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 面 构 成..
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

2.非规律性骨骼的基 本形密集:不受骨骼 所局限,只求画面的 对比及均衡。基本形 在构成中或疏或密, 自由散布,多与寡的 数量对比是主要的原 则。
散布可以是均匀的或 不均匀的,也可以略 带节奏性或稍有渐变 意味。
密集构成形式
3.趋近点的密集:所有的基本形向一点聚集,或 从一点扩散,基本形越接近此点越密集,越远离 此点越稀疏。基本形的组织不要过于规律,否则 会有发射的感觉。
采用重复的形式构成物象,能加强人对形象的 视觉记忆。
重复构成形式
生活中的例子很多,如建筑的窗格、楼梯的 台阶、地板上的方砖格子、衣服上的纽扣等, 都能产生整齐的美感效果。
重复构成形式
基本形:在平面构成中 用来重复的形状称为基 本形宜,过 于复杂易造成画面的混 乱,所以基本形的选择 以几何形为主。
任何黏附在设计表面上的物质都可做成触觉肌 理,方法有钉、钻、凿、焊、接、皱褶及一切 雕塑手段。
在创作近似构成时,注意基本形在设计中的排 列,切勿造成形状上循序渐进的感觉,否则便 成为渐变构成。
渐变构成形式
渐变是指逐渐变化, 是一种运动变化的 规律。
渐变有缓急快慢之 分,即由缓转急或 由快转慢,在排列 上有由上而下、由 左至右和多元化渐 变等。
渐变构成形式
形象的大小,色彩的 浓淡冷暖,以及位置、 方向、肌理等都可成 为渐变的因素。
对比构成形式
空间对比:是指在一定空间中形成的对比
对比构成形式
作业: 绘制一幅对比构成形式的作业 作业大小:15cm*15cm(小纸)
发射构成形式
发射构成是以一点或多点为中心,向周边发射、 扩散等视觉效果,具有较强的动感及节奏韵律 感。
在日常生活中,发射构成的例子随处可见。
发射构成形式
平面构成基础知识

第一章平面构成概述一、构成的含义构成:以事物或形态为素材进行研究,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认识、感受和分析,对所选择素材按照一定的想法和秩序进行分解与重新组合,从而建立一种理想的事物结构关系,或再造成为一种新的形态组合形式。
二、构成的分类1、根据应用的范围分:广义构成-- 各个学科领域中狭义构成-- 视觉艺术领域中(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2、按构成的作用分:目的构成--指目的直接、具体,并且功能也直接、具体的构成活动及成果。
纯粹构成--相对而言,研究造型要素、要素关系,探索造型可能性的活动及其成果。
三、构成的由来一战时期“构成主义”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在世界各国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和纯粹美术教育中得到推广20c80年代初,引进到我国四、平面构成在设计中的应用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设计、服装设计、舞台设计。
第二章平面构成中的形式美法则平面构成的形式美:形式美指的是客观事物和艺术形象在形式上的美。
平面中的结构与形态的对称、连续、重复,形状的大小、位置、肌理等形式因素所体现的美就是形式美。
以点、线、面为基本形态要素,运用比较简练的基本形,采用各种骨格和排列方法,加以构成变化,可以组合成无数新的图形。
点、线、面基本元素,如何加以构成会产生更美的效果,人们在生活经验中,已形成一套美的形式观念。
这套被总结出来的规律经验就是构成美的形式法则。
一、对称与平衡对称与平衡被称为最基本的美学原理。
艺术中的对称原则不是艺术家随心所欲的产物,而是客观世界的实际规律在艺术中的反映。
对称的形态在视觉上有自然、安定、均匀、协调、整齐、典雅、庄重、完美的朴素美感。
对称所具备条件:(1)具有左右(或上下)两个在形、量关系上一致或近似的形态。
此时的形态关系构成左右对称(或上下对称)。
(2)具有六个以上在形、量关系上一致或近似,围绕圆心的形态,此时的形态关系构成中心对称。
平衡:与对称不同,对称是通过形式上的相等、相同与相似给人以“严谨、庄重”的感觉。
《平面构成》ppt课件

节奏与韵律
节奏
01
元素按一定的条理、秩序重复排列形成的律动形式,具有规律
性和连续性。
等距节奏
02
相同间距的重复排列。
等比节奏
03
按一定比例关系的重复排列。
节奏与韵律
自由节奏
无固定规律的重复排列,变化丰 富。
韵律
在节奏的基础上赋予情感的起伏 变化,使画面更具感染力和表现
特点
平面构成不是以表现具体的物象为特征,但它反映了自然现象运动 变化的规律。其构成的图形一般较为抽象,主要研究形象与形象之 间的排列关系。
平面构成的历史与发展
01
起源
平面构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艺术和设计中,如古希腊的几何图案、
中国的传统纹样等。
02 03
发展
随着现代艺术和设计的发展,平面构成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视觉语言和 设计基础。包豪斯、康定斯基等艺术家和设计师对平面构成的理论和实 践做出了重要贡献。
点的性质
点具有集中、吸引视线的特性,不同大小、形状和排 列的点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点的应用
点在平面设计中可以用来突出重点、引导视线、形成 节奏感等。
线
80%
线的定义
线是由无数个点连接而成的,具有 长度、宽度和方向。
100%
线的性质
线可以分割空间、引导视线、表达 动感和力量感等。不同粗细、曲直 和长短的线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效 果。
当代趋势
在当代,平面构成不断与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呈现出 多元化、动态化的发展趋势。
平面构成的应用领域
01
平面设计
平面构成是平面设计的基础,广泛应用于海报、招贴、 书籍装帧、包装设计等领域。
平面构成 教案

平面构成教案教案:平面构成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五年级下册第6课《平面构成》。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习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要素,包括点、线、面、色彩、形状等,并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平面构成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要素,理解点、线、面在平面构成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对平面构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新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平面构成的知识,进行创意设计,提升学生的美术表现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要素,学会运用点、线、面进行创意设计。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平面构成的知识,进行创意设计,提高学生的美术表现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教材、示范作品。
学具:画纸、铅笔、橡皮、彩色铅笔、水彩笔。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系列平面构成的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平面构成的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要素,包括点、线、面、色彩、形状等。
2. 教师通过示范作品,讲解点、线、面在平面构成中的重要作用。
三、实践操作(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平面构成练习,让学生运用点、线、面进行创意设计。
2. 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2. 教师提出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平面构成创作。
板书设计:平面构成基本概念:点、线、面、色彩、形状基本要素:点、线、面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点、线、面进行创意设计,创作一幅平面构成作品。
2. 作业要求:充分发挥想象,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具有个性的平面构成作品。
3. 作业答案:无固定答案,注重学生的创意和表现力。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平面构成,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新能力。
平面构成调和与对比PPT课件

形式美法则—调和与对比
2、几种不同的对比
平平面面 构构成成
a 形状对比
形状凹凸对比
.
形状大小对比——画面采用大小的对比方法,使主要的形象更加突出,加强了广告的意图
7
【 Graphic Composition 】
形式美法则—对比
平平面面 构构成成
a 形状对比
形状大小对比
.
形状高低对比
8
【 Graphic Composition 】
.
3
【 Graphic Composition 】
形式美法则—调和与对比
1、对比的意义
平平面面 构构成成
对比关系主要通过视觉形象的各方面对立因素来体现,包括如物体形态虚实、轻重、动静、软硬等,色调的明暗、冷暖,色 彩的饱和与不饱和,色相的迥异,方向的垂直,数量的多少,排列的疏密等对立因素。
.
4
【 Graphic Composition 】
.
2
【 Graphic Composition 】 【 Graphic Composition 】
形式美法则—调和与对比
1、对比的意义
平平面面 构构成成
对比又称对照,把反差很大的两个视觉要素成功地配列于一起,虽然使人感受到鲜明强烈的感触而仍具有统一感的现象称为 对比,它能使主题更加鲜明,视觉效果更加活跃。
形式美法则—对比
平平面面 构构成成
b 形态对比
虚 实 对 比
《生活在红其拉甫的塔吉克人》
.
9
【 Graphic Composition 】
形式美法则—对比
虚 实 对 比
b 形态对比
.
平平面面 构构成成
10
平面构成教学后感

其 次是 教 师讲 授米 源 于 生 活 , 样 便 于 生 接 受 。f 统 的 这 0 平 构成 教 学模 式 偏酉 于 对 课水 内容 的讲 授 以及对 学 牛基 小技 能的训练, 小注 设计专、 的主修课程相联系, I 造成学 对构 成 的认 识不 够透 彻 , 彤 式 法则 的表 现 力 和 创新 力度 不 够 。现 对
的创 新 意识 也被 激 发 r, 种发 散 的思 维 式开 始爆 发 …来 , 一 这种 敏 捷而 义变 化 多端 的思 维 办式 合 理的 运用 在 平 设计 中 米, 这也 是培 养 创造 力 的一种 教 方 式 。 因此 , 平 丽 没讣 领 它 域坐 产 要 的作 , 别 是在 视 觉传 达 、 设计 以及平 面 设 『特 订 广告
而 的构 成进 行 运用 } ,i 现代 设讣 r的具 体』 用 进行 讨论 , 究 j I T 、
以适 科 的 I 发展 和 没计 的观 念 史 新 。 ( 本 彤 足 一 组 重 { I 速 摹 复或 彼 此有 关联 的图形 中 的基 本 位 。点 , , 可 以构成 各 种 线 叫
计领 域 中 的伟大 地位 。 学 生 的学 爿兴趣 和 创 造 意识 被激 发 后 , 课 J 始 进 入 练 习 l : 阶段 , 他 准 备 好 丁具开 始 动手 操作 , 一 部分 先训 练他 们 分解 第 图形 组介 图形 的部分 , 是小 的一 个雉 点 , 卡纸 卜 解 的 这 在 分
更 多更 科学 的手段 利表 现 技法 对基 小 形 的形 式美 法则 和点 、 、 线
片应 选 择 教 学 内容相 关 的 , 易 于 i学 接 受 的 , 而补 允 说 并 从
明 教 容 I难 以卯 解 的 部分 。课 件 表 现 的 于法 前 多样 化 , l t 巾 于 不 同的 生 胛解 能力 不 同 , 现 于法 上 就 嵩 满 足 不 同 水平 表 学 十 的需求 。 只有 制作 …一 个精 美 的 什 才能 卜 一 堂牛 动 的 好 教 演 示课 , 才能 吸引 同 们 的 I光 , 起 他们 创作 的 欲单 。所 I 激 以教 师 的软 件 用 能力 必须 不 断地 提 高 , 断地 进行 识更 新 。 不 我们 还 可 以将 这种 传统 的 以教 为 主的 教学 校式 转化 为 以讨 论和 制作 为 主 的互 动的 教学 力法 . 而培 养 大量 创新 他 的设 计人 才 。 从
三大构成平面构成

线的性格,一般来讲:直线表示静;曲 线表示动;曲折线有不安定的感觉。
1、直线:是男性的象征。具有简洁明了、直 率的性格。它能表现出一种力量的美。
⑴粗直线:表现强力、钝重、粗笨; ⑵细直线:表现秀气、锐敏、神经质; ⑶锯状直线:有焦虑、不安定的感觉;
从线的方向来说,不同方向的直线,会反 映出不同的感情性格。
• 把立体的形象、繁复的形 象作单纯平面的剪影形式 的概括。大胆地摒弃了形 象的刻画,用高度概括简 化的手法,表达了形象的 特征,使人一目了然,心 领神会。
3、人造形的面
• 将人们创造出来的各 种物体,以面的形式 表现出来。
• 使复杂的形象变得黑 白分明、整齐统一, 节省了观者无目的性 的视觉移动,达到了 把准确的意念和信息 迅速传达给观者的效 果。
在人们的心目中,最理想的点是圆形的——简单、无方向性、无棱角。 但其它很多规则与不规则的形体,在一定的情况下,也会被认为是“点”。 在中国画技法中有“远点树、近点苔”的表现方法。在这里,“树”和“苔”
都是用点来表现,但由于点的环境不同,所表现的对象也就随之改变了。
二、点的性质和作用:
• 点是力的中心。当画面中只有一个点时,人们的视线就会集中在这个点上。 因此,点在画面的空间中,具有张力作用。它在人们的心理上,有一种扩张 感。
4、偶然形的面
• 用自由喷洒、点滴、 火烧等方法来制作一 些预料不到的、偶然 间形成的面。
2、粗细变化的线
• 将粗细不同的线进行 基本等距的排列,这 时,较粗的线条明显 给人以靠近、实在的 感觉;而细线则表现 出远而虚的形态。
• 所以,粗细线的排列 变化也能塑造一种虚 实空间的视觉效果。
粗细变化的线(图例)
3、疏密变化的线
《平面构成》第六章

14
三、骨格的近似
近似构成
骨格的近似是指骨格线在形状、大小上有着相似的变化,基本形随着骨格的变 化而变化,从而形成新的表现形式。这种骨格的形式比较自由,富有艺术气质。
15
四、近似构成的应用实例
近似构成
近似构成使画面有序、统一而不失灵活性和自由性,赋予设计作品更多 的创意和生动感。近似构成在平面设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7
二、基本形的重复
重复构成
在构成设计中,连续不断地使用同一 个基本形构成的画面称为基本形的重复。
基本形的重复分为绝对重复和相对重 复。绝对重复是指基本形始终不变的反复 使用,具有严谨、统一的观感,但易产生 平淡、呆板之感;相对重复则是指在整体 重复的前提下,部分要素产生规律性的变 化,于严谨中求变化,使画面更加灵活、 丰富。
27
二、发射构成的形式
(二)发射构成的形式
发射构成
发射构成根据发射点、发射方向、发射轨迹及发射物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以发射点进行分类 以发射点进行分类,发射构成可分为一点式和多点式发射。 一点式发射:发射点只有一个,呈现离心式或向心式分布。 多点式发射:发射点有多个,发射方向可以任意设定和变换。
平面设计
Plane Formation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第六章 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
第一节
重复构成 近似构成
第二节 第三节
渐变构成
2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第四节
发射构成 特异构成 密集构成
3
第五节 第六节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第七节
对比构成 肌理构成
第八节 第九节
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类: 直线 不相交的线 并行线 相交的线 网格线,折线,集中的线 交叉的线 直交的格子,斜交的格子 曲线 开放曲线 弧,漩涡线,抛物线,双曲线,垂线等。 封闭曲线 圆,椭圆,心形等。 a) 线的粗细 粗线有力,细线锐利、纤细而神经质。另外,细线又具有速度感。线的粗细可产生远 近关系,粗线前进,细线后退。 b) 线的浓淡——线的明度 产生远近感,及凹凸感。 c) 线与间隔——远近感的形成,密集的线后退。 d) 线的方向性——并行线方向的改变,可表现三次元的效果。垂直线有庄重、上升的 感觉, 水平线有静止,安宁的感觉。斜线则表现为运动和速度,曲线给人以流动柔美之感。 e) 线的点(反之为点的线化) f) 线的面化 密集的线的方向改变及疏密可造成立体的或曲面的感觉。
平面构成所包含的元素
造型要素分类: 形:点,线,面,立体,空间 造型要素 色:色相,明度,纯度 质感: 定形:具有数理规则性的构造形 不定形:不具有数理规则性的构造
第二章 平面构成中的形象
形象是物体的外部特征,包括视觉元素的各个部分,如形状,大小,方 向,色彩,位置,肌理等。形象是可见的,所有概念元素,如点,线, 面,体在见之于画面时,也都具有各自的形象。 一. 定义:形象的定义可以以下两方面来理解。 1. 在平面构成中凡出现在平面上的任何抽象形态或是具象形态都称作 形象。 2. 一切可见的物体的外形,特征,或是设计中藉以表达含义的视觉元 素通称为形象。 二. 形象的正负——即图与底 在平面上出现的形象通常叫做“图”,而它的周围则称为“底”, 若感觉“图”在前,底为背景,这种图就是正的形象。但如果看到的 形象实际是平面上的空白,这种形象就可以看作是“底”,也就是负 的形象。图与底的关系并不是时常清楚的,尤其是在构成填色上,正 可以负,负可以正,这就使构成形式多样而富于变化。在平面设计中, 正与负(图与底)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首先要了解各自特征:
对比又称对照。把色彩,明暗,形态或材料的质与量相反的两个要素 排列或组织,并强调其差异性,使人感受到鲜明强烈的感触而仍有统 一感的现象称为对比。 对比关系主要通过色调的明暗,冷暖,形状,大小,粗细,长短, 方圆;方向的垂直,水平,倾斜;数量的多少;距离的远近,疏密, 图与地的虚实,黑白,轻重;形态的动静等方面 因素来达到。 处理对比关系时,视觉要素各方面要有一个总的趋势,有一个重点, 相与烘托,处处对比则会失去对比效果。 变化与统一必须保持有机化,呈现充满生机的状况,才能获得高层 次的审美快感。即美学上的“多样统一”。
图的特征包括:有明确的形象感,给人强烈的视觉印象, 在画面较为突出。 底的特征包括:没有明确的形象感,给人模糊的视觉印象, 没有形体的外轮廓。 形象的正负(图与底)在设计应用中有以下特点:(下指 正形象,即有图感的) 1. 色彩明度较高 2. 凹凸变化中凸出的形象 3. 面积大小对比中,小的有图感,即为正的形象 4. 在空间中被包围的形状的图感,即为正的形象 5. 在静与动的两者中,动态的有图感,即为正的形象 6. 在抽象与具象之间,具象的有图感,即为正的形象 7. 在几何图案中,对比关系越大越易体现形象的正与负, 即图与底
1)等形分割:是一种严谨的造型行为,分割后的单位形完全相同。 2)等量分割:分割后形状各不相同,但面积完全相同。 由于分割后的形状互异,故此等形分割更富于变化,但由于面积相 等,故视觉上的同量之形,亦给人以均衡感及安全感。
3)基于等量分割的自由构成:等形分割的形加以取舍,邻近的界线 则会容易得到寓变化于统一的构成;等量分割溶合部分界线,以求形 的融合,产生面积大小不等的形态。 形成面积的整数比:1:2:3…… 4)分割的方法与种类: 水平线与垂直线为例分割正方形(175)种,最多三条分割线。 5)瓷砖式分割:a.铺石、瓷砖、嵌瓷(组合形式可改变) b.非具象形 c.具象形 问题:1.单位形是一种,还是多种? 2.单位形所包围的空间是否与单位形同形? 3.相邻的单位形之色彩若不改变的话,那幺在排列较密的画面中, 单位形是否能辨认来? 4.处于镜照关系中的一对单位形可看成同形吗? 6)渐变分割: a) 垂直水平:相对于等分分割的渐变分割,即分割的间隔采用依次增 大或减小的级数。故在变化中具有统一性,这是具有动力感与统一感 的分割。 b) 斜向、波纹状、漩涡状:处理级数同上
构成的概念
1、构成:
是一种造型概念,既把不同形态的几个以上单元或元素(包括不同的材 料)重新组合成为一个新的单元,并且 于可视化的,力学的观念。 2、平面构成 是指将既有形态(包括具象形态、抽象形态—点、线、面、体),在二 次元的平面内,按照一定的秩序和法则进行分解,组合,从而构成理 想形态的组合形式。 平面构成所表现的立体空间并不是实在的三度空间,而仅仅 是图形对人的视觉引导作用形成的幻觉空间。立体构成则是通过材料 的组合,比如以线型材料或面型材料组成占有立体空间的实体,以实 际的厚度,宽度及高度来塑造形象,就平面构成要在平面内塑造虚幻 的立体空间而言,其想象构思要比塑造真实的立体空间更为复杂。
五 、 点、线、面、体的形象 构成设计中点、线、面是一切造型要素中最基本的,存在于任何造型 设计中。点、线、面通常被称为“构成三要素”。研究这些基本要素 是研究其它视觉元素的起点。 1 点的形象 数学上的点没有大小、只有位置、但造型上作为形象出现的点不仅有 大小、(面积)还有形态 和位置。除圆点外的其它形态的点还具有方向。 点的形象越小感觉越强,反之则有面的感觉,人形态上说,圆 点既使较大仍会给人点 的感觉。 1) 虚点:画面留白形成的点。 a) 把线断开,所形成的虚点。 b) 用面加以包围,留下点状的空白所形成的虚点。 c) 在画面上挖洞所形成的虚点。 虚点的存在感较弱,但可表现纤细的感觉。 2. 线的形象 平面相交形成直线,曲面相交形成曲线。几何学上线是没有粗细只有 长度与方向,但在造型世界,线被赋予了粗细与宽度,线在现代抽象 作品与东方绘画中广泛运用,有很强的表现力。
3. 面的形象 单纯的面的形象具有长度,宽度,没有厚度,是体的表面,它受线 的界定,具有一定的形状。 面分为实面和虚面二类。实面即具有明确,突出的形状,虚面则由 点、线、密集而成。 4. 体的形象(立体、空间、半立体) 立体形态的二次元表现。(无灭点) 1)透视图 2)正投影(垂直投影法)制图法。 3)等视图、斜投影(斜二侧画法)
第三章
形式美的法则
探讨形式美的法则,是艺术学科共通的课题。现实中虽然每个人 (由于经济地位,文化素质,思想习俗,生活理想,价值观念不一而 同)的审美追求和理想标准皆不相同。但单从形式条件下对于美或丑 的感觉却存在着一种相通的共识,这种共识是从人类社会长期生产, 生活实践中积累的。它的依据就是客观存在的美的形式法则。 1. 调和与对比 调和亦称和谐。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成要素之间彼此在质与量的 方面皆具有秩序及统一的效果,同时也有安静及舒适的感觉都可以称 之为调和。 单独的一色,一根线无所谓调和。只有几种要素具有基本的共通性和 溶合性才能调和。 但是,要素之间的类似过分强调时,反而易单调。 调和有形态,大小,方向,色彩,质感等的调和。
7)相似形的分割: A)非具象形 限定空间的空间级数形的分割。 B)具象形 重复的作品。 8)自由分割: 没有规则的任意自由分割,特征是排除了数理规则的生硬,单调,极力避 免等距离,数级,对称等。 比例:是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全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它是比对称更为缜密 的比率概念。当构成要素之间的大小,长短,轻重,面积,等部分与部分 或部分与全体的质与量达到一定或明确的数的秩序时,将会得到美的平衡 感。这时,这个数的秩序就可称为美的比例,比例是构成中一切单位,大 小,以及单位间编排组合的重要因素。 1)黄金比1:0.618:如雅典帕特农神庙即具此比例。古希腊人认 为是神圣和美丽的比 例。又如五角形的内芒星形即含黄金比。 2)根号矩形:√1,√2,√3…… 3)数列:1 等差数列……A.A+R.A+2R……A+(N-1) R 2 等比数列……1.A.A2……AN-1 3 费波纳齐数列……1.2.3.5.8.13……P.Q(P+Q) 4 调合数列……1.1/2.1/3.……1/N
平衡分类表 平衡 对称式平衡 人体、蝴蝶图案等 非对称式平衡 没有对称轴或点:天平式、同量异形式、力臂相等;中国式,同量异形,力臂 不等。 对称与不对称指构成要素占据空间的位置而言。平衡与不平衡指构成要素 各部分力量的分布状况而言。 3.分割与比例 分割:平面造型能够表现的空间并非无限大,都是有限的形与面积,所以对 空间的分割也是一 项基本的造型行为。 分割分为: 等分割 非等分割 等分割分为:等形分割与等量分割
2. 对称和平衡 对称又称均齐。假定在某一图形的中央设一条垂直线,将图形划分 为相等的左右两部分,其形量完全相等,那么该图形即是左右对称的图 形。该线即为对称轴。又称镜照对称。老以某一点为中心,让图形产 生旋转,能与另一个形完全重迭则称“旋转对称” 点对称有向心式的求心对称和离心式的发射对称以及自圆心逐渐扩 大的同心圆对称。对称的形式具有静态的美感。 以上方式亦可混合使用。如镜照+平行移动 旋转+扩大+镜照等 构成。 在平衡的两端承受的重量由一个支点支持,当双方获得力学上的稳 定状态时,即是平衡。这是实际的重量关系也是杠杆原理的平衡。而 平面构成上的平衡关系指的是两个以上的构成要素在造型,色彩,质 感等方面彼此之间具有的相对的稳定状态。并不是实际的重量均等关 系。平衡打破了对称的稳定而产生变化,形成一种势均力敌的异形同 量的姿态。具有活泼,自由,轻松,生动的感觉。平衡不能用数量的 方法去推算。在生活现象中平衡是动态的特征,如人体的运动,鸟的 飞翔,野兽的奔跑等都是平衡的形式。所以平衡的构成具有动态的美 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