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偏好流动性陷阱

合集下载

流动性陷阱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

流动性陷阱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

流动性陷阱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系统作为整体的研究,旨在探索全球经济运作的原理和机制,以改善就业、物价、工资、利润等因素,以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民生水平。

实际上,宏观经济学与流动性陷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流动性陷阱”(liquidity trap)指的是由于中央银行利率太低,银行货币供应量过大,市场出现了无法撤出货币的情况。

因此,中央银行可以采取相应政策,提升经济增长率和通胀率,增加货币供应量,从而抑制风险投资和消费支出,减少经济抑制因素。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是通过实证经济学的方法来阐明各种宏观经济现象,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公共支出政策等。

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考察宏观经济系统的演化过程和发展趋势,深入了解各个政策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有效预测和分析经济变化,从而为决策者提供依据。

宏观经济学和流动性陷阱之间的关系在于,流动性陷阱是一种经济现象,可能会影响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和分析。

当市场出现流动性陷阱的情况时,宏观经济学就可以提供有效的方法和政策来解决这个问题。

比如,中央银行可以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从而缓解流动性陷阱,释放经济实力,提升经济增长率和通胀率。

此外,宏观经济学也可以解释出流动性陷阱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应对流动性陷阱,从而避免这些陷阱在未来再次出现。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宏观经济学也有助于理解流动性陷阱的全面影响。

流动性陷阱有可能影响经济增长率、物价水平、利率水平和货币流通量等因素,进而影响市场运作和经济发展。

宏观经济学可以解释出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影响政策制定和经济绩效的方式,以及什么情况下会导致流动性陷阱的出现。

通过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就可以更好地把握货币政策对流动性陷阱的影响,并有效地避免和克服流动性陷阱而造成的经济危机。

因此,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和流动性陷阱的应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以上文章分析了宏观经济学与流动性陷阱之间的关系,并阐述了它们在货币政策制定和经济绩效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

中级经济师金融口诀

中级经济师金融口诀

中级经济师金融口诀记忆口诀一:预防投机交易考点详解流行性偏好理论货币需求取决于流动性偏好。

(1)货币需求:交易动机与预防动机形成交易需求(与收入正比)、投机动机形成投机需求(与利率反比)。

(2)流动性陷阱区间:货币政策完全无效,只能依靠财政政策。

流动性陷阱发生后,货币需求曲线的形状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

记忆口诀二:直接应付外汇,间接应收本币考点详解汇率概念汇率,又称为汇价,是指一种货币与另外一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或折算的比率。

1.直接标价:应付标价法,是以一定整数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折算为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这种标价法是以本国货币表示外国货币的价格,因此可以称为外汇汇率,大多数国家采用。

2.间接标价:应收标价法,本币汇率,英美少数国家采用。

记忆口诀三:系不可分,非系可分考点详解系统性风险与非系统性风险(1)系统风险: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动、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动、税制改革、政治因素。

永远存在,不可能通过资产组合来消除,属于不可分散风险。

(2)非系统风险:包括公司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在内的特有风险,属于可分散风险。

记忆口诀四:独利集合格考点详解证券投资基金的特征(1)集合理财,专业管理;(2)组合投资,分散风险;(3)利益共享,风险共担;(4)严格监管,信息透明;(5)独立托管,保障安全记忆口诀五:零跨动高杠杆考点详解金融衍生品的特征具体特征内容跨期性金融衍生品会影响交易者在未来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时间以上就是对2024年中级经济师《金融》记忆口诀的汇总,每一则口诀都是对知识精华的浓缩,它们能够助你快速回顾和巩固所学。

对流动偏好利息率理论中“流动性陷阱”的认识

对流动偏好利息率理论中“流动性陷阱”的认识

对流动偏好利息率理论中“流动性陷阱”的认识作者:关心来源:《商业经济》2015年第06期[摘要]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货币通论》中提出的流动偏好利息率理论是一种偏重短期货币因素分析的货币利息率理论,他认为利息率是使用货币的代价或放弃货币流动性的报酬。

凯恩斯在提出这一理论的同时,还提出了“流通性陷阱”这一概念。

正确认识流动偏好利息率理论、“流动性陷阱”的研究背景和“流动性陷阱”的存在条件,将为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启示。

我国扩张性货币政策带来的投资效应相对于凯恩斯在流动性陷阱中描述的传导机制效应更加直接和有力,更能引导经济从低谷走出来。

[关键词] 流动偏好;利息率理论;流动性陷阱;认识[中图分类号] F820.1 [文献标识码] B利息率,最简单意义上讲就是单位时间里为了使用一笔资金而进行支付的利息与该笔资金的比例。

利息率的高低是一个时期、一个国家生产效率、发展战略、市场竞争、社会发展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尤其是凯恩斯主义出现以后,利息率逐渐成为了调节经济的杠杆和工具,利息率政策也成为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凯恩斯的流动偏好利息率理论流动偏好利息率理论是1933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就业、利息、货币通论》中提出的。

它是一种偏重短期货币因素分析的货币利息率理论。

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利息率不是放弃消费的报酬,而是使用货币的代价或放弃货币流动性的报酬。

利息率它并不决定于储蓄和投资,也不取决于可贷资金的供求,而是受制于货币存量的供求关系。

也就是说,市场利息率决定于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

货币供给就是“货币政策”,是由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制定的。

货币需求也就是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它取决于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等三个心理动机。

其中,交易动机与谨慎动机的所需货币与国民所得(即“收入”)同向变动,投机动机的所需货币与利率反向变动。

市场利息率与货币供给反向变动,与价格水平、国民所得同向变动。

流动性陷阱案例分析

流动性陷阱案例分析

流动性陷阱案例分析流动性陷阱(LiquidityTrap)概念源自经济学家JohnMaynardKeynes的著名论文《投资与利率》,指的是当利率达到一定水平,经济体内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加,但是实际需求仍旧没有增加,货币不断地处于“闲置状态”,没有被投资或者消费,或者被投资或者消费的速度比预期要低,进而导致经济出现停滞或衰退的状态。

二、流动性陷阱案例分析1、美国2008年经济危机2008年的金融危机,主要是由于美国住房市场的繁荣导致投机者迅速增加,随之而来的结果就是价格急剧上涨,而各家金融机构也因此增加了注入的资金,压低金融利率,让贷款条件变得越来越宽松,投机者借入资金进行投资,投资者也纷纷乘机抛售资产。

但是随着资本市场利率越来越低,经济增长也没有看到明显的提升,这就造成了美国2008年经济危机,由于银行只把钱以低利率的方式放贷,投资的积极性不够高,不可避免的就会导致钱币供给量大,但是实际的投资却没有明显上升,从而进入了流动性陷阱。

2、日本1990年经济危机1990年日本经济出现了危机,原因在于日本大量发行了货币,而国家产业和用途却没有很好地把这些货币投入到实体经济中去,因此这些货币便处于闲置状态,日本政府和银行为了刺激经济便大量发行了有关新货币,但使用效果却很差,因为日本的利率已经处于很低的水平,没有什么额外的利率可再降低,而日本却还发行了新货币,虽然货币供给量大,但是投资的积极性却没有得到激活,引发了经济的明显下滑,因此也就进入了流动性陷阱的困境。

三、解决流动性陷阱的措施1、实施财政刺激政策为了解决流动性陷阱,政府首先应该实施财政刺激政策,比如减税等,以提高消费者的购买力,从而把经济带入活跃状态,并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使更多的货币可以用来实际购买物品,提升实体经济的发展。

2、降低利率政府也可以通过降低利率的方式,来刺激民众的投资热情,从而把经济带入活跃的状态,降低利率可以使投资者有更大的信心去投资,从而有效地把货币投入到实体经济中去,让货币发挥最大的作用。

凯恩斯利率决定理论

凯恩斯利率决定理论

凯恩斯利率决定理论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是利率决定理论中的一种,凯恩斯学派的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利率不是决定于储蓄和投资的相互作用,而是由货币量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凯恩斯学派的利率理论是一种货币理论。

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认为,利率决定于货币数量和一般人的流动性偏好两个因素。

凯恩斯认为,人们在选择其财富的持有形式时,大多数倾向于选择货币,因为货币具有完全的流动性和最小的风险性,而通常情况下,货币供应量是有限的。

人们为了取得货币就必须支付代价。

所以,利息是在一定时期内放弃货币、牺牲流动性所得的报酬,而利率就是人们对流动性偏好,即不愿将货币贷放出去的程度的衡量。

利率是使公众愿意以货币的形式持有的财富量(即货币需求)恰好等于现有货币存量(即货币供给)的价格。

当公众的流动性偏好强,愿意持有货币的数量大于货币的供给量时,利率就上升;反之,公众的流动性偏好较弱,愿意持有的货币量小于货币供给量时,利率就下降。

凯恩斯认为,货币的供应量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货币的
需求量起因于三种动机。

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前两种动机的货币需求是收入的递增函数,记为
M1=L1(y),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利率的递减函数,记为M2=L2(r)。

货币总需求Md=L1(y)+ L2(r),货币总供给为为Ms,当Md=Ms 时可以求均衡利率re(如图)/zsb/zgs/zgs02/image/p023 0303.gif
当利率非常低时,人们都会抛出有价证券而持有货币,从而使人们对货币需求变得无限大,即流动性偏好是绝对的。

这就是所谓的“流动性陷阱”。

如图中的MS2,MS3 。

公考常识经济学中的“陷阱”

公考常识经济学中的“陷阱”

【常识】经济学中的“陷阱”考点一、流动偏好陷阱(流动性陷阱)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也叫流动偏好陷阱,而“流动性偏好”,指的是对货币的需求,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存储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流动性陷阱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有:第一,是为了进行正常交易的需要。

第二,是为了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第三,是投机动机。

二、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美元—12000美元左右)后,可能出现两种结果:1.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发达国家。

2.在发展中经济体发现自己卡在劳动力成本上涨和成本竞争力下降的中间,无法与高技能创新的先进经济体,或低收入低工资的经济体在廉价生产制成品上相竞争,导致经济发展徘徊不前,后一种结果称走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发生的原因主要就是低端制造业转型失败,低端制造业可以带来中等收入,但是伴随而来的污染,低质低价,都是恶性循环,低端制造改高端制造,是完全靠高科技解决,而高科技不是几十年能追赶的。

三、修昔底德陷阱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四、塔西佗陷阱指当政府部门或某一组织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五、金德尔伯格陷阱“金德尔伯格陷阱”的核心是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内容是没有国家有能力、或者虽然有能力却没有意愿和手段来领导世界,承担国际公共产品成本的一种状态。

六、卢梭陷阱政治中可能有利益集团政治的存在,搞不好小集团的利益就会决定大多数人的利益。

这种利益集团政治就是卢梭陷阱。

为切实防止党内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卢梭陷阱”的解决办法是走群众路线,向人民群众信息公开、党务公开、政务公开,让群众能够有更多的路径来监督政府或监督党的一些重大的决策,使群众能够看得到我们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2 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曲线3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陷阱:凯恩斯认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为了防范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同时不论获得多少货币收入,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就是流动性陷阱4 .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的曲线称为LM曲线。

5.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6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7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如某一数量的公共支出)而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抵减。

8 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9 .菲利普斯曲线: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短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在短期里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一种替代关系。

长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垂直的曲线,表示在长期里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是一种独立的关系。

2、凯恩斯革命:凯恩斯经济学从许多方面突破了传统经济学的思想束缚,拓宽了经济学的视角,运用一些新的概念、理论等分析工具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进行了重新的解释,得出了一切与传统经济学对立的政策结论,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现代经济学的面貌。

表现:①经济学研究中心转变②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常态③政府的作用3、宏观经济的目标:①持续的经济增长②充分就业③价格稳定④国际收支平衡宏观经济学:是把整个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其经济活动的现象和规律,从而产生许多经济理论。

对流动偏好利息率理论中“流动性陷阱”的认识

对流动偏好利息率理论中“流动性陷阱”的认识


凯恩斯 的流动偏好利息率理论
流动 偏好 利 息率 理 论是 1 9 3 3年 英 国著名 经 济学 家 凯恩 斯在 《 就业 、 利息 、 货 币通论 》 中提 出的 。它 是一种 偏
重短 期货 币因素 分析 的货 币利息率 理论 。流动 性偏好 理 论认 为, 利息 率不是 放 弃 消费 的报酬 , 而是使 用 货币 的代 价或 放弃货 币流 动性 的报酬 。利 息率它并 不决 定 于储蓄 和 投 资, 也 不取 决 于可 贷 资金 的供 求, 而是 受 制 于货 币存 量 的供求关 系 。也就 是说, 市 场利 息率决定 于货 币供给 和 货 币需求 。 货 币供给就 是 “ 货币政 策” , 是 由一个 国家 的中 央银 行制 定 的。 货币需 求也就 是人们 的流动 性偏好 , 它取 决 于交易 动机 、 谨慎 动机和 投机动机 等三个 心理动 机 。 其 中, 交 易动 机 与谨 慎 动机 的所 需 货 币 与 国 民所得 ( 即“ 收 人” ) 同 向变动, 投 机动 机 的所需货 币 与利率 反 向变 动 。市 场 利息 率与 货币 供给 反 向变动 , 与 价格 水平 、 国 民所 得 同 向变动 。就 利率与储 蓄 的关 系而 言, 流 动偏 好利 息率理论 认为: 利息率 只对储 蓄形式 的选择 有决定 作用 。 利 息率 的 变动也 只是 引起 货 币需 求 的变动 , 并 不 直接 影响储 蓄 水 平的变 动 。在消 费倾 向不 变 的情 况下 , 直 接制 约储 蓄水 平 的是 国民所得 的多少 , 而不 是利 息率 的高低 。 就利率 与投 资关 系 而言 , 凯 恩 斯认 为 : 利 息率 与 资本 边 际 效率 之 比 , 对企业 与个人 投 资决策起 决定 性作 用 。当资本边 际效 率 不变 时, 利息 率上升 会导致 投资下 降 。倘若利 息率上 升 的 同时 , 资 本边 际效 率也 上升 , 并 且上 升 的幅度 大于 或等 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动性陷阱
目录
流动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
流动性陷阱概述
流动性陷阱分析
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的特点
[编辑本段]
流动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
人们宁愿持有货币,而不愿持有股票和债券等能生利但较难变现的资产的欲望[编辑本段]
流动性陷阱概述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

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凯恩斯认为,当利率降到某种水平时,人们对于货币的投机需求就会变得有无限弹性,即人们对持有债券还是货币感觉无所谓。

此时即使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也不会再下降。

流动性陷阱的现代解释:
流动性滞存主要包括:⑴、居民和企业的现金窖藏;⑵、银行的存差。

银行的存差部分可以变为国债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国债部分可通过政府支出花出去,用于实体经济部门,而在中央行存款的部分则只能滞存于银行系统内。

至于企业和居民的现金窖藏,则明显是流动性滞存。

窖藏还有另一种形式,就是当银行存差过大时,银行为减轻存款利息负担,会降低居民和企业在银行存款的利息率,进一步取消存款利息,甚至对存款收费。

在银行不是通过贷款,而是直接通过存款来获益的情况下,就相当于存款者通过银行来窖藏
现金,这与租用银行保险箱类似。

这时,银行成了吸收资金的“黑洞”。

真正的流动性陷阱就出现了。

[编辑本段]
流动性陷阱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一般是从利率下调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来认识流动性陷阱的。

按照货币—经济增长(包括负增)原理,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改变利率。

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假定货币需求不变),资金的价格即利率就必然会下降,而利率下降可以刺激出口、国内投资和消费,由此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

如果利率已经降到最低水平,此时中央银行靠增加货币供应量再降低利率,人们也不会增加投资和消费,那么单靠货币政策就达不到刺激经济的目的,国民总支出水平已不再受利率下调的影响。

经济学家把上述状况称为“流动性陷阱”。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由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组成。

在流动性陷阱下,人们在低利率水平时仍愿意选择储蓄,而不愿投资和消费。

此时,仅靠增加货币供应量就无法影响利率。

如果当利率为零时,即便中央银行增加多少货币供应量,利率也不能降为负数,由此就必然出现流动性陷阱。

另一方面,当利率为零时,货币和债券利率都为零时,由于持有货币比持有债券更便于交易,人们不愿意持有任何债券。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增加多少货币数量,也不能把人们手中的货币转换为债券,从而也就无法将债券的利率降低到零利率以下。

因此,靠增加货币供应量不再能影响利率或收入,货币政策就处于对经济不起作用状态。

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无穷大的情况。

在以利率为纵轴,货币量为横轴的平面座标图上,可以用货币需求曲线上与某一最低限度利率水平相对应的一段平行于横轴的曲线来描述流动性陷阱。

出现这种情况,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将完全被投机性货币需求吸收,不再会引起利率的下降和投资的增加。

这是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首先提出的,但将其命名为流动性陷阱的则是英国经济学家D.H.罗伯逊。

凯恩斯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同时受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支配,就是说,它既是国民收入的函数,也是利率的函数。

由于利率的不确定性将造成债券价格升降,人们便有机会在持有债券和持有货币之间进行选择。

当市场利率降低(债券价格提高),且低于某种“安全水平”时,人们预期未来利率将上升(债券价格下跌),从而愿意多持有货币。

反之,人们就会少持有货币而多购买债券。

上述对持币动机及对货币需求的解释,实际上并未超出古典学派的视野。

不同的是,凯恩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一种特殊的情况,即当利率降至某种水准时,则根据上述理由,灵活偏好可能变成几乎是绝对的;这就是说,当利率降至该水准时,因利息收入太低,故几乎每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债务票据。

此时金融当局对于利率即无力再加控制。

他认为,金融当局对于市场利率,并不总能随心所欲地加以调节;利率降至某一水平之后,任何措施都不再能使它下降。

这种无能为力的状况,恰如落入陷阱一样。

流动性陷阱的存在,意味着运用货币手段来解决经济萧条问题可能是无效的。

这一结论动摇了古典学派的理论根基。

因此,围绕流动性陷阱问题,西方经济学界争论很大。

凯恩斯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美国经济学家J.托宾在其早期论文中,曾运用若干资料证明了流动性陷阱的存在,并明确得出货币政策不如财政政策有效的结论。

然而,另两位美国经济学家M.布隆芬布雷纳和T.迈耶同样进行了实证研究,却得出流动性陷阱并不存在的结论。

货币主义代表人物M.弗里德曼则持某种折衷态度。

一方面,他否定有流动性陷阱存在;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市场利率不可能无限降低,因为人们需要以货币来替代其他金融资产的普遍愿望会使利率的下降有一个最低的限度。

[编辑本段]
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的特点
从宏观上看,一个国家的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主要有三个特点:
(1)整个宏观经济陷入严重的萧条之中,需求严重不足,居民个人自发性投资和消费大为减少,失业情况严重,单凭市场的调节显得力不从心。

(2)利率已经达到最低水平,名义利率水平大幅度下降,甚至为零或负利率,在极低的利率水平下,投资者对经济前景预期不佳,消费者对未来持悲观态度,这使得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杠杆作用失效。

货币政策对名义利率的下调已经不能启动经济复苏,只能依靠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减税等手段来摆脱经济的萧条。

(3)货币需求利率弹性趋向无限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