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便常规检查

合集下载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常规检查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消化系统的健康状况。

通过对粪便的外观、颜色、质地、气味、pH值以及其中的成份进行分析,可以匡助医生判断肠道功能是否正常,是否存在消化系统疾病或者其他相关问题。

一、外观、颜色和质地的检查1. 外观:正常粪便呈棕色,形状规整,不应有明显的血液、黏液或者脓液等异常物质。

2. 颜色:正常粪便颜色为棕色,但也可以受到饮食、药物等因素的影响而浮现变化,如黑色(可能是由于服用含铁制剂或者出血引起)、红色(可能是由于出血引起)、黄色(可能是由于胆汁分泌异常引起)等。

3. 质地:正常粪便应该是软而成形的,不应过于干燥或者水样化。

二、气味的检查1. 正常粪便的气味通常是较为难闻的,但不应有异常的恶臭。

2. 异常气味可能提示消化系统的问题,如肠道感染、营养吸收不良等。

三、pH值的检查1. 正常粪便的pH值通常在5.5-7.0之间,呈微酸性或者中性。

2. 异常的pH值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肠道感染等有关。

四、成份的检查1. 检查粪便中的成份可以匡助判断消化系统的功能和吸收情况。

2. 正常粪便中含有水分、消化残渣、细菌、脂肪、纤维素等成份。

3. 异常的成份可能提示肠道疾病,如肠道感染、消化不良等。

需要注意的是,粪便常规检查只是一种辅助诊断方法,不能作为单一的诊断依据。

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建议及时就医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

总结:粪便常规检查通过对粪便外观、颜色、质地、气味、pH值以及成份的检查,可以匡助医生评估消化系统的健康状况,判断是否存在消化系统疾病或者其他相关问题。

但需要注意的是,粪便常规检查只是一种辅助诊断方法,不能作为单一的诊断依据,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建议及时就医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常规检查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消化系统的功能和健康状况。

通过分析粪便样本中的物理性状、化学成分和微生物等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消化道是否存在炎症、感染、出血等疾病,并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1. 检查目的:粪便常规检查主要用于以下目的:1.1 评估消化系统功能:通过观察粪便的颜色、形状、质地等物理性状,可以初步判断消化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

1.2 检测消化系统疾病:通过检查粪便中的潜血、白细胞、寄生虫卵等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消化道感染、炎症、出血等疾病。

1.3 评估营养状况:通过检查粪便中的脂肪、纤维等成分,可以评估患者的营养吸收情况。

2. 检查方法:2.1 采集样本:患者在排便后,用清洁的容器收集新鲜的粪便样本。

应避免污染和稀释,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2.2 样本处理:将粪便样本送往实验室后,实验技师会进行一系列的处理步骤。

首先,样本会被称量并用适当的溶液稀释。

然后,会进行离心、过滤等操作,以分离出粪便中的各种成分。

2.3 检测指标:常见的粪便常规检查指标包括:颜色、形状、质地、潜血、白细胞、寄生虫卵、脂肪、纤维等。

不同指标的检测方法各不相同,包括化学分析、显微镜观察、免疫学检测等。

3. 检查结果解读:3.1 物理性状:粪便的颜色、形状、质地等物理性状可以反映消化系统的功能和疾病情况。

例如,黑色便可能是消化道出血的表现,稀水样便可能是感染性腹泻的症状。

3.2 化学成分:粪便中的潜血、白细胞、脂肪等化学成分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消化系统疾病。

例如,潜血阳性可能是消化道溃疡或肿瘤的表现,白细胞增多可能是感染性炎症的症状。

3.3 微生物检测:粪便中的寄生虫卵、细菌等微生物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寄生虫感染或细菌感染。

例如,寄生虫卵阳性可能是寄生虫感染的证据,细菌菌落计数增多可能是细菌感染的症状。

4. 注意事项:4.1 采集样本时要避免污染和稀释,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引言概述:粪便常规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通过对粪便样本进行分析,可以提供有关消化系统健康和疾病的重要信息。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粪便常规检查的意义和应用。

正文内容:1. 粪便常规检查的基本原理1.1 粪便样本采集:介绍如何正确采集粪便样本,保证样本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2 外观和质地:通过观察粪便的外观和质地,可以初步判断消化系统的功能和病理情况。

1.3 pH值和酸碱度:测定粪便的pH值和酸碱度,可以了解肠道内的酸碱平衡情况,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1.4 隐血检测:通过检测粪便中的隐血,可以发现消化道出血等疾病。

1.5 粪便颜色:不同颜色的粪便可能与不同的疾病有关,通过观察粪便颜色可以初步判断疾病类型。

2. 粪便常规检查的临床应用2.1 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通过粪便常规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消化系统是否存在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肠道感染等。

2.2 肠道菌群的评估:通过检测粪便中的菌群数量和种类,可以评估肠道菌群的健康状况,对肠道功能和免疫系统有重要影响。

2.3 肠道消化功能的评估:通过观察粪便的外观和质地,可以初步了解肠道消化功能是否正常,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2.4 肠道吸收功能的评估:通过检测粪便中的脂肪、糖类等物质的含量,可以评估肠道吸收功能的健康状况。

2.5 肠道炎症的评估:通过检测粪便中的炎症标志物,可以评估肠道炎症的程度和活动性,对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3. 粪便常规检查的注意事项3.1 样本采集:正确采集粪便样本,避免污染和误差。

3.2 检测时间:根据不同的检测项目,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检测,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3 饮食和药物干扰:某些食物和药物可以影响粪便的外观和化学成份,应在检测前避免相关干扰。

总结:粪便常规检查是一种简便、经济且有效的临床检验方法,通过对粪便样本的分析,可以提供有关消化系统健康和疾病的重要信息。

粪便常规检验项目 解读

粪便常规检验项目 解读

粪便常规检验项目解读(原创版)目录1.粪便常规检验简介2.粪便常规检验项目3.粪便常规检验的临床意义4.粪便常规检验的注意事项正文一、粪便常规检验简介粪便常规检验是临床常用的化验方法之一,通过观察粪便的颜色、性状以及采用显微镜下检查粪便中有无炎性产物、血细胞、寄生虫卵等,可协助了解胃肠、肝脏、胰腺、胆道系统的功能状态和有无其他器质性疾病。

二、粪便常规检验项目粪便常规检验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粪便颜色:正常粪便颜色为黄褐色或棕黄色,若出现异常颜色,可能与食物、药物或疾病有关。

2.粪便性状:正常粪便呈圆柱形或条状,较软且易排出。

异常的粪便性状包括稀水样便、硬便、粘液便等,可能与肠道疾病有关。

3.白细胞:正常情况下,粪便中白细胞数量较少。

白细胞增多可能提示肠道感染或炎症。

4.红细胞:正常粪便中红细胞数量很少。

红细胞增多可能与肠道出血、痔疮、肛裂等疾病有关。

5.寄生虫卵:检查粪便中是否有寄生虫卵,可诊断肠道寄生虫感染。

6.炎性产物:粪便中炎性产物的检测可协助判断肠道炎症程度。

三、粪便常规检验的临床意义粪便常规检验对于诊断肠道疾病具有重要意义,例如肠道感染、炎症、出血、寄生虫感染等。

此外,粪便常规检验还可协助了解其他系统疾病,如肝脏、胰腺、胆道等疾病。

四、粪便常规检验的注意事项1.检验前需保持空腹,以免食物影响检验结果。

2.采集粪便样本时,应尽量采集新鲜、完整的粪便,避免采集尿液、水分等杂质。

3.检验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饮食、药物等,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总之,粪便常规检验是一项重要的临床化验项目,对于了解胃肠道及肝胆胰腺等系统的功能状态和诊断相关疾病具有重要价值。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常规检查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用于评估消化系统的功能和疾病的诊断。

本文将详细介绍粪便常规检查的标准格式,包括检查目的、检查方法、结果解读和注意事项。

一、检查目的:粪便常规检查的主要目的是评估消化系统的功能和诊断相关疾病,包括但不限于消化道感染、消化不良、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等。

通过分析粪便的外观、组织成份和微生物等指标,可以提供有关消化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信息。

二、检查方法:1. 采集样本:在患者排便后,使用干净的容器采集新鲜的粪便样本。

应避免将尿液、纸巾等杂质混入样本中,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2. 外观观察:观察粪便的颜色、形状、气味等特征。

正常粪便应呈棕色,形状规则,无异味。

3. 组织成份分析:使用显微镜观察粪便中的组织成份,如脂肪球、肌纤维、红细胞等。

异常的组织成份可能与消化系统疾病相关。

4. 微生物学检查:通过培养和鉴定粪便中的细菌、寄生虫等微生物,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或者寄生虫感染。

三、结果解读:1. 外观观察:异常颜色(如黑色、红色)、异常形状(如稀糊状、硬块状)和异常气味(如恶臭)可能与消化系统疾病相关,需要进一步检查。

2. 组织成份分析:异常的组织成份如脂肪球增多、肌纤维增多或者红细胞存在,可能提示消化系统问题,但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3. 微生物学检查:检测到细菌、寄生虫等微生物的存在可能与感染相关,需要进一步鉴定病原体类型和进行药敏试验,以指导治疗。

四、注意事项:1. 采集样本时应注意卫生,避免与尿液、纸巾等杂质混入。

2. 检查前应告知医生有无服用抗生素、抗菌药物等可能影响检查结果的药物。

3. 检查结果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不能仅凭粪便常规检查结果作出诊断。

4. 检查过程中应注意遵循医护人员的指导,配合完成检查。

总结:粪便常规检查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通过观察粪便的外观、分析组织成份和检测微生物等指标,可以评估消化系统的功能和诊断相关疾病。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常规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消化系统的功能和健康状况。

通过检查粪便样本中的各种指标,可以匡助医生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本文将从样本采集、检查指标、结果解读和注意事项四个方面详细介绍粪便常规检查的相关内容。

一、样本采集1.1 采集器具选择:在进行粪便常规检查时,应选择干净、无菌的容器,最好是带有密封盖的容器,以避免样本的污染和挥发。

1.2 采集方法:在排便后,用清洁的勺子或者专用的采集棒将粪便样本取出,并将样本放入容器中。

为了保证样本的准确性,应避免将尿液、纸巾等杂质混入样本中。

1.3 保存方式:采集好的粪便样本应尽快送到医院或者检验中心,如果不能即将送检,可以将样本放入冰箱中保存,但不宜超过24小时。

二、检查指标2.1 外观和性状:粪便样本的外观和性状可以提供一些实用的信息,如颜色、质地、气味等。

异常的外观和性状可能与消化系统疾病相关。

2.2 酸碱度和pH值:粪便的酸碱度和pH值可以反映肠道内菌群的平衡情况,异常的酸碱度和pH值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

2.3 隐血试验:通过检测粪便中的隐血情况,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的情况。

这对于早期发现肠道肿瘤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果解读3.1 正常值范围:根据不同的检测指标,粪便常规检查有不同的正常值范围。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检查结果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3.2 异常结果的意义:如果检查结果超出了正常范围,可能意味着消化系统存在某种异常情况,如消化不良、炎症、感染等。

根据异常的具体情况,医生可以进一步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3.3 结果解读的限制:粪便常规检查虽然可以提供一些实用的信息,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有些疾病可能不会在粪便中表现出明显的异常,因此,综合其他检查结果和患者的症状是十分重要的。

四、注意事项4.1 饮食和药物的影响:在进行粪便常规检查前,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食用影响检查结果的食物,如红肉、某些蔬菜等。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常规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消化系统的健康状况和诊断相关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粪便常规检查的目的、步骤、结果解读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目的:粪便常规检查主要用于评估消化系统的功能和健康状况,帮助医生诊断相关疾病。

通过检查粪便的外观、颜色、质地、气味、pH值、隐血、寄生虫卵等指标,可以提供有关消化系统的重要信息,例如消化功能、肠道感染、炎症、出血等。

二、步骤:1. 收集样本:在进行粪便常规检查前,需要患者收集新鲜的粪便样本。

可以使用专用的粪便收集器,将粪便样本放入干净、密封的容器中。

2. 外观检查:首先,医生会观察粪便的外观,包括颜色、质地、形状和气味等。

正常粪便通常为棕色,软硬适中,形状规则,无异味。

3. pH值测定:使用pH试纸或电极测定粪便的酸碱度。

正常情况下,粪便pH值在5.5-7.0之间。

4. 隐血检测:通过化学方法或免疫学方法检测粪便中的隐血。

隐血阳性可能提示消化道出血或其他疾病。

5. 寄生虫检查:通过显微镜观察粪便样本中是否存在寄生虫卵或成虫。

常见的寄生虫包括蛔虫、钩虫、蛲虫等。

6. 其他指标检测:根据需要,医生还可以进行其他指标的检测,如肠道菌群分析、脂肪含量测定等。

三、结果解读:根据粪便常规检查的结果,医生可以对消化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给出相应的诊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结果解读:1. 外观异常:异常的颜色、质地、形状或气味可能与消化问题、饮食习惯或其他疾病有关。

例如,黑色粪便可能是消化道出血的迹象,黏液或脓液可能提示肠道炎症。

2. pH值异常:酸性或碱性的粪便pH值可能与胃酸分泌异常、胃肠道感染或其他疾病有关。

医生会综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3. 隐血阳性:隐血阳性可能是消化道出血的指标,但也可能与其他疾病(如炎症性肠病)或饮食因素有关。

进一步检查可能需要进行肠镜检查等。

4. 寄生虫阳性:寄生虫卵或成虫的检出可能提示寄生虫感染。

根据不同的寄生虫种类和数量,医生会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常规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消化系统的功能和健康状况。

该检查可以通过观察粪便的外观、颜色、形状、质地、气味等特征,以及检测其中的化学成分和微生物等指标,来判断消化系统的正常与否,并辅助诊断相关疾病。

一、粪便样本采集1. 采集器具准备:清洁的容器、手套、塑料袋等。

2. 采集前准备:清洁肛门,避免尿液或水分混入样本中。

3. 采集方法:用手套保护手部卫生,用容器接住粪便样本,确保样本完整,避免污染。

4. 采集量:一般需要采集2-3g的粪便样本,可根据医生要求采集更多或更少。

二、粪便外观检查1. 外观特征:观察粪便的颜色、形状、质地、气味等特征。

- 颜色:正常粪便呈棕色,异常颜色可能提示消化系统问题。

- 形状:正常粪便呈柱状或S形,异常形状可能与肠道疾病有关。

- 质地:正常粪便软硬适中,异常质地可能与消化吸收问题相关。

- 气味:正常粪便有一定气味,异常气味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

三、粪便化学检查1. 隐血检查:用于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隐藏血液,常用于早期肠道肿瘤筛查。

2. 糖类检查:检测粪便中糖类的含量,可用于诊断糖尿病等疾病。

3. 脂肪检查:检测粪便中脂肪的含量,可用于评估胰腺功能和脂肪吸收情况。

四、粪便微生物学检查1. 细菌检查:检测粪便中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可用于评估肠道菌群的平衡情况。

2. 寄生虫检查:检测粪便中寄生虫的存在,可用于诊断寄生虫感染病。

3. 真菌检查:检测粪便中真菌的存在,可用于诊断真菌感染病。

五、粪便其他检查1. pH值检测:检测粪便的酸碱度,可用于诊断胃肠道疾病。

2. 粪便潜血试验:用于检测粪便中潜在的血液,可用于早期肠道肿瘤筛查。

3. 粪便免疫法检测:用于检测粪便中特定抗原或抗体,可用于诊断某些感染性疾病。

六、注意事项1. 采集过程中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污染样本。

2. 采集后及时送检,避免样本变质。

3.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检查,解读结果时需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判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陶土样便
胨状便
胆道梗阻时,分泌到肠道的 胆汁减少或缺如
肠易激综合征腹部绞痛后排 出 脂肪或酪蛋白消化不全
阻塞性黄疸
过敏性肠炎、慢性菌痢
乳凝块
婴儿消化不良和腹泻
条状便
直肠狭窄
直肠癌
三、颜色
• 正常人粪便:黄色或黄褐色 • 婴儿粪便:黄绿色或金黄色 • 病理情况:粪便可有不同的颜色改变(见下
表)
粪便异常颜色及可能的原因
粪便理学检验
一、量 二、性状 三、颜色 四、气味 五、寄生虫
一、量
• 粪便量的多少与人体的进食量、食物的种
类及消化器官的功能状态有直接的关系。
– 进食粗粮及含纤维素较多的食物:粪便量相对 较多;反之,则相对较少。 – 健康成人每日排便一次,粪便量约100~300g。 – 病理情况:粪便的量、排便次数和性状等可不 同程度改变。
粪便显微镜检查
一、细胞
二、食物残渣
三、结晶
四、病原生物
• 最常用的方法:生理盐水涂片法 • 镜检方法:
– 低倍镜浏览全片:注意观察有无寄生虫卵、原 虫及其包囊等 – 高倍镜:寻找、观察和鉴定病理性成分的形态 结构。要观察10个以上的高倍视野
粪便中镜检细胞报告方式
10个以上高倍镜视野所见
仅看到一个某种细胞
粘液便 鲜血便
脓便及 脓血便
炎症,寄生虫感染 恶性肿瘤
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 结肠炎、局限性肠炎、肠结核、结 肠癌或直肠癌和急性血吸虫病
柏油样便
上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溃疡等
粪便异常性状及可能原因2
粪便性状 可能机制
稀糊便 米泔样便
常见原因
肠蠕动亢进或分泌物增多所 各种因素引起的感染性或 致 非感染性腹泻 霍乱弧菌外毒素刺激所致分 霍乱、副霍乱患者 泌性腹泻
1)假阳性 – 动物性食品:含有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或其
它酶类
– 大量生食蔬菜:含有过氧化酶或触酶及某些
肠道菌属,以及重金属离子的存在
2)假阴性: – 服用大量维生素C或其他具有还原作用的 药物:还原H2O2,不能再氧化色原 – 血液在肠道停留过久:细菌降解Hb
免疫学方法
优点:
– 灵敏度高,一般Hb为0.2mg/L或0.03mgHb/g粪 便即可阳性,且反应快速;特异性强,不受 动物血干扰,不需控制饮食。
缺点:
– 灵敏过高造成假阳性;后带现象:当患者消 化道大量出血时,粪便中的血红蛋白浓度过 高时,则抗原抗体不匹配,抗原(血红蛋白) 过剩时,外观明显呈柏油样,而粪便隐血试 验却为阴性反应,出血有诊断价值; (2)为消化道溃疡与肿瘤出血的鉴别:前者为间断性阳 性,后者为持续性阳性。 (3)可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普查的1个筛选指标。
二、性状
• 正常成人粪便:
– 质软,成形便
• 婴儿粪便:
– 糊状便
粪便异常性状及可能原因1
粪便性状 可能机制
球状硬块便
常见原因
粪便在肠内停留过久, 便秘患者、老年人、经产妇排便无 水分吸收过多 力者和儿童巨结肠症
肠道受刺激、炎症或 各种肠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 过敏反应 疾和急性血吸虫病等 下消化道出血 肛裂、痔疮、直肠息肉、直肠癌及 结肠癌等
粪便常规检查
检查的主要目的
1.了解消化道以及消化器官是否有炎症、出血和 寄生虫感染等情况; 2.OB试验作为消化道肿瘤的过筛试验; 3.根据粪便的性状和组成,了解消化状况,借以 粗略判断胰腺外分泌功能; 4.检查粪便中有无致病菌以防治肠道传染病。
标本的采集
• 采用自然排出的粪便 • 无粪便排出而又必须检查时,可经
直肠指诊或采便管拭取标本
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1.标本容器
– 带盖、干净、干燥、无渗漏、无吸水性 – 细菌学检查:灭菌有盖的容器
2.标本的采集量
– 常规性检查:约3-5g粪便
3.标本的采集部位
– 含粘液、脓血等异常成分 – 外观无异常的粪便须从表面、深处及粪端多处取 材
4.标本的送检时间 – 随送随检,1h内检查完毕 – 阿米巴滋养体:立即检查,标本保温 5.隐血试验化学法 素食三天,禁服VitC及铁剂等 干扰试验的药品 6.灌肠或服油类泻剂的粪便 不适合作检查标本
能分解过氧化物、催化色原物质氧化呈色。呈色
的深浅可反映血红蛋白量(出血量)的多少。
【方法学评价】
化学法
优点: – 操作简单易行,成本低廉,应用广泛。 缺点: – 特异性差、灵敏度较低、影响因素多 • 易受试剂类型、粪便中血红蛋白的多少、过 氧化氢的浓度及粪便放置时间、观察时间、 血液在肠道中滞留时间、粪便取材的多少以 及食物、服用药物等因素的影响。
肠或直肠溃烂:
– 多因未消化的蛋白质发生腐败而致粪便有恶臭
• 脂肪及糖类消化或吸收不良时:
– 由于脂肪酸分解及糖的发酵,可致粪便有酸臭 味
• 阿米巴肠炎:粪便呈鱼腥臭味
五、寄生虫
• 肉眼分辨的较大虫体:
– 蛔虫、蛲虫、绦虫等
• 将粪便过筛冲洗后:
– 可发现钩虫、鞭虫等细小虫体
• 服驱虫剂后:查有无虫体 • 驱绦虫后:寻找头节
有的视野不见细胞,有的最多见到2~3个 每个视野最少可见5个细胞,最多10个 每个视野都在20以上 细胞均匀布满视野,不能计数
食用铁剂、动物血、肝脏、 上消化道出血 活性炭及某些中药 乳儿便、服用大黄、山道年 胆红素未被氧化及脂肪不消化
四、气味
• 健康人粪便有一定臭味:
– 经细菌作用后,蛋白质分解产生吲哚、硫醇、 粪臭素、硫化氢、靛基质等很多有臭味的物质
• 肉食者:含大量蛋白质而使臭味强烈 • 素食者:臭味相对较淡
• 慢性肠炎、胰腺疾病、消化道大出血、结
颜色
鲜红色 暗红色 灰白色 绿色 黑色 淡黄色
食物或药物原因
服用西红柿和西瓜等 食用大量咖啡、可可、 巧克力等 钡餐造影服用硫酸钡, 食入脂肪过量或金霉素 食用大量绿色蔬菜或甘汞
病理原因
肠道下段出血,如痔疮、肛裂、 直肠癌等 阿米巴痢疾、肠套叠等 胆道梗阻、肠结核 乳儿肠炎,因胆绿素来不及转变 为粪胆素而呈绿色
隐血试验
• 隐血
(occult blood test, OBT)
– 消化道出血量少于5ml,而且少量红细胞因被 消化分解、肉眼及镜检不能发现粪便内的血液
• 隐血试验
– 可以通过化学或免疫学等方法来证实隐血的试 验
检测方法
1.化学法 2.免疫胶体金法
【检测原理】
化学法 (邻联甲苯胺法)
– 血红蛋白中含铁血红素具有过氧化物酶的活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