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目的论在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
目的论及其在英汉互译中的应用

目的论及其在英汉互译中的应用在英汉互译中,目的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概述目的论的基本概念、优缺点,并探讨目的论在英汉互译中的应用。
目的论是一种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行为。
目的论有三大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目的原则指的是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策略;连贯原则是指翻译后的文本应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忠实原则指原文和译文之间应存在连贯性。
目的论的优点在于它突出了翻译的目的性,缺点在于它可能忽视原文作者意图。
在英汉互译中,首先需要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和目的。
这可以通过分析原文的语境、文体和语义来实现。
例如,在翻译一篇新闻报道时,译者需要了解新闻报道的写作目的是传达信息,因此翻译时应力求准确、客观。
确立自己的翻译目的,从而更好地传达原文意思理解原文的目的是为了确立自己的翻译目的。
在英汉互译中,译者应根据自己的翻译目的,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
例如,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学术研究提供资料,那么译者需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信息和语言特征;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娱乐读者,那么译者可能需要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生动性。
在确立翻译目的后,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例如,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达原文的形式和内容,那么译者可以选择直译的方法;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那么译者可以选择意译的方法。
在翻译实践中,目的论可以帮助译者提高翻译精度。
译者可以根据目的原则,判断哪些翻译策略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
例如,在翻译科技文献时,译者需要注重术语的准确性和语言的规范性;在翻译广告时,译者需要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通过运用目的论指导翻译实践,译者可以更好地实现翻译的目的,提高翻译精度。
目的论在英汉互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理解原文的目的和意图,确立自己的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和运用目的论指导翻译实践,译者可以更好地实现翻译的目的,提高翻译精度。
因此,目的论是英汉互译中不可或缺的理论指导。
浅析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浅析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作者:何九红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9年第09期【摘要】在全球化进程中,由文化差异引起的翻译问题越来越频繁,解决这类翻译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实现成功的翻译和跨文化交际,译者在翻译实践中要根据翻译目的论的指导准确、灵活地运用归化或异化这两种策略以保证跨文化交流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目的论;翻译策略;异化;归化【作者简介】何九红,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目前,翻译被认为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文化、语言、交际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那么在翻译中许多因素都应该被考虑,其中最易造成翻译困难和交际障碍的便是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本文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探讨了翻译中文化差异处理的策略问题。
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代表人物为凯瑟琳娜·莱斯、汉斯·弗米尔、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克里斯汀娜·诺德,主张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守三大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而且将目的原则置于首要地位。
翻译目的论(Skopo)为德国翻译功能派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由汉斯·弗米尔(Vermeer)提出。
目的论允许根据目标文本的目的以不同的方式翻译相同的文本。
弗米尔在其与凯瑟琳娜·赖斯合著的一本书《翻译理论的一般基础》中指出:译者的整体参考框架不应是原文及其功能,和基于对等的翻译理论那样,而应是目标文本在目标文化中实现的功能; 他还说:“目的论要声明的是,一个人必须有意识地、始终如一地按照尊重目标文本的某些原则翻译”(Reiss&Vermeer:1984:221)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是由译者希望译文履行的功能决定的,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
诺德扩展了目的论。
她将翻译定义为:“翻译产生具有功能的目标文本,它与给定的源文本保持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是根据目标文本的预期或要求的功能来指定的。
目的论在电影名翻译中的运用

目的论在电影名翻译中的运用目的论在电影名翻译中的运用1. 引言电影作为一种世界性的艺术形式,其翻译是跨文化交流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电影名作为电影的品牌,承载着电影的主题、风格和宣传效果,其翻译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电影的传播和观众的理解。
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和推广电影,翻译工作者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本文将探讨目的论在电影名翻译中的运用,以期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2. 目的论的基本概念目的论是翻译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
根据目的论的观点,翻译的目的是满足接受文化中的需求,而翻译策略应根据目标文化的接受能力和观众的认知方式来确定。
3. 目的论在电影名翻译中的应用3.1 文化转换在电影名翻译中,文化转换是目的论的核心之一。
不同语言和文化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就需要翻译工作者在传达电影的主题和风格的同时,考虑目标文化的接受程度和认知方式。
比如,英文电影名中常使用的幽默和双关的元素,在中文翻译中往往需要进行重新设计,以适应中国观众的口味和习惯。
这种文化转换的策略旨在使电影名更具吸引力和传播效果。
3.2 艺术再现电影名作为艺术品的一部分,翻译时需要注意尊重原作和保持艺术性。
目的论的观点指出,翻译应根据观众的需求来进行,同时也要尊重电影的风格和主题。
例如,对于一些具有强烈艺术气息的电影,翻译时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以保留原作的独特性和美感。
3.3 市场推广电影名翻译还需要考虑市场推广的目的和效果。
不同的电影类型和受众群体对于电影名的要求不同,因此翻译工作者需要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来进行翻译。
一些商业片的电影名可能更注重吸引眼球和提升观众的期待,而一些艺术片则更注重传达电影的主题和情感。
4. 目的论在电影名翻译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法4.1 语言差异不同语言间存在着语法、简繁体字、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这给电影名的翻译带来了挑战。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翻译工作者需要熟悉目标语言和文化,并运用目的论的原则进行适当调整和转换。
目的论视角下字幕的翻译策略研究以《破产姐妹》为例

目的论视角下字幕的翻译策略研究以《破产姐妹》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外国影视作品在中国市场的传播越来越广泛,字幕翻译作为影视作品传播的重要桥梁,其质量直接关系到观众对原作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字幕翻译成为了翻译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旨在从目的论视角出发,探讨字幕翻译的策略,并以美国情景喜剧《破产姐妹》为例,分析其在中文字幕翻译中的具体应用。
《破产姐妹》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贴近生活的剧情,在中国观众中赢得了广泛的人气和口碑。
该剧的字幕翻译不仅需要准确传达原作的语义信息,还要考虑到中国观众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
因此,本文通过分析《破产姐妹》的字幕翻译,旨在揭示在目的论指导下,如何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以实现字幕翻译的最佳效果。
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介绍目的论的基本概念和原则,阐述其在字幕翻译中的适用性。
然后,结合《破产姐妹》的实例,分析目的论视角下字幕翻译的策略,包括直译、意译、增译、减译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总结字幕翻译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字幕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理论框架:目的论概述在翻译理论中,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一种重要的理论框架,由德国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和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
目的论强调翻译行为的目的性,认为翻译是一种有意图的人类行为,其首要原则是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等值翻译理论的束缚,将翻译研究的重点从原文和译文的对等关系转向翻译行为的目的和效果。
在目的论中,翻译被视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其最终目的是实现译文在目标语文化中的交际功能。
因此,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需求来确定。
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译者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翻译策略,以实现翻译目的。
目的论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论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摘要英语翻译是大学英语教育中重要的一环,而目的论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则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研究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目的论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分析其意义和方法。
一、目的论基本概念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由德国维也纳学派翻译学家Vermeer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其核心理念是翻译活动是以目的为导向的。
即翻译活动的目的决定了翻译过程中要采取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成果的实际效果。
目的论使翻译活动变得主动而非被动,更加迅速地适应了全球化的文化和社会环境。
二、目的论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意义1. 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差异在英语翻译教学中,文化差异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通过目的论的理念,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不同文化间的表达和语言差异,从而更好地翻译出文本的意义。
2. 培养学生的翻译策略意识目的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从策略层面上理解和运用翻译技巧。
在实践中,学生需要理解原文的句法和表达意图,然后根据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这有助于提高翻译水平。
3. 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随着全球化的到来,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变得越来越重要。
通过目的论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来自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下的翻译需求,进而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三、目的论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实践1. 教师角色的重要性在目的论的应用下,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单一角色,而是要担起引导学生理解翻译目的、进行翻译策略分析和评估的角色,要注重激发学生的翻译策略意识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2. 实例操练的必要性在实践中,通过教师设置一定的实例来操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目的论的理念,比如设定不同翻译目的和任务,鼓励学生运用目的论理念构思翻译策略,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分析和评估。
3. 辅助工具的使用目的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辅助工具的使用是不可或缺的,利用相关的软件和网络技术可以更好地辅助翻译理论的学习和身处不同文化和语言上下文中的实践。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一、概述翻译目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由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提出,并由其学生克里斯蒂娜诺德(Christiane Nord)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行为的目的性,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其首要原则是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
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等值理论的束缚,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翻译目的论提出了三大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目的原则是指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即翻译的方法与策略必须服务于翻译的目的。
连贯原则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译入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
忠实原则是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
这三大原则在翻译实践中具有指导意义,能够帮助译者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本文将对翻译目的论的三大原则进行浅析,并探讨它们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如何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灵活运用这些原则,以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同时,本文还将对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意义进行探讨,以期对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1. 翻译目的论概述翻译目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该理论主张翻译活动应以实现特定的翻译目的为核心,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译文的预期功能。
翻译目的论突破了传统等值翻译理论的束缚,提出了以翻译目的为导向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在翻译目的论中,翻译被视为一种有目的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翻译的目的可能因文本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信息传递、文化交流、商业推广等。
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确保译文能够有效地实现预期的交际功能。
翻译目的论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浅析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2019年33期总第473期ENGLISH ON CAMPUS浅析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文/何九红一、引言目前,翻译被认为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文化、语言、交际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那么在翻译中许多因素都应该被考虑,其中最易造成翻译困难和交际障碍的便是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本文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探讨了翻译中文化差异处理的策略问题。
二、翻译目的论简介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代表人物为凯瑟琳娜·莱斯、汉斯·弗米尔、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克里斯汀娜·诺德,主张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守三大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而且将目的原则置于首要地位。
翻译目的论(Skopo)为德国翻译功能派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由汉斯·弗米尔(Vermeer)提出。
目的论允许根据目标文本的目的以不同的方式翻译相同的文本。
弗米尔在其与凯瑟琳娜·赖斯合著的一本书《翻译理论的一般基础》中指出:译者的整体参考框架不应是原文及其功能,和基于对等的翻译理论那样,而应是目标文本在目标文化中实现的功能 他还说:“目的论要声明的是,一个人必须有意识地、始终如一地按照尊重目标文本的某些原则翻译”(Reiss&Vermeer:1984:221) 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是由译者希望译文履行的功能决定的, 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
诺德扩展了目的论。
她将翻译定义为:“翻译产生具有功能的目标文本,它与给定的源文本保持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是根据目标文本的预期或要求的功能来指定的。
翻译不再是‘为了翻译而翻译’,而是达到预定的效果,或者译者【摘要】在全球化进程中,由文化差异引起的翻译问题越来越频繁,解决这类翻译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实现成功的翻译和跨文化交际,译者在翻译实践中要根据翻译目的论的指导准确、灵活地运用归化或异化这两种策略以保证跨文化交流的有效进行。
浅析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浅析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翻译在促进跨文化交流、推动知识传播和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翻译目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本文将对翻译目的论进行简要介绍,并深入探讨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包括在商务翻译、文学翻译和科技翻译等领域的具体体现,同时分析其优势和局限性,以期为翻译工作者提供更有效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一、翻译目的论概述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由德国功能学派学者弗米尔(Hans J Vermeer)于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翻译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翻译目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传递信息、引起情感共鸣、促进商业交易等。
在翻译目的论中,“目的法则”(Skopos Rule)处于核心地位,即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
此外,还有“连贯性法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性法则”(Fidelity Rule)。
连贯性法则要求译文在目标语文化和交际环境中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忠实性法则则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一定的联系,但这种联系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二、翻译目的论在商务翻译中的应用商务翻译涉及合同、商务信函、产品说明书等多种文本类型,其目的通常是为了促进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和达成交易。
在商务翻译中,翻译目的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术语的准确翻译商务领域有大量的专业术语,准确翻译这些术语对于传达准确的商务信息至关重要。
翻译目的决定了术语翻译的方法。
例如,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目标读者快速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对于一些复杂的术语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如果是为了保持法律文件的严谨性和权威性,则可能需要采用直译或音译加注释的方法,以确保术语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2、文化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商务文化方面存在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黎
芳
( 长沙学院 , 湖南 长沙 410003) 摘 要 : 根据翻译目的论的 目的准则 , 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 目的决定的 , 在翻译 过程中受众 是译者需要 考虑的
重要因素 。 翻译目的论打破了传统等值 观的限制 , 能有效指导译者实现译文 功能的最终 目标 , 为综合多种 翻译技巧和 翻译策 略服务 , 产生易被读者接受的译文 , 最终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 。 关键词 : 目的论 ; 跨文化 ; 功能 中图分类号 : H 05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4- 117X ( 2010) 03- 0123- 04
一、 翻译目的论的概念 20 世纪 70 年代 , 功能派翻译理论创始人凯瑟 琳娜 ! 赖斯 ( R eiss) 于 1971 年在其 ∀翻译批评的可 能性与限制 # 一书中提 出了功 能主 义翻译 批评理 论 , 认为 译文所要 实现的目的或功能不同于原文 的目的或功能, 译者应根据翻译要求优先考虑译文 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 。 在此基础上, 赖斯的 学生汉斯 ! 弗米尔 ( V er m eer) 进一步摆脱了以源语 为中心的 等 值论 束缚 , 创立了 功能派的 奠基理 论 : 翻译目的论 ( Skopostheorie)。 弗米尔认为翻译 是有明确目的和意图的 人类跨文化交 际活动。这 里的 目的 主要是指 译文的交际目的 。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2010 年第 3 期 ( 总第 74 期 )
破。首先,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带有特定目的的 人类行为活动 , 而不是 单纯的语 言层面 的转换问 题。翻译并不是以原文本为基础的符号翻译 , 而是 一种在译者的作用下 , 以原文文本为基础的跨文化 人类交际活动。在翻译原则方面, 目的论认为翻译 应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 , 即翻译行为要达到 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和翻 译所要采取 的手段。译者可结合译文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 通 过译文的期待、 交际需要等因素来决定译文的交际 目的。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化比较, 是在一定 语境中进行的跨文化交际 , 即把翻译放在一个宏大 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任何跨文化的行为 , 包括翻 译都得考虑到文化差异, 如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 值观、 人生观、 世界观, 不同的行为规范以及不同的 交际环境, 译文必须在目的语文化中有意义, 才能 让接收者理解并认同。而评价一篇译文的优劣 , 并 非是看它对原文的等值程度 ( equivalence , 包括功能 等值 ), 而是看它对于翻译目的的 适宜性 ( adequa cy) , 即是否有助于在译语情境中实现译文的预期 功能。目的论的现实意义在于它超越了传统的 等 值 或 等效 的翻译观 , 某种程度上解决了长期以 来困扰译学界的 直译 和 意 译 、 动态对等 和 形式对等 、 异化 与 归化 等二元对立所带来 的纷争 , 提出了翻译行为 并不是单纯的 语际转换 , 而是实现译者目的。该理论为翻译实 践提供了一 种全新的思路, 也为翻译的多学科探索增加一个崭 新的研究视角。 二、 目的论在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 翻译是 一种文化转换的模式 。 由于语言与 文化的不可分割性要求译者在进行语 言操作的时 候要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 , 同时要面对如何处理文 本中文化因素的难题。翻译目的论正 是考虑到了 文化背景对于翻译活动的影响, 让译者以翻译的具 体目的为出发点 , 选择恰当 的方法和策略 , 较好地 化解跨文 化翻译 的难题 , 真 正实 现翻译 的预 期目 的。下面将从文学翻 译和非文学翻译 两个方面来 具体说明目的论在翻译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一 )目的论与文学翻译 弗米尔认为 , 翻译即模仿。 也就是说 , 翻译根 本不能达到完全的对等。译者不可能 把原文所有 的信息传达给译文的接受者。在文学翻译中 , 译者 要完全传达原文 的表情功能 , 美学功能 , 诗意效果
第 15 卷
第 3期
2010年 6 月
V ol 15 N o 3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HUNAN UN IVERS I TY OF TECHNOLOGY SOC I A L SC I ENCE ED I TI ON June. 2010
翻译目的论在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
[ 6] 151
closed.
(睁一眼 , 闭一眼 ) ,
[ 7]
let a hundred flow ers
bloom ( 百花齐放 ) ,
d iv e in to the sea of capitalist
comm erce ( 下海 ) 等等。 对于这些中国 特色的词 汇和说法 , 不懂汉语的读者往往无法体会到其经过 异化翻译后的奥妙之处。译者采取音译、 直译的主 要目的是为了让 ∀时代 #的中国读者在阅读中国报 道时产生一种认同感和亲切感 , 即读到这些词语时 马上想到对应的词语, 从而获得丰富的文化联想意 义。 ∀时代 #周刊的新闻编译重视拉近与 中国读者 之间的心理距离, 重视向中国读者灌输美国价值观 和意识形态, 为达到说服劝诱的目的增加筹码。由 此可见翻译的目的左右了翻译手段和策略的选择。 又如在 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 ∀明报 #中有一篇 评论 , 标题为 河水井水 % 互不侵犯 , 主 要内容是 在香港回归祖国的大背景下 对一国两制方针 的评 述, 标题中的 河水井水 来自中国传统的说法 井 水不犯河水 , 用隐喻的说法表示双方互不干扰, 互 不侵犯, 对不熟悉中 国文化的西方人 来说, 若 将这 一标题对应翻译为 R iverw aterw e llw ater 将使他们 很难理解这一隐喻的奥妙 与含义, 因 此, 报纸 的英 文标题翻译成了 M utua l non- in terference , 省去了 隐喻部分 , 但却保留 了原文的含义 , 又显得直 截了 当, 让读者对文章论 述的重点一目了 然, 从而 较好 地实现译文的功能。 2 . 目的论指导下的广告翻译。广告 的目的是 提供信息、 识别产品、 刺激消费。同样 , 广告翻译的 目的是要帮助译语读者 了解产品信息、 识别产品 , 使其产生消费欲 望。因此广告 翻译的质量将 对商 品市场的开发产生重要影响。 目的法则 特别强 调译文的交际目的 , 这就要求广告的译者对广告语 的交际功能有个 明确的认识。不同文化背景 使广 告的表达形式和诉求方式产生明显的差异, 因此翻 译要根据中西文化差异作必要调整或再创造, 顺从 目的语文化的习惯 , 使译后广告语言最终和原文实 现交际功能上的 对等。因为广 告翻译是实现 广告 由源语文化向目的语文化转化的交际活动, 所以要 处理好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 间的跨文化因素 必须 采用一些灵活的翻译手段从 而达到既实现广 告语 篇的交际功能 , 同时又充分体现文化的特点。 ( 1)以目的语读者为视点对译文进行归化性明 示。由于不同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 , 源语中用明示 手段提供的信息中所暗含的交际意图 , 往往由于具 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目的语读者的认知上的差异 , 无
Th e A pp lication of Skopostheorie in C ross- cu ltrual Tran slation
L I F ang ( Changsha Un iversity , Changsha , H unan 410003) Abstract : A ccord in g to the Skopos rule of Skopostheorie , any translation action is deter m ined by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 In the process o f translat ion, th e receiver is an i m portant factor that a translator should consider . Sko postheorie breaks the traditional equivalent concept and effic ie ntly guides the translator to apply translation skills and strateg ies to ach ieve translation purpose in dea ling w ith cross- cultura l translation to realize target tex t function and purpose , ach iev ing the expected target versio n funct io n easily accepted by th e reader . K ey w ord s : Skopostheorie ; cross- cu lture ; functio n 性原 则 ( coherence ru le ) 和 忠 实 性 原 则 ( fidelity ru le)。这两种原则 又同时从属于目的原则。由于 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必须服从于目的原则 , 如 果翻译的目的要求译文连贯通顺 , 那么译者应尽力 使句子读起来顺畅、 连贯, 这时 连贯原则是符 合翻 译目的的。如果 目的 原则 需要译 文不 必通 顺, 那 么, 连贯原则不适用。同理, 如 果翻译的目的 要求 译文文本再现原文文本的特色与风貌 , 那忠实原则 与目的原则是一致的, 译者应尽最大的努力去再现 原文的风格、 内容及特点。如果目的原则要求译文 与原文的功能有某种程度的差异时 , 那么忠实原则 就不再适 用。因此 , 目的原则是 普遍适用的原则 , 而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是特殊原则。 目的论是对 当代西方翻译 理论研究的重 大突
黎
芳 : 翻译目的论在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
文的含义。 又例如 : 腊月 二十三灶王爷 上天, 后 台封上戏 箱 , 要等年初一开戏。 ( 新凤霞, ∀新凤霞回忆录 # On th e t w enty- third o f the tw elfth lunar m onth th e K itch en God w ent up to heaven , and th e theatre shu t dow n until New year ∃ s Day. T ranslated by G lays Y 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