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基础理论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一直被广泛应用。
中医养生注重平衡和谐,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倡导预防为主,强调身体的整体健康。
本文将阐述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
一、阴阳平衡中医养生理论的核心概念是阴阳平衡。
阴阳是一对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概念,代表了宇宙万物的两个方面。
阴阳的失衡被认为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因此养生的关键在于调节阴阳平衡。
在中医养生中,通过调节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来维持阴阳平衡。
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环境条件,可适量摄入寒热性食物、进行适宜强度的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
二、五行调理中医养生还强调五行理论,即金、木、水、火、土。
五行相生相克,代表了宇宙中各种力量的运行规律。
据此,中医养生提倡在日常生活中根据五行理论进行调理。
金代表肺,木代表肝,水代表肾,火代表心,土代表脾胃。
通过合理安排饮食、进行适当运动以及采取特定的养生方法,可以维持五脏平衡,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三、气的调理中医养生注重调理人体的气。
气是个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基础,中医养生认为调理气的平衡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关键。
中医养生通过饮食调理、运动调理、气功调理等手段来调理人体的气。
例如,选择易于消化的食物,避免过饱过饥;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增强体力;学习气功练习,调整呼吸和体内能量的流动。
四、精神调养中医养生强调精神的调养。
人的身体和精神是相互影响的,良好的精神状态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养生鼓励人们通过正面的情绪体验、适当的休闲方式和内心的调整来维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例如,通过参与社交活动,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学习放松的技巧,如冥想和音乐欣赏;保持开朗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五、按摩和针灸中医养生还利用按摩和针灸来调理身体。
按摩和针灸是中医中常用的技术手段,可以刺激人体的穴位、经络,调整气血的循环,促进身体的健康。
适度的按摩和针灸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疲劳、调理脏腑功能。
中医养生原理

中医养生原理中医养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中医养生原理是基于中医理论,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达到保持健康和促进长寿的目的。
本文将从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养生方法和适应人群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1. 阴阳平衡:中医养生强调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阴阳是宇宙间的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力量,人体也是由阴阳构成。
中医认为,阴阳的平衡与协调对于维护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饮食、运动、调节情绪等方式,保持阴阳的平衡状态,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2. 气血运行:中医养生中,气和血是维持人体心脏、脑、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的基础。
气血的运行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
中医养生通过调节呼吸、运动、按摩等方式,促进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3. 调整脏腑功能:中医养生强调脏腑功能的调整和平衡。
过度的工作、生活压力、不合理的饮食习惯等因素都会对脏腑功能造成影响。
通过针灸、推拿、草药调理等方法,中医养生可以帮助人体调整脏腑的功能状态,达到保持健康的目的。
二、中医养生的方法1. 饮食调理:中医养生中,饮食调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根据中医理论,食物具有寒热性质,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
合理搭配食物,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状况,选择适合的食材,可以起到滋补调理的作用。
同时,在进食方面也要注重饮食的节制,避免暴饮暴食和长期过度饮食。
2. 运动养生:适量的运动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养生强调运动的平衡性和循序渐进性。
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肌肉的柔韧性和代谢能力的提高。
同时,还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循环,增强免疫力。
3. 节制情绪:情绪的调节对于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过度的愤怒、焦虑、忧郁等负面情绪会导致气血瘀滞,从而引发多种疾病。
中医养生中,提倡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通过冥想、放松等方式,调整情绪状态,保持身心健康的平衡。
4. 草药调理:中草药在中医养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理论

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理论2.1天人相应在很多人眼中,“天人相应”似乎是一种非常玄妙的修炼方法,与普通人无关。
事实上“天人相应”是中医学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人在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
中医学认为,人身就是一个小天地,也就是说,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不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的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说,自然界的四时气候变化就能直接影响到人的情志、气血、脏腑以及疾病的产生。
中医养生学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认为人类必须掌握和了解四时六气的变化规律和不同自然环境的特点,顺应自然,保持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才能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顺应自然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遵循自然界正常的变化规律,二是慎防异常自然变化的影响。
然而顺应自然规律并非被动地适应,而应是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出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保持健康,免患疾病。
2.2形神合一在前面强调了,养生学脱胎于中医,与中医是密不可分的。
养生学的很多理论,实际上也就是在中医的基础理论上发展起来的。
所以,通过中医学“形神合一”的理论,养生学提出了“形神共养”理论,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既要重视形体的保健,也要重视心理和精神上的保健。
形,即人之形体,包括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五官九窍、肢体以及筋、脉、肉、皮、骨等,其中主要是精与气这两个方面。
神,即以神情、意识、思维为特点的心理活动现象,以及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二者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因为一般来说,形体健壮的人都精神饱满;而精神饱满、健旺,反过来又能促进形体健康。
形神共养,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调摄,使得形体健壮,精力充沛,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使身体和精神都能够均衡统一与和谐。
形神共养在具体运用上可分为两个方面,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一、中医养生的概述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注重通过调整人体内外环境,达到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是“和衷共济,顺应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在中医养生理论中,人体被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并且与其周围环境、社会稳定息息相关。
二、阴阳五行理论1. 阴阳理论阴阳是古代中国哲学中表达事物相对性和互动关系的基本范畴。
在人体内部,阴阳存在于诸如冷热、虚实、上下等方面。
保持阴阳平衡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2. 五行理论五行是古代中国观察和解释天地万物变化规律的基本方法,在中医中用来描述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之间以及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相互关系。
三、气血概念及调养方法1. 气气是指在人体内部流动的生命力量,维持人体机能的正常运行。
通过中医养生,可采取调整呼吸、运动锻炼、气功等方式来增强体内气的流通。
2. 血血是维持身体功能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在中医养生中,可通过均衡饮食、适量运动、良好睡眠等方法保持血液循环畅通。
四、脏腑与经络调理1. 脏腑调理根据中医学说,脏腑是人体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负责各种功能活动。
通过养生调节,可以保护和加强脏腑功能。
比如利用食疗法来改善消化系统问题。
2. 经络调理在中医养生中,经络被视为传递气血和信息的通道。
通过按摩穴位、推拿等手段来刺激经络,可以增强气血流通,并调整身体阴阳平衡。
五、情志调节及心态养生情志对于人体健康具有深远影响。
过度压力和情绪波动可能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
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和调节压力对于中医养生至关重要。
诸如锻炼身心、冥想、与家人朋友相处等都是调节情志的有效方法。
六、饮食养生及作息规律1. 饮食养生中医饮食养生注重平衡饮食,根据季节和个体特点选择不同的食材和烹饪方法。
同时,适时进食、嚼齿细咀嚼等也是中医强调的健康饮食习惯。
2. 作息规律合理的作息规律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根据中医养生原理,宜早起晚睡,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并且在运动与休息之间达到平衡。
中医养生的黄帝内经基础理论

中医养生的黄帝内经基础理论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圣典,对于中医养生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的基础理论出发,探讨中医养生的原理和方法。
一、阴阳五行理论《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养生的基础。
阴阳是宇宙间最基本的两种相对而言的对立统一的概念,阴阳的平衡与协调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基础。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构成了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规律。
中医养生通过调节阴阳和五行的平衡,达到保持人体健康的目的。
二、气血理论气血是中医养生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气是人体内的生命能量,血是气的物质基础。
气血的充盈与流通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中医养生强调调养气血,通过调整饮食、运动、情绪等方面的因素,促进气血的生成和循环,保持人体的健康状态。
三、阴阳五脏六腑理论《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脏六腑理论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理论基础。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五脏六腑在人体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维持着人体的生理功能。
中医养生通过调养五脏六腑,保持其功能的平衡和协调,达到保持人体健康的目的。
四、经络理论经络是中医养生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它们贯穿全身,连接着五脏六腑和肢体组织。
经络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况。
中医养生通过调理经络,促进气血的流通,保持经络的通畅,达到保持人体健康的目的。
五、四季养生《黄帝内经》中强调了四季养生的重要性。
根据四季的变化,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会有相应的变化。
中医养生通过调整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的因素,适应四季的变化,保持人体的平衡和协调,达到保持人体健康的目的。
六、心理调节中医养生强调心理调节的重要性。
情绪的波动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
中医养生通过调整心理状态,保持心情愉悦,减轻压力和焦虑,达到保持人体健康的目的。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养生、治则

$number {01}
目 录
• 养生 • 治则 • 中医基础理论在养生、治则中的
应用 • 中医养生、治则的现代研究
01 养生
养生原则
顺应自然
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四季变化,保持与自然环 境的和谐统一。
形神兼养
注重身体与精神的双重调养,保持身心健康。
综合调理
根据个体差异,综合运用多种养生方法,全面 调理身体。
THANKS
中医强调身与心的和谐统一,既要注 重身体健康,也要关注精神调养,保 持心情愉悦。
调和阴阳
保持体内阴阳平衡是养生的核心,通 过饮食、锻炼和休息等方式调和阴阳, 以维持身体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与治则
整体观念
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观念,从患者 整体情况出发,综合调理身体,
而非仅针对病症治疗。
三因制宜
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病情差异和 地域差异制定治疗方案,做到因人、 因时、因地制宜。
辨证施治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 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 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 方案。
三因制宜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地 域环境和季节变化等因素, 制定灵活多变的治疗方案, 以提高治疗效果。
03
中医基础理论在养生、治则 中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与养生
顺应自然
形神共养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养 生应顺应四季变化,根据气候调整饮 食和生活习惯。
的规律和特点。
现代研究成果
中医养生方法在调节身心、提高 免疫力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中医养生、治则的科学性和有效 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支持 。
中医治则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 好的治疗效果,尤其在慢性病管 理和康复领域。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中医养生作为中国传统的保健方法,在现代社会中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平衡、五行调和、精气神养护、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等多个方面,这些理论都是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的,它们能够有效地促进人体健康,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阴阳平衡阴阳平衡是中医养生的基础,它是指人体内阴阳两极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形成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阴阳平衡不仅体现在人体内部,还体现在人体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中。
如何保持阴阳平衡呢?中医认为,要通过饮食、作息、情志、气功等多种方式,调节阴阳之间的关系。
比如,饮食上要注意清淡、少油腻,避免暴饮暴食;作息上要有规律、有节制,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情志要平和、稳定,避免情绪波动过大;气功可以通过练习八段锦、太极拳等养生功法,调节全身的气血流动,达到阴阳平衡的效果。
五行调和五行调和是中医养生的另一个重要理论,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如果五行间的关系不协调,就会影响人体的健康。
比如,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能生木。
而如果五行间的关系失调,比如火劈木,水淹土,就会导致病症发生。
因此,要保持五行间的平衡,就需要注意饮食调理、情志调理、居住环境等方面。
比如,春天应多吃些新鲜的蔬果,以滋润肝木;夏天应多吃些凉性食物,以降低火系;秋天应多吃些甜味食品,以滋润肺金;冬天应多吃些温性肉类,以补益肾水。
精气神养护精气神是中医养生的核心概念,它是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三个元素。
精是人体最基本的物质,它来源于身体内脏器官的功能运作,并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后代。
气是人体内的能量,它在呼吸、食物消化、血液循环等过程中不断生成,并在全身循环运行。
神是人体精气转化的产物,它贯穿于身体内各个器官和组织中,体现出个体的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
如何保持精气神的充沛和健康呢?中医建议,要从饮食、运动、情志调理、气功等方面入手,注意保持身心平衡,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波动过大等不利因素。
中医养生学基础理论

中医养生学基础理论xx年xx月xx日contents •中医养生学简介•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的主要方法•中医养生的应用范围•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前景与挑战目录01中医养生学简介中医养生学是一种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点,以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为目的的保健学科。
中医养生学定义中医养生学注重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强调形神共养、动静结合、饮食调理、阴阳平衡等综合调养方法,以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学内涵中医养生学的定义和内涵起源中医养生学起源于先秦时期,当时的诸子百家如孔子、老子等都有关于养生的论述。
发展历程自汉代张仲景提出“伤寒论”后,中医养生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和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历史中医养生学的主要特点中医养生学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整体性,注重天人合一、形神合一。
整体观念中医养生学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根据个体的体质、年龄、性别、地理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调理。
辨证论治中医养生学注重预防,强调在疾病未发生时进行调理,防止疾病的发生。
预防为主中医养生学注重综合调理,包括饮食、运动、起居、情志等方面,以达到形神共养的目的。
综合调理02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阴阳平衡阴阳平衡是中医养生的核心,阴阳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维持体内平衡。
五行相生相克五行指木、火、土、金、水,相互生克制化,与五脏六腑相关联。
阴阳五行学说五脏藏精气,六腑传化物,五脏与六腑相互关联,维持体内生理功能。
五脏六腑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气血津液藏象学说经络系统经络系统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由经脉、络脉、腧穴组成。
穴位按摩通过对经络上的穴位进行按摩,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络学说03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寒热温凉,调整作息、饮食和穿着,以适应自然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整体观念
生理上的有机联系: 以经络、皮毛、肌肉、筋骨、气血、津液、脏腑为组织
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
(二)辩证论治
何谓辩证论治?
“辨证”—— 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各种
现象和体征,加以分析,综合,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 “证候”。
“论治”又叫“施治”—— 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 奇者,异也。因其异于十二正经,故称“奇经”。它们既不直属 脏腑,又无表里配合。
• 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调节作用。
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天气暑热——汗多——散热 天冷——汗少、尿多——保温
春季多温病,夏多痢疾、腹泻,冬多伤寒等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人体的抗病机能——正气 致病因素——邪气
(5)瞑眩反应有可能多次出现,具有由重到轻的特点. 瞑眩反应是 机体即将恢复健康的重要标志。一旦瞑眩反应消失,机体也将 完全恢复健康。
(6)根据瞑眩反应还可能诊断出机体潜在的病变。
三、什么情况下容易感受到瞑眩反应
1、过敏性体质。 2、体内化学物质积累过多(如药品、食物中农药、人工添加剂、饲料中的荷尔蒙、
闻诊:听病 人的语言、 呼吸等声音
闻
闻诊:嗅病 人发出的异 常气味等
望
四诊
切Leabharlann 望诊:指观察病人的神、 色、形、态、舌象及排 出物等以断病。
问诊:询问病人的有 关病情资料,如病史、 自觉症状等以断病。
问
切诊:脉诊和按诊。通过切脉和触按病人有关部位以断病。
五行说学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类物质的运动。
“水曰润下”——寒凉、滋润、向下 “火曰炎上”——温热、升腾、向上 “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金曰从革”——肃杀、潜降、收敛 “土爰稼樯”——生化、承载、受纳
中医七情
七情内伤
•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 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 同反应。
• 七情内伤——当七情太过强烈或持久刺激,超越人体的 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或人体正气虚弱,对情志刺激的 调节适应能力低下,因而导致疾病发生或诱发时,七情 则称之为七情内伤。
六邪与七情
18
『黄帝内经』指出;
喜乐太过则伤『心』、『神』 愤怒太过则伤『肝』、『魂』 忧思太过则伤『脾]、[意』 悲哀太过则伤『肺』、[魄』 恐惊太过则伤『肾』、『志』、『精』。
阴精
阳气 阴邪
阳邪
用于疾病的治疗
阴 “阳病治阴”——因阴液不足,不能制阳
阳 调
而致阳亢者,必须补其阴的不足
治“阴病治阳”——因阳气不足,不能制阴
• 凉性药物(阴) • 气有小寒,谓之性凉。凡热不甚,用寒则伤正者,凉药之所为也。风热之袭表,则需凉散;阴
血损而燥热生,则宜凉润;凡血有热,不宜寒冰太过,常用凉血。薄荷、麦冬、丹参 、荔枝 草、一点红、小蓟
•脏象学说
• 所谓脏象学说,即论述人体脏腑各自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 互关系的学说。、
• 它既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又是中药归经的理论基础。 • 如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出现异常,即可导致失眠、多梦、神志不宁、
• 七情辩证: 是以精神活动之喜、怒、忧、思、悲、恐、惊为依据的一种辩证方。
• 治疗八法要则: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补法、消法
阴阳关系
二、阴阳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下
阳 表
内
背
阴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肾五 脏
六腑 心
阴
肝
脾
阳
肺
阴阳生理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 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 物质——阴 功能——阳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 就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极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藏象: 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
藏(脏):是指藏于体内的脏器; 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药物四性
(阳)温热性药物 • ,一般具有散寒、温里、助阳等作用 可以驱散风寒、健脾暖胃、益气养血、温补肾阳。 • 如:白参、红参、麻黄 附片、乾姜、肉桂、紫苏、当归、川芎、陈皮、菖蒲 白芥子、细辛、
仙茅等.
(阳)热性药物: 人有大寒,因用热药。冰寒禁锢之地,非熊熊烈火无以消其阴翳。人体五脏六腑皆可有寒邪停 留,但在脾肾两脏更为常见。
• 热性药举例 :1 附子、干姜、肉桂
寒性药物: (阴) 药性有寒,以泻人体火热之邪。烈日炎炎,火邪可从外而侵袭;烦怒焦躁,火邪可内生于五脏; 膏梁厚味,火邪可积于六腑。寒性药举例 :大黄、黄连、石膏
• 《五行学说》: 是以五种物质的功能属性来归纳事物或现象的属 性,并以五者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来论述 和推演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动变 化规律。
•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代表五种属性,是抽象概念。
• 五脏:在中医里,用五行描述人体五脏系统(肝心脾肺肾)的功能和关系是 个功能概念(称为藏象),并不限于具体的解剖上
(三)、中医学的几个概念
• 药物性味 • 药物归经 • 药物配伍 • 藏象学说 • 药物四性 • 五行学说 • 中医四诊 • 中医七情、 • 中医六邪 • 中医辩证
阴阳生理 阴阳关系 五脏六腑
药物性味
•酸 • 有收敛、固涩等作用。 • 一般带有酸味的药物,大都具有止汗、止渴等作用。 •苦 • 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等作用。 • 一般具有清热、燥湿、泻下和降逆作用的药物,大多数有苦味。 •甘 • 有滋补、和中或缓急的作用。 • 一般滋补性的药物及调和药性的药物,大多数有甘味。 •辛 • 有发散、行气或润养等作用。 • 一般发汗的药物与行气的药物,大多数有辛味; • 某些补养的药物,也有辛味。 •咸 • 有软坚、散结或泻下等作用。 • 一般能消散结块的药物和一部分泻下通便的药物,带有咸
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 肝在志为怒 • 心在志为喜 • 脾在志为思 • 肺在志为悲忧 • 肾在志为惊恐
气血是五脏和情志 活动的物质基础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六邪与七情
20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 直接伤及内脏 1.七情损伤相应之脏 过怒伤肝 过喜伤心 过思伤脾 过悲伤肺 过恐伤肾 2.七情首先影响心神
——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3.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 4.易损伤潜病之脏腑。
六邪与七情
21
• 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过度愤怒,使肝气横逆上冲——头胀头痛、甚则呕血、昏厥。 喜则气缓:过喜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 悲则气消:过度悲忧,损伤肺气——精神萎靡,气短乏力。 恐则气下:恐惧过度,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二便失禁甚则遗精,昏厥。 惊则气乱:突然受惊,使心气紊乱——心悸,惊恐不安。 思则气结:思虑过度,使脾气郁结——脘腹胀满,纳呆便溏。
抗生素、环境污染)。 3、五脏机制有异常迹象(血糖高、血压高、尿酸高、血脂高)。 4、免疫力增强与疾病或病变细胞对抗时。 5、以前发生的内伤、运动伤害、车祸伤害。
五行与五脏 •木-生长、生法、柔和——肝 •火-温热、升腾、明亮——心 •土-生化、承载、受纳——脾 •金-清洁、清肃、收敛——肺 •水-寒凉、滋润、向下——肾
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中医学基础理论
中医涉及的具体理论范围非常广泛, 其中包括阴阳学、五行学、脏(臧)象 学、经络学说等。这几种学说是中医诊 病、治病、用药及辩证论治的基础理论。
是以完整统一,人与天地相应,与和 谐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预防胜于治疗, 防患于未然,从而达到阴阳平衡、标本 兼治的目的。
定义: 中药作用归属、趋向于某脏腑、经 络或特定部位等的定位、定向理论。
配伍原则
——君、臣、佐、使
1、君药:
即在处方中对处方的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它体现了处方的主攻方向,其药力居方中之首, 是组方中不可缺少的药物。
2、臣药:
意义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瞑眩反应
• 医学界经过研究和试验证明:服用任何功能性保健食品都会有或 多或少的“不良反应”,就是很多人所说的“调整反应”或“好 转反应”或“整健反应”,中医称为“瞑眩反应”。
• “瞑眩反应”并不是副作用,这是对人体各个器官进行有效调
节所 产生的一种现象,有20%的人会感觉到。
中医讲“不起暝眩,症状不愈”秘玄哦能够程度 反应是病情好转时必然和暂时反应,不少中草药 和保健品,都有不同程度的秘玄反应,是迈向健
时侵犯人体而致病。
六邪与七情
26
中医辩证
• 八纲辩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 六经辩证:是外感疾病的一种辩证方法,包括:三阴、三阳六种症候
• 气血津液辩证:是以气、血、津液失调所致病变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辩证方法。
• 六淫辩证:是一般外感发病的一种辩证方法,是以自然界的六气。(风、寒、 暑、湿、燥、火)
癫狂、痴呆、健忘、昏迷等症, • 分别选用: • 酸枣仁(养心安神) • 远志(宁心安神) • 朱砂(镇惊安神)等可减轻或消除上述各症,使其归心经。
补其不足——“虚者补之” 归纳药物性能
寒凉,滋润
阴 阳
味酸、苦、咸
属 温热,燥烈 性
味辛、甘、淡
作用敛降-阴 -作用升散-阳
中医四诊 望、闻、问、切
气——阳
血——阴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
乃绝。”
上热下寒
• 有一种病有意思,上面口舌生疮,咽干鼻干,下面 却腰冷疼痛,小便清长。
• 上面一团火,下面一盆冰。中医称为“上热下寒”。 上面的火,原本该在下面;但是由于下面寒邪盘踞, 把异己的、虚弱的阳气赶了出来,阳气无家可归, 浮游于上,才出现了上面的火象。肉桂的作用,就 在于入下焦温散寒邪,让阳气来复。中医形象的将 肉桂这一功效称为“引火归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