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测试第二章 线性时不变系统
测试技术基础答案 第二章 测试装置的基本特性

第二章 测试装置的基本特性一、知识要点及要求(1)了解测试装置的基本要求,掌握线性系统的主要性质;(2)掌握测试装置的静态特性,如线性度、灵敏度、回程误差和漂移等;(3)掌握测试装置的动态特性,如传递函数、频率响应函数、单位脉冲响应函数; (4)掌握一、二阶测试装置的动态特性及其测试。
二、重点内容及难点(一) 测试装置的基本要求1、测试装置又称为测试系统,既可指众多环节组成的复杂测试装置,也可指测试装置中的各组成环节。
2、测试装置的基本要求:(1)线性的,即输出与输入成线性关系。
但实际测试装置只能在一定工作范围和一定误差允许范围内满足该要求。
(2)定常的(时不变的),即系统的传输特性是不随时间变化的。
但工程实际中,常把一些时变的线性系统当作时不变的线性系统。
3、线性系统的主要性质 (1)叠加原理:若)()()()(2211t y t x t y t x −→−−→−,则)()()()(2121t y t y t x t x ±−→−±(2)频率保持性:若输入为某一频率的简谐信号,则系统的稳态输出也是同频率的简谐信号。
*符合叠加原理和频率保持性,在测试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为,在第一章中已经指出,信号的频域函数实际上是用信号的各频率成分的叠加来描述的。
所以,根据叠加原理和频率保持性这两个性质,在研究复杂输入信号所引起的输出时,就可以转换到频域中去研究。
(二)不失真测试的条件 1、静态不失真条件在静态测量时,理想的定常线性系统Sx x a b y ==0,S 为灵敏度。
2、动态不失真条件在动态测量时,理想的定常线性系统)()(00t t x A t y -=,A 0为灵敏度,t 0为时间延迟。
(三)测试装置的静态特性静态特性:就是在静态测量时描述实际测试装置与理想定常线性系统的接近程度。
(1)线性度:指测试装置输出与输入之间保持线性比例关系的程度。
(2)灵敏度:指测试装置输出与输入之间的比例因子,即测试装置对输入量变化的反应能力。
包装测试技术 教材

包装测试技术教材
包装测试技术是一门研究包装材料、包装容器和包装件性能测试与分析的科学技术。
包装测试技术在优化包装设计、提高包装质量以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一份可能的包装测试技术教材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包装材料性能测试
第三章:包装容器性能测试
第四章:缓冲包装材料性能测试
第五章:运输包装件性能测试
第六章:包装试验研制法
在每个章节中,可以包含以下内容:
1. 包装材料的定量、厚度、白度等一般性能测试。
2. 薄膜的外观质量、宽度、厚度、拉伸性能、表面张力、摩擦系数、热封性、镀铝层厚度及附着力、热收缩率等质量检测。
3. 纸张的厚度、定量、含水量、尘埃度、平滑度、耐撕裂度、白度、抗张强度、耐破度等性能检测。
4. 铝箔的常规检测。
此外,每个章节还可以介绍相关的理论、方法和测试仪器,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和案例分析。
这样的教材既可供大专院校包装工程专业包装测试技术课程作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包装、食品、轻工、外贸的科研人员、设计人员、质量检测人员及高等院校其他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第二章 线性系统分析

也就是说,理想的线性时不变系统 , 其输出 是输入的单调、线性比例函数。在这种关系上所 确定的测试系统的传输特性称为静态特性。
定度曲线:表示静态特性方程的图形称为测试系统 的定度曲线(特性曲线、校准曲线、标定曲线、定 标曲线)。 定度曲线是以输入x作为自变量,对应输出y作为因 变量,在直角坐标系中绘出的图形。
第二章 线性系统分析
测试系统与线性系统 线性系统分析基础 测试系统的传输特性 系统的噪声干扰与抑制
一、测试系统与线性系统
测试系统是指由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 信号处理电路、记录显示设备组成并具有获取 某种信息之功能的整体。
对象 传感器 变换装置
记录 显示 装置 处理 装置
测试系统基本要求 测试系统的输出信号能够真实地反映被测物理量 (输入信号)的变化过程,不使信号发生畸变,即 实现不失真测试。
系统分析的三类问题: 1)当输入、输出是可测量的(已知),则可推断系统的传输特性。 (系统辨识) 2)当系统特性已知,输出可测量,则可推断导致该输出的输 入量。(反求) 3)如果输入和系统特性已知,则可以推断和估计系统的输出 量。(预测)
2、系统特性的描述: 系统特性的描述通常可用下列微分方程表达:
测量系统的静态特性有灵敏度、非线性度和回程误差。
1、灵敏度
若系统的输入x有一增量△x,引起输出y发生相 应变化△y时,则定义灵敏度S为: S=△y/△x
当系统的输出和输入具 有同一量纲时,则灵敏 度是一个无量纲的数。 常用“增益”或“放大 倍数”来替代灵敏度。
线性系统的灵敏度为常数,特性曲线是一条直线。 非线性系统的特性曲线是一条曲线,其灵敏度随 输入量的变化而变化。通常用一条参考直线代替 实际特性曲线(拟合直线),拟合直线的斜率作 b0 y 为测试系统的平均灵敏度。 s a0 x 灵敏度反映了测试系统对输入量变化反应的能力, 灵敏度愈高,测量范围往往愈小,稳定性愈差。 (合理选取) 当测试系统由多个相互独立的环节构成时,其总 灵敏度等于各环节灵敏度的乘积。 S=S1×S2×S3
线性时不变系统实验报告

实验二:线性时不变系统一、 实验目的1. 掌握线性时不变系统的特性;2. 学会验证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性质二、 实验仪器1. ZH5004”信号与系统”实验箱2. 20MHz 示波器三、 实验原理 齐次性若激励f(t)产生的响应为y(t),则激励Af(t)产生的响应即为Ay(t),此性质即为齐次性。
其中A 为任意常数。
f(t)系统y(t),Af(t)系统Ay(t)叠加性若激励f1(t)与f2(t)产生的响应分别为y1(t), y2(t),则激励f1(t)+f2(t)产生的应即为y1(t)+y2(t),此性质称为叠加性。
线性若激励f1(t)与f2(t)产生的响应分别为y1(t), y2(t),则激励A1f1(t)+A2f2(t)产的响应即为A1y1(t)+A2y2(t),此性质称为线性。
时不变性若激励f(t)产生的响应为y(t),则激励f(t-t0)产生的响应即为y(t-t0),此性质称为 不变性,也称定常性或延迟性。
它说明,当激励f(t)延迟时间t0时,其响应y(t)也延迟时间t0,且波形不变。
微分性若激励f(t)产生的响应为y(t),则激励f'(t)产生的响应即y’(t),为此性质即为微分性。
积分性若激励f(t)产生的响应为y(t),则激励f(t)的积分产生的响应即为y(t)的积分。
此性质称为积分性。
因果系统是指在0t t =时刻的响应只与0t t ≤时刻的激励有关的系统,即如果输入信号满足条件()0,0t t t x <=,则输出信号满足条件()0,0t t t y <=,这里假定系统是零起始状态。
否则系统是非因果系统。
所有的即时系统都是因果系统。
信号的因果性:如果一个信号()t f 满足条件()0,0<=t t f ,则信号()t f 称为因果信号。
因果信号一般表示为()()t u t f 的形式。
四、实验步骤1.叠加性与均匀性观察(1)按1.3节设置信号产生模块为模式3.(11)(2)按1.3节用按键1使对应的“信号A组”的输出1-x^信号(信号A组的信号输出指示灯为001011):(3)按1.3节用按键2使对应的“信号B组”产生正负锯齿脉冲串信号(信号B组的信号输出指示灯为010100):(4)用短路线将模拟信号A B组的输出信号同时送入ZH5004的“线性时不变系统”的两个单元,分别记录观察所得到的系统响应:(5)将上述响应通过示波器进行相加观察响应相加之后的合成响应(6)将模拟信号A B组的输出信号分别送入加ZH5004的“基本运算单元”的加法器,将相加之后的信号送入ZH5004的“线性时不变系统”单元,记录观察所得到的系统响应:(7)比较三·四两步所得到结果,并对之进行分析:2.时不变特性观察(1)按1.3节设置信号产生模块为模式2.(10)(2)通过信号选择键1,使对应的“信号A组”输出间隔正负脉冲信号(信号A组的信号输出指示灯为001001):(3)将模拟A组的输出信号加到ZH5004的“线性时不变系统”单元,记录观察所得到的系统响应。
测试技术 第二章 测试装置的基本特性

四、分辨力
定义: 定义 引起测量装置输出值产生一个可察觉变化的 最小输入量(被测量) 最小输入量(被测量)变化值称为分辨力 表征测量系统的分辨能力 说明: 说明 1、分辨力 --- 是绝对数值,如 0.01mm,0.1g,10ms,…… 、 是绝对数值, , , , 2、分辨率 --- 是相对数值: 、 是相对数值: 能检测的最小被测量的 变换量相对于 满量程的 百分数, 百分数,如: 0.1%, 0.02%
y
(a) 端点连线法 端点连线法: 算法: 检测系统输入输出曲线的两端点连线 算法: 特点: 简单、方便,偏差大, 特点: 简单、方便,偏差大,与测量值有关 (b) 最小二乘法 最小二乘法: 算法: 计算: 算法: 计算:有n个测量数据 (x1,y1), (x2,y2), … , (xn,yn), (n>2) 个测量数据: 个测量数据 , 残差: 残差平方和最小: 残差:∆i = yi – (a + b xi) 残差平方和最小:∑∆2i=min
线性 y 线性 y 非线性y
x
x
x
非线性原因: 非线性原因
外界干扰 温 度 湿 度 压 力 冲 击 振 动 电 磁 场 场
输入 x
检测系统
输入 y = f(x)
摩 擦
间 隙
松 动
迟 蠕 滞 变
变 老 形 化
误差因素
严格的说,很多测试装置是时变的 因为不稳定因素的存 严格的说 很多测试装置是时变的(因为不稳定因素的存 很多测试装置是时变的 但在工程上认为大多数测试装置是时不变线性系统 在),但在工程上认为大多数测试装置是时不变线性系统 但在工程上认为大多数测试装置是 (定常线性系统 该类测试装置的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可 定常线性系统).该类测试装置的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可 定常线性系统 用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来描述. 用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来描述
包装动力学与流变学基本概念汇总

2、对于变形体,当外力作用于作用点的瞬间,处于作 用点的质点,其运动状态的改变需要时间。 ∵它的位置相对于邻近质点发生了变化,分子间产生了 作用力才使邻近质点受力,再经历一段时间过程才会发 生运动状态的改变。 ∴变形体的受力运动改变有一个时间序列问题:变形体 的运动状态的改变需要时间。 包装材料多是弹塑性材料,应重视作用力的时间效应。
二、塑性
1、塑性——固体在其弹性极限内对外力有弹性表现,但一 旦超过该界限就会发生流动,造成永久变形或破坏,该现 象是与液体流动不相 同的,这种性质称为塑性。 2、永久变形——当加载超过弹性极限进入曲线段,卸载时 并不沿原路线返回,全部去除载荷后仍残留变形,这种变 形随时间延长有少量消除(该部分称为弹性后效),但绝 大部分永远不会恢复,称为永久变形。 塑性发生在弹性极限和强度极限两点间的曲线段上, 这个范围的大小与永久变形的大小很重要。 塑变区宽的材料,其塑性变形与载荷关系曲线可视为 F 矩形,其对能量的吸收效率高。
V E
拉伸时,体积增大;压缩时,体积减小。必然有:γ<0.5 橡胶、石蜡在受拉时体积几乎无变化,故其γ接近极限值0.5;软木、 泡沫材料的γ值几乎等于0;混凝土的γ值约为0.1。
3、应变能
材料在压力F作用下发生变形x,力-变形曲线下的面 积表征了压力F所作的功W,当转化为应力-应变曲线 时,曲线下的面积表征了该材料的应变能e,即单位 体积材料在变形过程中所吸收的能量。
一、弹性
1、弹性——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当去掉外力时能恢 复其原有状态的性质。 2、弹性(恢复)力——外力作用下,物体内部产生阻止 变形、力图恢复原有状态的力(内部应力),而去掉外 力时随状态的恢复其内部应力也随之消失,这种内部应 力就是弹性(恢复)力。 3、弹性极限——去掉外力时材料能完全恢复其原有状态 的应变极限。 在弹性极限内,应力与应变成线性关系,且弹性能使 其保持原有平衡位置。 对于受往复作用力的缓冲材料来说,弹性极限是个最 重要的性质。
线性时不变系统

信号与系统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线性时不变系统姓名:姚敏学号:110404212班级:通信(2)班时间:2013.5.17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电光系一、 实验目的1、 掌握线性时不变系统的特性;2、 学会验证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性质。
二、实验基本原理线性时不变系统具有如下的一些基本特性。
1.线性特性(包含叠加性与均匀性)对于给定的系统,11()()x t t 、y 和22()()x t t 、y 分别代表两对激励与响应。
对于叠加性:当11()()x t y t −−→,22()()x t y t −−→则1212()()()()x t x t y t y t +−−→+图2.1对于均匀性:当()()x t y t −−→, 则()()kx t ky t −−→,0k ≠图2.2综合以上,则当激励是1122()()k x t k x t ⋅+⋅时,则对应的响应为1122()()k y t k y t ⋅+⋅。
对于线性时不变系统,如果起始状态为零,则系统满足叠加性与均匀性(线性性)。
2.时不变特性对于时不变系统, 当11()()x t t −−→y ,则1010()()x t t t t -−−→-y图2.3 3. 微分特性对于线性时不变系统,当()()x t t −−→y 则()()dx t dy t dt dt−−→图2.44. 因果性因果系统是指系统在时刻0t 的响应只与0t t =和0t t <时刻的输入有关。
也就是说,激励是产生响应的原因,响应是激励引起的后果,这种特性称为因果性。
通常由电阻器、电感线圈、电容器构成的实际物理系统都是因果系统。
三、实验内容及结果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输入输出波形。
1、 线性特性(1) 叠加性1()x t 1()y t\2()x t 2()y t112()()()C t y t y t =+ 2()C t(2) 均匀性(标出峰峰值)1()e t 1()r t2()e t 2()r t2、 时不变特性()x t 1()y t以()x t 为基准画出()x t T -,以1()y t 为基准画出2()y t ,()x t T - 2()y t3、 微分特性1()x t 1()y t2()x t 2()y t1()x t 1()y t 同坐标4、 因果性1()x t 2()x t将1()x t 1()y t 放入同一个坐标系中, 1()x t (1()y t )满足四、实验分析1、分析比较1()C t和2()C t的关系。
信号与系统王明泉第二章习题解答

其 值
方程特征根 , ,故零输入响应
将初始值代入上式及其导数,得
由上式解得 , ,所以
(2)零状态响应 是初始状态为零,且 时,原微分方程的解,即 满足方程
即
及初始状态 。先求 和 ,由于上式等号右端含有 ,令
积分(从 到 )得
将 、 和 代入微分方程可求得 。对以上三式等号两端从 到 积分,并考虑到 , ,可求得
解:(1)求齐次解
特征方程为:
特征根为:
所以,
(2)求特解
(3)全响应
将 代入系统方程得
(1)
将初始条件代入
得:
所以全响应为:
2.5 已知描述某线性时不变连续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
当激励为 时,系统的完全响应为 , 。试求其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自由响应和强迫响应。
解:由全响应得初始条件 ,
(1)求零输入响应
在时域中,子系统级联时,总的冲激响应等于子系统冲激响应的卷积。
因果系统的冲激响应为
(2)阶跃响应
一线性时不变系统,当其初始状态为零时,输入为单位阶跃函数所引起的响应称为单位阶跃响应,简称阶跃响应,用 表示。阶跃响应是激励为单位阶跃函数 时,系统的零状态响应
阶跃响应 与冲激响应 之间的关系为
或
2.2.6卷积积分
(1)卷积积分的概念
一般情况下,如有两个信号 和 做运算
此运算定义为 和 的卷积(Convolution),简记为
或
(2)卷积积分的图解法
用图解法能直观地说明卷积积分的计算过程,而且便于理解卷积的概念。两个信号 和 的卷积运算可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画出 和 波形,将波形图中的 轴改换成 轴,分别得到 和 的波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卷积积分的计算 卷积积分的计算与卷积和很类似,也有图解法、 卷积积分的计算与卷积和很类似,也有图解法、 解析法和数值解法。 解析法和数值解法。 运算过程的实质也是:参与卷积的两个信号中, 运算过程的实质也是:参与卷积的两个信号中, 一个不动, 移动。 一个不动,另一个反转后随参变量 t 移动。对每一 的值, 对应相乘, 个 t 的值,将 x(τ ) 和 h(t − τ ) 对应相乘,再计算相 乘后曲线所包围的面积。 乘后曲线所包围的面积。 通过图形帮助确定积分区间和积分上下限是很有 用的。 用的。
三. 卷积和的计算 计算方法: 有图解法、列表法、解析法(包括数值解法)。 有图解法、列表法、解析法(包括数值解法)。 运算过程: 将一个信号 x( k ) 不动,另一个信号经反转后成 移位。 为h(− k ) ,再随参变量 n 移位。在每个n 值的情况 对应点相乘, 下,将 x( k ) 与 h(n − k ) 对应点相乘,再把乘积的 各点值累加,即得到 n 时刻的 y ( n) 。 例1: x(n) = α n u (n) 0 < α < 1 :
α n − 4 − α n +1 = 1−α
④ 6 ≤ n ≤ 10 时, y (n) = ⑤ n > 10
k =n −6
∑
4
α n−k
α n−4 − α 7 = 1−α
时, y ( n ) = 0
通过图形帮助确定反转移位信号的区间表示, 通过图形帮助确定反转移位信号的区间表示,对 于确定卷积和计算的区段及各区段求和的上下限是 很有用的。 很有用的。 例3. 列表法 分析卷积和的过程,可以发现有如下特点: 分析卷积和的过程,可以发现有如下特点: 所有各点都要遍乘一次; ① x ( n) 与 h( n) 的所有各点都要遍乘一次; 在遍乘后,各点相加时, ② 在遍乘后,各点相加时,根据 的特点。 和为 n 的特点。 参与相加的各点都具有 x( k ) 与 h( n − k ) 的宗量之
(Continuous-Time LTI Systems:The convolution integral) )
一. 用冲激信号表示连续时间信号 与离散时间信号分解的思想相一致, 与离散时间信号分解的思想相一致,连续时间 信号应该可以分解成一系列移位加权的单位冲激信 号的线性组合。 号的线性组合。至少单位阶跃与单位冲激之间有这 种关系: 种关系: u (t ) = t δ (τ ) dτ = ∞ δ (t − τ ) dτ ∫ ∫ 对一般信号 x (t ) ,可以将其分成很多∆ 宽度的区 段,用一个阶梯信号 x∆ (t) 近似表示x(t ) 。当 ∆→0 时, 有 x∆ (t ) → x(t )
若系统是时不变的,即:若δ (t ) → h(t ),则有: 则有: 若系统是时不变的,
δ (t −τ ) → h(t −τ ) 于是系统对任意输入 x(t ) 的响应
可表示为: 可表示为: y (t ) = ∫ x(τ )h(t − τ )dτ = x(t ) ∗ h(t )
−∞ ∞
表明: 系统可以完全由它的单位冲激响应 表明:LTI系统可以完全由它的单位冲激响应 h(t ) 系统可以完全由它的 来表征。这种求得系统响应的运算关系称为卷积积 来表征。这种求得系统响应的运算关系称为卷积积 分(The convolution integral)。 )
1
k
0
...
0
k
n
1 例2: x(n) = : 0
0≤n≤4 otherwise
α n h( n) = 0
x(k )
1
α > 1, 0 ≤ n ≤ 6
otherwise
h(n − k ) = α n−k
k
0
k
n−6
0
4
n
① n < 0 时,
y ( n) = 0
n n k =0 k =0
卷积积分( 二. 卷积积分(The convolution integral) ) 与离散时间系统的分析类似, 与离散时间系统的分析类似,如果一个线性系统 对δ (t − τ )的响应为 hτ (t ),则该系统对 x(t ) 的响应可
∞ 表示为: 表示为: y (t ) = ∫ x(τ )hτ (t )dτ −∞
例1: x(t ) = e − at u (t ) , :
a>0
∞ −∞
h(t ) = u (t )
y (t ) = x(t ) ∗ h(t ) = ∫ x(τ )h(t − τ ) = ∫ e− aτ u (τ )u (t − τ )dτ
−∞ t ∞
=∫ e
0
− aτ
1 dτ = (1 − e − at )u (t ) a
k =−∞
∑ x ( k ) h( n − k ) ,
∞
h(n) h( −1) 1 h (0) 2 h (1) 0 h (2) 3 h (3) 1
x (0) x (1) x (2) x (3) 0 2 1 x( n) 1
1 y ( −1) 2 y (0) 0 y (1) 3 y (2) 1 y (3) y (4)
0 0 0 0
2 4 0 6
1 2 0 3
0 2 1 y (5) y (6)
优点: 优点: 计算非常简单。 计算非常简单。 缺点: 只适用于两个有限长序列的卷积和; ①只适用于两个有限长序列的卷积和; ②一般情况下,无法写出 y (n)的封闭表达式。 一般情况下, 的封闭表达式。
2.2 连续时间LTI系统:卷积积分 连续时间 系统: 系统
2.0 引言 ( Introduction )
由于LTI系统满足齐次性和可加性,并且具 由于 系统满足齐次性和可加性, 系统满足齐次性和可加性 有时不变性的特点, 有时不变性的特点,因而为建立信号与系统分析 的理论与方法奠定了基础。 的理论与方法奠定了基础。 基本思想: 基本思想:如果能把任意输入信号分解成基本信号 的线性组合,那么只要得到了 的线性组合,那么只要得到了LTI系统对基本信号 系统对基本信号 的响应,就可以利用系统的线性特性, 的响应,就可以利用系统的线性特性,将系统对任 意输入信号产生的响应表示成系统对基本信号的响 应的线性组合。 应的线性组合。
2.1 离散时间 离散时间LTI系统:卷积和 系统: 系统
(Discrete-Time LTI Systems:The Convolution Sum) ) 一. 用单位脉冲表示离散时间信号 离散时间信号中, 离散时间信号中,最简单的是 δ ( n) ,可以由它的线 性组合构成 u ( n) ,即:
h( n) = u ( n)
y ( n) = x ( n) ∗ h( n) =
k =−∞ n n +1 k
∑
∞
x ( k ) h( n − k ) =
k =−∞
α k u (n − k )u (k ) ∑
∞
1−α u ( n) = ∑α = 1−α k =0
x(k ) = α k u (k )
1
h(n − k ) = u (n − k )
k =−∞
∑ x(k ∆)δ
∞
∆
(t − k ∆) ⋅ ∆
∆ → dτ
∑→ ∫
δ∆ (t − k∆) → δ (t −τ )
于是: 于是: x(t) =
x∆ (t) → x(t)
∫
∞
−∞
x(τ )δ (t −τ )dτ
表明: 表明:任何连续时间信号 x(t ) 都可以被分解成移位 加权的单位冲激信号的线性组合。 加权的单位冲激信号的线性组合。
x(τ )
1
u (t − τ )
u ( n) =
k =−∞
∑ δ (k ) = ∑ δ (n − k )
k =0
n
∞
对任何离散时间信号 x ( n) ,如果每次从其中取出 一个点,就可以将信号拆开来, 一个点,就可以将信号拆开来,每次取出的一个点 都可以表示为不同加权、不同位置的单位脉冲。 都可以表示为不同加权、不同位置的单位脉冲。
问题的实质: 问题的实质: 1. 研究信号的分解:即以什么样的信号作为构成 研究信号的分解: 任意信号的基本信号单元, 任意信号的基本信号单元,如何用基本信号单元的 线性组合来构成任意信号; 线性组合来构成任意信号; 2. 如何得到LTI系统对基本单元信号的响应。 如何得到 系统对基本单元信号的响应。 系统对基本单元信号的响应 作为基本单元的信号应满足以下要求: 作为基本单元的信号应满足以下要求: 1. 本身尽可能简单,并且用它的线性组合能够表示 本身尽可能简单, 构成)尽可能广泛的其它信号; (构成)尽可能广泛的其它信号; 2. LTI系统对这种信号的响应易于求得。 系统对这种信号的响应易于求得。 系统对这种信号的响应易于求得
−∞ 0
x(t )
x∆ (t )
x(k∆)
0 ∆
k∆ (k + (t ) ,即:δ ∆ (t ) = 0
1 则有: ∆δ ∆ (t ) = 0 0<t <∆ otherwise
0<t <∆ otherwise
个矩形可表示为: 第k个矩形可表示为:x(k ∆)δ ∆ (t − k ∆) ⋅ ∆ 这些矩形叠加起来就成为阶梯形信号x∆ (t ) , 即: x∆ (t ) = 当 ∆ → 0 时, k ∆ → τ
于是有:
x ( n) =
k =−∞
∑ x(k )δ (n − k )
∞
表明: 表明:任何信号x(n) 都可以被分解成移位加权的 单位脉冲信号的线性组合。 单位脉冲信号的线性组合。
sum) 二. 卷积和(Convolution sum) 如果一个线性系统对 δ (n − k ) 的响应是 hk ( n) , 的响应为: 由线性特性就有系统对任何输入 x(n)的响应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