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核能》教学计划
22.2《核能》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22.2 《核能》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22章第2节《核能》。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核能的概念、核反应的类型以及核能的利用和优点。
具体内容包括:核能的定义、核反应的类型(裂变和聚变)、核电站的工作原理及其优缺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核能的基本概念,掌握核反应的类型,理解核能的利用和优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核能的概念、核反应的类型、核能的利用和优点。
难点:核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核能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核电站的照片,让学生了解核电站的外观和实际应用。
然后提问:“核电站是如何发电的?核能与其它能源相比有什么优势?”引发学生对核能的思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第22.2节内容,了解核能的概念、核反应的类型以及核能的利用和优点。
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内容,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3. 课堂讲解:(1)核能的概念:讲解核能的定义,明确核能是指原子核在裂变或聚变过程中释放的能量。
(2)核反应的类型:讲解裂变和聚变的原理,通过示例方程让学生了解核反应的过程。
(3)核能的利用:介绍核电站的工作原理,强调核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4)核能的优点:分析核能与传统能源相比的优点,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率等。
4. 例题讲解:出示一道有关核能计算的题目,如:“一个核电站每年产生的电能为X亿千瓦时,请问其核反应产生的核能是多少?”通过讲解题目,让学生掌握核能的计算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核能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题目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以巩固所学知识。
22.2核能教案2023-2024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

教案:22.2 核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的初中物理教材,具体章节为第22章第2节“核能”。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核能的概念:通过原子核变化释放的能量。
2. 核裂变与核聚变:两种释放核能的方式。
3. 核反应堆:利用核裂变原理进行能量转换的设备。
4. 核能的利用:核电站和核能应用的实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核能的概念,能区分核裂变与核聚变。
2. 掌握核反应堆的原理和核能的利用。
3. 提高学生对新能源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核裂变与核聚变的区别,核反应堆的工作原理。
2. 教学重点:核能的概念,核能的利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核能发电厂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核能发电的原理。
2. 知识讲解:1) 核能的概念:解释核能是通过原子核变化释放的能量。
2) 核裂变与核聚变:介绍核裂变和核聚变的定义,并通过示意图展示两者的区别。
3) 核反应堆:讲解核反应堆的工作原理,包括链式反应和控制棒的作用。
4) 核能的利用:介绍核电站和核能应用的实例,如核能供暖、核能汽车等。
3. 例题讲解:分析核能反应方程式,解释核能的释放过程。
4. 随堂练习:1) 根据核反应方程式,计算核能的释放量。
2) 讨论核能的优缺点,思考如何安全利用核能。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核能的概念和核能的利用。
六、板书设计1. 核能的概念2. 核裂变与核聚变3. 核反应堆的工作原理4. 核能的利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核裂变与核聚变的区别是什么?2) 核反应堆的工作原理是什么?3) 列举两个核能应用的实例,并说明其优缺点。
2. 作业答案:1) 核裂变是重核分裂成两个较轻的核,释放能量;核聚变是两个轻核合并成一个较重的核,释放能量。
2) 核反应堆通过控制棒调节中子数量,使核裂变反应保持在可控制的范围内。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学设计:第22章第2节核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核能的基本概念,掌握核能的来源、核反应的类型及其应用。
2.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在核反应中的体现,掌握核能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核能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掌握核能的优缺点,了解核能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新课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2.提出问题:核能是什么?它与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能源有何不同?核能有哪些应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核能的基本概念:讲解原子核的结构,核能的定义,以及核裂变和核聚变两种类型的核反应。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核能的基本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4.作业批改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1.教学活动: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强调核能的重要性和安全性。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2.归纳核能的优点和缺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能源观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3.强调核能安全意识,提醒学生在生活中注意核辐射防护。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2.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分析核反应中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体现。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提高他们运用知识解释现象的能力。
3.核能的计算方法:介绍核能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进行讲解。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核能的计算方法,为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4.核能的优缺点:分析核能在发电、医疗等领域的优点,以及核事故、核废料处理等缺点。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22.2核能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22.2 核能一、教学内容1. 核能的定义和分类:核能是指原子核在分裂或者聚合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
根据核反应类型的不同,核能可以分为核裂变和核聚变两种。
2. 核裂变和核聚变的特点:核裂变是指重核分裂成两个较轻的核,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核聚变是指两个轻核聚合成为一个更重的核,同样也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3. 核能的利用:核能可以通过核反应堆进行利用,产生热能,进而转化为电能。
核能发电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利用方式。
4. 核能的优缺点:核能具有高能量密度、清洁、不产生温室气体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安全隐患、核废料处理等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核能的定义、分类和特点,理解核能的利用方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认识到核能的优点和缺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能源安全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核裂变和核聚变过程中能量的释放机制。
2. 教学重点:核能的利用及其优缺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核电站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核能的利用方式及其优点。
2. 讲解:介绍核能的定义、分类和特点,讲解核裂变和核聚变的过程及能量释放机制。
3. 演示: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核反应堆的工作原理,让学生了解核能发电的过程。
4. 讨论:让学生分析核能的优缺点,探讨核能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5. 练习:让学生解答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核能:1. 定义:原子核在分裂或者聚合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
2. 分类:核裂变和核聚变。
3. 特点:高能量密度、清洁、不产生温室气体。
4. 利用:核反应堆、核能发电。
5. 优缺点:优点高能量密度、清洁;缺点安全隐患、核废料处理。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列举出核能的优点和缺点,并说明原因。
答案:优点高能量密度、清洁;缺点安全隐患、核废料处理。
初中物理核能教案

初中物理核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核能的概念,理解核能的产生过程。
2.掌握核裂变和核聚变的特点,区分它们的差异。
3.了解核能的利用和核能发电的原理。
4.认识到核能的优缺点,了解核能发展的前景。
二、教学重难点1.核能的概念和产生过程。
2.核裂变和核聚变的区别。
3.核能的利用和核能发电的原理。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原子的组成。
提出问题:“为什么原子核会发生裂变或聚变?”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1.核能的概念教师讲解核能的定义,即原子核在发生裂变或聚变时释放出的能量。
解释核能的产生过程,即核裂变或核聚变时,原子核内部的粒子重新排列,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2.核裂变和核聚变教师讲解核裂变和核聚变的定义,区分它们的差异。
核裂变是指重核分裂成两个较轻的核,释放出大量的能量;核聚变是指两个轻核合并成一个较重的核,同样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3.核能的利用教师讲解核能的利用,主要包括核裂变和核聚变。
介绍核裂变应用的实例,如核电站、原子弹等;介绍核聚变应用的实例,如氢弹、太阳等。
4.核能发电的原理教师讲解核能发电的原理,即核反应堆中的核裂变产生热能,热能驱动蒸汽轮机旋转,蒸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
四、课堂练习1.判断题:(1)核裂变和核聚变都能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正确)(2)核裂变是指轻核合并成重核的过程。
(错误)(3)核电站是利用核裂变原理发电的。
(正确)2.选择题:(1)下列哪个装置利用了核聚变原理?(A、核电站;B、氢弹;C、太阳能电池;D、原子弹)(答案:B)(2)核能发电过程中,能量转化的顺序是:(A、核能→热能→机械能→电能;B、核能→电能→热能→机械能;C、核能→机械能→热能→电能;D、核能→热能→电能→机械能)(答案:A)五、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核能的概念、核裂变和核聚变的区别、核能的利用和核能发电的原理。
提醒学生关注核能的发展前景,以及核能安全等问题。
九年级下册物理《核能》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一个小型实验,验证质量亏损现象,要求学生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进行分析讨论。
-调查身边核能应用实例,如核电站、核技术产品等,了解其工作原理和优缺点,撰写调查报告。
3.拓展阅读:
-推荐阅读核能相关的科普书籍和文章,让学生了解核能发展的历史、现状及未来趋势。
-观看核能相关的纪录片,了解核能在国际能源领域的地位和影响。
5.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核能的相关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利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核能的实际应用,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3.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感受核能的奥妙,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实践作业要注重实验操作规范,确保实验安全,真实记录实验结果。
4.拓展阅读和思考题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5.小组合作要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完成任务。
4.设计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核能知识点的掌握,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5.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核能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核能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核能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2.使学生认识到核能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他们的国家意识。
(二)讲授新知
1.核能基本概念:讲解核能的定义、来源及特点,通过示意图和动画,使学生形象地理解核反应过程。
2.核反应原理:详细讲解核裂变和核聚变的过程,解释质量亏损和质能方程,引导学生理解能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3.核能应用:介绍核能发电的原理和过程,阐述核电站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初中物理九年级下册18核能教学设计

(1)组织学生参观核电站,让他们亲身感受核能发电的实际情况,增强对核能的认识。
(2)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核能发展的前沿动态。
(3)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了解核能的历史、国内外核能政策等,拓宽知识视野。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题目:
1.解释质量亏损与质能方程的含义。
2.列举核能发电的优点和潜在风险。
3.分析核能事故案例,总结事故原因及防范措施。
4.计算:已知核反应方程,求释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以下知识点:
1.核能的基本概念:原子核结构、核裂变、核聚变等。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核能的基本概念、核能发电原理、质量亏损与质能方程。
2.难点:核裂变与核聚变的区别与联系、核能安全与环保问题、核能发展现状及前景。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核能知识,如通过提问“核能是如何产生的?”“核能发电与传统发电有何不同?”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核能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2.引导学生认识到核能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重要性,增强国家能源安全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明白核能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关注核能可持续发展。
4.通过学习核能事故案例,教育学生珍爱生命,树立安全意识。
5.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了解核能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初中物理九年级《核能》优秀教学设计

核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核能的由来,知道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2.了解原子、原子核的结构。
3.了解核裂变和核聚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关于核能的信息、阅读资料、相互交流,判断核能与我们生活的有关说法是否正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看核能对人类的危害和有利的视频和讲解,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技术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有两面性。
教学重难点了解核聚变、核裂变的过程。
教具选择原子裂变和聚变挂图。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引入1【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世界上的各种能源,并且知道了现在的能源危机,那么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危机呢?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进入物质的内部,跟随我们物理学里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爱因斯坦,去探寻物质内部蕴藏的能量——能源危机与核能。
引入2惊天核爆: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下午三时,我国西部地区新疆罗布泊上空。
中国第一次将原子核裂变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中国人终于迈进了原子核时代。
你知道为什么原子弹的威力这么大吗?你想知道它的原理吗?学习了本节知识后你就会明白了。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1.原子结构【师】同学们前面已经学过了,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那么分子还可以在分吗?【生】可以再分。
分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师】同学们的化学学得不错,原子内的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挤在处于原子中心的构成非常小的原子核中,我们打个比喻,如果原子有我们的操场那么大,那么原子核就像几颗放在操场中央的黄豆那么大。
2.核能【师】但正是这黄豆大小的原子核内却埋藏着一个惊人的秘密。
我们下面就一起去了解一下,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个现象:放射性现象。
科学家们发现铀、钋、镭等元素能够放出射线,这种射线能够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就像光线可以使照相底片感光一样。
那么,放出的射线究竟是什么呢?科学家们在天然放射性现象的研究中,物理学家们尝试用粒子去“轰击”原子核,最初是用α粒子去轰击,后来又用质子、中子去轰击,发现都能引起原子核的变化——核反应,而且发现在某些核反应过程中能释放出大量能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物理《核能》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常识性了解原子和原子核的组成;
2、常识性了解裂变、链式反应、聚变的大致情况和原子弹、氢弹的制造原理及核反应堆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信息、阅读资料、相互交流,判断核能与我们的生活的有关说法是否正确;
2.通过阅读学习相关知识,养成学生关注高新科学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2、启发学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力量的理想;
【教学重点】
了解原子核裂变和链式反应,核聚变的原理及如何利用核能更多的给人类造福;【教学难点】
原子核裂变和链式反应,聚变的原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火柴
【教学过程】
幸存者辐射病广岛被夷为平地
【过渡语】同学们观看刚才的图片时有什么样的感受?原子弹和氢弹为什么会具有这么大的威力呢?因为它们都利用了核能;如何获得核能?核能还用哪些应用呢?学习了本节知识后就能知道答案;
【板书课题】
第二节核能
(一)核能
【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结合下面图片阅读课本并结合相关化学课上的原子结构的知识,回忆原子的结构并自主学习核能的获得途径;
【归纳讲述】原子结构:
质量较大的原子核发生分裂或者质量较小的原子核相互结合,就可能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就是核能又称原子能;
分裂聚合
(二)裂变
【过渡语】核武器的威力究竟有多大?它释放的巨大能量是从哪里来的?核电站是怎样利用核燃料发电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71页-172页裂变部分内容找到答案;
【提出问题】
通过看书知道1 kg铀全部裂变,释放的能量超过2000t煤完全燃烧时释放的能量;用中子轰击铀核,铀核才能发生裂变,放出能量;外界中子停止轰击,裂变也就停止了;怎样才能让裂变继续下去呢?
【Flash展示】
核裂变、链式反应的过程
【动手实验】
用火柴模拟类比链式反应,将火柴搭成如课本图19.2-3所示的结构,点燃第一根火柴后,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用火柴模拟链式反应原子核的裂变
【归纳总结】
用中子轰击铀235原子核,铀核分裂时释放出核能,同时还会产生几个新的中子,这些中子又会轰击其他铀核……于是就导致一系列铀核持续裂变,并释放出大量核能;这就是裂变中的链式反应;
【知识应用】
(1)加以控制的链式反应――核电站
请同学们看下图核电站工作原理图思考:核电站是根据什么原理建造的?它的核心设备是什么?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核反应堆核电站能流图(2)不加以控制的链式反应——原子弹
原子弹结构爆炸时产生的蘑菇云【一分为二】
你能回答核电站和原子弹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吗?
核电站的核心设备是核反应堆;核反应堆的作用就是控制链式反应;如果链式反应不加控制,就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就制成了原子弹;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为了抵制核大国的威胁,于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试(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模拟实验帮助学生理解裂变的链式反应,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看图回答
核电站是利用可控链式反应释放出能量发电,核心设备是核反应堆;核反应堆产生的内能,通过蒸汽轮机做功,带动发电机发电;
所以能量的转化过程是:核能—内能—机械能—电能
学生思考、交流
原子弹的制造原理
如果对裂变的链式反应不加控制,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会引起大量的铀核发生裂变,释放出巨大的核能,发生猛烈的爆炸;原子弹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思考回答:
(三)聚变
【比较认知】
前面的学习知道电能生磁,磁能生电;科学家利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发现,两个较轻的原子核,在超高温下结合成新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出核能的过程叫聚变;有时称为热核反应;【图片展示】
请同学们看下图,它所获得核能的途径是怎样的?
氘核、氚核在超高温下聚合成氦核
【拓展延伸】
核聚变目前无法控制,但可以用来制造氢弹;我国科学家用不到三年的时间研制,于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试验爆炸;氢弹的威力大于原子弹;请同学们观看“中国氢弹爆炸视频”;
【板书设计】
§22.2核能
一、核能
1、定义:一旦使原子核分裂或聚合,就可能释放惊人的能量,这就是核能;
2、获得核能的两种途径:裂变和聚变
二、裂变
1、可控链式反应:核反应堆
2、不可控链式反应:原子弹
三、聚变制造氢弹
【附件1】
【教学反思】
一、教案中的亮点;
1、历史故事视频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由于核能、裂变、聚变、链式反应等概念均涉及到核反应知识,而学生头脑里,这部分知识是一个空白;因此,讲授过程中要贯彻通俗性原则,不宜过深,尽可能采取恰当的比喻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
2、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结合我国在核能领域的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介绍核武器给人类带来的伤害,和核电站的利用,让学生认识到认识到科技可以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利用核能是一面双刃剑;
二、教案中的不足:
1.通过教学发现课堂时间比较紧张;
2.在设计练习题时,题量较小;
【附件2】课堂检测
1.链式反应中,在中发生的是可以控制的,在时发生的是不可控制的;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核能是指原子核发生变化时所释放的能量
B、煤炭、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都是化石能源
C、原子弹和氢弹都是利用核裂变
D、目前核电站获得核能的途径是核聚变
3.为缓解电力紧张的状况,我国多措并举:合理调煤保电、优化利用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新能源,近年来陆续建成了一些核电站;下图为核电站发电流程图,在核电站发电过程中,关于核能的获取途径与能量转化顺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聚变;核能→内能→化学能→电能
B.聚变;核能→内能→机械能→电能
C.裂变;核能→内能→机械能→电能
D.裂变;核能→内能→化学能→电能
4.2011年3月,日本发生了强烈地震并引发了海啸,对福岛核电站造成了很大的
破坏,如图甲所示.
(1)核电站是利用能来发电的,其能量是原子核发生了核(选填“裂变”或“聚变”);
(2)由于一系列的爆炸,使得大量的核燃料外泄,周围的人们处在核污染中.图乙中是核辐射标志的是()
(3)为了给处于高温中的核反应堆外壳降温,消防员通过喷水的方法来有效降温,这是用的方法来改变内能的;
(4)“能源和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要从我做起;下列说法中需要改正的是()
A.尽可能用太阳能热水器代替电热水器
B.养成及时关掉水龙头和人走关灯的习惯
C.用洗脸水冲厕所,将废报纸、空酒瓶等送到废品收购站
D.及时将生活垃圾,废电池装在一起丢入垃圾箱
(5)如果核电站每年需要50t的核燃料,而同等规模火电站每年需要6×106 t的煤炭.6×106 t的煤炭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多少?(煤炭的热值为3×107J /kg).
【答案】
1.核电站原子弹爆炸
2.A
3.C
4.(1)核裂变(2)C (3)热传递(4)D (5)1.8×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