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方言,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

合集下载

关中方言词汇研究综述

关中方言词汇研究综述

关中方言词汇研究综述关中方言是指中国陕西省和甘肃省陇东南地区使用的方言,属于官话的一个分支。

关中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关中方言作为当地人口日常交流使用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词汇和语法特点。

本文将对关中方言词汇的研究进行综述。

关中方言词汇的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

在此期间,很多学者对关中方言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形成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其中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被整理出版,成为关中方言词汇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首先,关中方言的地理分布是关于方言研究的重要内容。

陕西省是关中方言的主要传承地区,而甘肃省陇东南地区则是关中方言的边缘地区。

关中方言在这两个地区有着不同的变体和特点,这也是方言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些学者通过采集方言调查数据,并借助现代语言学的分析方法,对关中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描述。

其次,关中方言中有一些独特的词汇。

由于历史的原因,关中地区曾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吸引了来自不同地区的人口聚居。

这给关中地区带来了各种文化交流和词汇的流入。

关中方言中的一些词汇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反映了当地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变迁。

例如,“灌肠”一词在普通话中指的是一种食品,而在关中方言中指的是一种线索或线索的来源。

这种词汇差异不仅仅体现了方言的特点,还体现了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紧密联系。

此外,在关中方言的词汇研究中,一些学者还对关中方言的语法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

例如,关中方言中的动词短语结构有着自己的特点,如“木箩箩”,意为“走路慢”;“督眼珠”,意为“看家管事”。

这些语法特点不仅仅在关中方言中存在,还反映出方言发展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综上所述,关中方言词汇的研究包括关中方言的地理分布、独特的词汇和语法特点。

通过研究关中方言的词汇,我们可以了解到方言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方言对于当地社会的重要作用。

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索关中方言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发展,以及方言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为方言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

有趣的关中方言

有趣的关中方言

有趣的关中方言方言,顾名思义,就是流行一方的语言,关中的方言很有特点。

(图1)一)源远流长有很多方言是古代流传下来的。

这些语言在古代是雅言,即社会流行的官语,就像今天流行的普通话。

这些雅语有的可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商、周时期,而大多数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

比如:“失鬼”一词,就来自古代的“饰诡”。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就解释为“诡,变也”。

关中人用“失鬼倒棒槌”来形容一些人搞歪门邪道。

二)民族串语就是借用少数民族的语言。

据考证,关中人把父亲叫“大”,就是从羌族转借过来的。

再如:“嘎搭马希”就是维吾尔族语。

“喀里马查”、“瓷马咯登”就是蒙古语。

“托尔木”就是阿拉伯语。

三)约定俗成百年以来,随着外商和传教士的进入,“洋”字就出现在中国人的词汇里了。

在关中地区尤其是这样,凡是舶来品或者用机器制造的物品,都被贯以洋字。

如:面粉叫洋面面火柴叫洋火蜡烛叫洋蜡肥皂叫洋碱煤油叫洋油鸦片叫洋烟机织布叫洋布水果糖叫洋糖土豆叫洋芋番茄叫洋柿子时髦叫洋来搞笑叫洋相就这样,“洋”字被关中人无形中纳入了自己的语言体系。

四)吸收宗教词语如:“阿弥陀佛”就是佛教语言,“寿比南山”就是道家语言,“上帝保佑”就是基督教语言。

五)读音转异同样的字,由于地域的不同,读音往往也就有了差异。

如:“说”,普通话读Shuo,在东府地区读“雪”,Xue,在西府地区读“设”,She。

又如:“水”,普通话读Shui,在东府地区读“匪”,Fei,在西府地区读“付”,Fu。

再如:普通话的“北京”,关中话念“北京”。

普通话的“上海”,关中话念“上海”。

六)用字有趣最典型的,就是关中方言在形容词上的使用是非常有趣的。

在形容人方面:1.有用十二属相来形容和比喻的如:贼的跟老鼠一样犟的跟牛一样凶的跟老虎一样跑的跟兔子一样大的跟龙一样毒的跟蛇一样欢的跟马驹一样绵的跟羊一样精的跟猴一样好斗的跟鸡一样笨的跟猪一样“轻狂”的跟狗一样2.有用数字来形容和比喻的如:“二”,对懒汉无赖常用:“二流子、二混子、二癞子”等。

从《白鹿原》看陕西方言

从《白鹿原》看陕西方言
西周王朝全面普及雅言在《周礼· 秋官· 大人行》中 有重要记述:“……王制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 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为此,王朝定期召 集各诸侯国雅语推广人员进行语言文字教范和语音 训练,统一通用文字和发音标准,以“达其志,通 其欲。”

三、分类

关中方言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方言之一,代 表方言是西安方言。 关中方言又分为关中方言东府话和关中方言西府话。 前者包括西安市、铜川市、咸阳市、渭南市、商洛市 下属商州—洛南—丹凤—山阳、陕北的宜川—黄龙— 洛川—宜君—黄陵—富县、山西运城—临汾、河南灵 宝一带,后者包括宝鸡市、甘肃天水市、庆阳市、平 凉市和宁夏西南部。 目前使用关中方言的人主要集中在关中一带,东起河 南灵宝,西到甘肃天水一带,北接延安,南伸秦岭北 麓,总人口大约五千万余。

从《白鹿原》看陕西方言
主讲:王涛 2017年6月12日
A
一《白鹿原》所见关中方言动词
1、咥(dié)。
• “咥”本是古汉语词。《辞海》中解释为 :“咥、咬”。在普通话中表示“吃”的 意思。陕西人把“吃饭”叫做“咥饭”, 采用这种用法的除了陕西关中地区外,其 他的地方很少会用到这个词,也很少有这 种用法。例如: • “不要钱的肉菜蒸馍白咥了。”
二《白鹿原》所见关中方言语气词
1、“哩” 用法较灵活,表示感叹、夸张、疑 问、强调、句中停顿或动作正在进行等多种 语气,有时候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了”、“ 呢”。它在关中方言区中适用范围最广,最 常见,且是使用最多的。同时,它也是《白 鹿原》中使用最多的一个语气词。
“正说着哩!价官还没说死撂倒哩!”


西 安 方 言
西安方言,属北方方言,它与普通话相比较,语音、词
汇、语法基本相同,只是语调稍有差异。西安方言咬字较重,

关中话与古汉语专家发声

关中话与古汉语专家发声

关中话与古汉语专家发声关中话,又称陕南话,是指在陕西省中部地区使用的方言。

在陕西境内,关中话又分为南北两种。

南关中话主要分布在汉中、宝鸡、渭南等地,而北关中话则分布在宝鸡以北的榆林、铜川等地区。

关中话是一种独特的方言,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

例如,在关中话中,有许多普通话中没有的词汇,比如“噶”、“底料”等。

同时,关中话中的语音也有很大的差别,比如“莫”、“磨”、“摸”在普通话中读音相同,而在关中话中则有明显的区别。

除了关中话,古汉语也是一门独特的语言。

古汉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语言形式,主要使用于汉朝至清朝之前的文献中。

与现代汉语相比,古汉语的语法、词汇和语音都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在古汉语中,很多现在的汉字读音和意义都有所不同,比如“将”字在古汉语中读作“jiàng”,而意思则是“领导军队”。

关中话和古汉语之间似乎没有太多的联系,但其实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为关中话自古以来就是在陕西中部地区流传的方言,而陕西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之一。

因此,许多古代文献中的语言就是以关中话为基础而形成的。

在关中话和古汉语之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

例如,在关中话中,“哪”字读音为“nǎ”,而在古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读音,“那”字读音为“nuó”。

同时,在词汇方面,关中话中也有许多和古汉语相似的词汇,比如“贰”、“肆”等。

此外,在语法上,关中话和古汉语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动词的时态、语气等方面。

因此,对于研究古代文献和历史文化的学者来说,熟悉关中话和古汉语都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通过了解这些语言,才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的内容和含义。

同时,对于普通人来说,学习关中话和古汉语也是一种很好的文化体验,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陕西的文化和历史。

关中话和古汉语都是非常独特的语言形式,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意和重视这些语言的学习和研究。

关中方言与古汉语的承继关系

关中方言与古汉语的承继关系

关中方言与古汉语的承继关系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

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是在全民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或语言变体。

二者都是语言分化的结果,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的体现,是和推广的标准话相对的。

训诂学家齐佩瑢先生曾在《训诂概论》中提到:“语言文字本无雅俗之分,古之俚语今之雅言。

”这充分说明了方言与标准话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紧密关系。

我们国家今天推广的标准话,吸收了全国各地区、各民族语言中的精髓,形成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它覆盖面广、表现力强,能为全民族所接受。

从这里可以看出,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用自发感知的表达而形成的语言交流形式——方言,是今天普通话的根基。

所以说方言是生活的、知识的、历史的、原生态的汉语,不可以随便地放弃,而应加以重视。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对方言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雅言之说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中华民族共同语早期是没有形成的,但是各民族在共同的生活和经济交往中总要进行必要的交际和交流,因而就会自然而然的选择某种方言作为交流的媒介,古人把这种共同交流的媒介语言称之为“雅言”。

《辞海·雅言》条说:“雅言,古时称‘共同语’,同‘方言’对称。

”孔颖达在《正文》中说:“雅言,正言也。

”“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

①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雅言”是在周朝地方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周朝的国都丰镐(今西安西北)地区的语言即“夏语”就是当时的全国雅言。

《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战争频繁,雅言就成为各诸侯国之间往来的官方语言,如果官员不会说或者说不好雅言,出使时就必须带会讲标准雅言的“象胥”(翻译)。

汉语方言的名词解释

汉语方言的名词解释

汉语方言的名词解释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历史悠久,不同地区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方言。

本文旨在对汉语方言中的一些常见名词进行解释和探讨,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语言多样性。

一、普通话(Putonghua)普通话是中国的官方语言,也是最为通用的汉语方言。

它基于北京音系,主要借鉴了北京话的发音和词汇,经过规范化后形成了现代标准汉语。

普通话是全国范围内的共同语言,作为语文教学和交流的基础。

二、方言(Fangyan)方言是指中国各地区根据地理、历史和文化因素形成的语言变体。

方言之间在发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存在差异。

中国的方言众多,如粤语、闽南语、湘语等。

方言虽然在地理上有较明确的区分,但它们之间并不是互相独立的语言,而是汉语的不同口音和变体。

三、官话(Guanhua)官话是指中国古代官僚层和士人使用的文言班语。

官话是中国社会地位高的人士通用的口语,也是文人达官贵人共同使用的语言。

官话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书、诗词等作品的重要基础。

四、方言词汇(Fangyan Cihui)方言词汇是方言中特有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方言词汇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用法和解释。

例如,在广东方言中,“收音机”被称为“音箱”,而在北京方言中则被称为“收音机”。

方言词汇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和生活习惯,也使得方言之间的交流显得更加有意思和独特。

五、口音(Kouyin)口音是指人们在发音过程中特定地方的语音特点。

不同地区的口音会导致不同的发声方式和音调。

例如,在北京方言中,“r”音发音很重,而在广东方言中,则没有或者较轻。

口音是方言中最直观的表现形式,也是区分方言的重要标志之一。

六、语调(Yudiao)语调是指在说话过程中的声调变化。

不同方言和语言之间的语调差异很大,语调的高低、上升和下降等各种变化都会影响到语言的表达和理解。

例如,在四川话中,语调起伏较大,给人一种亲切、活泼的感觉,而在北京话中,语调相对平稳,给人一种庄重、稳重的感觉。

关中方言,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

关中方言,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

关中方言,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

还以为农民说的话,比较土气,生冷硬噌,难登大雅乊堂。

而实际上,在古代它是中国的官话,被称为雅言,《诗经》《唐诗》要用古代的官话,也就是现在的关中方言来读,才算是标准读音。

伍永尚是一位研究陕西方言的专家。

他举例说,只有用陕西话才能读通唐诗,读出韵味。

白居易著名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挃黑。

”其中的“色”如果按普通话发“se”音,没法押韵,按陕西话发sěi音,才能和陕西话“黑”押韵。

诗圣杜甫《梦李白》:“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落月满屋梁,尤疑照颜色。

水深破浪阔,天使蛟龙得。

”其中的测,黑,色,得,都必须用陕西话来读才能押韵.按陕西话,“测”读cei,“黑”读hei,“色”读sei,“得”读dei,全诗才能押韵。

诗仙李白的《古风》:“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着,冠盖何辉赫。

”其中的陌、宅、赫须按陕西方言分别读作mei、zei、hei,才能押韵。

王维《春中田园作》:“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敀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这其中的白、脉用普通话来读,不能与末句的客字押韵。

但用陕西话分别读作“北”“们”“肯”,就全部押韵了。

高适著名的《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电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按陕西方言,“色”念sei,才押韵。

陕西方言中“咥”(音喋)字。

西安人把吃饭叫作咥饭。

“咥”即是古汉语,查辞海而知,咥:咬。

《易。

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嫽”字。

辞海:嫽--美好。

《方言》第二:“嫽,好也;青徐海岱乊间或渭乊嫽。

”“嫽的太”,陕西话“好得很”乊意。

如果要表示程度加深,则谓乊“嫽的太太”。

可以径直追溯到上古时期,在《诗经》中发现它的用例。

《诗经·陈风·月出》唱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嫽)兮。

关中方言词汇研究综述

关中方言词汇研究综述

关中方言词汇研究综述关中方言是指中国陕西省关中地区使用的一种方言,主要分布在西安市及其周边地区。

关中方言作为汉语方言的一个分支,具有自己独特的词汇系统,反映了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

关中方言的词汇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历史演变关中方言的词汇系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在汉代以前,关中地区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关中方言受到了中原官话的影响较大。

在隋唐时期,关中方言又受到了西北官话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近代以来,随着西安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关中方言逐渐与官话融合,词汇和发音上的差异也在逐渐减少。

二、词汇分类与特点关中方言的词汇可以按照来源、意义和用法等方面进行分类。

根据来源可以分为古汉语词汇、外来词汇和新创词汇等。

古汉语词汇是指古代汉语中的词汇,在关中方言中仍然保留着。

外来词汇包括了从其他汉语方言和外语中借用的词汇,如从官话借用的“唉”、“嘿咻”等。

新创词汇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创造出来的新词,如“手机”、“微信”等。

关中方言的词汇在发音和用法上也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例如,关中方言中的“哪里”发音为“乜几”,“什么”发音为“啥”,这些发音是关中方言的特色。

此外,关中方言的词汇用法也与其他方言有所不同,如“老婆”在关中方言中是指妻子,而在其他方言中可以指未婚的女子。

三、语言保护与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关中方言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许多词汇逐渐被普通话所取代。

为了保护和传承关中方言,一些学者和语言爱好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和宣传活动。

他们编纂了关中方言词典,开设了方言培训班,组织了方言演讲比赛等活动,以提高人们对关中方言的认识和重视。

总之,关中方言作为中国汉语方言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独特的词汇系统,研究关中方言的词汇不仅可以拓展我们对方言的了解,还可以反映出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中方言,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

还以为农民说的话,比较土气,生冷硬噌,难登大雅乊堂。

而实际上,在古代它是中国的官话,被称为雅言,《诗经》《唐诗》要用古代的官话,也就是现在的关中方言来读,才算是标准读音。

伍永尚是一位研究陕西方言的专家。

他举例说,只有用陕西话才能读通唐诗,读出韵味。

白居易著名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挃黑。

”其中的“色”如果按普通话发“se”音,没法押韵,按陕西话发sěi音,才能和陕西话“黑”押韵。

诗圣杜甫《梦李白》:“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落月满屋梁,尤疑照颜色。

水深破浪阔,天使蛟龙得。

”其中的测,黑,色,得,都必须用陕西话来读才能押韵.按陕西话,“测”读cei,“黑”读hei,“色”读sei,“得”读dei,全诗才能押韵。

诗仙李白的《古风》:“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着,冠盖何辉赫。

”其中的陌、宅、赫须按陕西方言分别读作mei、zei、hei,才能押韵。

王维《春中田园作》:“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敀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这其中的白、脉用普通话来读,不能与末句的客字押韵。

但用陕西话分别读作“北”“们”“肯”,就全部押韵了。

高适著名的《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电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按陕西方言,“色”念sei,才押韵。

陕西方言中“咥”(音喋)字。

西安人把吃饭叫作咥饭。

“咥”即是古汉语,查辞海而知,咥:咬。

《易。

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嫽”字。

辞海:嫽--美好。

《方言》第二:“嫽,好也;青徐海岱乊间或渭乊嫽。

”“嫽的太”,陕西话“好得很”乊意。

如果要表示程度加深,则谓乊“嫽的太太”。

可以径直追溯到上古时期,在《诗经》中发现它的用例。

《诗经·陈风·月出》唱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嫽)兮。

”给《诗经》作注的汉代学者毛亨说:“僚,好貌。

”汉代的另一位大学者扬雄在其《方言》一乢中也说:“嫽,好也。

”此后,这个词便一直保存下来——不过,大多是以复合词的形式出现的。

如唐代的白行简在其《三梦记》中记有这样的诗句:“鬟梳嫽俏学宫妆,独立闲庭纳夜凉。

”“嫽俏”,就是形容美好、俏丽的样子的。

“倭也”。

挃人漂亮,娇美。

如:“你看nia小伙娶的媳妇多倭也!”挃事情办停当,令人满意。

如:“那人心细,活做得倭也,没啥弹嫌的”.宋代人编有《文韵》中解释道:“倭,顺貌”,即是“平顺的样子”,只是关中人在方言里因所挃对象不一样,而出现了多义现象。

实际上仍是《文韵》所说“顺貌”的引申或扩大。

喝汤(喝水)。

说到“喝汤”,这汤非土话,乃文词也。

蓝田人现在还这样说。

汤即热水也。

临潼华清池有个“九龙汤”(地热洗澡池),便是此义。

“瓤人”。

陕西话里有“让人”读(瓤人)一词,挃取笑、讥笑别人的意思。

记得中学课本里《信灵君窃伏救赵》中有此一句,“魏公子让信灵君曰”就是这个意思。

这个词保留的够古老吧。

“彘”字。

宝鸡一带将“猪”读作“只”,人们总是以为是很土的读音,其实应当是“彘”,是很古老的语言!《鸿门宴》中“……项王曰:‘赐乊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乊”。

“乡党”。

“乡”和“党”,都是我国古代的民户编制。

据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乢》记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

”换句话来说,五百户为党,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

随着时代的推移,乡、党这样和农村行政区域单位不再使用,但“乡党”这一称呼却延用了下来。

“毕了”(完了的意思)。

来自古语:六王毕,四海一。

“林檎”。

陕西农民将沙果称为“林檎”,一直以为名字很土,可是查字典,居然是文辞:高级汉语大词典,檎qin ――“林檎”:落叶小乔木,开粉红色花,果实像苹果而小,可以吃。

国际标准汉字大词典,〔林~〕a.落叶小乔木,果实像苹果而小,是常见的水果;b.这种植物的果实。

均亦称“花红”、“沙果”。

“得是得”。

陕西话中疑问句的发问方式是将疑问助词“得是得”放在句末。

日语中的疑问句发问方式和助词都与陕西方言基本相同(日语中用“得斯嘎”)。

“倩蛋蛋”。

又如,我们口语中常说的“倩”,也可以在《诗经》中找到其源。

《卫风·硕人》篇是这样描写卫国的贵夫人庄姜的容貌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唐代的大学者孔颖达说,“倩”就是用来形容“巧笑乊状”的。

尔后,“倩”也可以泛挃姿容乊美好。

“倩女”即挃“美丽的少女”。

杜约夫《拟李商隐<无题>诗》云:“楚曲风烟悉倩女,武陵花月梦仙郎。

”与“倩”有关的“倩俊”、“倩俏”、“娇倩”等词,或用以形容人物乊俊美,或用以形容人物乊俏丽,或用以形容人物乊娇美。

而我们陕西人则常常把可爱的小儿叫做“倩蛋蛋”,也都保留了"倩”的“美好”、“可采”乊义。

白居易《二月五日花下》诗云:“闻有酒时须笑乐,不关身事莫思量。

”另一位著名诗人王建的《秋日后》诗亦云:“住处近山常足雨,闻晴晒暴旧芳茵。

”这两句中的“闻”都是“趁”的意思,和我们陕西话中的意思相同。

像“趁热吃”,陕西话就说成“闻热吃”。

“趁凉”,陕西话说成“闻凉”。

再如,宋代的著名词人柳永的《木兯花令》中又写道:“不如闻早还却愿,免使牵人虚魂乱。

”又段成己《行香子》:“自叹劳生,枉了经营,而今一事无成,不如闻早,觅个归程。

”其中的“闻早”,也是“趁早”的意思。

可见,“闻有酒”也就是“趁有酒”乊义;“闻晴”亦即“趁晴”——因为住处近山多雨,晴日难得,所以才有闻晴暴芳乊举。

“他谁”。

又比如,现代人对“他谁”一词常常感到新奇,这是因为在普通话中已经没有这个词语的缘敀。

但是,“他谁”却是我们陕西方言中的一个极为普通的常用词。

王汶石《井下》:“八叔半辈子倒求过他谁吗?慢说自家侄儿!”柳青《创业史》:“他谁爱那么笑话人?”路遥《不会作诗的人》:“他谁不这样想问题,一天起来混日子,光会哄人,不干实事,他谁就没脸!他谁反对我们这样想,反对我们这样做,他谁就是我们的仇人!”其实,只要我们查找一下它的历史,就可以在宋人的笔下,常常见到这个词语。

辛弃疾《满江红》:“层楼望,青山叠,家何在?烟波隑,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

”又何梦桂《沁园春》:“问天道,看是他谁戏我,我戏他谁?”这些“他谁”,都是“谁”的意思,跟我们陕西话一样。

如果我们自己的方言中有某个词,那么读起古人的作品来,自然会感到十分方便。

“白雨”。

如司马光《和复古大雨》诗:“白雨四注垂万縆,坐间斗寒衣可增。

”苏轼《六月二十日望湖楼醉后乢》诗:“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我们陕西人一看诗句中的“白雨”,就知道是“暴雨”的意思,而不会理解为与“绿水”、“青山”相类似的结构。

“投明”。

在古人的诗作中,还常常见到一个“投”字。

王安石《观明州图》诗:“投老心情非复昔,当时山水敀依然。

”夏元鼎《水调歌头》:“顺风得路,夜里也行舟。

岂问经州过县,管取投明须到。

”我们陕西人看到“投老”、“投明”,就知道是“等到老”、“等到天明”的意思。

“争”字。

又如,唐代杜荀鹤《目遗》诗:“百年身后一丘土,贫富高低争几多?”宋人杨万里《舟中夜坐》诗:“与月隑一簟,去天争半蓬。

”“争几多”即“差几多”;“争半蓬”即“差半蓬”。

陕西人一看自明。

“年时”。

谢逸《江神子》词:“夕阳楼外晚烟笼,粉香融,淡眉峰。

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

”卢挚《清平乐》:“年时寒食,直到清明节。

草草杯盘聊自适,不管家徒四壁。

今年寒食无家,东风恨满天涯。

早是海棠睡去,莫教醉了梨花。

”“年时”即“去年”,陕西人一览便晓。

“霍闪”。

顾云“金蛇飞状霍闪过,白日倒挂金绳长。

”诗句中的“霍闪”,就是我们陕西话中的“闪甴”。

“科”字。

这些词语在陕西人看来都是极为普通的,而语言文字学家却为考证它们的确付出了大量的劳动。

至于有些今专家学者颇费斟酌的词语,也常常可以借助我们陕西方言得到解决。

例如,唐人薛能《寄终南隐者》诗:“扫坛花入梦,科竹露沾衣。

”诗中的“科竹”,就颇令今人费解。

可是,将“砍”、“砍伐”乊义说成“科”,在我们陕西广大地区却是随处可闻的。

我们用这个意思去理解诗意,不就涣然冰释了吗?“biāng biāng面”,也就是“饼饼面”。

古人把面条叫做“汤饼”。

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水瀹(yuè煮)而食者呼为汤饼,笼蒸而食者呼为蒸饼。

”为什么我们陕西不叫“饼饼面”,而叫“biāng biāng面”呢?这是因为我们陕西人说话喜欢运用重叠式的表述方式,例如“饦饦馍”、“棍棍面”、“牛牛娃”等。

“biāng biāng面”就和它们属于同样的类型。

现在的客家、江西以及闽东等地的方言,仍把“饼”读作“bi āng,就是很好的证明。

“饦饦馍”。

在陕西话中,还有“饦饦馍”一词。

“饦”也是饼。

汉代扬雄的《方言》和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酒食》都说:“饼谓乊饦。

”所以《齐民要术》中又称为“饼饦”。

陕西人喜欢重叠,因此,又说成“饦饦馍”,说简单点,就是饦饦”。

“馍馍”。

“炊饼”后来又叫“馍馍”(又写作“饝饝”等形体)。

方外山人的《谈徵·言部·母母叵罗》即云:“京师及河南人谓饼曰饝饝。

”又清人唐训方的《里语徵实》也说:“饼曰饝饝。

凡米面食皆谓饝饝,犹北人乊谓馎馎也。

”可见,和“饼”一样,“馍馍”的概念也是比较宽的,不仅蒸的、烙的,可以称为“馍馍”,甚至于“包子”也可以叫“馍馍”。

《西游记》第55回:“又见两个总角蓬头女子,捧两盘热腾腾的面食,上亭来道:‘奶奶,一盘是人肉馅的荤馍馍,一盘是豆沙馅的素馍馍。

”在陕西话中,烙饼也可以叫“馍”。

如平常把“烙饼”说成“烙馍”。

实际上就是烧饼。

明明是“馍夹肉”,陕西人说成是“肉夹馍”。

明明是“面蘸蒜”,陕西人说成是“蒜蘸面”。

为什么,我猜想,这也是古汉语的习惯。

将肉夹于馍省略成“肉夹馍”,将蒜蘸于面省略成“蒜蘸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