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基础入门必看版.

合集下载

中医养生知识全面整理

中医养生知识全面整理

中医养生知识全面整理一、中医养生的概述中医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和“治未病”,旨在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达到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二、五脏六腑与养生1. 肝脏:肝主疏泄,宜保持情绪稳定,远离愤怒等负面情绪,避免过度劳累和饮酒。

2. 心脏:心主血脉,平时需保持心情宽松,避免过度悲喜和过度劳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 脾脏:脾主运化,宜保持适度的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寒凉食物和生冷食物。

4. 肺脏:肺主呼吸,平时需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

5. 肾脏: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宜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性生活过度。

三、中医养生的方法1. 饮食调养:合理搭配食物,根据个人体质选择食材和烹饪方法,避免暴饮暴食和生冷食物。

2. 良好的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

3. 调理情绪: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悲喜和压力过大,学会放松自己,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4. 运动锻炼: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促进气血流通,以及增强体质和免疫力,从而保持健康。

5. 中草药保健:根据个人体质和需求,合理使用中草药进行保健,如养心安神、健脾养胃等。

四、中医保健养生常见误区1. 盲目使用中草药:中医草药具有一定的药性,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避免误服或过量服用。

2. 忽略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和健康需求不同,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养生计划,不可盲目模仿他人。

3. 不重视心理调节:心理健康对身体的影响不可忽视,需要注重情绪调节和精神休养。

4. 不注重环境卫生:良好的环境卫生能够避免一些传染性疾病的发生,要重视居住环境的整洁与通风。

五、中医养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1. 中医养生流派的传承与发展。

2. 中医养生在疾病康复和康复期保健中的应用。

3. 中医养生在亚健康状态调理中的作用。

4. 中医养生在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中的意义。

中医养生人必看!十八反、十九畏,常见二十种中药材详解(一)

中医养生人必看!十八反、十九畏,常见二十种中药材详解(一)

中医养生人必看!十八反、十九畏,常见二十种中药材详解(一)十八反歌诀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萎贝蔹芨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八反:第一句:本草明确的指出了十八种药物的配伍禁忌。

第二句:半(半夏)蒌(瓜蒌)贝(贝母)蔹(白蔹)芨(白芨)攻击或与乌(乌头)相对。

第三句:藻(海藻)戟(大戟) 遂(甘遂)芫(芫花)都与草(甘草)不和。

第四句:诸参(人参、党参、沙参、元参等所有的参)辛(细辛)芍(赤芍白芍)与藜芦相背叛。

十九畏药歌诀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硫磺畏朴硝.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巴豆畏牵牛.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丁香畏郁金. 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官桂畏赤石脂1.防风主产于黑龙江、内蒙古、辽宁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治痉挛中医应用:感冒头疼、风湿痹痛、风疹瘙痒临床常用于治疗外感风邪所致的头痛身痛,皮肤瘙痒及外感风湿所致的痹证关节疼痛等症,对中风口眼斜、急惊风手足抽搐以及破伤风有祛风止痉之功。

因其气味俱轻,能升能散,所以又能除脾胃之湿而升清止泻;用于治疗风湿郁阻所致的肠鸣泄泻。

因本品有耗气伤血之弊,所以对血虚动风、慢惊风、肝阳上亢、肝阳化风诸证均忌用。

2. 密蒙花主产于湖北、四川、陕西功效:清热泻火、养肝明目中医应用:目赤肿痛、肝虚目暗、视物昏花密蒙花配伍枸杞子:密蒙花清肝养血,明目;枸杞子补肝肾而明目。

二者伍用,清补兼施,有清肝、补肝、明目之功效,用於治疗肝血虚而有热所致的目昏、视物不清。

密蒙花配伍菊花、石决明:密蒙花清肝而明目退翳;菊花疏风散热而;石决明清肝明目,与密蒙花配伍,其清肝明目之力更强。

三者同用,有疏风清肝、明目退翳之功效,用於治疗肝热之目赤肿痛3. 穿心莲主产于广东广西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中医应用:风热感冒、咽喉肿痛、湿疹瘙痒、胃肠炎【宜忌】阳虚及脾胃虚寒者慎用。

中医入门必会:非常全面的中医基本常识,非常珍贵,赶紧收藏

中医入门必会:非常全面的中医基本常识,非常珍贵,赶紧收藏

中医入门必会:非常全面的中医基本常识,非常珍贵,赶紧收藏一、根基知识中医认为:一、麻:剖明气能过来,而血过不来。

二、木:麻得凶猛了,就是木,是血和气都过不来了。

三、酸:剖明经络是通的,可是气血不够。

四、胀:剖明气很足,此类人是爱生气的体质,若体内的气出不去就估胀。

五、痛:纯挚性的痛则是由于有血淤六、痒:剖明气和血正在过来,伤口愈合的时辰都市发痒。

但这与全身发痒不合。

30条中医必背知识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消长平衡;④阴阳的相互转化。

10.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1.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自学中医入门必读完整版

自学中医入门必读完整版

自学中医入门必读完整版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源远流长,经验丰富。

对于许多人来说,学习中医可能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然而,通过自学,我们可以逐步了解中医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个完整的自学中医入门指南,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知识。

第一章:了解中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五行和气血,这些概念构成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阴阳理论指的是事物的两个相对而统一的方面,例如阴阳平衡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五行理论是指人体和自然界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

气血理论则是指人体内的能量与营养物质。

理解这些基本概念是深入学习中医的基础。

第二章:掌握中医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进行望诊;通过闻听病人的声音和气味进行闻诊;通过与病人的对话了解病情进行问诊;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进行切诊。

掌握这些诊断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初步判断病人的健康状况。

第三章:学习中医辨证论治中医主张辨证论治,即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治疗。

其中常见的辨证方法包括寒热辨证、虚实辨证、表里辨证等。

通过学习中医经典著作,了解不同的辨证方法和相应的治疗方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各种疾病。

第四章:认识中药和针灸中药和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

了解常见的中药材和药方,熟悉其功效和应用范围非常重要。

同时,了解针灸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非药物疗法的选择。

第五章:与专业人士交流与学习虽然自学中医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但与专业人士交流和学习同样不可或缺。

参加相关的培训班、研讨会或与中医师进行交流,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中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六章:了解中医文化和历史中医不仅是一门医学,它融汇了我国古代智慧和文化传统。

通过了解中医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的精髓所在。

在自学中医的过程中,我们要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并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中医养生知识

中医养生知识

中医养生知识【中医养生知识】一、中医养生的基本概念中医养生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指的是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及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等方面,达到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中医养生强调的是整体观念,注重人体内外环境的调节和平衡。

二、中医养生的原则1·阳盛阴虚的调理中医养生中,阳指人体的温热、活动、代谢等功能,阴则指人体的冷、静、营养等功能。

要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需要通过调理阴阳平衡,防止阳盛阴虚的情况出现。

2·气血调理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通过调理气血的运行,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保持器官功能的正常运行。

3·调理五脏六腑中医将人体分为五脏六腑,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

通过调理五脏六腑的功能,可以维持人体的平衡状态,预防疾病的发生。

三、中医养生的具体方法1·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与健康的关联性。

通过合理搭配饮食,摄取适当的营养物质,可以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维持健康状态。

2·运动调理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中医推荐的运动方式包括太极拳、气功等,可以锻炼身体的柔软性和平衡性。

3·睡眠调理良好的睡眠对于身体的恢复和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养生强调规律的作息时间,保持充足的睡眠,以达到身体的修复和调理。

4·心理调理中医认为情绪与健康密切相关。

通过调节情绪,保持心态的平稳,有助于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维持健康状态。

四、中医养生的注意事项1·个体差异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自身情况不同,中医养生方法在实践中需要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调整和选择。

2·不宜过度中医养生强调中庸之道,不宜过度追求某种养生方法。

过度养生可能会导致身体的失衡和不适。

【附件】本文档附有相关养生配方、食谱以及理疗方法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医学:指传统的中国医学,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疗法。

2·养生:指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达到预防疾病和保持健康的目的。

中医养生入门

中医养生入门

学习中医,这几个基础概念必须弄懂!中医所有的理论都是基于这些概念和原理展开。

1、阴阳。

【基本概念】阴阳是代表相互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本质上代表了一切事物和现象矛盾双方的概括,换句话说,任何矛盾的东西都可用阴阳来代表,比如男女,生死,里外,上下等等。

中医上就用阴阳来说明人体和疾病现象的属性,具体如何来描述疾病的状态和性质呢?通常,凡具有热的、动的、兴奋的、明亮的、无形的、在上的、轻的、在外的、向上的、增长的、强壮的等特性都属阳;与此相反的属阴,比如静的、凉的、沉闷、有形的、在下的、在内的等。

就人体而言,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属阳,腹侧属阴;五脏属阴,六腑属阳;组织结构属阴,机能活动属阳;机能亢进为阳,机能低下为阴。

比如肝阳上亢,而非肝阴上亢,肝阴不足肝血虚。

当然,在应用时,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分阴阳,例如胸同腹相比属阳(在上),但同背相比属阴(在前)。

【阴阳变化规律总结】(1)互相依赖,谁也离不开谁。

如开头所说,既对立又统一,对立是因为相反矛盾,统一是因为彼此依赖,都以对方为存在基础,没有阴就没阳,反过来也如此。

“阴生于阳,阳生于阴”“孤阴不长,孤阳不生”。

直观点说,男女缺了任何一个都无法繁衍后代。

就人体而言,各种机能活动属阳,必须有营养物质(阴)作为基础,没有营养物质,人就没力气活动;同样机能活动是化生营养物质的动力,没有五脏六腑活动,吃进去的东西就无法变成气血营养物质(阴),维持生命。

人只要活着,阴阳就存在,真的有一天阴阳离决,生命也就终止了。

你看,很多老人离开前几天都吃不进任何东西了(阴),说明里面的脏腑功能活动(阳)已经停止了,这种情况阴再多,也没用,都无法维持生命。

(2)阴阳消长。

二者并非处于静止不变而是一直变化中,比如在进行各种机能活动时(阳长),必然要消耗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阴消);在化生各种营养物质时(阴长),又必须消耗一定的能量(阳消)。

举个例子,太阳出来温度升高(阳长),会蒸发一部分水分,大地变得干燥(阴消),太阳落山,温度降低,大地又变得潮湿(阴长),温度变低(阳消)。

中医养生基础知识(精选)

中医养生基础知识(精选)

中医养生基础知识中医养生,既是保持身体健康的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中医养生注重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保持人体机能的正常运转。

下面将介绍中医养生的一些基础知识,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实践中医养生的方法和原理。

一、阴阳平衡与养生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是指一切事物的两个相对而又互相依赖的方面。

人体内部也存在着阴阳的相互调和关系。

阴阳平衡是保持健康的基础之一。

1. 调养阴阳平衡中医养生的关键在于调养阴阳平衡。

通过饮食、运动和调整生活方式来达到阴阳平衡的目标。

饮食方面,酸甘淡咸辛是中医养生中的五味。

合理搭配五味可以平衡阴阳。

运动方面,根据个人体质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气功等。

2. 注意阴阳失衡的症状阴阳失衡可能会导致各种疾病和不适。

如阴虚火旺会引发口干、咽干、烦躁等症状;阳虚则会表现为畏寒、乏力、腰膝酸软等。

了解和注意这些症状可以及早采取措施进行调理。

二、中医养生与四季中医学认为,人体与自然界的四季变化密切相关,并提出了四季养生的方法和原则。

1. 春季养生春季是生机勃发的季节,气温逐渐回暖。

中医养生建议春季多食用一些新鲜蔬菜和水果,以补充体内的营养和水分。

此外,适当运动可以增强体质,预防春季容易出现的上火和过敏等问题。

2. 夏季养生夏季气温高,人体容易出现疲倦、口渴、食欲不振等问题。

中医养生强调多喝水、保持室内通风,注意饮食清淡,避免暴饮暴食。

此外,夏季运动要避免阳光暴晒,选择清晨或傍晚时段进行。

3. 秋季养生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人体的新陈代谢开始减缓。

中医养生建议秋季适量食用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等,以滋养身体。

此外,适度参与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也有助于健康。

4. 冬季养生冬季寒冷干燥,易导致体内阳气不足。

中医养生鼓励人们多吃一些温热的食物,如姜、高梁等,以补充能量和暖身。

此外,冬季养生还要注意保暖,避免体温过低对身体造成的不适。

三、中医养生与情绪调节中医学认为,情绪与健康密切相关。

自学中医入门必读(完整版)

自学中医入门必读(完整版)

自学中医入门必读(完整版)引:小文自2008年成稿以来,各处多有转载,大都只有前两节;至2015年续写第三节后,仍未免有憾。

直至今日(2017年11月8日),第四节完成,全篇方得始终。

再将全文修订,增删文字,令与时进,令文义通。

现由无疾学社首发,以飨读者。

以下正文。

有不少中医爱好者,和中医初学者,都面对着同样的一个困惑:我想学好中医,但究竟该怎样学呢?按个人经验,结合教学实践,无疾这里把中医的学习,大致划分成以下四个阶段:一蒙学阶段启蒙是此阶段的重点。

需要学习的内容,在古代就是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与汤头歌诀这四小经典。

现代的中医教育,已经在内容上更加充实,在结构上更加完善了,分作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这五门核心课程。

作为在校学生,是要求系统学习的,无须多说。

对于自学者,无论内容,还是方式,都需要做适当的调整才好。

因为在缺少老师指点的情况下,要系统学习上述几门课程,存在几个常见的问题:1 内容枯燥,难以入目。

课堂的讲解可以是很丰富的,加入很多趣味的内容;而且教师是活的,可以根据学生的状况,随时进行调整。

这与整天面对一本死沉沉的教科书是明显不同的。

2 没有重点。

一本中医基础理论,绝不是每一个章节都同等重要;同为五脏,在不同的情况下,其地位也不会完全相同;同是脾脏的生理功能,运和化对临证的指导价值仍有区别。

所有的这些不同,这些轻重,都是需要老师指点的。

3 易生误解。

中医理论,非常崇尚“理解”与“领悟”。

而所有的理解和领悟,都需要一个认识的基础,即对基本概念的把握。

自学者由于缺少前辈指导,很容易在起点上走偏,从而产生对整个中医学的偏激认识。

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上述种种问题,建议自学中医者在启蒙阶段,采取以下的学习方法:1 多读中医前辈的传记,以及他们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性文章。

他们走过的路,看起来可能笨拙的很,但实际上常是中医入门的捷径。

多向前辈请教他们的学习方法,帮助将会是非常大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