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女离魂》王文举的形象分析

合集下载

试论《倩女离魂》的悲剧意蕴

试论《倩女离魂》的悲剧意蕴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 2021年3月20日Mar.20, 2021第41卷 第3期Vo1.41 No.3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1.03.012试论《倩女离魂》的悲剧意蕴臧增梅(山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摘 要:《倩女离魂》乍一看是以大团圆收场的,但其中蕴含着多重悲剧意蕴,如倩女对王文举爱情的不自信、魂穿追爱等。

悲剧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倩女的女性意识并未完全觉醒,她把所有期望都寄托在王文举身上,将自己作为男子的附属品,缺乏自我独立性的认知。

关键词:《倩女离魂》;悲剧;张倩女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1)03-0032-02《倩女离魂》这部剧的题材来源于陈玄祐的唐传奇《离魂记》,故事的主要情节没有变化,主要讲述青年男女爱情受阻,张倩女为了爱情离魂追王生而去,后得到父母认同,最后在一起的故事。

《倩女离魂》的结局乍一看是以大团圆结局,但笔者认为,虽是团圆的结局,但也掩盖不了文中凸显出的悲剧意蕴,这主要体现在张倩女身上。

一、对王生爱情的不自信张倩女知道父亲曾给自己定下一门亲事,少女怀春年纪,对于爱情的憧憬,使她对王文举的到来十分期待。

因此,当她见到王文举后,对王文举一见钟情,“他是个矫帽轻衫小小郎,我是个绣帔香车楚楚娘,恰才貌正相当”。

古代婚姻注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倩女内心已默认了这门亲事。

当张老夫人让她与王文举以哥哥妹妹相称时,她猜不透母亲的意思,对母亲抱有一丝埋怨:“俺娘向阳台路上,高筑起一堵云雨墙。

”郑光祖《倩女离魂》的情节不同于陈玄祐的《离魂记》,《离魂记》中王宙与张倩女是日久生情,二人的爱情有深厚的感情基础。

而《倩女离魂》中,张倩女和王文举以前从未谋面,二人相识时间短暂,感情不深,张老夫人又委婉地不承认这门婚事,王文举也没有力争,在面对老夫人时表现出的是怯弱,再加上王文举意在考取功名,二人难免分离,这多种原因导致倩女对二人的爱情极度不自信,她怕王文举高中,抛弃她另娶高门。

_倩女离魂_与_离魂记_之比较

_倩女离魂_与_离魂记_之比较

“倘不中呵,却是怎生?”促使倩女道出了肺腑之言:
元灭金亡宋,但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早已注入
“你若不中呵,妾身荆钗裙布,愿同甘苦。”至此,才让 自幼饱读诗书的士子们的骨髓里。而且元代统治者
王生首先提出“小姐既如此真诚志意,就与小生同上 利用理学以加强统治。仁宗皇庆二年,下诏恢复科举
京去如何?”试问:“难道说这样不就是‘聘则为妻,奔 制,将理学定为官学,大力提倡封建道德。元统治者
间,王宙的作为,自始至终都是“理”服从于“情”,封 另许他人,才造成了二人的痛苦诀别。而在《倩女离
建家长按着封建礼教包办的婚姻服从了才子与佳人 魂》中,因为王文举与张倩女是父母指腹为婚,这同
之间的自由幸福的爱情。充分显示了王宙这个男性 《离魂记》中的张镒包办婚姻没有实质区别。“楔子”
的自信与张扬。
中王文举探望岳母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成此亲事”。
【中 图 分 类 号】I206.2
【文 献 标 识 码】A
【文章编号】1671- 9581(2008)02- 0093- 04
Compar ison between " Pr ematur e Death of a Beautiful Young Gir l" and " Recor ds to Soul"
心。折柳亭送别时,她向尚未成婚的王文举提出: “哥 命倩女与王生在折柳亭送别时,倩女是“神魂驰荡”、
哥,你若得了官时,是必休别接了丝鞭者。”揭破王文 “好伤感人也呵”。王生是“凄凉甚日了”;倩女埋怨母
举未来可能负心的隐患,加强了爱情的堤防。在爱的 亲“间阻”了自己的“情意”,王生则“寄来的诗”“也
驱使下,她的魂魄深夜独自一人,不顾风寒露重,追 埋怨”夫人;倩女此时最大的心事就是担心王生得官

由精神分析学说 看倩女人性中的悲剧性

由精神分析学说 看倩女人性中的悲剧性

由精神分析学说看倩女人性中的悲剧性摘要:郑光祖的杂剧《倩女离魂》是元杂剧四大爱情剧之一。

它描写了倩女历经千辛万苦,追求真爱,最终和王文举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

乍看之下,是一出完满的大团圆戏码,但细细想来,却又不难看出在这部作品中,倩女的肉体因忍受封建礼教和门第观念的双重压迫,只能通过“离魂”这一匪夷所思的途径来追求真爱的过程中,所蕴藏的深厚的悲剧性一面。

在郑光祖的《倩女离魂》这部作品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倩女为追随王文举,但是又迫于封建礼教的压力,而产生了“离魂”这一惊世骇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倩女的肉体和魂魄相分离,肉体留在家中忍受无尽思念和极度的惊恐,魂魄追随王文举三年生死相伴。

最终在文举极第衣锦荣归后,倩女的肉体和魂魄二合为一。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种破坏或痛苦性质之动作,诸如舞台上之谋杀,肉体之折磨,伤害以及其他类似者,且这种动作,足以引起观众哀怜鱼恐惧之情绪,便是所谓的悲剧。

”而席勒又认为:“我们心里的道德功能,在何种程度上,胜过感情的功能,在同样程度上,悲惨的激情所给的快乐,也能胜过欢乐的激情所引起的快乐。

”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倩女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肉体上,都遭到了双重的毁灭。

在她抗争封建礼教门第观念,为爱情奋不顾身之后,她最后的圆满婚姻,却又是通过王文举的状元及第来实现的。

从精神分析学说的角度来看,这正是倩女的本我在释放后,又因无所归依而只能向自我,超我靠拢,从而从更深层次上,酿成了人性的悲剧。

佛洛依德认为,心理结构的主要层次依次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其中本我是最根本,最古老,最广泛的一层,他基本上由性本能组成,按照“快乐原则”活动。

而自我代表理性,它感受外界影响,满足本能要求,按照“现实原则”活动。

超我代表社会道德准则,压抑本能冲动,按照“至善原则”活动。

本我和超我常常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中,而自我处于二者之间。

自我是本我和外部世界的中间人,他的主要功能是协调、改变、组织和控制本我的本能冲动,以使其与现实的冲突降到最低程度,即压制那些与现实冲突的冲动。

倩女离魂

倩女离魂

试论《倩女离魂》和《牡丹亭》中的“魂”吴美卿许丹丹摘要:元杂剧《倩女离魂》和明传奇《牡丹亭》,两部作品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其中最突出的是借“魂”的意象来实现女主人公对礼教的叛逆和对爱情的追求。

两部作品中的“灵魂”意象都是主人公在极度压抑人性的环境中的寄托和反抗,是主人公二重人格的体现;“灵魂”成为主人公本我冲动的外化形式和情欲宣泄的载体;两部作品出现的“梦”意象是“魂”意象的补充,“梦”体现了“魂”的欲求,由“魂”的活动引起的“梦”是主人公愿望的达成,“魂”与“梦”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关键词:魂;梦;二重人格;本我冲动元杂剧《倩女离魂》和明传奇《牡丹亭》,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朵奇葩。

两部作品相隔近三个世纪,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是才子佳人心曲,同是大团圆结局,同是反封建礼教之作,并且,同是借“魂”的意象来实现主人公冲破礼教的樊笼,追求美满爱情和婚姻的目的。

更重要的是,两部作品中的“魂”都是主人公二重人格的体现,是其本我的外化,是情欲宣泄的形式。

“离魂”与“还魂”的故事是中国灵魂信仰的产物,在礼教森严的封建时代,它以超现实的手法使读者在梦与幻之中实现心中所想而现实中不敢为不可为之事,慰藉了人们的心灵,因此,得以演绎不绝、生生不息。

一中国的灵魂信仰是悠久的。

古人认为,天地万物和人都有精神魂魄。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微旨》中说:“山川草木,井灶污池,犹皆有精气;人身之中,亦有魂魄;况天地为物之至大者,于理当有精神。

……”[1]因此,他们相信,天地万物和人都有生命,有生也有死。

《礼记·祭法》:“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

其万物死,皆曰折。

人死曰鬼。

”[2]对于中国人来说,魂魄观念同时又是一种信仰,带有强烈的世俗特色,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制约着人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

那么,灵魂是什么样的呢?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认为“灵魂是不可捉摸的虚幻的人的影象,按其本质来说虚无得像蒸汽、薄雾或阴影;它是那赋予个体以生气的生命和思想之源;它独立地支配着肉体所有者过去和现在的个人意识和意志,它能够离开肉体并从一个地方迅速地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它大部分是捉摸不着看不到的,它同样显现物质力量,尤其看起来好像醒着的或睡着的人,一个离开肉体但跟肉体相似的幽灵……”[3]泰勒认为,灵魂是虚幻的,是一种“气”,它赋予肉体以生命、感觉、思想和活动的能力,是“第二个我”,灵肉相互依存并且可以分离。

从《王宙》到《倩女离魂》——论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人物塑造

从《王宙》到《倩女离魂》——论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人物塑造
变化 的 深 层 动 因 , 示 其 鲜 明 的 时代 内 涵 和 作 家 特 殊 的 创 作 心 态 。 揭
关键词 : 宙; 文举 ; ; 王 王 理 欲
中 图 分 类 号 :8 4 J0 文 献 标 识 码 : A
F o WA r m NG h u t a n l u Z o oQin vi n h
维普资讯
2 I 9
全 国中文核心期刊 艺术百家 20 0 6年 第 4期 总第 9 o期
HUNDRED CHOOLS I ART S N 文章编号 :0 3-90 ( 06)4—0 2 10 14 20 o o9—0 3

从《 王宙 》 《 到 倩女 离魂 》
此亲事。岳母 数次寄书来 问。如今春榜 动 , 选场 开 , 小生一 者 待往长安应举 , 二者 就探望岳 母走 一遭去 。 王 文举对 自己与 ” 倩女的亲事早 已了然 在心 , 可是他 对倩女 却只字不 提 , 往 长 “ 安应举” 才是他 此行 的首 要 目的。他 把功名 利禄凌 驾于婚 姻
惯 , 在 统 一 中原 时 把 这 种 胡 化 色 彩 带 到 了 中原 地 区 。宋 代 并
意不肯收 留。直到倩女再三表示“ 你若是似贾谊 困在长 沙 , 我 敢似盂光般显贤达 ” “ , 我情 愿举 案齐 眉傍 书榻 , 任粗 粝 淡薄 生涯 ” 他才勉强答应带 她一同赴京。在倩女 热烈 的追 求和勇 , 敢 的抗争面前 , 王文举 显得 多 么庸懦迂 腐 !王文 举得 官后与 倩女 同回张家 , 门就跪下认 罪 , 进 请求饶恕 : 小生 不合 私带小 “ 姐进京 , 不曾告知 。 这 与倩女大 胆私奔 的叛逆抗 争相 去何止 ” 万 里!当发现真正的倩女 即躯壳 卧病 在床 , 老夫 人指 着倩女 的离 魂 叫“ 必 是 鬼 魅 ” , 文 举 居 然 要 把 与 他 共 同 生 活 了 这 时 王

《倩女离魂》与《离魂记》之比较

《倩女离魂》与《离魂记》之比较

型 ;元杂剧里 他们是 指腹为婚 的
婚 姻 关 系 ,他 们 的 相 爱 出于 才子 佳 人 的 一 见 钟 情 。 这 种 改 变 有 两
即是 倩女 的夜奔 ,一 是符合礼 法
规 范 的合 法 途 径 即 王 文举 的状 元 及第 。
遇 了 更 多 的坎 坷 , 《 离 魂 记 》 中 倩 女 私奔 受 到王 宙 的热情 支 持 , 两
学教育
《 倩 女离魂》 与《 离魂记 》 之 比较
围夸 静
内容摘要 : 元杂剧《 倩女 离魂》 继承 了唐传奇《 离魂记》 的离奇情节 , 同时受 时代背景和 自身体裁的影响 , 在
叙 事 层 面 和 主题 呈现 上 形 成 了不 同的 文 学追 求 。 不 仅 设 置 了外在 情 节结 构 冲 突 , 还 增 添 了人 物 内在 性 格 冲 突 , 深 化 了创 作 主 题 , 使 文 学 作 品不 再 局 限 于 文 人 士 大 夫 阶层 的搜 奇 好 异 , 而 是 强 化 作 品 的现 实 干 预 精 神 , 在情与 礼 的冲 突 中反 思 封建 伦 理 道 德 。 关键词 : 倩 女 离魂 离魂 记 情节 人 物 主题
人 物 的 理解 。
作而又作 , 不 惜重翻 旧案 , 蹈 袭前 人” Ⅲ , 题材相似不 假 , 但 蹈袭前人
之 说 有 失 偏 颇 。由于 文 学 体 裁 、 创
舞台表演 , 追求 强烈 的戏剧 冲突。
《 倩女离魂》 中作 者 巧 妙 地 布 置 了
比较 《 离魂 记 》 , 倩女 经 历 了
魂 旦 正 旦 交 替 上 场 。 离 魂 形 象 的
而《 倩女 离魂》 中这种 大胆 的行为
却 遭 到 恋 人 的 斥 责 ,迎 接 深 情 倩

探究《离魂记》与《倩女离魂》人物形象嬗变

探究《离魂记》与《倩女离魂》人物形象嬗变

探究《离魂记》与《倩女离魂》人物形象嬗变作者:刘美玲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28期摘要:唐传奇《离魂记》讲述了王宙与张倩娘的爱情故事,郑光祖根据这部作品改编成元杂剧《迷青锁倩女离魂》。

在这两部作品中男女主人公人物形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论文通过对人物形象嬗变进行分析,从唐代和元代文人心态以及婚恋观念两个方面揭示其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男性形象;女性形象;文人心态;婚恋观念一、人物形象的设计(一)女性形象的嬗变《离魂记》中倩娘是官家张镒之女,端艳绝伦,与王宙青梅竹马,日久情深。

当面对张镒的悔婚时,倩娘闻而郁抑,没有更多的言语反抗,而更多的是顺从。

当倩娘之魂奔于王宙,倩娘之魂哭述到“君深情不易,私将杀身奉报,是以往民来本以亡命来奔”从中可以看出倩娘离魂更多的是被王宙的深情所打动,而不仅仅因为自己对王宙的真爱。

倩娘在爱情中总是处于被动地位,表现更多的是性格中柔顺的一面。

五年之后倩娘因思念父母想归家,又对王宙哭述到“吾曩日不能相负,弃大义来奔君。

向今五年,恩慈间阻。

覆载之下,胡言独存也?”我们既可以看出倩娘在家庭中的从属地位,又表明其为爱情而私自结合不正当,必须纳入封建正统才能名正言顺。

在这部作品中着重描述了倩娘的离体之魂,而对离魂之体则描述不多,不具有独立的意识和行动,只是一具昏沉的病体。

元杂剧郑光祖《倩女离魂》中张倩女的地位有所提高,不仅表现在张倩女的身份上,更体现在她在婚姻爱情中追求自主和个性的自由。

《倩女离魂》中倩女是衡州张公弼之女,其父早亡。

文中虽未交代张公弼的身份,但从他与王同知家指腹为婚及其家“三辈不招白衣秀士”的话来看,应是出自显贵之家。

在这部作品中,倩女是一个泼辣、富有真情反抗的女性形象,她在爱情的角逐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她与王文举的婚姻能最终圆满,也是由她的反抗和执著促成的。

在这部作品中对三个倩女(身魂合一之倩女、倩女之魂、无魂之倩女)都有深刻表现。

(二)男性形象的嬗变男主公的嬗变主要表现在对待爱情功名的态度上。

推陈出新_试论_倩女离魂_对_离魂记_的继承与发展

推陈出新_试论_倩女离魂_对_离魂记_的继承与发展
离魂, 是元杂剧《倩女离魂》、唐传奇《离魂记》的 闪 光点, 对结构故事情节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离魂现象 的产生原因的探究, 在中国古代的文献记载中可知, 中国 古代把灵魂分为阳气魂和阴气魄。《礼记·郊特性》中有 “魂气归于天, 形魄归于地。故祭, 求诸阴阳之义也”[2]353的 文字。朱熹也称“生则魂载其魄, 魄检其魂, 死则魂游散 而归于天, 魄沦坠而归于地也。”[3]47魂主管人的精神, 魄 主管人的形体。人死以后, 阳气魂归于天, 阴气魄归于 地。人的生命就是魂魄的结合, 死亡就是魂魄的离散。 然而, 因魂魄呈气体之壮出现, 故其离散不仅发生在人 死之时, 同样可以是在活人受到沉重打击之时, 如常言 所说, 被打得灵魂出壳。而且灵魂是不死不灭的, 人死 并 不 意 味 着 魂 魄 本 身 的 消 亡 。东 晋 道 教 理 论 家 葛 洪《抱 朴子·内篇·论仙》:“人无贤愚, 皆知己身之有魂魄, 魂 魄分去则人病, 尽去则人死。”[4]21认 为 灵 魂 可 以 脱 离 形 体而独立存在。这就为唐传奇《离魂记》、元 杂剧《倩女 离魂》等离魂题材的作品找到了理 论依据。唐传奇《离 魂记》中记载的张倩女离魂 为真情所感追随王宙 , 张倩 女离魂就具有独自的行动能力, 而张倩女的形体则在
参考文献: [1]周 贻 白.中 国 戏 剧 本 事 取 材 之 沿 袭.中 国 戏 剧 史 长编.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4. [2]王 梦 鸥.礼 记 今 注 今 译.天 津 : 天 津 古 籍 出 版 社 , 1987. [3][宋]朱熹.楚辞集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4]王 明 . 抱 朴 子 内 篇 校 释 . 北 京 : 中 华 书 局 ( 增 订 本) , 1985. [5]张友鹤选注.离魂记.唐宋传奇选.北京: 人民文学 出版社, 1964. [6]顾 学 颉 选 注.迷 青 琐 倩 女 离 魂 .元 人 杂 剧 选 .北 京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7]么 书 仪.元 剧 与 唐 传 奇 中 的 爱 情 作 品 特 征 比 较 . 文学评论.1984(3). [8]程 国 赋.唐 传 奇 与 元 杂 剧 相 关 作 品 的 比 较 研 究 . 学术研究.1997(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倩女离魂》王文举的形象分析
《倩女离魂》是郑光祖的代表作,剧本主要写张倩女与王文举指腹为婚,王文举长大后,应试途经张家询问亲事,倩女的母亲却以“俺家三辈儿不招白衣秀士”为名悔婚,文举只得独自上京应举。

倩女却忧思成疾,魂魄悠然离体离家追赶文举,一起去京城,相伴多年。

文举状元及第,衣锦还乡,和倩女一起回到张家,当老夫人指倩女的魂魄说是鬼魅,文举要拔剑的时候,倩女的魂魄与病体重合为一,遂成欢宴。

戏剧的结尾应该说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才子佳人终成眷属,有人甚至评价它是一个富于浪漫色彩的爱情故事。

可是我读这个剧本却没有感受到多少浪漫的气氛。

我看到的是倩女单方面的一再付出,她为了爱情婚姻自由不惜离家出走,我看到的是她的果敢、坚毅和敢作敢为,还有她在现实中病体难支、精神恍惚的煎熬,而相比之下王文举的形象则黯淡了许多。

王文举是当时社会上的一个典型才子,满腹文章,这也是倩女对他一网情深的首要原因。

倩女第一次与王文举见面,得知他就是与自己指腹为婚的王文举后,就说到:“他是个矫貌轻衫小小郎,我是个绣帔香车楚楚娘,恰才貌正相当。

”连梅香也说:“那王秀才长的一表人物,聪明浪子,论姐姐这个模样,正和王秀才是一对儿。

”“那王生端的内才外才相称也。

”倩女,作为当时的一个贵族小姐,她追求的就是“才子佳人”式的理想婚姻,这就决定了能让她倾心的人的首要条件就是有才,因而当一个满腹才华、相貌堂堂而且又是与她指
腹为婚的王文举出现在她的面前时,她就深深爱上了他,为他神魂颠倒。

然而这个让她神魂颠倒的才子,却是一个热心于功名的懦弱文人。

作为封建时代的文弱书生,参加科举应试是他的唯一出路,因此,在王文举的心里,功名是高于一切的。

他对倩女不能说没有情,但那份情与功名相比较,就显得太微弱了。

在剧本楔子中,倩女的母亲李氏说:“老身也曾数次寄书去,孩儿说要来探望老身,就成此亲事。

”王文举刚出场时说:“岳母数次寄书来问,如今春榜动,选场开,小生一者待往长安应举,二者就探望岳母,走一遭去。

”由此看来,王文举对这桩婚事并不热心,他与倩女指腹为婚,从未见过面,他到张家探望老夫人,也只是借赴京应试之便。

到了张家,他不敢贸然询问亲事。

在与倩女见面时,老夫人让倩女拜他为哥哥,他并没有做出什么反应,当老夫人安排下人打扫书房,让他住下时,他推辞道:“母亲,休打扫书房,您孩儿便索长行,往京师应举去也。

”面对老夫人的突然悔婚,他好像并不是很在意,一心只想着上朝应举。

“秀才寄的诗,也埋怨俺娘哩。

”“我安排着鸳鸯宿,锦被香;他盼望着鸾凤鸣,琴瑟调:怎做的蝴蝶飞,锦瑟绕。

”然而倩女的话说明王文举的心里并不是一点也不在意老夫人的悔婚,只是他的懦弱使他没有勇气去向老夫人讨个说法而已。

直到离别宴上,他才斗胆询问亲事,老夫人提出“俺家三辈儿不招白衣袖士”,并承诺“但得一
官半职,回来成此亲事。

”他好像也并未觉得难堪,答应的很干脆:“既然如此,索是谢了母亲,便所长行去也。


王文举是一个“只为禹门浪暖催人去,因此匆匆未敢问桃夭”的热衷于功名的懦弱文人,更是一个封建礼教的维护者,一个恪守礼教的“君子”,一个情意淡薄的酸腐儒生。

折柳亭送别,倩女一再叮嘱王文举不要“有上稍没下稍”,“休得别接了丝鞭”。

或许是为自己未来命运的种种担忧,王文举走后,倩女一病不起,现实中的自我与潜意识中的自我激烈搏斗,终于灵魂离开躯体去追赶王文举。

一个十七岁的从未离过家的柔弱女子,为了爱情私自离家,风尘仆仆的去追寻自己的意中人,然而她迎来的是什么呢?
与《离魂记》中王宙的“惊喜发狂”,“欣跃特甚,遂匿倩娘于船,连夜遁去”的表现截然相反,当倩女的魂魄飘然来到心爱的人面前,那个她深深爱恋的人却板起面孔,冰冷的问道:“你怎生直赶到这里来?……若老夫人知道,怎了也?”倩女理直气壮地说“做着不怕!”王文举立即摆起一副道学的面孔,指责道:“古人云,聘则为妻,奔则为妾。

;老夫人许了亲事,待小生得官,回来谐两姓之好,却不名正言顺。

你今私自赶来,有玷风化,是何道理?”倩女面对他的指责,毫不畏惧的说:“我本真性情,非为相唬,已主定心猿意马。

”他担心的是王文举做了“贵门娇客”,面对“相府荣华,锦绣堆压”,“不再想飞入寻常百姓家”。

然而王文举还是顾虑,“小生倘不中呵,却是怎生?”倩女道:“你若是似贾谊在长沙,我敢似孟光般显贤达。

休想我半星儿意差,一分儿抹搭。

我情愿举案齐眉傍书榻,任粗粒淡薄生涯,遮莫戴裙钗,穿布麻。

”他终于被倩女的真诚感动了,答应带她一起走。

他斥责倩女的行为不得体,一方面是在维护自己的遵守礼法形象,一方面是在一个弱女子面前显示他的自尊。

这段对话可以说是情与理的较量,倩女的真情终于战胜了王文举的封建礼教观念,然而这也充分显示了王文举的迂腐虚伪、恪守礼教的封建伪道士形象。

作为一个热衷于功名的酸腐文人,作为一个恪守礼教的虚伪“君子”,这就注定了在他身上不会有炽烈的情感。

他的薄情寡意恰好与倩女对他的一网情深形成鲜明对比。

文举状元及第,衣锦还乡,携倩女一起回到张家。

当老夫人见到倩女的魂魄,说“这必是鬼魅!”王文举立刻换了一副面孔:“小鬼头,你是何处妖精,从实说来!若不老实说,一剑挥之两段。

”这就是与他朝夕相处了三年的丈夫,面对老夫人的一面之词,不分青红皂白就要杀了她!两人在一起三年,朝夕相处,形影不离,有谁比他更清楚站在自己身边的这个人是不是妖精?就算她真的是妖精,三年的夫妻情分难道就如此浅薄?这岂是一个有情有意的人能做出来的!
面对老夫人的悔婚,他逆来顺受,开口闭口上朝应举;面对倩女的执着追随,他懦弱迂腐,横加指责;面对老夫人“鬼魅”的一面之辞,他不念三年夫妻情分就要拔剑。

或许用一句话来概括王文举的形象最恰当不过了,那就是:
满腹文章,聪明浪子;热衷功名,无情腐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