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动作电位变化图的分析

合集下载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实验报告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实验报告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实验报告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实验报告引言:神经干动作电位(N1)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科学研究中的电生理信号。

它是大脑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时产生的一种特殊电位,能够提供关于感知、认知和运动等神经活动的重要信息。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被试者进行视觉刺激,观察和记录N1的变化,来探讨神经活动与认知过程之间的关系。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单盲、交叉设计,共招募了20名健康成年被试者(10男性,10女性)。

被试者在实验前接受了详细的说明和知情同意,并被告知实验的目的和过程。

实验材料:实验中使用的材料包括:电脑、视觉刺激软件、脑电图(EEG)采集设备、触发器和眼动仪。

实验过程:每位被试者均被要求坐在舒适的座椅上,头部被固定在脑电图采集设备上。

实验开始前,被试者进行了简单的眼动校准。

实验过程中,被试者需要盯着电脑屏幕上的十字标记,同时观看一系列视觉刺激。

这些刺激包括不同颜色和形状的图案,以及一些文字和数字。

每个刺激呈现时间为200毫秒,间隔时间为500毫秒。

数据采集与分析: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脑电图采集设备记录被试者的脑电信号。

同时,我们还使用眼动仪记录被试者的眼动轨迹。

脑电信号和眼动数据被实时传输到计算机上进行存储和分析。

数据分析的主要方法包括:1. 神经干动作电位(N1)的提取:通过对脑电信号进行滤波和平均化,我们可以提取出N1的波形特征。

2. 眼动数据的分析:通过分析眼动数据,我们可以了解被试者在不同刺激条件下的注意力分配和眼球运动情况。

3. 统计分析:通过使用统计学方法,我们可以比较不同刺激条件下的N1幅值和潜伏期,并探讨其与认知过程的关系。

结果与讨论:经过数据分析,我们观察到在不同刺激条件下,被试者的N1幅值和潜伏期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当被试者观看红色图案时,N1幅值较大,潜伏期较短;而在观看蓝色图案时,N1幅值较小,潜伏期较长。

这表明神经活动与颜色刺激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此外,眼动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被试者在观看不同刺激条件下的眼球运动模式也存在差异。

实验8神经干动作电位

实验8神经干动作电位

兴奋性和动作电位的传导。
05 实验结论
CHAPTER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与传导方式
形成机制
神经干动作电位是由多个神经元 兴奋产生的电位变化,通过神经 元之间的电信号传递,最终形成 动作电位。
传导方式
神经干动作电位通过神经元之间 的突触连接传递,通过电信号的 传递,使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 ,最终传导至整个神经干。
学习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实验方法
01
学习如何使用电生理仪器记录神经干动作电位,包 括电极放置、信号放大、滤波等操作。
02
学习如何处理实验数据,包括数据采集、整理、分 析和解释等步骤。
03
了解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操作规范,以保证实 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分析神经干动作电位的特点
01 分析神经干动作电位的波形特征,包括幅度、时 程、阈值等参数。
VS
影响因素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受到多种因素 的影响,包括神经元的直径、髓鞘的完整 性、温度等。这些因素通过影响神经元的 电导性和兴奋性来影响动作电位的传导速 度。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01
刺激强度和频率
实验结果表明,神经干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受到刺激强度和频率的影
响。在一定范围内,刺激强度和频率的增加会使神经元更容易兴奋并产
改进方向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条件下的神经 干动作电位,以及神经干动作电位与其他生 理过程之间的关系,以更全面地了解其形成 机制和传导方式。
谢谢
THANKS
数据处理与分析
对记录的神经干动作电位数据进行处理,如滤波、降噪等。
分析处理后的数据,如测量峰电位、阈电位等参数,并计算神经干的动作 电位传导速度。
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分析可能的原因。

动作电位图形难点解析

动作电位图形难点解析

动作电位图形难点解析
王亮
【期刊名称】《中学生物教学》
【年(卷),期】2015(0)6
【摘要】神经调节中动作电位的产生与传导是近年来高考考查的重点,而对动作
电位变化曲线的分析更是其中的难点。

测量动作电位时,若电流计的两个电极放置的位置不同,则测得的膜电位变化不同,记录到的图形就不同。

动作电位的传导过程中,膜电位变化更是需要多个电流计同时测定。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对膜电位的变化曲线不能完全理解,个别学生上课时似乎明白了动作电位的产生曲线,但对于动作电位传导过程模糊不清。

如何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相关知识,准确、灵活、快捷地找到图形中的突破点?引导学生理解相关图形变化的原理十分重要。

本文通过对动作电位相关图形难点的解析,以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总页数】2页(P55-56)
【关键词】图形变化;动作;解析;个别学生;变化曲线;传导过程;神经调节;电流计
【作者】王亮
【作者单位】浙江省镇海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2.474
【相关文献】
1.“图形的旋转”教学难点解析及教学策略 [J], 施劲松
2.“走进图形世界”难点解析 [J], 吴克
3.利用数学模型分析动作电位图形 [J], 倪建英
4.图形的旋转教学难点解析及教学策略 [J], 李海波
5.“图形的旋转”教学难点解析及教学策略 [J], 施劲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神经干电位实验报告

神经干电位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基本概念和形成机制。

2. 掌握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方法和步骤。

3. 通过实验观察神经干动作电位的特点,包括波形、传导速度和不应期。

4. 分析神经干动作电位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如刺激强度、损伤和药物作用等。

二、实验原理神经干动作电位是神经纤维在受到有效刺激时产生的可传导的电位变化,是神经细胞兴奋的客观标志。

神经干动作电位是由许多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复合而成的,其特征与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有所不同。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对象:青蛙或蟾蜍2. 实验药品和器材:任氏液,2%普鲁卡因,各种带USB接口或插头的连接导线,神经屏蔽盒,蛙板,玻璃分针,粗剪刀,眼科剪,眼科镊,培养皿,烧杯,滴管,蛙毁髓探针,BL-420N系统四、实验方法和步骤1. 制备神经标本:将青蛙或蟾蜍处死,解剖出坐骨神经干,用任氏液浸泡并保持湿润。

2. 安放引导电极:将引导电极固定在神经干上,确保电极与神经干良好接触。

3. 安放刺激电极:将刺激电极固定在神经干上,距离引导电极适当距离。

4. 启动试验系统:连接BL-420N系统,打开软件,设置实验参数。

5. 观察记录:逐渐增加刺激强度,观察并记录神经干动作电位的波形、传导速度和不应期。

6. 分析实验结果:分析不同刺激强度下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变化,以及损伤和药物作用对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1. 神经干动作电位波形:观察到神经干动作电位呈双相波形,第一相为上升支,第二相为下降支。

2. 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逐渐提高。

3. 神经干动作电位不应期:观察到神经干动作电位存在不应期,不应期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缩短。

六、讨论1.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神经干动作电位是由许多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复合而成的,其特征与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有所不同。

2. 刺激强度对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影响: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逐渐提高,不应期缩短。

《生理学》学习难点剖析——谈谈动作电位的学习

《生理学》学习难点剖析——谈谈动作电位的学习

《生理学》学习难点剖析——谈谈动作电位的学习
生理学是医学的重要分支,它涉及有关生命体的功能的研究。

其中,动作电位是生理
学比较复杂的概念,许多学生在学习这一概念时都有困难,今天笔者就就此进行分析。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动作电位是什么。

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内各种物质(如钾离子、
钠离子)在心电活动期间所产生的时空变化,也称为“膜电位”。

由于每一次心电活动都
会产生动作电位,因而它可以被视为一种代表心肌细胞出现活动的电压波。

动作电位的学习,除了要知道动作电位的定义外,还要了解它的性质及其波形规律。

动作电位的性质既可以是正向,也可以是反向。

正向动作电位表示心肌细胞出现正向改变,而反向动作电位则表明心肌细胞出现了反向变化。

此外,动作电位的波形一般由5部分组成,包括P波、QRS波、T波、U波和包括,这些波形反映了心肌细胞在异常活动变化时所产生的电位变化。

学习动作电位时,除了记忆其定义,要弄明白其生成的规律,还要懂得其调节原理。

就其调节原理而言,动作电位的变化状态主要受到细胞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

外源因素有
钾离子的浓度,钠离子的浓度,细胞膜的电容作用等,它们都有可能导致心脏的活动电位
有所改变。

上述问题,都是学习动作电位的基本知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梳理,以这
些知识体系为基础,在实验室实际进行实验,归纳吸收有关知识,在总结及归纳时,将事
实总结并分析出规律性,以便更加深入地理解、掌握动作电位这一概念。

总之,学习动作电位不仅要了解其定义以及形成的规律,更主要的是要懂得其调节原理,才能掌握完整的动作电位概念,融会贯通,真正把这一概念学到手。

神经干动作电位

神经干动作电位

反射时测定和反射弧分析神经干动作电位的测定2013级生命科学3班张柏辉学号:201325010761.实验目的1.观察蛙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基本波形,并了解其产生的基本原理;2.学习测定反射时的方法,了解反射弧的组成;3.了解脊髓反射的功能特性。

2.实验原理(一)反射时测定和反射弧分析反射是指对某一刺激无意识的应答。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从皮肤接受刺激至机体出现反应的时间称为反射时。

反射时是反射通过反射弧所用的时间。

反射弧的任何一部分缺损,原有的反射不再出现。

中枢的兴奋和抑制同时存在又相互影响。

在脊髓反射的中枢之间或高位脑和脊髓对低位脊髓反射中枢均存在抑制作用,这些抑制作用保证了机体活动的协调性。

(二)神经干动作电位的测定神经干在受到有效刺激后可以产生复合动作电位,标志着兴奋的产生。

如果在立体神经干的一端施加刺激,从另一端引导传来的兴奋冲动可以记录出双相动作电位,假如在引导的两个电极之间将神经干麻醉或损坏,阻断其兴奋传导能力,此时可以记录到单相动作电位。

3.实验对象与实验材料(一)材料:虎纹蛙(二)器具:手术剪、手术镊、手术刀、金冠剪、眼科剪、毁髓针、玻璃分针、木质蛙板、固定针、锌铜弓、瓷盘、污物缸、滴管、纱布、粗棉线、滤纸片、支架、蛙嘴夹、小烧杯、秒表、神经屏蔽盒、PowerLab、刺激线、USB线、电脑(三)试剂:任氏液、2%普鲁卡因、0.5%及1%硫酸溶液4.实验方法与步骤(一)反射时与反射弧的测定1. 屈反射取一只虎纹蛙,只毁脑髓制成脊蛙(只毁脑),用蛙嘴夹夹住蛙下颌悬挂在支架上,右后肢最长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2~3mm(<10s),同时开始计时。

当出现屈反射时立即停止计时,并用清水冲洗受刺激皮肤,纱布擦干,重复测屈反射时3次。

同样方法测左后肢最长趾的屈反射时。

2.损毁感受器用手术剪自后肢最长趾基部环切皮肤,后用手术镊剥净长趾上的皮肤,用0.5%硫酸溶液刺激去皮皮肤,并记录侧时结果。

描述神经干动作电位的波形

描述神经干动作电位的波形

描述神经干动作电位的波形
神经干动作电位(NAP)是肌肉收缩过程中发射的独特电位,它表示了特定的神经传导特性。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波形可以用来衡量神经传导的健康状况。

以下是关于神经干动作电位波形的详细介绍:
一、电位的构成
1. 阈点
a. 绝对阈:阈是NAP的入口,它说明了NAP的最小幅度。

2. 峰值
b. 持续时间峰值:峰值是指NAP波形全部波形的最大幅度。

3. 回落:
c. 下降斜率:回落期NAP波形的下降斜率,它表示NAP波形变化的速度。

二、参数的定义
1. 波宽:指波形超过阈点以及持续到峰值所用的时间。

2. 幅度:指阈点之间的电位差异。

三、参数的分析
1. 波宽变化:由于神经传导通路受到内外界刺激的影响,神经干动作电位的波宽可以显著改变。

2. 幅度变化:神经膜电位也可以改变,而且由于肌肉收缩的程度不同,波形的幅度也会有所不同。

四、定量分析
1. 波宽比例:它是指NAP两个波形之间的时间比例,它能反映NAP包络波形各段时间的比例分布。

2. 幅度频率:幅度频率用来衡量NAP波形幅度的分布,它能反映不同参数下NAP
波形的不同特征。

3. 锥度:锥度指的是NAP的回落斜率,它越小表示NAP的反应越慢,反之则越快。

总结
总的来说,神经干动作电位(NAP)是肌肉收缩过程中发射的独特电位,它由阈点、持续时间峰值和回落构成,参数定义有波宽、幅度等;而定量分析可以通过波宽比例、幅度频率和锥度等来衡量NAP波形的信息。

NAP波形分析可以用来衡
量神经传导的健康状况。

对动作电位变化图的分析

对动作电位变化图的分析

对动作电位变化图的分析1 各个阶段变化原因:1.1 膜内外的离子分布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是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基础,这种分布不均匀与钠钾泵的作用密不可分。

钠钾泵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动物各种细胞膜上的特异性蛋白质,这种载体蛋白每分解一个ATP分子,可以将3个Na+送出细胞外,同时将2个K+送入细胞内,从而使细胞内K+浓度高,细胞外Na+浓度高.除了Na+和K+分布不均匀以外,细胞内还存在着大量的带负电的有机大分子物质A—,细胞膜对他们是没有通透性的,同样在细胞膜外也存在着高浓度的Cl-。

总的来看,细胞膜内:K+浓度高,同时存在大量的A—;细胞膜外:Na+浓度高,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Cl—.这种膜内外离子分布的不平衡是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基础。

1.2 静息电位的形成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而对其他离子通透性很小甚至是没有通透性。

这种对K+通透性的实质,是依赖于细胞膜上的漏K+通道来实现的,K+可以通过该通道被动外流,使得膜外的阳离子增多,膜内的阳离子减少,从而造成膜外电位高于膜内电位的状态,当K+的移动达到平衡时,细胞膜内外两侧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电位差,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静息电位,这个过程被称为极化。

1.3动作电位的形成动作电位是膜电位的一次快速变化,随后恢复到静息膜电位状态,包括去极化、反极化和复极化三个连续变化的过程。

受到一定的刺激时,细胞膜上的部分电压门控Na+通道开放,允许Na+流进细胞,膜内电位升高膜外电位降低,当膜内外电位相等时膜外仍为高Na+状态,该过程可称为去极化。

Na+继续内流,膜内电位继续升高,直至Na+内流达到其平衡状态,膜内外两侧形成的电位差就是动作电位的最大值,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反极化。

这两个过程也就是上图中所显示的动作电位的上升相。

当动作电位达到最大值时开放的电压门控Na+通道失活、关闭,而电压门控K+通道开放,少量的K+在细胞内强大的电动势和浓度梯度的作用下迅速外流,使细胞内电位降低,细胞外电位升高,这一变化也就是上图中所显示的动作电位的下降相.这个过程被称为复极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动作电位变化图的分析
1 各个阶段变化原因:
1.1 膜内外的离子分布
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是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基础,这种分布不均匀与钠钾泵的作用密不可分。

钠钾泵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动物各种细胞膜上的特异性蛋白质,这种载体蛋白每分解一个ATP分子,可以将3个Na+送出细胞外,同时将2个K+送入细胞内,从而使细胞内K+浓度高,细胞外Na+浓度高。

除了Na+和K+分布不均匀以外,细胞内还存在着大量的带负电的有机大分子物质A-,细胞膜对他们是没有通透性的,同样在细胞膜外也存在着高浓度的Cl-。

总的来看,细胞膜内:K+浓度高,同时存在大量的A-;细胞膜外:Na+浓度高,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Cl-。

这种膜内外离子分布的不平衡是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基础。

1.2 静息电位的形成
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而对其他离子通透性很小甚至是没有通透性。

这种对K+通透性的实质,是依赖于细胞膜上的漏K+通道来实现的,K+可以通过该通道被动外流,使得膜外的阳离子增多,膜内的阳离子减少,从而造成膜外电位高于膜内电位的状态,当K+的移动达到平衡时,细胞膜内外两侧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电位差,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静息电位,这个过程被称为极化。

1.3动作电位的形成
动作电位是膜电位的一次快速变化,随后恢复到静息膜电位状态,包括去极化、反极化和复极化三个连续变化的过程。

受到一定的刺激时,细胞膜上的部分电压门控Na+通道开放,允许Na+流进细胞,膜内电位升高膜外电位降低,当膜内外电位相等时膜外仍为高Na+状态,该过程可称为去极化。

Na+继续内流,膜内电位继续升高,直至Na+内流达到其平衡状态,膜内外两侧形成的电位差就是动作电位的最大值,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反极化。

这两个过程也就是上图中所显示的动作电位的上升相。

当动作电位达到最大值时开放的电压门控Na+通道失活、关闭,而电压门控K+通道开放,少量的K+在细胞内强大的电动势和浓度梯度的作用下迅速外流,使细胞内电位降低,细胞外电位升高,这一变化也就是上图中所显示的动作电位的下降相。

这个过程被称为复极化。

在完全恢复到静息电位之前,钠钾泵的活动会增强,将进入细胞的Na+排出,将透出细胞的K+重新移入细胞内,恢复最开始的离子浓度梯度,为重建膜的静息电位做好准备。

2 关于该变化过程的几个疑问
2.1 钠钾泵的作用实质是什么?
细胞膜电位变化主要依赖于Na+、K+浓度梯度为基础而形成。

用某些化学试剂(如氰化钠)使钠钾泵中毒失去作用,且神经细胞存在足够的离子浓度梯度,兴奋仍能传导多次。

但每次冲动,钠离子进入细胞内不能泵出去,而钾离子穿出细胞后又不能泵回来。

最后形成细胞内钠离子浓度太高而钾离子浓度太低以致没有足够的钾离子外流来维持静息电位,而只有处于静息电位的细胞膜才具有产生兴奋的能力。

这时除非钠钾泵再开动,否则神经细胞将失去作用。

也就是说若失去了膜内外的离子分布不平衡的状态,神经冲动是不能形成和传导的。

因此,这种依赖于ATP的钠钾泵的活动,实质上是将细胞通过代谢产生的ATP中的能量转变为膜两侧的离子势能,细胞受到刺激后,再将这种离子势能转变为动能——动作电位而传播。

2.2 通过离子通道移动的离子何时会达到平衡?
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上的漏K+通道打开, K+外流既有动力又有阻力。

动力来自于膜内的高浓度的K+,促使K+顺浓度梯度外流;K+的外流使膜外的电位逐渐升高,这种膜外的正电位形成的电场力又会阻止带正电荷的K+继续外流,这就是膜内K+外流的阻力。

当这两种力达到
平衡时,膜对K+的静通透量为零,膜两侧的电位差也就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静息电位。

因此,可以看出如果开始时膜内K+浓度高,所达到的平衡电位的绝对值也就高,反之亦然。

这种电位的平衡与K+关系密切与其他离子几乎无关。

同理,受刺激时,Na+流动的平衡也是受顺浓度梯度的动力和电位差形成的阻力的共同影响。

由于Na+在膜外的浓度高导致这两种力的方向与K+有所不同,浓度梯度引起的动力方向是由膜外向膜内。

Na+的内流使膜内的电位逐渐升高,这种膜内升高的电位形成的电场力又会阻止带正电荷的Na+继续内流,这种电位差形成的阻力方向是由膜内向膜外。

同样是这两种力达到平衡时,膜对Na+的静通透量为零,电压门控Na+通道关闭。

如果开始时膜外Na+浓度高,所达到的平衡电位的绝对值也就高。

这种电位的平衡与Na+关系密切与其他离子几乎无关。

由此我们能看出,当K+的静通透量为零时,仍然是细胞膜内的K+浓度高于细胞膜外;当Na+的静通透量为零时,仍然是细胞膜外的钠离子浓度高于细胞膜内。

其实,产生正常的静息电位所需K+的移出的数量是极小的,大约在每平方厘米的膜上移出约10-12mol的K+即可,这个量对膜两侧原有的K+浓度的影响很小。

引起单个动作电位的离子运动也是很小的。

据推算,在直径为1mm的枪乌贼轴突上,单个动作电位只引起膜内钠离子浓度1/100 000的变化。

2.3 漏K+通道与电压门控性K+通道是同一种通道吗?
这两种通道结构不同,作用的本质上也是不同的。

从作用的对象来看,漏K+通道主要是在形成静息电位时发挥作用,其主要对K+有通透性,对Na+也有通透性,但通透性很小,在形成静息电位时会有少量的Na+从膜外进入膜内。

而电压门控性K+通道是在动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过程中发挥作用,这种通道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的将膜内的K+大量送出细胞,从而能在更短的时间内恢复为静息电位。

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如果动作电位产生以后不能迅速的恢复为静息电位,那么该部位就不能及时在下次刺激来到时再次产生动作电位,显然这是不利于动物体去适应复杂的外界环境。

形成的动作电位要想在瞬间恢复为静息电位,依赖钠钾泵的作用是不够的。

在去极化和反极化的过程中,虽然细胞内Na+增多了,但其量并不是太大,而这时膜内的电位高,K+浓度大,这两个方面的因素都能促进细胞内的K+迅速的流出细胞,因此通过K+快速流出细胞是降低细胞内电位的最有效的途径。

由此可见电压门控性K+通道对于静息电位的恢复乃至整个兴奋的传导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