一现象的深刻反思。
影片中的角色在窥探他人隐私的同时,也不断被他人窥探,这种互相侵犯的现象让人深感不安。
最后,影片的表现手法也非常出色。
导演通过精妙的镜头运用和剪辑手法,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中。
同时,影片的音乐也非常出色,为故事增添了许多悬念和紧张感。
总的来说,电影《窃听风暴》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它不仅在视听上给观众带来了震撼,更引发了人们对隐私和道德的深刻思考。
这部电影绝对值得一看,它将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引发你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窃听风暴 影评

窃听风暴影评
电影《窃听风暴》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心理悬疑片,导演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堡以其精湛的导演技巧和深刻的故事情节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影片以一个窃听狂的视角,讲述了一对夫妇之间的隐秘和谎言,以及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
在这部影片中,观众被带入了一个扭曲的现实世界,不断地被引向错误的方向,直到最后揭开真相。
首先,影片的剧情设置非常引人入胜。
从一开始,观众就被带入了一个充满谜团和悬疑的世界,不断地猜测着主人公的真实动机和行为。
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被带入了一个扭曲的心理世界,不断地思考着现实与虚幻之间的界限。
这种心理悬疑的张力让观众在整个影片中都保持着高度的紧张和好奇心。
其次,影片的视觉呈现也非常出色。
导演运用了许多特殊的镜头语言和画面构图,营造出了一种扭曲的视觉效果,让观众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
尤其是在窃听狂的视角下,观众能够感受到一种异样的视觉体验,仿佛置身于一个扭曲的现实世界之中。
最后,影片的主题也非常值得深思。
通过主人公的行为和心理
活动,影片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隐秘性,以及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误解。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主人公的孤独和困惑,也能够反思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和选择。
总的来说,电影《窃听风暴》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心理悬疑片,它通过精湛的剧情设置、出色的视觉呈现和深刻的主题探讨,给观众带来了一次深刻的心灵共鸣。
这部影片不仅是一次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值得观众们细细品味。
《窃听风暴》谎言与真相,交织于监控风暴

《窃听风暴》谎言与真相,交织于监控风暴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影像和故事情节将观众带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而在这个世界里,谎言和真相常常交织在一起,让人难以辨别。
《窃听风暴》就是一部以谎言和真相为主题的电影,通过对监控风暴的揭示,引发了观众对权力、隐私和道德的思考。
影片以柏林墙倒塌前后的德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由东德情报机构策划的监控行动。
在这个行动中,情报机构通过窃听电话、搜集情报等手段,试图掌握人们的一举一动。
然而,这个监控行动并非只是为了国家安全,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动机。
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和角色的交错,观众逐渐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这个监控行动不仅仅是为了对抗敌对势力,更是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在这个故事中,谎言和真相交织在一起,让人难以分辨。
情报机构不仅通过监控来获取真相,同时也通过制造谎言来控制人们的思想。
他们利用人们的弱点,制造了一系列的谎言和幻觉,让人们相信他们所说的一切。
这种谎言的力量远远超过了真相,让人们陷入了一个无法自拔的迷局。
观众在电影中不禁思考:在这个谎言与真相交织的世界中,我们如何辨别真相?又该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和权利?电影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展开,深入探讨了权力、隐私和道德等重要议题。
情报机构代表了权力的集中和滥用,他们通过监控来掌控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让人们无法自由地生活。
而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隐私和权利被无情地践踏。
电影中的角色们为了追求真相和自由,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向观众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我们应该保护自己的隐私和权利,不被谎言所蒙蔽。
《窃听风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它通过对谎言和真相的交织揭示了权力的滥用和个人隐私的侵犯。
影片通过精彩的剧情和出色的演技,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谎言和阴谋的世界。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禁思考: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隐私还能得到保护吗?我们又该如何辨别真相?这些问题都引发了观众对社会和个人生活的思考。
总之,电影《窃听风暴》通过对谎言和真相的交织揭示了权力的滥用和个人隐私的侵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窃听风暴》意识形态的建构
【摘要】电影,无论是作为工业还是文化产业而言,都是在政治及商业机制控制下产生的。
同时,电影制作也是主观意识的反映,是控制大众意识形态的手段。
本文以德语电影《窃听风暴》为例,从文本编码、叙事结构等媒介语言方面分析,探讨电影中意识形态的构建。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中都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也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力量。
”1两人对意识形态所下的定义带有明显的阶级色彩,也正是这两位德国人对社会主义的构想促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诞生。
更为讽刺的是,社会主义分化了他们的祖国。
德国在二战后被美、苏两大阵营瓜分为西德和东德。
影片中发生的故事正是讲述在1984年,整个东德笼罩在国家安全局的高压统治之下,魏斯曼是国安局的一名特工,奉命监听东德戏剧家德瑞曼及其女友克莉丝塔西兰。
在监听过程中,魏斯曼渐渐对这家人的生活产生了兴趣,开始暗中帮助他们。
德瑞曼匿名登在西德《明镜》报上的文章引起了特工的注意,随后,克莉丝被捕后出卖了男友,最终内疚自杀。
魏斯曼帮他们脱离了危险,但随后被发现并革职。
多年后,德瑞曼翻查资料得知魏斯曼曾帮自己脱离险境,为他著书,名叫《好人的奏鸣曲》。
极权主义下的统治
终身致力于文化与大众文化研究的英国人斯图亚特·霍尔建立了一套编码解码的理论,他告诉我们,文本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编码者与解码者采用的代码不一样,文本的意义也会发生变化,而这种意义的断裂与意识形态的差异和政治立场密切相关。
2按照霍尔的理论,呈现在电影中文本身即是一个编码的成品,语句或场景里折射的是作者的直接态度。
影片的开头,一段无声独白清晰地给读者交代了故事的大背景。
“1984年,东柏林全面封锁,人民受到斯塔西严密监控,也就是东德秘密警察。
这是一个由10万专职人员20万线民所组成的情报机构,他们确保了无产阶级专政,其开宗明义的目标就是无所不知”。
这段文字不足百字,却包含了多个诸如“全面封锁”“人民”“严密监控”“秘密警察”“无产阶级专政”等带有强烈阶级色彩的词语,给影片渲染出一种沉重、严肃的氛围。
不仅如此,影片中通过艺术家的文章赤裸裸地对社会主义统治进行了讽刺和鞭挞。
影片中以艺术家群体的生存状况,反映东德极权统治的无情和冷酷。
艺术家处处受到政治控制,甚至要为事业委屈献身。
其中,导演雅思卡被文化部长列入黑名单后郁郁寡欢,最终选择自杀。
好友之死激发了德瑞曼批判极权政府的决心。
这是他写给雅思卡的悼词,也是后来发表在西德《明镜》报中的文章。
“在
汉斯拜姆街上的统计局,什么都会算,什么都知道。
我一年买几双鞋?2.3双。
我平均一年看几本书?3.2本。
每年多少毕业生成绩拿A?6347个。
”精确的数字,反映的正是东德人
民生活是无时无刻不受到秘密警察的监控。
“但有一件事他们却不算,也许连最官僚的人都会觉得不忍,那就是自杀人数。
······1977年,我国停止统计自杀人数,大家称呼他们是
‘自我谋杀者’,但这与谋杀无关,没有热血,没有激情,只剩死寂,万念俱灰。
”这段文本的设置和编码过程,透露出编者的用意所在,即揭露社会主义极权统治下的人性惨淡。
相对于文字作品而言,电影更多是依靠镜头语言表达意图。
清一色的灰墙白瓦建筑,干枯的树枝,夜晚空无一人的十字路口,暗淡的路灯等等,这些镜头表现的是一个毫无生气的社会,一个让民众透不过气的社会。
在特工魏斯曼带人到德瑞曼家中安装窃听器材时,邻居的莫妮可太太也在门孔上观察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但是被魏斯曼发现并以除去她女儿玛莎在大学的位置威胁妇人不得将事情说出去。
仅在这一小插曲中,便投射出当时整个东德的缩影。
其一,魏斯曼本来要监控的是戏剧家德瑞曼,与他邻居无关,但他连隔壁的家庭状况也一清二楚。
其二,莫妮可太太偷窥的举动也反映了当时东德民众处处受控,也得不得以监控别人保存自身的状况。
正如乔治·奥威尔的《1984》所描述的那样,“老大哥的电幕掌控和控制着人民的思想。
你只能在这样的假定下生活—从已经成为本能的习惯出发,你发出的每个声音,都是有人听到的,你的每一个动作,除非在黑暗中,都有人仔细观察的。
”3这是一个丈夫出卖妻子,儿女出卖父母的社会。
人性的抗争
影片的叙事结构是以两条线交叉进行的。
一边是围绕特工魏斯曼对德瑞曼的监听而展开,一边则是围绕戏剧家德瑞曼与身边的作家朋友和女友的生活而展开。
影片采用蒙太奇式的手法,将各个主要人物的故事来回穿插,以文艺工作者群体的遭遇来反映社会主义社会的大环境。
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看似牢不可破的国家机器,往往最先是从内部开始的。
特工魏斯曼是国家安全局的一名高级监听人员,他善于分析人的心理,处理事情有条不紊、注重细节,连走路的步伐感也十分强烈。
他就像是国家机器中的一颗零件,按着既定的工序在运转。
但你会发现,他身上缺少了一样东西,就是感情。
一个再怎么冷酷的人也需要感情的宣泄。
他看到了克莉丝后被她的美貌和演技所吸引,他在监听德瑞曼和克莉丝做爱的过程时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境地,甚至偷偷跑去找他们的床单,感受那股气味。
当德瑞曼得知好友死去的消息时,他弹钢琴来抒发悲伤的感情,在监听器另一头的魏斯曼也被这种悲伤的情绪感染而捂头掉泪。
正是人性中最弥足珍贵的感情让魏斯曼改变初衷,转而暗中帮助德
瑞曼一家。
为了得到情感上的满足,魏斯曼找来了妓女帮忙。
但当他向妓女提出能否多停留一会时,对方的答案是:我还有客人在等着。
在东德这样一个严密监控人民的国家,妓女应该是官方严厉打击的对象,而她竟能为国家安全局官员服务,这说明在官方的法律和准则里,普通公民嫖娼是违法的,但体制内的官员除外,他们可以随意满足自己的性欲。
贯穿全文的还有文化部长对女主角的潜规则行为。
在克莉丝没有应约到酒店跟他赴会时,他失望至极,神情茫然的坐在床上发呆。
这些互相联系映衬的故事情节也是对标榜社会主义的东德双重政治标准的辛辣讽刺。
影片中,女性角色成为为数极少的女性角色之一。
女性地位在影片中的反映也集中在这位颇受欢迎戏剧演员克莉丝身上。
她的美貌吸引了国家文化部长,引起了后者对她男友的妒忌并最终导致了监听任务的下达。
克莉丝为了保住自己的艺术地位,不得的委身于文化部长。
在男友得知此事后,她好不掩饰自己的行为并表示了自己的无奈。
作为一名女演员,她毫无抗争的勇气,只能靠出卖身体来换取地位。
不仅如此,她还一直通过服食禁药来平复自己的情绪。
后来,她因禁药而被逮捕,并迫于压力出卖了男友德瑞曼。
通过发生在克莉丝身上的层层故事,影片中表现了女性在当时是处在一种任人摆布、无法求全的弱小地位。
“自20世纪60年代后,电影批评由原来的美学审视转向文化批评,当中重要的一维便是意识形态批判。
”4将电影文本置于文化的整体语境来考察是主流方向。
这是因为,意识形态在电影中隐喻的方法向观众潜移默化的传送观念,影响观众的行为。
通过文本设置,叙事结构等媒介语言对意识形态的建构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影片的内容,形成自己对影片的解读。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于1845-1846
【2】:庄晓东主编《传播与文化概论》人民出版社第219页
【3】:乔治奥威尔著《1984》1949年出版
【4】:吴卫华:《意识形态与电影的意识形态批评》
/view/4e931eef5ef7ba0d4a733b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