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
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

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第一篇: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徐梦如孟子曾经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人生在世,穷其一生,所为的为非不是利益二字。
而对一个国家而言,利益纷争中的成功与否,更是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兴衰。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
”吕祖谦在《东莱博议》中这样写到。
而这句话更是对秦晋联盟分合的最好解释。
晋国围郑,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对楚国有二心。
这一切和秦毫无关系。
秦国出兵,难道只是出于友好想要单纯地帮帮晋国?若不是如此,那么它的目的就只有一个------获利。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烛之武一针见血地指出,秦与晋结盟,出兵伐郑,对秦毫无益处后,秦伯爽快地放弃晋国,转而与郑国结盟。
烛之武退秦师,与其说,是烛之武凭借其智慧和高超的语言技巧说服秦伯,倒不如说是烛之武向秦伯展现了那个时局之下秦国的利害关系,使秦自动退军,与郑国结盟。
在这个过程中,看似秦改变了阵营,从晋国营中变为与郑同盟,而实际上,从一开始秦就是为了获取利益而来,它的目的始终没有改变。
无论秦晋两国有多么深厚的结交,一旦触及国家利益,交情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这也就不难理解吕祖谦所说的“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了。
秦与郑的结盟,也是建立在利益之上的。
正如丘吉尔的名言“我们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对于生活中类似于秦穆公的一部分人而言,友谊,亲情,甚至良知,都远远不如利益重要。
而就在这条追逐利益的道路上,他们也失去了人性中最美的部分。
他们或许是成功的,但他们一定是可悲的。
第二篇: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晋,且贰(依附)于楚也。
..晋军(驻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对…说)郑伯曰:“国危矣,若(假如)使(派遣)....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辞(推辞)..曰:“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犹(尚且)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做)也已(同“矣”,相当于语气词“了”)。
烛之武退秦师的读后感

烛之武退秦师的读后感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我被故事情节所吸引,对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发生在中国春秋时期,烛之武是一个普通士兵,他为了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尊严,毅然决然地投身战场。
作者通过对烛之武的个人成长和战争的描写,展现了他的坚定意志和为国家牺牲的决心。
故事中,秦师强大而残忍,几乎无人可敌。
然而,在烛之武的毅然决定下,他和其他士兵们组成的小队成功地潜入秦师营地,炸毁敌军的强大装备。
这个情节十分激动人心,不仅体现了烛之武的勇敢和聪明,也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愤怒和对国家的爱。
故事情节的另一个亮点是对烛之武情感的描写。
他与妻子的深情厮守,使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与幸福。
当烛之武面临战斗和死亡时,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也让我产生了共鸣。
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作者让我对烛之武的形象更加真实和立体。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不仅让我了解了战争的残酷和民族的团结,也让我反思了国家的重要性和家庭的价值。
这个故事勾勒出了一个勇敢的战士形象,也传递出对保家卫国的呼唤。
整体而言,这是一篇扣人心弦的故事。
通过对烛之武和秦师之间的战斗以及他与家人之间的情感的描写,作者通过文字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历史和情感的交织。
读完这篇故事,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4篇

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4篇烛之武何许人矣?“烛”姓至今有后吗?不得而知,但《烛之武退秦师》足以使其英名永标史册。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4篇,希望大家喜欢。
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1第一次教读《烛之武退秦师》,我就被*波澜起伏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住了。
*刚一开头,作者就用寥寥数笔交代了郑国的危急形势:秦、晋围郑,大兵压境,郑国危如垒卵。
弱肉强食之势,战、守皆非良策。
拯救郑国,唯一的途径就是外交。
可是,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退蓄意来犯之师,谈何容易!此*的“一波”也。
*第二段写郑伯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决危机,佚之狐向郑伯举荐了烛之武。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但郑伯毕竟不是佚之狐,没能过早的发现烛之武这匹千里马。
所以,才会有烛之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这壮士不遇,英雄末路,虚掷人生的无可奈何的悲哀和感伤。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向郑伯发泄了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他会去说秦吗?这在郑伯那里可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先用“是寡人之过也”自责,此时的郑伯并没有止于自责,而是欲扬先抑,指明假如郑国灭亡,对你烛之武也也没有什么好处。
他的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终于感动了烛之武。
烛之武决定去面见秦伯。
至此,*的第一折以郑伯的胜利而告终。
第二折发生在烛之武与秦伯的谈判桌上。
烛之武“夜缒而出”与秦伯坐在谈判桌前,怎样才能消除秦伯的戒心呢?烛之武欲擒故纵,“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置身于郑国之外,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烛之武引起了秦伯的好感。
抓住有利时机,烛之武进一步指出,秦,郑相隔遥远,晋、郑近邻,因此亡郑只是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会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北。
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秦国当然不会帮助晋国成就霸业而使自己的国力相对削弱。
接着,烛之武以利引诱秦伯,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
这些好处存在的前提,就是放弃攻击郑国。
在一番拉拢引诱之后,烛之武察言观色,不失时机的挑拨离间了秦-晋两国的关系。
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

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哎,说起那个《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简直就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外交大戏,让人看了直呼过瘾。
你想啊,那时候的国家大事,可不像咱们现在发个邮件、开个视频会议那么简单,那得是真刀真枪,靠智慧和口才去拼的。
故事里的主角,烛之武老先生,那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他年纪一大把了,平时可能就在家里种种花、养养鱼,过着悠闲的小日子。
可一到了国家危难之际,嘿,人家那是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说:“我去!”这魄力,这担当,简直了!咱们知道,那时候郑国被秦国和晋国两个大国给围了,眼瞅着就要玩完。
郑国的国君那是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到处找人想办法。
结果,就有人提起了烛之武老先生。
人家说了:“别看老烛平时不显山露水,关键时刻,那嘴皮子比刀子还厉害呢!”于是,烛之武就被请了出来。
他也没多说什么豪言壮语,就是提着个灯笼,深夜里摸黑去见秦国的国君了。
这一路上,那叫一个凶险啊,稍有不慎,可能就被当成间谍给抓了。
但老烛那是胸有成竹,走得那叫一个从容不迫。
到了秦国那边,烛之武一开口,那真是惊天地泣鬼神。
他先是给秦国国君戴了几顶高帽子,说什么秦国是天下霸主啊,怎么能跟晋国那种小国一般见识呢?然后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分析了一通利害关系。
他说:“你看啊,如果秦国和晋国真的把郑国给灭了,那晋国就壮大了,到时候对秦国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啊。
还不如咱们秦国和郑国结盟呢,这样既能保护郑国不受晋国欺负,又能让秦国在中原地区有个可靠的盟友。
”秦国国君一听,嘿,这话在理啊!于是就答应了烛之武的请求,不仅撤了兵,还跟郑国结了盟。
这一下子,晋国那边可就傻眼了。
他们本来还想着跟秦国一起瓜分郑国呢,结果秦国这一撤兵,他们也只能灰溜溜地走了。
这故事啊,说起来简单,但里面的门道可深了。
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这个世界上,光靠武力是解决不了所有问题的。
有时候啊,还得靠智慧和口才。
就像烛之武老先生那样,用三寸不烂之舌就化解了一场危机。
这可比千军万马还管用呢!所以说啊,咱们平时也得多学点知识、多练练口才。
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

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
古语有云,春秋无义战,于此文观之,合契若神,初,以郑无理于晋,秦晋合围之,郑之国,危如鹅卵;再,纳狭之狐之谏,郑伯亲往求贤,独之武深明大义;后,提三寸不烂之舌,独之武力说秦伯,秦之伯欣然结盟;嗟乎,盟之聚散,忽然而已,朝与之围,夕引兵去,何也?利益使然。
秦晋围郑,共分郑土,涉中原之地以为境,利在于秦,故与之围;郑与秦盟,其意在于图存,分而化之,以彼之力,还施彼身,正可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利在于郑,故与之盟;秦舍晋去,其意在干厚己,其利在干薄晋,故留将助守,夕引兵去,;子犯欲击之,文公止其曰,此谓不仁,不智,不武之举,失其所与,以乱易整,其利不在于己,故亦引兵而去。
呜呼,于是吾有叹也,春秋之战,所战者利也,利之至也,战之始也,利之至也,亦战之止也,而秦汉之没落,五代之败亡,无不以其利在于己而非民欤?利之于民欤,犹舟之于水也,水兴则舟扬,水衰则舟胶,利在于民,治世之音安以乐,利在于君,治世之音怨以怒,乐之至也,国之兴也,怒之至也,国之亡也。
治世之道,非眼力胸襟见识得兼者难窥其妙,而蝇营狗苟之辈无不因小失大,成一己之私利,废万世而荒淫。
烛之武退秦师有感作文

烛之武退秦师有感作文
以前我就想啊,这郑国就像个夹心饼干,被秦、晋两个大国夹在中间,眼看就要被一口吞掉,郑国那国君估计晚上都愁得睡不着觉。
这时候,烛之武就登场了。
你可别瞧这老头年纪大,他可厉害着呢!
你想啊,大晚上的,被人从被窝里拉出来,换做是我,肯定一肚子火,说不定还得骂骂咧咧的。
可烛之武没有,他心里明白,这是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
他晃晃悠悠地就去见秦伯了。
见到秦伯之后,那口才简直绝了。
他就像一个经验老到的推销员,把郑国这个“商品”说得一文不值,同时又把攻打郑国对秦国的坏处说得明明白白。
他先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这就像是给秦伯脑袋上敲了一闷棍。
秦伯心里估计想:“对啊,我大老远跑过去占了郑国的地,管理起来可不容易呢。
”然后烛之武又说“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这一句话可太损了,一下子就把秦伯和晋侯之间那点微妙的关系给挑明了。
就好比在秦伯面前晃了晃一个警示牌,上面写着“你可别傻了,你打郑国,晋国得利,你就亏大了”。
最后还不忘给秦伯画个大饼,说什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这就像在说:“秦伯啊,你留着郑国还有好处呢,以后你有啥事儿,郑国给你提供方便,多划算啊。
”
你看,就这么三言两语,秦伯就被他说得心服口服,不但不打郑国了,还跟郑国结成了联盟。
我就想啊,这烛之武简直就是战国时期的“嘴强王者”。
要是搁在现代,那去参加什么辩论大赛,肯定能把对手说得哑口无言。
烛之武退秦师有感作文

烛之武退秦师有感作文首先得说说烛之武这个人,那可真是个厉害的老头子。
你想啊,他都一大把年纪了,以前一直没被重用,就像一颗被遗忘在角落里的明珠。
郑国国君以前都不拿正眼瞧他,可到了国家快完蛋的时候,才想起他来,这就好比家里东西坏了才到处找螺丝刀,平时都不知道把人家放哪儿了。
但是烛之武可没耍小脾气,什么“哼,以前不理我,现在有难了才找我,我才不管呢”这种想法人家可没有。
他知道国家大义,二话不说就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这就像一个超级英雄,不管之前受了多少委屈,只要世界需要,立马就披上披风登场。
然后他就跑到秦军那里去了。
他见秦穆公的时候,那一番说辞就像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脱口秀表演。
他先从秦国和晋国的关系说起,把秦穆公心里那点小九九都给扒拉出来了。
他说:“您秦国和晋国一起打我们郑国,您图啥呀?郑国离您秦国那么远,您就算打下郑国,这中间还隔着个晋国呢,您能得到啥好处?最后还不是都便宜了晋国。
”就这几句话,就像一把刀,直接把秦穆公和晋国之间那看似坚固的联盟关系给划开了一道口子。
接着他又说起晋国的不靠谱。
他说晋国今天向东扩张,明天说不定就向西打您秦国了。
这就好比告诉一个人,你身边那个看起来跟你称兄道弟的家伙,其实是个随时会背后捅你一刀的小人。
秦穆公一听,心里肯定“咯噔”一下,心想:“这烛之武说得好像有点道理啊。
”烛之武这一通说下来,就成功地把秦穆公给忽悠住了。
哦,不,不是忽悠,是用他的智慧说服了秦穆公。
你看,说话这门艺术在他这儿被运用得炉火纯青。
要是我,估计上去就只会说:“求求您别打我们了。
”那肯定没啥用。
从这个故事里,我也明白了很多道理。
比如说,人得有真本事。
烛之武要是没那两下子,口才不好,对局势分析不透彻,他能把秦穆公说得退兵吗?就像我们学习,要是没点真才实学,到了关键时刻就只能干瞪眼。
还有就是要懂得抓住机会。
烛之武虽然一直被埋没,但是他等到机会的时候,一下子就抓住了。
要是他扭扭捏捏的,或者因为以前的怨气就拒绝了这个任务,那郑国可就真的完蛋了。
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3篇_读后感作文_

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3篇《烛之武退秦师》主要讲述了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希望大家喜欢。
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1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推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军,最终使秦穆公心悦诚服,郑国转危为安。
他的义无反顾,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他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勇赴敌营的信心都值得我们去品味。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烛之武——一个才华长久被埋没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依然挺身而出。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位须发尽白的老人,夜缒而出的时候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进入秦营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
他与秦公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此刻,闪亮的释放和爆发。
机遇只会有准备的人身上,尽管烛之武怀才不遇,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最终“一飞冲天”。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
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像烛之武这样识大体、临危受命、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勇士,是永远难以令人忘记的,他会被人们永远的铭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唐太宗以魏征为镜,那么,让我们以烛之武为镜来勉励自己吧!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2我们刚开学就学了一篇古文,这篇古文出自于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这篇古文叫做《烛之武退秦师》,主要讲述了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
往届某生
烛之武被举荐出使秦军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躯伛偻,步履蹒跚。
这么一个糟老头,长期得不到重用,地位卑微,就算有满身的锋芒,也该消磨殆尽了吧。
但烛之武出使秦军时,孤身一人,“夜缒而出”,也许还拄着拐杖,迎着秦兵而去,气定神闲,踌躇满志,西北风吹到他的脸上,须发飘飘,那神态,那情状,必定是十分地潇洒!
他的潇洒来自他的自信,他的自信源于他的才华。
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磨砺自己,才能永远保持锐利的锋芒。
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才华依旧。
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得不到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和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但烛之武虽怀才不遇,却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为自己的一生划上了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时代铸就英雄。
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经历至今还可以启示我们,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