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必修一专题三《月是故乡明》学案(学生版)语文
月是故乡明教案 3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案 3月是故乡明教案精品文档,仅供参考月是故乡明教案 3月是故乡明教案月是故乡明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原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该句子表达了诗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下面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16个生字,掌握本课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初步感知散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引思1.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
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深情。
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
今天,我们将通过《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2.板书课题,看到这个标题你能想到什么?(预设: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想到文章主旨是思念家乡;想到李白的'《静夜思》。
)3.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生于山东清平。
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
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
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等。
1930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系主任。
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
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园随笔》《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生字过关,指名读,齐读。
(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16个生字)(2)理解新词。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相映成趣:指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
离乡背井:指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的)。
月是故乡明课文教案设计板书

月是故乡明课文教案设计板书教案标题:《月是故乡明》课文教案设计与板书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月是故乡明》的情节和主题,并能熟练背诵课文。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目标: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乡愁的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的情节和主题,背诵课文。
2. 难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通过课文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投影仪、电脑、课件、录音机、板书笔。
2. 材料准备:课文《月是故乡明》的复印件、学生练习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播放一段有关家乡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美好,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家乡之美。
2. 预习导入(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月是故乡明》,并回答以下问题:a. 课文的主题是什么?b. 课文中的情节有哪些?c. 你认为课文的情感表达是怎样的?3. 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情节进行解读,并向全班呈现他们的理解。
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帮助他们理解课文。
4. 课文背诵(15分钟)教师逐句带领学生背诵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可以使用录音机进行录音,以便学生在家中进行复习。
5. 创作表达(20分钟)学生以《月是故乡明》为题材,自由发挥,创作一篇短文或诗歌,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展示个性。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创作的指导和范例。
6. 作品展示与评价(10分钟)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教师和同学们进行评价和点评。
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学习,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五、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月是故乡明板书布局:-------------------| 月是故乡明 |-------------------六、课堂延伸:1. 邀请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发表在学校的文学刊物上,与更多的人分享。
3《月是故乡明》(教案)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案:《月是故乡明》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月是故乡明》。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和背诵。
2. 课文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3. 课文句子的理解和表达。
4. 欣赏古诗,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朗读和背诵。
(2)课文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3)课文句子的理解和表达。
2. 教学难点:(1)古诗的赏析。
(2)学生运用课文词语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简介作者背景及课文出处。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1)学生自主思考,解答课文中的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5. 欣赏古诗(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体会作者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交流讨论。
6. 表达自己的情感(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情感。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展示自己的成果。
六、板书设计《月是故乡明》月故乡明思念思念明亮七、作业设计1. 抄写课文,加强记忆。
2.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情感。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欣赏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感等环节,让学生深入了解了课文《月是故乡明》,体会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案教案月是故乡明——综合性学习活动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理解诗句“月是故乡明”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通过对诗句的解读,让学生感受家乡的美好,培养学生的爱乡情怀。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诗句“月是故乡明”的解读2.家乡的美好之处3.综合性学习活动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夜晚的月亮,引导学生说出月亮的形状、颜色等,进而引出诗句“月是故乡明”。
2.诗句解读让学生齐读诗句,并解释诗句的含义。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月”指的是故乡的月亮,而“明”则表示明亮、美好。
诗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3.家乡的美好之处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家乡的美好之处,如美食、风景、人文等。
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做好笔记。
4.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主题,如“家乡的美食”、“家乡的风景”等,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要求学生在课后收集资料,包括图片、文字等,制作成PPT或手抄报,下节课进行分享。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句“月是故乡明”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家乡的发展,为家乡的美好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作业布置1.家长配合,让学生在课后观察家乡的月亮,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
2.完成综合性学习活动的PPT或手抄报,下节课进行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诗句“月是故乡明”的解读,让学生感受到了家乡的美好,培养了学生的爱乡情怀。
同时,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在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重点关注的细节: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一、活动设计的目的与意义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设计旨在超越单一的文本学习,将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与学习内容相结合,通过实践和研究,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诗句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整理、表达和创新能力。
月是故乡明教案(5篇)

月是故乡明教案(5篇)最新月是故乡明教案(精选5篇)语文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人际互动能力的教育,通过阅读、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最新月是故乡明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最新月是故乡明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结合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热爱家乡、眷恋家乡的真挚情感。
4.学会本课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达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同学们,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国学大师季羡林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月是故乡明》,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请大家齐读课题。
2、释题: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出自杜甫的一首诗。
(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听老师来读。
请大家齐读这首诗。
3、认识作者: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
(出示课件)《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就是季羡林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师过渡:听了对于季羡林老先生的介绍,我们知道季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村子,不忘那个小村子的月亮呢?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1、请看大屏幕上的读书要求:(课件出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借助文中拼音多读几遍,好,现在开始吧。
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真悦耳。
2、检查词语: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大家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我给大家降低了一些难度,首先请同学们带着拼音来读一读,这些词是想来读?(出示课件)有一个词语你读的特别准确,那就是耄耋。
我们一起读三遍。
3、去拼音:现在老师加大难度了,把拼音去掉,又调换了词语的顺序,谁还想读一读?(指生读)让我们一起来齐读这些词语。
(齐读)刚才我们关注了词语耄耋的读音,你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吗?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个小知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月是故乡明导学案》

《月是故乡明》导学案《月是田园明》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理解《月是田园明》的背景和作者背景,掌握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领会作者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效果。
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二、导学内容:1.《月是田园明》的背景介绍《月是田园明》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述了思乡之情。
杜甫生活在唐代中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感人肺腑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而著称。
2.诗歌分析(1)结构分析:《月是田园明》是一首四句的七言绝句,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思念田园的情感。
每句都是完备的意象,构成了整首诗的主题。
(2)语言特点:杜甫的诗歌语言简练明了,富有音韵美和意蕴深厚。
《月是田园明》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和有趣。
(3)意象和修辞手法:诗中的“月”被赋予了“田园”的象征意义,通过“田园明”这一形象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田园的思念之情。
此外,诗中还运用了比照、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三、导学步骤:1.导入:通过介绍杜甫和《月是田园明》的背景,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诗歌赏析:逐句解读《月是田园明》,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特点和意象修辞手法。
3.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田园的感情,分享自己的思乡之情。
4.写作训练:要求学生以《月是田园明》为题目,写一篇关于田园的作文,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5.诗歌朗诵:让学生背诵《月是田园明》,通过朗诵的方式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四、拓展延伸:1.了解更多杜甫的诗歌作品,比较不同作品的风格和主题。
2.探讨“田园”的意义,思考家乡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作用。
3.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他们通过写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本次导学案的进修,置信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月是田园明》这首诗歌,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和力量,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诗歌的世界里感受到美好和温馨,感悟到生活的深刻和意义。
《月是故乡明》教案

一、教案简介《月是故乡明》是一篇描绘故乡美景和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散文。
本教案旨在通过分析文章内容、品味语言特色和感悟作者情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感悟等方法,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情感,提高对散文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1. 感悟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培养学生的散文欣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板书课题《月是故乡明》1.2 引导学生回顾家乡的美景,引出本文的主题。
2. 朗读课文2.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2 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3. 理解课文3.1 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点评并补充。
3.2 分析文章的结构,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层次。
4. 分析文章表达技巧4.1 学生讨论文章中的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4.2 教师举例分析,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情感。
5. 情感体验5.1 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课文的感悟,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6. 课后作业6.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6.2 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理解生字词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讨论和感悟,能够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价值观。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引导和点拨。
对于表达技巧的分析,可以适当拓展其他文学作品中的类似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精品学案】(导学案)3月是故乡明

①在教师指导下读句子,谈感受。
②朗读句子,融情想象。③在教师指导下朗读句子5.在教师指导下品读“朗润园观月”。
(1)朗读句子,畅谈感受,其他学生补充。
(2)运用多种形式朗读句子,感受朗润园的美丽。(3)欣赏朗润园的风光图片。
(4)学生畅谈感受。
(5)结合句子体会作者时时、处处存在的睹物思乡之情。
(3)在教师指导下,抓住“孤零零”“孤单”等词语,感悟作者对故乡的明月的喜爱之情。
(4)积累词句。
①开火车朗读。
②小组赛读。
③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句话。
(5)在教师指导下分享趣事。
①汇报交流,互相补充。 数星星摇知了 点篝火
望月亮 梦月亮
②在教师指导下朗读并背诵优美词句。
4.在教师指导下品读“他乡赏月”。
1.在用简短的词语概括作者的经历时要引导学生围绕地点和如何看月展开,可以不同。
2.学生积累词句的时候,可以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背诵下来。
3.在学生分享趣事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加深感悟。
4.在品读“他乡赏月”前要给予学生一定的与文本再次对话的时间。
5.在学习句子一时,教师可以相机出示那些地方的月亮图片,在对比中让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月亮的喜爱之情。
②课件出示填空,指导学生背诵。
出示句子二:
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故乡多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①引导学生读句子谈感受。②指导学生融情想象。
③指导朗读。
5.品读“朗润园观月”。(1)出示第6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年事已高定居朗润园时见到的月亮,与故乡的月亮相比又是怎样的呢?
3.品读“故乡望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必修一专题三《月是故乡明》学案(学生
版)专题三《月是故乡明》学案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黏合()辜负()什刹海()匀调()僻静()菜圃()
差点儿()廿()
二、成语集释1、九牛一毛:比喻极大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例:而我的北平
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2、杜鹃啼血:形容哀痛之极。
我心归去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一幢()别墅()钥匙()()逃遁()惦念()熟睡()旅泊之地()贫瘠()静谧()湖泊()熠熠闪光()奇诡()宫廷()矫饰()繁华酥骨()麦穗()悲怆()墟场()血沃()潦倒
()模样()
二、成语集释概莫能外:一概不能例外。
例: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陷入难耐的冷清,恐怕连逃亡的总统或国王也概莫能外。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概莫能外。
班级姓名学号
乡土情结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绮窗( )魂牵梦萦( )屹立( )酒阑灯灺( )
搭讪( )一饮一啜( )怯生生( )褪色( )
幽邈( )一丝一缕( )故园扉( )田塍( )
烙印( )铩羽而归( )檀香山( )寥落( )
濡染( )侘傺( )( )三匝( )慰藉( )
恬淡( )安土重迁( )谪居( )遣戍( )
口占( )方兴未艾( )濠水( )蕞尔( )
发轫( )衣锦还乡( )翰苑( )低徊( )
桑梓( )欷歔( )( )翘首( )忐忑( )( )
二、成语集释
【魂牵梦萦】形容思念情切。
例: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
【酒阑灯灺】代指酒宴结束。
例: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灺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
【良辰美景】形容美好的时光和景物。
例:西湖的中秋之夜,自古公认为良辰美景,充满了诗情画意。
【情不自禁】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
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
例:听了这个感人的故事,我情不自禁的留下了眼泪。
【触景生情】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
例: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感言。
【愁肠百结】忧愁苦闷的心肠好象凝结成了许多的疙瘩。
形容愁绪郁结,难于排遣。
【忐忑不安】心神极为不安。
例: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
【悲欢离合】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
例:祖祖辈辈
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
【年少气盛】指年纪轻,气势旺盛。
【恋恋不舍】原形容极其爱慕,不能丢开。
现多形容非常留恋,舍不得离开。
例: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狠一狠心,咬一咬牙,挥一挥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
【铩羽而归】指失败或不得志而归。
例:中国足球终于进了世界杯,却铩羽而归,可悲。
【怡然自得】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例:陶渊明归去来兮,种菊东篱,怡然自得。
【寄人篱下】比喻依附别人生活。
例:林黛玉因母早丧,不得不寄人篱下。
【春风得意】形容人官场腾达或事业顺心时扬扬得意的样子。
【衣锦还乡】旧指富贵以后回到故乡。
含有向乡里夸耀的意思。
例:只有极个别人在亿万分之一的机会里冒险成功,春风得意,衣锦还乡。
【锦衣夜行】晚上穿着锦绣衣服行走。
多形容有了显耀的地位却不为人所知。
例: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功败垂成】事情在将要成功的时候遭到了失败。
例:十二道金牌催回来直捣黄龙的岳飞,令他功败垂成。
【流离失所】无处安身,到处流浪。
例:年荒劫大,百姓们不是离家逃荒,流离失所,便是等待饿死。
【开宗明义】指说话、写文章一开始就讲明主要意思。
例:请开宗明义的说明你的来意,不要拐弯抹角。
【以暴易暴】用残暴势力代替残暴势力。
指统治者换了,暴虐的统治没有改变。
例:以暴易暴绝不可能达成真正的和平和自由。
【安土重迁】安于本乡本土,不
愿轻易迁移。
例: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
例:我们祖先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生灵,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
例: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
【狐死首丘】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
比喻不忘本。
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例:狐死首丘,流浪这麼多年,难道你不会思念家乡吗?
【落叶归根】飘落的枯叶,掉在树木根部。
比喻事物有一定的归宿。
多指客居他乡的人,终要回到本乡。
例:远居海外的叔叔终于回到故乡,也算得上是落叶归根了。
【一概而论】指处理事情或问题不分性质,不加区别,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
例:体育和文学,在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不能一概而论。
【含辛茹苦】形容忍受辛苦或吃尽辛苦。
例: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
【休戚相关】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
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例:希特勒在半梦半醒迷迷糊糊之中作出了与整个战争命运休戚相关的决定。
【风雨同舟】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一起与风雨搏斗。
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例:抗震救灾时,人民子弟兵和百姓风雨同舟。
【萍水相逢】浮萍随水漂泊,聚散不定。
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例:雷锋和很多人都只是萍水相逢,但他却无私地帮助别人。
【鱼游濠水】比喻自得其乐。
例:我们该有鹏举鸿飞的豪情,鱼游濠水的自在。
三、名句默写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
王维《杂诗》
2、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
张籍《秋思》
3、君问归期未有期,。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4、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却望并州是故乡。
刘皂《渡桑乾》
5、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
宋之问《渡汉江》
6、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或恐是同乡。
崔颢《长干曲》
7、,。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
孟郊《游子吟》8、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
韦庄《菩萨蛮》9、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
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
10、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
11、富贵不归乡,,谁知之者!《史记项羽本纪》12、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班级姓名学号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迁徙( )按捺( )抛锚( )憔悴( )( )
崔颢( )颠簸( )温馨( )丰子恺( )
惦念( )
二、名句默写
1、,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崔颢《黄鹤楼》
2、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卢纶《长安春望》
3、回乐峰前沙似雪,。
不知何处吹芦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生今世的证据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怜惜( )烟垢( )骨骸( )悄无声息( )
瘸腿( )圈棚( )牲畜( )涂抹( )
树杈( )打夯( )怒号( )
二、成语集释
【如痴如醉】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
例: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
【索然无味】形容事物枯燥无味(多指文章)。
例:我情愿做一回“文剪公”因,为事情和文章都有意思,太删节了怕会索然无味。
【面目全非】样子完全不同了。
形容改变得不成样子。
例:美军投放的原子弹让日本部分土地面目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