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倩女离魂》中人鬼恋情模式的源流
论《倩女离魂》对“离魂”题材的继承与超越讲解

论《倩女离魂》对“离魂”题材的继承与超越讲解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论《倩女离魂》对“离魂”题材的继承与超越姓名:陈文旭专业:汉语言文学所属系:文法系指导教师姓名:赵素忍摘要在中国文化发展的长河中,“离魂”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体现了中国古人对于超越肉体束缚的渴望。
经过了漫长时间的发展,在唐代出现了成熟的离魂主题传奇小说——《离魂记》。
到了宋元时期,“离魂”主题渗透到了戏曲创作之中,其中最为出名的当属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倩女离魂》一方面与《离魂记》一脉相承,另一方面又根据元代的社会现实对《离魂记》进行改造,赋予作品更多的内涵,使其更能够体现时代的特征。
笔者拟就对唐传奇《离魂记》与元杂剧《倩女离魂》进行文本对比,从女主角的外貌、家世、一见钟情、折柳亭送别、夜奔、肉身与灵魂的分合等方面,剖析《倩女离魂》对《离魂记》女主角人物塑造的继承与超越。
关键词:《倩女离魂》;离魂;爱情;郑光祖AbstractIn the long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the "Soul" is the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works in a very important theme, reflecting the ancient Chinese desire to transcend physical restraint. After a long development time, it appeared in the Tang Dynasty mature themes Soul legend fiction - "Records to Soul." To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Soul" theme penetrated into the drama creations, which was undoubtedly themost famous of Zheng Guangzu "Qiannvlihun.""Qiannvlihun" on the one hand and "Records to Soul" line of succession, on the other hand according to the social reality of the Yuan Dynasty "Hun" to transform, to the works of more content to make it better able to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I intend on on legend "Hun" and the Yuan Dynasty "Qiannvlihun" textual comparison, from the heroine's farewell appearance, family background, at first sight, Willow Pavilion, Night Flight, body and soul division, etc., analysis "Qiannvlihun" on the "Hun" actress characterization of development..Keyword: "Qiannvlihun"; Soul; love; Zheng Guangzu目录一、绪论 (1)(一)作品简介 (1)(二)研究现状 (1)二、《倩女离魂》对离魂类题材的继承 (2)(一)魂产生的直接推动力量 (2)(二)《倩女离魂》的情节改动 (3)(三)离魂这一巧妙安排 (3)三、《倩女离魂》对离魂类题材的超越 (4)(一)违反封建伦理的举动 (4)(二)浓郁的时代特色 (5)(三)浪漫爱情故事的感人形象 (6)四、《倩女离魂》对后世小说作品的影响 (6)(一)大胆揭露封建思想对人们心灵的桎梏 (6)(二)少女爱情文学的不朽作品 (7)(三)奇幻方式来实现自由的爱情 (8)五、结束语 (8)参考文献 (9)一、绪论(一)《倩女离魂》简介《倩女离魂》作者为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人。
倩女幽魂爱情与道义的纠葛

倩女幽魂爱情与道义的纠葛倩女幽魂:爱情与道义的纠葛《倩女幽魂》是一部经典爱情片,由于其深刻的爱情与道义之间的冲突而深受观众喜爱。
该片以唐朝为背景,讲述了官家之子聂小倩与江湖艺人宁采臣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情故事。
本文将围绕爱情与道义的主题展开讨论。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贯穿于《倩女幽魂》的始终。
聂小倩与宁采臣之间的爱情是一种跨越生死的真挚感情。
尽管聂小倩是一个鬼魂,宁采臣对她的爱从未改变,他们之间的情感绵延不断,经受住了时间和空间的考验。
他们的爱情如梦似幻,却又真切触动人心。
然而,正是因为聂小倩的身份和宁采臣的道义,他们的爱情才显得如此复杂。
聂小倩是一个倩女魂魄,属于阴间的一员,她的存在对于宁采臣来说是一种考验。
宁采臣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他本身是为了报恩才和聂小倩有了往来。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之间的感情渐渐超越了道义的约束。
他们为了彼此的爱情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违背道义的约束。
这种纠葛让人深思:爱情和道义之间到底该如何取舍?在《倩女幽魂》中,爱情与道义之间的纠葛并非是简单的二选一,而是一种难以调和的冲突。
宁采臣为了拯救生命而不惜用聂小倩的鬼魂来替代,这种行为显然违背了传统的道德观念。
然而,如果宁采臣只顾道义而不顾自己的爱情,是否会对自己和聂小倩的人生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爱情和道义之间的内心挣扎使得观众不禁思考:当我们面临爱情与道义的冲突时,应该如何做出选择?电影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示了爱情与道义的冲突,并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面临类似的抉择。
有时候,爱情会让人们为之放弃道义,为了爱情而做出冲动的决定。
但同时,道义也是我们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须遵守的准则。
在现实中,当我们面对爱情与道义的纠葛时,我们应该寻求平衡,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折中点。
爱情与道义的纠葛是人性的一部分,无法彻底被抹去。
正因为如此,它才值得我们去思考。
《倩女幽魂》通过一个唯美而扣人心弦的爱情故事,向观众们展示了爱情、道义、以及两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聊斋志异》人鬼恋模式及其成因探讨

...
....
.....
广
l 1 斋志异》人鬼恋模式及其成因探讨
回 豢正煜
内容摘 要 :蒲松龄在 《 斋志异》 中勾勒 了许 多美 丽而又温和的鬼狐形 象,人 鬼相恋故事 占据 文本 相 聊 当大 的 比重。经过 细致 比较 ,这 些故事 可 以分 成 三种 恋爱模 式。笔 者在 分析 三种人 鬼恋模 式 的基 础上 , 拟探讨这种模 式形成背后的深层原 因。
次 参 加 科 举 考 试 ,却 是屡 次 不
中。一 生大 部分 被迫 漂泊 在外 , 寄居贵 门 , “ 以鹤 梅 当妻子 , 久
直将家舍 作 邮亭 ” ( 居》 【 嫁 )5 J
他 的 生 活 环 境 又 是 “ 是 子 夜 荧 独
色 ,异性 的交往 只存 在一种 自发 叛 逆 与 反 动 。 所 以 在 《 斋 志 聊 异》 的爱情故事 中 ,男女 主人 公
学 ,康熙还 亲 自过问编纂 《 性理 精 义》。 在统 治 阶 级 “ 天 理 , 存
灭 人 欲 ”[ 公 开 号 召 下 ,爱 情 T J 的 性爱观念在社 会生活 中被视 为猥
多数恋爱故事 的基本模 式。
碎 的怜 悯 ,世人便 给他们 以人鬼
相 恋 的奇 遇 ,制 造 出 复 活 泄 ,在很大 程度上 ,反 映了 中国 知识分 子对儒家思想 的反叛和补
偿心理 。
一
.
荧 ,灯 昏欲蕊 ;萧斋瑟瑟 ,案冷 疑冰” 6 。1 1 龄正值壮年 ,在生 蒲松 理心理上都极 度饥渴 ,经 常处于 苦 闷 无 聊 中 ,加 上 他 所 设 馆 坐 帐 的主家毕 家是 当地名 门望族 ,迎 来 迎往 之 际不 免 有 声 色 犬 马 之
《倩女离魂》的前身与后世6页word

《倩女离魂》的前身与后世郑光祖所作的元杂剧《倩女离魂》以其丰沛的想象、绮丽的语言、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而成为元杂剧中的翘楚,历来颇受好评。
《倩女离魂》来源于唐传奇《离魂记》,而《离魂记》则和前代诸多的魂形分离的故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倩女离魂》也显然对同时代的作品有所借鉴。
《倩女离魂》问世后,一时模仿者甚众,成为了戏曲创作的一种类型。
一《倩女离魂》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情节莫过于“离魂”,它以奇特的想象、浪漫主义的格调倾心歌颂那自由的灵魂,表达着对自由爱情的渴望。
中国人的灵魂信仰可以追溯到远古,古人认为,天地万物和人都是有精神魂魄的。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微旨》中说:“山川草木,井灶污池,犹皆有精气;人身之中,亦有魂魄;况天地为物之至大者,于理当有精神。
”[1]63人们普遍认为,人的灵魂如果离开身体,就会出现梦境、影子、失神、重病等情况。
在这样的观念的支配下,描写“离魂”的文学作品也不少见。
灵魂出窍的故事最早大概在晋代《搜神后记》中出现,书中记载了一个“魂形离异”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一个人的身体和灵魂分离,而且两者还同时出现:宋时有一人忘其姓名,与妇同寝。
天晓,妇起出,后夫寻亦外出。
妇还,见其夫犹在被中眠。
须臾,奴子自外来,云:“郎求镜。
”妇以奴诈,乃指床上以示奴。
奴云:“适从郎间来。
”于是白驰其夫。
夫大愕,便入。
与妇共视被中人。
高枕安寝。
正是其形,了无一异。
虑是其神魂,不敢惊动。
乃共以手徐徐抚床,遂冉冉入席而消灭。
夫妇惋怖不已。
少时,夫忽得疾,性理乖错,终身不愈。
与此相似的作品还有《灵怪录》中的《郑生》:郑生者,天宝末应举之京。
至西郊,日暮投宿主人。
主人问其姓,郑以实对。
内忽使婢出,云:“娘子合是从姑。
”须臾,见一老母自堂而下。
郑拜见,坐语久之。
问其婚姻。
乃曰:“姑有一外孙女在此,姓柳氏,其父现任淮阴县令,与儿门第相。
今欲配君子,以为何如?”郑不敢辞。
其夕成礼,极人世之乐,遂居之。
数月,姑谓郑生可将妇归柳家。
离魂的性别化趋势

一、绪论(一)研究问题的提出中国古代小说和诗词歌赋中有不少离魂故事情节,而其中的经典更是被作为材料不断地进行再创作。
众多的离魂故事中,多是痴男怨女因爱离魂。
而其中又是女性离魂这占了大多数,像《幽明录》中的《庞阿》,《离魂记》,《牡丹亭》等皆是此流。
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阿宝》却是独树一帜,并因此成为离魂故事中的巅峰。
故对离魂故事故事中的性别趋势产生疑问与兴趣。
(二)离魂故事的研究现状现如今,对离魂故事的研究多涉及离魂题材的流变以及其思想背景。
像袁健的《离魂小说的四次升级》、李小荣的《离魂题材流变论》、张桂琴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因爱离魂母题的历史演变》、胡强的《古代小说“因爱离魂”母题的文化阐释》等皆是研究其题材的流变。
甚少人会注意到离魂小说中因痴情而离魂者多为女性这一现象,即有注意的亦少有研究。
但妇女生活狭隘,爱情对女性的影响大于男性从而导致这一现象的观点却是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
二、志怪小说中离魂故事的概况(一)六朝小说:离魂主题的形成魏晋时期是一个动荡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最为活跃的年代,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促使人们开始寻求精神上的寄托。
于是玄学开始流行,原始的巫术、本土的道教以及东渐而来的佛教开始融合在一起并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
特别是佛教关于灵肉分离的观点与道教关于灵魂不灭的观点,这两个观点融合在了一起后便衍生出了大批的志怪小说。
而这些小说又反作用与灵魂的解释,使离魂的观念变得更加充实饱满。
最早的离魂小说《无名夫妇》以及《马势妇》便是此流,故事中的魂与肉皆具有独立的实体性;当形在床安寝时,魂可独自在外游走,还能与人交流,并有丰富感情。
显然,此故事已受到佛教灵魂出游的影响,已具离魂主题的雏形。
但此流皆流于单纯描写离魂一事,尚未形成进行艺术创作的意识。
及至刘宋时期《庞阿》的出现离魂主题才开始转向爱情故事的描写。
故事中的石氏女因对爱人的魂牵梦萦导致灵魂得以离开躯壳前往爱人加重探视。
这种用离奇情节来描写爱情力量的手法即夸张而又合乎逻辑。
《倩女离魂》一剧的两大亮点刍议

调 原祖 此 , 读 者 当 自见 也 。 ” ¨ 2 他 给予 了《 倩女离魂》
一
个人 , 却分 明又 是 精 神 面貌 相 差 甚 远 的 两 个 主人
剧 以极高 的荣 耀 , 不仅认 为 此剧兼 有《 西厢 记 》 《 牡
公 , 对 比性非 常 强 。第 二 则 中 , 一个 大 门 不 出 、 二 门
俊 语 , 当 以郑 为第 一 。 , , E 1 3 8 a 7 因此 , 本 文 拟 从 《 倩 女 离
魂 》 一 剧 文本入 手 , 通 过 透 视 它 的 两大 亮 点 : 独 一 无
二 的女 性 形 象 塑 造 和 细 腻 入 微 的 心 理 刻 画 , 来 管 窥 郑光 祖 的艺术 成就 。
的 心 理 刻 画 。其 中 , 独一 无二 的女性 形 象塑造 主要 从追 求 爱情的 方 式 、 情 爱 观 等 方 面 与 杜 丽 娘 这 个 人 物形 象作 对 比分析 ; 细腻入 微 的心 理刻 画主要 从 “ 一 切 景 语 皆情 语 ” 和“ 雅 俗 浑 然 一 体 的语 言 结 合
Vo 1 . 1 3 N o . 2
F e b . 2 0 1 5
2 O l 5年 2月
DO1 : 1 0 . 3 9 6 9 / . } . i s s n . 2 0 9 5 — 3 3 3 X. 2 0 1 5 . 0 2 . 0 1 1
《 倩 女离魂 》 一剧 的 两 大 亮点 刍议
丹亭》 两部 旷世 巨著 的长处 , 而且认 为《 牡 丹亭 》 的 格 调亦 起 源 于 此 。《 西 厢记 》 成书年 代早 于《 倩 女 离 魂 》 , 《 倩 女 离魂 》 一 剧 不 可 能对 它 有 所 启 发 , 因 此 暂
求奇与重情_离魂戏的志怪传统和嬗变历程

第25卷第2期2004年5月中国戏曲学院学报Journal of C olleage of Chinese T raditional Opera V ol 125,N o 12May ,2004求奇与重情:离魂戏的志怪传统和嬗变历程胡瑜芩摘 要:本文以离魂戏的代表作品《倩女离魂》、《画中人》和《秣陵春》为解读对象,追溯离魂戏的志怪源头,分析其求奇与重情的嬗变历程,认为求奇和重情是离魂戏的价值所在,作家用奇幻来拓展创作空间,用爱情来表现人性的发展。
关键词:离魂戏 奇幻 爱情胡瑜芩:武汉大学人文学院,艺术学系研究生。
离魂题材的产生和发展与诸多因素有关。
论者以为,民众的灵魂不灭观念、佛教的轮回思想、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风气等都对这一母题有重要影响。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看到离魂故事本身对作者和读者(观众)持久的吸引力。
在民众的精神世界里,魂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有关魂的故事令人感到刺激、神秘;死后魂灵脱体己成为人们的“共识”,生魂离开活体则很奇幻。
奇———离奇、怪诞的审美风格,是离魂题材的价值之一。
离魂题材可以表现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例如明冯梦龙辑《情史》所收录的一则故事中,问卜者乃卜者之生魂①。
类似的故事在其他笔记小说中亦有所见,但这些不是离魂题材的主要表现内容。
离魂故事更多的是爱情故事。
小说如南朝刘义庆《幽明录・巨鹿石氏女》、唐陈玄佑《离魂记》、明瞿佑《剪灯新话》卷一《金凤钗记》、凌 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大姐魂游完宿愿,小妹病起续前缘》、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二《阿宝》,戏曲如元郑光祖《倩女离魂》、明吴炳《画中人》、清吴伟业《秣陵春》等都是以离魂写爱情的名篇。
情———超越了世俗(包括肉体)的精神存在,是离魂题材的又一价值。
离魂戏源于六朝志怪小说中的离魂故事,经历了求奇与重情的嬗变历程,本文拟对此作初步分析。
一、离魂戏的发展历程1、《幽明录・庞阿》确立了离魂题材的雏形。
《庞阿》的故事因石氏女钟情于“美仪容”的庞阿而起。
倩女离魂

《倩女离魂》赏析在中学时看了电影《倩女幽魂》,相信没有人不像我一样不为宁采臣和聂小倩那荡气回肠的爱情折服。
这是一部描述人鬼情的故事。
编导借助古典文学的素材,表现了游魂聂小倩与书生宁采臣及道士燕赤霞的感情纠葛。
影片赞扬了爱情与友谊,表达了扬善惩恶的美好愿望。
亦鬼亦人的聂小倩、侠肝义胆的燕赤霞、心地善良的宁采臣,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在学习了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之后,张倩女的勇敢追爱更加触动我的内心,虽然她和王文举的爱情没有宁聂二人那么惊心动魄,但细细品味却有另一番味道——对自由爱情婚姻的追求。
《倩女离魂》又称《迷青琐倩女离魂》,是郑光祖的代表作,也是元后期杂剧中最优秀的作品。
剧本以唐朝陈玄佑的《离魂记》传奇小说为素材,其大致情节是:秀才王文举与倩女指腹为婚,王文举不幸父母早亡,倩女之母遂有悔约的打算,借口只有王文举得了进士之后才能成婚,想赖掉这门婚事。
不料倩女却十分忠实于爱情,就在王文举赴京应试,与倩女柳亭相别之后,由于思念王文举,倩女的魂魄便离了原身,追随王文举一起奔赴京城。
而王文举却不知是倩女的魂魄与他在一起,还以为倩女本人同他一起赴京。
因此,当他状元及第三年后,准备从京城启程赴官,顺便打道去探望岳母,便先修书一封告知倩女的父母,王文举偕同倩女魂魄来到了倩女身边,魂魄与身体又合一,一对恩爱夫妻得到团圆。
《倩女离魂》相对《离魂记》来说无论是思想还是艺术上都有新的突破。
比如在倩女离魂追王文举这件事的原因设置上,《倩》凸显的是倩女对未来婚姻的深重考虑:一则母亲要求王生得官后再议婚嫁,“孩儿,你也说的是。
老身为何以兄妹相呼?俺家三辈儿不招白衣秀士。
想你学成满腹文章,未曾进取功名。
你如今上京师,但得一官半职,回来成此亲事,有何不可?”是老夫人的择婿原则,如王生不中试,婚姻自是无望;再则一旦王生高中,在婚事未定的情况下,王生是否会别栖高枝也不肯定,所以倩女心生忧虑,如:“你若是赴御宴琼林罢,媒人每拦住马,高挑起染渲佳人丹青画,卖弄他生长在王侯宰相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倩女离魂》中人鬼恋情模式的源流引言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戏曲当中,常有关于爱情、婚姻地描写,而这些作品中又不乏人鬼相恋故事。
人鬼之恋作为一种特殊的爱情模式,成为文学作品中永不过时的题材,被编织成各种离奇古怪、生动有趣的故事,从古至今一直保持着蓬勃的生命力。
被文学史家誉为”元代四大爱情剧”之一的《倩女离魂》就讲述了一个典型的人鬼相恋故事,这里我就从《倩女离魂》入手,研究人鬼之恋具体模式和这一模式的源流,以及它产生的根源。
一、《倩女离魂》人鬼之恋爱情模式《倩女离魂》,全名《迷青锁倩女离魂》,作者郑光祖,郑光祖所作杂剧的成功之作是爱情剧。
《倩女离魂》是郑光祖爱情剧的代表作,取材于唐代陈玄祐的传奇小说《离魂记》。
剧本写张倩女与王文举系指腹为婚,王文举长大后欲申旧约。
可是张母嫌弃王文举未曾进取功名,不许二人成婚。
无奈之下,王文举只得孤身上京,倩女忧思成疾,卧病在床,魂魄却追随文举一同上京,相伴左右。
多年之后,王文举状元及第,衣锦还乡,携倩女回到张家。
在众人疑虑之下,魂魄与病体重合为一,遂欢宴成婚。
通观《倩女离魂》的故事情节,可以看出人鬼之恋的爱情模式:才子佳人——男女相恋——家长反对——男子离开——女子魂随——男子中举——女子还魂——大团圆。
男女主人公爱情大团圆之前波折不断,因为种种原因,相恋男女不能顺利在一起,父母、女主人公与男主人公都有自己的无奈和苦衷,于是出现僵局。
面对僵局,女子和男子所采取的方法截然对立,一种是消极逃避,让灵魂摆脱沉重的肉体,去实现自己的愿望;一种是积极勇敢面对,用实际行动打破僵局。
前者虽是逃避,却也表现出其对封建世俗社会的强烈不满与反抗,具有深刻的意义。
(一)人鬼之恋爱情僵局的出现1、父母僵局——理想爱情与世俗幸福的对立一直以来,父母的形象在爱情故事中总是不得人心的,他们是男女爱情道路上的绊脚石,千方百计阻挠相恋男女在一起,难道父母当真不希望子女得到幸福?非也。
父母当然希望子女得到幸福,可是当极端个性化的爱情与世俗对幸福的判定出现矛盾时,父母与子女便成为对立的双方。
《倩女离魂》中,王文举父母双亡,而他又未曾进取功名,按照传统观念,这样的人如何让人放心将女儿托付予他。
爱情被父母干涉,子女受到压抑,感情反而愈强,双方都不肯让步,于是僵局出现。
2、女子僵局——封建礼教的牵绊一方面,张倩女受到传统封建礼教地禁锢,最基本的准则便是“三从四德”,婚姻要遵从父母之命;另一方面,她又极其渴望自由爱情婚姻。
虽然张母并非坚决反对二人结合,但女子依然陷入焦虑:一怕男子恋奢华,新婚燕尔在王侯宰相家,二怕男子做了贵门娇客,便瞧不上寻常百姓家。
这样一来,女子也陷入僵局。
于是灵魂便脱离肉体,冲破礼教观念,大胆追随爱情,想要以此打破僵局。
3、男子僵局——一考定成败男子一般都希望获得身份地位,王文举是一名书生,有着与一般书生无异的愿望,那便是所谓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张母又要求他必须进取功名,曾经对他说过“俺家三辈儿不招白衣秀士”[1],要获得爱情,前提是取得功名。
渴望获得身份和赢得爱情的王文举只能依靠科举考试使他实现愿望。
但是并非人人都能依靠科举考试成功,怀才不遇的人比比皆是,一旦失败,两者皆无,他心中的苦闷又有谁知?男子也陷入僵局。
(二)人鬼之恋爱情僵局的打破——男子中举那么如何打破僵局呢?女子看似是反抗封建社会的主动者,毅然舍弃肉身追随爱情,实际上她的行为只是一种逃避,对现实地逃避,她的离魂并不能真正解决矛盾,使故事圆满,要真正打破僵局,只有一个方式,便是男子中举。
唯有男子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权利体系获得身份地位,得到张母以及社会地认可,使爱情合法化,僵局才得以打破。
二、人鬼之恋的源流(一)晋代——初具雏形早在东晋时干宝的《搜神记·谈生》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的人鬼之恋故事。
《谈生》写睢阳王女下嫁给年近四十的谈生,要求谈生三年之内不能用火去照她,可是才过两年,谈生就忍不住好奇之心,“盗室照之,其腰以上生肉如人,腰下但有枯骨”[2]。
复活不成,女鬼临走之前留给谈生一件珠袍,让他能带着两岁的儿子继续生活。
这里的人鬼之恋的结局是不圆满的,女鬼本可以借助与男子结合而塑造成人形,只可惜谈生不顾忠告,在好奇心地驱使下用火照了她,复活的苦心就被这一照而毁于一旦。
可见现实和理想还是有差距的,在人与鬼相恋过程中,人们总希望女鬼可以复活,能与世间男子过上真正幸福美满的生活,可是却由于社会和人为的因素,这一愿望是很难实现的。
也暗示着自由恋爱是美好的,但要维持美好的生活,还需要男女双方都有着坚定的品格和意志。
(二)唐宋——故事趋于完整唐代陈玄佑《离魂记》已经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离魂记》写张镒早年将其女倩娘许配给外甥王宙,后食言,王宙愤而离去,倩娘乃魂随。
二人在外五年,生两子。
后因倩娘思念父母而返回镒家,在众人惊异之时,倩娘竟与闺中病卧多年的倩娘“翕然而合为一体”[3],方知私奔的倩娘乃是离魂。
但“其家以事不正,秘之”[4]。
《离魂记》人鬼之恋的产生是女主人公父亲的悔婚导致的,女方在无奈之下才以灵魂追随爱情。
本篇着墨不多,设想奇幻,情节曲折。
明人钟人杰曾经这样评价:“词无奇丽而事则微茫有神至,翕然合为一体处,万斛相思,味之无尽。
”(钟人杰《虞初志》篇末评语)味之无尽的产生并非来自于语言文字,而是其情节构思的奇幻、波澜起伏。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虽都是粗线条式地勾勒,但主人公对封建礼教的反叛精神,在当时来说,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颇能增强感人的力量,更加激发人们对美好爱情婚姻生活的渴望。
宋代刘义庆所撰《幽明录》中的《庞阿》篇,叙述了一个并非光明磊落的爱情。
《幽明录·庞阿》写石氏女钟情于“美仪容”的庞阿,但又不敢大胆追求,只能通过离魂形式与庞阿相会。
阿妻得知,极其嫉妒 ,使婢缚之 ,送还石家 , 中途魂魄化为烟气消失。
最终因阿妻忽得病去世 ,石氏女终与庞阿成就美满姻缘。
作为人鬼之恋的初期形态,《庞阿》有以下特点:一,故事的缘起是女主人公对爱情的痴迷和执着,使得魂体相离;二,女主人公的灵魂和肉体可以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做不同的事情;三,故事以魂体合一、爱情圆满为结局,理想和现实统一。
(三)元代——情节完善元代郑光祖《迷青琐倩女离魂》是一个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情故事,广为流传。
《倩女离魂》其取材于唐传奇《离魂记》,但又不拘泥于《离魂记》所叙述的内容,它巧妙地结合元代特有的社会思想背景,在人物、情节等方面作了合理的创造,为后人所推崇。
相对于《离魂记》,《倩女离魂》更富浪漫主义色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丰富了故事内容,使情节更曲折,更具吸引力。
作品的特色还在于它以优美的文笔,从两个方面叙写了女子在礼教束缚下精神的痛苦。
一方面,倩女的魂魄,代表了女性对爱情婚姻的渴望与追求。
她不在乎王文举是否能得官,只怕他变心另娶,于是当灵魂脱离躯体,她便立即跟随文举而去;另一方面,现实中倩女的躯体,则只能承受离愁别恨地煎熬,病体恹恹。
尤其是故事结尾部分的一处情节描写,当倩娘得知王文举将携一女子归来,她以为文举另娶,悲恸欲绝,气杀过去。
可见,在封建礼教地束缚下,女性是何等的煎熬与痛苦。
在这里,离开躯体的倩女之魂,“寄寓着挣脱礼教枷锁的女性的心态”[5];至于倩女在家中的病躯,那种幽怨悱恻,凄凄楚楚,正体现出封建礼教禁锢下广大女性的百般无奈。
人鬼之恋并非所想,实属无奈。
(四)明清——写作高潮明初瞿佑《剪灯新话》卷一《金凤钗记》与凌濛初《拍案惊奇》卷二三《大姊魂游完宿愿,小姨病起续前缘》,这两篇写的是同样的故事,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重新叙写和加工的,写兴娘和兴哥在襁褓中就被父母约定婚姻,以金凤钗为证,后崔家游宦远方,十五年毫无音讯。
兴娘忧思而亡,没过多久,兴哥归来践行约定,兴娘附魂于其妹庆娘与兴哥私奔并做了一年夫妻,完成了自己的宿愿,在灵魂离开之际令庆娘又嫁与兴哥,以此得续前缘。
兴哥与兴娘的人鬼之恋异于别的人鬼之恋,它并不是建立在男女爱情基础之上的。
在吴崔两家为兴哥与兴娘定下婚约时,两人俱在襁褓,后十五年素未蒙面,对于兴娘而言,兴哥的相貌、品德、性格、才气等都不得而知,何来爱情,可是兴娘却乐意守此婚约,等待数年,竟忧思而亡。
既然没有爱情,又何故?《大姊魂游完宿愿,小姨病起续前缘》中的“一言已定,千金不移”一句大概可以解释这一创作心理。
与上文人鬼恋爱不同之处还在于女主人公是附魂于他体之上的,而且本体已亡,而并非只是离魂,也不会有魂体重合为一,但结局依旧圆满。
明代汤显祖《牡丹亭》,则是一场“情”与“理”的冲突。
《牡丹亭》写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一位佳人,立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
而深居闺阁的杜丽娘,少女思春,游园惊梦,梦中又与素未谋面的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寻梦不得,抑郁而死。
死前自画其容。
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拾得画像,发现画中女子正是自己曾经梦见过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结为人鬼夫妻,并引导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
后梦梅应试高中状元,经过一番曲折,杜宝接受丽娘复活的事实并承认柳梦梅为女婿,遂成皆大欢喜之结局。
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爱情不只人鬼相恋,该剧既有男女主人公梦中的幽会(即双方离魂相会)情节,又有杜丽娘死后,其鬼魂和柳梦梅幽会情节(即人鬼幽会),最后还有杜丽娘返魂复活,与柳梦梅正式成婚的情节。
可谓是生生死死,轰轰烈烈。
汤显祖的剧本舒缓从容地为我们演述了一幕幕如诗如画、动人心弦的抒情场面。
女主人公杜丽娘这一形象的塑造更是震撼人心。
“梦中的丽娘与现实中的丽娘、死后之魂与现实之躯是判若两人的,现实之躯不敢为的、不可解决的矛盾,全由“魂”的活动来解决。
”[6]其实,鬼魂就是主人公本我的一个化身,是“她们情欲宣泄的形式”[7]。
与《倩女离魂》中的“魂”不同的是,《牡丹亭》中的魂是在杜丽娘死后才出现的,杜丽娘对柳梦梅一往情深,为情而死,心有不甘,以鬼魂形态与柳梦梅相恋,最后又为情而生。
鬼魂的出现,充分反映了封建社会戕杀人性、压抑情欲、违背常情的一面。
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聂小倩》,理想和浪漫并存。
主人公聂小倩是一个美貌女鬼,18岁就夭折了,死后葬在浙江金华城北的荒凉古寺旁,不幸被妖怪夜叉胁迫夜间出来害人。
后遇浙江人宁采臣,宁采臣不被美色和钱财迷惑,于是小倩便请求他援助,宁采臣助她逃脱魔爪,并收留她侍奉母亲和久病的妻子,深受宁家人喜爱。
小倩因此长期接触活人,逐渐犹如常人,宁家人也绝口不提她的身份。
宁妻病逝后,小倩嫁给宁采臣作鬼妻,之后金华妖怪也被消灭。
后来他们便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在《聊斋志异》的众多爱情故事里,人与鬼之间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们不仅可以相恋,还能够被家人所接受,并且鬼的形态还能够在与活人的接触过程中逐步转换,最后就同平常夫妻一般继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