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课堂笔记

合集下载

第六课老山界课堂笔记

第六课老山界课堂笔记

第六课老山界课堂笔记老山界课堂笔记,嘿,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神秘?没什么大不了的,就是一堂咱们一起讨论的课。

想想,老山,那可是个有故事的地方,山高水长,风景独特。

上课的时候,大家七嘴八舌,气氛特别活跃,就像开了锅的热汤,冒着泡,热闹得很。

老师把老山的历史讲得绘声绘色,真是让人听得入迷。

你能想象吗,山里的每一块石头都能讲出几百个故事,听起来是不是特别浪漫?我们聊到了老山的地理位置,那可是一片风水宝地。

山脚下流淌的小溪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时不时还冒出个头,仿佛在跟我们打招呼。

大家都忍不住咯咯笑,感觉自己就像小孩子一样,没心没肺。

老师提到这条小溪的时候,眼睛都亮了,仿佛一瞬间带我们回到了那个青葱岁月。

你知道吗,听老师说,这条小溪还见证了不少动人的爱情故事呢,真的是让人羡慕得不得了。

然后,我们讨论到老山的植被,那可是郁郁葱葱,满眼都是绿色。

树木高耸入云,仿佛在和天空亲密接触。

你知道吗,有人说老山的树木能和人交流,摇摇树枝就像是在打招呼。

这个说法让我们都笑得前仰后合,心想,要是树木真能说话,那可真是热闹了。

老师又开始讲起那些奇奇怪怪的植物,有的花儿五颜六色,香气扑鼻;有的则像个小怪兽,长得稀奇古怪,让我们忍不住想去摸摸。

老师讲到了老山的动物,听说这里是小动物的天堂。

那小兔子,小松鼠,活泼得像个小精灵。

大家纷纷讨论起自己见过的动物,有人说见过飞鸟翱翔,有人则津津乐道于看到的老虎,嘿,那可是刺激得很。

讲到这里,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笑容,仿佛又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心里那个甜蜜呀,真是没法形容。

然后就是老山的传说,哇,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电视剧。

老师说这里有仙女下凡,鬼怪作祟,听得我们都目瞪口呆。

每个故事都那么引人入胜,真想立马去山里探险,亲自体验一把。

想想那浓厚的神秘感,心里真是痒痒的。

老师还告诉我们,很多人在老山旅游的时候,都会遇到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听着听着,大家都开始互相分享自己的“灵异”经历,真是让气氛变得更热烈了。

老山界 笔记

老山界 笔记

• 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区, 清得彻底。
•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泉水清澈、波 光粼粼,色调清新明朗,表现了红军下山 后的欢畅、轻松的心情。】
1、“抢”是否说红军互相争夺?有 何作用?
• 解题思路:主要分析“抢”的原因和目的 ,原因和目的说清楚了,红军的形象自然 也就明晰了。
• 答案:
23-30: 从次日黎明到下午两点多,从雷公岩到山顶, 难翻的老山界被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31-32:
从山顶到山下,下山路上的情景以及养成的 新习惯。
困难
走路难: 悬崖峭壁 山高路险
红军乐观顽强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睡觉难:路窄石硬 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 肚子饥饿
处境难:敌人追击 枪声密集
部队笨重:伤员、病员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为国担忧。
慰问帮助鼓励
重点语句理解:理解!理解!理解 !
• 1、“30里”是老山界的海拨高度吗?
• 不是,30里约等于1万5千米(世界最高峰 珠穆拉玛的高度是8844-8848米),所以30 里是从山脚到山顶的路程,此处点出路程 远,既表明老山界山势高峻,也暗示翻越 的艰难。
•“不要掉队呀!” 4-§17)
•运用比喻、夸张,和语言、肖像描写,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红军战士豪壮的语言(互相鼓 励,十分团结)和畅快的心情,即使身临绝 壁,仍旧乐观积极、斗志高昂。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 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 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22)

老山界课堂笔记

老山界课堂笔记

老山界课堂笔记
- 今天老师给我们讲解了老山界的起源和历史。

老山界位于中国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境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

据说在古代,老山界是滇池与滇南之间的边界,同时也是滇池与滇池北岸的交汇点。

- 老山界的地理特点非常独特,它位于青山环抱之中,四周被群山环绕,气候凉爽湿润,有着非常丰富的植被和动物资源。

这里拥有原始森林、高山草甸、湖泊河流等自然景观,同时还有诸多珍稀濒危物种。

所以老山界也被誉为云南的“生物多样性天堂”。

- 在老山界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重大的战役和战乱。

在明朝时期,老山界曾经成为明军与倭寇进行激烈战斗的地方,而明朝军队最终击退了倭寇的入侵。

据说,在战斗中,明军使用了诸多巧妙的防御策略,例如修建了一系列堡垒和壕沟,使倭寇难以攻破。

- 如今,老山界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旅游景点。

来这里的游客可以欣赏到原始森林的壮丽景色,感受到大自然的磅礴力
量。

当然,游客也可以通过徒步或乘坐观光车等方式,探
索老山界的山川秀丽和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

- 在老山界还有一个著名的景点,那就是老山界温泉。

老山界温泉是云南省著名的温泉之一,拥有丰富的温泉资源。

来这里泡温泉,可以舒缓疲劳,放松身心。

同时,老山界
温泉还被认为拥有一定的医疗保健功效,对一些皮肤病、
类风湿等疾病有一定疗效。

- 总的来说,老山界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和自然资源的地方。

它不仅有着壮丽的自然景观,还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到这里,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人类智慧的瑰宝。

《老山界》课文笔记

《老山界》课文笔记

《老山界》课文笔记"Lao Shan Jie" is a story about the complex and challeng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a grandfather and his grandson. The story revolves around the themes of family, tradition, and the struggle between modernity and tradition.《老山界》是一个关于爷爷和孙子之间复杂而艰难的关系的故事。

故事围绕着家庭、传统以及现代与传统之间的挣扎展开。

The main conflict in the story arises from the generation gap between the grandfather, Lao Tian, and his grandson, Tian Zhuang. Lao Tian represents traditional values and a rural way of life, while Tian Zhuang represents modernity and the desire for a different future. This conflict highlights the tension between respecting tradition and embracing progress.故事中的主要冲突源于爷爷老田和孙子田壮之间的代沟。

老田代表着传统价值观和乡村生活方式,而田壮代表着现代化和对不同未来的渴望。

这种冲突凸显了尊重传统和拥抱进步之间的紧张关系。

The story also delves into the struggles of rural life and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those who are torn between tradition and thedesire for change. Lao Tian's reluctance to embrace modernity reflects the fear of losing the traditions that have shaped his identity and his way of life.故事还深入探讨了乡村生活的挣扎以及那些在传统和改变的欲望之间挣扎的人所面临的挑战。

苏教版八上课堂笔记《老山界》

苏教版八上课堂笔记《老山界》

《老山界》课堂笔记1、本文以时间变化、地点转移为顺序。

记叙文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

本文属于顺叙。

3、课文中心思想——红军的坚强意志——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4、写瑶民不是离题,而是突出红军是人民的部队,写瑶民用的是衬托手法,突出红军的一切都代表人民利益。

5、写景段重点知识视角——平视,仰视,俯视,环视写景顺序——从上到下情绪——豪迈乐观感官——触觉,视觉,听觉夜景特点——瑰丽雄奇修辞手法——比喻、以声衬静(以声写静)【以声衬静的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四个比喻连用叫做“排喻”,写出了声音大小远近变化莫测的神奇。

不能调换顺序的原因是这四个比喻反映了声音从小到大的变化顺序。

6、其他几处写景(1)“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连接起来……”之字形:山路崎岖曲折;连到天上:山高,陡峭。

(2在“之”字拐的路上……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运用细节描写,写出山路的险,山的高。

(3)雷公岩的,果然陡极了……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

马匹……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

(4)银子似的泉水写出了泉水的清澈美丽,烘托出红军顺利爬过老山界的喜悦之情。

<7、一些词眼和手法的理解(1)抢了一碗就吃。

抢:这里是迅速拿的意思,表现红军腹中饥饿,行军迅速,要争取时间(2)远远地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

叹息:红军不畏强敌,讽刺挖苦。

又表现出国民党爱国官兵不想打内战的心理。

(3)最后一段写老山界和整个长征,用了对比手法,反衬出整个长征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8、红军为何能战胜困难代表人民利益的军队,坚强的革命意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的力量,重视宣传发动群众等。

七年级下册语文老山界课堂笔记

七年级下册语文老山界课堂笔记

七年级下册语文老山界课堂笔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堂笔记第一课:《老山界》这节课主要讲述了一位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在老山界展开的一次别开生面的课堂活动。

老师带领学生们走进大自然,让他们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与力量,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老师用风景和自然的美丽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引导他们用文学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开拓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们在山间的小路上创作,体验到了写作的乐趣,学会了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这节课给了学生们一次难忘的体验,让他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和生活的美好,也让他们更加热爱学习和写作。

第二课:《梅花》这节课主要讲述了梅花的形象和意义。

梅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象征,具有坚强不屈、清高绝世的品质。

梅花在冬天开放,独立于寒风雪雪,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傲骨的性格。

老师通过讲解梅花的寓意和象征,启发学生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学生们通过欣赏梅花的诗词和绘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懂得了如何欣赏和表达文学作品。

这节课使学生们更加热爱中华传统文化,懂得了如何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也激发了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对文学创作的热情。

第三课:《水经注》这节课主要介绍了《水经注》这部古代典籍的内容和意义。

《水经注》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地理著作,全面记录了中国各地的江河湖泊以及水利工程的情况,对中国古代农业、水利和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老师通过讲解《水经注》的成书背景和内容,引导学生们了解古代的水利工程和地理知识,激发了他们对地理学的兴趣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学生们通过学习《水经注》,不仅了解了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水利工程,也学会了如何仔细观察和记录周围的自然环境,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第四课:《赋得古原草送别》这节课主要介绍了杜牧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古原的美景和描述离别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友情的珍重。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课《老山界》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课《老山界》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课《老山界》课堂笔记老山界是一篇自然景观的描写文章,作者以生动的笔调,用独特的视角,将中国的山水风景娓娓道来,为我们呈现了大自然的壮美与神奇。

一、了解自然风光区老山界是个神奇的自然风光区,地处中国的峨眉山和巴蜀平原之间,是四川省一座名山,山面纵横险峻,比较难登,但却充满了无尽的奇妙与美丽。

二、认识毒蛇与猎犬在老山界上,有许多猎犬在游荡,它们造访此地并不是为了寻找玩具,而是为了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捕获毒蛇。

毒蛇是生活在中国南部的一种危险的爬行动物,它们长相丑陋,具有强大的致命毒性,但是猎犬却能够以它们为食物而生存下去。

三、品味自然风光老山界的自然风光源源不断地在我们身边展现着。

我们可以看到悬崖峭壁,千年古木等景观,还可以听到潺潺流水,听到鸟语,嗅到绿草散发的清香。

如此瑰丽的山水风景,真可以让人痴迷。

四、领会自然之道在老山界上,意识到自然的伟大和人类应当尊重自然的精神,有益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

自然给我们提供了无数宝藏,人类应该珍惜并合理地利用它们。

我们应当对自然保持谦虚和感恩的态度,努力探索自然的之道,以便更好地保护与利用自然。

五、感受自然地美老山界上的自然景观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不仅是因为它让环境变得更美好,也是因为它让我们与自然更加融为一体。

如果我们珍惜它、保护它,它也将永远留在我们身边,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

六、和谐的人与自然我们和自然是一个整体,只有和自然和谐共处才会有美好的生活。

为了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应该张贴有害垃圾的标志,垃圾分类及回收,公共场所喝水要用储水桶等。

这样我们就能一起来保护这个家了。

在老山界这片神奇的自然风光区,我们领略到了风景的秀美,全面了解了自然的奥妙,将自然的美带进我们生活。

最有趣的是,我们需要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为了让自然更加美好,保护这样的大自然,从自己做起,从细节做起。

七、人类的破坏然而,现实是残酷的。

在人类的贪婪和无知下,我们正在破坏自然环境。

七年级下册语文老山界课堂笔记

七年级下册语文老山界课堂笔记

七年级下册语文老山界课堂笔记
七年级下册语文《老山界》课堂笔记
一、生字注音
惊惶(huáng) 矗起(chù) 蜷(quán) 钨丝(wū)
苛捐杂税(kē) 骨碌(gū lu) 惊赅(hài) 攀谈(pān)
呜咽(wū yè) 骨气(gǔ) 霹雳(pī lì) 猝然(cù)
二、问题归纳
1. 本文写“我”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其中细致地描写了“我”走山路的情况,请你说说“我们”爬的是怎样的山路?又是怎样走的?
明确:“我们”爬的是陡峭的山路。

从“前面也很难给你找出路”看出;从“就在脚底下,又往往是俨乎其然的石级”也可看出。

“我们”走山路是沿着山棱走的。

从“我们走下汽车,步行了七八里路才到了前沿阵地,我们就从那里上山”和“但就在此地不久以前,还来过赤卫队,他们向瑶民收买粮食,每一个卖五分钱”等文中可见。

2. “我们”在攀越老山界时,遇到了哪些困难?战士们是怎样对待的?反映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品质?
明确:行路难、睡觉难、吃饭难。

对待困难的态度: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文中三次出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诗句,“我们”攀越老山界,“走一步就得歇一会”,突出了行路难;尽管如此,“我们就只向顶刮去”“走一程就歇一程”等语句又充分体现了红军不畏艰险的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而文中描写的睡觉难、吃饭难也体现了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山界》课堂笔记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座“难”翻的山的呢?今天就一起听听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的讲述吧。

2.作者介绍:
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

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二、请同学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并能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1.排除字词障碍
字:惊惶篱笆骨碌酣蜷缀矗咀嚼澎湃
多音字:呜咽落得很远
词:攀谈苛捐杂税奇观绝壁骨碌酣然入梦蜷呜咽澎湃身手2.我们概括事件内容时,一定要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读完课文,请你先找出本文的记叙六要素。

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
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
人物: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
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1)
经过: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2-33)
结果: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33)
下面,请同学把这六要素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概括出来。

(明确: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小结:本文是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

这样写,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情,一层一层说下去,十分顺畅,文章脉络十分清晰,这种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写法,值得我们写记叙文时借鉴。

三、课文分析
1.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2.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明确: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3.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明确:打趣逗笑、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鼓着勇气、继续前进;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四、揣摩生动描写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红军战士的?
明确: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2.分析生动的场面、景物描写
分析:第23节,思考:
1)这里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描写顺序是什么?
明确:主要描写了星星,山峰,四围的山,是按自上而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2)作者描写星星,山峰,四围的山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许多比喻,比如:“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把“星星”比作“宝石”,形象而美丽;“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把“山峰”比喻成“巨人”,写出山的气势;“四周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把“山谷”比喻成“井”,写出红军当时所处环境的特点。

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的描绘了自然景物,而且表现了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高尚情趣。

3)作者在这节中除了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物,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到的各种声响,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所听到的声响?
明确: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这段声响的描写尤其精彩,连续比喻(博喻)把各种不可捉摸,难以言状的声响写得活灵活现。

又用一个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声音的变化。

比喻声音轻小的时候,用“春蚕咀嚼桑叶”,“山泉在呜咽”;比喻声音大时,用“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波涛在澎湃”。

4)这些声响突出了夜的什么特点?
明确:寂静
5)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明确:这段文字采用以声写静的手法,写一个极度疲劳的人冻醒后又欲入睡,在恍惚迷离中听到的难以名状的声音。

用“远――近、洪大――细切”两组反义词,以四个比喻句,显示出声响的起伏变幻。

“春蚕、野马、山泉、波涛”四种形象,想像新奇,使听觉效果转化为一幅幅的视觉画面,既写出了夜半深山的静谧、红军夜宿的艰苦,又不失乐观的情趣。

6)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明确: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

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五、思考讨论:
1.找出登山过程中的三处景物描写部分
明确:夜晚翻山的部分。

(“满天都是星光”一段,“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的上去”一段。


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

(从“半夜里忽然醒来”到“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下山部分。

(从“我们一口气跑下去”到“清得透底”。


2.怎样理解第一段描写中的“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与星光连接起来,是一种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在句中突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而“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

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

“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3.12段描写了红军夜晚爬山的“奇观”,18段为什么还要继续描写红军爬山的景象?删去这段描写行不行?
明确:不能删。

这段描写是前段夜景的补充,它通过作者的动作和感受(“一步一步的上去”“向上看……向下看”)进一步写出了山势的险峻陡峭,写活了红军夜晚攀登老山界这一壮丽、宏伟的奇观,反映了红军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4.在“半夜露宿”这一部分,作者交代说战士们是“横着心躺下去”,但又说“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这两者是否矛盾?
明确:“横着心”说明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又说明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

“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既说明战士们太疲劳了,又写出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

5.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夜景和感受的?找出关键词语来讨论体会。

明确:“颤”和“蜷”使我们仿佛看见战士们全身因寒冷而发抖、哆嗦的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寒气刺骨的情景。

但是,战士们没有被吓倒,他们冻醒了就围着火堆小声谈话。

写出了他们的乐观和从容镇定。

6.怎样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句话。

明确:作者用“叹息”一词,拟人化地讽刺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又用了反问的手法想象出敌军士兵无可奈何、厌恶内战的情绪,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豪情。

7.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景色明朗、清新。

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8.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只要有这种豪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六、总结全文
1.中心思想: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写作特点:
1)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2)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中心。

3)语言朴实优美,凝炼细腻,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