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第六单元导学案
第六单元导学案

第六单元解读单元名称:走进信息世界。
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以及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
2.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能正确使用媒体,学会选择信息,趋利避害。
3.逐步学会搜集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初步养成留心信息、运用信息的好习惯。
4.初步学会根据目的搜集和处理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5.认识生字。
教学重难点: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信息在我们生活的存在及其价值,了解古今的主要信息传递方式,有初步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自主策划学习活动并开展活动。
如何在整合中实现这些目标呢?就是要敢于放手,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让他们的才能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得到充分的锻炼提高,活力得到更多的释放张扬,当然教学就会更加精彩。
1.浏览整组教材,明确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制定活动计划。
2.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和《网上呼救》,能选择阅读材料中的信息,了解古今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以及现代信息传递的特点。
认识这几篇阅读材料中的14个生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要点。
3.继续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网上呼救》《把握自己》,进一步了解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特点,体会信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4.调查全家人在一天中获得的信息及渠道,能对记录进行分析,能自己发现调查和分析的结果。
5.能明确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参加辩论“怎样正确利用媒体”的辩论赛。
6.阅读两篇研究报告,认识5个生字。
确定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
7.学习小组内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学习根据研究的问题处理信息。
8.研读两篇研究报告,了解撰写研究报告的撰写研究报告的基本方法,讨论撰写研究报告。
修改完善研究报告。
解决措施:1放手自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2放手合作,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3放手探究,提升探究的水平。
第六单元走进信息世界学习目标 1.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及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
第六单元导学案

Unit 6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导学案主备:魏桂芳审核:时间:Section A 1a-2c学习目标1掌握四会单词outgoing twin calm serious, athletic note mean2掌握形容词比较级的变化规则。
.Practising: 运用比较级,谈论人物的个性特征。
【Important points】比较级的变化规则及谈论两人的不同【Learning process】一、学习提纲一预习检测Task 1. 形容词比较级的变化规则1、写出下列词的反意词:tall _______thin_______long______ calm______old________good______ 2、掌握形容词比较级的变化规则:把下列符合要求的单词对号入坐:thin long calm funny quiet serious outgoing smart athleticshort big heavy early interesting beautiful wild1、在词尾直接加er: taller _________________2、以字母e结尾的单词,直接加r: later finer nicer __________________3、双写最后一个辅音字母,加er: bigger _________________4、辅音字母加y结尾的单词,变y为i加er: easier _____________5、多音节词和部分双音节词,在词前加more:_______________more beautiful6、不规则变化词:many/more good little ___________________二、学习提纲二谈论人物的个性特征1、记忆并练习下列对话:—Is that Tara?/That is Tara,isn't it?—No, it isn't. It's Tina. Tara's shorter than Tina.①、对两人进行外貌、性格的比较,应用:形容词比较级+than例:我比我妹妹高。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新)第六单元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导学案(附模拟试卷含答案)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学习重点】了解金刚石、石墨等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学习难点】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学习用品】玻璃刀、石墨、足球、铅笔芯、锥形瓶、木炭(活性}炭)、红墨水等。
【学习过程】一、自主探究(一)碳的单质1.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如和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2. 纯净的金刚石是、形状的固体,是天然存在的最的物质。
石墨是一种的固体,石墨很软,有滑腻感,具有优良的。
木炭、活性炭、炭黑等具有的结构,因此具有吸附能力。
3. C60是碳元素组成的另一种 (选填“单质”、“化合物”),它的一个分子中含有个碳原子,形似。
二、合作学习3. 探究木炭、活性炭的性质及用途完成实验6—1,填写P107的表格。
(实验改进)用木炭脱色。
在小烧杯中注入30毫升蒸馏水,加入少许红墨水至呈现红色为止,将其均分到两个锥形瓶中。
取0.5克干燥的木炭,在研钵中研细,倒人其中一个锥形瓶中,充分振荡,静置后与另一瓶溶液对比。
(1)观察到的现象是。
(2)根据你的预习,你能说出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吗?(3)想一想实验时为什么不用大块而是把木炭研碎?(4)根据木炭这一结构性质,思考它的用途是。
(5)有一口小水井中的水有异味,你有什么方法来消除吗?(6)打水井时常在水井周围埋一些木炭,其作用是,这是由于木炭有结构,因此具有的性能。
(7)金刚石与石墨混合在一起,组成的物质是单质还是混合物?为什么?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是无定形碳,如:焦炭———冶金工业(如炼铁)。
炭黑———墨、鞋油、颜料,放在橡胶里增加耐磨性。
4. C60的性质和用途观看C 60的图片,了解并说出其用途是 。
探究提升1. 金刚石为什么比石墨坚硬得多?石墨为什么滑腻?这些事实说明了物质结构与物质性质有什么关系?2. 回顾金刚石、石墨、C 60的结构、性质、用途,讨论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及达标练习题(最新苏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及达标练习题(最新苏版)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单元导读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珍宝。
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通过时刻的选择,优秀诗歌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
本组综合性学习引导我们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通过搜集和整理诗歌、观赏诗歌、朗诵诗歌、写作童诗等活动,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活动实践:诗海拾贝(第1课时)学校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通过一系列的学习、研究活动,让我们学会搜集诗歌,整理诗歌,观赏诗歌。
2.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我们感受古诗和新诗的区别,认识一些诗人,增长一些文学常识,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对美的观赏力,积存优美的语言材料。
【预习导航】专门提示:活动安排分“搜集诗歌——看”“整理诗歌——抄”“观赏诗歌——析”“诗歌朗诵——读”一、为阅读扫清障碍。
(给下面加点的注音)往矣()霏霏()润物()野径()枕头()睫毛()花穗()齐绽()皑皑()徜徉()()二、结合注释,认真读一读课文中的六首古诗,完成下面的练习。
1.写写初读后的收成:2.把自己弄不明白的地点在课文中做上标记,以备课上讨论交流。
三、课前搜集诗歌。
提示:搜集诗歌是我们这次综合性学习最基础的一环。
就像是你要当一回小厨师,那就必须先买菜回来。
也确实是俗语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必须有“诗歌材料”了,才能让自己发挥水平进行“再加工”。
1. 说说搜集诗歌的方法:2.把你搜集的诗歌抄写在积存本上。
【课堂探究】一、“整理诗歌——抄”提示: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假如我们能把搜集到的诗歌分类整理下来,然后反复进行朗诵,那么经历一定会深刻些,其中一些可能就会成为我们永久的经历。
1. 说说整理诗歌的方法:2.本组六首诗歌是按分类的。
3.小组分类整理搜集到的诗歌。
(以备展现用)二、“观赏诗歌——析”提示:有了材料,必须对它们进行加工,它们才会成为一碟美味佳肴。
二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第六单元第1课时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第六单元第1课时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人教新课标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解的是二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主题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教新课标。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第六章的第一节,即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意义。
我们将通过实际的例题,理解除法的基本原理,掌握如何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运算,并且能够理解有余数除法与整除的区别。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运算方法,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运算方法,难点在于如何让同学们理解有余数除法与整除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我已经准备好了黑板、粉笔以及相关的教学卡片和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实际的情景引入,例如分配糖果,让同学们直观地感受除法的基本概念。
接着,我会用具体的例题,讲解有余数的除法的运算方法,并且会进行随堂练习,让同学们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我会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的运算步骤,以及有余数除法与整除的区别,方便同学们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作业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练习题,另一部分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题。
例如:如果有13个苹果,每2个苹果分给一个人,还会剩下1个苹果,请问还会剩下几个人?答案是:还会剩下6个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我会及时进行课后反思,看看教学效果如何,同学们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
同时,我也会鼓励同学们进行拓展延伸,例如在家里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此来提高同学们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面提供的内容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我认为同学们需要特别关注的。
对于教学内容的准确把握,是有余数除法运算方法的讲解,再者是板书设计的清晰度,是作业设计的实践性和思考性。
第六单元《习作 :我想对您说》导学案

习作《我想对您说》导学案一、新课导入1.师:同学们,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
从这一单元的课文中,我们感受到了不同方式的父母之爱,在口语交际这个环节我们交流了父母的爱以及对父母之爱的看法,知道世上最爱我们的人就是父母。
可是,在生活中,有没有你不理解父母或者父母不理解我们的时候呢?今天,就让我们借助习作平台,把自己想说的话和他们交流、沟通一下吧。
2..师生齐读习作课题:习作:我想对您说二、目标引领知识与能力1.留意生活中的材料,懂得作文是真情实感的流露,说真话,吐真情,感悟温暖的母爱与深深的父爱。
2.根据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让父母理解、接受看法,接纳建议。
过程与方法打开思路,想好要说的话,按顺序列出。
再从中选出几个最想说的写成一封信送给爸爸妈妈,以此真诚沟通,交流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写出对爸爸妈妈所说的真心话,表达真情实感;真诚建议父母改掉一些你认为不好的习惯,诚信交流,表达对父母的爱。
学习重点:选择自己很想对父母说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做到真诚交流,友善建议。
学习难点:表达出真情实感,注意语气和用词。
三、教学过程(一)明确习作任务和写作内容1.问题引领:(1)本次习作向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2)“我想对您说”可以说些什么呢?2.学习提示:(1)请默读本次习作的要求,将重要信息做上记号。
(2)明确习作任务和“交流”的话题。
(3)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PPT出示:习作任务:把平时想对父母说的话写下来,与他们真心“交流”。
“交流”内容:○可以回忆你们之间难忘的事,表达你对他们的爱。
○可以讲讲你对一些事情的不同看法,让他们了解正在长大的你。
○可以关注他们的生活,向他们提出建议,如,劝他们改掉一些你认为不好的习惯。
3.梳理小结:通过阅读和交流,我们明确了本次习作的任务就是向父母说说心里话。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六单元单元知识归纳与易错警示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六单元单元知识归纳与易错警示人教新课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单元知识归纳与易错警示。
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分数的加减法。
一、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学习了分数的加减法。
我们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数加减法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灵活运用分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数加减法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分数加减法,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给同学们展示了一些图片,让同学们观察并思考如何用分数来表示这些图片中的部分。
2. 例题讲解:我通过讲解一些具体的例题,让同学们了解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 随堂练习:我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些练习题,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完成。
5. 易错警示:我指出了同学们在分数加减法学习中容易犯的错误,并提醒同学们要注意。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写下了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便同学们随时查看。
七、作业设计1. 请同学们完成练习册上的第14题。
2. 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如何用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答案:1. 第1题:3/4 + 1/4 = 12. 示例:如果有2个苹果,你吃掉了1/2个苹果,还剩下多少个苹果?答案:还剩下1个苹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同学们对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掌握得比较好,但在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数加减法问题方面还有待提高。
在课后,同学们可以尝试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加深对分数加减法的理解。
同时,同学们也可以思考一下,除了分数加减法,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可以使用小数或者百分数来表示实际问题中的部分。
希望同学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更多的问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导学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会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获胜的可能性。
2、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社会中的事物。
3、根据等可能性事件与游戏规则公平性的关系,能设计合理的游戏规则,通过游戏的公平性,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4、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感受等可能性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会用分数进行表示。
教学难点:能设计合理的游戏规则,解决实际问题。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101页思考下列问题:
1、观察主体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在击鼓传花中,每个同学得到花的可能性一样大吗?用分数表示是多少?
3、18个同学,男生得到花的可能性是多少?女生得到花的可能性是多少?
4、完成101页做一做。
【合作探究】
1、如果18个学生中,男生10人,女生8人,每个同学得到花的可能性是多少?男生女生得到花的可能性又分别是多少?
2、掷一个骰子,朝上点数是3的倍数小明赢,否则小芳赢。
(1)这个游戏公平吗?
(2)小明一定会输吗?
(3)你能设计一个公平的规则吗?
【过关检测】
1、盒子中放2个红球、5个白球,搅拌均匀,闭着眼睛任意取一个,拿出红色球的可能性是多少?白色呢?
2、盒子中放10张卡片,写着1—10各数,闭着眼睛任意抽一张,抽到5的倍数甲赢,否则乙赢。
(1)这个游戏公平吗?为什么?
(2)请能设计一个公平的规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1、三峡之秋课时第1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重点“橘、柚、漾、曳”。
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学习重点与难点:学习生字新词,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学习流程:一自主学习: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交流利用从网络上或图书馆等地方搜集整理的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
3、读全文,选最喜欢的部分自学,在书上圈圈、划划、注注,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4、想一想,有何收获,遇到了什么问题。
二、合作探究: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读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作者眼中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2、三峡的秋天很美,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你从哪儿找到成熟这个词的?3、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概括了三峡秋天总的特点:成熟美,那三峡秋天的这种成熟美又是通过哪些景物体现出来的呢?。
4、齐读读第一自然段,这一段重点描写了哪种景物,都写了它们的什么?那绿得发黑的叶子,那由青变黄的果实都散发出秋天的成熟的气息。
三峡秋天的这种成熟美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体现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再来浏览全文,并画出相关词语。
5、读一读2——6自然段,说说早晨、正午、黄昏、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三、学生汇报,教师点拨:四、当堂训练:1、填空;课文按()顺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内的景物变化。
早晨写了(),其特点是()。
中午写了(),其特点是()。
黄昏写了(),其特点是()。
2、组词:橘()陡()逝()拥()缓()笛()倾()冽()教学反思: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课题: 11、三峡之秋课时:第2课时学习目标1、使学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三峡之秋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与难点: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流程:一自主学习:1、自主阅读,思考:作者写了三峡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哪些主要景物?写出了三峡什么特点?(1)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每一部分的景物和特点。
(2)小组讨论(3)集体交流:A、学生结合自己所画的句子,交流自己的体会,讨论要点:B、在讨论过程中,借助语言文字想象课文的意境美,体会语言文字美,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2、作者把三峡之秋描写得如诗如画,看看作者都用了哪些描写手法?二、合作探究:1、读读文章开头结尾的话,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2、学生交流。
3、汇报。
三、迁移练习:1、写字。
重点字:橘鳞缓朦胧2、照样子仿写句子:例句:渔火和灯标都像是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四、反思;课题: 12.古代诗曲四首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
2、读通读顺这三首诗,并理解诗意。
学习重点与难点: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流程:一、自主学习1、自读课文,自学诗中的生字,会读会写,并把这四首诗读熟。
2 、结合注释,自读自悟。
二、合作学习:1 .每首诗写的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2 .自己试着讲讲诗的意思,把不懂或讲不清的地方记下来。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检查学生自学效果:四、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五、当堂训练:1、四首诗曲的主题思想,作者简历?2、诗曲的原文填空:(1)梅子黄时日日晴,()(2)(),万紫千红总是春。
(3)绿阴不减来时路,()。
(4)(),无边光景一时新。
3、背诵诗歌。
反思:课题:12.古代诗词曲四首课时: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的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3、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学习重点与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流程:一.自主学习:1、学生朗读古诗、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描绘的景象、体会感情。
2、学生自主找出能表现作者思想的关键词或句子,写在下面:二、合作探究:1、小组内赛读诗歌,领悟作者独特的感受。
2、说出每首诗歌的大概意思。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四、检查学生自学效果:找同学朗读诗歌,要读出感情。
五、当堂训练:1、背诵古诗。
2、解释下列诗词句的意思。
(1)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
反思:课题:快乐读书屋六:迷人的天山牧场课时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横亘、连绵不断、驰骋、暮霭”等词语的意思。
勾画文中的比喻句。
2、了解天山牧场在天晴、下雨、黄昏及傍晚时的迷人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获得美的享受,陶冶学生审美情操。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流程:一、自主学习:1、快速浏览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说一说天山牧场给你留下最初的印象是什么?如何运用题目概括课文主要内容?3、默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4、哪些地方写天山?哪些地方写牧场?写了牧场哪些时候的景观?(15分钟后,相信认真的你一定会有精彩的回答))二、合作探究:1、学生自由朗读想像,抓住重点词语,想一想这个词描述了什么样的画面,然后交流阅读后的体会?2、作者是如何把天然牧场的迷人景象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的?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检查学生自学效果:四、当堂训练1、填空:这篇课文描写了天山牧场()()()()的迷人景色,表达了作者()之情。
2、读一读,写一写:策马驰骋映衬嬉戏灰烬婉转金碧辉煌连绵不断()()()()()()()()五、反思:课题:快乐读书屋:西双版纳密林奇观课时:一课时学习目标1、在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按照“总-分-总”的思路给课文分段,学会抓住景物特点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与总结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与难点:学会抓住景物特点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学习流程:一、自主学习: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按照“总-分-总”的思路给课文分段,学会抓住景物特点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二、合作探究:1、交流课前老师让你们搜集的有关西双版纳的资料。
2、请同学们带着你想知道的问题自由的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3、通过学习你们发现2——5自然段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吗?4、密林中还有哪些奇异的景观呢?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四、检查学生自学效果:五、当堂训练:1、西双版纳的奇观表现在哪些方面?2、词语解释:耸立:绚丽:腐蚀:叹为观止:3、词句积累:反思:课题:能说会写:我最喜欢的景物描写课时一课时学习目标1、使学生能有条理地把自己最喜欢的景物叙述清楚并能说出喜欢的理由。
2、让学生学会欣赏,善于思考,敢于交际和评价。
学习重点与难点:有条理地把自己最喜欢的景物叙述清楚学习流程;一、自主学习:1、回顾自己所学过的描写类的诗歌。
2、说说诗文描写了什么景物。
3、举例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样的景物。
二、合作探究:请同学们默读书中提示语,想一想,我们能从那几个方面来说?1、交代自己所读的诗文题目?2、说说你喜欢这样的景物描写吗?为什么?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四、当堂训练:1、走在上学的路上看到路边的垂柳和白杨树,你会怎样描写她的形态?2、校园内你印象最深的一处景物,你如何讲给大家听?3、练说比赛:回忆整理思路,在全班同学面前述说,能表达真情实感。
课题:能说会写:我最喜爱的景物课时两课时学习目标:1、观察生活中的景物,在享受观察的乐趣中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2、乐于习作,能抓住景物的特点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真情实感。
学习重点与难点:抓住景物的特点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真情实感。
学习流程: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1、回顾本单元的课文,作者都是怎样描写景物的,是如何表达内心的感受。
2、请把你印象最深的一处景物说一说,并且说出你喜爱的原因。
3、在组内汇报交流,要求叙述有条理,有顺序。
二、检查学生自学效果:三、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四、当堂训练: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描写一处你喜爱的景物,并表达出你对景物的赞美之情。
题目自拟。
第二课时:五、指导评改:1、评改要求:(1)叙述有条理,有顺序。
(2)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
(3)语言生动形象,情感真挚。
2、出示例文,按要求评议。
3、学生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
3、小组内互读,互评。
六、反思:课题:语文七色光六课时:一课时学习目标1、辨别多音字的读音并根据不同的读音组词2、积累背诵古诗词中写景的佳句3、了解词这种文体学习重点与难点:字词句学习流程:一、自主学习1、仿照例句,用带点的词造句2、搜集,背诵古诗词中写景的佳句二、合作探究:读下面的句子,用加点词造句:1、那富于色彩的连绵不断的山峦像孔雀开屏,艳丽迷人(),像.()()。
2、当.落日沉没,周围雪峰的红光逐渐消退,银灰色的暮霭笼罩着草原的时候..,你就.会看见无数点点的火光,那是牧民们在准备晚餐。
当()的时候,()就()。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检查学生自学效果:四、当堂训练:(一)、必做题:1、根据多音字的不同读音组词:泡撒晕佛2、先请同学读一读课文中列举写景佳句。
按春、夏、秋、冬四季顺序写景造句(二)、选做题:知识窗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