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变迁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家庭生活变化和感悟

改革开放家庭生活变化和感悟

改革开放家庭生活变化和感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些变化也深深地影响着每个家庭的生活和感悟。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改革开放家庭生活变化和感悟。

一、物质生活的改善在改革开放之前,许多家庭的收入非常低,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现在,人们不仅可以吃饱穿暖,还可以享受到各种现代化的家居设施和生活用品。

同时,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购买到自己想要的各种商品和服务。

这种物质生活的改善让每个家庭都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二、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在改革开放之前,许多家庭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单一。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现在的家庭不仅可以享受到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如看电影、听音乐、旅游等,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

这种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让每个家庭都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充实。

三、家庭教育观念的变化在改革开放之前,许多家庭的教育观念比较传统和保守。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教育理念的更新,现代家庭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现在的家庭更加注重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注重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种家庭教育观念的变化让每个家庭都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自身的责任。

总之,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家庭都经历了不同的变化和感悟。

但是,无论是在物质生活方面还是精神文化方面,我们都应该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不断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农民生活的变化

农民生活的变化

农民生活的变化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农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他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了提高,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本文将从农业技术、生活条件和生活习惯等方面来探讨农民生活的变化。

一、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是农民生活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科技的推动,农业生产逐渐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农民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

现代化农业机械的使用使种植、养殖、收割等农业生产环节更加高效,极大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这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减轻了他们的劳动负担。

二、生活条件的改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得到了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逐渐接近城市居民。

道路交通的发展使农民更加便捷地与外界交流、物流更加顺畅,这对于他们的生产、生活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也使农民的生活更加便利舒适。

三、生活习惯的转变农民的生活习惯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了转变。

以前大部分农民都习惯于种田、养殖等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但现在随着城市文化的渗透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从事非农业领域的工作,比如经营农家乐、养殖特色畜禽等。

这使得农民的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生活方式也更加多样化。

四、农村教育的普及农村教育的普及也对农民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农村义务教育政策的推行,越来越多的农民子女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学校的建设和教育质量也得到了提升。

这使得农民的知识水平提高,他们更加具备了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机会。

通过接受教育,农民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改变传统的农业观念和生活方式。

有些农民还选择到城市工作,这进一步加快了农民生活的现代化进程。

总之,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生活习惯的转变和农村教育的普及,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们不再只是从事农业生产,而是逐渐融入到现代化的生产、生活中。

这一切的变化都为农民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选择,使他们能够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经济变化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经济变化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1840年以来)的动态变迁特征是,先由强迅速衰落变为弱国,后由 弱势迅速崛起变为强国,呈U字型曲线。 经济趋异阶段(1701——1949)。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出现差距, 中国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并且经济差距不断扩大。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停滞时期(1701——1840)。1700年以后,由于 工业化产生的现代经济增长已经在欧洲开始,但是中国依旧处于传 统的农业社会。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之下,中国人均经济发展水 平长期处于停滞状态。1700年中国人均GDP为600美元(1990年PPP国 际美元,下同),略低于西欧和世界人均水平,略高于日本人均水 平。到1820年中国的人均GDP还保持在600美元,但是已经落后于日 本人均水平,相当于日本和世界平均水平的90%,不足西欧人均GDP 的1/2。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开始趋异。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解体时期(1841——1949)。1840年之后中国沦 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传统农业经济解体。而在世界范围内,工 业化开始扩散,现代经济增长的第二梯队开始启动,世界进入现代 经济增长阶段。中国处于内忧外患当中,未能赶上这一次工业化的 浪潮,这是中国近代在经济发展上所丧失的最大的战略机遇期。美 国在这一时期当中由列强之一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1841年至 1949年期间,世界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进展,世
首先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以及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使欧 洲国家在实际人均收入和科学技术能力方面追赶并超过了中国。中 国的经济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让位于西欧,但是由于当时的资本主 义经济发展还限于欧洲,因此,中国人均经济水平继续领先于世界 平均水平。 1820年之后,随着近代世界工业化的迅速成长与扩张,以及中国从 1820年到1950年经历国外侵略和国内战争,中国开始大大落伍,并 且急剧地衰败。中国人均经济水平开始迅速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根据麦迪森的计算,中国人均GDP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由 1820年的90%,下降到1870年的61%,1913年的37%,到1950年又进一 步下降为21%短短70年,中国由世界上相对富裕的国家变为当时世界 上最贫穷的国家,人均收入水平既降低到中国历史最低点,也降到 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位居世界后列。这是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 所继承的历史遗产和赖以起步的初始条件。 中国是在1950年才开始正式发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1950年到1978 年期间,中国在首先抑制了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比重继续下降的趋 势之后,又逐渐控制了人均GDP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下降的趋势。但 是,人均GDP相对于现代工业化国家(特别是欧洲和日本)继续下降 的格局未能避免。1973年,中国人均GDP由1950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方式变迁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方式变迁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方式变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个变迁的过程中,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首先,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

过去,人们的生活往往是简单粗糙的,基本上只注重维持生存。

然而,随着经济繁荣,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追求更高质量生活的意识逐渐增强。

人们开始注重生活质量,不再仅仅依赖于生存。

他们开始追求艺术、文化、旅游等更加高级、丰富的生活方式。

经济的繁荣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转变,追求物质享受逐渐被精神和情感满足所取代。

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家庭和社交关系,注重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这种转变也反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以前单调、无趣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多样、有趣的生活方式。

经济发展还为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通过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经济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的自由。

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不同的职业、娱乐方式和生活方式。

过去,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大部分人只能从事传统行业或从事与自己家庭背景相符的工作。

然而,经济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才能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同时,经济发展还为人们提供了各种娱乐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选择,例如旅游、体育运动、音乐和艺术等。

人们不再囿于传统的生活模式和规则,他们开始追求个人的独特性和自由。

此外,经济发展也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多元化。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过去,大部分人的生活方式都是农村生活,他们与土地紧密相连,以农业生产为生。

然而,经济的发展使得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开始迁移到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生活方式逐渐成为主流。

城市的快节奏、多样化的工作机会和丰富的文化生活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

同时,城市化还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也发生了改变。

感悟时代变迁心得体会(3篇)

感悟时代变迁心得体会(3篇)

第1篇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我们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每一天都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首过去,不禁感慨万分,时代变迁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物质的丰富,更是心灵的触动。

在此,我愿以一颗感恩的心,记录下自己对时代变迁的感悟和体会。

一、物质生活的巨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我们见证了国家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昌盛的历程。

1. 住房条件的改善过去,人们居住在破旧的房子里,拥挤不堪。

如今,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宽敞明亮的住宅成为常态。

城市居民告别了筒子楼、握手楼,住进了舒适的小区。

农村地区也实现了住房条件的提升,农民住进了崭新的砖瓦房。

2. 交通工具的革新过去,人们出行主要依靠自行车、步行或搭乘马车。

如今,汽车、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已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首选。

高速公路、高铁网络遍布全国,拉近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提高了人们的出行效率。

3. 通讯方式的变革过去,人们联系亲朋好友主要依靠书信、电话。

如今,手机、互联网、社交媒体等通讯工具让信息传播速度飞快,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

二、精神文化的繁荣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繁荣。

1. 教育事业的进步过去,教育资源匮乏,许多人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如今,我国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普及了义务教育,提高了教育质量。

大学、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基础。

2. 科技创新的突破过去,我国科技水平相对落后,许多核心技术依赖进口。

如今,我国在航天、电子、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部分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

3. 文化产业的繁荣过去,文化产业相对薄弱,文化产品匮乏。

如今,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电影、电视剧、网络文学等作品层出不穷,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三、价值观的转变时代变迁,人们的价值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1. 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过去,人们习惯于依赖集体,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独立自主,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中国新时代对于生活变化的感悟

中国新时代对于生活变化的感悟

中国新时代对于生活变化的感悟新时代中国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经济、科技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对于这些生活变化,人们有着各种感悟和思考。

1. 科技改变生活: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移动支付、共享经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智能化。

与此同时,科技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例如数字化时代的信息泛滥和隐私安全问题。

2. 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生活水平提高,但也伴随着一些城市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3. 社会结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迁,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家庭观念、职业观念等都在发生转变,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使得社会更加多元化。

4. 文化多元:新时代中国崇尚创新和多元文化,并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参与交流。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年轻一代对于自己文化认同和表达方式有着更为积极的态度。

5. 生态文明建设:随着对环境问题的高度关注,中国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加大环保力度,推动可持续发展。

人们对绿色生活和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6. 全球视野: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也使得中国人更加关注国际事务,拥有更为开放的国际视野。

7. 社会责任感:在新时代,社会责任感逐渐深入人心。

企业、个人更加注重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在这一系列的生活变化中,人们既感受到了生活的便利和富裕,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

对于新时代的感悟,既有对变化的期待,也有对问题的思考,人们在这个时代里更加注重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发生了许多改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变化:
1. 网络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现在可以通过手机和电脑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和与他人交流。

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够更容易地与朋友和亲人保持联系,分享生活中的点滴,同时也给予了个体多样性和独立性。

2. 工作和学习模式的变化: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许多工作和学习都可以远程进行。

很多人可以在家工作或远程办公,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课程,获取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

3. 饮食习惯的改变:随着城市化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变化。

快餐、外卖和方便食品的普及使得人们更依赖于加工食品。

同时,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健康饮食和有机食品,追求健康和平衡的生活方式。

4. 交通方式的转变:随着城市化的加剧,人们的交通方式也从传统的步行、自行车转变为汽车、公共交通等更快、更便捷的方式。

这也带来了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问题。

5. 娱乐和休闲方式的多样化:人们的娱乐和休闲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过去,人们主要通过户外活动、电视等传统的娱乐方式来消遣。

现在,人们可以通过电子游戏、电影、音乐、电视剧等多种媒体来获取娱乐和放松。

总的来说,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变革而变化,更加注重便利、多样性和个人化。

经济变迁过程中的休闲经济透析

经济变迁过程中的休闲经济透析

经济变迁过程中的休闲经济透析引言经济变迁是一个社会中不可避免的过程,无论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还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都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休闲经济这个领域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分析经济变迁对休闲经济的影响,并探讨在不同经济时期下休闲经济的特点。

经济变迁对休闲经济的影响1. 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在农业社会时代,大部分人民的生活和工作都与农业密切相关。

休闲活动通常是以节日、祭祀等形式存在,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密切相关。

然而,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工业化进程推动了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随着工厂的兴起,人们的工作时间大大延长,休闲时间减少。

休闲经济逐渐从自然农业生产的休闲转变为劳动者的休闲。

2. 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随着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和娱乐,工作方式也从传统的办公室转变为更加灵活的远程办公。

这进一步放松了人们的工作压力,提高了休闲时间。

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休闲经济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享受各种形式的休闲活动,如在线游戏、电影、音乐等。

不同经济时期下的休闲经济特点1. 农业社会时期在农业社会时期,休闲经济主要是以传统的宗教、节日和乡村生活形式存在。

人们通过参加庆典、拜神、举办传统娱乐活动等来放松身心,享受生活。

休闲经济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以传统的手工艺品、民俗表演等为主要形式。

此时的休闲经济规模相对较小,主要是以满足农业社会人们简单的精神和娱乐需求为主。

2. 工业社会时期随着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休闲经济开始融入工业化进程。

休闲经济以商业娱乐和娱乐产业为主要形式存在。

大型娱乐场所如电影院、剧院、游乐场等开始兴起,人们可以通过观看电影、演出、游玩等方式消遣休闲。

此时的休闲经济开始呈现出规模化和商业化的特点,也为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相当于日本的23%下降到7%,相当于西欧的水平也由1950年的10% 下降为7%。 只到1978年以后中国人均GDP的相对水平才开始迅速上升。1998年, 中国人均GDP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迅速上升到55%,相当于日 本水平的比例上升到15%,相当于欧洲水平的比例上升到17%。 分析世界各国经济的历史轨迹,可以将这一历史分为传统经济阶段 和现代经济阶段。在传统经济阶段,人口与经济总量同步发展,人 均水平增长率为零,人均经济水平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支撑社会生 产的主要是经验性的传统知识和技术。现代经济的表现是人均经济 开始增长。 根据中国经济历史轨迹与世界经济轨迹的关系,中国经济历史可以 划分为两个大的历史时代:在全球都处于传统经济阶段的时候,各 国人均经济水平的相对关系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我们称之为静态稳 定时代。而后,随着一些国家进入现代经济阶段,中国与世界经济 的轨迹出现动态变迁的局面,我们称之为动态变迁时代。根据中国 与世界经济相对水平变化的方向,我们进一步将这个时代分为经济 趋异阶段和经济趋同阶段。 以此为框架,公元元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历史轨迹可以划分为不
经济变迁给生活带来 的变化
主修: 主修:徐云才
一、细说我国2000年来的经济是如何变化的 细说我国2000年来的经济是如何变化的 2000 二、经济变化带给住的影响 三、经济变化带给餐桌上的影响 四、经济变化带给服饰的影响 五、经济变化带给交通的影响 六、经济变化带给通讯的影响 附、了解中国人民币的发展史
1840年以来)的动态变迁特征是,先由强迅速衰落变为弱国,后由 弱势迅速崛起变为强国,呈U字型曲线。 经济趋异阶段(1701——1949)。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出现差距, 中国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并且经济差距不断扩大。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停滞时期(1701——1840)。1700年以后,由于 工业化产生的现代经济增长已经在欧洲开始,但是中国依旧处于传 统的农业社会。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之下,中国人均经济发展水 平长期处于停滞状态。1700年中国人均GDP为600美元(1990年PPP国 际美元,下同),略低于西欧和世界人均水平,略高于日本人均水 平。到1820年中国的人均GDP还保持在600美元,但是已经落后于日 本人均水平,相当于日本和世界平均水平的90%,不足西欧人均GDP 的1/2。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开始趋异。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解体时期(1841——1949)。1840年之后中国沦 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传统农业经济解体。而在世界范围内,工 业化开始扩散,现代经济增长的第二梯队开始启动,世界进入现代 经济增长阶段。中国处于内忧外患当中,未能赶上这一次工业化的 浪潮,这是中国近代在经济发展上所丧失的最大的战略机遇期。美 国在这一时期当中由列强之一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1841年至 1949年期间,世界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进展,世
界产值增加了6倍多,世界人均水平提高了2.8倍,中国人均GDP反而 出现下降,1950年中国人均GDP降为439美元,比1840年的水平下降 了27%。因此,1841年到1950年成为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同世界大趋 异的时期。到1950年,欧洲人均GDP相当于中国人均GDP的倍数,由 1820年的2.1倍扩大到10.5倍;美国人均GDP相当于中国的倍数由2.5 倍扩大到15.6倍。 经济趋同阶段(1950——2050)。20世纪50年代初期,社会发展停 滞到最低点后,中国开始以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发展,尤其在 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进行了重大改革并向世界开放以后,走上与 西方发达国家趋同的道路。 现代经济增长初期(1950——1978)。1949年中国取得了民族的解 放和国家的独立。以此为基础,中国进入了迅速的全面工业化进程 ,在比欧洲晚了近200年后,现代经济增长终于在中国起步,并且实 现了经济总量和人均GDP的快速增长。到1978年,中国成功地遏制了 1840年以来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比重下滑、人均GDP下降和人均GDP 同世界人均GDP差距拉大的局面。但是,这一阶段也是世界经济增长 的又一个黄金时期,中国因种种原因没能把握这一次世界经济迅速 增长的战略机遇期。日本正是利用这一历史时期由资源匮乏的战败 国变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因此,到1978年中国人均GDP仍居世 界后列,同世界发达国家
同的历史时代、阶段和时期。 根据中国占世界GDP总量比重、中国人均GDP增长特点以及中国经济 相对于世界经济水平的变动情况,把公元元年到2050年划分为两个 时代:中国经济静态稳定时代(1——1700)和动态变迁时代( 1701——2050)。 1700年以来到2050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历史划分为两大不同阶段:经 济趋异阶段(1700——1949);经济趋同阶段(1950——2050)。 具体来看,又可以把1700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划分为6个时期:传统 农业社会停滞时期(1701——1840)、传统农业社会解体时期( 1841——1949)、现代经济增长初期(1950——1978)、经济起飞 时期(1979——2000)、经济起飞中后期(2001——2020)和经济 向成熟推进期(2021——2050)(表3)。 静态稳定时代(1——1700)。1700年之前,世界各国基本上都处于 传统经济社会,各国人均经济水平相对稳定,中国人均经济水平略 高于世界其他国家水平。 动态变迁时代(1701——2050)。1700年之后,世界各国先后开始 现代经济增长,由于开始现代经济增长时间早晚的差异以及经济增 长速度快慢的不同,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处于动态变迁的过 程当中,称之为动态变迁时代。它包含两个历史阶段:经济趋异阶 段和经济趋同阶段。中国经济相对于世界经济(特别是
首先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以及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使欧 洲国家在实际人均收入和科学技术能力方面追赶并超过了中国。中 国的经济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让位于西欧,但是由于当时的资本主 义经济发展还限于欧洲,因此,中国人均经济水平继续领先于世界 平均水平。 1820年之后,随着近代世界工业化的迅速成长与扩张,以及中国从 1820年到1950年经历国外侵略和国内战争,中国开始大大落伍,并 且急剧地衰败。中国人均经济水平开始迅速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根据麦迪森的计算,中国人均GDP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由 1820年的90%,下降到1870年的61%,1913年的37%,到1950年又进一 步下降为21%短短70年,中国由世界上相对富裕的国家变为当时世界 上最贫穷的国家,人均收入水平既降低到中国历史最低点,也降到 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位居世界后列。这是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 所继承的历史遗产和赖以起步的初始条件。 中国是在1950年才开始正式发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1950年到1978 年期间,中国在首先抑制了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比重继续下降的趋 势之后,又逐渐控制了人均GDP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下降的趋势。但 是,人均GDP相对于现代工业化国家(特别是欧洲和日本)继续下降 的格局未能避免。1973年,中国人均GDP由1950

力。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的比重开始回升,到1998年,中国经济总 量(按照PPP计算)占世界的比重已经上升到11.5%的水平,这标志 着中国开始了经济迅速崛起的历史新阶段。 从现在到2020年将是中国面临的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它关系到中 国能否在当前发展的基础上,在经济总量(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 上再上一个台阶,超过美国,达到世界总量的22%,进入经济发展的 强盛期。 中国经济总量在历史上虽然曾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由于中国人口 长期来(至少在我们研究的起点,即公元元年)远远多于外国(人 口众多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所以在人均经济水平上并不高。而且 ,中国人均经济水平领先于世界的时间处于传统社会阶段,而传统 社会的一个基本经济发展特征是人均经济增长率几乎为零。因此, 中国人均经济水平在世界上的长期领先并没有带来人均财富在时间 上的积累效应,因而也不可能为后来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资本积 累(包括物质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本积累)。因而,这种领先是一种 静态的经济领先。一旦其他国家开始现代经济增长,中国的静态领 先地位就会迅速丧失。尽管从公元元年以后的1500年中,中国的经 济发展水平就人均收入而言一直是世界领先的。但是,随着西欧在 16世纪之后揭开现代经济增长的序幕,中国人均经济领先地位迅速 丧失。
细说我国2000年来的经济是如何变化的 年来的经济是如何变化的 细说我国
强盛、衰落与崛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 ——2000) 强盛、衰落与崛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1——2000) 2000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度之一,她的发展经历了极其独特的 历史变迁。中国先是经历了长期的强盛。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 ,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从公元元年以来的 两千年中,90%的时间里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于世界首位。 据麦迪森计算,从公元元年到19世纪初,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 重一直在20%以上。其中,从公元元年到1500年,中国经济总量远远 领先于其他经济体,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大部分时间(1——1000年) 在1/4左右,最低的时候(1000——1500年)也在23%左右。在这一 历史时期,中国不仅是世界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而且是综合国力 最强的国家,经济、政治、文化、艺术都处于高度发达的状态。 1500年以后的300年是世界工业化的起步阶段,由于中国经济和社会 结构的内在特性,中国失去了与世界工业化同时起步的战略机遇, 因此,这一阶段西欧追上中国并超过中国。1500年之前,西欧经济 总量从没有达到中国经济总量的一半。从1500年左右起,西欧开始 对中国经济迅速追赶。到18世纪初,西欧经济规模第一次赶上中国 的水平。19世纪初,日渐衰落的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得到了一次复苏 ,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于1820年一度达到了
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经济起飞时期(1979——2000)。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世 界平均水平。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迅速上升,中国人均GDP同 世界平均的差距迅速缩小,出现大趋同的态势。具有历史意义的事 件是按照汇率计算中国人均GDP水平由世界低收入组上升到世界下中 等收入组。 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到1998年中国人均GDP为3117美元,是 1950年的7.1倍,是1978年的3.2倍,已经进入世界下中等收入发展 阶段,与世界人均水平相对差距由4.82倍缩小到1.83倍,与西欧人 均水平相对差距由10.46倍缩小到5.75倍,但是与日本人均水平相对 差距由4.39倍提高到6.55倍。 21世纪上半叶,中国经济发展将先后经历经济起飞中后期(2001— —2020)和经济向成熟推进期(2021——2050)。这两个时期,将 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历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