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硬化的中医发病机制
多发性硬化症状的中医诠译、脏腑属性分析

【 Ke y w o r d s 】 mu l t i p l e s c l e r o s i s ;s y m p t o m; s y n d r o m e ; p a t h o g e n i c m e c h a n i s m
・
临 床 研 究
・
多发 性硬化症状 的中医诠译 、 脏腑属 性分析
樊永 平 张 庆
( 1 .首都 医科大学 附属 北京 天坛医院 中医科 , 北京 1 0 0 0 5 3 ; 2 .北京 同仁堂 中医医院妇科 , 北京 1 0 0 0 5 1 ) 【 摘要 】 以 中医经典理论为主 , 解释多发性硬化症状 的病理 机制 。将这 些症状 进行证 候归 纳和脏腑 属性推 演 , 最 终认 为 , 多 发
多 发性 硬化 是 中枢神 经 系 统 的炎 性脱 髓 鞘 疾 病 , 脑呜。 因时 间 和 空 问 的 多发 而 命 名 , 其症状复杂而多变 , 治 2 ) 眼 睛症 状 : 眼胀 、 眼痛 、 眼斜 ( 斜视 ) 、 歧视 ( 复 疗 难度 极 大 , 迄 今 为 止 仍 是 世 界 性 难 治 病 。 目前 , 视) 、 凝视 、 视物 褪色 ( 如深 红 变为粉 色 , 正常 色 彩变 为
d e i f c i e n c y o f l u n g a n d s p l e e n q i , P h l e g m,b l o o d s t a s i s a n d h e a t j o i n e d p a t h o g e n i c c a u s e .T h e s e r e s u h s l a i d f o u n d a t i o n f o r t r e a t m e n t a n d
多发性硬化的中医发病机制

多 发 性 硬 化 的 中 医 发 病 机 制
吴 林 李 鹏 徐 兴 华 。
1 .广 西 中 医 学 院 第 一 附属 医 院 南 宁 5 0 2 2 3 0 3 .广 西 中 医学 院
关键词 : 多发 性 硬 化 ; 腑 ; 脉 脏 督
中 图分 类 号 : 5 3 文 献 标 识 码 : R9 A
文 章 编 号 : 0 5 5 0 ( 0 0 0 - 1 90 1 0 — 5 9 2 1 ) 10 — 2 2
多 发 性 硬 化 ( lpeslrss MS 是 一 种 主 Mut l c o i, ) i e 要 累及 中枢神 经 系统 白质并 导 致 多部 位 髓鞘 脱 失 的 自身免 疫 性 疾 病 , 有 易 复 发 和 致 残 率 高 的 特 点 。 具
话 ・痿 论 》 “ 乃 正 气 本 虚 , 成怫 郁懈 惰 之 病 , :痿 致 为
柔 缓之 邪 , 以不 足名 之 。故 或 因 初感 湿 痹 , 久 成 当 郁 热 , 血渐 虚为痿 者 有 之 , 以拘 论 也 。关 于 内生 湿 气 难 ” 热, 主要 是 指 因饮 食 厚 味 等导 致 中焦 受损 , 胃亏 虚 脾
1 肾精 不足 , 髓海 失充
肾中精气 乃机 体 生命 活 动 之 本 , 育 就 健 全 , 能 充 分 发 挥 其 精 明 脑 就
内生湿 热而 致痿 。谢 仁 明 认 为 相 当一 部 分 病 人 活
居 湖 畔 海 滨 , 居 住 、 作 于 潮 湿 秽 浊 的环 境 之 中, 或 工
临床 表 现 为 瘫 痪 、 木 、 性 痉 挛 、 语 、 力 障碍 、 麻 痛 失 视
运用证素辨证理论探讨多发性硬化中医分型思路

疗。 综 上 可 见 , 发 性 硬 化 中 医分 型 目前 缺 乏 统 多
一
1 多发 性硬 化 的诊 断和 辨证现 状
多 发性 硬化 ( ut l slrs , ) 一 种免 疫 m lpe ceoi MS 是 i s
、
公 认 、 观 的标 准 , 涉 及 证 型 多 而 繁 杂 , 客 所 治
硬 化 临 床 分 为 4型 : 发 缓 解 型 MS(ea s g 候 ” 症 状 、 征 等 临床 信 息 ) 复 rlpi n ( 体 的辨 识 , 以确 定 病 变本
rmiig MS R MS 、 继 发 进 展 型 MS(eo d r 质 , e tn , R ) t scn ay 它包 括 病位 证 素和 病性 证 素 。其 中病 位证 素 2 0 porsie rges MS S MS 、 原 发 进 展 型 MS(r r 项 : 神[ 、 、 、 、 、 、 、 、 肠 、 v ,P ) pi y ma 心 脑】心 肺 脾 肝 肾 胃 胆 小 大肠 、 porsie MS P MS 、 展 复 发 型 MS porsie 膀 胱 、 宫 、 室 、 rges ,P ) 进 v (rges v 胞 精 胸膈 [ 焦]少 腹 [ 焦] 表 、 表 上 、 下 、 半 rlpig MS P MS 。 ea s , R ) n
步。
以证 素为 核 心 的辨证 理 论 , 在原 有 中医辨 证 4 结 语 是 理 论 基 础 上 的 创新 . 比较 深 刻 、 体 地 揭 示 了 中医 具 综上所述 , 以证 素为 核 心 的辨 证 体 系 , 学 地 科
辨 证 的基本 规 律 和基 本原 理 。它 先 辨 有 限 、 固定 的 将 各种 疾 病分 为病 位 证素 和病 性 证 素 , 为辨 证 的 作 证素 , 再确 定 复 杂 、 多样 和 动态 的证 名 , 后 以 病位 基 本 单 元 , 示 出辨 证 思 维 的 内在 规 律 , 辨 证 方 然 揭 使
261例多发性硬化患者临床特点和中医证候分布

【 关键词 】 多发性硬化 ; 特点 ; 临床 中医证候 【 中图分类号 】 R22 4
Cln c lf a ur sa r d to lCh n s e cne s n o e t p s p e e a in o i ia e t e nd t a ii na i e e m dii y dr m y e r s nt to f
用 临床
病例分析统计方法 , 2 1 MS患者的临床特点 、 对 6例 舌苔脉象 和中医证型进行归纳 、 分析 。结果
本组 病例女性 与男性 患者之 比
为 18 1 患者 发病 年龄在 2 4 . :, 0~ 0岁之间 的 11例( 8 )8 . % 的患 者无 明显的诱因 , 5 5% , 2 0 以急性起病 、 复发 一 缓解多见 , 平均复发
2 1 6月 0 2年
首 都 医 科 学 学 报 大
y J u n lo a i lMe ia v r i o r a fC pt d c lUnie st a
Jn 0 2 u .2 1
V0. No 3 133 .
第3 3卷
第 10 -75 2 1 .3 0 4 d i 1. 9 9ji . 0 67 9 .0 2 0 . 0 ] s
21 , . 次 大多数患者以感觉 、 觉和运动障碍为首发和就诊 即时症状 , 视 中医辨证 有肝 肾阴虚 、 ’ 脾 肾阳虚 、 阳两 虚 、 阴 脾气 不足 、 痰热 瘀 阻等 , 主要 涉及 肾 、 、 3种脏器 。结论 肝 脾 本组病例证候要 素 以肝 肾阴虚 、 肾阳虚 、 、 脾 痰 血瘀 、 、 为最多 。因此 , 湿 热 MS本虚 以肝。 肾阴虚 、 肾阳虚 为主 , 脾 邪实 以痰 、 血瘀 、 、 湿 热合而为病 为主。其 中肝 肾阴虚和痰瘀 内阻 的病理机制在多发性 硬化患者 中具 有 普遍性和代表性 , 一特点从患者 的舌象和脉象 上也 可以得到佐证 。 这
多发性硬化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多发性硬化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伏后发病,推测这种目录可能足痫毒。
dM s 患者m 液、脑脊液中发现事种病毒的抗体滴度增高。
麻略病《≈一种嗜神经g 毒,在r Ⅱ纪20年代就发现M s 患者血清滴度明址增高.但足¨s 的地域、人种分巾与该病毒的*布大相径旌。
EB 病市(Epst eLn …gavIr us ,EB V )卡要性犯B 淋B 细胞.多项研究发现M s 患者n :早年礴染EB V 的J 乙宰很岛,少数研究“为高选100%。
曾感染过的^群M s 发牛率较未感染青高8倍.EB V 抗体的滴度水平与M s 的发病也成m 相关(H ande lA E .-11li —n^J .D i SaN t oG ,eta 』2010:A s cher i o^.M ungerK L2010)。
人粪疱跨病毒6型(1lu 衄n her pesvi r us 一6,删v 一6)主要感染C D 4+T 细胞,研究表明H H V 6活动性的感染增加M s 的发病厦复发(K uusi s t ol LH y6t Y H.K aT es S .m 』2008)。
其它Ⅱ能与M s 有关的病毒还包括副流毒病毒、水痘旃毒、人类嗜T 柞E 细胞病毒、』.多癌病毒、小微糖核酸病毒等(B r a hicH 20l0)。
但是{:述结论多是通过检测抗体得m .j £未能从患者C N S 组织中分离出病毒,所以目前认为病毒本身不会导致M s .m 是感染后诱发的自身免疫反廊致病,具体的机制±要包括以F 两种:①分f 模拟机制外源的捕毒感染后会激活T 淋B 细胞州起特异性免疫应答,如果病毒的抗原决定簇与卟s ∞髓鞘抗原相似.就会导致交叉免疫反应,从Ⅲ攻击自身的髓鞘组织。
@表位扩展:足指免疫应答从针对某个抗原到其他抗原逐渐生多样化,它奉来£机体的一#保护机制,以晟有效的攻击方式对更多的外来抗Ⅱ产生应菩。
但是如果扩展到自身抗原就台导致f 常组织的损伤而致病(M c M a hon E J ,B ai 】eys L ,环境因素M s 的忠舾半随地理纬度的升高m 增加,热带地E 多小F5人/10打.盟带、寒带地K 选100~200人/10打,运讣布规律*■R 绝对性,如地*加拿^n ∞《带∞目日特^忠病率较低.Ⅲ地中海南部的撒丁岛居民发病率很高,这提示种族、其他环境因素等也影响着M s 的靛病(M iloR .K abanaE 2010)。
多发性硬化的中医辨证论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

虚 损 : 天禀赋 不足 或 素体 阳虚 , 外 感寒 邪 , 先 或 阳气 受 损, 皆可 致 肾阳虚 损 。 “ 阳者 , 卫外 而为 固也 ” 《 问 (素
・
生气通天论》 。肾阳虚损, ) 卫外不 固, 则极易感受
肾虚封藏失职 , 肾精不足 , 精不生髓 , 影响脑髓生成 , 或 不能充养脑髓而发生病变。《 素问 ・ 五脏生成篇》 : 说 “ 诸髓 者 皆属 于 脑 。 《 枢 ・ 论 》 : 脑 为 髓 之 海 ”灵 海 说 “
1 M S中 医病 因病机
乏, 筋骨失养 , 则痿软无力 ; 肝开窍于 目, 阴虚亏 , 肝 目 失 阴精滋养 , 目不 明 ; 则 阴 虚 火 旺 , 则 甚 出现 眩晕 、 耳
鸣、 头痛 等症 ; 阴 虚 风 动 , 或 出现 痛 性 痉 挛 , 痫 发 作 癫 等 。MS反复发 作或 重症者 缠绵 不愈 、 病势 渐进和 晚期 C NE E ME C NE No e e . 0 , 16 No. RL HI S DI I v mb r 2 1 Vo . 1 6
,
多 发 性 硬 化 的 中 医 辨 证 论 治 及 中 西 医 结 合 治 疗 思 路
孙 怡 陈士奎
(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 医院, 北京海淀区西苑操场 1号 ,0 0 1 109 )
患 者 , 累及肝 肾 , 致肝 肾虚 损 , 肾 阴虚 。2 肾 阳 多 遂 肝 )
中医学认 为 , 本病 与先 天禀 赋不足 相关 , 肾为先 而 天之 本 , 与 肾密 切 相 关 。《 枢 ・ 脉 》日: 人 始 故 灵 经 “
生, 先成精 , 精成而脑髓生。 《 ” 素问 ・ 金匮真言论》 : 说 “ 夫精 者 , 生之本 也 。 此谓 肾中精 气 , ” 是脑 髓 生 成 和机 体生命活动之本 , 肾精充足 , 只有 才能生成脑髓并保证 脑髓 的健康发育、 成长。先天禀赋不足之根本为肾虚 ,
多发性硬化症的临床分析

多发性硬化症的临床分析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CNS)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以神经髓鞘损害为特征。
临床上,多发性硬化症呈现出多样化的症状和临床表现,如运动异常、感觉异常、视觉障碍、认知和情绪障碍等。
该疾病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功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对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了挑战。
本文将对多发性硬化症的临床分析进行探讨,以期增加对该疾病的理解。
一、疾病特征及发病机制多发性硬化症作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目前的研究表明,该病主要通过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引起,导致免疫细胞攻击松髓鞘周围的神经纤维,引起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这一过程会导致脱髓鞘和神经纤维的损坏,最终导致神经信号传导的障碍。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多发性硬化症的临床表现广泛多样,取决于病变的部位和程度。
最常见的症状包括运动和感觉异常、疼痛、视觉障碍、认知和情绪障碍等。
1. 运动和感觉异常:患者可能出现肢体无力、肌肉痉挛、协调障碍和平衡问题等。
同时,感觉异常如痛觉过敏、触觉异常和感觉消失等都是常见的症状。
2. 视觉障碍:多发性硬化症常引起视神经炎,导致视力下降、眼球运动障碍和视野缺损等症状。
这些症状往往表现为双眼视力模糊或出现黑点或闪光点。
3. 疼痛:多发性硬化症患者可能出现各种类型的疼痛,如神经痛、肌肉疼痛和颅神经痛等。
这些疼痛往往会限制患者的日常活动和生活质量。
4. 认知和情绪障碍:多发性硬化症也会影响患者的认知能力和情绪状态。
认知障碍表现为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和思维缓慢等。
情绪障碍则包括抑郁、焦虑和易怒等症状。
诊断多发性硬化症需要综合临床症状、病史、体格检查和神经影像学检查等。
常用的神经影像学检查包括脑MRI和脊髓MRI,可用于发现病变灶和脱髓鞘的存在。
三、治疗方法及挑战目前,多发性硬化症尚无根治方法,治疗主要以减轻症状、控制疾病进展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目标。
中西医治疗多发性硬化的研究进展

2 西 医治 疗
外感湿热之邪上犯于脑 ,蔽阻清阳,致脑髓受伤 ,神机不用 ,
湿热灼伤血脉或 阳明湿 热伤 筋 , 卫气血运行不畅 ,致筋弛 营
不收 ,乃为痿病证【。重者外感 热毒 , 而不 去 ,内灼于脑 , 1 1 伏
耗 灼脑 汁 , 损伤 脑髓 ,久则痰 阻脑 络 ,脑髓失养 ,临床多有
即反复发作 ;二是空 间多发 ,即部位多发 。发作性症状 的发
生率 、临床表现 不一 , 中以痛性 强直 发作 、发作性感 觉异 其
血黑便 ,肢体肿痛 , 唇青 舌紫或有瘀斑 ,脉细迟涩属 气滞 血 瘀 ,治宜益气养血活血 , 方用补阳还五汤合 小柴胡 汤化裁 。 1
处方 :黄芪 、党参 、丹 参各 1 g,生地黄 、白芍各 1 g,柴 5 2
髓汤 ,重用生地 、淫羊 藿 、灵芝 、蜈蚣 等药 ,能抑制免疫 功 能的亢进 , 促进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 , 既可减少激素用量 , 减 轻激素 副作用 ,又 能减少 MS复发 ,并改善 MS的临床 和神 经受损体 征 , 具有一定 的临床效果。治疗 多发性硬化的 代表 方二 黄方( 胶囊 ) 为樊永 平教授 的临床 经验方[ 5 4】 - 。在治 疗多 发性硬化 的过程 中,要避免热疗 、热 浴、热饮 ,包括 中 药 水煎 宜凉 饮 ,这对 于预 防其 复 发十分 重要【。 2 】
和视神经 最常见 。多发性 硬化有两个 特点 ,一 是时间多 发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发性硬化的中医发病机制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脏腑;督脉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白质并导致多部位髓鞘脱失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易复发和致残率高的特点。
临床表现为瘫痪、麻木、痛性痉挛、失语、视力障碍、共济失调、精神症状或智能障碍等。
近年来,国内学者根据临床经验,在分析、整理文献并结合现代西医理论的基础上,开始对中医药治疗MS进行研究[1],现已取得一定进展。
1 肾精不足,髓海失充
肾中精气乃机体生命活动之本,肾中精气充盈则髓海得养,脑的发育就健全,就能充分发挥其精明之府的生理功能。
若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则目眩昏花,虚风内动,上扰清窍则眩晕作矣。
刘晓艳等[2]认为本病肾虚为本,血瘀为标,病位在脑髓,其发病与肾、肝、脾有关,尤其与肾关系密切。
肾气充盈则髓海得养,脑功能健全;肾虚则髓不得生,髓海不足,脑失所养,因此,肾虚是MS的主要病机。
2 肝功不调,筋脉失养
《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儒门事亲》更进一步指出
“掉摇眩运,非风木之象乎?迂曲劲直,非风木之象乎?手足掣颤……筋急挛搐……皆是厥阴肝之用也”。
由此可知,眼球及肢体的震颤也与肝功能失调有关。
董浩认为[3]MS的视力障碍、肢体无力、瘫痪眼球和肢体的震颤以及精神状态的异常等症状与肝关系密切。
认为多发性硬化症的发生和病理过程中存在肝功能失调的病机。
3 脾胃亏损,肢体痿软
《证治汇补》:“气虚痿者,因于饥饿劳倦,脾胃气虚,百骸溪谷,皆失所养,以致宗筋弛纵。
凡人病后手足痿弱者,皆属气虚。
所谓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故不用者是也。
”邱仕君[4]根据邓铁涛教授的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多发性硬化病机主要为脾胃虚损,气血亏乏。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气机升降出入之枢机。
脾主肌肉四肢,脾虚生化濡养不足,故四肢沉重无力,痿软不能随用;脾虚胃弱,升降枢机不利,则语言不清,吞咽困难;脾胃虚损,气血生化乏源,肝血不足,肝窍失养,故见视朦、复视、视力障碍;病人多见腰膝痠软、甚或瘫痪、舌淡胖有齿印、脉沉缓等一派脾肾两虚之征象。
4 湿热浸淫,阴亏津耗
湿热之邪日久则耗伤气血、津液,如《医论医话·痿论》:“痿
乃正气本虚,致成怫郁懈惰之病,为柔缓之邪,当以不足名之。
故或因初感湿痹,郁久成热,气血渐虚为痿者有之,难以拘论也。
”关于内生湿热,主要是指因饮食厚味等导致中焦受损,脾胃亏虚内生湿热而致痿。
谢仁明[5]认为相当一部分病人活居湖畔海滨,或居住、工作于潮湿秽浊的环境之中,此类病人舌象多腻苔、滑腻苔、腐苔,一派湿浊中阻之象,其病位在中焦脾胃。
盖脾失健运,致使水谷精微不能布散于四肢,筋骨、肌肉失于荣养而成痿证,临床上从湿浊或痰湿论治常可获良效。
5 奇经亏损,八脉失养
奇经亏损,尤其是督脉亏损,八脉失养,致人体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皆气血阴阳之温煦润养, 可致痿废之变。
奇经中的督脉,其循行路线恰在脊髓与脑。
吴以岭[6]认为奇经八脉对十二经、经别、络脉起着广泛的联系作用,并主导调节全身气血的盛衰。
督脉虚损,奇阳虚乏,不仅统帅、督促全身阳气的作用减弱,且循行部位受累尤甚,脊髓与脑皆失温养而发病,此与现代医学认为运动神经元病主要为选择性损害脊髓前角、脑干神经元的慢性疾病,在发病位置及机制上极为吻合。
李永利[7]认为MS是“奇经亏损,八脉失养”所致,而见腰脊酸痛,胸胁如束,肢麻无力。
6 结语
综上所述,本病临床辨证错综复杂但多与脏腑密切相关,尤其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