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题练习二十
运动生理学课后思考题-王瑞元、苏全生

运动生理学课后思考题-王瑞元、苏全生思考题运动生理学第一章绪论1、运动生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2、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3、目前运动生理学研究的主要热点有哪些?4、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5、人体生理机能是如何调节的?6、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控制是如何实现的?第二章骨骼肌肌能1、试述骨骼肌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2、试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
3、试述在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是如何传导的。
4、试述神经-肌肉接头处动作电位是如何进行传递的。
5、骨骼肌有几种收缩形式?它们各自有什么生理学特点?6、为什么在最大用力收缩时离心收缩产生的张力比向心收缩大?7、试述绝对力量、相对力量、绝对爆发力和相对爆发力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8、骨骼肌肌纤维类型是如何划分的?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特征是什么?9、从事不同项目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的组成有什么特点?10、运动时不同类型肌纤维是如何被动员的?11、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类型组成有什么影响?12、试述肌电图在体育科研中有何意义。
第三章血液1、试述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2、何为内环境?试述血液对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作用意义。
3、试述血液在维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4、何谓红细胞流变性?影响因素有哪些?试述运动对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
5、试述长期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6、如何应用红血蛋白指标指导科学训练?第四章循环机能1、比较心肌和骨骼肌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的异同。
2、分析从身体立体到卧位后心输出量和动脉血压的变化及其调节过程。
3、试述心动周期过程中,左心室内压力、容积改变和瓣膜开闭情况。
4、试述动力性运动和静力性运动时心输出量和动脉血压的变化情况。
5、如何评价运动心脏的结构、功能改变?6、反应心血管机能状态的指标有哪些?第五章呼吸机能1、呼吸是由那三个环节组成?各个环节的主要作用是什么?2、呼吸形式有几种?运动过程中如何随技术动作的变化而改变呼吸形式?3、胸内压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生理意义?4、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深漫的呼吸(尤其注重深呼吸)比浅快的呼吸效果要好?5、试述肺通气的技能指标测定意义和评定方法。
2020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课后参考答案课本第2页做一做答案练习一答案第5页做一做答案4是24的因数,24是4的倍数。
13是26的因数,26是13的倍数。
25是75的因数,75是25的倍数。
9是81的因数,81是9的倍数。
练习二答案1、36的因数:1,2,3,4,6,9,12,18,36。
60的因数:1,2,3,4,5,6,10,12,15,20,30,60。
2、(1)10的因数:1,2,5,10。
17的因数:1,17。
28的因数:1,2,4,7,14,28。
32的因数:1,2,4,8,16,32。
48的因数:1,2,3,4,6,8,12,16,24,48。
(2)(答案不唯一)4的倍数:4,8,12,16,20。
7的倍数:7,14,21,28,35。
10的倍数:10,20,30,40,50。
6的倍数:6,12,18,24,30。
9的倍数:9,18,27,36,45。
3、把5,35,10,55,60,100这6颗星星涂上黄色。
4、15的因数有1,3,5,15。
15是1,3,5,15的倍数。
5、(1)√(2)×(3)√(4)×6、1247、(1)18(2)1(3)428、这个数可能是3,6,21,42。
思考题14和21的和是7的倍数;18和27的和是9的倍数。
发现:两个数分别是一个数的倍数,这两个数的和也是这个数的倍数。
第9页做一做答案2的倍数有24,90,106,60,130,280,6018,8100。
5的倍数有35,90,15,60,75,130,280,8100。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90,60,130,280,8100。
发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的个位一定是0。
第10页做一做答案3的倍数有24,96。
在24后面可放卡片:0,3,6,9。
在58后面可放卡片:2,5,8。
在46后面可放卡片:2,5,8。
在96后面可放卡片:0,3,6,9。
练习三答案1、奇数有33,355,123,881,8089,565,677。
体积计算(优秀)

体积计算(优秀)体积计算篇一探究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等教学活动过程,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2、在图形的变换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发展其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体验转化及极限的初步思想。
探究重难点:使学生知道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推导。
教具、学具准备:长方体、圆柱形容器若干个;学生准备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用学具。
探究过程:一、激疑引入1、出示装了水的圆柱容器。
⑴启发下思考: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状?你能用以前学过的办法求出这些水的体积吗?⑵讨论后汇报:把它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
⑶操作中体验:组织学生分组操作,倒水、测量、计算。
2、出示橡皮泥捏成的圆柱。
提问:你有办法求出这个圆柱形橡皮泥的体积吗?二、探究新知1、回顾旧知,帮助迁移。
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是怎样把圆转化成已学的图形,来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
2、小组合作,实践迁移。
⑴启发:现在该怎样来计算圆柱的体积呢?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⑵操作:学生操作学具,进行拼组。
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⑷汇报: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⑸概括:试着让学生根据圆柱与近似长方体的关系,推导公式: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sh3、运用新知,尝试解答例题。
⑴尝试:学生理解题意后,自己尝试解答。
⑵展示:将学生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展示于平台上。
①50×2.1=105(立方厘米)②2.1米=210厘米 50×210=10500(平方厘米)③2.1米=210厘米 50×210=10500(平方厘米)⑶辨析:解答是完全正确的?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必须先统一单位后再计算及计算体积应用体积单位。
2014年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下册数学课后练习解答过程、参考答案及解析(第8单元克和千克 练习二十)

2014年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下册数学课后练习题解答过程、参考答案及解析第8单元克和千克练习二十(第105页)1. 说出下面的物体各有多重。
(第105页)【答案】固体胶25克;哑铃3千克;蛋黄派360克;大米10千克【解析】千克是国际单位制中量度质量的基本单位,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基本单位之一。
用符号表示为kg。
克是质量单位,符号g。
1千克=1000克(1kg=1000g)2. 计量下面的物体有多重,用哪个单位合适?圈一圈。
(第105页)【答案】克;千克;克;千克3. 下面的物品有多重?填一填。
(第105页)【答案】600;2;304. 调查下面物品的轻重,把数据填在表里。
(第105页)【答案】答案不唯一。
苹果:140克;香皂:120克;鸡精:454克;面粉:25千克【解析】图中所给物品都是生活中比较常见、常用的。
如苹果是常吃的水果,面粉是我们的主食,香皂是洗手时用的,鸡精是烹饪时用的。
其实,数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生活中,要做一个细心的人,从生活中去学习数学,同时,又要善于把数学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第106页)5. 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连一连。
【答案】玉米:400g;书包:3kg;牙刷:20g;猪:100kg6. 在○里填上“>”“<”或“=”。
【答案】=;>;<;<7. 他们说得对吗?试一试。
【答案】不对。
因为一个人的体重(即质量)是人本身的属性,而且是一个基本属性,与测量时“双脚使劲”或“单脚站”没有关系。
建议实际体验一下。
8.下面这些物品,怎样放才能使天平处于下面的两种状态?【答案】(答案不唯一)左边天平左低右高,说明左边的物品比右边的物品重,如左边放面粉,右边放洗洁精;右边天平左右平衡,说明左边的物品和右边的物品一样重,如左边放面粉,右边放瓜。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解答时,左边或右边不一定只放一件物品,可以放多件物品。
数学复习提高数学思维的思考题与习题

数学复习提高数学思维的思考题与习题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思考题与习题。
这些问题旨在提高我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数学复习中常见的思考题与习题,并提供详细的解答与解析。
一、代数思考题与习题1. 设a、b、c为非零实数,且满足方程组{{a + b + c = 0}, {a^2 + b^2 + c^2 = 6}, {a^3 + b^3 + c^3 = 6}},求a^4 + b^4 + c^4的值。
解答:将方程组中的三个等式进行变形,可得{{a + b + c = 0}, {a^2 + b^2 + c^2 = 6}, {a^3 + b^3 + c^3 = 3abc}}。
由于a、b、c为非零实数,所以可知abc ≠ 0。
根据等式a^3 + b^3 + c^3 = 3abc,可得a^4 + b^4 +c^4 = (a + b + c)(a^3 + b^3 + c^3) - (a^2b + ab^2 + b^2c + bc^2 + c^2a +ca^2) = 6 - (a^2b + ab^2 + b^2c + bc^2 + c^2a + ca^2)。
而根据(a + b +c)^2 = a^2 + b^2 + c^2 + 2(ab + ac + bc),可得ab + ac + bc = -3。
将其代入上式,得到a^4 + b^4 + c^4 = 6 - (-3) = 9。
2. 已知三角函数f(x) = sin^4(x) - cos^4(x),求f(x)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答:根据三角函数的性质,sin^2(x) + cos^2(x) = 1。
将此式代入f(x) = sin^4(x) - cos^4(x),可得f(x) = (sin^2(x) - cos^2(x))(sin^2(x) +cos^2(x)) = -2cos^2(x)。
由于-1 ≤ cos(x) ≤ 1,所以-2 ≤ f(x) ≤ 0。
一年级下册数学思考题变式

一年级下册数学思考题变式一年级下册数学思考题一、配第一单元减法1 、把13、10、9、6填在合适的里,每个数只用一次。
- = -或 - = -答案:13-10=9-6或13-9=10-6 方法策略:尝试2 、想一想,算一算,填一填。
□ +△=15△ -1=7○+□=12△=()□=()○=()答案:先算△=8,再算□=7,最后算○=53 、明明和军军有同样多的铅笔,都是十几枝,明明用掉8枝,军军用掉7枝后,谁剩下的铅笔多?多几枝?答案:军军剩得多,多1只。
策略方法:可以举例,也可以想减法的变化规律:同样多的铅笔,减得越多,剩得越少。
4 、△+○+□=15 ○+□=8 △+□=7△=()□=()○=()答案:△=7 □=0 ○=8 策略方法:整体代入法5 、小明做一道数学题,本来应该减去3,他看成减去8,结果等于4,正确的得数应该是()。
答案:9 策略方法:先算() -8=4,再算12-3=9 或者想多减了5,所以结果要加5。
6 、小华今年6岁,哥哥今年11岁。
今年哥哥比小华大多少岁?5年后,哥哥比小华大多少岁? 5年后,哥哥和弟弟一共多少岁?答案:年龄差5岁。
年龄和27岁。
说明:年龄差是不变的,年龄和两人同时变大,要增加2个5岁。
7 、下面的最大填几?13- >8 12- >6答案:4,5 策略方法:先列举所有答案,再找出最大。
8、下面的最小填几?14- <7 15- <9答案:8、7 策略方法:先列举所有答案,再找出最小。
9 、小明种了3盆花,一共开了15朵,送给小芳1盆,剩下的2盆花,最多是()朵,最少是()朵。
答案:12、810、小红套2个圈得了17分,她套中的可能是()分和()分。
小明套中两次,最多可以得()分。
答案:9、8 20说明:套圈套中两次,最多可以两个10分。
11、小兔和小猪一共12只,小兔最少有()只,最多有()只。
答案:4、91 2 、(1) 13名同学排成一队做游戏,从前往后数,小华排在第9个。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集体备课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主备老师:江春玉参与研讨老师:彭玉英、郭乃娟、何思欣、张倩、谢春兰、王桥英二年级数学(下)第八单元集体备课教案(1)主备老师:江春玉参与研讨老师:彭玉英、郭乃娟、何思欣、张倩、谢春兰、王桥英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拿出一本数学书和一支铅笔。
师:哪个重些?让学生分别掂一掂,然后说说自己的感觉。
得出结论:物体有轻重。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科书P100主题图。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识。
1.认识“克”。
(1)根据生活经验,估1克的物品。
提问:你知道1克大约有多重吗?在课前自己准备的物品中找一找,掂一掂。
小组探讨,感知物品质量,对物品的轻重有初步认知。
(2)利用天平,验证1克有多重。
思考:要知道物品的质量可以看物品包装上的标注,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我们怎么确定它到底是不是1克呢?师:老师带来了一个天平和一个便携式厨房秤(精确到克的电子秤)。
首先,我们一起来认识称量较轻物品时用的天平。
课件出示天平,介绍天平的基本构件。
每个天平有两个托盘,左边放物品,右边放砝码。
这盒砝码中,1克的砝码是最轻的,100克是最重的,在砝码上会标注砝码有多重(展示标注给学生观察)。
所以这个天平只能称量较轻的物品。
在天平的正中央有一个刻度盘,当指针指向“0”的时候表示天平平衡,这时候的物品就和所放的砝码的重量一样重。
师:哪个小组先来试一试,利用天平验证所找的物品是不是正好重1克?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注意观察指导,及时板书具有代表性的物品质量。
(3)明确1克的概念,直观感知1克的重量。
师:1枚1角的硬币大约重2克。
1枚1元的硬币大约重6克。
1枚2分的硬币大约重1克。
(出示准备的2分硬币)请大家掂一掂自己小组确定的重1克的物品,感受1克有多重。
让学生充分地掂量,借此加强学生对1克的体验和感受。
师:大家都感受了1克有多重,那“克”一般是什么样的物品的质量单位呢?(4)知识应用。
2015年数学新人教版二下第8,9,10单元教案

单元教学难点:估计物体的质量。
单元课时安排:
克和千克……………………………………………………3课时左右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单元主备人:总第课时
动态栏
第一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100~103页例1、例2和“做一做”,练习二十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的?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称再付钱)
通过用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可以用什么单位呢?
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做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
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5)掂一掂:你们感受1千克有多重吗?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能做到吗?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103页“做一做”。
2、课本第103页“你知道吗?”
3、练习二十第1、2、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练习二十第4题。
回家调查,填在书上。
四、全课总结。
2、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运用克和千克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教学准备:
4、那谁能用上“因为~~~所以~~~那么~~~”来完整地陈述你的推理和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题练习二十
1. 一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是5:4,已知宽比长短2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2. 把棱长1米的正方体截成棱长1分米的小正方体,至多可截成( )个。
3.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是30度,另一个锐角是( )
4. 一个圆切割拼合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是( );拼成长方形周长与原来圆的周长比是( )。
5. 甲乙两袋大米的重量相等,如果从乙袋倒51入甲袋后,则甲袋与乙袋的重量比是( )。
6. 四个自然数的和是23,它们的积是360,这四个自然数分别是( )。
7. 一个圆的半径与一个正方形的边长相
等,圆的面积与正方形面积和是37.26平方厘米,圆的周长是( )厘米。
8. 商店运来苹果200千克,是雪梨的54,而香蕉比雪梨多41。
运来香蕉多少千克?
9. 甲乙两个仓库存大米,甲仓比乙仓多80吨。
如果从甲仓运20%给乙仓,这时乙仓有粮食280吨。
原来甲仓有粮食多少吨?
10. 从甲地到乙地,货车先出发120千米后小车才出发,当小车到达B 地时,货车离B 地还有全程的121,已知货车速度是小车的32。
A 、B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