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高程区别说明

合集下载

dem不同国家的高程基准

dem不同国家的高程基准

dem不同国家的高程基准
DEM不同国家的高程基准不同,这主要是由于各国采用的参考椭球、大地水准面模型以及测量技术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国家的高程基准:
1.中国: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作为高程基准,该系统以青岛验潮站的平均海水面为基准面。

2.美国:采用North American Datum 1983(NAD 83)作为高程基准,该系统以WGS 84椭球体为基础。

3.欧洲:欧洲各国采用的高程基准并不统一,例如,德国采用DHDN 1937系统,法国采用CGCS 1950系统。

4.日本:采用日本标准高程基准,该系统以日本东京附近横须贺市的平均海水面为基准面。

在进行跨国地理信息处理时,需要注意各国高程基准的差异,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1985国家高程基准及全球似大地水准面之间的系统差及其分布

1985国家高程基准及全球似大地水准面之间的系统差及其分布

1985国家高程基准及全球似大地水准面之间的系统差及其分布一、1985国家高程基准概述1985国家高程基准是我国大地测量领域的重要基准之一,它以黄海平均海水面为起算面,自1985年起在全国范围内统一采用。

该基准的建立,为我国地形测绘、工程建设、地质勘探等众多领域提供了统一的高程基准面。

然而,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采用的高程基准存在差异,这就导致了1985国家高程基准与全球似大地水准面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系统差。

二、全球似大地水准面简介三、1985国家高程基准与全球似大地水准面之间的系统差及其分布1. 系统差产生原因(1)起算面差异:1985国家高程基准以黄海平均海水面为起算面,而全球似大地水准面以地球重力场为依据,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2)重力场模型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采用的地球重力场模型存在差异,导致高程基准间的转换存在偏差。

2. 系统差分布特征(1)空间分布:1985国家高程基准与全球似大地水准面之间的系统差在我国呈区域性分布。

总体来看,东部地区系统差较小,西部地区系统差较大。

(2)数值分布:系统差数值在±0.5米范围内波动,部分地区可达±1米。

具体表现为:沿海地区系统差较小,内陆地区系统差较大;平原地区系统差较小,山区系统差较大。

3. 系统差对实际应用的影响(1)地形测绘:系统差会影响地形图的精度,导致地形图与实际地形不符。

(2)工程建设:在高程控制、工程设计等方面,系统差可能导致误差累积,影响工程质量和安全。

(3)地质勘探:系统差会影响地质勘探数据的准确性,进而影响矿产资源评价和开发。

四、结论与建议1985国家高程基准与全球似大地水准面之间的系统差及其分布是客观存在的,对我国大地测量及相关领域产生了一定影响。

为减小这种影响,建议如下:1. 加强地球重力场研究,提高重力场模型的精度。

2. 完善我国高程基准体系,逐步实现与国际高程基准的接轨。

3. 在实际应用中,充分考虑系统差的影响,采取相应措施降低误差。

我国现行高程基准

我国现行高程基准

我国现行高程基准(原创版)目录1.我国目前采用的高程基准2.1956 年黄海高程系统和 1985 年国家高程基准3.高程基准的定义和作用4.1985 年国家高程基准的详细信息5.高程基准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正文我国目前采用的高程基准是 1985 年国家高程基准。

在此之前,我国曾于 1956 年规定以黄海(青岛)的多年平均海平面作为统一基面,称为“1956 年黄海高程系统”,这是我国的第一个国家高程系统,结束了过去高程系统繁杂的局面。

高程基准是测量地面高程的基准面,通常是选取一个平均海平面作为基准面。

高程基准的定义和作用在于为测量地面高程提供一个统一的标准,使得不同地区的高程值可以互相比较。

在我国,黄海平均海水面被选作高程基准面的原因在于黄海海域的地貌和地质条件比较稳定,适合作为高程基准。

1985 年国家高程基准是我国目前广泛采用的高程基准,它的详细信息如下:我国的绝对高程是以青岛港验潮站历年记录的黄海平均海水面高为准,并在青岛市内一个山洞里建立水准原点,其高程为 72.260 米,称为 1985 国家高程基准。

全国布置的国家高程控制点,也即水准点,都是以这个水准原点为准。

高程基准在水利工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以 1985 年国家高程基准为例,它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程基准可以为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统一的高程标准,保证各项工程的高程一致性;其次,高程基准可以作为水利工程的洪水预报、水文监测和水资源评价的重要依据;最后,高程基准还可以为水利工程的管理和运行提供数据支持。

总之,我国目前采用的高程基准是 1985 年国家高程基准,它是以黄海平均海水面为基准面,为测量地面高程提供一个统一的标准。

1985国家高程基准范围

1985国家高程基准范围

1985国家高程基准范围
1985年的国家高程基准范围是指全国范围内的高程测量标准以及相关的高程基准点。

具体范围可能包括国家级的高程基准站点以及亿万级别的地面标志物,用以确定国内各地的高程数值。

在中国,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的实施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85年至1995年进行高程基准的试探性工作,主要是为了确定高程测量的基准标准和技术方法;第二阶段是1996年至2000年进行的全国高程调查,通过在全国范围内的各个测量站点进行精密的高程测量,最终确定了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体系。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范围包括了整个中国境内的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一些重要的城市。

这些测点和标志物的位置分布广泛,有的位于山顶、山脊、河床、河岸、平原等地,用以确保高程调查的精确性和全国一致性。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地壳的活动以及技术的进步,高程数值可能会发生小幅度的变化。

因此,在进行高程测量的时候,需要参考最新的高程基准数据,并结合相关标准进行修正。

1985国家高程基准,等高距为0.5米.

1985国家高程基准,等高距为0.5米.

1985国家高程基准是我国国家测绘局在1985年颁布的一项关于大地水准测量的标准。

根据这个标准,测量时以平均海水面为基准面,采用等高距为0.5米的高程值进行测量。

这个标准经过多年的实践应用和不断修订,已经成为我国大地测量领域的基本标准之一。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的设立,是为了规范大地水准测量,提高测量的精度和可比性。

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下,所有的高程测量均以平均海水面为基准面,并且将高程等值线的间隔设定为0.5米。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测量的精度和统一性,使得不同地区测量结果可以互相比较,为国家的地理信息工作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然而,1985国家高程基准也并非完美无缺。

在实践中,测量人员需要考虑到地表的地质特征、地形起伏等因素,才能够准确地确定等高线的位置和间隔。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测量技术的提高,对高程测量精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是否能够满足当前的测量需求也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1985国家高程基准作为我国大地测量的基本标准,为国家的地理信息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支撑。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测量需求的不断提高,我们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现有的高程基准,以适应新的测量需求和技术要求,为我国的地理信息工作提供更加可靠和精准的基础数据支撑。

在实际使用中,高程基准是国家地理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测量和应用过程中,我们需要严格遵守高程基准的规定,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对于现有高程基准的不足和问题,我们也需要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测量需求和技术要求。

1985国家高程基准是我国大地测量领域的重要标准,对于国家的地理信息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需要遵守和应用这一标准,同时不断完善和修订现有的高程基准,以适应新的测量需求和技术要求,为我国的地理信息工作提供更加可靠和精准的基础数据支撑。

扩展部分:高程基准的影响和应用1. 高程基准对地理信息工作的重要性1985国家高程基准作为我国大地测量领域的重要标准,对于地理信息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85高程基准和测绘方面的一些专业名词解释

85高程基准和测绘方面的一些专业名词解释

85国家高程基准及高程系简介85国家高程基准是指以青岛水准原点和青岛验潮站1952年到1979年的验潮数据确定的黄海平均海水面所定义的高程基准,其水准点起算高程为72.260米。

吴淞与废黄河、黄海、八五基准点的关系:1、吴淞=废黄河+1.763m;2、吴淞=黄海+1.924m;3、吴淞=八五基准+1.953m。

一、吴淞零点和吴淞高程系:清咸丰十年(1860年),海关巡工司在黄浦江西岸张华浜建立信号站,设置水尺,观测水位。

光绪九年(1883年)巡工司根据咸丰十年至光绪九年在张华浜信号站测得的最低水位作为水尺零点。

后又于光绪二十六年,根据同治十年至光绪二十六年(1871~1900年)在该站观测的水位资料,制定了比实测最低水位略低的高程作为水尺零点,并正式确定为吴淞零点(W.H.Z)。

以吴淞零点计算高程的称为吴淞高程系,上海历来采用这个系统。

民国11年(1922年),扬子江水利委员会技术委员会确定长江流域均采用吴淞高程系。

1951年,华东水利部规定,华东区水准测量暂时以吴淞零点为高程起算基准。

二、吴淞高程系与1956年黄海高程系的基面差。

江苏省水利厅于1953年以精密水准测量方法施测了佘苏线(佘山—苏州)、佘高线(佘山—金丝娘桥—高桥—张华浜)和佘张线(佘山—张华浜)等3条水准路线,观测高差纳入华东地区高程控制网,参加国家测绘总局主持的1957年中国东南部地区精密水准网平差。

平差后的水准点高程均为1956年黄海高程系,佘山水准基点既有黄海高程(44.4350米),又有吴淞高程(46.0647米),两者之差为1.6297米,即在上海地区吴淞高程系基面比1956年黄海高程系基面低1.6297米,远离上海的地区,同一点的两个高程值之差会略有不同。

三、1956黄海高程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89米。

1985国家高程系统的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60米。

测绘方面的一些专业名词解释大地基准是建立国家大地坐标系统和推算国家大地控制网中各点大地坐标的基本依据,它包括一组大地测量参数和一组起算数据,其中,大地测量参数主要包括作为建立大地坐标系依据的地球椭球的四个常数,即地球椭球赤道半径啊,地心引力常数GM,带球谐系数J2(由此导出椭球扁率f)和地球自转角度w,以及用以确定大地坐标系统和大地控制网长度基准的真空光速c;而一组起算数据是指国家大地控制网起算点(成为大地原点)的大地经度、大地纬度、大地高程和至想邻点方向的大地方位角。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高程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高程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程1. 介绍国家大地坐标系的背景国家大地坐标系是我国国家测绘局制定的一种地理坐标系统,用于描述地球表面上任一点的位置。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是在1980年国际地球参考系统(IGS)基础上制定的,它采用了全球大地测量系统(WGS 84)的椭球体参数,精度更高,适用范围更广。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推出,标志着我国大地测量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国家的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提供了更为准确的基础数据。

2.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特点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采用了椭球体和坐标系统的统一标准,其主要特点有:(1)高精度: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采用了先进的大地测量技术和坐标转换方法,使得其精度比之前的坐标系有了大幅提高,能够更准确地描述地表上各个点的位置。

(2)全球适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采用了WGS 84的椭球体参数,与国际通用的地理坐标系统兼容,使得其适用范围覆盖全球,为我国的地理信息数据与国际接轨提供了便利。

(3)标准统一: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推出,使得我国的地理信息数据统一了标准,为各行各业的数据交换和共享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 高程数据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中的应用除了地理坐标数据外,高程数据也是地理信息系统中至关重要的数据之一。

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中,高程数据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地形测绘:高程作为描述地表形态的重要数据,对地形的测绘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地图制图、地表变化分析等工作都需要高程数据的支持。

(2)工程建设:在道路、铁路、水利等工程建设中,高程数据是各种工程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

建设单位需要根据高程数据进行地形规划、路线选址等工作。

(3)资源调查:农林水利资源的规划开发,都需要高程数据进行资源定位和评估,高程数据对资源调查具有重要作用。

4.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程数据的获取方法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高程数据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进行获取,主要包括:(1)GPS测量: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目前获取高程数据的常用手段,它能够实现对地表点位的准确测量,得出高程数据。

国家高程基准

国家高程基准

国家高程基准国家高程基准是指在国家测绘标准体系中,用于测量和表达地面相对高程的参考系统。

高程是地球表面上一点相对于参考面的垂直距离,是地形起伏的重要指标之一。

国家高程基准的建立和发展,对于国家地理信息体系的健全和测绘工作的准确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国家高程基准的建立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演进,目前已经形成了中国大地坐标系和中国高程基准统一的测量标准。

其中,中国大地坐标系是中国测量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基准系统,而中国高程基准是测量地球表面相对高程的基准系统。

国家高程基准的确定有两种方法:绝对高程测量和相对高程测量。

绝对高程测量是通过大地水准面的测量,以海平面或者洋水面作为参考面来确定高程的方法。

相对高程测量是基于已知高程点的测定,以确定相对高程差的方法。

两种方法相辅相成,共同确立了国家高程基准系统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国家高程基准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建筑规划和设计中,高程信息对于土地利用、防洪排涝和道路交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中,高程信息对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管理等方面提供了参考。

在测绘制图中,高程信息能够提供地图和图像的第三维度,使得地图更加立体和真实。

国家高程基准的维护和更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测绘技术和仪器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换代。

因此,必须及时审查和更新国家高程基准的标准和方法,以适应新的测量需求和技术要求。

同时,还需要依靠国家测绘局和测绘单位的力量,对国家高程基准进行持续的监测和维护,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国家高程基准是测量和表达地面相对高程的重要系统。

通过其建立和发展,可以提供准确、可靠的高程信息,为各个领域的发展和决策提供参考。

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的不断深化,国家高程基准将继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5国家高程基准
85国家高程基准是指以青岛水准原点和青岛验潮站1952年到1979年的验潮数据确定的黄海平均海水面所定义的高程基准,其水准点起算高程为72.260米。

54北京坐标系
54北京坐标系即54国家坐标系,采用克拉索夫斯基椭球参数。

西安坐标系
80西安坐标系即80国家坐标系,采用国际地理联合会(IGU)第十六届大会推荐的椭球参数,大地坐标原点在陕西省泾和县永乐镇的大地坐标系。

我国常用高程系统大全:
(1) 波罗的海高程波罗的海高程十0.374米=1956年黄海高程中国新疆境内尚有部分水文站一直还在使用“波罗的海高程”。

(2) 黄海高程系以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验潮资料算得的平均海面为零的高程系统。

原点设在青岛市观象山。

该原点以“1956年黄海高程系”计算的高程为72.289米。

(3) 1985国家高程基准由于计算这个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
为计算依据,并用精密水准测量接测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得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和1956年黄海高程的关系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1956年黄海高程-0.029m。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已于1987年5月开始启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同时废止。

(5) 广州高程及珠江高程广州高程=1985国家高程系+4.26(米)广州高程=黄海高程系+4.41(米)广州高程=珠江高程基准+5.00(米)
(6)大连零点日本入侵中国东北期间,在大连港码头仓库区内设立验潮站,并以多年验潮资料求得的平均海面为零起算,称为“大连零点”。

该高程系的基点设在辽宁省大连市的大连港原一号码头东转角处,该基点在大连零点高程系中的高程为3.765米。

原点设在吉林省长春市的人民广场内,已被毁坏。

该系统于1959年以前在中国东北地区曾广泛使用。

1959年中国东北地区精密水准网在山海关与中国东南部水准网连接平差后,改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

大连基点高程在1956年黄海高程系的高程为3.790米。

(7) 废黄河零点江淮水利测量局,以民国元年11月11日下午5时废黄河口的潮水位为零,作为起算高程,称“废黄河口零点”。

后该局又用多年潮位观测的平均潮水位确定新零点,其大多数高程测量均以新零点起算。

“废黄河口零点”高程系的原点,已湮没无存,原点处新旧零点的高差和换用时间尚无资料查考。

在“废黄河口零点”系统内,存在“江淮水利局惠济闸留点”和“蒋坝船坞西江淮水利局水准标”两个并列引据水准点各地吴淞高程与85黄海高程的关系是:
一、吴淞零点和吴淞高程系:清咸丰十年(1860年),海关巡工司在黄浦江西岸张华浜建立信号站,设置水尺,观测水位。

光绪九年(1883年)巡工司根据咸丰十年至光绪九年在张华浜信号站测得的最低水位作为水尺零点。

后又于光绪二十六年,根据同治十年至光绪二十六年(1871~1900年)在该站观测的水位资料,制定了比实测最低水位略低的高程作为水尺零点,并正式确定为吴淞零点(W.H.Z)。

以吴淞零点计算高程的称为吴淞高程系,上海历来采用这个系统。

民国11年(1922年),扬子江水利委员会技术委员会确定长江流域均采用吴淞高程系。

1951年,华东水利部规定,华东区水准测量暂时以吴淞零点为高程起算基准。

吴淞高程系与1956年黄海高程系的基面差。

江苏省水利厅于1953年以精密水准测量方法施测了佘苏线(佘山—苏州)、佘高线(佘山—金丝娘桥—高桥—张华浜)和佘张线(佘山—张华浜)等3条水准路线,观测高差纳入华东地区高程控制网,参加国家测绘总局主持的1957年中国东南部地区精密水准网平差。

平差后的水准点高程均为1956年黄海高程系,佘山水准基点既有黄海高程(44.4350米),又有吴淞高程(46.0647米),两者之差为1.6297米,即在上海地区吴淞高程系基面比1956年黄海高程系基面低1.6297米,远离上海的地区,同一点的两个高程值之差会略有不同。

1985国家高程基准---------------黄海平均海面我国于1956年规定以黄
海(青岛)的多年平均海平面作为统一基面,为中国第一个国家高程系统,从而结束了过去高程系统繁杂的局面。

但由于计算这个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并用精密水准测量接测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得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和1956年黄海高程的关系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1956年黄海高程-0.029m。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已于1987年5月开始启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同时废止。

各高程系统之间的关系56黄海高程基准:+0.000 85高程基准(最新的黄海高程):56高程基准-0.029 吴淞高程系统:56高程基准+1.688 (吴淞高程与85间换算较乱,见/remark/8039450.html 和/question/8039450.html ) 珠江高程系统:56高程基准-0.5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