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一上册-第四单元 10.《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课例]师:古诗中表达离情的有很多,课前请同学们搜集了一些,请以朗诵的形式给我们展示一下。
生: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生: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山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铃》)生: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师:找的很好,但大家觉得他们几位的诗歌朗诵得怎么样?生:好像不能够打动我们。
师:为什么?生:缺少一种情感。
师:那么应该用一种什么要的情感来读这些诗歌呢?生:不舍的,很沉重。
师:对,那我们就选取其中王维的那首诗歌来读一下,把那种沉重的,不舍的情绪读出来。
(师生齐读)师:你们的朗诵表演得太好了,让我也技痒了,我也为你们朗诵一首吧,献丑了。
(学生笑,鼓掌)师朗诵《再别康桥》(老师读毕,学生似乎还沉浸在诗歌的余韵中,很安静)师:谢谢你们的安静,这应该是读我朗读的另一种方式的嘉许吧!(学生笑,鼓掌)师:谢谢,能不能说说你们鼓掌的原因。
生:因为老师你把那种诗歌的美感呈现出来了。
师:这么说这首诗歌给你的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学生齐答:美)师:不错,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感受诗歌《再别康桥》的美。
师:从诗歌的标题中你能够了解到一些什么信息?生:这是一首离别诗。
生:这是诗人和康桥的第二次离别,而且诗人对康桥充满留恋。
师:不错。
其实,这是徐志摩第三次告别康桥,1928年,诗人第三次到英国旅游,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悄悄去看他康桥的英国朋友。
可是由于事先没有约好,朋友们都不在,只有康桥默默地、一如既往地等待着他。
在康桥边上,美好的回忆接踵而来,于是,便有了这著名的诗篇——《再别康桥》师:诗人徐志摩我们并不陌生,但面对奉献给我们如此美的诗歌的人,我们是不是应该用诗意的方式来介绍他呢?请用诗化或散文化的语言介绍徐志摩及其作品。
《再别康桥》的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的课堂实录《再别康桥》的课堂实录《再别康桥》采用现代白话形式,继承了中国古典传统诗歌的含虚、典雅,又采用了音语中的语法调式,可谓中西合壁。
下面是《再别康桥》的课堂实录,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坐下。
今天上课的格局不同于往常,喜欢吗?(学生四人一组,面对面坐。
)生:喜欢。
师:这叫小组交流讨论的学习方式。
不是你们听老师讲,主要是小组之间交流学习,有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研究,好吗?喜欢语文课的同学请举手。
生:(举手)师:不喜欢的举手。
生:(没有举手的)师:这说明你们老师语文教得好。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再别康桥》,这首诗以前知道的请举手生:(举手)师:这么多同学知道呀。
说说,你是什么时候知道的?生1:有一次电视上刚好有这首诗。
师:那是在什么时候?生1:一年以前。
师:你呢?生2:我接触过几次。
师:(惊讶的)几次呀!最早呢?生2:最早是小学,是一个同学在广播站朗读了这首诗。
师:以前知道这作者是徐志摩的举手。
生3:(举手)师:请你将他的名字写一遍。
知道为什么要写一遍吗?这个“摩”字要注意是吗?生3:(板演)师:好。
记住了,徐志摩。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将诗歌朗读一遍。
生:(读)师:有不认识的字举手。
生:(没人举手)师:没有不认识的字,是吗?下面请同学们推荐一个同学来读一遍。
生4:(举手)师:你推荐谁?生4:我推荐***师:你为什么推荐他?生4:因为他读得还可以?师:你自己读得怎么样?生4:嗯……师:那你推荐谁?生4:推荐我自己。
师:有勇气,同学们为她鼓掌。
生4:(读课文)师:好。
谢谢你。
读得不错吧?生:(全体鼓掌)师:有读错的吗?生5:第五段“满载一船星辉”,她读成了“满载一城星辉”。
师:嗯。
还有吗生6: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她读成“青枣”。
师:嗯。
还有一个地方,“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我们看应该读“似(shì)的”,还是“似(sì)的”?生6:是“似(shì)的”。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教授者:教学过程:朱光潜那篇《谈读诗与趣味的培育》的文章大家读过了没有?有一些要求读的可以在语文自习以及周末来读。
这个星期我先不做其他的检测,下周再来。
(关于优化设计)今日的课前演讲由**同学来讲。
不能照着念。
能背就背,不能背可以看一看。
(上课铃声响)这个同学伏在桌上照稿子读,读得极快,大家听不清,哗然。
今日我们接着讲《再别康桥》,有的人批判我,那天讲采桑子重阳时提出一个问题,上下片为什么要互换?没有下文。
老师问,哪个同学知道?有没有同学想过这个问题?想不通啊,这样,我们再想一想,我们以后找时间沟通。
一个同学:我看过一些文章,好像是说鲁迅和徐志摩在文学上是对立的。
同学:我是听我们老师说的。
同学二:他是新月派诗人。
同学二:从优化设计的。
同学三:讲他和三个女人的感情。
同学三:(还有其他同学补充)林徽音,陆小曼,张幼仪。
同学四:飞机失事。
你们看了朱光潜的文章可能比较清晰。
一个人不肯定写诗但要有诗情。
就讲徐志摩这个人可以讲许多,我不想讲许多。
我们不能因一些事情否认他的贡献。
时间过得越长,对人评价越客观。
同学们课前有没有读过?同学:读过。
同学齐读。
还没有读完时――我们可以拿读毛的试一试,这首诗背景大家不是很清晰,他还写过一篇《我所知道的康桥》我从中摘抄了几段。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在……只见我出神似的(你们想像一下,客观上讲,他的五观不是很英俊,但是身材很儒雅,可以想像一下他在桥上的情景)青苔凉透了我的,,,,难忘从前的黄昏,像的山形,衬出,,,,那妙意只可去秋梦边缘抓住另一个段落:我经常在夕阳西下时骑着车着,,,,,日头是追不到的,我没有夸父的,,,,有两三幅画,,(我读他的散文觉得上个世纪的白话散文还不是很成熟。
)一样的奇妙。
(读到这个我想到了我有新疆的伊宁,水天一色。
我真的跪下去了。
(你们听到这个就理解了为什么他对金柳有那么的眷恋)对着那冉冉的金光。
再别康桥 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老师:有人说,中国现当代诗坛只有“一个半”诗人。
尽管这种评价太偏激了,却也可以看出着“一个半”诗人在中国诗坛的分量。
他们是谁呢?学生:“一个”是徐志摩,“半个”是何其芳。
老师:可见,徐志摩在近代诗坛可谓是“独领风骚”。
那么,同学们对徐志摩的了解有多少呢?学生:…………………各抒已见………老师:《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享有盛誉的佳作,“康桥”在哪里?学生:康桥就是剑桥大学,在英国。
老师:从“再别”可以看出诗人对“康桥”有着怎样的情感?学生:………………各抒已见………老师:让我们跟着徐志摩一起领略康桥的魅力。
二、康桥介绍(PPT中显示剑桥大学的若干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老师:同学们找一下康桥的排名在哪里?学生:第二名老师:那么,同学们向往这样的大学吗?学生:向往~~老师:我们再徐志摩就读的剑桥大学长什么样子。
三、作者简介(PPT中显示图片,红字部分是课件内容)老师: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
新月派的代表人物,笔名云中鹤。
出身于富商家庭,父亲因兴办实业,蜚声浙江。
1910年入杭州府中学堂,1915年进入北京大学学习。
1918年按照其父的愿望赴美国留学学习银行业(他父亲希望他将来成为银行家),1919年得知五•四运动爆发,激起心中的爱国热情。
1920年去英国剑桥留学,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在这里度过了一年多的真正悠闲自由的日子。
据他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卧仰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
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1921年开始写诗,深受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拜伦、雪莱的影响。
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1926年4月《晨报》副刊《诗镌》专栏的开辟,可以看作该诗派的正式形成,1928年《新月》月刊在上海创刊,由徐志摩、闻一多任编辑。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学生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两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2、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3、学生能够从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这三个方面分析诗歌的“美”。
教学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以及《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难点:从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来感知“三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上高中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
这就是离别。
当然是暂时的离别。
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
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
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学生思考,发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
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关于“别”的诗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谁别谁?答:徐志摩别康桥师:对。
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
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桥与徐志摩。
一、新课导入“多情自古伤离别”别离终免不了使人伤感沉郁,中国古代有很多的别离诗(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但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别离诗却有一种别样的情调,这就是徐志摩先生的传世名篇《再别康桥》。
中国古代的别离诗送别的对象大多是人;《再别康桥》送别的是康桥,是物。
别离对象的差别本身凸现了《再别康桥》的感情将不同于以往的诗歌。
那么此诗感情有何突破呢?下面就让我们来探究一下这首诗歌的独特之处?二、文本解读:(一)解题:根据题目中“别”字来判断,这首诗当属别离诗的范畴。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品读诗之韵律,品味诗之意象,领悟诗之意境,体悟诗之真情。
2.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3.体悟作者的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由景入情的感悟能力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分析法,诵读法(配乐)教学课时:1课时一.新课导入在中国诗坛上,有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
不曾带走人间一片云彩,却把另一片“云彩”留给了我们,他就是唯美而浪漫的徐志摩。
徐志摩生于1896年,死于1931年,在人间只活了3 6岁,但他的诗名却永存中国诗坛。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徐志摩,走进他的《再别康桥》。
(板书课题:再别康桥徐志摩)二.通过解题来介绍创作背景,然后听录音,整体把握情感1. 请同学看题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借助诗歌的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提取对理解诗歌有帮助的信息。
)学生:这是和康桥的第二次告别。
别了又别,说明对康桥充满着眷恋,不忍离去老师:我纠正第一个同学的说法,这是徐志摩第三次告别康桥。
第一次是1922年,徐志摩从剑桥进修回国,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罢》,第二次是1926年,第二次旅游该国后,留下了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是1928年,诗人第三次旅游英国,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谁也不通知地去看他康桥的朋友。
可是不巧,由于事先没约好,朋友们都不在,只有康桥默默地、一如既往地等候着他。
在康桥边上,七八年前的美好回忆接踵而来,在回国途中,思绪不能自禁,留下了著名诗篇《再别康桥》。
2. 请同学听配乐朗诵《再别康桥》,感受那种浓浓的眷恋之情。
3. 好的诗总能带动人的情绪,现在我们一起走进徐志摩的诗,有感情的读一遍老师总结:读的差强人意,基本上也能感受到大家在进入离别的境界,节奏应该再慢一点。
三.品味诗歌的意象,赏析诗歌的画面,体悟诗歌的情感请同学们自由寻找你觉得最能体现眷恋之情的意象,然后试作品味。
意象研读第二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写出了金柳的漂亮,我不愿离开。
再别康桥教学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教学课堂实录再别康桥教学课堂实录师:同学们,生活中有这种情况,比如你到商店里看到一种你非常喜欢的笔,但是,这种笔很贵,你回家问爸爸妈妈要钱去买,可你爸爸妈妈说你不是有很多笔吗,不买!但是,有一天,你爷爷给你买来了这支笔,你非常高兴。
以后你每次看到这支笔,你就认为这不是一支笔,而是——生:爷爷的爱。
师:本来是一支笔,在你心里那不是笔,成了爷爷的爱。
那么,这里作者说不是清泉,那是什么呢?生42:象征着梦师:什么梦?生42:是……是……师:象征着爱情,知道吗?师:天上的虹,怎么揉碎了呢? 刚才说了是风吹,就不完整了,但这是表面的。
破碎的是什么呢?生43:爱情。
生44:希望,梦。
师:是消失了吗?生45:没有,埋在心里。
师:一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师:这种写作手法,不是徐志摩的独创,在宋代苏东坡写了一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杨花柳絮呀,同学们看过吧,我们看来,那就是杨花,可苏东坡却说不是杨花,是离人泪。
这种写作手法叫“移情”,就是作者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转移到了他所描写的客观景物上。
直接写太直白,没有意思,这样写,让我们去猜,越猜越有意思。
以后同学们也可以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应该怎么读?生46:快一点。
师:但不是轻快,而是什么感觉?生47:忧伤。
师:为什么忧伤?生47:因为美好的梦想破碎了。
师:而他又没有忘记,他埋在心里,心应该荡漾一下,对吗?生:嗯。
师:荡漾了多少下才合适?你们荡漾过吗?生:(笑)师:你们太小了。
把前面的连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师:出现了梦,下面的小节应该写什么?生:寻梦。
师:请你读下这小节。
生48:(读)师:好,我问你,作者是什么样的梦?寻梦,作者用的什么标点符号?生48:问号。
师:问谁?生48:问自己。
师:寻梦,你解释解释什么意思。
生48:寻找彩虹般的梦。
师:那是什么样的梦?下面有没有描述?生48:星辉斑斓的梦。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坐下。
今天上课的格局不同于往常,喜欢吗?(学生四人一组,面对面坐。
)生:喜欢。
师:这叫小组交流讨论的学习方式。
不是你们听老师讲,主要是小组之间交流学习,有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研究,好吗?喜欢语文课的同学请举手。
生:(举手)师:不喜欢的举手。
生:(没有举手的)师:这说明你们老师语文教得好。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再别康桥》,这首诗以前知道的请举手生:(举手)师:这么多同学知道呀。
说说,你是什么时候知道的?生1:有一次电视上刚好有这首诗。
师:那是在什么时候?生1:一年以前。
师:你呢?生2:我接触过几次。
师:(惊讶的)几次呀!最早呢?生2:最早是小学,是一个同学在广播站朗读了这首诗。
师:以前知道这作者是徐志摩的举手。
生3:(举手)师:请你将他的名字写一遍。
知道为什么要写一遍吗?这个“摩”字要注意是吗?生3:(板演)师:好。
记住了,徐志摩。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将诗歌朗读一遍。
生:(读)师:有不认识的字举手。
生:(没人举手)师:没有不认识的字,是吗?下面请同学们推荐一个同学来读一遍。
生4:(举手)师:你推荐谁?生4:我推荐***师:你为什么推荐他?生4:因为他读得还可以?师:你自己读得怎么样?生4:嗯… …师:那你推荐谁?生4:推荐我自己。
师:有勇气,同学们为她鼓掌。
生4:(读课文)师:好。
谢谢你。
读得不错吧?生:(全体鼓掌)师:有读错的吗?生5:第五段“满载一船星辉”,她读成了“满载一城星辉”。
师:嗯。
还有吗生6: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她读成“青枣”。
师:嗯。
还有一个地方,“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我们看应该读“似(shì)的”,还是“似(sì)的”?生6:是“似(shì)的”。
师:对,彩虹似(shì)的。
什么时候读“似”?生6:相似(s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诗歌吗?(ppt展示:喜欢诗歌)就我而言,我很喜欢诗歌,尤其中国古典诗词。
她也常常出现在我的日常生活里。
从这一点来看,我是幸运的。
无论生活如何细碎如何黯淡,我总能与她不期而遇。
九月的某一天,一只蝴蝶飞入了我家的阳台,大家看一下这只蝴蝶,(ppt展示:蝴蝶照片)我觉得她虽然没有色彩斑斓的双翅,但仔细瞧来,却也清秀至极。
于是一早的时光便也随之轻盈起来。
为此我写了一曲《秋日遇蝶》:(ppt展示:《秋日遇蝶》)无绪闲愁晨乍起。
初卷纱帘,一缕清光倚。
云淡天高接远道,寒凉似水思迤逦。
隔夜粗衣一晾洗,直上小台,忽见一蝶立。
如梦飞花自在舞,桃红柳绿春色里。
作于9月14日13时58分是诗情,让我在初秋的寒凉里竟然看到了桃红柳绿的春色。
还是九月的某一天,当我们一起读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的美丽诗句时,一缕乡思飘进了我的心里。
那心里尽是江南的妩媚与清丽。
因为我的故乡在江南的一个小镇——梧桐镇,镇子边上有一个村子,家家的庭院里都种满了桃花,非常的美丽,这是我童年经常去的桃花村。
于是,在我的脑海中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ppt展示:烟雨桃花图)也渐渐浮现出一句:“那年依稀烟雨里,点点桃花影。
”(ppt展示:那年依稀烟雨里,点点桃花影。
)然而这一句竟成了《少年游》最初的意象:(ppt展示:《少年游》)满城烟雨梧桐枝,凤凰来栖五彩霞。
坐镇江南仪万千,不施粉黛自风华。
石街尽处青水湾,蜿蜒十里乌篷斜。
桃花点点染春色,清溪迢迢过田家。
习习东风拂岸柳,采采野荠映红颊。
最是人间玲珑处,豆蔻梢头一美丫。
作于9月13日12时16分还是诗情,让我在将近四十的成熟里还能思念起豆蔻梢头的纯真。
我始终相信,在我们每一个人生命中的某一个瞬间,都会散发出诗人般的气质,关键是,当这一瞬间悄悄来临的时候,你是否察觉?你需要敏锐地去捕捉。
(ppt展示:《诗和我们》)诗的形式是浪漫的,多情的,她的内里却是现实的,理智的。
而人,也应该是有温度的,有深度的,而不是冷漠的,盲目的。
所以,让你们,在诗一样的年龄,重新爱上诗,在我看来,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昨天我们走过《诗经》,今天我们走向中国新诗,走向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下面先请朱宾祺同学为我们朗诵。
(ppt展示:中国新诗图片;《再别康桥》课题、作者、创作时间)(学生朗诵结束,同学们掌声起。
)师:朱宾祺,你能不能跟我们交流一下朗诵的心得。
生:我觉得朗诵主要是根据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来读,比如说:第一节可以读得慢一些,有轻微的弹跳性,仿佛让人感觉到一种不忍离别的情感;而后几节感情是逐步加深的,通过对自己在康桥的一个回忆,通过金柳、艳影、康河的柔波等情景,愈发地抒发了自己对康桥的喜爱之情;而到了“但我不能放歌”这一节,则是由回忆转入现实,自己已经离开康桥,过去的已经过去,所以情感是一下子低落下来的,可以读得轻一点,表现出伤感之情;最后一节是和第一节相呼应的,也是可以有轻微的弹跳性,读得慢一点,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师:好,从朱宾祺同学的交流中,我们看到了:好的朗诵是比较准确地抓住了诗人的情绪波动。
我们来看一下,从刚开始的“轻轻”到之后诗人是沉醉在康河的一景一物中,那种陶醉要读出来;然后是“寻梦”,自由自在地寻梦,漫溯,放歌,一种自由、飞翔的感觉;然后是梦碎了之后的黯然神伤,一种失落;到最后是“悄悄地离别,不带走一片云彩。
”下面我们一起朗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师生朗诵)师:大家读得很好。
(ppt逐一展示以下内容的要点)在这首诗歌里,从“西天的云彩——金柳——青荇——榆荫下的一潭——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今晚的康桥——不带走一片云彩”,刚才朱宾祺同学也说到,首尾呼应、回环往复、韵味悠长。
诗人运用“意象叠印”的方法,将康桥的一景一物与内心幽微的情绪契合。
所以我们说:创造意象的能力,永远是诗人的标志。
在我国诗歌史上那些最具个性风格的诗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中心意象,并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意象群落。
如陶渊明的“园田、松菊、南山、归鸟”,如郭沫若的“凤凰、天狗”,闻一多的“死水、红烛”,当然还有戴望舒的“雨巷”和我们徐志摩的“康桥”。
说到这里,我们应该要提到一个人,一部著作。
那就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
这是一部文学批评著作。
他是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
人们习惯于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深远。
可以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中国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人间词话》中有一句话我们很熟悉:“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一论断在徐志摩的新诗《再别康桥》里,也得到了极好的印证。
下面我们深入到诗歌的字里行间,赏析一下:诗中出现的迷人景象以及景象背后蕴藏着的诗人的情感波动。
你们可以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深入小组作适当指导。
)师:我们是从景象入手去探寻诗人的情感,所以你先要想像,想像眼前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交流讨论结果:生1:我想讲一下“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因为之前的种种原因以及到英国剑桥的游学,造就了诗人追求自由自在生活的自觉要求,“甘心做一条水草”是因为诗人想在水底自由地招摇着、自由地律动着,不想受到过多的束缚。
师:哦,你觉得他想做一条水草,心甘情愿,是想在康河的柔波里自由地飞翔,不想受到任何束缚。
其他同学怎么认为呢?(学生沉默片刻)师:我们读一下这一小节吧。
“那软泥上的青荇”预备起。
(学生朗诵)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生2:我觉得“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是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喜爱,因为这篇诗作是徐志摩再一次来到康桥,应该是表达了对康桥的思念与喜爱,因为人说要做一条水草,还是需要比较大的勇气的。
(学生笑)师:哦,不是真的要做一条水草,心甘情愿,已经非常直白地表达。
那我们看一下这一小节中的景象。
“那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青荇,知道青荇吗?(学生低声议论)青荇,你们认为青荇就是水草,绿色的水草,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这个词?有吗?(学生有所反应:好像在《诗经》的哪一首中读到过)哪一首?刚学过《诗经》,(有学生提到《关雎》)(师生一起背诵)《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这里的“青荇”就是“荇菜”,我们在《诗经》的美丽诗句中遇到过“青荇”,但是我们见过吗?很多同学觉得青荇就是水草,那我们见一下吧,这就是青荇。
(ppt展示:青荇图片)它是有黄色的小花的,你们觉得“油油地在水底招摇”,用“招摇”一词来形容青荇合适吗?感受一下。
再来一个特写,(ppt展示:青荇特写图片)你们觉得“招摇”一词写出了青荇的什么状态?生3:我觉得“油油地在水底招摇”应该是这样的,上面的小花是随风飘动的,体现出它的一种妩媚,有一些柔软的感觉。
师:柔软的,妩媚的,随风飘动的这样的一种风情,于是我们的诗人说: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什么样的情感啊?生3:我个人认为,再别康桥,诗人又要离开康桥了,表现出对康桥的不舍,他愿意留在康桥,“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水草。
”师:我们在这里感觉到,诗人好像心甘情愿,心甘情愿,愿意跟青荇日日相望,遥遥相望,这里有一种非常的爱的味道。
那么为什么诗人在康桥会有这样的情结呢?诗人在康桥遇到了一个梦,这个梦非常的美丽。
这个梦里可能有美好的爱情、有诗、有康桥那么自然的景色。
那其他的地方呢,我们再来赏析一下好吗?从景象入手去感受一下诗人内在的情感。
生4:我想说一下“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古人一般以赠柳作为一种离别时的形式,“金柳”点明了时间,是夕阳西下时,黄昏下阳光照耀在柳树上,散发出金色的光芒,然后结合他写作时的情感,再别康桥,离别时柳树好像在风中摇摆,向他招手,仿佛夕阳中的新娘在风中飘动着的一种美丽的景象。
师:你很有想像力啊!生4:也体现出诗人对康桥的喜爱。
因为他用了“新娘”这个词语,我能体会到他对康桥美好的景色有一种“发现的眼睛”。
师:“发现的眼睛”,你这个词很有诗意,你说用“新娘”这个词能够说明诗人对康桥是十分喜爱的,为什么?生4:如果是我的话,不会用“新娘”这样过于“拟人化”的词,我会说“河畔的金柳在夕阳中随风飘荡”,这样的话,喜爱之情就没有用“新娘”来得那么深了,所以说,“新娘”这个词体现出诗人对康桥的一种热爱,非常强烈的一种热爱。
师:其他同学对刚才这一问题还有补充吗?尤其我们的男同学,对新娘有什么样的憧憬?有吗?(学生笑)生5:我觉得“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就是刚才易博文说到的那种景色,也是诗人心中对眷恋着的情人的爱,因为他在这里遇见了他一生中深爱过的一个女人。
(学生笑)师:大家都想说这一点。
我觉得“新娘”这个比喻非常的大胆、非常的新奇。
新娘应该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生6:我觉得新娘应该是少女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诗人愿意把“金柳”比作“新娘”,也突出了康桥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师:哦,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那种娇羞、柔美。
其他同学怎么看呢?生7:我觉得新娘就是像《桃夭》里那种待嫁少女,像桃花一样很艳丽,这样也是表现出康桥在夕阳西下时那种波光潋滟的美。
师:“波光潋滟的美”,你这个词用的太好了!非常的璀璨,盛装的新娘,这里面色彩非常的艳丽。
所以,这里有一个动词就是透露了诗人内心隐藏着的这一份深深的爱恋。
哪个词?生7:荡漾。
师:好,荡漾。
我们同学有没有过荡漾的时刻?(学生笑)心神荡漾。
好,我们再赏析一下其他小节。
生8:我想说一说“西天的云彩”。
通常太阳都是东升西落的,所以他就选择了在夕阳这样一个时刻,把整首诗的情调定在“夕阳”这一背景下,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意象中,夕阳通常寓示着一种淡淡的忧伤的情感,而“西天的云彩”就是夕阳,为整首诗定下了有些忧伤又有些缠绵的情调。
师:好,夏佳妮同学提到了首尾都出现过的“夕阳”,其他同学想就此说一说吗?夕阳,你们看过夕阳吗?看过,那就说说看啊!生9:有一首歌的歌词中写道:“好风景多的是,夕阳只是平常事,但是每天眼见的都是永远不相似。
”诗人反复写到夕阳,也是数次来到康桥,见到夕阳时不同的情感,是善于发现康桥不同的美。
师:我们在讲《边城》的时候,十三章节,翠翠的那个少女的心事也是在夕阳的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展开的,那桃红色的薄云,那薄薄的凄凉。
夕阳给我们的感觉是怎样的呢?非常的绚丽,但又是一天即将逝去的时候,所以在夕阳下,总有一种淡淡的悲伤。
我们在读到首尾两节时,总感觉到诗人是如此的清清静静,为什么呀?(学生沉默)生10:我觉得徐志摩把康桥当作十分珍重的一位故人,也就是像新娘一样,我认为徐志摩在写这首《再别康桥》时,心中是充满了不舍,也是把康桥放在心中非常重要的位置。
徐志摩他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也是为了让康桥仍然保留着在他心中的晚霞美好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