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3年至1885年 中法战争
北大附中中国近代史教案--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

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思考导学】1.中国边疆地区出现新危机的原因有哪些?有何表现?答案:原因:①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为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列强加紧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以及资本输出场所和殖民地。
②地域辽阔的中国成为它们争夺的主要目标,中国西北、西南、东南边疆地区随之出现了严重危机。
表现:①西北边疆:1865年,阿古柏侵略新疆,占领天山南北;英俄勾结支持阿古柏。
1878年,左宗棠击败阿古柏,收复新疆。
1881年,中俄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
②西南边疆:1888年,英国进攻西藏,清政府求和,英国强迫开放西藏的亚东为商埠。
③东南边疆:1874年,日本军队在美国支持下侵略台湾,遭到台湾人民的顽强阻击。
在英美等国的“调停”下,日本向中国勒索白银50万两从台湾撤军。
2.如何评价左宗棠?答案:(1)他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他创办楚军,协助清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2)他是洋务派的著名代表人物。
在洋务运动时期,他开办了福州船政局,主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起了积极的作用。
(3)他是清朝著名的爱国将领。
1875年,他奉命收复新疆。
1878年初,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他击败阿古柏侵略军,收复新疆。
3.法国挑起中法战争的目的何在?为什么说这场战争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答案:法国挑起中法战争的主要目的在于打开中国的西南门户,扩大在华的侵略势力。
在战争中,中国虽在战场取得了重大胜利,但却同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使法国侵略者在谈判桌上达到了在战场没有达到的目的,出现了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的结局。
【自学导引】一、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1.背景: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为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他们加紧了侵略扩张,中国成为他们争夺的主要对象。
中法战争

一、中法战争
1,1879年,法国驻海防领事:“法国必须占领北圻……因为它是一个理想的军事基地,由于有了这个基地,一旦欧洲各强国企图瓜分中国时,我们将是一些最先出现在中国腹地的人。
”
2,1881年至1882年初,清军应阮氏王朝之请,进驻越南山西、北宁地区。
3,清政府内部“和”、“战”两派主张:
战,清流派(张之洞、张佩纶)和湘系(曾纪泽、左宗棠等)“守四境不如守四夷”,“争越、封刘、战粤、防津”
和,李鸿章,
3,中法谈判和战争
1882年11月,李鸿章和法国公使宝海达成协议:中国撤军;法国申明无侵占越南领土主权之意;云南开口通商;划界。
1883年2月被茹费理推翻。
1883年9月,法方案:北越与中国边境间划一狭小“中立区”,中国撤军,承认法国对整个越南的殖民统治,云南开口通商。
未达成协议,法方决定开战。
中法战争:第一阶段,1883年12月山西之战开始,到1884年5月《简明条约》。
第二阶段,1884年8月4日,第一次基隆之战到马江战败(8月23日-30日)
第三阶段,清政府宣战(8月26日)到1885年4月下令停战。
二、中法战争对中国政局的影响(“四强”)
1,海军衙门成立;2,台湾建省(1885年);3,维新思想的发展,“君民共主”4,甲申朝变,清廷腐败日甚
三、刘铭传、张之洞的洋务事业
刘铭传:台湾机器局、铁路
张之洞:湖北织布局、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
(芦汉铁路)。
中法战争

• 中法战争又称清法战争,是清朝与法国之间为越南主权问题而爆发的 战争。战争之中由于清朝对法宣战时未召集各国大使,因此不具有公 开性,而法国自始至终未向清朝宣战,仅称为“报复性军事行动”。 而战场除了在安南境内展开外,法国也派遣部队攻打云南边界,并派 遣孤拔率领远东舰队攻打福建、台湾、浙江,控制台湾海峡,占领澎 湖. • 1885年5月13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谈判代表与法国政府代表、驻 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开始谈判中法正式条约。6月9日,在天津签订《 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即《越南条款》或《中法新约》,又称《李巴 条约》,共十款,主要内容是: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承认 法国与越南订立的条约;中越陆路交界开放贸易,中国边界内开辟两个 通商口岸,“所运货物,进出云南、广西边界应纳各税,照现在通商 税则较减”;日后中国修筑铁路,“应向法国业者之人商办”;此约签字 后六个月内,中法两国派员到中越边界“会同勘定界限”;法军退出台 湾、澎湖。11月28日,此条约在北京交换批准。 中国西南门户洞开, 法国侵略势力以印度支那为基地,长驱直入云南、广西和广州湾(今湛 江市),并使之一度变成法国的势力范围。
中法战争
• 中法战争又称清法战争,是1883年12月至 1885年4月(光绪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 ,由于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而引起 的一次战争。第一阶段战场在越南北部;第 二阶段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
中法战争
•
中法战争是从1883年12月的山西之战开始的。法国的军事行动第 一个目标确定为山西。山西的防军主要是黑旗军,同时也有七个营正 规的桂军和滇军。 • 法军于14日发起攻击,中国驻军被迫实行了军事抵抗。法军依靠 优势的装备,16日占领山西。1884年2月,米乐继孤拔为法军统帅的打击, 从而迫使清统治者完全屈服。时清政府在北宁一带驻军约四十营,但 由于将帅昏庸、怯懦,互不协调,军纪废弛,兵无斗志。3月12日, 法军来攻,北宁失守;19日,太原失陷;4月12日,法军进驻兴化。法国 利用军事胜利的形势,对越南和中国都展开了进一步的政治胁迫。6月 ,法国政府与越南订立最后的保护条约。
中法战争

法国早期在越南据条约,越南割让 嘉定、定祥、边和三省和昆仑岛给法国,而且承诺 未经法国同意不得将其领土割让给其他国家;开放 土伦、巴叻、广安三港和湄公河及其支流供法国通 商;保证法国人贸易自由;允许基督教教士在越南 境内自由传教;越南还要在 10年内向法国和西班牙 赔款2000万法郎。
黑旗军助越抗法
2.纸桥战役 1883年5月19日,河内城西纸桥,黑旗军设旗兵大败 法军,击毙李维业。该战役打击了法国的北进计划。 刘永福因此被晋升为三宣提督。 3.顺化战役 法国继续增兵越南,1883年8月,法中将孤拔率领 一支拥有4600人的舰队,攻占越南都城顺化,强迫 越南签订《顺化条约》,法国取得了对越南的“保护 权”。
《中法新约》的影响
通过《中法新约》,法国达到了发动这次侵 略战争的主要目的,夺取了越南,打开了中 国西南的门户,还首先取得了在中国修筑铁 路的特权,这预示着列强对华投资的时期的 到来。
第一阶段:
1、山西、北宁之败
1883年12月,孤拔率6000人进攻山西。1884年3月,法军进攻防守北宁一线的 清军。至此,法军侵占了全部的红河三角洲。
2、甲申政潮
越南前线的失败,引起奕訢为首的军机处在1884年4月全部被撤换,史称“甲 申政潮”。将广西巡抚、云南巡抚革职拿办。这些人事变动,似乎表明清政 府决心对法国作战,实际却转向了屈辱的谈判议和。 3、中法简明条约(1884年5月 ) 法国乘胜向清政府诱降逼和,借口说中国南边三省素有“内匪”。
19世纪60年代法国并吞南圻以后,在70年代, 法国开始侵略北圻。 法国侵占越南最终目标是侵略中国。法国驻 海防领事土尔克:“法国必须占领北圻„„ 因为它是一个理想的基地,有了这个基地, 一旦欧洲各强国企图瓜分中国时,我们将是
近代列强对中国五次侵略战争

近代列强对中国五次侵略战争
玻璃la 推荐于2019-10-01
1、第⼀次鸦⽚战争,1840-1842年,《南京条约》,第⼀次鸦⽚战争(1840年6⽉~1842年8⽉)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次鸦⽚战争,1856-1860年,《北京条约》,第⼆次鸦⽚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政治上,中国丧失了⼤⽚领⼟的主权;清朝统治者投靠了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他们的附庸和⼯具,中外反动势⼒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民的反抗。
经济上,外国侵略势⼒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陆,⽅便了他们的倾销商品,掠夺廉价原料和劳动⼒,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的冲击。
⽂化上,使传教上有了更⼤的⾃由,西⽅宗教势⼒开始发展,并且开始⼲涉中国内政,配合了政治和经济的侵略。
3、中法战争(1883~1885年),法国以越南为跳板发动的对华侵略战争。
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以胜求和,签订了《中法新约》,法国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
4、中⽇甲午战争,1894年,《马关条约》,马关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个卖国条约。
使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了⼀个新的历史时期,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地位的基本确⽴。
5、⼋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1901年,《⾟丑条约》,清政府赔款⽩银4.5亿两,以海关收作保;清政府保证严禁⼈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在北京到⼭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居住。
影响:给中国⼈民增加了新的深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
从此,清政府完全成国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具。
中国完全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法战争的历史故事

中法战争的历史故事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绪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于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而引起的一次战争。
第一阶段战场在越南北部﹔第二阶段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
战争双方在军事上互有胜负﹐由於清朝统治者的腐朽昏庸﹐最後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当时人称: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
法国侵略越南与觊觎中国中国与越南山川相连﹐脣齿相依﹐自古以来关系密切。
19世纪以前法国天主教势力已侵入越南。
英法对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法国开始武力侵占越南南部(南圻﹐西方人称为交阯支那)﹐使越南南部六省沦为法国殖民地。
接著就由西贡出发探测沿湄公河通往中国的航路﹐在发现湄公河的上游澜沧江不适於航行後﹐即转向越南北部(北圻﹐西方人称为东京)﹐企图利用红河作为入侵中国云南的通道。
1873年11月(同治十二年十月)﹐法国派安邺率军百馀人侵袭并攻陷河内及其附近各地。
越南国王阮福时请求当时驻扎在中越边境保胜地方(今老街)的中国人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协助抵抗法军侵略。
同年12月﹐黑旗军在河内城郊大败法国﹐击毙安邺﹐法军被迫退回越南南部。
1874年3月15日﹐越南在法国侵略者的压迫和讹诈下﹐在西贡签订了《越法和平同盟条约》﹐即第二次《西贡条约》﹐越南向法国开放红河﹐并给予法国在越南北部通商等多种权益。
1875年5月25日﹐法国照会清政府﹐通告该约内容﹐意在争取清政府的承认﹐从而排除在历史上形成已久的中国在越南的影响。
6月15日清政府复照﹐对该条约不予承认。
1882年3月﹐法国政府命交阯支那海军司令李维业指挥侵略军第二次侵犯越南北部﹐4月﹐侵占河内城砦﹐进而以兵船溯红河进行侦察﹐直到河内西北的山西附近。
次年3月﹐又攻占产煤基地鸿基和军事要地南定。
越南朝廷一再要求清政府速派军应援。
清政府鉴於形势变化﹐命令滇桂两省当局督饬边外防军扼要进扎﹐但强调衅端不可自我而开。
5月19日﹐刘永福率黑旗军在怀德府纸桥进行决战﹐李维业及副司令卢眉以下三十馀名军官﹑两百馀名士兵被击毙。
中法战争简介1000字

中法战争简介1000字中法战争,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绪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于法国侵略中国和越南而引起的一次战争。
第一阶段战争一开始,法军就骚扰中国台湾,占领基隆要塞。
法舰又闯入黄埔港。
3月下旬,法国增派援军,进犯谅山,击败守军,控制了越南的交通要道。
法军掌握了主动权,企图占领镇南关。
5月23日,清政府任命杨玉科为广西巡抚,并起用退职的老将冯子材帮办广西军务,率部驰赴镇南关。
25日,法军进攻镇南关,冯子材率部奋勇抗击,重创敌军,乘胜追击,连克越南文渊、谅山等地。
6月,法军重新占领谅山。
第二阶段7月1日,法舰进攻出海口。
中国军舰进行了回击。
随后清政府以李鸿章为全权代表赴天津与法国公使巴德诺谈判。
10月3日,李鸿章与巴德诺在天津签订《中法新约》,中国承认法国占领越南,开放云南、广西同越南的通商,开通内河航行权。
这就是中法战争的结果。
中法战争的结局,是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
法国既强占了越南,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又为以后侵略中国东南沿海各省制造了有利条件。
而清政府则以胜求和,步步退让,使中国在对外战争中又一次丧失了主权。
中法战争的结束并没有给中国带来真正的和平。
相反,它只是法国侵略中国的一个新的开始。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法国不断扩大其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并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控制中国。
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于法国的侵略。
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对法国的不满和反抗。
一些人开始组织起来,反对法国的侵略行为。
他们通过游行示威、发表演讲、写信给政府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诉求。
同时,中国的知识分子也开始反思这场战争。
他们认为,中国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国家的腐败和无能。
他们开始呼吁进行改革,以增强国家的实力和应对外来的侵略。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政治环境开始发生变化。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尝试改革政治制度,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加强军队建设、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等。
然而,这些改革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支持。
中法战争期间清政府的抗法保台策略

中法战争期间清政府的抗法保台策略1883至1885年,法国发动了一场侵略越南和中国的战争。
这场战争分别在越南北圻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战役又主要集中在台湾。
因此,中法战争中清政府如何坚持抗法保台、维护对台湾的主权,成为其对法军事斗争中的核心问题。
本文拟对中法战争时期清政府抗法保台斗争的策略演变做一系统探讨。
中法战争期间,清政府是否能始终坚持抗法保台斗争,首先取决于清政府在整个国防战略中对台湾地位的认识。
因此,在本文之始,有必要先探讨一下中法战争前清政府对台湾战略地位的认识。
1874年5月,日本侵犯台湾事件发生,朝野为之震惊,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台湾的战略地位和台湾防务建设的重要性。
当时被派为钦差大臣、办理台湾等处海防的沈葆桢于是年12月23日上《请移驻巡抚折》中明确指出:“台湾海外孤悬,七省以为门户,其关系非轻。
欲固地险在得民心,欲得民心,先修吏治营政。
”〔1〕1877年1月,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奏陈台湾防务的奏折中也明确提出:“台湾虽属海外一隅,而地居险要,物产丰饶,敌之所必欲争,亦我之所必不可弃。
”〔2 〕同年6月,丁日昌在一个关于台湾防务建设的奏折中进一步强调:“台湾一岛孤悬海外,联络东南,不独形势为南北洋之尾闾,即呼吸动静之间亦听命于南北洋而非闽省独力所能办理。
”〔3〕沈、丁等重臣对台湾战略地位的认识很快被朝廷所认同,朝廷遂即“著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议奏”有关“统筹台湾全局”的防务事宜〔4〕。
台湾防务由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清政府基于上述对台湾战略地位的认识,在中法战争爆发后,立即着手筹划抗法保台斗争。
综观清政府抗法保台斗争策略的演变,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1883年12月中旬中法战争爆发至1884年8 月上旬台湾守军击退法舰对基隆的第一次进攻止。
此阶段,清廷一方面严令有关督抚加强台防,另一方面不断委派重臣奔赴闽台地区,加强该地区的军事领导力量。
积极备战、严密防守,是此阶段清廷抗法保台斗争方略的具体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83年至1885年中法战争
1883年5月第二次纸桥之战
1884年8月马尾海战
1884年10月淡水之战
1884年冬至1885年春宣光之战
1885年2月至3月镇海之战
1885年3月镇南关之战
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
1894年9月平壤之战
1894年9月黄海海战
1895年1月至2月威海之战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至1914年8月白朗农民起义1911年11月至12月南京之战
1915年12月至1916军6月护国战争
1917年9月至1918年11月护法战争
1920年7月直皖战争
1922年4月至6月第一次直奉战争
1923年3月成都之战
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24年9月至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
1925年2月至3月第一次东征
1925年10月至11月第二次东征
1926年4月至11月西安战役
1926年7月至1928年12月北伐战争
1926年8月汨罗江战役
1926年8月汀泗桥之战
1926年8月30日贺胜桥之战
1926年9月至10月武昌战役
1926年9月至11月江西战役
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1927年9月至1928年1月涿州战役
1927年11月蚌埠战役
1927年8月南昌起义
1927年8月至9月龙潭战役
1927年9月秋收起义
1927年10月第一次兰封战役
1927年11月第二次兰封战役
1927年11月至12月黄麻起义
1927年12月广州起义
1928年1月至2月第一次反进剿
1928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济南战役
1928年5月第三次反进剿
1928年7月平江起义
1929年8月至12月中东路战争
1929年12月百色起义
1930年3月至11月中原大战
1930年7月长沙战役
1930年10月至12月红二军团南征
1930年11月至1931年1月第一次反围剿
1930年11月至1931年1月鄂豫皖苏区第一次反围攻剿1931年1月至2月洪湖苏区第一次反围攻剿
1931年3月至5月鄂豫皖苏区第二次反围攻剿
1931年4月至5月第二次反围剿
1931年7月至9月第三次反围剿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至1933年春东北抗日义勇军对日作战1931年10月至11月江桥抗战
1931年11月至1932年6月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1931年11月至12月黄安战役
1931年12月宁都起义
1932年1月至3月淞沪抗战
1932年1月至1945年8月东北抗联游击战争
1932年一·二八淞沪空战
1932年1月至2月商湟战役
1932年2月至3月赣州战役
1932年3月至5月苏家埠战役
1932年4月漳州战役
1932年6月潢光战役
1932年10月至1933年9月川军二刘大战
1932年10月至12月红四方面军转移之战
1933年1月至5月长城抗战
1933年2月至3月第四次反围剿
1933年2月至6月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
1933年2月至3月热河抗战
1933年7月至8月岷江战役
1933年9月至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
1933年11月至1934年9月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
1934年秋至1937年冬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1934年8月至10月红六军团西征
1934年秋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934年11月至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长征
1934年11月至12月湘江战役
1935年1月至5月四渡赤水战役
1935年2月至8月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
1935年2月遵义战役
1935年2月至5月中央军区九路突围
1935年3月至4月嘉陵江战役
1935年5月泸定桥之战
1935年6月荆紫关战斗
1935年9月腊子口之战
1935年10月至12月天芦名雅邛大战役1935年11月直罗镇战役
1936年2月至5月东征战役
1936年2月至3月乌蒙山战役
1936年5月至7月西征战役
1936年10月至1937年3月西路军西征之战1936年11月山城堡战役
1936年11月至12月绥远抗战
1936年11月至12月百灵庙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