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城市简介
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

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展开全文呼和浩特是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是自治区的首府,也是自治区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
呼和浩特地处阴山南麓,地势北高南低。
中部和南部为冲积和洪积平原,俗称土黑天川平原;北部有青山,最高海拔228米。
黄河流经市南部,境内还有大黑河,枪盘河等湖泊。
居住着蒙古(约占11%)、汉、满、回、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朝鲜、藏、壮、彝等10多个民族。
早在春秋以前,这里居住着戎狄族,以游牧为生。
战国时期,阴山南北为林胡活动地区。
秦汉时期,又成了匈奴活动的场所。
为了抗击匈奴奴隶主贵族对秦王朝北边的侵扰,秦始皇三十二年曾派大将蒙恬率大军进攻匈奴,一直打过黄河,攻占阴山以南地区,并于此地置云中郡。
西汉初,匈奴势力大振,汉朝采取“和亲”政策,以汉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每年赠送大量财物,与匈奴结为兄弟。
汉元帝时,宫女王昭君前往匈奴,为加强汉族与匈奴的友好关系做出了贡献。
唐代,这里是突厥族活动的地方。
北宋时,这里又为辽所统治。
到了明初,蒙古牧民在这里建造了一大片房屋。
公元十六世纪,蒙古封建主阿拉坦汗率领默特部驻牧呼和浩特地区。
1581年,阿拉坦汗与夫人三娘子,大兴土木建城,并用青砖修起城墙,把房屋等围起来,远远望去,一片青色,所以蒙语呼和浩特意思是“青色城市”(明王朝赐名“归化”)。
由于此城实际是由三娘子主持建成并长期在此居住过,故也称“三娘子”城,现俗名旧城。
清康熙年间,为加强对西北和北部地区的控制,便在“归化”城东北另筑八旗军驻防城。
此城于1739年建成,命名为“绥远城”,用作为屯兵之用。
现俗称新城,直到1954年11月25日废除了旧名,恢复了蒙古民族本来的城名——呼和浩特。
1986年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呼和浩特是祖国北疆一座有400多年建城历史文化名城,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众多名胜古迹。
这里有各种召庙50多座,城郊有不少风光秀丽的草原旅游点,那里芳草萋萋,牛羊遍地,鸟语花香,富有浓郁的塞外风情。
呼和浩特城市介绍PPT

城市介绍PPT
PART 2
02
著
名
景 点
著名景点
CHENGSHIJIESHAO
PART 2
著名景点
内蒙古哈达门国家森林公园
内蒙古哈达门国家森林公园地形由11道深切沟谷和沟间梁地组成,形成了峡谷、山地、高山台地错落分布的地形 格局,主要由高山景观区、峰林景观区和沟谷景观区组成。其中高山景观区地势属于高山缓冲脊,没有孤峰、陡 坡,多为缓坡地形;峰林景观区位于森林公园南段,山石分层明显,有孤峰和绝壁;沟谷景观区内山峰高低错落。
PART 2
著名景点
神泉生态旅游景区
内蒙古神泉生态旅游景区是经国家旅游 局批准设立的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 景区依托内蒙古托克托县准格尔旗得天 独厚的黄河库布其沙漠,湿地草原、神 泉及云中古郡文化自然历史旅游资源、 投巨资精心打造而成,由江苏省无锡市 江南公司控股的内蒙古神泉园林建设发 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景区位于自治区 呼和浩特市。
PART 4
二 人 台
城市文化
二人台是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和晋北、陕北、河北张家口等地的民间小戏。 其原始曲调为当地的民歌,如由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汉族民歌演变的唱腔【打樱 桃】、【压糕面】、【打后套】等,由晋北民歌演变的唱腔【走西口】、【五哥放 羊】、【珍珠倒卷帘】等,由陕北民歌演变的唱腔【送大哥】、【十里墩】、【绣 荷包】等,由蒙古族民歌演变的唱腔【阿拉奔花】、【王爱召】等,冀北民歌【十 对花】,江淮民歌如《茉莉花》、《虞美人》等等。 牌子曲则吸收了许多晋剧曲牌、民间吹打乐和宗教音乐。以呼和浩特为界,二人台 的风格流派有西路与东路之分。
PART 3
特色美食
武川莜面
武川莜面是呼和浩特武川的代表性特色美食,与山药、 大皮袄并列为内蒙古三宝。 它以武川县的地方特产莜麦为主要原料,经过碾打、 炒熟、磨成面粉后制成。 武川莜面有蒸、炸、氽、烙、炒五大系列,多达40多 个品种,其中蒸莜面就有窝窝、鱼鱼、墩墩、圪团等 近20种。 其特点是味香、色白,口感香软筋道,深受人们喜爱。
呼和浩特ppt课件

大召寺
01
02
03
历史背景
大召寺是呼和浩特市内最 古老的寺庙之一,建于明 万历七年,已有近四百年 的历史。
建筑风格
大召寺的建筑风格独特, 融合了藏传佛教和汉式建 筑的特点,具有很高的艺 术价值。
文化意义
大召寺是呼和浩特市的文 化地标之一,也是内蒙古 地区藏传佛教的重要寺庙 之一。
赛罕塔拉草原
自然风光
05 呼和浩特未来展望
城市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更新与改造
呼和浩特市将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地 区发展需求,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明 确城市发展目标和方向。
对老旧城区进行改造和更新,完善基 础设施,提升城市品质和形象。
交通网络建设
加强城市交通体系建设,提高道路通 行能力和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缓解交 通拥堵问题。
呼和浩特ppt课件
• 呼和浩特简介 • 呼和浩特旅游景点 • 呼和浩特美食 • 呼和浩特经济发展 • 呼和浩特未来展望
01 呼和浩特简介
地理位置
01
呼和浩特位于中国北部,地处于 黄河中上游的平原地区,是内蒙 古自治区首府。
02
呼和浩特地处京津冀、环渤海经 济圈和呼包银榆经济区的中心地 带,是连接华北和西北的重要交 通枢纽。
VS
详细描述
呼和浩特的奶制品以鲜奶为原料,经过传 统的制作工艺,如发酵、凝固、晾干等工 序,制成口感独特的奶酪、酸奶、黄油等 。这些奶制品营养丰富,口感醇厚,是当 地居民餐桌上常见的食品。
其他特色美食
总结词
呼和浩特除了烤全羊、羊肉火锅和奶 制品外,还有许多其他特色美食值得 尝试。
详细描述
如手抓肉、牛肉面、羊肉串等。这些 美食各具特色,口感丰富多样,无论 是当地居民还是外来游客,都能在呼 和浩特找到适合自己口味的美食。
呼和浩特

一、呼和浩特市基本概况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城”,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理坐标位置为东经110°46′~112°18′,北纬39°35′~41°23′,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按照国务院1999年6月3日批准的《呼和浩特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呼和浩特市的城市性质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北方沿边开放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市域土地总面积为17224平方公里。
呼和浩特市市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0′~111°52′,北纬40°48′~40°53′,土地总面积2054平方公里。
呼和浩特市地处黄河水系哈拉沁沟、红山口沟、坝口子沟、乌素图沟及大、小黑河形成的冲击平原上,属于呼包断档盆地的一部分,总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平均坡度为3~5%,平均海拔1050米。
呼和浩特市属于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特点为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而温热,春季和秋季较长,光照充足,温差大,降水少,气候干燥,年平均气温为3.0℃,七月最热,一月最冷,极端最高气温39℃,极端最低气温为-32℃。
呼市市区年平均降水量为401.6毫米,降水时间分布极不平均,多集中在夏季七、八月份,秋季雨水多于春季;市区年平均蒸发量1766.1毫米,平均空气相对湿度55%,日最大降水量为127.2毫米。
太阳辐射能源丰富,年辐射量在5055~5958焦耳/米,日照时数2800~3100小时/年。
最大冻土深度为156厘米。
年平均沙尘暴3.8天。
由于受西伯利亚和西风带气团及地面长波辐射的共同影响,市区逆温现象十分严重,使垂直对流受到抑制,这是呼和浩特市气候的一大特征。
呼和浩特市主要河流有大黑河、小黑河、什拉乌素河、哈拉沁沟、浑河、清水河、宝贝河等汇聚于黄河。
大黑河流经呼市地区114.4公里,平均径流量为9700万立方米。
除以上河流外,沿大青山还有许多山沟,沟内有地下水渗流聚集,与降雨形成季节性小河。
呼和浩特文旅简介

呼和浩特文旅简介
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地处内蒙古中部,位于东经102°16′~103°42′,北纬39°57′~41°51′之间,是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
呼和浩特有“东方莫斯科”的美誉。
呼和浩
特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无霜期较短,全年
平均气温约为4℃,最高气温达37℃。
年降水量为200~400毫米。
呼和浩特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现有蒙、汉、回、满、
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朝鲜等20多个民族。
有蒙古语、汉语、满语等11种语言。
在历史上曾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灿烂的民族文化。
呼和浩特旅游景点有:昭君墓,昭君村(昭君墓是世界上唯
一建在境外的王昭君墓葬),成吉思汗陵(世界上最大的蒙古王陵),大召(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塔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
—— 1 —1 —。
呼和浩特市自然概况

呼和浩特市自然概况:呼和浩特市位于华北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土默川平原。
北依阴山山脉,南濒九曲黄河,是一座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的塞外名城。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经过全市各族人民50多年的艰苦奋斗,呼和浩特已建设发展成为一座经济繁荣.市荣整洁.社会安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的现代化新型城市。
呼和浩特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市区面积达2054平方公里,辖玉泉区.回民区.新城区.赛罕区.土默特左旗.武川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和托克托县九个旗县区。
总人口25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6.7万人,市区人口109.6万人。
呼和浩特市区地处中温内陆地带,平均海拔1050米,属西北大陆性气候。
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全年平均气温在摄氏8度左右。
经济状况:呼和浩特市——包头——东胜经济区,是内蒙古自治区资源富集区和重点开发建设地区。
呼和浩特利用和发挥中心地缘优势,坚持内涵与外延并举的发展方针,“九五”以来,实现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1.2亿元,比上年增长19.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5亿元,增长0.1%;第二产业增加值95.4亿元,增长26.4%;第三产业增加值90.3亿元,增长19.8%。
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902元,比上年增长18.8%;财政收入22.9亿元,比上年增长12.0%。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82元,比上年增长10.7%,农民人均纯收入2561元,比上年增长0.9%;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农村部分)95.3亿元,比上年增长3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9亿元,比上年增长15.0%。
现在,各种潜在的资源优势正在变成现实的经济优势,经济呈现出健康、快速、高效的发展势头,呼和浩特已成为国内外投资者理想的投资热点地区之一。
工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已形成了以毛纺、服装、电子、机械、电力、食品、化工、建材为支柱,门类比较齐全的轻型加工工业体系。
呼和浩特城市介绍PPT

三 特色美食
清水河小香米
清水河小香米是内蒙古呼和浩特的特产。小香米 是内蒙古中南部及河套地区被广泛种植的一种有 机农作物食品。小香米生育期为145-150天,颗粒 小,深金黄色,米质细腻,精粘度强,入口碱味 浓,它还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 均衡的17种氨基酸,蛋白质,其色氨酸含量在所 有谷类物中独占鳌头。
四 民俗文化
中医正骨疗法
三空李氏正骨起源于1678年(清朝康熙十七 年),至今九代传承,主要以传统中医手法配 合祖传接骨药,通过内治法和外治法来治疗骨 病。以中医正骨手法对各类骨折及关节脱位进 行保守治疗,加之祖传秘方治疗骨科疾病,效 果显著。特别针对三踝骨折合并胫距关节脱位、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等。
三 特色美食
武川莜麦
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位于阴山山脉的大青山北侧,黑黄交错的沙土、集中的雨水,长时间的 日照,是莜麦生长的最佳条件。武川莜麦没有病虫害,也不需要施化肥,是纯正的绿色食品。 武川莜麦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其他农作物,且氨基酸比例平衡,特别是赖氨酸的含量高,为全 蛋白的37%,明显高于小麦、玉米等。
一 历史故事
归化城
归化城是呼和浩特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名称,指 的是清朝时期在呼和浩特地区建立的满洲八旗 驻防城。这个城市的建立标志着清朝对蒙古地 区的统治,也是呼和浩特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 件。
第二章 特色景点
二 特色景点
哈达门国家森林公园
内蒙古哈达门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内蒙古自治 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境内,是以高山、草原、 峡谷、森林景观为主体,融自然景观、人文 景观、人工景点为一体的国家级森林公园。 内蒙古哈达门国家森林公园地处大青山南麓, 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植被以原始白桦林和 落叶松林为主,森林覆盖率为82.5%,总面 积3600公顷。
呼和浩特导游词

呼和浩特导游词呼和浩特,全名为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省会城市,风景优美、文化古迹众多,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
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它是了解内蒙古地区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的最佳起点。
在游览呼和浩特时,导游是不可缺少的。
以下是一份呼和浩特导游词,带你深入了解这座美丽的城市。
一、呼和浩特简介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省会,地处中华民族发源地,是内蒙古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呼和浩特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蓝城”,这是因为呼和浩特市位于黄河的北岸,四周山环水绕,有着丰富的草原和森林资源,因此天空湛蓝,白云飘荡,给人一种宁静和祥和的感觉。
呼和浩特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的重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它曾经是元朝的首都,同时也是中国的北方重镇之一。
在这里,你可以深入了解蒙古族、汉族等多个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二、呼和浩特旅游景点1. 呼和浩特市博物馆呼和浩特市博物馆座落于呼和浩特市中心,是一座以展示内蒙古历史文化为主的综合博物馆。
这里神态万千的展品,记录了一段段辉煌灿烂的历史,展示了内蒙古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内蒙古的历史、文化、地理、生态和民族特色等方面的知识。
2. 呼和浩特达赉诺尔文化广场达赉诺尔是蒙古族语言中的“图案、图腾”之意,达赉诺尔广场地处呼和浩特市中心,中央是达赉诺尔图腾塔,高50米,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这里有白族手工绣品、藏族唐卡、壮族红酒、蒙古香蜜、朝鲜族牛肉、侗族青瓦紫瓦等等,可以充分感受到内蒙古多元文化的魅力。
3. 青城音乐喷泉青城音乐喷泉位于呼和浩特市绿地公园内,这里是呼和浩特市最富盛名的景点之一,它以喷泉与灯光、音乐相结合的方式,随着音乐的起伏跳跃着,变幻出各种花样姿态的喷泉,被誉为“东方香普利”。
4. 内蒙古大剧院内蒙古大剧院是呼和浩特市一座现代化建筑,坐落在呼和浩特市科技文化生态城,是内蒙古自治区国际文化生态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简介呼和浩特,蒙古语为"青色的城市" 现新命名为"中国乳都",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塞外古城。
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阴山下筑长城,并设云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县的古城公社所在地。
西汉武帝时,在河套地区兴建了一批军市。
今呼和浩特东郊的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汉时期的土城遗址。
土城为内外两重,外城周边3公里,是座长方形土筑小城,为当时的民居及兵营所在地;内城为官署驻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拔部在北方兴起,它的早期都城“盛乐”即在今呼和浩待南面60公里的和林格尔县境。
隋唐时期,呼和浩特一带是突厥人的活动范围。
唐太宗贞观年间,唐军于云中大败突厥于白道(今名蜈蚣坝,在呼和浩特市北)。
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围地区设立了东、中、西3个“受降城”。
公元10世纪初,契丹人建立了辽国,在此设天德军及丰州。
丰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东南约20公里的白塔村附近。
明隆庆六年(1572),蒙古土默特部领主阿勒坦汗(俺答汗)来丰州一带驻牧,不久统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区。
万历九年(1581),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这里正式筑城,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来。
明王朝赐名为“归化”。
此城筑成后不久,阿勒坦汗便去世,其妻三娘子成为这座城市的主宰。
三娘子力主与明王朝和睦相处,以致蒙汉两族不用兵革达30年之久。
长城沿线的人们为纪念这位草原女杰,将此城称作“三娘子城”。
清初,三娘子城被清军焚毁。
康熙三十三年(1694),清王朝为彻底打败新疆境内之蒙古准噶尔部队,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筑了一道外城,对准噶尔部战争胜利后,距旧城2.5公里处又增建一驻防城即新城,并命名为“绥远城”。
清朝末年,将旧城(归化城)和新城(绥远城)合并,称“归绥”。
1928年,绥远建省,将归绥县城区设为归绥市,作为省会。
日寇占领期间,曾改称为“厚和特别市”。
1954年,撤消绥远省建制,组建内蒙古自治区,并将“归绥”更名为“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
基本概况呼和浩特市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径110°46′-112°10′,北纬39°35′-40°51′。
总面积17224平方千米。
2001年全市总人口211.8万人。
其中,市区人口108.4万人,非农业人口95.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26.4万人,蒙古族约占总人口11%。
市人民政府驻回民区。
邮编:010020。
代码:150100。
区号:0471。
呼和浩特市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平均海拔约1000米。
春秋季节短,昼夜温差大。
名称由来呼和浩特,蒙古语为青色城市。
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蒙古文《俺答汗传》中。
是书载有:"大名扬天下的圣主俺答汗,在水公猴年(藏历,即明隆重庆六年,一五七二年),召集举世无双的巧工名匠,模仿已失去的大都,在哈刺兀那之阳、哈屯河之滨,始建有八座楼和琉璃金银殿的雄壮美丽的呼和浩特。
""哈刺兀那",蒙古语为黑山,明清著作中又称作"哈朗兀"、"喀朗乌"、"漠喀喇"等,即今大青山。
"哈屯河",为呼市西北乌素图谷汇流而下的五里沙河,即《绥远通志稿》中之"札达海河"。
《俺答汗传》中的呼和浩特之称,是迄今所见最早的记载。
该书约成于1608至1612年间。
1611年瞿九思编撰的《万历武功录》中的《俺答列传》记载着:明朝为俺答所建之城命名"归化"。
其含义为:"归化远人"或"远人归化",明显地带有歧视、贬低少数民族的用意。
后来明、清的许多著作中,便把呼和浩特称为"归化"了。
关于城市的确切位置,清顾祖禹编撰的《读史方舆纪要》中指出:水泉营堡正北三百里,即归化城。
水泉营堡即今山西偏关县水泉营村。
这一记载与《俺答汗传》所记相符。
1687年张鹏翱出使俄罗斯,他在《奉使俄罗斯日记》中写道:"抵归化城,蒙古名库库河屯。
"这是把呼和浩特与归化并称的第一部著作。
1719年范昭逵随兵部尚书范时崇西行,在所著《从西纪略》中记有:"二十二至二十九计八日,共起居于库库河屯即归化城也。
"从上述各种著作中的记载,完全证实了:归化城即今呼和浩特的旧城。
行政区划呼和浩特市辖4个市辖区、4个县、1个旗。
即玉泉区、新城区、回民区、赛罕区、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和武川县。
呼和浩特市面积17271平方千米,人口214万(2004年)。
回民区面积175平方千米,人口22万。
邮政编码010030。
区人民政府驻通道南街。
新城区面积700平方千米,人口32万。
邮政编码010010。
区人民政府驻新城西街。
玉泉区面积213平方千米,人口19万。
邮政编码010031。
赛罕区面积1013平方千米,人口36万。
邮政编码010020。
区人民政府驻巧报镇。
托克托县面积1313平方千米,人口20万。
邮政编码010200。
县人民政府驻双河镇。
武川县面积4885平方千米,人口17万。
邮政编码011700。
县人民政府驻可可以力更镇。
和林格尔县面积3401平方千米,人口19万。
邮政编码011500。
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清水河县面积2859平方千米,人口14万。
邮政编码011600。
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土默特左旗面积2712平方千米,人口35万。
邮政编码010100。
旗人民政府驻察素齐镇。
*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止到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6)》,人口截止2004年底。
*历史沿革呼和浩特是座有400多年历史的塞外名城,原分为新、旧两城。
旧城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相传是土默特蒙古部首领俺答汗及其夫人三娘子所建,初时谓之库库和屯,明廷命名为“归化”。
新城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廷命名为归绥县。
民国十七年(1928年)建绥远省,设归绥市。
1954年,撤销绥远省建制,归绥市改名为呼和浩特市,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
“呼和浩特”系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市,故有“青城”之称。
因其历史上召庙较多,又称“召城”。
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阴山下筑长城,并设云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县境。
西汉武帝时,在河套地区兴建了一批军市,今呼和浩特东郊的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汉时期的土城遗址。
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拔部在北方兴起,其早期都城“盛乐”即在今呼和浩特南面60千米的林格尔县境。
隋唐时期,呼和浩特一带是突厥人的活动范围。
唐太宗贞观年间,唐军大败突厥于白道(今名蜈蚣坝,在呼和浩特市北)。
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围地区设立了东、中、西3个“受降城”。
公元10世纪初,辽国在此设天德军及丰州。
丰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东南约20千米的白塔村附近。
明隆庆六年(1572年),蒙古土默特部领主阿勒坦汗来丰州一带驻牧,不久统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区。
万历九年(1581年),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这里正式筑城,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来。
明王朝赐名为“归化”。
长城沿线的人们为纪念三娘子,将此城称作“三娘子城”。
清初,三娘子城焚毁。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筑了一道外城,包围了原城东、南、西三面。
后又在距旧城东北2.5千米处另建一驻防城即新城,命名为“绥远城”。
新城(绥远城)城内主要是军营;旧城(归化城)内则聚居着居民。
清朝末年,将归化和绥远合并,称归绥。
1928年,绥远建省,以归绥县城区设立归绥市,作为省会。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将归绥市改为“厚和特别市”。
日寇投降后,复称归绥市。
1950年1月20日,成立归绥市人民政府。
1954年,撤销绥远省建制,组建内蒙古自治区。
同时,将归绥市改名为呼和浩特市,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
1960年原属乌兰察布盟的土默特旗(驻察素齐)划归呼和浩特市领导。
1963年将土默特旗划归乌兰察布盟。
1970年乌兰察布盟所属土默特左旗(驻察素齐)、托克托县划归呼和浩特市。
1995年11月21日,国务院批准将乌兰察布盟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划归呼和浩特市管辖。
1996年5月18日,国务院批准将乌兰察布盟武川县划归呼和浩特市管辖。
2000年5月14日,国务院(国函[2000]42号)批准:(1)调整呼和浩特市市辖区行政区划,郊区更名为赛罕区。
(2)调整后各市辖区的行政区域如下:①新城区:辖锡林郭勒北路、新城东街、新城西街、海拉尔东路4个街道办事处,中山东路街道办事处位于健康街以北、呼伦贝尔南路以西的部分,东风路街道办事处和迎新路街道办事处位于东风路以北的部分,以及从原郊区划入的毫沁营、保合少、小井3个乡,巴彦镇的塔利、生盖营、讨思浩、榆树沟、姚家湾、古路板、甲兰板、野马图8个村委会,巧报乡的府兴营、麻花板、新城、三合村4个村委会。
区人民政府驻新城西街。
②回民区:辖通道街、中山西路、环河街、新华西路、光明路、海拉尔西路6个街道办事处,以及从原郊区划入的彼彼板乡,西菜园乡的金龙居委会和青山、厂汉板、倘不浪、西龙王庙、四合兴、什拉门更、小府、塔布板、孔家营9个村委会。
区人民政府驻通道南街。
③玉泉区:辖小召、大南街、兴隆巷、长和廊、石羊桥东路5个街道办事处,以及从原郊区划入的桃花、小黑河2个乡,西菜园乡的西霞园、巴彦乌素、芦花园、落雁、辛兴5个居委会和范家营、西瓦窑、五里营、南八里庄、西菜园、南茶坊、碱滩、大围困、南营子、西水磨、辛辛板、小黑河、沟子板13个村委会。
区人民政府驻公园西路。
④赛罕区:辖原郊区的太平庄、西把栅、章盖营3个乡和榆林、金河、黄合少3个镇,巧报乡的东瓦窑、后巧报、双树、小台什、帅家营、大台什、桥靠、前巧报8个村委会,巴彦镇的商业街居委会和黑土凹、后罗家营、乔家营、郭家营、坝堰、膝家营、罗家营7个村委会,以及从新城区划入的人民路、大学西路2个街道办事处,中山东路街道办事处位于健康街、乌兰察布西路以南的部分,东风路街道办事处和迎新路街道办事处位于东风路以南的部分。
区人民政府驻巧报乡。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呼和浩特市总人口2392895人。
其中:新城区409629人、回民区284676人、玉泉区266888人、赛罕区445762人、土默特左旗340606人、托克托县185582人、和林格尔县176474人、清水河县125748人、武川县157530人。
?年,全市辖9个旗县区,20个街道、96个乡镇,412个居委会和1095个村委会。
?年,呼和浩特市辖4个市辖区、4个县、1个旗,25个街道、18个镇、59个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