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二首”教案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古诗的美。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和情境。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两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解释古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2.2 教学重点两首古诗的字词、句子的理解和朗读。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与古诗相关的图片或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古诗与现代诗歌的差异。
3.2 朗读与理解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
讨论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3.3 想象与联想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描绘出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和情境。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古诗的感受和理解。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表达。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包括古诗的朗读和背诵。
4.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古诗,家长签字确认。
5.2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朗诵比赛,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表现。
5.3 家庭作业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查找其他古诗,进行阅读和欣赏。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提供清晰的古诗文本,包括注音和解释。
使用简短的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难点。
6.2 教学图片准备与古诗内容相关的图片或插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主题和画面。
6.3 教学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或视频,展示古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第七章:教学方法7.1 互动讨论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优秀教案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优秀教案二班级上册古诗二首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古诗二首的教学设计1、学会12个生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
2、了解诗句的意思,想像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朗读、背诵课文,默写《登鹳雀楼》。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像诗歌描绘的情景,懂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
课时:2课时。
教学用具:字典。
第一课时《登鹳雀楼》体现新课程理念:本课的设计主动率先提议自由、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
营造一种阅读、感悟、创作的自主学习氛围,采纳应用比较,观赏的方式,得出诗歌写作手法上的特点,让同学在阅读中感悟,在观赏中比较,培育同学比较阅读的`力量和诗歌鉴赏的力量,选用同学们自己搜集的诗歌,让同学看到了自己预习的效果让同学在参预中体验成就感。
教学目标:1、初识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粗解字义。
2、朗读、背诵课文,默写《登鹳雀楼》。
3、连续学习预习的方法,培育预习的习惯和方法。
4、了解诗句的意思,想像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像诗歌描绘的情景,懂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前我们已经接触过很多唐诗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大家还有印象吗?那么我们今日学习这首古诗,主要是关心大家理解诗的意思。
二、自学《登鹳雀楼》:1、提出自学要求:利用生字表自同学字和认读字,读准字音,记住生字字形。
读古诗,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自学状况:出示生字,检查读音:欲穷指名同学读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问题?a、看注释知道鹳雀楼在哪,依尽欲更是什么意思。
b、查字典知道:穷有四个意思,取尽的意思。
c、白日是什么意思?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三、深入到理解:1、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景象?想像情景,试着朗读。
过渡:看到这样壮丽的景象,诗人还想干什么?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句的朗读与背诵: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使学生熟练掌握本诗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运用。
-理解诗句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学习了《登鹳雀楼》的诗句,还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诗句意境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记住这些诗句,体会古人的智慧,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学会欣赏自然美景,感悟生活哲理。如果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登鹳雀楼》这首古诗。我发现,通过提问和情境创设,学生的兴趣确实被激发了出来,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活跃。在理论介绍环节,我注意到,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诗句的含义,学生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注意:以上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描述已尽量精简,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下内容将继续保持精简扼要的风格。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二首》中的《登鹳雀楼》。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去过高处,看到过远方的景色?”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人如何通过诗句表达他的所见所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登鹳雀楼》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和抒发诗人情怀的古诗。它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从高处俯瞰大地的壮阔景象。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二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二首》包括《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两首脍炙人口的经典古诗。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诗歌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两首古诗,注意停顿、重音、语调等,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节奏感。同时,引导学生背诵两首古诗,提高他们的记忆力。
在讲授古诗意境和情感表达时,我尝试通过图片展示和情景模拟来帮助学生理解,效果似乎还不错。他们能够逐渐体会到诗中的美感和情感,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同时,我也意识到对于古诗中一些文化背景和历史知识的讲解还有待加强,这样学生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
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得非常活跃,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我发现这种形式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显得比较内向,可能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关注这些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紧密围绕新教材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朗读与背诵:正确朗读《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注意古诗的韵律、节奏和语气,熟练背诵两首古诗。
-词语理解:掌握诗中的生僻字词,如“鹳雀”、“瀑布”等,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义。
-诗意感悟:通过诗句体会作者的意图和情感,如《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的人生哲理,《望庐山瀑布》中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效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
2.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二、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两首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掌握会写字的音、形、义。
三、教学难点1.用自己的话讲解两首古诗的意思。
2.能正确、端正地书写6个字。
四、教学准备1.课前查找的有关资料。
2.字词卡片,电脑课件或挂图。
五、教学时数3课时。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以前我们学的古诗吗?谁愿意背一背呀?(同学们背诵古诗)2.同学们,李白曾望月抒怀,留下了《静夜思》这首千古佳作,他也曾在另一个群星璀璨的夜晚,写下了使人惊叹的诗行,那就是《夜宿山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
1.设计问题:“夜宿山寺”是什么意思?(此处为空白点,让学生自己理解)2.教师播放多媒体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感悟,请学生谈谈看了此画面后有什么感受。
(留空白,让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点拨强调一点:山上寺院里的楼很高)。
3.请学生打开书,自由读古诗,体会诗人作诗时的感受。
(本环节意在使学生整体把握古诗内容)(三)理解诗句。
1.学生研究、合作、体验。
(1)让学生边读古诗边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诗句,本店铺解决。
(2)让学生小组内交流。
(3)各小组汇报诗中关键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2.小组汇报。
(1)通过小组学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了?(指名说)(2)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请学生质疑,请会的同学帮助解答,老师加以引导。
)(3)请四个同学每人说一句诗的意思。
(4)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形容诗中所描写的这座楼。
(高)(5)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楼很高,请你读给同学们听一听。
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
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四)诵读欣赏,品读古诗。
1.通过学习,我们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了解,你能加上动作、语气自己读读这首诗吗?注意要读出你自己的感受。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主要教学内容为《古诗二首》。
具体内容包括《静夜思》和《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的学习。
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掌握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掌握生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两幅美丽的山水画,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进而引出本课内容。
2. 新课导入: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两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讲解诗句:教师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4. 学习生字词:通过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识、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古诗,进行逐句讲解,分析诗句的意境。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例题,分析另一首古诗的意境。
7. 朗读与背诵:组织学生分组朗读、背诵两首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
六、板书设计1. 《古诗二首》2. 内容:《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朗读并背诵《静夜思》和《望庐山瀑布》。
(2)用生字词造句。
(3)分析两首古诗的意境。
2. 答案:(1)见板书设计。
(2)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3)见教学过程第6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古诗的朗读、背诵掌握较好,但在理解诗句意境方面还有待提高。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二首》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二首》《古诗二首》教学方案1. 教材分析1.1 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古诗二首》选取了两首经典古诗,这两首古诗都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
它们在内容上充满童真童趣,同时又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初步接触古典诗歌、感受古典诗歌魅力的重要素材。
1.2 从语言特点来看,这两首古诗用词简洁、凝练,却能生动地描绘出丰富的画面。
例如其中一首诗通过几个简单的意象组合,就勾勒出一幅田园风光图或者儿童嬉戏图等,让学生在简洁的文字中感受汉语的精妙。
1.3 从文化传承角度,古诗承载着古代人们的思想情感、生活方式以及审美观念。
学生学习古诗,能够穿越时空,了解古人的生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2. 学情分析2.1 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和简单的阅读理解能力。
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古诗这种简短而富有韵律的文学形式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2.2 然而,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有限,对于古诗中所描绘的意境和古人的情感可能理解起来存在一定困难。
例如,古诗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特定的意象,如“荷笠带斜阳”中的“荷笠”,学生可能没有见过这种形象,难以在脑海中构建出准确的画面。
2.3 同时,二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需要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保持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 教学目标3.1 知识与技能目标3.1.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1.2 认识诗中的生字,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
3.2 过程与方法目标3.2.1 通过朗读、想象画面等方式,感受古诗的意境。
3.2.2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内容的方法。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3.1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或生活的热爱之情。
3.3.2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喜爱之情,培养文化自信。
4. 教学重难点4.1 教学重点4.1.1 识字与写字。
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如“宿”“篱”等,并能正确书写。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教案一:《清明》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诗人杜牧和他的代表作《清明》。
2.学习韵脚为“况”的二声韵词。
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感性认识和美学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了解《清明》的诗意和文化背景。
2.让学生学会后续与“况”韵的韵词拼写。
3.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美学情趣向深入发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1)先让学生观看图片,带领学生一起朗诵《春眠不觉晓》。
2) 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和背景。
2. 正文
1) 朗诵、欣赏《清明》。
2) 分析《清明》所表达的诗意和思想。
3) 了解韵脚为“况”的二声韵词。
4) 学习诗句:满城尽带黄金甲,凤玄武,两个宫(字),坐什(字)么等什么(字)(用别墅新内容加深理解)。
(教师在课堂上重复朗读几遍,带领学生跟读。
)
5) 给学生时间尝试做课堂口头测试。
3. 延伸
1) 让学生组成小组,互相朗读。
2) 分组演绎。
3)课后家长和学生一起尝试朗诵《清明》以及发挥想象创作唐代故事。
四、教学评价
通过学习,学生能朗读《清明》并理解其中的诗意;学会了后续的“况”韵词的拼写;能够向深入发展出对美学想象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图文结合,想象画面,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
4.培养学生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生字生词,有感悟地朗读、背诵课文。
2.图文结合,想象画面,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
1.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赠刘景文》
一、新课导入。
现在是什么季节?大家喜欢秋天吗?你能用《识字1》当中的一些词语来说说你所看到的秋天的景色吗?
从同学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
(板书诗题、作者)
二、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三、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反馈:
(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
(2)引出生字教学:刘、菊、残、君、橙、橘
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
3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
四、品味赏析。
1出示:荷尽已无擎雨盖。
(1)想一想,这是描绘什么季节的荷叶的?初夏的荷叶又是怎样的?大家学过杨万里的一首诗吗?里面是怎样描绘初夏的荷叶的?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2)到了盛夏,荷叶又是怎样的呢?你们能用一句话说说吗?
(学生若不知道,老师补充“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3)到了秋天,荷花就像诗中描绘的这个样子,指名学生说深秋荷叶的样子。
2出示:菊残犹有傲霜枝。
(1)你们能给“犹有”换个词吗?(还有。
)
(2)“傲”字是什么意思?指自高自大吗?
(霜给人一种天气寒冷的感觉,菊花凋谢了还有枝条在风霜中傲然挺立,可见菊花有坚强不屈的精神。
)
3指导朗读第一、二句。
4理解第三、四句。
(1)秋天万物凋谢枯黄,但是也是丰收的季节,看到橘园里的橙子和橘子熟了,还记得这个画面吗?我们在《识字1》里面有过形容,是哪个词?(叠翠流金)
(2)“一年好景”是在什么时候?(正是橙黄橘绿时。
)为什么这样说呢?你们明白了吗?
(3)学生交流,老师小结:秋天瓜果成熟,辛勤劳动的人们享受着丰收的喜悦,这是人们最快乐的收获季节,所以连大诗人苏轼也喜欢这个季节,发出这样的感叹。
(4)指导朗读第三、四句。
(5)大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句话的意思吗?
5翻译句子。
(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当荷花凋谢后,连遮蔽风雨的荷叶也没有了。
菊花虽已残败,但还有傲霜的枝干。
(2)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你应该记住,一年内最美的时候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季节。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
五、课堂小结。
一年中最好的景色,是橙子金黄、橘子飘香的时候,那就是秋天。
苏轼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本篇虽是经典名篇,却有很多较难的字词,在识字上颇费功夫。
不过,在熟识基础上,把握好描写景物与诗人所用多元化色彩,也是调动学习本文乐趣之所在。
六、课后作业。
1掌握本课生字生词。
2背诵本诗,并预习下一首新诗。
第2课时
《山行》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诗人苏轼写的有关秋天的古诗,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季节,你们想不想画一画秋天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描写秋天山林的古诗,它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咏秋的诗。
(板书诗题、作者)
二、走近作者。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
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
三、初读古诗。
1老师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诵读。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要读出古诗的美感和韵味来。
3小组讨论并了解这首古诗的大体意思。
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处的深秋的高山上,那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停车只是因为喜爱傍晚的枫林,那经过霜打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4检查古诗诵读情况。
四、诗中有画。
(出示图片,欣赏)
1诗中画描绘了哪些景物?
(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2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不想把它画下来?
(1)首先要画上一座山,这是深秋时节的山,给人一种凉意,所以诗中称它为“寒山”。
(2)接着画上什么?(小路)这小路是用什么铺成的呢?(小石子)哦,原来是用小石子铺成的小路,课文中用了哪个词啊?(石径)但是这是一条怎样的石径呢?是笔直的吗?从哪看出来?(斜)
(3)诗中还提到了什么?(白云、人家)这人家该画到近处还是远处,为什么?(远处,文中提到了“白云生处”)是啊,放眼望去那白云缭绕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4)在这寒山上行走,最夺目的要数什么?(枫林)为什么?(红色比较醒目)“红于”在这里表示“比……更红”,这霜叶比二月里的花还要红,多
美啊!
3这时候的枫林像什么?(火海、花海。
)
这么美的枫林该怎么读?(读出快乐、欢喜之情。
)
4体会“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两句诗。
“坐”是“坐下”的意思吗?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呢?
(“坐”是“因为”的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热爱火红的枫叶,热爱秋天的感情。
)
5想一想,《赠刘景文》和《山行》两首诗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都是先写景,再抒情,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不同点:两首诗描写的景物不同,《赠刘景文》描写了残荷、菊花、橙子、橘子;《山行》描绘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
6翻译句子。
(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沿着用石子铺成的弯弯小路,登上了深秋时节的高山,白云缭绕之间,隐约可见有人家居住。
(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因为喜欢这晚秋的枫林,不时地停车与观赏,经霜染了的红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
五、课堂小结。
《山行》这首诗简单易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理解诗意,但是个别字义还需要老师点拨,读诗时抓住这些关键词,那么古诗的诗意也就不难理解了,再抓住诗中的几处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学生就很容易抓住古诗的主题,感受到作者对着深秋的赞美与喜爱。
再配合多媒体教学,诗情画意,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学生学习起来既感兴趣又觉得轻松。
链接: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山行》。
2学生欣赏其它《古诗配画》作品,感受诗情画意。
3学生自主选择古诗,为古诗配画,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互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不是逐行分析诗意。
而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带动了气氛。
优美的古诗是祖先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
我借助录音范读,按其韵律节拍朗读,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
让学生从听读中感悟,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