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及治理
黄土高原冲沟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黄土高原冲沟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针对地面上的冲沟,需要先将松土清除,随即用好土分层回填夯实即可,也可以在黄土高原的沟谷处修建挡土坝或者在陡坡地中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来治理冲沟。
通常黄土高原的冲沟多是由暴雨冲刷剥蚀坡面所形成的,冲沟形状宽窄不一,深度越深,对于地形和地貌以及土层的破坏力也就越强。
一、黄土高原冲沟治理1、治理方法(1)在黄土高原的沟谷处修建挡土坝;在陡坡地中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在缓坡地修建梯田耕作。
(2)针对地面上的冲沟,可首先清除松土,接着用好土分层回填夯(压)实,因为土质结构松散,承载力低,若用作地基,可采取加宽基础处理。
(3)针对边坡上的冲沟可用好土分层回填夯实,或者使用浆砌块石填砌至坡面一边,在坡顶作排水沟以及反水坡,阻止冲刷坡面,在下部设排水沟,防止冲蚀坡脚。
2、冲沟产生的原因(1)黄土高原冲沟多是由于暴雨冲刷剥蚀坡面所形成的,暴雨首先会在低凹处将坡面土粒带走,随即冲蚀成小穴,逐渐扩大成浅沟,当浅沟进一步被冲刷后,就成为冲沟。
(2)冲沟的形状宽窄不一,如果冲沟的沟槽较深,便会破坏地形、地貌以及土层。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1、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
(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大规模的开矿以及修路,从而破坏植被。
2、危害(1)水土流失严重会带走地表肥土,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且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易向黄河输送大量的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的困难。
3、治理措施(1)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安排农业、林业、牧业等各业的生产活动。
(2)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恢复黄土高原地表植被,合理放牧。
(3)采取打坝淤地以及修筑梯田等工程措施,可减少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 人类活动: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域,长期的人类活动对土地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例如,过度放牧、过度采伐和过度耕种等导致了植被覆盖度下降和土壤的质量下降。
2. 自然因素:黄土高原地区属于半干旱气候带,降水稀少,极易发生水土流失。
另外,高原地形的存在也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程度。
3. 土地利用方式: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以粮食、油料和棉花为主,在土地利用中往往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土地利用方式单一,也容易导致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1. 植被恢复:首先要加强植被恢复工作,增加植被覆盖度,防止水土流失。
实行草、林、果等多种经济林带,不仅可以提供商品林产品,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
2. 土地整治:黄土高原地区自然条件较差,需要加强土壤改良工作。
例如,采用灰化法、胶凝剂等技术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和结构,防止水土流失。
3.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各种水土保持措施,如防风林、沟槽、坎地、塘坝等,强化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减少水土流失。
4. 治理措施的落实: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管理,确保治理措施的有效落实和推行。
加强对水土流失的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黄土高原,这片神奇而又脆弱的土地,承载着几千年的文化与历史,却也深陷水土流失的困境。
这里的土壤,原本是孕育生命的沃土,如今却在风雨的摧残中逐渐消逝。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还有那些治理的措施。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首先得从自然因素说起。
气候干旱,是这里最大的敌人。
说实话,黄土高原的雨水就像是稀有的宝石,来得少,走得快。
秋冬季节,风一吹,土就飞了。
强烈的阳光照射,更是加速了水分的蒸发。
还有,那些不规则的降雨,来得又急又猛,瞬间把土冲走,留下一片狼藉。
想象一下,原本丰饶的土地,现在却是满目疮痍,真让人心疼。
当然,人类活动也是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耕作方式简单粗暴,大片土地被翻耕,土壤失去了保护。
种植单一作物,根系不够深,无法稳住土壤。
再加上放牧过度,牲畜们在地上踩得稀烂,原本的植被被摧毁,土地裸露,风一来,土壤就成了流动的沙。
看着这些曾经的绿洲,如今变得荒芜,真是感慨万千。
接着,咱们说说治理措施。
首先,得进行科学的植被恢复。
恢复草木的生命力,让绿色重新覆盖大地。
种植一些深根植物,不仅能固定土壤,还能改善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
比如说,可以种一些羊草、紫花苜蓿,这些植物根系深,能扎根土壤,帮助稳住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其次,建设水土保持工程,尤其是沟渠和梯田。
沟渠能有效引导雨水,减少径流。
而梯田的修建,可以有效地截留水分,让水分慢慢渗入土壤。
想想看,层层叠叠的梯田,像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既美观又实用。
农民们在这里耕作,心情也会变得愉悦,毕竟看着一片生机勃勃的土地,谁不心动呢?还有,得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告诉他们科学的耕作方式,教他们怎样进行轮作,合理施肥。
农民是土地的主人,只有他们明白水土流失的危害,才能更好地保护这片土地。
通过培训,让他们了解植被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共同守护这片土地。
再者,推广小水利工程,增加灌溉设施。
黄土高原水资源紧缺,合理利用每一滴水,尤为重要。
黄河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

黄河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每年,黄河的水土流失都很严重,黄河水土流失已经是一个不得不重视的问题了。
今天小编就与大家分享黄河水土流失的原因,仅供大家参考!黄河水土流失的原因1、黄土高原地区处在我国第二级阶梯,及由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2、黄土高原还是我国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的边缘区,从而使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或自西南向东北递减.黄土高原南北地跨亚热带、暖温带、温带三个温度带;东西跨半湿、半干旱和干旱等干湿地带,气候的地域差异性和过渡性十分显著.本区位于季风的尾闾区,干旱与半干旱范围大,降水不稳定,干旱、风沙频繁,天然草地与旱作农业生产能力低且不稳定.气候的干旱与降水不稳定、黄土及风沙物质的不稳定相结合,使得本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3、从土地利用形式上看,这里是农业耕作区和畜牧区交错的地区.土地利用受降水波动和历史上农耕、游牧民族交替控制的影响,在农牧交错地带表现为有农有牧、时农时牧的变动,导致土地退化加剧.黄河水土流失的治理1、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县为基本单位,以修建水平梯田和沟坝地等基本农田为突破口,综合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治理水土流失.2、坚持以退耕还林还草为基础,着力建设区域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建设必须以林草建设为重点,抓住蓄水、节水这个关键,走综合治理的路子.一是因地制宜,抓好造林种草.要根据实际,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特别要引导群众发展适销对路的经济林果,让群众得到实惠.二是实施雨水集流工程.采取多种形式,蓄存降水,发展窖灌等节水农业,解决好农村饮水和基本农田的补水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三是合理配置资源,调整农业结构,依靠科技进步,搞好产业开发.促进一批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的形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改变毁林开荒、广种薄收的耕作方式,改变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眼前经济效益的短期行为,加快恢复植被进程,使生态环境尽快向良性转变.3、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突出经济效益,走优质高效之路.大力发展集雨节水灌溉,推广普及旱作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4、坚持把治理开发和预防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制止破坏林草植被的势头,依法保护水土和林草资源,把已建成的烂沙、治水工程管护好、经营好,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最后,从减少江河水患压力出发,整体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按照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全面推进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提高治理规模、质量和效益.实行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工程、生物、耕作措施统筹安排,集中连片治理,发挥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逐步实现水不乱流、泥不出沟,在较短的时期内,使省内河流泥沙含量明显降低.造福本地群众,惠及下游人民.保护黄河环境的措施方法一是要坚决查处保护区内的违法违规行为。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是指因自然环境因素以及人类活动形成的水土资源大量流失。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北部,是一片肥沃的土地,也是我国最大的农业基地之一,但由于近年来种种原因造成了水土流失现象,已经严重到影响到当地的农业生产、环境保护以及城市建设等方面。
首先,当地气候条件不适宜。
黄土高原南北横贯,沿线干旱并加重干旱程度,平均降水量低,无法满足土壤的水分需求,形成水土流失的背景。
其次,缺乏适当的补救措施。
植被破坏、人为挖沟暴沙、滥伐林木等人类活动形式更加加重了水土蜕变的现象。
此外,环境保护不力也是一个原因。
污染、园林建设和资源开发等行为进一步损害土壤结构,加剧水土流失状况。
为了缓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情况,有必要采取适当的措施。
首先,对土地要有正确的开发和保育观念,积极进行护土工程。
其次,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物力,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体系,这将是一个有效的补救措施。
此外,应该加强环境保护,禁止违法开采和滥砍滥伐,建立合理的植被覆盖率,有效减少水土流失。
总而言之,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除了运用技术措施,建立国家完善的法律制度机制,更重要的是加强科学教育,全面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才能真正根除现有问题,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原因 • 黄土的特性 • 降水集中,多暴雨 • 地质构造 • 植被
水土流失的原因—人为原因
• 植被的破坏 •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 不合理的开矿、建设等
原因总结
黄土的特性 自 然 原 因 植被
降水集中 多暴雨
地质构造
黄 土 高 原 水 土 流 失
人 为 原 因
开垦陡坡 毁坏树木 过度放牧 和采樵 滥用土地
收获平台
读“黄土高原位置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填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地理事物名称: 太行山 秦岭 山脉: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
兰州 银 川 省会名称:C__________、D___________。
1.黄土高原的黄土和沟壑纵横的地貌特征的
形成原因分别是( ) A.风力侵蚀、流水沉积 B.风力沉积、流水侵蚀 C.流水沉积、流水侵蚀 D.流水侵蚀、风力沉积
再 见!
功能
工程措施
储水拦沙,改善生产条件, 合理利用水土
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
深耕改土
蓄水保土,发展多种经营
科学施肥
农业技术措施
选育良种 地膜覆盖 轮作套种
蓄水保土,提高肥力, 充分利用光热
在黄土高原地区广泛流传着:“宁种一亩沟,不种 十亩坡”、“打坝如修仓,拦泥如积粮,村有百亩 坝,再旱也不怕”,“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的 歌谣,这是黄土高原地区人民群众对淤地坝地位与作 用的真实评价。
黄土高原在哪?
长城
乌土高原区的范围 105 E
0
110 E
0
40°N
34°N
位于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南起秦岭,北面以长城为界与内 蒙古高原相接,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 分或一部分。
【地理课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及治理

9介于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的山脉是( B ) B太行山
10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因 素是( C ) A冰川侵蚀 B地壳运动 C流水侵蚀 D 风力沉积 11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 C ) A毁林开荒,过度垦殖 B开挖煤矿,毁坏森林
C黄土疏松,多暴雨
D经济落后,伐林为薪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原因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处在各 种地理要素的相互交错地带生态环境脆弱。 (2)黄土高原的土壤质地特殊.黄土 。 孔隙很多,黄土层极易受到流水的侵蚀。 (3)黄土高原地区降水 .多 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 (4)自然灾害频繁. 等时 有发生加剧了水土流失。
2、人为原因
A四合院 B窑洞
( B )
D竹楼
C 骑楼
7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是( D )
1地形破碎 2气候干旱 4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A 1、2 B 2、3 C 3、4
3水土流失严重 D 1、2、3、4
8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环境的有效措 施是 ( A)
A植树种草 耕作业
A秦岭
B 陡坡地建梯田 C 全部发展 D全部发展畜牧业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和 破坏植被
陡坡毁 林开垦
人类 活动 影响
修路 采矿
影响因素
特点
集中夏季,多暴雨,冲刷力强
影响
自 然 因 素
降水
地形 植物 土壤
水 地形过渡带,坡度大,物质不稳定 土 流 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差 失 粉沙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植被破坏(水蚀、风蚀)
人 为 不合理的耕作 制度(轮荒) 因 露天煤矿 开 素
4黄土高原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 地,此地产煤最多的省是 ( D) A黑龙江 B安徽 C河南 D山西 (D ) 5有关黄土高原的叙述,错误的是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危害和治理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危害与治理一、知识讲解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1)自然条件是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人为因素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
重点分析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质疏松的人类活动。
①生活能源短缺,大量砍伐树木用作薪柴。
②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毁林开荒、耕作方式不当、管理粗放。
③开矿、开采石料、修路、建房屋、修水利设施等开发建设不当。
2.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1)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2)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
(3)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通过多年的探索,三大措施相结合,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具体措施如下图所示:二、经典高考试题1.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
图1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完成(1)~(2)题。
图1图2(1)图2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A.水平梯田B.坡式梯田C.隔坡梯田D.反坡梯田(2)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B.修筑难度小C.利于机械化耕作D.便于灌溉施肥解析第(1)题,由图2中等高线的分布可知,图中甲区中坡与坡之间有较为宽阔的平地,对比图1中梯田类型可知,适合修筑隔坡梯田。
第(2)题,黄土高原的最大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在黄土高原地区修筑梯田一定要注意保水保土,反坡梯田的优点就是保水保土效果好。
答案(1)C(2)A2.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
完成下题。
说出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
沙地和旱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应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解析(1)要准确说出该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需准确判断出该区域的名称,还要从位置、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描述一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农林大学2014 - 2015 学年第1 学期考试卷课程名称:资源与环境保护专题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考试方式:开卷论文要求:以“资源利用中的生态或环境问题”为主题,并围绕成因、现状和解决之道三个方面进行展开,字数要求3000字左右,格式参照《生态学报》。
本试卷满分100分;论述时需思路清晰,言之有理;鼓励原创,引用文献需标明出处,谢绝抄袭; 宋体小五,1.5倍行距。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及治理摘要: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脆弱的生态系统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水土保持是该地区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基础。
文章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成因,指出了当前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的多种措施。
关键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又称乌金高原。
位于中国中部偏北。
北纬34°~40°,东经103°~114°。
东西千余公里,南北750千米。
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关中平原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
跨山西省、陕西省北部、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面积约62万平方千米,海拔800~3000米。
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於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 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
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的水土流失总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我国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毁掉耕地100多万亩。
中国水土流失地区主要分布在耕垦历史较久的山区、丘陵和高原地带。
黄土高原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尤为严重。
黄土高原面积约60万km2,其中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到43万km2,是世界上水土流失之最。
黄土高原每年大约流失1cm厚的土层,并且流失的速度比形成的速度快100倍到400 倍。
黄土高原是在240 万年前形成的,大约每100年就沉积1cm。
有专家说过,土壤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按照科学的推算,每形成一厘米厚的土壤需要几万年。
但是,如今黄土高原的土壤流失速度如此之快,给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带来无法估计的损失。
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1.1耕地的影响:由于黄土高原上大量的水土流失,形成了千沟万壑的形状,到处遍布沟壑,并且沟壑的形成速度正在逐年增长。
越来越多的沟壑出现,相应的耕地面积就大量的减少了。
并且原有的耕地也在泥石的冲刷下遭受到严重的毁坏。
耕地面积不断较少,农田的土质遭到影响,进而影响到农业生产。
这给当地的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质量都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失。
1.2河流及下游地区的影响:黄土高原输入黄河泥沙约16亿吨,有4亿吨淤积在下游河道上,致使河床每年抬高8-10厘米。
目前,黄河河床平均高出地面4-6米,其中河南开封市黄河河床则高出市区13米,形成著名的“地上悬河”。
严重威胁下游25万平方公里,1亿多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
正如李鹏总理指出的“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而且大量泥沙在黄河三角洲淤积,每年2-3千米的速度向海洋延伸,进行着轰轰烈烈的填海造陆工程,诞生了新中国最年轻的土地。
1.3生态环境的影响:林草植被的大量破坏,水源涵养能力减弱,土壤“沙化”、“石化”,造成小气候恶化,雨量减少,加剧了干旱的发展和沙尘暴的发生。
特别是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湖泊严重淤积,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表现为地址地震灾害、水旱灾害和气象灾害,土壤侵蚀等自然灾害比较频繁和严重。
黄土高原的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困难。
据历史资料考证,黄土高原曾是塬面广阔,沟壑稀少,植被丰茂的地区。
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活动的加剧,环境渐渐恶化,如植被减少,气候变干,土壤遭到侵蚀。
然而,要把环境恢复到原来状态,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很难做到。
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2.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过渡性位置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黄土高原地区处在我国第二级阶梯,及由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
黄土高原地区还是我国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的边缘区,从而使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或自西南向东北递减。
黄土高原地区南北地跨亚热带、暖温带、温带三个温度带;东西跨半湿、半干旱和干旱等干湿地带,气候的地域差异性和过渡性十分显著。
本区位于季风的尾闾区,干旱与半干旱范围大,降水不稳定,干旱、风沙频繁,天然草地与旱作农业生产能力低且不稳定。
气候的干旱与降水不稳定、黄土及风沙物质的不定相结合,使得本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黄土高原还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沿海向内陆过渡、从湿润向干旱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向牧业过渡的地区。
黄土高原的过渡性位置使得各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
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加剧水土流失。
而且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要想恢复非常困难。
2.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地形黄土高原地貌多为低山和丘陵,地形坡度较大,坡度长,地处干旱与半干旱地带,地面植被覆盖度相对较低,土壤以黄土和黄土块状物质为主,这种土质具有垂直节理,胶结松散,湿陷性强,且多为粉沙质,抗风蚀能力弱,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变率大。
偶发性的暴雨是诱发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与动力。
2.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气候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是因其土质疏松, 坡度较大, 植被稀疏, 夏季又多暴雨等原因。
地面上只要出现水沟, 哪怕是很细小的纹沟, 也会很快加深、扩展, 沟头不断向上延伸, 最后发展成为一二百米深的沟壑。
沟底则不断向下掏深, 沟壁陡立不稳定, 常沿垂直节理崩塌, 使沟体扩大, 最终形成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
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就已经存在。
2.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土壤黄土高原的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左右,六盘山以东到吕梁山西侧,黄土厚度在100米~200米之间,最厚在兰州,达300米以上。
黄土分布的面积和厚度,都居世界之冠。
黄土的粒度成分以粉砂粒(0.05mm~0.005mm)为主,而粉砂粒级中又以粗粉砂占绝对优势,约占总重量的50%以上。
黄土的特性决定了它胶结疏松,孔隙度大,分散率高,土粒在水中极易分散悬浮,土块遇水后,迅速崩解黄土土质疏松,抗蚀力弱以及黄土高原地区偶发性强烈暴雨等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的潜在条件2.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新构造运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地震和间接作用—地壳抬升两种侵蚀基面变化,由于黄土的结构疏松,黄土层垂直节理发育,地震引起的滑塌和崩塌现象普遍。
地壳抬升引起的侵蚀基面变化,以及因此引起的地形能量变化,是新构造运动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方式。
2.6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原因据科学工作者对陕西省的安塞县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研究,发现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占目前总水土流失量的9.6%,而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要占到90.4%。
人类在这一地区长期的滥垦、滥伐使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扰动地表,特别是坡地土层,加剧了水土流失,人为因素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轮荒、露天开矿、建窑洞、修路、修水利等加剧了水土流失②破坏植被:农垦、营造宫殿、伐木烧薪、战争等严重破坏植被。
3 水土流失治理3.1生物措施-恢复植被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坡地上,创造良好的植被,是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关键性措施。
主要方法是封山育林,营造水土保持林和种草。
不同的坡度,不同的土地类型要求采取不同的措施。
一般巧’一2 0’的坡面是耕地的极限坡度,超过2 0’的山坡不宜耕作。
不宜耕作土地应种植牧草,植树造林,也可采取林、灌、草多层截流。
这种措施不是消极地截留,而是通过植物改良土壤,增加地面湿度,改变小气候。
植被不仅能抵御水蚀还能抵抗风蚀,减小风速,减小地面蒸发,从根本上改变生态环境。
合理利用土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1)压缩耕作用地,逐步建立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2)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质量(3)大力开展煤炭开发地区的土地复垦工作在水土流失地区, 为了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防风固沙, 改善生态环境, 增加经济收益所采取的造林种草和封山育林育草等技术措施。
林草措施是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的组成部分。
在一个治理区内,它与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等组成一个有机的综合防治体系。
水土保持林业措施按防护目的分为营造农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和固沙造林等多个林种。
水土保持种草措施, 除了人工种植草本植物之外, 还包括天然草地改良。
3.2工程措施:建设基本农田建设基本农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不仅是解决群众吃饭增收,保证退田还林(草) 的基本条件和物质保证,而且也是提高造林种草效果的主要措施。
首先要加强基本农田的规划和指导,严格规范基本农田及各类土地开发活动;其次要开展坡改梯改造建设淤地坝等基本农田建设,调整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黄土高原在基本农田建设中,实现了指导思想有创新推进建设有标准宣传措施有看点长效管理有机制的四有特色,进而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向着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全力挺进。
3.3工程措施:打坝淤地在黄土侵蚀区,兴建水利工程可以拦泥蓄水,防止侵蚀,具有作用显著、见效快的特点。
修建大小水库,既可削减流量,阻拦泥沙又可发展灌溉,增加农林生产,起到综合效用。
不仅拦蓄泥沙,防止泥沙流入下游河中。
而且坝上泥沙淤积成坝地,土层深厚,土质良好。
3.4小流域综合治理小流域的综合治量与开发,小流域治量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防治的一个单元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它反映了区域水土流失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充分体现了地段性特征。
小流域的治理就是根据某个流域的具体情况按照优化组合的原则,将前述的单项防治水土流失的技术按一定结构进行科学配置,形成流域内的综合系统。
3.5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与开发相结合是涉及到环境与经济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等诸多矛盾的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妥善地处理好治理与开发的关系,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持久地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从治理水土流失步入致富,从贫困走向富裕。
4 总结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正在向中西部转移,由于黄土高原现在仍有41.33 万km2水土流失面积未得到治理, 如按现在的治理进展,也需要近百年的时间, 以致严重制约了该区经济的发展。
黄土高原地区由于气候干旱、环境恶劣、经济落后。
水土流失与其他地区相比,治理难度扳大。
为此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拟采取以县域为单位,分期实施、集中连片、综合配套、渐次推进的治理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