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3.2单级晶体管放大器
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实验报告

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的工作原理;2.通过实验验证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的放大特性。
二、实验仪器与器件:1.功能发生器;2.直流稳压电源;3.2N3904NPN型晶体管;4.脉冲发生电路;5.负载电阻;6.示波器等。
三、实验原理:四、实验步骤与过程:1.搭建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电路,根据实验原理连接好各个器件与仪器;2.将直流稳压电源的正极接入收集端,负极接入基极,并合理调节稳压电源的电压和电流;3.通过功能发生器向基极注入正弦信号,调节发生器频率和幅值;4.同时连接示波器,观察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的波形;5.改变输入信号的频率和幅值,记录输出信号的变化;6.对比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确定放大倍数。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1.在不同频率下,记录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的幅值,并计算放大倍数;2.提取数据,绘制频率与放大倍数的关系曲线;3.分析曲线特点,讨论晶体管放大器的工作频率范围;4.对比不同输入信号幅值下的输出信号,分析并解释放大器的失真情况。
六、实验结果与结论:1.经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计算,可以得出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在一定频率范围内具有较好的放大效果;2.放大倍数随频率的增加而下降,且存在失真现象;3.实验结果与理论相符,验证了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的放大特性。
七、实验心得与体会: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入了解了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并且掌握了实验操作技巧。
实验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如输出信号失真、调节电源电压等,但通过耐心地调试和思考,最终取得了满意的实验结果。
通过这次实验,我不仅提高了对电路放大器的理解,还锻炼了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晶体管单管放大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晶体管单管放大器的基本原理和组成。
2. 掌握晶体管单管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调试方法。
3. 熟悉晶体管单管放大器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及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测试方法。
4. 提高对常用电子仪器及模拟电路实验设备的使用能力。
二、实验原理晶体管单管放大器是一种常见的放大电路,主要由晶体管、偏置电阻、负载电阻和耦合电容等组成。
实验电路采用共射极接法,通过输入信号u_i在晶体管的基极输入,放大后的信号u_o从集电极输出。
实验电路中,偏置电阻Rb1和Rb2组成分压电路,为晶体管提供合适的静态工作点。
负载电阻Rl接收放大后的信号,耦合电容C1和C2分别对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进行耦合,抑制交流干扰。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晶体管(例如:3DG6)2. 偏置电阻(例如:Rb1=10kΩ,Rb2=20kΩ)3. 负载电阻(例如:Rl=10kΩ)4. 耦合电容(例如:C1=0.01μF,C2=0.01μF)5. 函数信号发生器6. 双踪示波器7. 万用电表8. 直流稳压电源9. 实验电路板四、实验步骤1. 按照实验电路图连接电路,将各元件和导线接到实验电路板上。
2. 将函数信号发生器输出端连接到双踪示波器,设置信号频率为1kHz,幅值为1V。
3. 将直流稳压电源连接到电路板,调节输出电压为12V。
4. 调节偏置电阻Rb1和Rb2,使晶体管处于合适的静态工作点。
使用万用电表测量晶体管的集电极电流Ic和集电极电压Uc,使其满足Ic=2mA,Uc=6V。
5. 在晶体管基极输入信号,观察双踪示波器上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的波形,记录电压放大倍数。
6. 测量输入电阻Ri和输出电阻Rl,计算放大器的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
7. 调节输入信号幅值,观察输出波形,记录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
五、实验数据及分析1. 静态工作点调试结果:Ic=2mA,Uc=6V。
2. 电压放大倍数:A_v=20。
3. 输入电阻:Ri=2kΩ。
晶体管单级共射放大电路

晶体管单级共射放大电路晶体管单级共射放大电路是一种常见的电子电路,其主要作用是将输入信号放大并输出。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晶体管单级共射放大电路进行详细讲解。
一、晶体管单级共射放大电路的基本原理晶体管单级共射放大电路是一种基于晶体管的放大器电路。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控制晶体管的输入信号,使得输出信号得到放大。
在这个过程中,输入信号被送入到晶体管的基极,通过控制基极电流来控制晶体管的工作状态。
当基极电流增加时,晶体管会进入饱和状态,此时输出信号得到最大幅度的放大。
二、晶体管单级共射放大电路的组成1. 晶体管:负责实现信号的放大和控制。
2. 输入端:接收待处理信号。
3. 输出端:输出处理后的信号。
4. 耦合电容:连接输入端和输出端,起到隔离直流分量和传递交流分量的作用。
5. 偏置电阻:为了保证晶体管处于工作状态而设置的阻值较小且能够稳定偏置点位置的电阻。
6. 负载电阻:为了保证输出信号能够正常输出而设置的电阻。
三、晶体管单级共射放大电路的优缺点1. 优点:(1) 可以实现较高的放大倍数;(2) 简单易制作,成本较低;(3) 输出信号具有较好的线性度和稳定性。
2. 缺点:(1) 噪声较大,需要进行信号处理;(2) 输出阻抗较高,容易受到负载影响。
四、晶体管单级共射放大电路的应用领域晶体管单级共射放大电路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如音频放大器、射频功率放大器等。
同时,它也是其他复杂电路中的基础模块之一,在集成电路设计中也有广泛应用。
五、晶体管单级共射放大电路的改进方法为了提高晶体管单级共射放大电路的性能,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方法:1. 改变偏置点位置:通过调整偏置点位置来改变输出信号幅度和线性度。
2. 添加负反馈:通过添加反馈回路来降低噪声和增加稳定性。
3. 优化电路参数:通过选择合适的电容和电阻值来优化电路参数,进一步提高性能。
4. 使用多级放大器:通过使用多级放大器来增加放大倍数和稳定性,同时降低噪声。
六、总结晶体管单级共射放大电路是一种基于晶体管的放大器电路,其主要作用是将输入信号放大并输出。
单级晶体管放大器实验报告 [晶体管单级放大电路实验报告]
![单级晶体管放大器实验报告 [晶体管单级放大电路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cf82b76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30.png)
单级晶体管放大器实验报告 [晶体管单级放大电路实 验报告]
含发射极,基极和集电极)和场效应晶体管(包括源极,栅极,漏极)。晶 体管在电路中主要起放大和开关的作用。
2.共射放大电路原理图:
晶体管单级放大电路 试验目的:
1.把握放大电路的组成,基本原理及放大条件。 2.把握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测量方法。 3.观看晶体管单级放大电路的放大现象。 试验仪器: 1.双踪示波器 2.函数发生器 3.数字万用表 4.沟通毫伏表 5.直流稳压电源 试验原理:
实测
Ui 与 Uo 的波形
实测计算
实测
Uo/mV
实测计算
UL/V
Ui/mV
Ro/kΩ
Uo/V
4.输入电阻 Ri 的测量:
oபைடு நூலகம்
试验电路:
3.输出电阻 Ro 的测量
试验步骤:
试验电路:
1.安装上图连接电路,B 端输入正弦信号 UB=100mV〔峰峰值〕,f=1kHz。
2.用示波器观看输出波形 Uo,保证输出不失真。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第1页共1页
1.晶体管,又叫半导体三极管,其主要分为两大类:双极性晶体管(包
3.放大电路的本质为它利用晶体管的基极对集电极的操纵作用来实 现,即 iC= iB。放大的前提是晶体管的发射极正偏,集电极反偏。
4.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是指电压不失真时,输出电压 U0 与输入 电压 Ui 振幅或有效值之比,即 u=U0/Ui
试验内容: 1.静态工作点测量
第1页共1页
试验电路: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单级晶体管放大电路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单级晶体管放大电路实验报告篇一:晶体管单级放大器实验报告晶体管单级放大器一.试验目的(1)掌握multisium11.0仿真软件分析单级放大器主要性能指标的方法。
(2)掌握晶体管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测试和调整方法,观察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输出波形的影响。
(3)测量放大器的放大倍数,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
二.试验原理及电路VbQ=Rb2Vcc/(Rb1+Rb2)IcQ=IeQ=(VbQ-VbeQ)/ReIbQ=IcQ/β;VceQ=Vcc-IcQ(Rc+Re)晶体管单级放大器1.静态工作点的选择和测量放大器的基本任务是不失真的放大信号。
为了获得最大输出电压,静态工作点应选在输出特性曲线交流负载线的中点。
若工作点选的太高会饱和失真;选的太低会截止失真。
静态工作点的测量是指接通电源电压后放大器不加信号,测量晶体管集电极电流IcQ和管压降VceQ。
本试验中,静态工作点的调整就是用示波器观察输出波形,让信号达到最大限度的不失真。
当搭接好电路,在输入端引入正弦信号,用示波器输出。
静态工作点具体调整步骤如下:具有最大动态范围的静态工作点图根据示波器观察到的现象,做出不同的调整,反复进行。
当加大输入信号,两种失真同时出现,减小输入信号,两种失真同时消失,可以认为此时静态工作点正好处于交流负载线的中点,这就是静态工作点。
去点信号源,测量此时的VcQ,就得到了静态工作点。
2.电压放大倍数的测量电压放大倍数是输出电压V0与输入电压Vi之比Av=V0/Vi3、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的测量(1)输入电阻。
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Ri可用电流电压法测量求得,测试电路如图2.1-3(a)所示。
在输入回路中串接一外接电阻R=1KΩ,用示波器分别测出电阻两端的电压Vs和Vi,则可求得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Ri为(a)(b)oVo-电阻R值不宜取得过大,否则会引入干扰;但也不能取得过小,否则测量误差比较大。
通常取与Ri为同一数量级比较合适。
实验一晶体管单级放大器

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multisim仿真软件分析单级放大器主要性能指标的方法。
2、掌握晶体管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调试和调整方法,观察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输出波形的影响。
3、测量放大器的放大倍数、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
二、实验原理实验电路如图2.1-1所示,晶体管单级放大器V BQ =R2VCC/(R2+R3+R7)I CQ =IEQ=(VBQ-VBEQ)/R4IBQ=IEQ/βV CEQ =VCC-ICQ(R5+R4)1、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选择和测量放大器的基本任务是不失真的放大小信号。
为了获得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静态工作点应选在输出特性曲线上交流负载线的中点。
若工作点选的太高,则容易引起饱和失真;而选的太低,又易引起截止失真。
静态工作点的测量是指在接通电源电压后放大器输入端不加信号时,测量晶体管的集电极电流I CQ和管压降V CEQ。
其中V CEQ可直接用万用表直流电压档测C-E极间的电压既得,而I CQ的测量则有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1)直接法:将万用表电流档串入集电极电路直接测量。
此法精度高,但要断开集电极回路,比较麻烦。
(2)间接法:用万用表直流电压档先测出R5上的压降,然后根据已知R5算出I CQ,此法简单,在实验中常用,但其测量精度差。
为了减小测量误差,应选用内阻较高的电压表。
当按照上述要求搭好电路,在输入端引入正弦信号,用示波器观察输出。
静态工作点具体的调节步骤如下:现象出现截止失真出现饱和失真两种失真都出现无失真动作减小R 增大R 减小输入信号加大输入信号根据示波器上观察到的现象,做出不同的调整动作,反复进行。
当加大输入信号,两种失真都出现,减小输入信号,两种失真同时消失,可以认为此时的静态工作点正好处于交流负载线的中点,就是最佳的静态工作点。
去掉输入信号,测量此时的V CQ,就得到了静态工作点。
2.电压放大倍数的测量电压放大倍数是指放大器的输入电压Ui输出电压Uo之比Au=Uo/Ui (2.1-5)用示波器分别测出Uo 和Ui ,便可按式(2.1-5)求得放大倍数,电压放大倍数与负载Rl 有关。
电子线路实验单级晶体管小信号放大器

RC 1.478 k
⑵ 设置Q点并计算元器件参数
• 电容值的确定: ◇输入、输出耦合电容,CB、CC通常取(5~20) μF,在此取10μF; CB、CC用的是极性电容,连接 时要注意极性; ◇射极旁路电容CE通常取(50~200)μF,在此取 100μF; ◇ C0取1000pF。
⑶ 画出带参数的电路图
布线注意事项
1、布线的顺序一般是先布电源线与地线,然后按布线 图从输入到输出依次连接好各元器件和接线。在此条件下, 尽量做到接线短、接线少、测量方便。 2、 为便于检查,尽可能采用不同颜色的导线;尽量 在器件周围连线,并不允许导线在集成块上方跨过,或从 三极管下方穿过。 3、查线无误,才能接通电源。查线时仍以集成电路 或三极管的引脚为出发点,逐一检查与之相连的元件和导 线。
取标称值,RE=1.5 kΩ RE取标称值后,IEQ=3.3/1.5k=2.2mA
RB 2
VBQ I1
VBQ 5I BQ
I1 =(5~10)IBQ ,这里取I1=5IBQ
VBQ VBQ 18.18k I CQ I EQ 5 5 取标称值,RB2=15 kΩ
⑵ 设置Q点并计算元器件参数
• 依据指标要求、静态工作点范围、经验值进行计算。 ◇工作点稳定的必要条件: I1 >>IBQ , VBQ >>VBE ◇对于硅管,一般取: I1 =(5~10)IBQ ,VBQ =(3~5)v ◇对于小信号放大器,一般取: ICQ =(0.5~2)mA ◇电路的Q点由下列关系式确定: VBQ VBE VBQ VCC VBQ RE , RB1 RB 2 , RB 2 I EQ I1 VBQ
• 选择电路形式及晶体管 ◇采用分压式射极偏置电路,可以获得稳定的静态 工作点。 ◇因放大器上限频率fH ≥100 kHz,要求较高,故 选用高频小功率管3DG8,其特性参数 ICM=20mA, V(BR)CEO≥20V,fT≥ 100MHz。 ◇通常要求β的值大于AV的值,故选β=50。
晶体管放大器结构原理图解

晶体管放大器结构原理图解功率放大器的作用是将来自前置放大器的信号放大到足够能推动相应扬声器系统所需的功率。
就其功率来说远比前置放大器简单,就其消耗的电功率来说远比前置放大器为大,因为功率放大器的本质就是将交流电能“转化”为音频信号,当然其中不可避免地会有能量损失,其中尤以甲类放大和电子管放大器为甚。
一、功率放大器的结构功率放大器的方框图如图1-1所示。
1、差分对管输入级输入级主要起缓冲作用。
输入输入阻抗较高时,通常引入一定量的负反馈,增加整个功放电路的稳定性和降低噪声。
前置激励级的作用是控制其后的激励级和功劳输出级两推挽管的直流平衡,并提供足够的电压增益。
激励级则给功率输出级提供足够大的激励电流及稳定的静态偏压。
激励级和功率输出级则向扬声器提供足够的激励电流,以保证扬声器正确放音。
此外,功率输出级还向保护电路、指示电路提供控制信号和向输入级提供负反馈信号(有必要时)。
一、放大器的输入级功率放大器的输入级几乎一律都采用差分对管放大电路。
由于它处理的信号很弱,由电压差分输入给出的是与输入端口处电压基本上无关的电流输出,加之他的直流失调量很小,固定电流不再必须通过反馈网络,所以其线性问题容易处理。
事实上,它的线性远比单管输入级为好。
图1-2示出了3种最常用的差分对管输入级电路图。
图1-2种差分对管输入级电路1、加有电流反射镜的输入级在输入级电路中,输入对管的直流平衡是极其重要的。
为了取得精确的平衡,在输入级中加上一个电流反射镜结构,如图1-3所示。
它能够迫使对管两集电极电流近于相等,从而可以对二次谐波准确地加以抵消。
此外,流经输入电阻与反馈电阻的两基极电流因不相等所造成的直流失调也变得更小了,三次谐波失真也降为不加电流反射镜时的四分之一。
在平衡良好的输入级中,加上一个电流反射镜,至少可把总的开环增益提高6Db。
而对于事先未能取得足够好平衡的输入级,加上电流反射镜后,则提高量最大可达15dB。
另一个结果是,起转换速度在加电流反射镜后,大致提高了一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如: 103 容量为10×103pF=10000pF,即0.01µ F 104 容量为100000pF,即0.1µ F。 332 容量为3300pF 473 容量为47000pF,即0.047 µ F
注意:
例如:
第三位数如果是9,则倍乘数为10-1 。 229表示22× 10-1pF,即2. 2 pF 339表示33× 10-1pF,即3. 3 pF
RIGOL
C1
R B2
C2 Co CE
vo RL
vi
RE
原理图相当于二端口网络
频率特性
由于耦合电容以及三极管本身的极间电容的存在, 使放大器具有频率特性,只有中频段这些电容效应 可以忽略。 f=1kHz时,将信号源频率由低向高改变,当VO减小 到VO的0.707倍时,所对应的分别是fL 、fH。
+VCC RC RB1
最主要的参数的标记,色环电阻器有三环、四环、五 环三种标法。 三环色标电阻器:只表示标称电阻值 (精度均为 ±20%)。 四环色标电阻器:表示标称电阻值(两位有效数字 )和精度。 五环色标电阻器:表示标称电阻值(三位有效数字 )和精度。
色环电阻示例
第一环棕色,第一位有效数字为 1 第二环红色,第二位有效数字2 第三环红色,倍乘数102 误差环本色,误差为20%
C1
R B2
C2 Co CE
vo RL
vi
RE
四、实验内容
1、在面包板上安装电路,加+12V电源。
2、测量与调整静态工作点VEQ、VBQ、VCQ , 并使Q点处于晶体管放大区。
3、用低频信号发生器加输入信号,测vo,同时用示波器观察vo波形应 不失真,计算A v =vo vi 。
4、测放大器的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 5、测量上限频率和下限频率。
实验原理
+VCC RC RB1
C1
R B2
C2 Co CE
共射级放大器原理图
vo RL
vi
RE
对于小信号放大器,一般取ICQ 0.5mA ~ 2mA
RE VBQ VBE ICQ VEQ ICQ RB 2 VBQ I1 VBQ (5 ~ 10) I BQ
RB1
VCC VBQ I1
而体积较小的电容器只标注数字,不标注单位 ,直接用数码表示容量。
例如:
10p表示容量为10pF 4.7µ 表示容量为4.7 µ F 3p3表示容量为3.3pF 10n表示容量为10nF,即0.01µ F 8n2表示容量为8.2nF,即8200pF
★数码表示法:不标单位,直接用数码表示容量 。 用三 位数字表示容量大小,前两位表示有效数字,后一位表 示倍乘数。
代表乘数
允许误差±% 颜色 代表数值 代表乘数 允许误差±%
101
1 紫 7 107 0.1
102
2 灰 8 108 白 9 109
103
104
105
0.5
106
0.25 本色
黑 0 100
金
银
10-1 5
10-2 10 20
电阻器的色环表示方法
第一位有效数字 第二位有效数字
倍乘数 第一位有效数字 第二位有效数字
读数时,量程是3的倍数,读0~3的刻度 值,量程是10的倍数,读0~1的刻度值 测量出来的数值是有效值。
示波器
示波器
晶体管图示仪
重新测量值的大小
可用检测晶体管是否损坏,
EE1640C系列函数信号发生器/计数器
片状电容用数码 法读数:102为 10×102pF 102
+VCC RC RB1
EB C
C
E C
C B
E
B E B C
E
B
面包板
横排:行与行不导通,半行之间不导通, 半行半行连通,即25个孔导通
纵列:列与列不导通,同列的五个孔相互导通
面包板的结构
布线要求
1、电阻电容导线首先成型,电阻电容导线水平垂直地插在 面包地板上,距离面包板2~3毫米。 2、电源和地线放置在横排,三极管放置在凹槽上。 3、布局与电路原理图一致:输入在左,输出在右,正电源在
函数信号发生器
函数信号发生器设置 波形:正弦波 频率:1KHz 幅度:14mVpp(均方根值约5mV)
毫伏表
毫伏表的量程多,频率范围宽,灵敏 度高,适用范围更广;毫伏表的输入阻抗 高,输入电容小,对被测电路影响小。 仪表指针偏转至满刻度的1/3以上区域 。如果事先不知被测电压的大致数值,应 先将量程开关旋至大量程,然后再逐步减 小量程。测量完毕时,应将量程开关旋至 最大量程档。
C1
R B2
C2 Co CE
vo RL
vi
RE
预习内容
预习3.13 运算放大器 预习要求:画出P141 三 预习要求中 1. (1)~(4) 的电路原理图,并计算出各个参数的值, 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提示:图3-13-6,C1=10uF,C=0.1uF
实验报告
1、画出电路原理图 2、给出实际电路选用元器件的参数 3、给出实验内容中的各个测量内容的结果 4、画出输入和输出信号的波形关系图,标出输入 输出信号的幅度
VCEQ VCC ICQ (RC +R E)
1 fH 2 ( RC / / RL )Co 1 fL CE 2 RE
R C //R L Av =- rbe
电阻的识别 ★直标法:将元件值和允许的相对误差等级直接用文字
印在元件上。
★色标法:用不同颜色的色环在电阻器的表面标志出其
5.电容器示例
0.22 63V
0.22µF
耐压
耐 6V 100µF
负极
压
103
容量100 µF 容量
正极
2.面积大的颜色所 对管脚为正
1.管脚长的为正
铝电解
负极标志
正极
电容
CD25V 47µF
负极
负极标记
三极管的识别
3DG8:管脚 朝上,小突 片最近的一 管脚为E, 顺时针分别 为EBC 9013:平的 一面对着自 己,管脚朝 下,从左到 右:EBC
截止失真
饱和失真
测输入阻抗Ri输出阻抗Ro
通过串联电阻法测出输入阻抗Ri,输出阻抗Ro ( 毫伏表要配合示波器测量)
R1
R0
10k 信号源 Ui
5mV
Ui’ Ri
放 大 器
U0'
U0 RL
图3-2-4
Vi ' Ri R1 Vi Vi '
VO 'VO RO RL VO
图3-2-5
+VCC RC RB1
RIGOL
3.2单级晶体管放大器
预习内容
预习3.13 运算放大器 预习要求:画出P141 三 预习要求中 1. (1)~(4) 的电路原理图,并计算出各个参数的值, 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提示:图3-13-6,C1=10uF,C=0.1uF
实验目的
1、掌握单级放大器的一种设计方法。 2、掌握晶体管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设置与调整方法。 3、掌握放大器性能的测量和调整方法。
允许误差
乘数
第一位有效数字 第二位有效数字 第三位有效数字
允许误差
乘数
色标辨认阻值示例
R=254×100=25.4KΩ
电阻的标幺值
1.65K Ω由 1.5K Ω替代 4K Ω 由 3.9K Ω替代 5K Ω 由 5.1K Ω替代 40K Ω 由 39KΩ替代
电容器的型号命名法
★直标法:将主要参数和技术指标直接标注在电容 器表面上 。 体积较大的电容器可标注材料、标称值、单位 、允许误差和额定工作电压或只标注标称容量和 额定工作电压。
上横排,负电源和地线在下横排。
直流稳压电源
CH1电流电压显示 CH1
OUTPUT按钮
CH1电流电压调
电源开关 CH1电源输出
电缆线
将表夹夹一根小导线, 再插到面包板上,不要 直接将表夹和元器件的 管脚相连。
函数信号发生器
常用菜单 菜单操作键 多功能旋钮
液晶显示屏
电源开关 信号输入输出 数字键盘区
第一环棕色,第一位有效数字 为 1 第二环紫色,第二位有效数字 为7 第三环lv色,第三位有效数字 为5 第四环金色,倍乘数10-1 误差环棕色,误差为1%
标称值 1200Ω 误 差 20%
标称值 17.5Ω 误 差 1%
色码代表的意义
颜色 代表数值 棕 1 红 2 橙 3 黄 4 绿 5 蓝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