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之古代诗歌题详注详释详1

合集下载

北京市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部分详注详释(李锦超)

北京市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部分详注详释(李锦超)

北京市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部分详注详释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1题。

(共18分)晋出公【晋国君,公元前474—前452年在位】十七年,智伯【即智瑶,晋国卿。

】与赵、韩、魏共分范【晋国卿】、中行【晋国卿】地以【介词,把,拿】为邑【城镇】。

出公怒,告【动词,请求】齐、鲁,欲以.地及【动词,牵连】韩、魏矣。

今约【动词,约定】胜【动词,战胜】赵而三分其地,城【指,晋阳城】不没者三版,城【指,城中人】降【动词投降】有日【不久】,而二子【指魏桓子、韩康子】无喜志.【名词,心意,心情】,有忧【形容词,忧愁】色【名词,脸色】,是【代词,这】非【否定副词,不(是)】反而何?”明日【第二天】,智伯以【介词,把】疵之言告【动词,告诉】二子,二子曰:“此夫【名词,成年男子】谗【说别人坏话】人,欲为【介词,替】赵氏游说,使主【主公,指智伯】疑于【介词,对】二家【魏韩1/ 8二家】而懈【懈怠,放松】于【介词,对】攻赵氏也。

不然【代词,这样】,夫二家岂不利【用为动词,获得利益】朝夕【早晚】分赵氏之田,而【连词,却】欲为【动词,做】危难不可成【动词,成功】之事乎!”二子出,疵入曰:“主【主公】何【疑问代词,为什么】以.【介词,把】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介词,为】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而趋【动词,小步快走】疾【形容词,迅速】,知臣得其情故【名词,原因】也。

”智伯不悛.【动词,悔改】。

疵请使【动词,出使】于【介词,到】齐。

】】因袭【2】城不浸者三版: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城墙未被水浸泡的部分只剩下三块夹板的高度。

一.关于选文出处的几点说明:1.《史记》,材料出自于《晋世家》,原文如下:2/ 8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

出公怒,告齐、鲁,欲以伐四卿。

四卿恐,遂反攻出公。

出公以奔齐,道死。

故智伯乃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是为哀公。

哀公大父雍,晋昭公少子也,号为戴子。

2020年高考全国卷:古典诗词赏析及题型解析

2020年高考全国卷:古典诗词赏析及题型解析

2020年高考全国卷:古典诗词赏析及题型解析一、2020年全国卷Ⅰ: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

裁诗:作诗。

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喻培养人才。

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

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

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译文:标题:酬和好友袭美(皮日休)因生病在家难以赴约因此寄诗给我的和韵诗。

首联:虽然我和您失去了相约一起去春城游玩饮酒赋诗的时间,但我也是一直在家教书讲授,没有写什么诗。

颔联:我趁此机会培育优秀学生,但也期待能和你一起采摘野菜而食。

颈联:我如一只闲云野鹤般无拘无束,即使素野斋食也有别样的方式,别样的清香。

尾联:希望你早一天能眼疾康复,再一起相约游玩痛饮,看江花满枝,人才济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参考答案:A【试题解析】本题从标题的理解、首联的内容、颔联的情感、尾联的手法设题。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分)2.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试题解析】本题是典型的思想情感题,对于病种好友,诗人有不能共游的遗憾,对友人战胜病魔的信心,对来日观景的展望。

这既是符合我们人之常情的感情,也是根据行文表现出来的感情。

2020全国一卷、二卷诗歌详细翻译及解析

2020全国一卷、二卷诗歌详细翻译及解析

2020全国一卷、二卷诗歌详细翻译及解析【2020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

裁诗:作诗。

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喻培养人才。

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

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

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4.A15.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解析】【分析】14.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A项,诗歌的题目是《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考生要理解好其中的“奉和”与“见寄”的意思。

唐朝的时候,诗人通过寄送诗词酬唱的情况比较多,类似现在的笔友。

诗的题目给出了写这首诗的原因,即皮日休抱病在家,闭门谢客,但是给作者写了一封信,作者回信以示酬和。

由此可见,选项A“与外界不通音讯”是错误的。

故选A。

15.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北京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5-6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北京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5-6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古诗词鉴赏专题根据(东城区6月综合练习(二)、西城区6月模拟、海淀区6月期末练习(二模)、丰台区6月综合练习(二)、昌平区第二次统一练习、清华大学2020 年5月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学校联考、北京市高考语文冲刺试题、北京专家高考模拟试卷(四)语文试题汇编而成东城区6月综合练习(二)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3题(12分)新安江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同好【1】沈约眷言访舟客,兹川信可珍。

洞澈随清浅,皎镜无冬春。

千仞写乔树,万丈见游鳞。

沧浪【2】有时浊,清济【3】涸无津。

岂若乘斯去,俯映石磷磷。

纷吾【4】隔嚣滓,宁假濯衣巾?愿以潺湲水,沾君缨上尘。

注释:【1】本篇作于沈约离京外任东阳太守途中。

【2】沧浪:水名。

《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3】清济:水名。

《战国策·燕策》:“齐有清济、浊河”。

【4】纷吾:我。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外放为官,途经新安江看到眼前之景,回顾往事,心怀落寞给友人写下此诗。

B.“洞澈”两句,作者写新安江清浅可鉴,无论是冬天还是春天,水面都皎如明镜。

C.自“沧浪”句以下转入抒情,但紧跟“岂若”句又回到写景,看似突兀却具匠心。

D.本诗表面上赞美新安江,言语之间颇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庆幸之感。

12.“千仞写乔树,万丈见游鳞”一句,以树影和游鱼在江水中清晰可见,侧面写出江水之“清”。

下列诗句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A.繁如瑞雪压枝开,越岭吴溪免用栽。

(罗邺《梅花》)B.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李颀《琴歌》)C.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王禹偁《村行》)D.秋气不惊堂内燕,夕阳还恋路旁鸦。

(龚自珍《逆旅题壁》)13.李白被“赐金返还”离开京城后,曾在新安江下游作《清溪行》:“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北京市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之《论语》试题详注详释详解

北京市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之《论语》试题详注详释详解

北京市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之《论语》题详注详释详解2020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论语》部分试题如下:(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

(共6分)1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述而》)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子罕》)(1)请解释“生而知之者”与“不知而作之者”。

(2分)(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获取知识的途径,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

(4分)一.本试题的总体评述。

2020年北京试卷中《论语》整本书阅读题,较以往试题有较大变化:1.分值设置。

自2018年起,《论语》以“名著阅读”板块进入北京高考语文试卷以来,其分值一直并不固定,2018年为5分,2019年为7分,2020年为6分,看起来只是一分的波动,但是,这个波动却体现出试题的难易程度和命题人对《论语》在试卷整体格局中的权重意识的差异。

2.题型变化。

2018年,《论语》初入试卷,命题者将着眼点在于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上,三则材料围绕“闻”与“行”间的关系,要求考生能够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首度进入高考试卷的《论语》试题,其考查的仍是“孔子的思想”,只是将这一思想置于具体的材料中,第一问只是为了完成“孔1/ 9子思想”而搭的台阶。

相比2018年试题,2019年试卷中《论语》板块的试题,更“像”一道语文题。

一者,命题人将语言特别是文言语言现象作为命题的主体,体现出语文试题的“语文”属性。

“其道”指什么?这本身是阅读中必得解决的问题,而基于“道”的理解基础上的“孔子的思想”就更具体化。

而第二问设计更具有语言探索的意味:“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句,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

2020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包含专家详细解析)

2020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包含专家详细解析)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语文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认真阅读下面材料,然后完成1-5题。

材料一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与月球自转的周期相同,所以月球的一面总是背对着地球,这一面称为月球背面。

人类在地球上始终无法看到月球背面。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成功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开展就位探测和巡视探测。

人类此前的所有登月活动都是在月球正面完成的,嫦娥四号创造了历史。

嫦娥四号着陆于月背的南极——艾特肯盆地。

与相对平坦的月球正面不同,月背地形更为复杂,几乎全是环形山和古老的陨石坑,更接近月球最原始的面貌。

玉兔二号在月背巡视,开展地形地貌测量、浅层结构和矿物成分探测,将为人类研究月球矿物质结构和太阳系起源提供更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同时,由于月球自身对月背形成天然的屏障,没有来自地球的各种辐射干扰,可以为各类天文观测提供难得的纯净环境,填补地面射电观测的诸多空白。

在嫦娥四号探测器登陆月背之前,前苏联与美国虽然已完成了月背的成像工作,但一直没有航天器造访这片古老的神秘之地,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通信障碍。

由于月球自身的阻挡,地球上的测控站无法与月背建立无线电通信联系,也就无法对着陆月背的航天器进行测控。

为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建立一座连接地球和月背的通信基站。

经过专家们的反复论证,最终决定在环绕“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Halo轨道上放置一颗“鹊桥”中继星。

“地月拉格朗日L2点”是地月系统中的五个平动点之一,位于地球至月球连线的延长线上,与地球、月球的位置相对固定。

L2点特殊的动力学特性和在三体问题中相对固定的几何位置,决定了它在停泊中转、中继通信、天文观测、星际转移等深空探测任务中,具备独特的工程应用价值。

“鹊桥”中继星是我国也是世界首颗地球轨道外的专用中继卫星,2018年5月21日发射后,在地面的控制下,完成了地月转移、月球借力转向、Halo轨道捕获等关键控制,成功实现了沿Halo轨道的飞行。

北京2020高三各区统考诗歌阅读及答案详解

北京2020高三各区统考诗歌阅读及答案详解

北京2020高三各区统考诗歌阅读及答案详解北京市2020届高三各区历次统一考试诗歌阅读及答案详解一、试题部分2020适应性测试(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14题。

(共12分)醉落魄·咏鹰陈维崧【1】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2】。

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释:【1】陈维崧:清初词人,早年生活优裕,后经历易代,浪游南北。

【2】轩举:高昂飞扬。

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词描写了苍鹰掠过山岭、平原、天空时的飒爽英姿。

B.这首词表现了作者老有所为的兴奋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C.咏物诗词有时托物言志,有时借物讽世,这首词重在言志,兼带讽世。

D.词有豪放、婉约之分,这首词慷慨沉郁,气势飞动,颇具苏、辛风采。

13.下列对具体词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描写天寒风紧、满地碎石的场景。

B.“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回忆昔日醉酒袒衣、举臂待鹰的神态。

C.“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对比少年意气和老年猛气,欲扬先抑。

D.“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描绘猎鹰思念猎物,表达自己对理想的坚守不渝。

14.杜甫《画鹰》:“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请从思想感情、写作对象、描写手法三个方面,比较这首诗与陈维崧词的不同之处。

(6分)海淀区20191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7题。

七里濑谢灵运①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

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

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

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

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②。

既秉上皇③心,岂屑末代诮。

目睹严子濑④,想属任公钓⑤。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注释:①谢灵运:南朝诗人,此诗为作者被贬诮,自京都赴任永嘉,途经富春江畔七里濑时所作。

②要妙:精微玄妙的道理,这里指老庄的哲学。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一卷诗歌详细翻译及解析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一卷诗歌详细翻译及解析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一卷诗歌详细翻译及解析虽然我错过了春城的醉意,但我的帷幕上满布了未完成的诗句。

我因为吟咏郢江岸边那百亩蕙花,想要采摘商山上的三朵秀丽芝草。

我的野鹤在笼子里自由自在地编织,山间的僧人在别离前教我怎样煮饭。

即使我患有眼疾,像___那样,我也不会担心江花无法开满枝头。

奉和是指与朋友共同创作诗歌。

次韵是一种古代诗歌写作方式,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

这是限制最严格的一种和诗方式,要求作者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

次韵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___和___之间的相互酬和。

但实际上,___和___之间的次韵相酬之作早在唐代大历十才子中就出现了。

因此,不能说次韵诗始自元、白,更不能说是___首创。

和诗的方式大致有四种:一是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二是依韵,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三是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四是次韵,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

抱疾”指生病,在本诗中可以从后文“重瞳健”得知,___休患的是眼疾。

___:杜门有两个意思,一是闭门,二是古代长安城的一座城门。

在奇门遁甲中,___是八门之一,代表一个人命运平稳,逢凶化吉,长寿,适合从事多灾多难的职业,无性命之忧。

本诗中使用杜门,意为希望好友身体健康,逢凶化吉。

见寄:这类诗一般在标题中会使用“酬”“和”等词,表示回应或者与某人共同创作的意思。

本诗的标题意思是:回应好友袭美(___)因生病无法赴约而寄来的和韵诗。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虽然我和您失去了一起去春城游玩饮酒赋诗的时间,但我一直在家教书育人,没有写什么诗。

下帷指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

裁遍即遍裁,指校正书籍。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我趁此机会培育优秀学生,但也期待能和你一起采摘野菜而食。

因指趁机,吟指沉吟,此处指教导学生。

___指各地学生,百亩蕙借用《楚辞·离骚》中的典故,比喻培养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之古代诗歌题详注详释详解李锦超一.原题呈现(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15 题。

(共12 分)寄东鲁二稚子【1】李白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2】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注释:【1】这首诗作于金陵。

【2】龟阴:地名,与后文的“汶阳川”都在鲁地。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李白由江南农事春景联想到东鲁田地无人耕种,心生茫然之感。

B.李白思念一双儿女,追忆昔日春游漫步的场景,不禁泪下如泉。

C.这首诗叙事朴实,语言明白如话,亲切自然,堪称“天然去雕饰”。

D.这首诗展现李白柔情的一面,其风格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同。

14.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诗人先说“吴蚕已三眠”,后又说“别来向三年”,抒发了青春不再的痛苦之情B.诗人先感慨“谁种龟阴田”,最后又说“因之汶阳川”,表达了归隐田园的志向。

C.“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这两句由金陵酒楼引发东鲁家园之思,过渡巧妙。

D.“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意思是想到孩子们缺失父爱,诗人心中纷乱焦虑。

15.这首诗多处写到桃树。

请分析桃树在诗中的意义与作用。

(6 分)二.答案呈现13.B14.D15.答案要点:①桃树为诗人亲手所种,是家的象征。

②桃树不断长高,是时光流逝的象征。

③桃树是抒情的线索,诗人由酒楼边的桃树想到桃树下的儿女。

④桃树是构造意境的要素,酒楼春景、娇女流泪、儿女行走,这些画面都包含桃树,形成优美的意境。

二.原诗详注1.关于本诗的几种不同版本的文字问题。

①本诗,两宋本的题目下有一个注,该注为:在金陵作。

②“此树我所种”句,咸本作“昔”,注云:一作“我”。

③“娇女字平阳”句,胡本在本句之后为:有弟与齐肩。

双行桃树下,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注云:一作娇女字平阳云云,与王要同。

④姊,王本作姐,今依各本改。

2.关于本诗古人的几种注释①“吴蚕已三眠”句,杨云:荀卿《赋篇》曰:三俯三起,事乃大已,夫是之谓蚕理。

注:俯为卧而不食,乃三眠也。

王云:蚕将蜕,辄卧不食,古人谓之俯。

荀卿《蚕赋》:三俯三起,事乃大已是也。

后人谓之眠。

蚕三眠三起二十七日而老,是也。

②谁种龟阴田句,《春秋》定十年:齐人来归郓、讙、龟阴田。

杜注:泰山博县北有龟山。

阴,田在其北也。

③小儿名伯禽句,按:卷十一《赠武十七谔诗序》云:余爱子伯禽在鲁,许将冒胡兵以致之。

又卷十七有《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诗均可参证。

④裂素写远意句,王云:郑康成《礼记注》:素,生帛也。

颜师古《急就篇注》:素谓绢之精白者,即所有写书之素也。

3.评笺:今人詹锳云:《本事诗》:初白自幼好酒,于兖州习业,平居多饮。

又于任城构酒楼,日与同志荒宴其上,少有醒时。

邑人皆以白重名,望其楼而加敬焉。

(《太平广记》卷二0一引)盖即此酒楼也。

诗又云:“娇女字平阳,……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魏(景页)《李翰林集序》曰: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

女既嫁而卒。

……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

王注曰:太白后只一子伯禽,未知其明月奴与,其颇黎与!按颇黎之生,当在白元配许氏卒后,今既言“与姊亦齐肩”,则伯禽与平阳相去不数岁,其为明月奴而非颇黎明矣。

《湖北通志流寓传》谓夫人许氏生一女一男,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

以为魏(景页)序曰字上脱一男字,不为无儿。

按《南陵别儿童入京》诗谓:儿女嬉笑牵人衣。

度其时白之儿女盖在三五岁间,今儿女齐肩,则已届十龄左右矣。

白之去鲁南游,约在天宝六载春间,此诗盖天宝九载春作,故得云别来向三年也。

四.逐句详解①题目《寄东鲁二稚子》,“寄”,动词,托,即托人送东西。

古代诗歌题目中常用“寄……”,意思是“托人捎给……的信”。

比如: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等等。

东鲁,地名,唐代时指兖州。

即如今之曲阜。

二稚子,从诗歌内容来看,指李白女儿平阳和儿子伯禽。

因他们年龄尚幼,故称。

如此,题目大致可以理解为:托人带给在东鲁的两个幼小的孩子的一封信。

②开关四句“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中,“吴地”点明诗人写诗的地点,这里代指金陵。

“桑叶绿”表面写江南绿意盎然之景,实则暗点时间,这是一个忙碌的季节,由眼前的桑叶茂盛,想到家中的情景,“吴蚕”指吴地的蚕,所谓“三眠”,当指蚕已到蜕皮之际,换言之,应是蚕农拾茧的忙碌时节。

这两句有两个重要信息:一是点明诗人写信的地点,二是点明写信时的时间。

诗人由眼下吴地蚕农的家事生活想到家中的农活,于是方有下两句“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

这或许就是诗人信中的重要内容:我们家东鲁龟山背面的田地谁种呢?③“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两句,“春事”当指前句中“种田”事,“及”赶得上,“不及”没有赶上,“江行”即“行于江”,在江上前行;“茫然”模糊不清,渺茫,这里指诗人船行江上却不知何往。

两句紧承前句,表达诗人因思念家中稚子而内心苦痛之情,这种情感,既包括不能帮家人种田的歉疚之意,也包括不能照顾稚子的无奈之情。

这应该也是写这首诗的原因,从结构上来看,具有“转”的意味。

④“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这几句由实而虚,从眼前的思念想象家中情景,以“酒楼”为中心,以“桃树”为主角,然后交代离家至今已是三个年头。

“归心”当然应是“归家之心”,但却并非诗人真正要回到家中的,而只是“心”即思想,也就是说,这不过是诗人因思念而产生的情感变化而已。

“南风”颇有意趣,自南吹向北方的风仿佛能够将自己的想要归家的思想吹到东鲁家中一样,并且从金陵起飞然后降落到东鲁院中的“酒楼”前面,由实自然转向虚。

“堕”,跌落,具有沉重之感,与“飞”恰成对比,“飞”写出急切之情,那心情自然显得轻飘,而到达之后,突然从高空中跌落而下,重重地砸在了自家院落中。

接着,便看到了酒楼东面的一株桃树,桃树枝叶间炊烟袅袅,家中的烟火气,仿佛突然间充满了自己的内心。

然而,想到亲手栽种的桃树,如今已及屋檐,忽然明白,自己还是在他乡,漂泊已然快要三年。

“别来向三年”中“向”副词,将近之意。

“别来”之“来”,语气词,无义。

“三年”言别离之久,也更加深了“归心”之重,也更突出了“茫然”之浓。

⑤“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这几句仍以“桃树”为中心,虚写两稚子在桃树下的玩耍的情景。

“桃今与楼齐”并非实写,仍是诗人想象情形,所谓“与楼齐”是指桃树与“酒楼”一样高了,目的在于写诗人离家之久。

“旋”是本节诗中最易出错的词语,也是最难解的词语,根据上下文又较为难以推断,因此,需要特别注意。

“旋”,回归。

所谓“尚未旋”就是还没有回归。

以下描写诗人想象中女儿与儿子在桃树下的玩耍女儿名叫“平阳”,儿子名叫“伯禽”,两孩子已长得一样高了。

他们在桃树下折玩耍,平阳倚着桃树折桃花,她折花时却看不到父亲的身影,泪水就像泉水一样流淌不止;伯禽和姐姐在桃树下走着,他们多么希望父亲能抚着他们背,给他们以父爱,然而,他们的父亲却远在他乡,他们也就没有人疼了。

这几句仍是虚写,是诗人想象的情景,但却异常动人,其一在于诗人看似不经意地写女儿折桃花玩耍,其实在于写出孩子们的孤独。

诗人运用对面写来的手法,表面想象着女儿没有看到父亲而泪如泉涌,实则写诗人此时想念子女而泪流满面的情形。

本节文字中,对伯禽的描写其实更加动人,姐姐以折桃花寄托自己的情感,他却只能跟在姐姐身后,茫然地走着,到底为什么?虽然诗人没有交代,但是,读者已从他孤单的身影中看到了内心的活动。

诗人的笔力恰在于此,不经意间表现出动人心魄的感情。

⑥“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念”字由虚而实,从想象中的家中稚子情景中回到现实中,难解之处在于“次第”,因课本中所学“次第”却难解此句之意,比如“山顶千门次第开”,若以“次序”解,则本句难通。

故难以完成对诗歌的正确理解。

此处,“次第”乃“情景”之意,所谓“失次第”即这种情景消失殆尽。

诗人想到家中稚子时内心苦痛不已,于是从想象中回到现实,因担心而“肝肠”日胜一日地仿佛被滚油煎一样。

于是就把这种情感写在素娟之上,寄于远在汶水北岸的家中。

这里一个“裂”字把诗人急迫之意写尽,而“因之”中“之”当是前文中“南风”,借着那南风把它快速带到远在东鲁家中的稚子。

五.本题对教学的启示1.首先,诗歌客观题训练有两个不忽视:一是不能忽视“求是”选项的训练,因“求误”选项降低了难度,而“求是”选项则难度较高,不能不重视;二是不能忽视对诗歌句意的理解,要想读懂,必须要能够对每一句的句意作出正确的解释。

2.其次,诗歌鉴赏,鉴赏成分并不多,其实本质上还是理解,理解句意,要关注到诗歌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