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博物馆的后勤工作要保证业务和科研工作的进行,努力改善职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
博物馆的各工作部门,要有明确的职责范围,实行岗位责任制。
七、队伍建设
第十九条 领导干部应在提高马列主义水平的基础上,学业务,学管理,要逐步成为内行和专家。要加强队伍的建设,组织全馆工作人员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鼓励他们刻苦钻研业务,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做到又红又专。要正确执行党的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注意发挥他们的特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第十三条 根据博物馆的性质和陈列的内容,举办讲座,配合学校教学,编写宣传材料和组织流动展览等,加强科学普及工作。
恢复和建立“博物馆之友”群众性组织,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第十四条 认真总结群众工作经验,建立业务档案,逐步采用先进的宣传工具,提高宣传教育效果。
五、科学研究
第十五条 博物馆的各项业务活动,都应该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博物馆应积极开展博物馆学和有关的专业学科的研究工作。专业学科的研究,应从本馆的性质和任务出发,以藏品为基础,结合文献资料进行,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陈列展览上,也可以编写学术专著。要加强基础资料工作和对国内外博物馆情报工作,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的专业学科的研究。
第三条 博物馆通过征集收藏文物、标本,进行科学研究,举办陈列展览,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第四条 省、市、自治区博物馆要开展馆际间的协作,对地(市)、县博物馆进行业务辅导。推动博物馆工作经验的总结和交流。
1.创造一个良好的展出与参观环境;
博物馆学概论

• 3、美国定义:博物馆是收集、保存最能有 效地说明自然现象及人类生活的资料,并 使之用于增进人们的知识和启蒙教育的机 关。
• 4、苏联定义:博物馆是征集、保藏、研究 和普及自然历史标本、物质即精神文化珍 品的科学研究机构、科学教育机构。
• 3、1953年,意大利热那亚、米兰、贝尔加 莫,主题:室外博物馆的问题;落后地区的 博物馆问题;现代城镇规划中的博物馆和博 物馆建筑
• 4、1956年,瑞士巴塞尔、苏黎世、日内瓦, 主题:我们时代的博物馆;当今世界中的自 然历史博物馆;当今历史博物馆的问题;现 代科技博物馆的规划和组织;现实与空想。
和历史博物馆》、《未来的博物馆》、《博物馆 管理原则》。
• 4、1904年,英国D•默里出版三卷本的《博 物馆的历史及其利用》
• (二)20世纪30年代
• 1、1934年,国际博物馆事务局出版了两卷 本的《博物馆学》。
• 2、T•R•亚当姆出版的《博物馆的公民价 值》、《博物馆与大众文化》。
• 3、G•F•拉姆齐出版的《美国博物馆的教育 工作》
• 8、1968年,联邦德国科隆、慕尼黑,主题: 博物馆与研究。
• 9、1971年,法国巴黎、格勒诺布尔,主题 是博物馆以人为本,今天和明天:博物馆 的教育和文化角色。
• 10、1974年,丹麦哥本哈根,主题:博物 馆与现代世界。
• 11、1977年,苏联莫斯科,主题:博物馆 与文化交流。
• 12、1980年,墨西哥,主题:博物馆对世 界文化遗产的职责。
博物馆学概论
绪论
• 1、教学内容 • 了解博物馆学、博物馆和博物馆发展的历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 二、解放区的博物馆 • 特点:①宣传鼓动的色彩浓;②形式灵活;③贴近民众现 实生活 • 作用:宣传党的政策,鼓舞斗志。
• 三、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博物馆 • 1、1868年,震旦博物院——韩伯禄(准确筹办时间 1872年,1868年韩伯禄来华传教和搜集标本) • 2、1874年,上海博物院——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 • 3、1904年,华北博物院——法国传教士 • 4、1904年,济南广智院——英国浸礼会教士怀恩光 • 5、1914年,北疆博物院——法国耶稣会教士桑志华 • 6、1919年,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美国传教士物相关的行为、过程、现象; 延续:物及信息的存在,使相关事件延续; 价值观:
4, 个人收藏与社会收藏: 个人收藏与社会收藏不仅有数量的差别,也有质的区别。 (1)主体、目的、资源、利用、形式不同 (2)个人收藏构成社会收藏的基础,影响相关者的收藏 品味。 (3)社会收藏则根据社会知识水平和价值观,对个人收 藏起指导、引导作用。 (4)个人收藏具有感性、即时的特点,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 第二章 博物馆学的历史发展 1世界各国对博物馆学的研究。 ①20世纪50年代以前: 1565年,荷兰昆贝齐提出“藏品应先分类 再展览”。 1727年,德国尼克利乌斯论述藏品保护与气候的关系
• 1880年美国鲁金斯提出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②20世纪50年代至70、80年代 对我国影响较大的两部著作: 日本棚桥源太郎《博物馆学纲要》(博物 馆的历史、种 类、职能、保管、陈列、宣 传教育等许多理论和实际业 务工作) • 1955年苏联出版《苏联博物馆学基础》
• 2、公元二世纪,罗马的万神殿(又叫潘提翁神庙)—— 西方最早的人物纪念馆。 • 3、欧洲中世纪的博物馆 教会收集圣物,聚敛财富,利用宗教文物宣传教义。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核心讲义(博物馆教育与服务)【圣才出品】

第14章博物馆教育与服务一、博物馆教育的新观念和主要任务1.为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提高思想品德、文化素养和陶冶情操服务。
(1)对小学生,着重向他们讲解与文物遗迹有关的历史事件,民族英雄、革命先烈的动人故事,从小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对中学生和城乡青年,着重向他们介绍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和优良的革命传统,不断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培养高尚情操。
(3)对大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着重引导他们认清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历史责任感,自觉继承发扬革命传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力量。
2.为在校学生的校外教育服务。
(1)结合中小学有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对教师进行辅导,使之增加文物标本知识,或组织教师予以有针对性地讲解,或向教师提供教学参考资料。
(2)组织学生来馆参观,结合学生课堂学习,做好陈列讲解和辅导。
(3)与博物馆所在地附近的中小学校建立固定联系,设立校外学科辅导员,或兼任学校少先队辅导员,经常到学校开展活动。
(4)提供教具。
根据本馆性质和条件,制作一些模型和标本,如矿石、生物标本,历史文物、科学模型等,借给学校组织教学。
(5)组织小型、轻便的展览到所在地区的中小学校巡回展出,同时携带有关录像和幻灯,向中小学生和广大群众普及历史与科学知识,宣传有关保护文物、自然生态环境的法令。
3.为成人终生教育、回归教育服务。
(1)博物馆担负着社会教育的任务。
(2)博物馆在成人教育中是一支重要力量。
①博物馆有丰富的实物教学资料,适合成人的学习特点。
②博物馆涉及许多专业,包容的知识面较宽,容易满足成年人综合学习的要求。
③对一定的专业来说,博物馆人才集中,有较好的设备,为成人教育提供适宜的进修条件。
4.为科学研究服务(1)提供藏品资料和研究成果,提供咨询服务、文物标本的鉴定服务以及提供必要的科研技术设备。
(2)与有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某些研究项目中进行合作。
5.为旅游观光和文化休息服务(1)对国外游客的服务①接待要热情,要使他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博物馆的定义(哥本哈根11届国际博物馆协会会议):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永久性机构。
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做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诸于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海牙16届博协会议: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盈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
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
博物馆四条件:有藏品;有基本陈列;向社会公众开放;有经营管理藏品、开展社会教育的专业人员博物馆特征:1 实物性(物的收集和保存;物的研究;物的利用)2 直观性3 广博性博物馆的功能基本功能——收藏、教育、研究欧美“3E”功能——教育国民、提供娱乐、充实人生我国博物馆的基本任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收集保藏文物和标本,进行科学研究,举办各种陈列展览,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博物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1、收集、保藏文物、标本和其它实物资料;2、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3、思想品德教育;4、科学研究;5、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保存、研究和利用自然标本和人类文化遗存,以进行社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包括博物馆事业的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也包括博物馆社会功能的演进、内部机制的运营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博物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博物馆学是研究博物馆的性质、特征、社会功能、实现方式、组织管理和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
国际博协(ICOM):博物馆学是一种对博物馆的历史和背景、博物馆在社会中的作用,博物馆的研究、保护、教育和组织,博物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对不同博物馆进行分类的研究。
博物馆的学科性质博物馆学所运用的知识范围,虽然也包括或收集自然科学学科的知识,但主要还是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管理学等社会科学,其方法论也主要采用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一般认为博物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同时也是信息科学。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核心讲义(陈列研究与设计)【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②在陈列中运用现代多种高新科技。
三、组织陈列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程序 1.基本原则 (1)先进的思想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 ①先进的思想性就是力求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 为指导,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先进的科学性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博物馆应当发挥勇于创新的精神,以适应变化着的社会情况和公众需求。 (3)艺术性和普及性 博物馆陈列必须重视艺术性,努力做到广大观众喜见乐闻,雅俗共赏。 (4)增强精品意识,创作陈列精品 博物馆举办每一个陈列、展览都应该精心策划,精心设计,精心制作,精心组织,实施 我国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精品战略。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常见于社会历史类或社区的博物馆中,主要是在历史建筑中按原状陈列,类似我国纪念
馆的复原陈列。
⑤体系性陈列
常见于自然科学博物馆,主要是将同一类别的展品,按一定的体系序列依次排列展出。
⑥开放库房式陈列
按库房保管的现状,将藏品向参观者开放展出。
(3)按陈列场所区分
①室内陈列
容结构和艺术形式比较灵活。
(3)典型代表
①博物馆举办的流动展览。
②出国或外国来华的展览。
③博物馆之间联合举办的展览。
(4)作用
①是活跃博物馆工作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满足不同观众的多方面需求,有利于促进馆
际之间的互助合作和交流经验,也为培养和锻炼业务干部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②临时展览可以是组织基本陈列的先期基础工作。
2.博物馆展览 (1)含义 博物馆短期展出、经常更换的陈列称为展览,又称临时展览,实质上两者无根本差异。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核心讲义(藏品征集、鉴定和管理)【圣才出品】

第7章藏品征集、鉴定和管理一、藏品1.藏品的含义藏品是博物馆为了社会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目的,根据自己的性质,搜集保藏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见证物。
2.藏品的地位博物馆藏品具有的重要历史、科学或艺术价值,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
3.藏品的性质藏品是根据博物馆的性质及其实现自己主要社会功能的需要而征集的,因此成为各项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
二、藏品征集1.藏品征集的含义藏品征集是博物馆根据其性质、特点的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有目的地不断补充文物或标本的基本业务工作。
2.藏品征集的原则(1)明确的目的性①要从博物馆的性质出发。
②从保护国家科学文化财富出发。
③从陈列的需要出发。
(2)逐步建立完整的藏品体系①要尽可能地填补缺门,以保证藏品的系统性、完整性。
②藏品的丰富与否,在于着重藏品质量的提高和品种的丰富。
(3)科学的计划性①馆藏品现状的调查。
②陈列和研究需要的调查。
③征集来源的调查。
(4)加强预见性国际博协“博物馆与我们遗产的未来”和“为未来而征集”的呼吁值得我国借鉴。
3.藏品征集的主要途径(1)考古发掘(2)田野采集(3)民族学调查(4)社会调查征集(5)收购(6)接受捐赠(7)交换与调拨(8)接受移交三、藏品鉴定、定名和定级1.藏品鉴定(1)藏品鉴定的含义藏品鉴定的主要任务是辨明真伪,考证内涵,评定价值,也包括定名和定级。
(2)文物的含义文物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反映着当时政治、经济或社会生活的某些有代表性的特点,即时代特征。
(3)我国文物鉴定方法①凭借长期经验的传统直观方法。
②考证方法。
③调查方法。
④运用现代技术设备的科学检验等方法。
(4)鉴定文物①掌握当时的时代特征,这是鉴定文物的一条重要依据。
a.鉴定书画,先要了解书画的发展史,认识其时代风格及每个作者的个人风格。
b.鉴定铜器,要鉴定铜器,先要了解铜器的发展历史,各个时代铜器的品种,形制演变的时代特点。
②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核心讲义(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圣才出品】

第1章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1.博物馆学概述(1)博物馆学以博物馆所特有的运动形式及其内在规律为基本研究对象。
(2)“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是保存、研究和利用自然标本与人类文化遗存,以进行社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包括博物馆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也包括博物馆社会功能的演进、内部机制的运营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2.博物馆学定义(1)日本《大百科事典》“博物馆学是明确博物馆本质,科学地研究博物馆的真正目的及实现的方法,使得博物馆正确发展的学问。
”(2)荷兰博物馆学者彼得·门施“博物馆学是包括关于管理和使用文化和自然遗产在内的理论和实践的完整复合”。
(3)美国艾利斯·G.博尔考教授“博物馆学是有关博物馆制度、历史、演进,现在的地位和将来发展,以及博物馆对社会的独特责任的研究”。
(4)前苏联《苏联大百科全书》“博物馆学是研究博物馆产生,研究它的社会职能,以及研究博物馆事业的理论和工作方法问题的科学”。
(5)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是一种对博物馆的历史和背景、博物馆在社会中的作用,博物馆的研究、保护、教育和组织,博物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对不同博物馆进行分类的研究。
”(6)《中国大百科全书·博物馆》“博物馆学是研究博物馆的性质、特征、社会功能、实现方法、组织管理和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
”(7)中国博物馆学应该既研究微观的博物馆系统,又研究宏观的博物馆事业,但其中微观的博物馆系统是博物馆学研究的核心。
3.博物馆学的学科性质(1)几种看法①博物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a.博物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b.博物馆活动的主体是人。
c.博物馆的任务主要是为上层建筑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属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
d.博物馆运用的知识范围,主要是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管理学等社会科学。
e.博物馆学的方法论,主要采用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
②博物馆学应属于信息科学博物馆的物是信息的载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物馆基础知识博物馆的定义(哥本哈根11届国际博物馆协会会议):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永久性机构。
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做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诸于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海牙16届博协会议: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盈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
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
博物馆特征:1 实物性(物的收集和保存;物的研究;物的利用)2 直观性3 广博性博物馆的功能基本功能——收藏、教育、研究欧美“3E”功能——教育国民、提供娱乐、充实人生我国博物馆的基本任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收集保藏文物和标本,进行科学研究,举办各种陈列展览,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博物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1、收集、保藏文物、标本和其它实物资料;2、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3、思想品德教育;4、科学研究;5、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保存、研究和利用自然标本和人类文化遗存,以进行社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包括博物馆事业的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也包括博物馆社会功能的演进、内部机制的运营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博物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博物馆学是研究博物馆的性质、特征、社会功能、实现方式、组织管理和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
国际博协(ICOM):博物馆学是一种对博物馆的历史和背景、博物馆在社会中的作用,博物馆的研究、保护、教育和组织,博物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对不同博物馆进行分类的研究。
世界最早的博物馆——亚历山大城缪斯神庙,孔子庙堂中国最早的纪念类博物馆——山东曲阜孔子庙堂西方最早的人物纪念馆——万神庙欧洲近代博物馆发展历程世界第一个具有近代博物馆特征的博物馆——英国阿莫什艺术和考古博物馆世界最大的博物馆群和科学研究中心——史密森学院中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张謇,字季直,号啬庵,科举状元出身,立宪派政治活动家和民族资产阶级实业家,把实业和教育使为“富强之大本”,把经营企业的利润用来兴办教育和文化事业。
张謇以其个人的财力在南通师范学校以西购置民房兴建博物馆、植物园和动物园的博物苑。
并广泛搜集藏品,达两万余件,分为美术、历史、自然等部分。
南通博物苑的建立,在中国博物馆史上开风气之先,对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张謇非常关注祖国文物的安全,他尖锐地提出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尖锐地批评祖国文物大量流失的严重弊端;张謇十分重视博物馆的社会作用,认为博物馆是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国家重要学术部门和学校教育的有力助手;张謇对于文物的收藏,一是主张政府展出自己的藏品,也应提倡个人捐赠;至于文物征集范围,他主张应该广事收罗,世界各国都有收藏的价值;关于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他认为不同于商业展览会和图书馆工作,要按不同情况和不同时间依次布陈;张謇同样重视博物馆的管理工作,强调管理人才的重要性,强调博物馆管理需要有严格的制度。
中华民国时期的博物馆1912-1937第一个国立博物馆——国立历史博物馆古物陈列所科学教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前中央博物院的筹建中国博物馆协会的成立1937-1945中国西部博物馆(中国西部科学博物馆)当代中国博物馆1、原有博物馆的改造与整顿(1949——1952)首先,文化部设立文物事业管理局,领导全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第二,接管各地博物馆;第三,实行法治,保护文物古迹,严禁文物非法出口;第四,改造、整顿旧型博物馆。
2、社会主义博物馆事业的初步发展(1953——1966)地志性博物馆的建立第一个地志型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北京三大馆——历史、革命、军事馆的建立等)3、文化大革命中博物馆事业的破坏与停滞。
4、改革开放以来博物馆事业的迅速发展1979.5 国家文物局召开各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座谈会1982年宪法明确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博物馆事业1986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革命纪念馆试行条例》《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规定》不同类型、不同体制、不同学科的博物馆兴建近几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一批大型博物馆;民办博物馆出现南通博物苑发展历程南通博物苑是清代末年中国人与世界接轨的一个创举。
晚清状元、中国现代化的先驱者张謇先生创立了南通博物苑,他希望以自己的成果来验证博物馆的社会价值,与此同时,他还从理论上对博物馆的性质、职能及具体的作业、管理等多方面进行阐述,从而为中国博物馆学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他的许多博物馆理论,至今还显示着鲜活的生命力。
南通博物苑因而被公认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祥地,它的盛衰变化、曲折历程,正是中国博物馆近百年历史的缩影。
1905-1926年张謇创建华夏第一馆1903年张謇东渡日本,对日本的实业和教育进行了为期70天的考察,明治维新给日本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使他深受触动,而作为学校教育补充的博物馆也给他留下了深切的印象。
回国后,张謇面对当时的形势和国内情况,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两次上书清政府,撰写了《上南皮相国请京师建设帝室博览馆议》和《上学部请设博览馆议》,建议在北京建立合博物、图书二馆为一体的博览馆,进而推行到各省、府、州、县。
张謇执意创办博物馆,与他“教育救国”的主张密切相关,他认为教育事业关系着国家命运和民族存亡,而博物馆是普及知识、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是学校教育的后盾。
在上书清政府时,自己在家乡南通依靠私人的力量,率先做出示范,着手创建博物馆,由此在1905年诞生了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
张謇借鉴日本和其他国家的经验,悉心研究我国博物馆建设的规划,提出博物馆的建筑、展品征集和陈列、人才的招募、管理等各方面工作的设想与要求。
在他撰写的《上南皮相国请京师建设帝室博览馆议》、《上学部请设博览馆议》中阐述了办博物馆的理论和主张,他认为办博物馆要有六个方面:甲、建筑之制。
谈到博物馆的建筑,博物馆的选址、面积、容量等;乙、陈列之序。
认为博物馆分天然、历史、美术三部,分部陈列,条举件系,立表编号。
丙、管理之法。
在管理之法中他谈到人员的任用,同时要严格管理钥匙,专订章程遵守;丁、模型之部。
即“所有古代宫室器物,今之不可见者,当博征图籍,证于可信,精造模型,分别存庋”;戊、采辑之例。
即文物征集工作;已、表彰之宜。
对捐献文物的人要给予鼓励、表彰。
博物苑的建设是按照张謇的办馆理论来实践的。
1905年初,张謇于南通城东南濠河之滨购地23320平方米,为通师规建公共植物园,年底又将正在兴建的公共植物园改作博物苑。
张謇深知文物是博物馆的基础,于是毫不犹豫地率先捐出自己的所藏,而后于1907年刊印《通州博物馆敬征通属先辈诗文集书画及所藏金石古器启》,邮递各处,广泛征集藏品。
张謇对文物征集主张是“纵之千载,远之异国者,而昭然近列于耳目之前”,但同时张謇也深知这种“万物皆备于我”式的征集,对依靠私人财力而建的博物苑来讲,无异于天方夜谭,于是他把博物苑的藏品征集定位为立足本地兼及中外,他在博物苑中馆匾额的题语中说:“中国金石至博,私人财力式微,搜采准的务其大者。
不能及全国也,以江苏为断;不能得原物也,以拓本为断。
”张謇注重地方文物的收集,是为了“留存往迹,启发后来”。
张謇凭借他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关系等,为博物苑广征博采,充实了苑藏品。
经张謇近十年的苦心经营,至1913年底博物苑已具有一定规模。
1927-1949年灾难深重苦维持就在博物苑的一切按照张謇的办馆理念逐步丰富时,1926年8月张謇逝世了。
而当时支撑着南通各文教事业的大生企业集团,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国内政局动荡、国家财政危机及纸币信用丧失引起的金融风暴,已陷入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博物苑如水中浮萍,顿失依恃。
张謇逝世后,大生企业集团由其子张孝若负责。
张孝若有才能也很努力,但毕竟危机四伏。
在1928年南通大学(后改称南通学院)建立后,张孝若把博物苑转属南通大学,但根本情况并没有多大好转。
在以后的二十年中,博物苑在财力拮据、人手很少、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苦苦维持着,用其微薄的力量,尽力为南通的教育、文化宣传等努力着。
正当一切在苦苦维持之时,1938年3月日军侵占南通。
日军占领南通后,部分工友仍留在苑内;坚持两个月后,日军进驻苑内,工友全部离苑。
博物苑从此遭受严重破坏,藏品大部分被劫、被毁,机构不复存在,房屋残破,园圃荒芜,室内设备及花木、鸟兽荡然无存。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
当时博物苑已是废园。
1946年抗战胜利后,博物苑仍没能引起当局和社会的重视,不仅未能修复,且继续遭受破坏……1949-1978年坎坷曲折的新生之路1949年2月2日,南通解放了。
1949年9月南通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提出《恢复博物苑成立图书馆整理文物促进文化事业案》,会上通过决议,成立南通市文物征集整理委员会,准备恢复南通博物苑。
1952年8月1日根据苏北人民行政公署指示,正式成立苏北南通博物馆,直属苏北人民行政公署文化事业管理局。
1952年9月6日苏北南通博物馆正式启用印信。
苏南、苏北合并后,1953年5月底江苏省人民政府文化事业管理局发出通知,规定南通博物馆的全名为“江苏省南通博物馆”。
并委托市文教科代管。
但是,当馆内各项工作正逐步复苏时,博物馆又面对打击:1954年4月30日省人民政府通知为贯彻中央“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决定撤销南通、扬州两博物馆,文物移交于正在筹建中的江苏省博物馆筹备处,于是刚刚复兴的博物苑就这样冰消瓦解了。
1956年5月21日,全国博物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在开幕词中指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历史并不太久。
第一个公共博物馆,除了帝国主义者们在沿海地区所办的几个之外,要算张謇他们办的南通博物苑了”。
这段话阐明了南通博物苑在中国博物馆事业史上的特殊地位,同时也救活了这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个博物馆。
在全国博物馆工作会议后的十多天,江苏省文化局致函南通市人民政府文化科,要求编制博物馆整修计划,提出在1957年在前南通博物馆旧址建立南通市历史建设博物馆。
1957年4月9日,江苏省人民委员会致函南通市人民委员会:“1954年撤销的南通博物馆是全国第一个民办的博物馆。
我会决定自本年起在该馆的基础上重建一个新型的、地志性的博物馆,以搜集、整理、陈列南通市的历史、建设和自然资源的资料,向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同年8月,成立了南通博物馆筹备处,9月开始维修馆舍。
1958年10月1日正式恢复建馆,启用新印章。
就在一切工作向着一个目标努力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又使博物馆陷入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