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措施教案

合集下载

331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教案

331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教案

331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教案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黄土高原例【教材分析】有关黄土高原的知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因此可以让学生来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通过该案例,让学生掌握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方法,包括表现(危害)、成因、治理措施。

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可让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探究治理的措施。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

2.了解人地矛盾是造成本区域水土流失的本质。

3.掌握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及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培养学生掌握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方法。

2.通过让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探究治理的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加强学生的环保观念,区域在资源开发(如开采煤矿)、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教学难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2.淤地坝【教具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师:大家先来听一首歌,这是一首原生态的陕北民歌《羊肚子手巾一道道蓝》。

(多媒体播放:陕北歌王贺玉堂《羊肚子手巾一道道蓝》)(板书)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黄土高原例师:这首民歌反映了黄土高原地区什么样的景观特征生: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师:很好,为什么陕北会出现这样的景观生:是流水的侵蚀作用。

师:陕北的地形对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生:略。

师:造成了生态的恶化,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投影:黄土高原)(新授)(板书)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1、黄土高原的概况师:大家读图分析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措施教案

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措施教案

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措施教案第一章:水土流失概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土流失的定义、成因和危害。

2. 培养学生关注水土流失问题的意识。

教学内容:1. 水土流失的定义: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在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作用下,从土地表面向水体或空气中移动的过程。

2. 水土流失的成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土壤类型、气候等;人为因素包括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植被破坏等。

3. 水土流失的危害:土壤资源的损失、土地质量的下降、生态环境的恶化、水资源的减少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水土流失的定义,分析水土流失的成因和危害。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3.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调查,了解当地水土流失的情况。

第二章:水土流失的治理原则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土流失治理的原则和方法。

2.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意识。

教学内容:1. 水土流失治理的原则:综合治理、分区治理、科学治理、可持续治理。

2. 水土流失治理的方法:植被恢复、土地改良、水土保持设施建设、水资源管理。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水土流失治理的原则和方法。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水土流失治理的有效方法。

3.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水土流失治理的实践经验和效果。

第三章:植被恢复与保护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被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关注植被恢复与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植被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作用:植被能够稳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植被能够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植被能够调节气候,保持水资源。

2. 植被恢复与保护的方法:植树造林、种草、封禁沙漠化地区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植被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作用。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植被恢复与保护的有效方法。

3. 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当地植被恢复与保护的工作。

第四章:土地改良与利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地改良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作用。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中图版必修三教案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中图版必修三教案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一、背景中国黄土高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面积约为39万平方千米。

由于此地区的环境特殊,土壤质地较差,且极易受到人为活动的破坏,导致土地流失问题十分严重。

水土流失问题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何治理水土流失问题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环境问题。

本文将介绍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方式。

二、管控措施1. 植树造林植树造林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手段。

通过植树造林,可以提高水土保持的能力,保护土壤,避免水土流失。

同时,植树造林还可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经济效益。

2. 土地利用调整土地利用调整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布局,可以减少土地的裸露程度,防止水土流失。

3. 土地治理工程土地治理工程也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修建水土保持设施、改善耕地、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手段,可以减轻水土流失的程度,保护水资源,提高土地质量。

4. 生态移民生态移民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实行生态移民政策,将居民定居在水土流失区域,开展退耕还林还田行动,可以减轻水土流失的程度,保护生态环境,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5. 加强监管加强监管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加强监测和管控,加强对于未经许可的采矿、采砂等行为的打击,可以缓解水土流失问题,保护土地和环境。

三、治理成果近年来,针对中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采取了植树造林、土地利用调整、土地治理工程、生态移民等手段。

这些措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数据显示,中国黄土高原的退化土地面积逐年递减,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区域经济开始逐渐崛起。

四、总结水土流失问题对于我国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黄土高原的治理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采取一系列科学的措施,才能真正达到控制、缓解土地流失问题的目的。

当然,治理水土流失问题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加强研究和实践,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治理模式,为水土流失问题的治理作出更大的贡献。

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措施教案

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措施教案

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措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土流失的定义、成因和危害。

2. 让学生掌握水土流失的治理原则和常用措施。

3.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水土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水土流失的定义: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风力等自然因素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2. 水土流失的成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土壤、气候等;人为因素包括过度开发、植被破坏、工程建设等。

3. 水土流失的危害:导致土地贫瘠、农作物减产、水源污染、河道淤积等,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

4. 水土流失的治理原则:以防为主,综合治理,科学实施,公众参与。

5. 水土流失的常用措施:包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设施建设、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农业技术改进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和治理措施。

2. 教学难点: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水土流失的定义、成因、危害和治理措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实际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优缺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水土流失治理和措施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2. 案例资料:收集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功案例,供课堂讨论使用。

3.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白板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水土流失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关注。

2. 讲解水土流失的定义、成因和危害,让学生了解水土流失的严重性。

3. 分析水土流失的治理原则和常用措施,引导学生了解治理方法。

4. 案例分析:介绍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功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际应用。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优缺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6. 总结讲解: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内容和案例,思考如何解决水土流失问题。

水土流失教案

水土流失教案

水土流失教案教案标题:水土流失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水土流失的定义、原因和影响。

2. 掌握水土流失防治的方法和措施。

3.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水土流失的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提问学生对水土流失的了解程度,激发他们的思考和积极参与。

知识讲解:1. 讲解水土流失的定义和原因,例如: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因水的冲刷、风的吹蚀等因素而流失的现象,主要原因包括人类活动、自然因素等。

2. 讲解水土流失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例如:导致土壤贫瘠、农田退化、水资源污染等。

案例分析:1. 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水土流失原因和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防治水土流失,例如:植树造林、合理耕种、建设防护措施等。

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水土流失防治方法进行讨论和交流。

2. 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方法,并设计展示方式,向全班呈现他们的解决方案。

展示和总结:1.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案,并就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讨论。

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中。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展示环节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水土流失防治的小论文,评估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和观察能力。

2. 组织学生参与环境保护志愿者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水土流失的现象。

2. 案例分析材料。

3. 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材料。

4. 环境保护相关的书籍、文章或网页资源。

教学延伸:1. 将水土流失与其他环境问题进行关联,例如空气污染、垃圾处理等。

2. 将水土流失教学与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进行跨学科融合,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

教案注意事项:1.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科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和语言表达方式。

3-1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_教案

3-1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_教案
观看课件后的教学设计
初中年级地理学科新授课型
课题
3.1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以黄土高原为例
课时Βιβλιοθήκη 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明确黄土高原的范围,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2.理解自然和人为因素对黄土高原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水土流失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自学、读图等,培养自主性、探究性的能力。
学生观看并识别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子类比法
讲授新课
一、感黄河
教师在黑板上画地图+以图片为主的一段视频,介绍黄土高原的人文状况
学生观看视频和在地图上找出黄土高原的位置
进一步初步的了解黄土高原的人文地理环境
观察法
二、知黄河
教师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并让学生进行名校的角色扮演来整体感知黄土高原
学生按所分的小组进行讨论并请组内成员代表反馈讨论结果
学生通过观看实物演示后能更好的得出治黄河的结论
启发性和探索性教学方法
课堂练习
教师用准备好的练习通过抢答的形式来检验学生掌握情况
学生积极配合
学生能轻松掌握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
通过讲授新课和练习后,最后以《保卫黄河》结束课程
2.通过合作讨论,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思辩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学生保护环境的主人翁责任感、紧迫感。
2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危害。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
教学手段
讲授、合作讨论、探究、启发式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主导
学生活动
预期目标
教学策略和方法
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与生活中最贴近的人物图片(周杰伦、姚明)

2.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地理中图版必修3

2.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地理中图版必修3
3.教师以实际案例为切入点,讲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给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引导学生了解水土流失的成因。
2.详细讲解水土流失的危害,如土地贫瘠、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减少等,使学生认识到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性。
5.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在水土保持方面取得的成功案例,分析其经验与启示,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完成作业,确保内容充实、观点明确。
2.作业中要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提交作业时,注意字迹清晰、格式规范。
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与反馈,以帮助学生提高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的认识,培养其地理学科素养。
1.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及气候条件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章节学习进行巩固。
2.对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及治理原则、措施掌握不足,需要通过案例学习、实践探究等方式加以提高。
3.在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学生可能缺乏实际操作经验,需要教师引导,培养其运用GIS分析问题的能力。
4.学生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缺乏具体的行动意识和实践能力,需要在教学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及治理原则。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在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中的收获。
3.教师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水土保持,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短文,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措施教案

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措施教案

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措施教案教案: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措施
教学目标:
1. 了解水土流失的概念、成因和危害;
2. 掌握水土流失的治理方法和措施;
3.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的意识和行动。

教学内容:
1. 水土流失的概念和成因
2. 水土流失的危害
3. 水土流失的治理方法和措施
教学步骤:
步骤1:引入
通过展示一些水土流失的图片和视频,向学生介绍水土流失的概念和成因。

步骤2:了解水土流失的概念和成因
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了解水土流失的概念和成因,并向全班进行汇报。

步骤3:探究水土流失的危害
让学生自主学习水土流失的危害,并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结果进行展示。

步骤4:了解水土流失的治理方法和措施
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水土流失的治理方法和措施,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步骤5:分组小研究
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水土流失案例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和建议。

步骤6:小组展示和讨论
让每个小组进行展示,并进行全班讨论,讨论如何更好地治理水土流失问题。

步骤7:总结和回顾
教师进行总结,并向学生强调保护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性和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步骤8:课堂作业
布置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措施的综述,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教学评价:
1.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展示;
2. 学生的课堂作业和综述。

拓展延伸:
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水土流失治理项目;
2.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介绍水土流失治理的最新成果和技术;
3. 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反馈】
①黄土具有原因立性和吸湿性
③黄土土质疏
高原地区
L过度放牧和④森林破滥用土地
暴雨
A.①②④
2.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平原地区 旱区、多雨区、
A.新疆地区它生产 下游地区
C.长
3.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
I山区:侵蚀和淤积C.①②③
态恶还有:(
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情
影响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区T效利用 生物措施:种树种草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是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
1、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采取的生物措施主要是恢复植被,这是治理水土流失 的根本措施,生物措施主要包括退耕还草、退耕还林、植树种草等。
2、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采取的工程|措施有在沟谷兴修小型水库、打坝淤地, 在坡面修建水平梯田等。
修建水平梯田可改变坡面水流路线、降低水流速度;促进泥沙就地沉积。
带走了水分和养分(腐殖质、氮、磷、钾),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加剧沟壑发展,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耕地支离破碎,最后只得废耕,还会造成滑 坡等自然灾害;
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土壤蓄水抗旱能力减弱,旱涝灾害加剧。
【思考】2.泥沙带到了哪里?对那里的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淤积江河湖库,(在下游形成地上河);
『工程措施:兴修水库地修建梯田、打坝淤地等
)Y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
B. a
农业生
1=1
i=r
A.
地势低平
B.地势坦荡

千沟万壑
4
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生态、经济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是
D.①②③④
D•波状起伏
说说可采取哪些办法来治理呢?
生:举例
黄土高原地区采取了很多的办法来治理水土流失,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读图P38-39图片让学生感知黄土高原的变化。
【提问】黄土高原地区采取了哪些措施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的治理呢?
四、水土流失的治理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人为原因是主要 的因素,因此治理水土流失,应以人类活动为着眼点,努力控制对黄土高原人为的破坏。 我们可针对这些人为原因来对症下药进行治理。
学科组
高二政史地(地理)
主备人
毕钰
执教人
毕钰
课时
第23课时
课型
复习
时间
2012年
课题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和治理措施
教学
目标
1、通过图文资料,说出水土流失的危害;
2、结合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说出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3、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
设想
重点: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原理。
修建水库、打坝淤地一方面可拦蓄泥沙,防止泥沙流入下游河中;另一方面坝上泥沙 淤积成“坝地”,土层深厚,土质良好,可发展农业生产。
过渡: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过程中,取得显著成绩的措施是进行小流域为单元 的综合治理措施。
3、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
(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什么是小流域。)
1、概念:
小.流域是指相当于坳沟(干沟、平坦谷地)或河沟(支流)的沟道流域,它在黄土高 原上多达百万条以上,遍及整个地区。是黄土高原泥沙产生和输水输沙的源头。
3固沟:在主要沟道打坝建库,拦泥蓄水,支沟分段营造防护林,既能固定沟床,又 可拦截坡面和上游的大量泥沙,从而稳定坡脚。
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是黄土高原在水土保持工作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之一。要注意工 程、生物、农业技术三结合,做到效益互补。
【本课小结】:如何研究一个区域的问题?通过本节课案例的学习,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注意贯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紧密结合的原则。)
下面我们以韭元沟的综合治理为例来学习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治理方针保塬、护坡、固沟”
1保塬:平整土地,增加水流入渗,削减地表径流;营造护田林网,采用喷灌、滴灌 等先进的灌溉技术,节约和充分利用水资源。
2护坡:缓坡修筑水平梯田,发展林果基地;封坡育林育草,达到拦截坡面径流的作 用。
难点:认识水土流失的治理与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方法。
教法学法指导:讲述法、分析类比法
教学程序与策略
(导入):复习上节课所学: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哪些?(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在水土流失这两个方面的因素中,人类社会以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主要是自然 因素所致;进入人类社会以后, 随着生产活动的发展, 人为因素成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例如,陕西省的安塞县是一个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据科学工作者的研究发现,本 区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仅占总水土流失量的9.6%,而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
量,要占到90.4%。
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只要人类控制和改善自己的行为,并采取一定 的措施,水土流失是可以得到控制和治理的。
【设问引发思考】:水土流失对区域发展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又该如何治理水土流失?
三、水土流失的危害(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出主要的危害)
【思考】1水土流失水带走了什么?对当地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加剧洪涝灾情;影响水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
【小结】:
1水土流失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2、水土流失加剧沟壑发展,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3、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4、水土流失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情;
5、 水土流失影响水资源合理和有效的利用。(引导学生看图2-1-9)
过渡: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带来如此大的危害,那应该如何治理呢?请同学们试着
2、为什么从小流域入手?
(小流域的水土流失过程,从泥沙的产生到输水输沙,均在小流域内完成。)
3、小流域治理有哪些优势?
(便于合理安排小流域内的农林牧业用地以有统一管理,可以利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
经验,进行大中流域或以县为单位的大面积治理,推动整个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4、小流域治理时注意哪些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