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中清政府乘胜即收原因新探

合集下载

试析中法战争中李鸿章态度转变始末

试析中法战争中李鸿章态度转变始末

试析中法战争中李鸿章态度转变始末作者:王慧婷来源:《贵州文史丛刊》2011年第03期内容提要:文章论述了中法战争前后战事主要参与者李鸿章对于战争态度的转变过程,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了李鸿章“和战不决”的影响因素。

笔者认为,李鸿章在中法战争中只是一个参与者,他的很多决策是直接受制于清政府中枢机构或者受到他们极大的影响,战争过程中所表现的犹豫和举棋不定是清政府和战态度以及战争形势变化的综合结果。

关键词:李鸿章中法战争和战态度转变中图分类号:K2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1)03- 34-中法战争是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但中法战史的研究长期以来却处于驻足不前的状况,对于中法战争的认识一直停留在“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框架内,这严重影响了人们对于中法战争真相的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荣,对于中法战争研究的视野愈益扩大、论题愈益深化,突破了过去研究的限制,形成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特色,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研究气象。

论著方面主要有通论性的如陈书麟的《中法战争》(陈书麟,1988)、刘子明的《中法战争始末》(刘子明,1988)等;战争涉及的人物研究如廖宗麟的《抗法名将刘永福》(廖宗麟,1991)、李峰的《曾纪泽与中法越南交涉》(李峰,1991)等;战役情况研究方面如炎明主编的《中法战争镇海之役史料》(炎明,1988)、郑剑顺的《甲申中法马江战役》(郑剑顺,1990)、黄振南的《中法战争诸役考》(黄振南,1998)等;研究成果整理方面主要有黄振南的《中法战争史热点问题聚焦》(黄振南,1994)、广西中法战争史研究会编《中法战争史论文集》(广西中法战争研究会,1986)、伯琴的《法军侵台档》(伯琴,1980)等。

这些专著对于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这场战争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就中法战争研究发表的论文更是数以百计,代表了中法战争研究的趋势和最新成就。

从中法战争分析晚清外交思想

从中法战争分析晚清外交思想

商贸教育从中法战争分析晚清外交思想王建辉李莹(沈阳工业大学,辽宁沈阳110870)摘要:中法战争中清朝政府的对外交涉明确表现出晚清外交的大部分特征。

在这场战争中,清朝政府“和戎”的外交目的,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以及由宗藩体制向近代国际平等外交的转变,都说明了晚清外交思想的形成和确立。

晚清外交思想是中国向近代转型的产物,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弱国无外交,晚清外交并不能改变中国日益遭到侵略的形势和挽救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关键词:中法战争;外交思想;以夷制夷;宗藩体制;国际外交;和戎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21.14.0801中法战争与对外交涉17世纪中后期,法国为增强对远东地区的影响力,将侵略势力渗入中国边境。

1862年6月,法国强迫越南阮氏王朝签署第一次《西贡条约》,占领了越南嘉定、定祥和边和三省,将南圻变成了它的殖民地。

1874年法国又逼迫越南政府于签署第二次《西贡条约》,否定中越间藩属关系。

此后,法国加快侵略越南的步伐,对中国的威胁逐渐增大,清政府对法外交随之展开。

6.4交流反馈不足慕课虽然通过网络进行授课,但是无法与教师同步沟通,学生只能在观看完慕课内容后,以留言的方式与教师沟通。

有人认为慕课更像是阅读理解,而非大学的课堂教育,由于选课人数较多,学习者的留言很快就会被淹没在众多留言中,无法及时与教师及他人进行有效交流与沟通。

7线上线下混合式实践教学模式如今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是一专多能,甚至是多专多能。

《影视特效》这门课程需要学生同时具备艺术审美及严密逻辑,是一门文理兼顾的课程。

需要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在应用与实践中将理论知识内化吸收,通过完成的作业来验证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的理论。

那么,融合多种教学模式就成了实践课程改革的一种新的思路与尝试。

7.1采用对分课堂进行实践课程改革将对分课堂应用到影视制作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学中,把一半课堂时间分给教师讲授,一半分给学生讨论与实践,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

中法战争时期清政府内的和战之争

中法战争时期清政府内的和战之争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法战争时期清政府内的和战之争姓名:兰淼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历史学指导教师:***20090501中法战争时期清政府内的和战之争作者:兰淼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1.吴宝晓从张之洞看清流派的主战观点[期刊论文]-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4(2)2.黄玮.HUANG Wei论洋务新政时期清政府内的守和主张[期刊论文]-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59(6)3.廖宗麟试论甲午清廷最高统治集团中的主战派[期刊论文]-天中学刊2002,17(6)4.李光和.Li Guanghe1842-1848年间清政府对外政策略论[期刊论文]-江西社会科学2008(7)5.王留喜中法战争期间法国的困境与结果[期刊论文]-天中学刊2003,18(3)6.宁夏江.NING Xia-jiang"同治中兴"与中法战争爱国诗歌[期刊论文]-晋阳学刊2007(5)7.李玉甲午战争之前官方对待民办实业态度的再认识[期刊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7(3)8.张炜玮中法战争对台湾防务的影响[期刊论文]-军事历史2001(5)9.何东.鲜于浩中法战争缘起再探[期刊论文]-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6(3)10.张壮强.廖宗麟关于高中课本"中法战争"的编写意见[期刊论文]-历史教学2002(11)引用本文格式:兰淼中法战争时期清政府内的和战之争[学位论文]硕士 2009烟台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吐谷浑民族关系探析姓名:刘楠楠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专门史指导教师:崔明德2011-03摘要吐谷浑是我国古代西北地区重要的少数民族,由于其建国时间长,所历朝代多,它与周边政权的关系就显得极为复杂。

本文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探讨吐谷浑政权与中原政权及吐蕃的关系。

吐谷浑与中原政权的关系按不同的发展时期可分为两大部分,即政权初建时与南北朝主要政权如西秦、北魏之间的关系;政权由盛转衰时与大一统的隋、唐王朝之间的关系。

中法战争“乘胜即收”问题论析

中法战争“乘胜即收”问题论析

中法战争“乘胜即收”问题论析关威[摘要] 中法战争后期,清政府在中国军队取得镇南关大捷等军事胜利的情况下,决定乘胜即收与法国结束战争。

这种作法直观看来有些令人难以理解,因此史学界对此一般持否定态度。

其实,当时中国面临着比较困难的局面,主要是:战争的整体军事形势不容乐观,法国方面并没有改变对华战争政策,中国的周边形势非常严峻。

考虑到这些因素,可以认为,乘胜即收是清政府迫于当时各方面的不利形势而采取的保守性决策。

[关键词] 中法战争;形势;乘胜即收发生在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是近代一次重要的对外战争。

战争后期的1885年3月24日,中国军队取得镇南关大捷等军事胜利,使战场形势有了一定转机。

然而清政府却“乘胜即收”,与法国签订条约,结束了战争。

对此史学界一般认为,这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

这种评价虽然不无道理,但是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本文试图根据当时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对“乘胜即收”的深层次原因作进一步分析,以求加深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战争后期的总体军事形势1885年3月24日,中国军队在中越边界地区出乎意料地取得镇南关大捷,随后又于3月29日克复谅山。

有人据此认为,战争形势已经发生根本变化,中国军队应该乘胜进军。

其实,这种估计并不准确。

首先,越南战场的军事形势依然严峻。

中法战争开始后一年多时间里,中国军队在越南战场总体是处于劣势,镇南关以南的地方大多失去。

镇南关战役中国取得胜利,除了老将冯子材等参战将士英勇杀敌,也是有一些客观原因的:法军方面,由于轻敌冒进,孤军深入,弹药和给养遇到困难,加上在地形复杂的山区作战,重型武器难以发挥优势,战斗力有所削弱;中国方面,除了利用有利地形,且以逸待劳,另外还有王德榜一军在法军背后截断了其给养和援军,动摇了法军军心。

这说明,此次战役的胜利虽然挫败了法军的嚣张气焰,使越南战场的形势发生有利于中国的转变,但却不能认为中国军队已经占据绝对优势,可以继续保持不败。

清朝在近代唯一的一次胜仗,却因怕事而满盘皆输

清朝在近代唯一的一次胜仗,却因怕事而满盘皆输

清朝在近代唯一的一次胜仗,却因怕事而满盘皆输前言:历史曾与每个民族与国家很多机会,但都因内部与外部的种种原因而错过。

等到想抓住时,却已经错失了最佳良机而无奈悔恨。

曾经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奥匈帝国、西班牙、荷兰等强盛一时的帝国都随风而逝,再也找不回往昔的风光。

中国也曾经历了近代史上唯一一次在良好的局势下,却因统治者的无能与短视错失了最佳的崛起机会,也酿造了一系列的恶果。

这就是著名的'中法战争'也是中国唯一一次战胜列强的战争,却形成了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结果。

也是比较耻辱的结果。

法军占领越南,进占其首都中法战争朝政变动,与战和不一近代中国以一个屈辱的形式开始,仿佛开启封建社会的好运气用光了,在向下一个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总是阴差阳错的被中断了。

等再次开启时却是这种半进化的畸形发展,从此先天发育不良,受外部列强的侵略与分化中被逐步瓦解。

但历史也不是没给中国机会,只是机会来临时,都被自己放弃了,只能在一步步摸索中如同无头苍蝇一样寻找新的方向。

1883年,经过鸦片战争过去四十多年的时间里,满清一直没有消停,英法强盗用战争获得了他们应得的利益,俄美以调停功臣自居,索要大量的回报。

别的国家都还好办,钱没了,咱再赚,商贸权没了,国家还在有本钱。

领事裁判权没了也无所谓,洋人才有多少人,能消化得了。

唯有俄国吃相太难看,对土地有着独特的嗜好,前前后后讹诈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去十分之一的清朝国土,这也就罢了,毕竟离得太远。

但连新疆也不放过,这可是西北屏障,丢不得。

最后用战争摆平了。

虽然规模不大,也花了钱才完事的。

可这还没消停几年,法国又折腾了,这一路上一直跟随着英国的脚步干,这次新上台的内阁想要在世界刷一下存在感。

环顾中国四周一看,只有西南这个门户没有被打开,就盯上了广西和云南,但有个阻碍就是越南,于是就加大力度收拾了越南,并成为其保护国,还把清朝的驻军干败。

法国的野心得到膨胀。

他这这一波操作把恭亲王的军机处整惨了,直接下台,成就了慈禧独掌朝政的局面。

对李鸿章在中法战争中几个问题的再认识

对李鸿章在中法战争中几个问题的再认识

对李鸿章在中法战争中几个问题的再认识【内容提要】关于李鸿章在中法战争中的思想和活动,过去研究中有一些不够准确或不够公正之处,其中包括:李鸿章拒绝赴粤问题,李福谈判及撤军期限问题,李鸿章拒绝援闽问题,李鸿章阻止“定远”、“镇远”来华问题,李鸿章与乘胜即收问题。

本文依据有关史料,对这几件事情的经过和内情进行了如实的描述,并试图对李鸿章思想和活动的真实一面做出客观评价。

【摘要题】近代人物【关键词】李鸿章/中法战争/问题/分析【正文】中法战争是近代一次重要的对外战争。

李鸿章作为朝廷重臣,参与了战争的一些活动,对战争进程和结局有重要影响。

探讨李鸿章的活动及其思想根源,对于李鸿章研究和中法战争史研究都是有意义的。

过去受一些因素影响,史学界对李鸿章在中法战争中的思想和活动的研究仍有不够深入、不够准确之处,因而一些评价值得商榷。

比如:李鸿章拒绝赴粤问题,李福谈判及撤军期限问题,李鸿章拒绝援闽问题,李鸿章阻止“定远”、“镇远”来华问题,李鸿章与乘胜即收问题。

本文拟依据笔者接触到的有关史料,就这几个问题谈些看法,以求深化这方面的研究。

一、李鸿章拒绝赴粤问题中法战争是法国殖民者侵略越南而引起的。

中法关于越南的交涉从19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

1882年11月,李鸿章奉命与法国驻华公使宝海在天津进行议和谈判,这是中法第一次正式的外交谈判。

清政府和李鸿章主张做出一定让步,以便结束中法争端。

因此,12月底,李鸿章与宝海签订了一个备忘录,即《李宝协议》。

其中第三条规定:中法两国在滇、桂界外和红江中间之地划分界线,北归中国巡查保护,南归法国巡查保护。

据此,法国轻而易举得到了越南北圻的南部地区的侵略利益。

尽管如此,法国仍不满足。

1883年2月,法国政局变动,狂热的殖民主义者茹费理第二次组阁出任总理。

茹费理上台后急于吞并整个越南,于是撕毁了《李宝协议》,撤回宝海,改派法国驻日公使脱利古来华重新谈判,提出了更苛刻的条件,使中法争端升级。

中法战争PPT课件.ppt

中法战争PPT课件.ppt
1878年,派充出使英法大臣, 在英办理订造船炮事宜。
1881年,代表中方和俄国签 订《伊犁条约》,在界务和 商务方面夺回部分主权。 1883—1884,代表中方和法 国关于侵略越南问题进行谈 判,建议清廷坚决抵抗。
1884年,被免出使法国大臣。
赞颂:
收复新疆是左宗棠一生最光辉的 业绩,杨昌浚曾有一诗赞颂“左公 柳”: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英国侵略西藏
藏 民——“凡我藏众男女,誓不与英人 共天地,有渝此誓者,众共殛之” 清政府——求和 结 果——划地界、开商埠
日本侵略台湾
日本——野心勃勃 美国——怂恿支持 结果——“偿银”50万,助长了侵略气焰。
二、中法战争的爆发
材料1:法国驻西贡总督说:“我们出现在这块 富有的土地上,出现在这块与中国交界,也使 中国西南各个富饶省份天然产品出口的地 方……这是一个关系到我们今后在远东地区争 霸的生死问题。”
主张反对列强侵略,力陈收复新疆。
左宗棠收复新疆
1875年:奉命督办新疆军务 1876年:西征,抬棺出征。 1878年初:收复除伊犁地区 外的新疆全部领土。 1881年:俄和曾纪泽签订《伊犁条约》, 虽然付出了代价,但还是收回了伊犁。 1884年:设行省,加强了与内地的联系。
曾纪泽
清末外交官,湖南人,曾国 藩长子.
根据材料分析清政府为什么要“乘胜即收”
材料一、李鸿章上谕:
“若不乘胜即收,不惟全局败坏且恐孤军深入, 故事益无把握。”“谅山已复,若此时平心与和, 和款可无人损,否则兵又连矣”“当借谅山一站之 威,与缔和约,则法人必不再妄求”
材料二、 “(慈禧)不管她的英勇的部队在帝国 边境上所获得的胜利,而只是想起给她带到家里来 的的不愉快的庞大的战争消费……因此,她从来就 没有想到要撤回条约,而是比过去更加急迫要立刻 签订和批准这个条约。”

教学案例·“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教学案例·“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教学案例·“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栾梅教学目标:通过搜集资料,互相探讨,深入分析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原因,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到中国不是败在军事上,而是败在清政府妥协求和的外交政策上,并思考这场战争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教学步骤:步骤一:搜集中法战争的史料,了解战争期间双方形势及战争结局。

步骤二:课堂上分组讨论中国以胜求和的原因。

步骤三:教师进行小结评价,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步骤四: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这场战争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资源:图书馆、网上资料。

教学分析:中法战争是中国近代前期几次重大的对外战争之一。

这场战争是在敌我双方力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进行的。

但是当权者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不敢与法国抗争,没有认真备战,最终使中国没能打赢这场战争,没能保卫西南边疆的安全,没能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学生通过分析中国以胜求和的原因,能真正认识到清朝统治阶级的没落与无能,及这种腐败无能会给一场胜利的战争带来失败的结果。

参考资料:1.清政府在中法战争中退让妥协的方针和史实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对法国的侵略始终主和。

他认为,如果中国与法国开仗,就是与法国“失和”,而中国一向“兵单饷匮”,“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中国若与法国开仗,即使“一时战胜未必历久不败,一处战胜未必各口皆守”,“兵连祸结”,动摇全局。

“当借谅山一战之威,与缔和约,则法人必不再妄求。

”李鸿章的民族投降政策遭到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官僚的反对,指责他“诚不知是何肺腑”,“舆论均集矢鸿章,指为通夷,致比诸秦桧、贾似道”,要求“立予罢斥”。

1883年春,清政府分别命令广西布政使徐延旭和云南布政使唐炯统军出关。

五六月间,驻扎在越南北部的桂军、滇军总数已有一万余人。

清政府三令五申,“不可衅自我开,转滋口实”。

2.中法战争双方形势中法战争是在敌对双方实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发生的一场战争。

中国方面经过洋务运动20年的自强努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有了明显提高,中国对世界情况也有相当的了解,懂得外交斗争的手段,如在1881年的中俄伊犁交涉中,在中国西征军的威慑下,曾纪泽通过谈判争得部分已经失去的权利,被称为“不流血的外交胜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法战争中清政府乘胜即收原因新探[摘要]史学界传统观点认为,清政府在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后乘胜即收是其长期坚持投降卖国的恶果。

本文认为清政府这么做主要是出于以下考虑:战场的有利形势始终在法军一边;中国本土台湾也处于危急之中;中国北方地区面临俄国、日本的现实威胁,而且列强支持法国;中国国力不支,军队装备落后;越南政府对清政府态度反复无常。

总之,这一政策是鉴于当时国内、国际各方面的不利形势而做出的最好选择。

[关键词]中法战争;乘胜即收;清政府;越南历来人们把清政府在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以后,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认为是其长期坚持投降卖国的恶果,中法战争的结果是“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本文通过对中国当时所面对的国内国际形势进行考察之后,认为清政府采取乘胜即收的政策,是经过努力抗争,并鉴于当时国内、国际各方面的不利形势,而做出的最好选择。

第一,从中法战争的整个军事形势来看,镇南关大捷使中国反败为胜。

但大捷前后的军事形势表明,这次大捷只是中国军队的偶然取胜,战场的有利形势仍在法军一边。

镇南关大捷的确对中法战争起到一定的影响,但客观地说,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胜利。

它不意味中国军队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而法将被逐出越南,也不表明中国军队此后可以继续打胜仗。

这场战役清军取胜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老将冯子材部署得当,巧妙地利用地形,攻守兼顾,战斗中身先士卒,带头冲杀;二是士兵在将领的带领下抱着“再叫法寇打进来,有何脸面见两广父老”的信念,英勇杀敌。

法军失败也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过于轻敌,孤军深入,冒险急进,被切断后援;二是北越多山,地形复杂,而法军作战又靠重武器,无法发挥效力,战斗力削弱。

由此可见,清军取胜,出于偶然而非战局发展的必然。

事实上,从战争开始后一年半时间里,中国军队在越南战场多次失利,一退再退,越南大部分地区被法国占领。

镇南关—谅山战役的胜利只是阻止了法军侵入中国境内,而越南大部已被法军占领的事实并没有改变。

法军在战役后开始反攻,并向越南增兵。

而当时法国内阁的倒台也非因他们发动了一场非正义战争,给中法人民带来灾难而在人民的反对下倒台的。

而是因为他们侵华不力,损害了法国资产阶级在远东的利益而下台的。

“谅山溃败的消息传遍巴黎,这不仅使法国反对派不满,而且还引起了统治集团内部的震动和争吵。

巴黎舆论界尖锐批评如费理内阁,将谅山溃败比作1815年拿破仑在滑铁卢的失败,给法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1](P.138)而后法国增加军费,准备把战争继续下去,“以赎法国过激派所谓的‘谅山之难’之罪”[1](P.138)。

而此时中国的国力与军力已无法继续战争。

第二,从中国的周边环境来看,在作为藩属国的越南局势处于危急之际,中国本土台湾也处于危急之中。

权衡利弊,中国决定“弃越保台”。

在台湾及东南沿海战场上,法军在1884年8月消灭了福建水师,集中兵力进攻台湾,一度占领基隆。

法军还封锁了台湾海峡,给台湾军民的抵抗斗争造成严重困难。

清政府派出的督办台湾军务大臣刘铭传是淮军宿将,在台湾组织军民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粮食、饷械缺乏,外援断绝,形势危急。

刘铭传数次向朝廷奏报困难局面,请求支援,使清政府十分忧虑。

1884年10月31日工部尚书翁同龢等人的奏折中称:“臣等细阅前后电报,刘铭传以百战之余,乃至有呼天之语,敌舰外逼,军火渐穷,土匪内讧,人心摇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矣。

”[2](P.17)显然,从中法战争的整体形势来看,中国仍然处于劣势。

1885年4月10日军机处向两广总督张之洞传旨说:“纵再有进步,越地终非我有,而全台隶我版图,援断饷绝,一失难复。

彼时和战两难,更将何以为计!”[3](P.385)这表明清政府对于中法战局的把握比较准确,其担忧是有道理的。

第三,中国虽然只在南方同法国交战,但在北方地区却面临俄国、日本的现实威胁。

而且列强支持法国,尤其是日本最为出力。

俄国在1881年的中俄伊犁交涉中没有得到满意的利益,便趁此机会想捞到便宜,或发发怨气。

1884年9月10日军机处电告出使俄、英大臣曾纪泽:“奉旨:闻法人有与俄、倭密约,明年法犯北洋,俄犯吉林,倭攻朝鲜,以图牵我兵力之说。

自系法人虚声。

俄国有无举动,著曾纪泽密察,随时电闻。

”[4](P.537)9月13日,李鸿章电告译署:“俄新闻馆言:中国伊犁背约,将来法攻中国,俄亦欲夺疆土。

日前俄有兵船一帮,在烟台装粮煤、洋钱甚多,不知何往。

”[5](P.278)这些表明清政府对俄国威胁的警惕。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制定“大陆政策”,将对外扩张作为其基本国策。

侵略朝鲜、进而侵略中国是日本扩张的首要目标。

1882年7月,日本在朝鲜策动了“壬午兵变”,侵朝野心暴露无遗。

中法战争爆发后,日本的侵略势力非常得意,认为有了趁火打劫的绝好机会,于是进行了一系列阴谋活动。

日本侵略势力经过一段积极准备,于1884年12月在朝鲜发动“甲申政变”,企图将朝鲜置于其控制之下。

政变虽然未能成功,但朝鲜以及中国北洋地区的形势骤然紧张。

同时,日本国内一些侵略分子叫嚣“征韩”,意在使中国腹背受敌,顾此失彼。

只是由于日本当权者考虑到日本当时的海上力量尚有不足,故未敢轻举妄动进攻朝鲜。

但日本对中国的现实威胁却是不容忽视的。

俄国、日本的侵略野心和行动对中国东北地区构成十分严重的威胁,使中国的周边形势非常严峻和复杂。

清政府感到力不从心,动摇了与法国抗衡到底的决心。

对于当时中国面临的不利国际环境,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认为:“中国如仅单独对付法国,我以为它能够好好地打一阵。

但是一旦中法真正开火,日本就会跟法国合作。

在法国所能派出的一万人之外,再添上三万兵力。

朝鲜也许会叛变,三合会等等也许会在内度造成扰乱。

俄国也许又在边境上拿去一大块,前途真是够严重的!”[6](P.140)第四,中国政府乘胜而败的另一原因就是国力不支,军队装备落后,以及军队将领之间、特别是两广军队和外地军队之间的互相倾轧。

当时清政府发起和领导的洋务运动正方兴未艾,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了这场运动中去,军事方面的资金就十分有限。

此外还有大量资金被挪用,每年400万两军费中有300万两被用于修建颐和园,加剧了军备资金的短缺。

另一方面,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已逐步沦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外国侵略者加紧在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进行经济掠夺,操纵和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这加剧了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

而当时的法国,工业革命早已完成,成为强大的工业大国,经济实力在世界名列前茅。

这种反差说明中国的国力与法国相比,尚有很大差距,中国不足以赢得这场战争。

在军队装备方面,武器的质量也是影响战争胜负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整个战争过程中,清朝军队的海军质量差,战斗力不强,影响了整体实力。

陆军与法国相比差别更大,没有近代化武器和近代化管理。

没有海军陆战部队和技术密集型兵种,海军缺乏陆军接应,岸上也没有陆军炮台以保卫海军,这样使海军的整体实力大打折扣。

此外中国军队的军纪腐败。

例如,广西巡抚、桂军统帅潘鼎新贪图安逸,好酒求色,平时不注重士兵训练,士兵贪生怕死,纪律松散。

潘氏对法军军情和地势从不重视,毫无备战设施,故法军一到,官兵胆怯不战。

这种情况进一步削弱了中国军队的整体实力。

另一方面,清政府内部主战与主和两派的分歧使清政府的政策摇摆不定,从而大大便利了法军的侵略部署。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最高统治者,同资本主义列强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凌驾于两派之上,为了维护其统治,时而主战,时而主和,战和不定,进退两难。

军队将领之间,特别是两广军队和外地军队之间的互相倾轧比较严重。

清政府按驻地将军队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广西布政使徐延旭(后升为广西巡抚)统率粤西防军(桂军)驻守北宁;另一部分是云南布政使唐炯(后升为云南巡抚)统率云南防军(滇军)驻守山西。

[7](P.624)而作为中法战争期间一支不可忽视的作战力量,即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由于不属于国家正规军队,与两广军队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刘永福曾为反清组织天地会的领导人。

当天地会起义失败后,在饷源已绝的情况下,为了另觅生机,他于1865年率部200余人从广西进入越南境内,历经转战至红河上游的保胜(今老街)地区。

在得到越南国王的准许下,在这一带开辟荒林,聚众耕牧,成为日后抗法斗争的根据地。

1867年,刘永福在越南正式创建了黑旗军。

在作战过程中,清政府希望法军和黑旗军能两败俱伤,就牵制了黑旗军的一些行动。

这样就难以实现配合作战,削弱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第五,越南政府对清政府的态度反复无常,由对清政府的依赖转向投靠法国。

越南长期以来作为中国的藩属国,受到中国的保护。

但近代以来,随着法国对越南的逐步侵略,思想上也逐渐加强了对越南的控制,宣传中国长期以来对越南的奴役,向越南人民灌输所谓的“民族独立”思想。

例如,第一次《顺化条约》规定:“越南接受法国保护,遇有与外国交涉之事,必须由法国作主。

”[7](PP.621—622)第二次《顺化条约》规定:“越南政府交出附属中国的大印——中国大玺,当众销毁。

转让全部交趾支那的财政权、税收权、司法权、立法权和行政权。

……法国从今以后保证安南王陛下的国家的完整,保卫阮氏国王对外来的侵略和国内的叛乱,法国总监督将驻扎于顺化城,由法国士兵保卫。

”[7](PP.623—624)第二次《顺化条约》的签订最终确立了法国对越南的殖民占领,越南从此沦为法国殖民地。

从19世纪中期开始,一批越南人到法国留学,他们回国后受到法国的影响,叫嚣借助法国的力量摆脱中国政府的“控制”。

他们的思想也影响了越南当权者的认识,越南政府对清政府的态度开始变得反复无常,逐渐由对清政府的依赖转向投靠法国,这种局面对中法战争的进展是十分不利的。

综上,我们可以认为,乘胜即收是清政府鉴于中法战场军事形势以及中国的周边环境,而迫不得已采取的委曲求全的对策。

客观现实的严重性使清政府不敢再让战争拖延下去,以免无法脱身。

由此看来,不能认为中法战争是“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更不能与“投降卖国”相提并论。

参考文献[1] 郑彭年.甲申甲午风云[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2] [清]王彦威辑,[民国]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卷48)[M].北平铅印本,1932.[3] 中法战争(第6册)[M].北京:新知识出版社,1955.[4] 中法战争(第5册)[M].北京:新知识出版社,1955.[5] 李鸿章全集(第1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6] 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海关与中法战争[M].北京:中华书局,1983.[7] 郭振铎、张笑梅主编.越南通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