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老山界》教学课件PPT模板
合集下载
第6课《老山界》课件(共34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地入睡。 呜咽:流水发出凄切的声音。
文本背景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 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 重,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 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毛泽东、 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叶剑英等一 代革命伟人率中央红军三军团、中央 军委纵队、后卫五军团、八军团日夜 兼程翻越老山界。
表现红军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小组汇报
4.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为什么用了不少笔墨 写有关瑶民大嫂的事?哪些词语在文中反映了她思 想感情变化的过程?它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一个 过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瑶民原来受反动军阀的欺压,对反动军 队怕透了,听说部队过境,男人“按照习惯” 躲藏起来,因此,红军只遇到大嫂母女俩。 一开始,她看到红军,非常惊惶。经过攀谈, 她才知道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在红军战士面 前诉苦时,她哭了。当红军把“够吃三天的 粮食”送给她时,她“欢喜”的接受了。
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下午才动身—— 天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 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 点多钟”。
(2)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难”体现在哪几方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
“难”体现在:①山路险峻,悬崖峭壁——走 路难;②要在一尺多宽的陡峭山路上睡觉——睡觉难 ;③饥饿——吃饭难;④伤病员多,敌人追击——处
这显示了军阀对老百姓的欺压。 通过写红军与瑶民的相处,表现了 红军对人民的关怀,红军是人民的 军队,必然能得到人民支持,这也 是红军取得胜利,一往无前的根本 原因,突出了文章主旨。
课堂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
惊惶(huáng)
攀(pān)谈B.缴(jiǎo)
文本背景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 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 重,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 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毛泽东、 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叶剑英等一 代革命伟人率中央红军三军团、中央 军委纵队、后卫五军团、八军团日夜 兼程翻越老山界。
表现红军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小组汇报
4.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为什么用了不少笔墨 写有关瑶民大嫂的事?哪些词语在文中反映了她思 想感情变化的过程?它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一个 过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瑶民原来受反动军阀的欺压,对反动军 队怕透了,听说部队过境,男人“按照习惯” 躲藏起来,因此,红军只遇到大嫂母女俩。 一开始,她看到红军,非常惊惶。经过攀谈, 她才知道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在红军战士面 前诉苦时,她哭了。当红军把“够吃三天的 粮食”送给她时,她“欢喜”的接受了。
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下午才动身—— 天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 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 点多钟”。
(2)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难”体现在哪几方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
“难”体现在:①山路险峻,悬崖峭壁——走 路难;②要在一尺多宽的陡峭山路上睡觉——睡觉难 ;③饥饿——吃饭难;④伤病员多,敌人追击——处
这显示了军阀对老百姓的欺压。 通过写红军与瑶民的相处,表现了 红军对人民的关怀,红军是人民的 军队,必然能得到人民支持,这也 是红军取得胜利,一往无前的根本 原因,突出了文章主旨。
课堂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
惊惶(huáng)
攀(pān)谈B.缴(jiǎo)
第6课《老山界》课件(共36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运用比喻的修辞 手法,写林木被 风刮动的声音 , 说明寒风猛烈。
爱护群众利益、有高度纪律性和自觉性
(8)她问我们饿了没有。这一问正问中了我们的心事。她拿 出仅有的一点米,放在房中间木头架成的一个灶上煮粥。她对 我们道歉,说没有多的米,也没有大锅,要不就多煮些给部队 吃。我们给她钱,她不要。好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志,带来 一袋米,够吃三天的粮食,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 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她非常欢喜地接受了。 第9段:部队今天非夜里行军不可,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 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 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 C.盛饭(shéng)峭壁(qiào)骨碌(gū) 咀嚼(jué)
• D.点缀(zhuì) 澎湃(bài) 疲倦(juàn)倾斜(qīng)
• 二、各组均有一个错别字,请在错字下画线,并在括号内 订正
• A.悬涯峭壁
(崖 )
• B.不可捉摸
( 肌)
野马奔驰 故弄玄虚
酣然入梦 刺入饥骨
浑身紧张 苛捐杂税
伤病员多,敌人追击 —— 处境难
问题探究2
面对路上的这些困难 ➢ 红军的态度是什么? ➢ 这体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4-17)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打趣逗笑,互 相鼓励,奋勇 登山,勇于战 胜困难的豪迈 气概和革命乐 观主义精神。
写军阀对老百 姓的欺压和人 民对红军的期 盼。正反面描 写结合,衬托 出红军关心群 众、团结群众 的优秀品质。
坚强的革命意志、高度的团结互助精神
(29)医务人员真是辛苦,因为山陡, 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 人搀扶着。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 勇得很,她们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 员病员,一点也不知道疲倦。回头向来 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
七年级下语文(统编版)老山界课件(23张PPT)

这段文字是以声写静,更显夜的“寂静”。请你效仿这种写法,写一段文字。(运用修辞手法,调动感官,不少 于100字。)
答案:(示例)月下窗外,白天的喧嚣渐渐消散,时间也许停顿了,世界静谧无比。然而只有那蟋蟀的声音偷偷地不 知从哪个角落溜出来,绕过对面的那个熟睡的老人传到了我的耳根,它是在唱歌还是在自言自语呢?风从地球的 那一边呼呼吹过来,清新而带着夜的寒意,如亲人在耳边轻声絮语:“睡吧,孩子,梦在等着你呢!”
(1)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 (叹息 轰响 轰鸣),大概是在 (哭泣 叹息 怒吼)自己的 命运:为什
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2)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
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
(景观 壮观 奇观 景象)。
课后练习
二、拓展延伸 1.人民网有这样一则标题新闻:
这段文字是以声写静,更显夜的“寂静”。请你效仿这种写法,写一段文字。(运用修辞手法,调动感官,不少 于100字。)
课后练习
一、基础运用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C )
A.瑶民(yáo)
军阀(fá)
缴租(jiǎo)
B.苛捐(kē)
欺侮(wǔ)
煮粥(zhōu)
C.盛饭(shéng) 峭壁(qiào)
“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
“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 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而“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 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 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
揣摩语言
2、“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黑的山 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 井。”
答案:(示例)月下窗外,白天的喧嚣渐渐消散,时间也许停顿了,世界静谧无比。然而只有那蟋蟀的声音偷偷地不 知从哪个角落溜出来,绕过对面的那个熟睡的老人传到了我的耳根,它是在唱歌还是在自言自语呢?风从地球的 那一边呼呼吹过来,清新而带着夜的寒意,如亲人在耳边轻声絮语:“睡吧,孩子,梦在等着你呢!”
(1)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 (叹息 轰响 轰鸣),大概是在 (哭泣 叹息 怒吼)自己的 命运:为什
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2)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
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
(景观 壮观 奇观 景象)。
课后练习
二、拓展延伸 1.人民网有这样一则标题新闻:
这段文字是以声写静,更显夜的“寂静”。请你效仿这种写法,写一段文字。(运用修辞手法,调动感官,不少 于100字。)
课后练习
一、基础运用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C )
A.瑶民(yáo)
军阀(fá)
缴租(jiǎo)
B.苛捐(kē)
欺侮(wǔ)
煮粥(zhōu)
C.盛饭(shéng) 峭壁(qiào)
“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
“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 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而“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 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 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
揣摩语言
2、“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黑的山 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 井。”
统编(部编)版初一语文7年级下册 第2单元《老山界》课件(共15张PPT)

老山界
陆定一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的中国工农 红军开始长征,主力8万6千多人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 锁线,渡过湘江,于12月间越过广西东北角的老山界, 又以超乎寻常的勇毅,突破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三 道天堑,爬雪山,过草地,于1936年10月,胜利到 达陕北,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缀”字传神而又具立体感,好像人工装点在上面似的,突出夜之深、 景之美,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丰富情感。
用巨人比喻眼前的山峰,用一口井比喻山谷,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和 连绵,又暗示了红军的艰难处境。
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 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我们不怕读书难, 长征精神催人前。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 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 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
本文是陆定一根据当时翻越老山界的经历写下的 革命回忆录。
你预习了吗?
惊惶(huáng ) 呜咽( yè ) 峭壁
咀嚼( jǔ jué )蜷(quán ) 攀谈
酣( hān )然入梦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 ,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 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
“像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 “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写泉水声时断时续,又暗写山势 崎岖; “波涛澎湃”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 比喻、排比、夸张,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瑰丽幽静的山色 夜景,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镇定豪迈、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半夜 山路上
第 二
黎明 以后
雷公岩
天 下午 山顶
活动
攀谈,喝粥,送米,贴 标语
准备爬山 夜行军 露宿,冻醒
被推醒,吃饭,写标语 演说等,翻越雷公岩
陆定一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的中国工农 红军开始长征,主力8万6千多人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 锁线,渡过湘江,于12月间越过广西东北角的老山界, 又以超乎寻常的勇毅,突破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三 道天堑,爬雪山,过草地,于1936年10月,胜利到 达陕北,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缀”字传神而又具立体感,好像人工装点在上面似的,突出夜之深、 景之美,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丰富情感。
用巨人比喻眼前的山峰,用一口井比喻山谷,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和 连绵,又暗示了红军的艰难处境。
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 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我们不怕读书难, 长征精神催人前。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 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 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
本文是陆定一根据当时翻越老山界的经历写下的 革命回忆录。
你预习了吗?
惊惶(huáng ) 呜咽( yè ) 峭壁
咀嚼( jǔ jué )蜷(quán ) 攀谈
酣( hān )然入梦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 ,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 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
“像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 “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写泉水声时断时续,又暗写山势 崎岖; “波涛澎湃”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 比喻、排比、夸张,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瑰丽幽静的山色 夜景,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镇定豪迈、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半夜 山路上
第 二
黎明 以后
雷公岩
天 下午 山顶
活动
攀谈,喝粥,送米,贴 标语
准备爬山 夜行军 露宿,冻醒
被推醒,吃饭,写标语 演说等,翻越雷公岩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老山界》课件(共30张PPT)

红军长征途中翻越 老山界。
初读感知
2、完成表格,并思考文的叙事顺序。
时间 地点 人物
活动
下午 瑶民家 瑶家大嫂
跟瑶民攀谈
第 一
天黑
山脚
红军战士
爬山
以 时
天 夜里 山上 半夜 山上
红军战士 露宿 红军战士 被冻醒,睡不着,数星星
间 、 空
间
第 黎明 山上 红军战士 红军战士继续爬山,我做
为 序
二 以后
内容探究
3、面对困难,红军是怎么过来的?表现了红军什么样 的精神品质?
走路难 睡觉难 吃饭难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观赏夜景、酣然入梦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顽强 乐观
处境难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描写方法
1、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品味这些景物 描写的作用。
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 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 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 见过的奇观。”
巩固提高
3、下列句中没有反义词的一项是( C )
A.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 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
B.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 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
C.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厉害了。 D.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 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写出了红军战士 面对困难时内心 的宁静平和,表 现出他们积极乐 观的精神面貌。
拓展延伸
课后收看关于长征的电影和 电视剧,体会红军长征过程的艰 辛,继承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传 统,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巩固提高
1、填入下面句子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
初读感知
2、完成表格,并思考文的叙事顺序。
时间 地点 人物
活动
下午 瑶民家 瑶家大嫂
跟瑶民攀谈
第 一
天黑
山脚
红军战士
爬山
以 时
天 夜里 山上 半夜 山上
红军战士 露宿 红军战士 被冻醒,睡不着,数星星
间 、 空
间
第 黎明 山上 红军战士 红军战士继续爬山,我做
为 序
二 以后
内容探究
3、面对困难,红军是怎么过来的?表现了红军什么样 的精神品质?
走路难 睡觉难 吃饭难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观赏夜景、酣然入梦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顽强 乐观
处境难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描写方法
1、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品味这些景物 描写的作用。
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 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 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 见过的奇观。”
巩固提高
3、下列句中没有反义词的一项是( C )
A.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 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
B.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 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
C.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厉害了。 D.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 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写出了红军战士 面对困难时内心 的宁静平和,表 现出他们积极乐 观的精神面貌。
拓展延伸
课后收看关于长征的电影和 电视剧,体会红军长征过程的艰 辛,继承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传 统,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巩固提高
1、填入下面句子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老山界》课件(共27张PPT)

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听觉)
思考探究
2、请从炼字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
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提示:炼字一般从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名词、形容词、叠词 等入手。
明确:“逼”“刺”“卷”“蜷”等动词,写出了天气的寒冷,
聚焦二十二段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 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 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 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 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 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 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不知什么时 候又睡着了。
明确:①用了对比的手法 ②点明了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第一座难走的山,但还不是 最困难的,表现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大 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说明红军长征经历 了许多困难,长征胜利来之不易。
三、语段精读,品析语言
聚焦十二段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 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 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 的奇观。
R·七年级语文下册
作者简介
陆定一,(1906年6月9 日-1996年5月9日)江苏省 无锡人,中国无产阶级革 命家。1925年加入中国共 产党,先后担任过《解放 日报》总编辑、宣传部部 长、文化部部长、全国政 协副主席等职务。1996年 5月9日在北京逝世。
时代背景
1934年10月初,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国工农红军突破国民 党反动派的第五次“围剿”,北上抗日,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 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粉碎了反动派的围追堵截,长驱二万余 里,纵横11个省,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抗日根据地——陕 北,与陕北红军会合,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老 山界是红军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老山界》课件 (共25张PPT)

在这次征文中,陆定一写了两篇纪实性的文章,一 篇叫《老山界》,一篇叫《榜罗镇》。
历史背景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 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开始长征。长征路上, 中国工农红军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粉碎了国民党军队 的围追堵截,长驱二万余里。1936年10月,红二、四方 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完成了举世闻 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翻越的第 一座难走的山。
语言赏析
3、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如何理解“笨重”的意思?)
“笨重”一词,表明翻越老山界的红军部队不 是轻装行军,队伍里有伤员、病员以及马匹、装备 等,由此更突出了红军的坚强意志和英勇精神。
主旨情感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真实记录 了作者在长征中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 的山”的过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克 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 义精神。
老山界
陆定一
知人论世
陆定一(1906—1996),江 苏无锡人,共产主义战士,无产 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宣传思 想阵线杰出的领导人。 代表作:《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 面军长征记》《老山界》等等。
创作背景
1936 年 ,毛泽东给各部队和参加长征的同志发出电 报和书信,为出版《长征记》一书征稿,以扩大红军在 国内外的影响,募集抗日经费。电报和书信要求作者 “就自己在长征中所经历的战斗、民情风俗、奇闻逸事, 写成许多片段”,或“各人就自己所经历的战斗、行军、 地方及部队工作,择其精彩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段”。
越城岭是“五岭”之一,“山峦重叠,树木茂密”。其他 四岭是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老山界是越城岭的主 峰,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2141.5米, 是华南第一高峰,被称为“五岭之极,华南之巅”。
历史背景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 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开始长征。长征路上, 中国工农红军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粉碎了国民党军队 的围追堵截,长驱二万余里。1936年10月,红二、四方 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完成了举世闻 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翻越的第 一座难走的山。
语言赏析
3、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如何理解“笨重”的意思?)
“笨重”一词,表明翻越老山界的红军部队不 是轻装行军,队伍里有伤员、病员以及马匹、装备 等,由此更突出了红军的坚强意志和英勇精神。
主旨情感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真实记录 了作者在长征中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 的山”的过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克 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 义精神。
老山界
陆定一
知人论世
陆定一(1906—1996),江 苏无锡人,共产主义战士,无产 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宣传思 想阵线杰出的领导人。 代表作:《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 面军长征记》《老山界》等等。
创作背景
1936 年 ,毛泽东给各部队和参加长征的同志发出电 报和书信,为出版《长征记》一书征稿,以扩大红军在 国内外的影响,募集抗日经费。电报和书信要求作者 “就自己在长征中所经历的战斗、民情风俗、奇闻逸事, 写成许多片段”,或“各人就自己所经历的战斗、行军、 地方及部队工作,择其精彩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段”。
越城岭是“五岭”之一,“山峦重叠,树木茂密”。其他 四岭是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老山界是越城岭的主 峰,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2141.5米, 是华南第一高峰,被称为“五岭之极,华南之巅”。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老山界》课件(共26张PPT)

【释义】:①<动>由水面过到对岸:远渡重洋 渡船
②<动>通过或由此到彼:渡过难关
③<名>过河的地方:渡口 古渡
2020/6/8
④<名>指渡船:轮渡
【词语】:结余 【拼音】:jié yú 【释义】:名词,结算后的剩余,指结存。 【例子】:他收入不多,但是每月都有结余
【词语】:节余
【拼音】:jié yú
文体是 叙事散文 ;
2020/6/8
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他平时省吃俭用,把全部__都捐给了灾区和希 望工程。
(2)你这番话的真实用意是什么?我得好好__一下。
(3)前年我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可灾区人民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__了重重难关,恢 复了家园。
A、结余 捉摸 度过 C、节余 琢磨 度过
包裹(guǒ) 酣(hān)然入梦 打颤(zhàn) 蜷(quán)伏 点缀(zhuì) 矗(chù)立 奔驰(chí) 呜咽(yè) 澎湃(péng pài) 督(dū)促 悬崖 马匹(pǐ) 索性 落(là)下 大显身手 灌(guàn)输
2020/6/8
chéng :盛饭 盛
shèng :茂盛
毫不畏惧 嘲笑敌机
横着心躺下去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 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 哪!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 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得得又是 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 呜咽2,020像/6波/8涛在澎湃。
吃饭难
勇敢前进 大公无私
好不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志,带 来一袋米,够吃三天的粮食,虽然 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 这整袋米送给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 精神。只要有这种豪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本文按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具体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 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 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四部分
课文采取时间顺序的好处是什么?
1.使文章脉络清楚。 2.使文中的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 3.按时间顺序先设置悬念后作解释,产生扣人心 弦的效果。
第 黎 明 雷公岩 二 以后 天 下午 山顶
人物
活动
瑶家大嫂 攀谈,宣传红军政策, 使瑶民理解了红军。
红军战士 准备爬山 红军战士 夜里行军 红军战士 半夜露宿
红 军 战 士 、翻越雷公岩 医务人员 红军战士 任务完成,征服老山界
4.整体把握课文结构(按时间顺序划分层次,理清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第1节)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摆出 困难。 第二部分(2—32节)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1层(2—10节) 山脚访谣家。 第2层(11—32节)红军翻越老山界。(主要内容有:①在“之”字拐 的路上②山腰露宿③攀登雷公岩④继续登山,到达山顶⑤山顶所思)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 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 失惨重,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毛 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叶剑英等一代革命伟人率中央红军三军 团、中央军委纵队、后卫五军团、八军团日夜兼程翻越老山界。
1.通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请听《老山界》诵读音频,思考课文记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2.写文章首先要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
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3.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时间
地点
第 下午 瑶民家 一 天 天黑 山脚下
夜里 半山腰 半夜 山路上
老三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1 学习目标
CONTENTS
主
2 新知导入
目 录
3 新课解析
4 拓展练习
第一部分
唐朝诗人李颀在《古从军行》 中这样描写军旅生活:“白日登山 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诗人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了白天军 人们登上山去观望有无报警的烽火,黄昏时候又 到交河边上去饮马的画面,写出了当时紧张的军 旅生活。今天,我们来看看长征时候的军旅生活 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陆定一的《老山界》, 走进红军战士的军旅生活。
第三部分
生难字词
惊惶( huáng) 缴租( jiǎo )
军阀( fá ) 蜷身( quán )
苛税( kē ) 点缀( zhuì )
搀扶( chān)
呜咽( wū yè )
咀嚼( jǔ jué ) 澎湃(péng pài )
酣然入梦( hān )
多音字
1.落 ①lào ②là ③luò
④luō
大大落落 落在后面 落枕 落伍
2.着 ①zhuó ②zhāo ③zháo ④zhe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顺着 着落
着火 着迷
穿着 着实
着想 着凉
3.骨 ①gū ②gǔ
骨碌
花骨朵 骨干 骨肉
落空
重点词义
惊惶: 惊慌,害怕慌张。惶,恐慌。 呜咽: 低声哭泣或形容凄切的水声或琴声。 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入睡。酣然:喝酒畅快的样子。 矗立: 高耸地立着。 苛捐杂税:指反动统治下的繁重捐税。 景致: 风景。
1.掌握重点字词。
2.细读课文,找出红军在翻越老山界 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思考:是如何 解决的?
老 山 界
第一部分 (1)
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摆出困难。
第二部分 (2~32)
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三部分 (33)
写作者的感受,回顾整个长征经历,呼应开头,总结全文。
老三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长征 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 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建国后,任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十三届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常 委。作品有《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第33节)写作者的感受。
5. 研 读 首 尾 两 段 。
(1)文章主要记叙翻山的艰难,首尾两段表达了这个意思吗?
首段“30里”,写出了山之高、翻越之难,为下文的叙 述和描写埋下伏笔。
尾段提到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表现了红军长 征途中有无数艰难险阻,其困难程度都远远超过了老山界。
(2)作者在文中细致地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 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 么?
背景链接
1935年11月,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从湖南桑 植出发,开始长征,于1936年7月2日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会师后,二、六军团改称为红二方面军。1936年10月,一、二、 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至此,红军长征 胜利结束。
虽然此时红军已不到3万人,但这是红军和中国共产党极为宝贵的精 华。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用两年时间,长驱二 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冲破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 自然险阻,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胜利地完成了长征。红军的长征,是世 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长征的胜利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本 文写的是红军于1934年冬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难爬的高山——老山界的情 景。
本文按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具体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 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 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四部分
课文采取时间顺序的好处是什么?
1.使文章脉络清楚。 2.使文中的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 3.按时间顺序先设置悬念后作解释,产生扣人心 弦的效果。
第 黎 明 雷公岩 二 以后 天 下午 山顶
人物
活动
瑶家大嫂 攀谈,宣传红军政策, 使瑶民理解了红军。
红军战士 准备爬山 红军战士 夜里行军 红军战士 半夜露宿
红 军 战 士 、翻越雷公岩 医务人员 红军战士 任务完成,征服老山界
4.整体把握课文结构(按时间顺序划分层次,理清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第1节)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摆出 困难。 第二部分(2—32节)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1层(2—10节) 山脚访谣家。 第2层(11—32节)红军翻越老山界。(主要内容有:①在“之”字拐 的路上②山腰露宿③攀登雷公岩④继续登山,到达山顶⑤山顶所思)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 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 失惨重,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毛 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叶剑英等一代革命伟人率中央红军三军 团、中央军委纵队、后卫五军团、八军团日夜兼程翻越老山界。
1.通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请听《老山界》诵读音频,思考课文记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2.写文章首先要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
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3.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时间
地点
第 下午 瑶民家 一 天 天黑 山脚下
夜里 半山腰 半夜 山路上
老三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1 学习目标
CONTENTS
主
2 新知导入
目 录
3 新课解析
4 拓展练习
第一部分
唐朝诗人李颀在《古从军行》 中这样描写军旅生活:“白日登山 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诗人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了白天军 人们登上山去观望有无报警的烽火,黄昏时候又 到交河边上去饮马的画面,写出了当时紧张的军 旅生活。今天,我们来看看长征时候的军旅生活 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陆定一的《老山界》, 走进红军战士的军旅生活。
第三部分
生难字词
惊惶( huáng) 缴租( jiǎo )
军阀( fá ) 蜷身( quán )
苛税( kē ) 点缀( zhuì )
搀扶( chān)
呜咽( wū yè )
咀嚼( jǔ jué ) 澎湃(péng pài )
酣然入梦( hān )
多音字
1.落 ①lào ②là ③luò
④luō
大大落落 落在后面 落枕 落伍
2.着 ①zhuó ②zhāo ③zháo ④zhe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顺着 着落
着火 着迷
穿着 着实
着想 着凉
3.骨 ①gū ②gǔ
骨碌
花骨朵 骨干 骨肉
落空
重点词义
惊惶: 惊慌,害怕慌张。惶,恐慌。 呜咽: 低声哭泣或形容凄切的水声或琴声。 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入睡。酣然:喝酒畅快的样子。 矗立: 高耸地立着。 苛捐杂税:指反动统治下的繁重捐税。 景致: 风景。
1.掌握重点字词。
2.细读课文,找出红军在翻越老山界 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思考:是如何 解决的?
老 山 界
第一部分 (1)
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摆出困难。
第二部分 (2~32)
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三部分 (33)
写作者的感受,回顾整个长征经历,呼应开头,总结全文。
老三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长征 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 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建国后,任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十三届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常 委。作品有《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第33节)写作者的感受。
5. 研 读 首 尾 两 段 。
(1)文章主要记叙翻山的艰难,首尾两段表达了这个意思吗?
首段“30里”,写出了山之高、翻越之难,为下文的叙 述和描写埋下伏笔。
尾段提到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表现了红军长 征途中有无数艰难险阻,其困难程度都远远超过了老山界。
(2)作者在文中细致地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 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 么?
背景链接
1935年11月,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从湖南桑 植出发,开始长征,于1936年7月2日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会师后,二、六军团改称为红二方面军。1936年10月,一、二、 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至此,红军长征 胜利结束。
虽然此时红军已不到3万人,但这是红军和中国共产党极为宝贵的精 华。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用两年时间,长驱二 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冲破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 自然险阻,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胜利地完成了长征。红军的长征,是世 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长征的胜利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本 文写的是红军于1934年冬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难爬的高山——老山界的情 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