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间距规范
建构筑物间距规范

建构筑物间距规范1. 引言建筑物的间距规范是为了确保建筑物之间的空间布局合理、安全,并满足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要求。
本文将介绍建构筑物间距规范的背景、原理和具体要求。
2. 背景建筑物的间距规范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确保建筑物之间有足够的距离,以保证日照、采光、通风和安全等方面的要求。
建筑物间距规范还可以影响城市景观和建筑外观的整体效果。
3. 原理建构筑物间距规范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安全性建筑物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防止火灾、自然灾害等发生时传播速度过快,从而确保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3.2 通风与采光合理的建筑物间距可以保证相邻建筑物之间有足够的空间,使得空气可以流通,从而改善室内的通风质量;同时,间距也能够保证充足的自然光线进入室内,减少对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
3.3 城市景观建筑物间距的规范直接影响到城市景观的美观程度。
合理的间距可以创造出舒适的空间感,增加城市的整体吸引力。
4. 具体要求具体的建构筑物间距规范要求会根据不同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标准而有所不同,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要求:4.1 建筑物间最小距离根据建筑物的高度和所属的功能性分类,规范会要求建筑物之间的最小距离。
一般来说,高层建筑之间的最小距离会更大,以确保安全性和通风需求。
4.2 道路宽度为了保证道路交通的顺畅,建筑物的间距规范中通常也会包括对道路宽度的要求,以适应不同类型车辆和行人的通行需求。
4.3 比例与美观建筑物的间距规范也会考虑到城市的整体比例和美观要求,避免相邻建筑物的过于拥挤或过于分散,以保持城市的视觉效果和空间感。
4.4 绿化与景观规划建筑物间距规范中可能还会包括有关绿化和景观规划的要求,以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并增添城市的美观。
5. 结论建构筑物间距规范是确保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合理的间距规定,可以保证建筑物之间的安全性、通风与采光、城市景观的美观,提升城市的整体质量。
场地设计——建筑间距规范

规范
1.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5.0.2.1 住宅日照标准应符合表5.0.2-1规定,对于特定情况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老年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 (2)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不应使相邻住宅原有日照标准降低; (3)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 准。 表5.0.2-1住宅建筑日照标准 Ⅰ、Ⅱ、Ⅲ、VII气候区 建筑气候区划 大城市 中小城市 大城市 中小城市 Ⅳ气候区 Ⅴ、Ⅵ气候区
厂房的防火间距
一、二级 一、二级 三级 四级 10 12 14 三级 12 14 16 四级 14 16 18
——甲类厂房之间及其与其他厂房之间的防火间距,应按本表增加2m,戊 类厂房之间防火间距,可按本表减少2m ——高层厂房之间及其与其他厂房之间的防火间距,应按本表增加3m ——两座厂房相邻较高一面的外墙为防火墙时,其防火间距不限,但甲类 厂房之间不应小于4m,两座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厂房,当其外墙和屋顶构 件满足一定的防火分隔要求时,其防火间距可适当减少 ——厂房与民用建筑的防火间距,按照厂房之间的防火间距确定。但甲、 乙类厂房与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25m,距重要的公共建筑不 宜小于50m
基本概念
决定住宅日照标准的主要因素
一是所处地理纬度。我国地域广大,南北方纬度差有五、六十度。 在高纬度的北方地区,比纬度低的南方地区,在同一条件下,达到 日照标准的难度要大得多。 二是考虑所处城市的规模大小。大城市人口集中,用地紧张的矛盾 比一般中小城市要大,那么间距标准的宽严程度,就有所不同。 因此,“日照标准”可概述为:不同建筑气候地区、不同规模大 小的城市、地区,在所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内的“有效日照时间 带”里,保证住宅建筑底层窗台达到规定的日照时数,即为该地区 住宅建筑的日照标准。
建筑间距规范

建筑物的间距控制建筑间距应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和视觉卫生等要求,并结合建设用地的实际情况确定。
居住建筑间距控制居住区的总体布局应结合城市主导风向,考虑住宅夏季防热和组织自然通风、导风入室的要求。
居住建筑间距应保证受遮挡的住宅获得日照要求的居住空间,其大寒日有效日照时间不应低于3小时:旧区的新建住宅建筑日照标准可以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有效日照时间1小时的标准。
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室获得日照。
宿舍半数以上的居室,应能获得同住宅空间相等的日照标准。
一居室以上的公寓按住宅标准控制。
新建高层住宅建筑,在满足本规定的最小建筑间距要求的前提下,还应运用合法有效的日照分析软件对新建住宅及邻近住宅建筑进行日照分析;新建高层非住宅建筑若对邻近住宅的日照有可能产生影响,亦应做日照分析。
高层建筑与相邻中小学、幼儿园、敬老院等建筑的间距控制亦应做日照分析。
中高层建筑间距的控制参照高层建筑间距控制的相关规定。
居住建筑间距除满足以上要求外,还应符合以下规定。
平行布置的多层和低层住宅建筑间距:(1)朝向为南北向的[指正南北向和南偏东(西)45度以内(含45度),下同],其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0倍。
(2)朝向为东西向的[指正东西向和东(西)偏南45度以内(不含45度),下同],其间距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9倍。
垂直布置的多层和低层住宅建筑间距:南北向的间距,不应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8倍;东西向的间距,不应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7倍。
当垂直布置的住宅建筑的侧面宽度大于12米时,应按平行布置的间距规定控制。
多层、低层住宅建筑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时的间距: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小于或等于30度时,其最窄处间距应按平行布置的住宅间距控制;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大于30度、小于或等于60度时,其最窄处间距不应小于南侧(或较高)建筑高度的0.9倍。
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大于60度时,其最窄处间距应按垂直布置的住宅间距控制。
建筑间距相关规范间距角摆法朝向

摆法
YOUR COMPANY Power Point
摆法
YOUR COMPANY Power Point
摆法
YOUR COMPANY Power Point
摆法
YOUR COMPANY Power Point
摆法
YOUR COMPANY Power Point
摆法
YOUR COMPANY Power Point
YOUR COMPANY Power Point
各类建筑后退规划道路红线的最小距离
YOUR COMPANY Power Point
其他
YOUR COMPANY Power Point
朝向
最佳朝向:南偏东45°到南偏西15° 适宜范围:南偏东45°到东偏北30° 不宜朝向 :西,北
YOUR COMPANY Power Point
消防间距
YOUR COMPANY Power Point
建筑退界
若拟建建筑对界外空地(规划为住宅、托儿所、幼儿园、医院、疗养院、教学楼等有日照要求的建筑)有日照影响,其不符 合日照要 求的阴影在界外的影响距离(用地界至不符合日照要求的阴影范围的边缘线)不应大于10.0 米。
住宅建筑后退用地红线的最小距离
托儿所、幼儿园的生活用房和医院、疗养院半数以上病房、疗养室冬至日底层日照不低于3 小时 ;
YOUR COMPANY Power Point
建筑间距与角度
建筑间距除满足日照、消防、卫生、环保、防灾、交 通需求、工程管线埋设、建筑物保护、空间环境等方面的规范外,应同
时满足
须满足日照要求的建筑,当下部作为商店、管理办公、停车、架空层等功能使用时,日照时间计算起点从最低层住 宅窗台面起算;
建筑间距和退距管理技术规定

建筑间距和退距管理技术规定建筑间距和退距管理技术规定第⼀章建筑间距第⼀条各类建筑间距除必须符合消防、抗震、卫⽣、防疫、环境保护、⼯程管线、⼈防疏散、建筑保护、施⼯安全、建筑设计规范和⽂物古迹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外,应同时符合本规定。
第⼆条建筑物的长度,除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另有规定外,按以下规定执⾏:(⼀)、多层建筑总长度不宜⼤于75⽶;(⼆)、⾼层建筑总长度不宜⼤于60⽶;(三)、不同建筑⾼度组成的连续建筑,其建筑总长度上限值按较⾼建筑⾼度执⾏。
(四)、标志性建筑、重要公共建筑的连续总长度由城市规划⾏政主管部门根据景观需要确定。
第三条居住建筑应以满⾜⽇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视觉卫⽣等要求确定。
(⼀)多层居住建筑平等布置时的间距1、建筑朝向为正南北向的,新区新建住宅正向间距应不得⼩于南侧建筑⾼度的1.47倍,旧区改建的项⽬内新建住宅间距可酌情降低,但不得⼩于南侧建筑⾼度的1.43倍。
2、其它⽅位建筑间距可按附表⼀中折减系数进⾏换算。
3、多层居住建筑平⾏布置时建筑的最⼩间距不得⼩于18⽶。
(⼆)多层居住建筑垂直布置时的间距按平⾏布置的建筑间距标准的1/2加4⽶控制,其最⼩值为9⽶。
(三)、多层居住建筑⼭墙间距不宜⼩于8⽶。
如⼭墙有窗洞、阳台、外露楼梯等,应适当增加间距。
(四)、多层居住建筑⼭墙宽度应⼩于或等于14⽶。
⼭墙宽度⼤于14⽶的,其间距按平⾏布置的居住建筑间距控制。
(五)被遮挡居住建筑底层为⾮居住⽤房时,其间距计算可扣除相应⾼度(仅限底层)后,再按本条(⼀)、(⼆)款规定计算,但不得⼩于18⽶。
第四条不规则平⾯多层建筑,按建筑的最凸出的外围线和周围的建筑关系计算建筑间距。
第五条阳台出挑宽度、连续长度及与阳台与突出部分总长度应满⾜下列规定,超出以下规定值的,应从阳台外边缘计算建筑间距:(⼀)、居住建筑出挑阳台最⼤出挑宽度不宜⼤于1.5⽶。
(⼆)、南北朝向的居住建筑南阳台与突出部分长度之和应不⼤于建筑总长度的1/2;北阳台与突出部分长度之和应不⼤于建筑总长度的1/3,且连续长度不宜⼤于14⽶。
重庆市建筑间距规范

重庆市建筑间距规范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第四章建筑间距第十八条(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筑的间距规定)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筑的间距,必须遵守本章的各条的规定。
第十九条(主采光面对平行布置时的间距)相邻住宅建筑,主采光面相对平行布置时的间距:(一)8层及8层以下,或计算高度小于或等于24米,住宅主要采光面之间的距离:旧城改造区不小于平均高度的倍,新建区不小于平均高度的1倍;(二)9层及9层以上,或计算高度大于24米、面宽不大于40米(含40米)的住宅主要采光面之间的距离:旧城改造区不小于24米,新建区不小于28米;(三)9层及9层以上,或计算高度大于24米、面宽大于40米的住宅主要采光面之间的距离,按本条第(一)项的规定办理,计算高度超过100米的建筑按计算高度100米执行。
第二十条(主采光面垂直布置时的间距)相邻住宅建筑,主采光面垂直布置时,外墙面与拆迁范围线或用地边界线的距离,在不小于本章其它各条规定间距倍的条件下,其间距为:(一)8层及8层以下,或计算高度小于或等于24米,住宅主要采光面与另一栋住宅山墙之间的距离:旧城改造区不小于8米,新建区不小于12米;(二)9层及9层以上,或计算高度大于24米、面宽不大于40米(含40米)住宅主要采光面与另一栋住宅山墙之间的距离:旧城改造区不小于12米,新建区不小于15米;(三)9层及9层以上,或计算高度大于24米、面宽大于40米的住宅主要采光面与另一栋住宅山墙之间的距离:旧城改造区不小于15米,新建区不小于18米。
第二十一条(主采光面既不平行,也不垂直布置时的间距)相邻住宅建筑,主采光面既不平行,也不垂直布置时的间距:(一)夹角小于或等于60度时,最窄处按第十九条确定;(二)夹角大于60度时,最窄处按第二十条确定。
第二十二条(角与角相对布置时的间距)相邻住宅建筑,角与角相对布置时的间距:(一)两幢建筑均为8层及8层以下,或计算高度均小于或等于24米时:旧城改造区不小于8米,新建区不小于12米;(二)其中的一幢或两幢建筑为9层及9层以上,或计算高度大于24米时:旧城改造区不小于12米,新建区不小于15米。
重庆市建筑间距规范

第四章建筑间距第十八条(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筑的间距规定)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筑的间距,必须遵守本章的各条的规定。
第十九条(主采光面对平行布置时的间距)相邻住宅建筑,主采光面相对平行布置时的间距:(一)8层及8层以下,或计算高度小于或等于24米,住宅主要采光面之间的距离:旧城改造区不小于平均高度的0.8倍,新建区不小于平均高度的1倍;(二)9层及9层以上,或计算高度大于24米、面宽不大于40米(含40米)的住宅主要采光面之间的距离:旧城改造区不小于24米,新建区不小于28米;(三)9层及9层以上,或计算高度大于24米、面宽大于40米的住宅主要采光面之间的距离,按本条第(一)项的规定办理,计算高度超过100米的建筑按计算高度100米执行。
第二十条(主采光面垂直布置时的间距)相邻住宅建筑,主采光面垂直布置时,外墙面与拆迁范围线或用地边界线的距离,在不小于本章其它各条规定间距0.5倍的条件下,其间距为:(一)8层及8层以下,或计算高度小于或等于24米,住宅主要采光面与另一栋住宅山墙之间的距离:旧城改造区不小于8米,新建区不小于12米;(二)9层及9层以上,或计算高度大于24米、面宽不大于40米(含40米)住宅主要采光面与另一栋住宅山墙之间的距离:旧城改造区不小于12米,新建区不小于15米;(三)9层及9层以上,或计算高度大于24米、面宽大于40米的住宅主要采光面与另一栋住宅山墙之间的距离:旧城改造区不小于15米,新建区不小于18米。
第二十一条(主采光面既不平行,也不垂直布置时的间距)相邻住宅建筑,主采光面既不平行,也不垂直布置时的间距:(一)夹角小于或等于60度时,最窄处按第十九条确定;(二)夹角大于60度时,最窄处按第二十条确定。
第二十二条(角与角相对布置时的间距)相邻住宅建筑,角与角相对布置时的间距:(一)两幢建筑均为8层及8层以下,或计算高度均小于或等于24米时:旧城改造区不小于8米,新建区不小于12米;(二)其中的一幢或两幢建筑为9层及9层以上,或计算高度大于24米时:旧城改造区不小于12米,新建区不小于15米。
建筑距离设计规范

建筑距离设计规范篇一:建筑间距要求建筑间距城市规划要求,建筑应根据建设所在地区的日照、通风、采光、防止噪声和视线干扰、防火、防震、绿化、卫生、管线埋设、建筑布局形式,以及节约用地等要求,确定合理的建筑间距。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住宅布置,通常以满足日照要求作为确定建筑间距的主要依据。
①技术术语建筑间距:指两栋建筑物或构筑物外墙外皮最凸出处(不含居住建筑阳台)之间的水平距离。
遮挡建筑:指对相邻现状或规划建筑的日照条件产生影响,且与日照受到影响的建筑南北向水平距离小于规定距离的建筑。
被遮挡建筑:日照条件因其它建筑的建设而受到影响的建筑。
建筑间距系数:一般指在正南北或正东西方向上出现重叠的建筑之间,遮挡建筑与被遮挡建筑在正南北或正东西方向上的水平距离与遮挡建筑高度的比值。
(只有在同期规划建设的平行相对的板式建筑之间,指遮挡建筑与被遮挡建筑在平行相对的垂线方向上的水平距离与遮挡建筑高度的比值。
)建筑的长高比:指建筑的长度与该建筑高度的比值。
塔式建筑:指各面长高比均小于1的建筑,塔式建筑各朝向的建筑外墙均为长边。
板式建筑:指非塔式建筑的其它建筑。
当板式建筑主要朝向建筑长度大于次要朝向建筑长度两倍以上时,其主要朝向的建筑外墙称长边,次要朝向的建筑外墙称端边。
当板式建筑主要朝向建筑长度大于次要朝向建筑长度两倍以下时,其各朝向的建筑外墙均为长边。
板式建筑群体布置:指建筑主要朝向平行相对布置,鉴于没有绝对平行相对的建筑,在相关建筑之间基本平行时(两建筑夹角小于5°时),可按照群体布置的间距系数计算建筑间距。
建筑长度:指塔式建筑正面长度(建筑平面剖切线在正南北方向的水平投影长度)和侧面长度(建筑平面剖切线在正东西方向的水平投影长度)中最长的一边。
复杂形体的塔式建筑的长度,可以采取在建筑平面中逐点剖取正面长度和侧面长度的方法取得。
用“L”表示。
②建筑间距系数K值的确定居住建筑日照间距的系数:是按照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中日照标准进行确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间距规范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建筑间距应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和视觉卫生等要求,并结合建设用地的实际情况确定。
居住建筑间距控制
居住区的总体布局应结合城市主导风向,考虑住宅夏季防热和组织自然通风、导风入室的要求。
居住建筑间距应保证受遮挡的住宅获得日照要求的居住空间,其大寒日有效日照时间不应低于3小时:旧区的新建住宅建筑日照标准可以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有效日照时间1小时的标准。
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室获得日照。
宿舍半数以上的居室,应能获得同住宅空间相等的日照标准。
一居室以上的公寓按住宅标准控制。
新建高层住宅建筑,在满足本规定的最小建筑间距要求的前提下,还应运用合法有效的日照分析软件对新建住宅及邻近住宅建筑进行日照分析;新建高层非住宅建筑若对邻近住宅的日照有可能产生影响,亦应做日照分析。
高层建筑与相邻中小学、幼儿园、敬老院等建筑的间距控制亦应做日照分析。
中高层建筑间距的控制参照高层建筑间距控制的相关规定。
居住建筑间距除满足以上要求外,还应符合以下规定。
平行布置的多层和低层住宅建筑间距:
(1)朝向为南北向的[指正南北向和南偏东(西)45度以内(含45度),下同],其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倍。
?
(2)朝向为东西向的[指正东西向和东(西)偏南45度以内(不含45度),下同],其间距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倍。
垂直布置的多层和低层住宅建筑间距:南北向的间距,不应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倍;东西向的间距,不应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倍。
当垂直布置的住宅建筑的侧面宽度大于12米时,应按平行布置的间距规定控制。
多层、低层住宅建筑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时的间距: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小于或等于30度时,其最窄处间距应按平行布置的住宅间距控制;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大于30度、小于或等于60度时,其最窄处间距不应小于南侧(或较高)建筑高度的倍。
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大于60度时,其最窄处间距应按垂直布置的住宅间距控制。
在符合上述规定的前提下,平行布置的低层住宅与其北侧多层建筑的最小间距为9米。
多层和低层住宅的侧面间距,必须按消防间距或通道要求控制;但住宅侧面有居室窗户的,应按垂直布置的住宅建筑间距控制。
在一类居住用地新建、改建低层独立式住宅,其间距不得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倍。
高层住宅与高层住宅平行布置时的建筑间距:南北向的,不应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倍,且最小间距不应小于24米;东西向的,不应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倍,且最小间距不应小于21米。
高层住宅与多层或低层住宅平行布置时的建筑间距:高层住宅位于多、低层住宅南侧,其间距不应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倍,且最小间距不应小于24米;高层住宅位于多层或低层住宅北侧或东(西)侧,其最小间距不应小于18米。
高层住宅与高层、多层或低层住宅垂直布置时,其间距按以下要求控制:高层与高层之间,当侧面宽度小于16米时间距不应小于18米,当侧面宽度大于或等于16米时,按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控制;高层与多层或低层之间,当高层的侧面宽度小于16米时间距不应小于15米(高层在南侧时间距不应小于18米),当高层的侧面宽度大于或等于16米时,按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控制;高层住宅侧面有居室窗户的,其最小间距不应小于21米。
高层住宅的侧面与高、多、低层住宅的侧面间距不小于13米,但住宅侧面有居室窗户的,应按垂直布置的住宅建筑间距控制。
在旧区零星拆建用地范围内,新建建筑间距可视实际情况适当减少,但不应低于以上要求的倍,并不得小于最小间距要求,且不得降低现有建筑的日照标准。
采用建筑间距系数计算住宅建筑间距时,相关建筑室外地坪高差应按相应间距系数折算为水平距离予以增减。
?
住宅底层为商店或其它非居住用房时,其间距的计算不应扣除底层的高度。
但同一裙房之上的几幢建筑,计算间距时建筑高度可从裙房屋顶以上算起。
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南侧或东西侧的,其间距按控制。
非居住建筑(医院病房楼、修(疗)养院住宿楼、幼儿园、托儿所和大中
小学教学楼除外)位于居住建筑北侧的,其间距按控制。
非居住建筑的侧面与居住建筑的侧面间距,按控制。
非居住建筑间距控制
工业、仓储、交通运输类及其它有特殊要求的非居住建筑间距应依据国家相关规范执行,民用非居住建筑适用本章以下条款。
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幼儿园、托儿所生活用房和大学、中学、小学教学楼等与相邻建筑的间距应符合表10.4.2的规定。
医院、托幼和学校与相邻建筑的间距建筑性质日照间距最小间距
托儿所、幼儿园其生活用房应满足底层满窗冬至日不应小于3小时的日照标准;活动场地应有不应小于1/2的活动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之外。
托儿所和幼儿园宜布置在居住区内;其生活用房与其它建筑之间的间距不应小于18米。
学校教学楼南向的普通教室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不应小于2小时。
教室长边与周边相邻建筑间距不应少于25米。
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半数以上的病房、住宿楼应满足冬至日不应小于2小时的日照标准。
病房、住宿楼与周边相邻建筑间距不应小于24米。
除10.4.1与两条所列以外的其他非居住建筑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高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的间距:南北向的,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倍,且其最小值为21米;东西向的,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倍,且其最小值为18米。
高层非居住建筑与多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最小值为13米。
多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最小值为10米。
低层非居住建筑与多、低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但最小值为6米。
以其他形式布置的非居住建筑的间距,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
建筑高度超过100米的超高层非居住建筑应在不小于本条款规定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安全及城市设计等要求,合理确定建筑间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