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倩女离魂》中的倩女形象

合集下载

论《倩女离魂》中人鬼恋情模式的源流

论《倩女离魂》中人鬼恋情模式的源流

论《倩女离魂》中人鬼恋情模式的源流引言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戏曲当中,常有关于爱情、婚姻地描写,而这些作品中又不乏人鬼相恋故事。

人鬼之恋作为一种特殊的爱情模式,成为文学作品中永不过时的题材,被编织成各种离奇古怪、生动有趣的故事,从古至今一直保持着蓬勃的生命力。

被文学史家誉为”元代四大爱情剧”之一的《倩女离魂》就讲述了一个典型的人鬼相恋故事,这里我就从《倩女离魂》入手,研究人鬼之恋具体模式和这一模式的源流,以及它产生的根源。

一、《倩女离魂》人鬼之恋爱情模式《倩女离魂》,全名《迷青锁倩女离魂》,作者郑光祖,郑光祖所作杂剧的成功之作是爱情剧。

《倩女离魂》是郑光祖爱情剧的代表作,取材于唐代陈玄祐的传奇小说《离魂记》。

剧本写张倩女与王文举系指腹为婚,王文举长大后欲申旧约。

可是张母嫌弃王文举未曾进取功名,不许二人成婚。

无奈之下,王文举只得孤身上京,倩女忧思成疾,卧病在床,魂魄却追随文举一同上京,相伴左右。

多年之后,王文举状元及第,衣锦还乡,携倩女回到张家。

在众人疑虑之下,魂魄与病体重合为一,遂欢宴成婚。

通观《倩女离魂》的故事情节,可以看出人鬼之恋的爱情模式:才子佳人——男女相恋——家长反对——男子离开——女子魂随——男子中举——女子还魂——大团圆。

男女主人公爱情大团圆之前波折不断,因为种种原因,相恋男女不能顺利在一起,父母、女主人公与男主人公都有自己的无奈和苦衷,于是出现僵局。

面对僵局,女子和男子所采取的方法截然对立,一种是消极逃避,让灵魂摆脱沉重的肉体,去实现自己的愿望;一种是积极勇敢面对,用实际行动打破僵局。

前者虽是逃避,却也表现出其对封建世俗社会的强烈不满与反抗,具有深刻的意义。

(一)人鬼之恋爱情僵局的出现1、父母僵局——理想爱情与世俗幸福的对立一直以来,父母的形象在爱情故事中总是不得人心的,他们是男女爱情道路上的绊脚石,千方百计阻挠相恋男女在一起,难道父母当真不希望子女得到幸福?非也。

父母当然希望子女得到幸福,可是当极端个性化的爱情与世俗对幸福的判定出现矛盾时,父母与子女便成为对立的双方。

_倩女离魂_与_离魂记_之比较

_倩女离魂_与_离魂记_之比较

“倘不中呵,却是怎生?”促使倩女道出了肺腑之言:
元灭金亡宋,但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早已注入
“你若不中呵,妾身荆钗裙布,愿同甘苦。”至此,才让 自幼饱读诗书的士子们的骨髓里。而且元代统治者
王生首先提出“小姐既如此真诚志意,就与小生同上 利用理学以加强统治。仁宗皇庆二年,下诏恢复科举
京去如何?”试问:“难道说这样不就是‘聘则为妻,奔 制,将理学定为官学,大力提倡封建道德。元统治者
间,王宙的作为,自始至终都是“理”服从于“情”,封 另许他人,才造成了二人的痛苦诀别。而在《倩女离
建家长按着封建礼教包办的婚姻服从了才子与佳人 魂》中,因为王文举与张倩女是父母指腹为婚,这同
之间的自由幸福的爱情。充分显示了王宙这个男性 《离魂记》中的张镒包办婚姻没有实质区别。“楔子”
的自信与张扬。
中王文举探望岳母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成此亲事”。
【中 图 分 类 号】I206.2
【文 献 标 识 码】A
【文章编号】1671- 9581(2008)02- 0093- 04
Compar ison between " Pr ematur e Death of a Beautiful Young Gir l" and " Recor ds to Soul"
心。折柳亭送别时,她向尚未成婚的王文举提出: “哥 命倩女与王生在折柳亭送别时,倩女是“神魂驰荡”、
哥,你若得了官时,是必休别接了丝鞭者。”揭破王文 “好伤感人也呵”。王生是“凄凉甚日了”;倩女埋怨母
举未来可能负心的隐患,加强了爱情的堤防。在爱的 亲“间阻”了自己的“情意”,王生则“寄来的诗”“也
驱使下,她的魂魄深夜独自一人,不顾风寒露重,追 埋怨”夫人;倩女此时最大的心事就是担心王生得官

《倩女离魂》的艺术特色

《倩女离魂》的艺术特色

《倩女离魂》的艺术特色
此剧根据唐人传奇《离魂记》改编而成,主要是写张倩女因热恋书生王文举而魂不附体的一段爱情故事。

离魂是剧中的主要情节,作者处理比较巧妙和出色。

张倩女因坠入情网不能自拔,而张老夫人则要王文举取得功名后才能成亲。

自送别王文举后,倩女即卧病不起。

终因相思太切而灵魂出窍,追随王文举而去,直至三年后,其灵魂才随衣锦还乡的丈夫归来,与留在家中的病体附合。

由于将倩女的灵魂与躯体分开,作者一方面可以细致真切地表现她灵魂无拘无束时的大胆与执著,写出其不愿受封建伦理道德束缚而追求婚姻自由的真性情;另一方面,则可通过其病体所受的折磨,反映现实生活中多情女子相恋的痛苫。

这样就理当时闺阁佳人渴望恋爱自由的心理,以及忍受封建礼教禁锢的压抑、痛苫,惟妙惟肖而又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倩女离魂读后感

倩女离魂读后感

倩女离魂读后感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附近)人,生卒年不详。

《录鬼簿》说他"以儒补杭州路吏,为人方直,不妄与人交","名香天下,声振闺阁,伶伦辈称郑老先生"。

周德清《中原音韵》把他与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并列,后人称为"元曲四大家”。

剧作见于著录的有十八种,今存八种:《倩女离魂》、《王粲登楼》、《借梅香》、《周公摄政》、《三战吕布》、《智勇定齐》、《伊尹耕莘》、《老君堂》。

《倩女离魂》是郑光祖的代表作。

此剧据唐人陈玄佑传奇《离魂记》改编而成写王文举与张倩女原系"指腹为婚",但张母嫌文举功名未就,不许二人成婚。

文举被迫上京应试,倩女忧念成疾,灵魂离开躯体去追赶王文举,与之相伴多年。

王文举中状元后,携倩女魂归至张家,离魂与病卧之身重合为一,遂欢宴成亲。

《离魂记》本是一个富于浪漫色彩的爱情故事,郑光祖巧妙地利用故事原有的情节,从两方面写出旧时代女子在礼教扼制下的精神生活。

一方面,倩女的离魂为追求自由的爰情和婚姻,也为了防范对方登第后另娶高门, 大胆私奔,追赶情人;在受到王文举所谓"有玷风化”的指责时,她以"我本真情”为对抗的理由,坚决不肯回家。

离魂代表了妇女们内在的欲望和情感的力量。

而另一方面,倩女的身躯辗转病床,苦苦煎熬,寸步难行;当王文举寄信到张家,说要和妻子(即倩女魂)一同回来时,病中的倩女之身并不知内中真情,以为他另有婚娶,不由得悲恸欲绝,这一个倩女形象反映了妇女们在婚姻方面受抑制、受摧残而不能自主的可悲事实。

所以,这一剧作不仅情节离奇,而且在离奇的情节中表现了较为深刻的内涵。

在根本上,它指出了人的天然情感的不可抑制,正如倩女所唱的"你不拘箝我可倒不想,你把我越间阻越思量",伸张了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的权利。

在艺术描写方面,《倩女离魂》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息,笔墨细腻但并不感纤巧, 文词精美却不显雕琢。

论元代四大爱情剧之女性追求婚姻自由

论元代四大爱情剧之女性追求婚姻自由

论元代四大爱情剧之女性追求婚姻自由【摘要】:通过元代四大爱情剧,即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里的女主人公——崔莺莺,王瑞兰,李千金和张倩女渴望爱情和勇敢面对追求幸福过程的各种挑战,提出了与传统道德观念截然不同的爱情婚姻观念,塑造了富有个性且具有反叛意识的女性形象,歌颂了女性追求婚姻自由的反抗斗争精神,深化了反封建婚姻的主题。

【关键词】:爱情元代西厢记王实甫正文:爱情剧在中国古代戏剧中占很大的比重,居重要地位,而元杂剧有相当一部分是以爱情为题材。

在元代的四大爱情剧中,女性为当时社会所不容的一个人情爱为中心的爱情和幸福,充分显现了中国古代女性爱情观的进步性和争取恋爱婚姻自由的先进性。

在当时男尊女卑的畸形社会下,剧中的女主人公勇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敢于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

其中《西厢记》中,王实甫笔下的崔莺莺是一个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在温顺的外表下有着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愿望;《拜月亭》中的王瑞兰有胆有识,忠于爱情,在患难及重重阻挠下,突破礼教追求心中的爱情并坚持守候爱人;白朴在《墙头马上》中塑造的李千金是一个张扬个性,敢想、敢说、敢做、率真泼辣,对自己言行充满自信感的叛逆人物形象,她毫不掩饰对爱情和婚姻的渴望,主动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郑光祖在《倩女离魂》里用超现实的幻想手法描写了张倩女冲破礼教禁锢,大胆追求自主爱情和婚姻。

在渴望和爱人在一起的强烈愿望下,甚至让灵魂摆脱受禁锢的躯壳而自由移动。

这也就意味着,在元代自由恋爱和自主婚姻的观念已经开始萌芽,表达了女性对美满婚姻的愿望,对合理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曲词警人,余香满口”[1]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称赞的《西厢记》,“它所歌颂的是完全由当事人自己选择的爱情婚姻, 而且是在否定包办婚姻基础上的选择, 其胆识、魄力非他剧可比。

”[2] 在莺莺的眼里男女之间的感情重于门第财产, 在郑恒和张生之间, 她偏偏选择了志趣相投的穷光蛋张生; 在她眼里男女间的感情重于功名利禄, 重于虚誉浮名。

元后期成就最高的作家——郑光祖 文学考研

元后期成就最高的作家——郑光祖  文学考研

元后期成就最高的作家——郑光祖郑光祖生于元世祖至元初年(即公元1264年),字德辉,汉族,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人。

郑光祖从小就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青年时期置身于杂剧活动,享有盛誉。

但他的主要活动在南方(杭州),成为南方戏剧圈中的巨擘。

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

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激赏郑光祖的文词,将他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并列,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

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后三种被质疑并非郑光祖作品。

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

杂剧特色以描写青年男女爱情故事为主题的剧本中,《迷青琐倩女离魂》是他的代表作(附图即为此作)。

剧本以唐朝陈玄祐的《离魂记》小说为素材,其大致情节是:秀才王文举与倩女指腹为婚,王文举不幸父母早亡,倩女之母遂有悔约的打算,借口只有王文举得了进士之后才能成婚,想赖掉这门婚事。

不料倩女却十分忠实于爱情,就在王文举赴京应试,与倩女柳亭相别之后,由于思念王文举,倩女的魂魄便离了原身,追随王文举一起奔赴京城。

而王文举却不知是倩女的魂魄与他在一起,还以为倩女本人同他一起赴京。

因此,当他状元及第三年后,准备从京城启程赴官,顺便打道去探望岳母,便先修书一封告知倩女的父母,王文举偕同倩女魂魄来到了倩女身边,魂魄与身体又合一,一对恩爱夫妻得到团圆。

清人梁廷柟在《曲话》中称赞此剧曲辞是“灵心慧舌,其妙无对”。

王国维则认为:“如弹丸脱手,后人无能为役”。

(《宋元戏曲史》)这一作品中的“离魂”情节,虽有唐代小说《离魂记》有关描写作依傍,但对倩女灵魂追赶情人并与之结合的具体描写较小说更为动人,对明人汤显祖的传奇《牡丹亭》的创作也有一定影响。

明代崇祯刻本《柳枝集·倩女离魂》之一页。

郑光祖倩女离魂名词解释

郑光祖倩女离魂名词解释

郑光祖倩女离魂名词解释
郑光祖倩女离魂是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和情节。

这个故事最初出现
在中国古代小说《聊斋志异》中。

下面将对郑光祖、倩女和离魂这些名词进行解释。

郑光祖是故事中的男主角,具有仁爱善良的品质。

他住在一个叫郑庄村的地方,过着质朴的生活。

郑光祖有一颗善良的心,经常助人为乐。

在故事中,他意外遇到了倩女。

倩女,又称为阴娘娘或幽娘娘,是女主角,拥有着美丽的外貌和令人动容的声音。

倩女是郑光祖的妻子,两人彼此深爱对方。

然而,不幸的是,倩女的身体并不是属于人类的。

离魂意指灵魂脱离肉体的状态。

在这个故事中,倩女原是水中的精灵,她的真
正身份是水族女子。

因为爱上了郑光祖,她选择了离开自己本来的世界,来到人间与郑光祖相伴。

郑光祖倩女离魂的故事是一段浪漫的爱情传说。

它描述了一个人类与神秘的精
灵之间的爱情故事,充满了对爱情、奉献和牺牲的探索。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爱情可以克服各种困难和隔阂,使人们相互敬爱和支持。

这就是对郑光祖倩女离魂这些名词的解释。

希望这篇文章能给您提供关于这个
故事的清晰理解。

郑光祖《倩女离魂》简析课件

郑光祖《倩女离魂》简析课件

• 这是一个富于浪漫色彩的爱情故事。郑 光祖以优美的文笔,从两个方面叙写了 女子在礼教抑制下精神的痛苦。一方面, 倩女的魂魄,代表了女性对爱情婚姻的 渴望与追求。倩女爱恋的是文举本人, 她不在乎有无功名,担心的倒是文举高 中后别娶高门。在离魂的状态下,她大 胆冲破礼教观念,与心上人私奔,遂了 心愿。另一方面,现实中倩女的躯体, 则只能承受离愁别恨的熬煎,病体恹恹。 当文举中了状元,寄信给张家,说“同 小姐一时回家”是,病中的倩女以为文 举另娶,悲恸欲绝。
• 如郑光祖的《王粲登楼》,据东汉王粲的《登 楼赋》虚构而成。剧本第三折,作者写王粲落 魄荆州,登楼作赋,抒发了游子飘零、怀才不 遇的感情:
• 〔迎仙客〕雕檐外红日低,画栋畔彩云飞。十二栏干、 栏干在天外倚。我这里望中原,思故里,不由我感叹酸 嘶,越搅的我这一片乡心碎。 • 〔红绣鞋〕泪眼盼秋水长天远际,归心似落霞孤鹜齐飞。 则我这襄阳倦客苦思归。我这里凭阑望,母亲那里倚门 悲。争奈我身贫归未得。 • 〔普天乐〕楚天秋山叠翠,对无穷景色,总是伤悲。好 教我动旅怀,难成醉,枉了也壮志如虹英雄辈,都做助 江天景物凄其。气呵做了江风淅淅,愁呵做了江声沥沥, 泪呵弹做了江雨霏霏。
• 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激赏郑光 祖的文词,将他与关、马、白并开。 约于泰定元年(1328)前后,郑光祖 卒于杭州。他一生写过杂剧18种,今 存《倩女离魂》、 梅香》、《王 粲登楼》、《周公摄政》、《伊尹扶 汤》等8种。元杂剧作家用同一题材 作剧,后出者为次本。郑光祖的剧作 即大多系翻用前人旧作而为次本。
• 《倩女离魂》词藻俊美,刻划人物细致 入微。如第三折:
• 〔醉春风〕 这腌臜病何日起,要好时直等的见他时,也 只为这症候因他上得、得。一会家缥缈呵忘 了魂灵,一会家精细呵使着躯壳,一会家混 沌呵不知天地。 • 〔迎仙客〕日长也愁更长,红稀也信尤稀。 春归也奄然人未归。我则道相别也数十年, 我则道相隔着几万里。为数归期,则那竹院 里刻遍琅玕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倩女离魂》中的倩女形象 摘 要:人们历来肯定元杂剧中的各种不同身份的女性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精神,张倩女以魂身和肉身的分离来反抗封建礼教却是比较少见的。本文从张倩女魂身和肉身的行动和及其结果分析:肉身尊情守理而饱受相思苦,忍受感情的折磨;魂身重情越理而魂飞千里,尽享爱情之甜蜜。两个形象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最后统一于一个整体,深刻细腻地展示了张倩女重情而又守理的双重性格。并且,在灵、肉、灵肉统一这三者之间进行分析倩女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悲剧色彩。 关键词:倩女 灵魂 肉体 悲剧

前言 《倩女离魂》,全名《迷青琐倩女离魂》,是元代戏曲大师郑光祖的代表作,它是根据唐传奇《离魂记》改编而成的。剧本主要是写张倩女与王文举指腹为婚,王文举长大后,应试途经张家询问亲事,倩女的母亲却以“俺家三辈儿不招白衣秀士”为名悔婚,王文举只得独自上京应举。倩女却忧思成疾,魂魄悠然离体离家追赶王文举,一起去京城,相伴多年。文举状元及第,衣锦还乡,和倩女一起回到张家,当老夫人指倩女的魂魄说是鬼魅,文举要拔剑的时候,倩女的魂魄与病体重合为一,遂成欢宴。 《倩女离魂》在元杂剧中的地位一直不怎么受人重视,因为元杂剧有太多优秀的作品,如《西厢记》,如《牡丹亭》。这些作品都是写女性为追求自由爱情,反抗封建礼教。虽然同是一个主题,但是不能不说每一篇都有着自己的传神之处,令人眼前一亮之处。《倩女离魂》中的倩女形象就是一个让人眼睛一亮的一处。以下就倩女的形象来论述。 王季思先生认为:“礼法虽然可以限制青年们的行动,却无法拘束他们追求自由的愿望,‘你不拘箝我可倒不想,你把我越间阻越思量。’”1是的,封建礼教可以桎梏人的肉体,却控制不了人的思想感情。作者也正是通过对张倩女离魂的描写,热情歌颂了青年男女为婚姻自由大胆冲破封建礼教樊篱的叛逆精神。 一、情与理的冲突 张倩女与王文举的第一次见面就暗许芳心。不仅是因为王文举长的一表人才,更多的是深深地被他的才华所倾倒。这是传统的郎才女貌的婚姻结合方式的开端。

他是个矫帽轻衫小小郎,我是个绣帔香车楚楚娘,恰才貌正相当。俺娘向阳台路上,

高筑起一堵云雨墙。(楔子【仙吕赏花时】)2 据胸次,那英豪;论人品,更清高。他管跳出黄尘,走上清霄。又不比闹清晓茅檐燕雀,他是掣风涛混海鲸鳌。(第一折 【鹊踏枝】) 他拂素楮鹅溪茧,蘸中山玉兔毫。不弱如骆宾王夜作论天表,也不让李太白醉写平蛮稿,

1王季思:元杂剧选注(下) 北京出版社

2臧晋叔:《元曲选》 中华书局 也不比汉相如病受征贤诏。他辛勤十年书剑洛阳城,决峥嵘一朝冠盖长安道。(第一折 【寄生草】) 矫帽轻衫小小郎,胸襟、英豪、人品他都比世上的一切男子要好,他就是一位掣风涛混海鲸鳌。他拂素楮鹅溪茧,蘸中山玉兔毫,丝毫不弱于骆宾王夜作论天表,也不让于李太白醉写平蛮稿,也不比汉相如病受征贤诏。 可见,在倩女的心中,王文举是一个不错夫婿。不仅有貌,也有才,并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和远大的胸襟抱负。在后文当中,倩女的魂魄也是对王文举赞赏有加:【喜迁莺】据才郎心性,莫不是向天公买拨来的聪明?那更内才外才相称,一见了不由人不动情。忒志诚,兀的不倾了人性命!引了人魂灵! 当然,这也并不是倩女的单方面的爱恋,那厢的王文举也是对倩女一见钟情不能自拔。两情相悦遇知己,这本该是一件多好的一桩婚姻,但是,当时的社会有着那个社会的规定——门第观念。当时的王文举没权没势又没钱,倩女的母亲当然是不会将自己的女儿托付给这样的人,他们的两情相悦必定是会受到老夫人的阻挠,老夫人以“俺家三辈儿不招白衣秀士”为借口推辞了王文举的求婚。要想娶到倩女,唯有王文举考取功名。王文举于是就赴京赶考了,但是这却给倩女带来了极大地苦痛和压抑。一方面是为要和王文举分离而伤感,另一方面却是在为王文举考取功名之后就变心而担心着。

我一年一日过了,团圆日较少;三十三天觑了,离恨天最高;四百四病害了,相思病怎

熬。(带云)他如今待应举去也呵!(唱)千里将凤阙攀,一举把龙门跳,接丝鞭总是妖娆。(第一折【那吒令】) 杯中酒和泪酌,心间事对伊道,似长亭折柳赠柔条。哥哥,你休有上梢没下梢。从今虚度可怜宵,奈离愁不了!(第一折【元和令】) 他得了官别就新婚,剥落呵羞归故里。(第三折【斗鹌鹑】) 这是多么复杂又纠结的心理。王文举中举则攀龙附凤,停婚再娶;名落孙山则羞回故乡。总而一句话,王文举这一走,不论中举抑或是落榜,回来的希望都是很渺茫的。这是一件多么伤感的一件事。想要跟随着王文举走,但是无奈,母亲和礼教又是牢牢地控制她。前端是爱情,后端是礼教,这是多么苦痛无奈的挣扎。既想能与自己的心上人共度一生,又想不让母亲伤心,不触动这个社会的底线,这是一件两难的事情。怎么去处理这个冲突呢?作者安排的灵肉分离的人鬼两重身份是解决这个冲突最适合不过的方法,灵和肉,就是情与理,人欲和天理的矛盾。 二、灵与肉的冲突 “对于爱情婚姻,封建社会中的女性一般都处于被动地位,没有主动选择配偶的权利,只能在父母的安排下,通过“媒妁之言”来完成自己可怜的婚姻,在这种婚姻里,几乎没有爱情,举案齐眉式的夫妻相敬如宾更无从谈起。而元杂剧中的女性,却大胆的冲破了这一陈规戒律,获得了完美的爱情。这是对封建婚姻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大胆冲击,彰显了初步具有的自主意识”3 我想不管是原著《离魂记》的作者陈玄祐还是郑光祖,正是看到世俗的缺陷无法弥补,小小一个弱女子无力对抗,于是设计让倩女的灵魂出窍,去作为倩女内心的忠实代言人,蔑视礼教纲常,无视一切不合理的压抑女性的条条框框。这看似神神鬼鬼,却是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正体现出合理的现实逻辑。 “(正旦别扮离魂上,云)妾身倩女,自与王生相别,思想的无奈,不如跟他同去,背着母亲,一径的赶来。王生也,你只管去了,争知我如何过遣也呵!”饱受相思之苦的倩女,魂魄飘出了肉身急急的追赶着王文举来了。 “倩女夜奔”无疑是《倩女离魂》中最精彩的部分。《越调斗鹌鹑》和《紫花儿序》是写倩女趁夜追赶王文举的心情。她追到江边是,月亮刚刚升起,明亮得像是脸上未干的泪痕。岸沙绵密深沉,企图裹住她的绣鞋。但是倩女追心似箭,全然没有顾及路途上的艰难困苦。大半日路程,即使还做是男子徒步也觉得有些吃力,凭她一个足不出户的弱质女子,竟然放话:我觑着这万水千山,都只在一时半霎。这是怎样的一个坚固的女子,这是怎样一个不顾一切的女子。倩女一路奔忙,走的脂残粉褪,云鬓松散,抛弃了一个千金小姐的优雅。她累得腿软筋麻也不敢歇息停下,眼看着日落西山,江水无涯,前途迢迢四下无人又叫她惊怕。此刻,凄迷是倩女无所适从的心绪。她在心忙意乱之中寻找着王文举,顾不得莎草带霜脚下滑,顾不得露水濡湿湘裙,一路跌跌撞撞,只为了寻找自己的爱情。正是对爱情的期望,对幸福的期盼,才让她勇往直前。“自尊和自我意识的萌芽,虽然这种意识只是初露头角,但是我认为在研究女性形象上是重要的一环,只有注意到女性的个体意识,才能全面、立体地理解女性对待爱情的态度。正是这种自我意识驱使她们对爱情强烈的渴望与追求,才可能正确诠释她们在爱情中的大胆举动。”4 再看倩女赶上王文举时的场景:“(魂旦相见科,云)王生也,我背着母亲,一径的赶将你来,咱同上京去罢。”“【麻郎儿】你好是舒心的伯牙,我做了没路的浑家。你道我为甚么私离绣榻?待和伊同走天涯。”你是舒心的伯牙,我做了没路的浑家,你知道我为什么离开闺房夜奔如此,就是为了和你私奔到天涯。这段话,倩女气性亮烈,说话掷地有声,字字铿锵有力,俨然一个有着“斗士”精神的刚烈女子形象,这叫人不由联想起另一个夜奔出门的女子——红佛。红佛也是在月朗星稀的夜晚,出现在书生李靖的家门口,她就像是一颗明亮的流星,滑落在书生的眼里。她说:“我跟你走!”铿锵有力。这里的倩女丝毫不输于那时的红佛。一个美艳的女子,甘愿放弃优渥的生活,在一个男人前途未卜的时候,愿意在身边照顾那个男人,这对于一个女子来说,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但是,这里的王文举却没有李靖的那么爽朗直快:“聘则为妻,奔则为妾。”老夫人许了亲事,待小生得官,回来谐两姓之好,却不名正言顺。你今私自赶来,有玷风化,是何道理? 不得不说,这里的王文举确实是过于迂腐,没有担当。倩女的灵魂不辞艰辛,漂洋过海急匆匆地赶到你面前,你不但没有柔情,反却板起脸面孔,冷冰地质问倩女。这怎不叫人心寒。但是文中的倩女面对他的指责,丝毫没有畏惧:“我本真性情,非为相唬,已主定心猿意马。”她担心的是王文举做了“贵门娇客”,面对“相府荣华,锦绣堆压”,“不再想飞入寻常百姓家”。然而王文举还是顾虑,“小生倘不中呵,却是怎生?”倩女道:“你若是似贾谊在长沙,我敢似孟光般

3王素芬 《浅谈元杂剧婚恋戏中的女性形象》

4王素芬 《浅谈元杂剧婚恋戏中的女性形象》 显贤达。休想我半星儿意差,一分儿抹搭。我情愿举案齐眉傍书榻,任粗粒淡薄生涯,遮莫戴裙钗,穿布麻。”在她看来,真挚幸福的爱情要比功名富贵高尚得多,也珍贵得多。正因为这种执着,所以倩女便有了冲决一切束缚,大胆追求爱情幸福的冲天勇气,在我看来,这里的倩女比《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更为果敢、率真,火辣辣的欲望表白,不愿青春虚度而主动追求爱情,将王生“功名第一,美色第二”的思想与“小姐放心,小生得了官,便来要你”的承诺比得被动而失去了分量。在我看来王文举斥责倩女的行为,其目的一方面是在维护自己的遵守礼法形象,另一方面是在一个弱女子面前显示他的自尊。这段对话可以说是情与理的较量,倩女的真情终于战胜了王文举的封建礼教观念,然而这也充分显示了王文举的迂腐虚伪、恪守礼教的封建伪道士形象,但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倩女在情与理得战争作战的英姿,一个活生生的大爱大恨、爱憎分明、大胆而不失泼辣、率性又不屈的彼岸张倩女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文举状元及第,衣锦还乡,携倩女一起回到张家。当老夫人见到倩女的魂魄,说“这必是鬼魅!”王文举立刻换了一副面孔:“小鬼头,你是何处妖精,从实说来!若不老实说,一剑挥之两段。(做拔剑科)”就单单这一个动作,就叫人前胸后背全身透凉,这就是与他朝夕相处了三年的丈夫,面对老夫人的一面之词,不分青红皂白就要杀了她!两人在一起三年,朝夕相处,形影不离,有谁比他更清楚站在自己身边的这个人是不是妖精?就算她真的是妖精,三年的夫妻情分难道就如此浅薄?这岂是一个有情有意的人能做出来的!面对老夫人的悔婚,他逆来顺受,开口闭口上朝应举;面对倩女的执着追随,他懦弱迂腐,横加指责;面对老夫人“鬼魅”的一面之辞,他不念三年夫妻情分就要拔剑。这就是那个倩女爱着的男子,满腹文章,聪明浪子;热衷功名,无情腐儒。作者安排王文举的形象并非是孤立在一边的,他是为了塑造倩女形象而服务的。即便是这样的一个男子,倩女依然是深爱着,顽固地爱着,放大他的优点,接收他的缺点。这就是一个真正地活生生的敢爱敢恨,为爱而活的张倩女。 身魂分离,深切地表现了封建社会沉潜自爱女性命运身处的情感意志与道德理念的冲突,即潜藏于倩女内心身处的情感愿望与礼教信条、道德规范的激烈冲撞。倩女的灵魂其实就是寄予着挣脱礼教枷锁的女性的心态,代表着她对爱情和婚姻的热烈追求,是她内心真实自我的表现,是内心深处的本我能量的释放。 古人相信,魂魄是古人精气所聚,身体只是一具皮囊,供灵魂寄居而已。失魂落魄的人,精气必定是大不如从前,现实中的倩女,也因魂魄离体而成日浑浑噩噩,虽未即刻死去,也终日缠绵于病榻。离魂虽浪漫而自由,肉身却被礼教纲常束缚于病榻,生死不得。倩女孤立无援地战斗,支配她的仍然是封建意识的建构者和维护者——王文举和老夫人。 现实中的倩女无法摆脱对于王文举的思念,她耿耿于王文举音讯全无,一再担心他得了富贵就忘记了婚约。在柳亭与王文举送行时,通过停车诉情这一特定的场面,表现了她在情与理的冲突上对情的难以割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