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知识点

第二章一、美的本质1、从物质世界中去探寻美的本源美是事物本身所固有一种物质属性,如自然属性、形式特点、典型性等,是独立于人类主观意识之外的一种客观存在,不受主体的偏见和个人爱好的影响;1“美在形式”说美是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形式、结构、属性、特质和法则;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英荷迦兹美的分析美克莱夫·贝尔:美是“有意味的形式”;2“美在典型”说美是典型,是同类事物中最富于特殊性、最有代表性的事物;古希腊苏格拉底法孟德斯鸠美朗洛伊斯2、从精神世界探讨美的本源认为美不是客观地存在于物,不是物固有的属性和特质,而是精神介于物的结果,精神是第一性的,把美归结为一种精神现象或精神属性;1“美在理念”说客观唯心主义:把外在于人的某种绝对观念看成是美的本源;古希腊柏拉图中世纪圣·托马斯·阿奎那德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美在主观”说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心灵如意识情感、想象、直觉等看成是美的本源;英休谟英科林伍德意克罗齐3、从主客观关系探寻美的本源美既不在客观,也不在主观,而在主客观的关系上,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1“美在关系”说着眼于事物内部的关系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认为美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是要看它与人及其周围其它的事物所形成的关系;法狄德罗2“美在生活”说强调美是一种客观社会存在,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强调美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客体审美对象的审美实践活动;俄车尔尼雪夫斯基4、从社会实践活动去探讨美的本源德马克思美的根源在社会实践,美的根源不在自然物质属性,不在客观精神,不在主观心理,也不在主观心理与客观事物的统一,它的根源深深地蕴藏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劳动创造了美 ;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或感性显现”5、美是不可定义的分析哲学二、美学学科概述一美学的概念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专着Aesthetics出版,第一次赋予审美这一概念以范畴的地位,鲍姆加登成为“美学之父”;从此,美学成为一门有别于逻辑学、伦理学的独立学科,后经过康德、黑格尔等人努力,逐渐走向深入,使其获得更为严谨的理论形态;二美学的发展历史1、美学学科的萌芽西方古代文明中早就蕴涵着美学的精神;古希腊、罗马是欧洲文化的摇篮,也是西方美学的源头;1古希腊和古罗马前期: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普洛丁2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达芬奇、莎士比亚、狄德罗、休谟、博克2、美学学科的创立鲍姆嘉登:1750年出版美学一书;3、美学学科的提升康德判断力批判、黑格尔4、美学学科的科学化马克思第三章一、自然美的特征1、客观性2、形式性——更侧重于形式3、易变性随时空改变远近、方位、四季、朝暮、阴晴的变化而变化 ;4、联想性自然美是自然的某种属性与人的审美心理、文化结构的一种契合,即人们往往从自然美的形体、色彩、声响等等联想起人的精神、品格、个性、理想等,加以赞美;二、艺术美的特征1.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形象是艺术家根据实际生活的体验、认识,根据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具体可感而又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艺术情境;形象性是艺术美的首要特征;富有美质的艺术内容,必须通过独创的、和谐的艺术形式、艺术形象才能恰如其分的传达出来;2.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客观:根源、物质材料、物态化的形式;主观:观念、创作过程;艺术作品是再现客观社会,表现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进行加工改造;3.一般与个别的统一恩格斯: 一切真实的、详尽无遗的认识都只在于:我们在思想中把个别的东西从个别性提高到特殊性,然后再从特殊性提高到普遍性;艺术美的典型性,是指通过鲜明生动的个别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中带有本质性、规律性的内容;4.艺术美可以以丑为美生活丑能够成为艺术描写对象,具有艺术美;第四章一、色彩1.红色红色是太阳、火、血的色彩;使人感到炎热、温暖、热情、兴奋、活泼;象征革命、喜庆、幸福、希望、吉利,具有青春活力,是属于年轻人的色彩;红色性格热情而突出,然而过于暴露,容易冲动,过分刺激,因此又象征野蛮、恐怖、卑俗和危险;喜爱红色的人,多表现为积极热情、充满活力、性格开朗、具有好胜性和进取心,但感情方面容易受挫,难以持之以恒;2.橙色橙色象征美满、幸福,代表兴奋、活跃、欢快、喜悦、华美、富丽,是非常有活力的色彩;橙色明视度高,在工业安全用色中,橙色即是警戒色,如火车头,登山服装,背包,救生衣等;由於橙色非常明亮刺眼,有时会使人有负面低俗的意象,这种状况尤其容易发生在服饰的运用上,所以在运用橙色时,要注意选择搭配的色彩和表现方式,才能把橙色明亮活泼具有口感的特性发挥出来;3.黄色黄色是阳光的象征,具有光明、希望的含义,给人以辉煌、灿烂、柔和、崇高、神秘、威严超然的感觉;也象征下流、猜疑、野心、险恶,是色情的代名词;4.绿色绿色是植物王国的色彩;充满和谐与安宁,给人以极大的慰藉,是大度的,平凡而随和;是生命之色,象征和平、青春、理想、安逸、新鲜、安全、宁静;喜欢绿色的人比较淡泊名利,不愿争强斗胜,广交朋友,崇尚自然,不苛求人生,不奢望辉煌;在商业设计中,绿色所传达的清爽,理想,希望,生长的意象,符合了服务业,卫生保健业的诉求,在工厂中为了避免操作时眼睛疲劳,许多工作的机械也是采用绿色,一般的医疗机构场所,也常采用绿色来作空间色彩规划即标示医疗用品;5.蓝色蓝色使人联想到天空、海洋,象征广阔、无穷、遥远、高深、博爱和法律的尊严,带有沉静、理智、大方、冷淡、神秘莫测的感情;又具有寂寞、悲伤、冷酷的意义;由于蓝色沉稳的特性,具有理智,准确的意象,在商业设计中,强调科技,效率的商品或企业形象,大多选用蓝色当标准色,企业色,如电脑,汽车,影印机,摄影器材等等,另外蓝色也代表忧郁,这是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个意象也运用在文学作品或感性诉求的商业设计中;6.紫色紫色具有高贵、优雅、神秘、华丽、娇丽的性格;象征虔诚的色彩,但加黑暗化时,又象征蒙昧和迷信;由于具有强烈的女性化性格,在商业设计用色中,紫色也受到相当的限制,除了和女性有关的商品或企象之外,其他类的设计不常采用. 7.褐色褐色常被联想到泥土、自然、简朴;它给人可靠、有益健康的感觉;反面来说,它被认为有些不鲜明,但是可以通过使用较亮的色彩来弥补这种情况;在商业设计上,褐色通常用来表现原始材料的质感,如麻,木材,竹片,软木等,或用来传达某些引品原料的色泽即味感,如咖啡,茶,麦类等,或强调格调古典优雅的企业或商品形象;8.白色白色象征纯洁、光明、神圣,具有轻快、朴素、清洁、卫生的性格;又具有空虚、单调、凄凉、虚无、飘忽的感觉;白色具有高级,科技的意象,通常需和其他色彩搭配使用,纯白色会带给别人寒冷,严峻的感觉,所以在使用白色时,都会掺一些其他的色彩,如象牙白,米白,乳白,苹果白,在生活用品,服饰用色上,白色是永远流行的主要色,可以和任何颜色作搭配;9.黑色表示生命将到终极,表现虚无和泯灭的思想;代表黑暗、寂寞、沉默、苦难、恐怖、罪恶、灭亡、神秘莫测;黑色又有庄重、肃穆、高贵、超俗、渊博、沉静的意义;黑色具有高贵,稳重,科技的意象,许多科技产品的用色,如电视,跑车,摄影机,音响,仪器的色彩,大多采用黑色,在其他方面,黑色的庄严的意象,也常用在一些特殊场合的空间设计,生活用品和服饰设计大多利用黑色来塑造高贵的形象,也是一种永远流行的主要颜色,适合和许多色彩作搭配;10.灰色浅灰色性格类似白色,深灰色接近黑色;纯净的中灰色稳定而雅致,表现出谦恭、和平、中庸、温顺和模棱两可的性格;二、形体一点点,是形体要素中最基本的元素,在空间起标明位置的作用;“雪花”点给人以柔和、轻盈的感觉少量点的点缀,可使画面活跃起来;单独的点能够产生积聚视线的效果,发挥视觉中心的作用;二线1.直线直线刚毅、挺拔、正直、稳定、力量等,常用来象征男人的性格,创造阳刚美;水平线:广阔宁静;令人联想到风平浪静的水面、地平线;垂直线:上腾挺拔;令人联想到树、电线杆、建筑物柱子,有崇高的感觉;斜直线:动感变化,斜线的倾斜角度越大,运动感越强;粗直线:有厚重、粗笨的感觉;细直线:有尖锐、神经质的感觉2.折线折线实际上是直线的转折,一般表现为运动过程中的起伏、升降、进退和突破,给人一种动态感、方向感和灵巧感 ;3.曲线曲线优美、柔和、轻盈、典雅、流畅等,常用来象征女人的性格,创造阴柔美象;曲线的整齐排列会使人感觉流畅,让人联想到头发、流水等;曲线的不整齐排列会使人感觉混乱、无秩序以及自由;三面平面:具有平整、刚硬、简洁之感,曲面:具有起伏、柔软、温和、富有弹性和动感的特点;几何形的面:表现出规则、平稳、较为理性的视觉效果自然形的面:表现出柔和、自然、抽象的视觉效果;四体1.三角形体正三角形:具有稳定感;表现稳定、庄重、崇高以至永恒;倒三角形:具有危险感;表示动荡、不安和倾危;斜三角形:具有冲击感,表示方向和前进等 ;在建筑上,正三角形与方形都具有稳定感,但三角形又与方形不同,同时具有方向感,有指向天空神圣的天国意义;在宗教强烈的民族中,三角形建筑就占了主体地位,如古埃及的金字塔,玛雅文化的金字塔;2.方形体方形的美感:稳重、平实、刚性、秩序、权威,是一种阳刚美;大多数建筑物都是方形;方形的负面美感:呆板、平实、拘谨、固执、缺乏灵气;3.圆形体圆形的美感:柔软、圆润、温和、体现一种柔性美,同时具有神秘感、宗教感;椭圆比圆更美;在伊斯兰建筑、拜占庭建筑有巨大的圆形穹隆;在中国,圆形有天的象征,同时有神秘的道教八卦意义;三、声音1、一般而言,高声高亢激昂,低音凝重深沉;强音振奋,轻音柔和;急促的声音显得紧张,舒缓的声音显得舒坦;乐音悦耳动听,噪音令人烦躁不安;2、音量音量大的乐音适合表现激烈、动荡的情感;如男儿当自强、好汉歌音量适中的乐音适合表现开朗、欢快、舒展的情绪;如千年等一回音量小的乐音显得安详、轻柔、哀婉,一般的轻音乐或小夜曲,如理查德·布莱德曼的钢琴曲,只有用小的音量来表现才能传达出缠绵悱恻的细腻情绪;3、音色钢琴:教堂般庄严、肃穆贝多芬热情奏鸣曲大提琴:深沉醇厚天鹅双簧管:优雅甘美天鹅湖小提琴:纤柔灵巧、流畅华美;梁祝小号:英雄气概霍拉舞曲笛子:悠扬而嘹亮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二胡:凄凉忧伤二泉映月琵琶:铿锵、激越十面埋伏唢呐:嘹亮、欢快、热闹百鸟朝凤第五章一悲剧一、悲剧的历史发展1.悲剧的起源古希腊人在祭祀酒神和农神的祭祀仪式上,表演歌舞,悲叹地吟唱酒神狄奥尼索斯在尘世遭受的苦难,赞美他再生,即“酒神颂”,这是古希腊悲剧的雏形;2.古希腊时期——命运悲剧3、文艺复兴时期——性格悲剧3、启蒙时代——社会悲剧4、19世纪末——存在悲剧二、悲剧理论的发展1.亚士多德——过失说和净化说2.黑格尔——冲突说、永恒正义说3.尼采——酒神精神说1悲剧的本质:酒神精神;酒神狄俄尼索斯代表本能和混沌,在活动中,人们打破一切禁忌,冲破一切规范,把原始本能和生命意志的洪流释放出来;2悲剧快感的根源:在个体原则的毁灭中,人的生命回归到集体的生命洪流,因此又感受到一种巨大的狂喜,尼采称之为“形而上的沉醉” ;3尼采悲剧观的价值:开始从个体生命生存的角度来思考悲剧,为悲剧注入了个体价值;4.马克思、恩格斯——新旧力量的对立5.雅斯贝尔斯——存在悲剧观三、悲剧的定义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也可称之为悲或悲剧性;特指一种悲剧性冲突,也就是主体所代表的正义精神与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发生了矛盾,矛盾的结果是主体遭到了毁灭;但这种毁灭只是肉体意义上的,主体所代表的精神却得到了弘扬;它给人的美感不仅是悲而且包含着振奋感和昂扬感;四、悲剧的美学特征1、人物遭受不幸悲剧人物可以是英雄,也可以是普通人,一般性格具有正面素质;悲剧的结局必须是人的严重苦难不幸、痛苦、失败、毁灭等;2、悲剧具备冲突过程“没有冲突就没有悲剧”冲突的结构:冲突的有限性——有限性的冲突者的毁灭——在冲突者的毁灭中所显示出的更高的超越性冲突要具备完整性:悲剧事件要有头有尾,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必须有一定的“长度”,即戏剧冲突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有完整的悲剧冲突过程;冲突要具备战斗性:指主人公的悲惨、悲哀、痛苦、死亡的命运给观众带来无限的伤感,使人震惊或畏惧,进而在悲壮中奋发精神,激励斗志,化悲痛为力量,向着自由王国奋进;悲剧三要素:抗争、行动、毁灭抗争是悲剧的主调;抗争内含了双方的力量对比和道德属性;悲剧主人公面对强大的敌对力量,不因自己弱小而怯怕,也不因可能的悲剧结局而退缩,表现出正义、善良、弱小面对邪恶、不义、强大时的大无畏勇气;行动是抗争的具体化;毁灭是行动的结果;这种结果必然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旧势力造成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生活的真实和本质;3、悲中带有“卡塔西斯”悲:鲁迅:“悲剧是把人生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给人一种压抑、恐怖和苦痛;尤其当这种“毁灭”是一种不可避免、不可改变的结局时;在悲剧感中,最基本的体验,就是这最初的、但也是最深切的悲痛;“卡塔西斯”:即净化作用;1安全感:卢克莱修:“当风浪搏击的时候,从海岸上观看别人的痛楚是一种快乐;”“在悲剧中可以感到恶,但与此同时,无论它多么强大,却不能伤害我们,这种感觉可以大大刺激我们完好无恙的意识;”2优越感:桑塔耶纳:“我们可能感到这是灾难,但是同时我们也知道,这灾难虽然很大,但毕竟不能触及我们,这一念就格外刺激起我们自己的安全感;”3情感的宣泄:将自身不幸,将自身生活中积累的哀怜和恐惧,投射到悲剧人物上,通过投射,宣泄了自己在生活中的压抑感,获得“舒畅的松弛”,从而得到净化,即情感上的解脱;4崇高的超脱:悲剧尽管激起恐惧,但使人感到振奋;暂时的恐惧之后,人会受到激励和鼓舞,能够唤起人的惊奇感和英雄气魄;朱光潜:“在悲剧观赏之中,随着感到人的渺小之后,会突然有一种自我扩张感,在一阵恐惧之后,会有惊奇和赞叹的感情;”——无论是生理上的宣泄,还是情感上的净化,或者是精神上的超脱,悲剧快感都是从最初的恐惧、哀悯和痛苦,转向一种解脱的快感;二喜剧一、喜剧理论的发展1.亚士多德——鄙夷说诗学中揭示了滑稽、喜剧与丑之间的关系,认为通过对丑、滑稽的摹仿而产生的喜剧性效果,是喜剧的主要特点;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模仿:“喜剧所模仿的对象较我们低下;但所谓低下,并非全指凶恶;可笑性只是一种丑;”理论特色:鄙夷说抓住了“可笑者”和“发笑者”的喜剧结构关系,但真正的鄙夷却不一定能产生喜剧的笑;2.霍布斯——突然荣耀说3. 康德——预期失望说4.柏格森——生命机械化说5.弗洛伊德——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6.马克思——历史丑角说二、喜剧的定义所谓喜剧,就是以智力性因素为基础,对生活事物与艺术对象中本质与现象、目的与手段、动机与效果之间的错位或乖讹的发现与揭示,并通过顿悟式的笑来完成对不合理因素的批判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赞颂,从而引人发笑来鞭策丑,征服丑,从中肯定生活中的美,并显示实践主体自尊、优越胜利,最终达到对自我进行肯定的重要美学范畴;只有把“笑”的完美形式和深沉严肃的内涵结合起来,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喜剧艺术;三、喜剧的美学特征1.以“笑”为标志喜剧的笑是人与对象在性质上不平等的结果,是人明显地觉得对象低于自己,是自己取笑的对象;喜剧所引发的笑并不仅仅是生理意义上的笑,而是具有了深刻的社会理性内容,是自我高于丑陋的一种理解与顿悟;它来自于对生活真相和事物本质的洞察,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和道德批判性;2.以“可笑”为内容亚里士多德:“喜剧的模仿对象是比一般的人较差的人物;所谓‘较差’,并非指一般意义的‘坏’,而是指具有丑的一种形式,即可笑性或滑稽;可笑的东西是一种对旁人无伤、不至引起痛感的丑陋或乖讹;”柏拉图:“不美而自以为美,不智而自以为智,不富而自以为富,都是虚伪的观念;”鲁迅:“喜剧就是把人生虚伪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可笑者——笑者笑者对可笑者的超越——喜剧的本质喜剧是在超越过程、向新境界进发的过程完成后,回眸看自己过去所形成的轻松态度,是超越自身的限度、缺陷后所形成的境界;因为已经超越,所以可以笑;是超越后的轻松和欢快;“笑”与”可笑“的种类:1意识到差错而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差错;——对知道何为偏离而不由自主发生的偏离,笑主要是善意的幽默;2意识不到自己的差错,而把差错作为正常的东西展示出来;——对不知道偏离而把偏离作为正常进行,笑主要是善意的戏谑;3明知自己的差错却要掩盖自己的差错,甚至炫耀自己的差错;——对明知偏离而掩盖或炫耀自己的偏离,笑主要是犀利的讽刺;3.以“悖谬”为形式以内容与形式的不和谐以及表面与实质的悖谬,产生滑稽可笑的效果;1人物性格的乖谬性从喜剧人物看,主人公往往表面上一本正经,而实质上非常庸俗;人物性格往往乖谬错讹、自相矛盾,多有愚行和丑行,却又自炫为美,具有人物性格的乖谬性;2喜剧冲突的荒诞性从喜剧冲突的性质和结局来看,多为无价值的以有价值自炫,并在自炫中暴露渺小和可笑,由此造成喜剧冲突的荒诞性;3艺术的讽刺性能带给人喜剧感的艺术作品多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对主人公的缺陷和背谬行为给予极度夸大,从而产生了一种滑稽可笑的效果;从艺术表现手段看,多用机智、幽默、讽刺、滑稽,往往采用夸张、反差、对比、误会、巧合、偶然、意外、怪诞、变形、拼贴等设计笑料的手段,具有艺术讽刺性;4语言的风趣性从语言运用上看,显得俏皮、夸张、诙谐,具有语言的风趣性;。
美学概论资料

04
美的创造与表现
艺术家的审美创造
艺术家的审美创造力
•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 能够将美的元素融入艺术作品
艺术家的审美创作过程
• 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加工
• 对艺术形式的创新和探索
⌛️
艺术家的审美理想
• 塑造美的形象和意境
• 传达美的情感和价值观念
美的传达与表现技巧
01
美的传达技巧
• 运用适当的艺术语言和形式
⌛️
美学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艺术创作美学
•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美的追求
• 如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形式
艺术创作美学的方法
•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 能够将美的元素融入艺术作品
⌛️
艺术创作美学的作用
• 提高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 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和审美趣味
谢谢观看
T H A N K Y O U F O R WATC H I N G
• 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神学美学
• 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美学观念
• 现代美学:康德、黑格尔、尼采等哲学家的美学理论
03
美学的研究领域
• 美学理论:研究美的本质、特性等问题
• 美学史:研究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 美学批评:分析和评价艺术作品
西方美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西方美学思想的起源
• 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
东方美学思想的起源
• 中国:孔子、老子、庄子等先秦诸子学派的美学观念
• 印度:梵高、世尊、龙树等佛教美学思想
• 日本:空海、良宽、正冈子规等日本美学观念
东方美学思想的发展
美学概论

艺术概论总结摘要一、名词解释1、艺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形式或结构,或者说是,是一种有意义的、高级的形式和结构。
2、审美:一种可以通过判断来定性的认识活动,也是一种可以通过形象来体认,通过快感来表述的体验活动。
3、非审美:较为宽泛的意义上说,是指与审美活动无关的、主要通过概念来理解的认识活动,具体地说,是主体对艺术的非审美学方面的性质和特征的认识、评价和判断,或者说是主体对审美对象的认知和评价。
4、反艺术:一种标榜或实现艺术表现的个性化而采取的极端的反艺术传统和规则的行动(包括创作本身),其标志就是对传统的艺术语言的解构。
5、自然生成:主要是指,符码和意象以及情感和意义的合成,并非人为拼贴,而是水到渠成、自然的生成。
6、艺术:一种交流信息、表现情感和意义的自律而又自洽的符号系统。
7、意象:艺术家创作过程中,在实境向虚境转化的时候,象与意开始融合,情与景形成统一,最后生成的具有审美意义的感性形象。
8、艺术技巧:专门化的形式操作的才能,是艺术家在创作中选择和处理各种素材、塑造形象所采用的适合的方法和手段。
9、艺术风格:谈论艺术总体性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谈论艺术的差异性的一种方式,也可以说是一种视角。
10、优美:处于矛盾相统一的一种平衡状态,一种比较单一的、无深度的、透明的建构。
11、美感:给人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情感。
12、崇高:主体的一种精神奇遇,一种在感性与理性的对抗中使精神无限增值的奇遇,具有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是一种不可阻遇的强劲气势。
13、幽默:是人的天性的一种自然流露,和即时即兴的表现。
14、讽刺:描绘这种有限的主体与腐化堕落的外在世界之间矛盾为己任的艺术形式。
在文学艺术中,讽刺是讽刺家机智幽默表达自己的批判观念,使其批判悬有娱乐性和战斗性的一种风格和技巧。
15、滑稽:指某种智力上的缺陷、不协调、不一致;是形式对内容的充分,某种物质性质的不一致,是道德的缺陷。
16、荒诞、掏空了精神的世界和主体,是失去了方向、目的、价值与意义的世界与主体,同时也是陌生的、疏远的、歪曲的世界和主体。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目录绪论第一章美的起源第二章美的本质第三章审美领域第四章形式美论第五章审美类型第六章美感经验第七章艺术美参考教材《美学原理》王德胜绪论:什么是美学?什么是美?这些问题众说纷纭。
第一节美学的历史与现状自有人类生活以来,审美活动就一直存在。
大约在18世纪中叶,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了。
一、历史上的美学美学的诞生、发展、成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一)古典阶段前美学时期:西方从古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时期。
中国从先秦两汉到近代。
中国古代文献有零散的关于美的论述。
《国语》中的伍举论美:“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孔子说《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而《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直至近代王国维,中国美学开始与西方接轨。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昧,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古希腊的学者已经对¡°美是什么¡±、¡°美的事物是怎么产生的¡±等问题作了大量探讨,其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西方美学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柏拉图第一个提出¡°美是什么¡±的疑问,并试图给美下定义。
亚里士多德的名著《诗学》则对当时所有艺术形态进行了分析。
古典时期的前美学特征:1、零散的涉及了美的基本问题。
2、美学没有脱离宗教、哲学、道德的范畴。
3、强调美与真善、特别是美与善的统一。
(二)美学学科的建立与成熟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建立,并在德国古典哲学那里趋于成熟,完成了系统化、形态化的理论建构。
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1714一1762 )1735年在他的《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中,已经首次使用“美学”这个概念。
1750年,他正式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来表明感性认识的理论,规定了这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鲍姆嘉通的主要观点第一,人类的心灵活动分为知、情、意三个部分,“知”对应逻辑学,“意”对应伦理学,应该成立一门新的科学专门研究感性认识。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第一编导论美学学科与美学基本问题第二编审美活动论第三编审美形态论第四编审美经验论第五编艺术审美论第六遍审美教育论第一编美学学科与美学基本问题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美学二、美学的性质(美学的性质在于,它是一门突出形象、强调具体、体验方式的人文学科。
)三、美学的研究对象(即美论、美感论、艺术论、美育)四、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二章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古希腊时期1,毕达哥拉斯:美的“数的原理”,和谐比例2,苏格拉底:有用就美,有害则丑3,柏拉图:美是“理念”4,亚里士多得:美的“统一性、完整性”摹仿二、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1,孔子:“尽善尽美”2,孟子:“充实之为美”(1)孟子关于人格美的论述。
(2)孟子关于美感共同性的论述3,庄子:自由和美(1)、美在於无为:(2)、心斋和坐忘:三、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美学学科的产生以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鲍姆嘉通于1750年出版的专著《美学》第一卷为标志。
尽管这一专著本身尚未形成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规范化的完整内容,其观点也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甚至明显错讹之处,但“美学”这一名称的提出,则显示了美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开始形成。
《美学》一书的出版,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宣告成立。
四、美学在19世纪以后的发展1、德国古典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西方近现代美学2、20世纪中国的三次“美学热”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历程中的三次热潮,不仅是美学这门学科的自身发展,还是20世纪中国文化发展三个阶段的体现。
三次“美学热”分别体现了“世纪初民族启蒙与对封建文化的批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文化的改造”、“80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复兴”,美学承担着文化改造或者文化批判的重任,成为展示人文精神的重要窗口。
第二编审美活动论第一章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第一节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一、审美需要二、审美理想(审美理想又称美的理想,它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2-美学概论

六、
“美在生活”说
把美同人类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车尔尼 雪夫斯基认为,一切美的事物都不能脱离人 类社会生活,凡是有益于人们生活的东西, 符合人类生活要求的东西,或者能够显示出 生活以及使人们想起生活的东西,都是美的。
七、反本质主义讨论 1、语言分析学派 语言分析学派认为,美的本质问题是 无意义的假命题美的事物存在家族相似的 关系,不存在一种共同的本质。 2、存在论哲学 海德格尔认为,美的本质只能领会, 不能言说。 3、现象学 悬置“美的本质”问题 4、解构主义 消解“美的本质”问题
2、如何理解人的本质
(1)第一次提升:从人与动物的区别看,人的本质在于 自由自觉的主体性。 “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 识的活动。”
1)自觉:人有 强烈的自我意识, 意识到自己的需 要、价值等。 2)自由:人能按 照客观规律办事, 满足自身需要。
“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 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 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 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 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 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 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观念地存在着。”
2、美必然具有令人动情的感染力
3、美的感性形态审美属性是一种价值属性
二、审美价值的根源在社会实践
四、“美在主观”说
认为美是由人的心灵主观决定的 五、“美在关系”说 狄德罗认为对美的本质的把握应着眼于事物内 部的关系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实在的关系 ——“实在的美”,又称为“在我身 外的美”。 察知的关系 ——“见出的美”,又称为“与我有 关的美”。 虚构的关系 ——虚构的美, 实际是艺术家创造的艺术 作品的美。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引言美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
美学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也是一门正在走向成熟的科学。
美学课程主要着眼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充分发挥着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教化功能。
特别是针对社会上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给学生精神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美学课程可以在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中充分发挥其自身的重要作用,发挥美育陶冶情性、开启智力、以美储善、以美塑形的教育功能,以塑造学生的美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目录 导 论 艺术美论美 论 审 美 论美 感 论 美 育 论 美的形态论 余 论导论 结构图一、美学的产生和发展1、在中国古代(1)大羊为美:以用为美、以饰为美;(2)无害为美:《国语》伍举论美;(3)中和为美:《毛诗序》:发乎情,止乎礼仪;(4)仁为美: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标准;(5)充实之谓美:孟子“充实之谓美”的论断;(6)老庄美丑关系和审美态度的表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道体即美”、“美即逍遥和自由”;(7)《乐论》是中国最早的美学专著。
2、在西方目录 导论 美学的产生和发展 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美学教材结 构(1)古希腊时期:①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美是和谐与比例”;②苏格拉底论美和善;③柏拉图的“美的理念”;④亚里士多德以“艺术摹仿说”为核心的美学思想。
(2)文艺复兴时期:宗教神学的附庸;(3)启蒙时期: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母嘉通出版《美学》,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确立。
(4)德国古典美学:美学史上的第一座高峰。
①康德(《判断力批判》);②黑格尔: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著三卷本《美学》巨著。
(5)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美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二、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1、美学的研究对象:(1)美学是以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是研究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2)美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审美客体——美的现象;审美主体——主观的美感;以及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和审美关系的物化形态(艺术)。
美学概论

1.什么是美?答:美是能够引起人们愉悦、舒畅、振奋或使人感到和谐、圆满、轻松、快慰、满足或让人产生爱(或类似爱)的情感、欣赏享受感、心旷神怡感或有益于人类、有益于社会的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属性。
自然美、社会美、自然美与社会美合起来即什么是美,包络太多,不可能用统一的、准确的形态标准概念为其定义。
但是,具体到某件事、某个物,或人,在每个历史时期,都可以根据绝大多数人的基本统一的认识,对其定义予以准确表述。
否则,你说这是美,他说那是美,美学就乱套了,甚至会被一些唯利是图之辈利用和歪曲。
2.什么是美学?答: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由于美学研究的方法是多元的,(既可以采取哲学思辩的方法,也可以借鉴当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比如经验描述和心理分析的方法、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方法、语言学和文化学的方法等),因为美的对象,即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等,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的研究,都是经过人的感性、理性作用之后的结果。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isthetikos。
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
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首次使用的。
他的《美学》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传统美学的任务,是研究艺术作品作为“美”的永恒的不变的标准。
德国理想主义的形而上学美学被认为是当时唯一标准的美学。
在此条件下,发展出两个分支:心理美学和美学。
美学(感性)的认知在很长的时间被认为是理性认知的对立面。
这个观点被现代的新观点所取代,即这个对立面是不存在的,理性的认知是必然通过感性的认识过程而被认识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大希庇阿斯篇》把现实世界中美的事物、美的现象和“美本身”分开:“什么东西是美的”vs “美是什么”结论:美是难的柏拉图认为存在一种绝对的美,即美的“理念”(Idea)二、对美的本质的讨论分为哪几个方面和代表性观点(一)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数的)和谐。
“身体美确实存在于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
”“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2、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美学观点:(1)美产生于大小和秩序。
(秩序、明确和匀称)(2)美产生于一定的尺度,不能不及,也不能过。
3、博克:美是物体的一些特征而引起的(小、光滑、各部分见出变化、不露棱角、娇弱以及颜色鲜明而不强烈等等)(二)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1、从客观的精神本体来说明美的本质。
(1)柏拉图:美是理念(2)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第一,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艺术表现绝对精神的形式是直接的,它用的是感性事物的具体形象。
第二,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但强调内容的决定作用。
第三,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客观的理念对人来说是主观的。
黑格尔:艺术发展史。
象征型:东方艺术。
精神内容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
物质溢出精神古典型:希腊雕刻。
内容和形式契合。
特点是静穆和悦。
浪漫型:近代基督教艺术。
精神溢出物质,主观性突出。
2、从观赏者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休谟:“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
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如果你要在这圆上去找美,无论用感官还是用数学推理在这圆的一切属性上去找美,你都是白费气力。
”评论:以上对美的本质的两类的看法的共同点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把主体和客体分成两个互相外在的东西,然后以客观的态度对对象(这对象也可能是主体)进行外在的描述性观测和研究。
20世纪西方美学思维模式的转变主客二分:“主体—客体”的认识天人合一:“人—世界”的体验代表人物:海德格尔,萨特思维模式的转变对美学研究意义:对美的本质的研究→对审美活动的研究三、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本质的讨论讨论的中心问题:“美是什么”?“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美在物还是在心”大讨论中的四种不同观点(四派):美是客观的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美是主观的美是主客观的统一“客观派”与“主观派”:(一)蔡仪:美是客观的“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
”(二)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吕荧:“美是物在人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高尔太:“美底本质,就是自然之人化。
”“在感觉过程中人化的对象是美的对象。
”(三)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蔡仪看到了美的客观性而忽视了美的社会性,朱光潜看到了美的社会性而忽略了美的客观性(四)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既不全在物,也不全在心,而在于心物的关系上。
“物”(“物甲”)vs “物的形象”(“物乙”)“物本身的模样是自然形态的东西。
物的形象是‘美’这一属性的本体,是艺术形态的东西。
”——(《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三、对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解读。
(一)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
(人的创造性)(二)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
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
(人的特殊性)(三)美带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级,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人的历史性)四、“距离说”(概念)1、距离说的提出瑞士心理学家和美学家----布洛距离是指事物和人的实际利害关系之间的分离。
2、距离产生美3、审美不涉及利害理论。
(1)18世纪德国美学家——康德审美不涉利害——审美与功利、欲念无关。
《判断力批判》区分了美感和快感一般快感都要涉及到利害计较,都只是欲念的满足。
(2)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使用了“距离”这个术语。
4、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要保持距离不即不离:距离不及——实用功利距离太过——不能欣赏和理解对象5、中国美学中的审美心胸理论:发源:老子:“涤除玄鉴”(→宗炳:“澄怀观道”)发展:庄子:“心斋”和“坐忘”的理论后世的其他说法:“平常心”(禅宗)、“童心”(李贽和袁宏道)、“闲”(程颢)五、移情说1、移情作用的定义用简单的话说,它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
2、审美的移情作用的特征:一、审美的对象不是对象的实体,而是对象的形象。
二、审美的主体不是实用的自我,而是观照的自我。
三、主体和对象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统一的关系。
六、格式塔美学的基本观点。
(1)自然物的运动、形状、色彩是支配它们或创造它们的力的作用的结果。
(2)人内在的感情活动也受到力的支配。
(如果外物中展示的力的式样和人的心理中展示的力的式样相类似,即外部事物运动和形状同人的心理同形同构,那么外物能引起人相应的感情活动。
外物本身就能表现人的感情。
)七、审美趣味1、审美趣味是一个人的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的总和。
2、审美趣味是个人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是在个体身上体现出来的,因而带有个人色彩。
它不仅决定着一个人的审美指向,而且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每一次审美体验中意象世界的生成。
3、审美趣味是在个体身上体现出来的,因而带有个人的色彩。
刘勰说:“慷慨者逆声而击节,蕴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
”八、审美格调一个人在各个方面的审美趣味,作为一个整体,就形成一种审美格调,或称为审美品味。
格调或品味是一个人的审美趣味的整体表现。
九、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1、审美格调或审美品味是一个人审美趣味的整体表现,同样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
2、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在审美价值的意义上就可以有种种区别:高雅与低俗的区别;健康与病态、畸形(扭曲,阴暗)的区别;纯正与恶劣的区别;广阔与偏狭的区别,等等。
3、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稳定性、保守性;4、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人文教育(特别是审美教育)的作用能使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发生变化。
十、审美风尚审美风尚: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流行的审美趣味审美风尚的特点:1. 影响面广,往往不分社会地位和社会阶层,也不分男女老幼;2. 时尚的渗透力和扩张力很强;3. 时尚的流行有时间性。
十一、自然美1、概念:自然美是“呈于吾心”而见于自然物、自然风景的审美意象。
2、美学史上对自然美的几种看法。
(1)自然美在自然物本身的属性。
赫尔德:“美的对象是被置于一个上升的阶梯之上的:从轮廓、颜色和声调,从光、声音到花朵、水、海洋、鸟、地上的动物到人。
”(2)自然美是心灵美的反映。
黑格尔:“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美的那种美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一种不完善的形态,而按照它的实体,这种形态原已包含在心灵里。
”(3)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
自然的人化指人通过生产劳动的时间,改造了自然界(包括人自身),于是自然界成了人化的自然。
人在人化的自然中看到了人类改造世界的本质力量。
狭义的“自然的人化”:“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广义的“自然的人化”:“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
(4)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朱光潜:《谈美》:“其实‘自然美’三个字,从美学观点来看,是自相矛盾的,是‘美’就不自然,只是‘自然’就还没有成为‘美’。
”“如果你觉得自然美,自然就已经艺术化过,成为你的作品,不复是生糙的自然了。
”3、自然美的历史(一)致用内涵:人类从实用的、功利的观点看待自然的一种审美观。
形成时期:人类社会发展初期。
适用地域:中国、欧洲。
(二)比德内涵: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的自然审美观。
形成时期:春秋时代(儒家)意义:表明人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已经同功利相脱离。
(三)畅神内涵:指自然景物本身的美可以使欣赏者心旷神怡,精神为之一畅的审美观。
盛行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特点:专注于对审美对象本身的欣赏,不要求用自然景物来比附道德情操,而是让自然景物来触动空明的心境,较“比德”更进一步。
表现:清谈佛老,纵情山水,归隐山林。
《兰亭集序》和《画山水序》(了解下)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后迁居山阴,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雅俗:东晋时在每年阴历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称“修褉”。
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
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
王羲之兴之所致,挥就千古名作《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
游目骋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钟繇每点多异,羲之万字不同。
”书法平和自然,秾纤得体,遒丽天成,委婉含蓄,纵横自如,极尽和畅变化之美,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
“王羲之的《兰亭》诗:‘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
寥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真能代表晋人这纯净的胸襟和深厚的感觉所启示的宇宙观。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两句尤能写出晋人以新鲜活泼自由自在的心灵领悟这世界,使触着的一切显露新的灵魂、新的生命。
”——宗白华《画山水序》宗炳(375一443年),字少文,南朝宋画家,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人。
他首先是一位高明的山水画家,然后才是一位山水画理论家,也是我国的神游山水第一人。
1、“畅神”说,强调山水画创作是画家借助自然形象抒写意境的一个过程,使中国画“以形写神”的理论,又前进了一步。
力求将“万趣”与神志融合达到物我一体的境界。
2、“澄怀”—审美主体,在自然美的欣赏中审美主体应该具有澄清、空明的胸怀,无杂念。
同于康德所说的审美不涉利害。
3、“味象”—审美客体,指既要欣赏山水的形象,又要体味它们的灵趣。
空潭泻春古镜照神虚室生白十二、自然美欣赏的两个基本问题第一,怎样做到“澄怀”?第二,怎样做到“味象”?(一)亲近自然1、“鸟兽禽鱼自来亲人”2、子非鱼鱼之乐3、曳尾于途中4、山林之想自由之想人与自然的亲和。
《岳阳楼记》、《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陶渊明《饮酒(五)》5、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王徽之----“何可一日无此君!”郑板桥---- “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
”(二)两种契合1、人和宇宙生命的契合郭熙《林泉高致》:“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云烟为神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