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常用修辞手法.ppt

合集下载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借代,排比,对偶,反复,顶真,互文,用典等。

下面我们详细的解说。

一、比喻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

通俗点说,就是打比方,用另外一个事物来比这个事物。

构成比喻的两者间必须是不同性质的事物,且二者间有相似性。

比喻这个修辞格一般要具备本体、喻词和喻体三部分。

通常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使用比喻往往能突出事物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达到生动传神、具体形象的表达效果。

1、明喻所谓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有的省略比喻词,但都表示“甲像乙”(即本体像喻体)的意思。

例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把西湖比作西施,有明显是比喻词“比”。

苏轼用这个比喻来表明西湖的美丽。

2、借喻借喻是比喻的一种。

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如李贺赞美端砚的诗句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就是直接用“紫云”喻美丽的端砚石料。

3、暗喻暗喻又叫“隐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

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例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此句中本体是君和妾,喻体是磐石和蒲苇,喻词是作。

这里用磐石来比喻男子的敦厚,用蒲苇来比喻女子的坚贞。

作者用这个比喻来表明焦仲卿和刘兰芝二人之间感情的深厚和笃定。

二、拟人指把事物人格化,即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例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这里作者运用“护”和“排”这两个属于人特有的动作的词,使用拟人手法赋予“水”和“山”人的特点,把山水写的更加生动形象活泼,更能体现出作者那种和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

高三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项课件:7.修辞手法

高三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项课件:7.修辞手法

【方法点拨】赏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
答题步骤 步骤一: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步骤二:结合诗句阐释此种修辞手法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 步骤三:指出运用此种修辞手法在表达主旨和情感方面所起的作用。
【赏析示例】
例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 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来描写
借用相关事物 以简代繁 以实代虚 以事代情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征人怨 柳中庸
借 终岁不闻丝竹声 步骤三:指出运用此种修辞手法在表达主旨和情感方面所起的作用。
叙事、描写、议论、抒情 为一体 答案:①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李白《望天门山》)
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随堂检测】
青玉案 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 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问】词中下片“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甚是为人称 道,试简要分析词人在这里运用的修辞手法。
②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 甚是为人称道,试简要分析词人在这里运用的修辞手法。
承上启下 强调层次感 (1分) ③尾联表达了诗人这样的思想感情:一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 (1分) ③尾联表达了诗人这样的思想感情:一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 (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 ②前者指战马,后者指武器,合起来指代战争;

高考语文复习:修辞手法之互文、比喻课件

高考语文复习:修辞手法之互文、比喻课件
高三复习语法突破
——修辞手法之互文、比喻
互文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 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 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情势:上 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 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 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 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误解:打开我东屋的房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 正解:(这么久没回家,不禁欣喜)于是每间房门都要打开了,进去看看。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误解: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鬓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 • 正解: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梳理美丽的云鬓,然后贴上漂亮的花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误解:不因为所处环境而喜,也不因为个人遭遇而悲。 正解:不因为所处环境或个人遭遇而喜,也不因为所处环境或个人遭遇而悲。
•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 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 说成乙(喻体)。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 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 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 “我好像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 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 说不出话。”(鲁迅《故乡》)以“厚障 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
• 解析:上例中,用“牛毛”喻春雨的细密,人们不是常说“牛毛 细雨”吗;用“花针”喻春雨的晶莹透亮;用“细丝”喻春雨的 轻柔。三个喻体合起来,写出了春雨的多、柔、细、密的特点。
牛刀小试
解释下列互文句子的意思
• 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 秦时汉时关 • 烟笼寒水月笼沙 •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云,高朋满座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24种修辞手法例解

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24种修辞手法例解

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24种修辞手法例解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 24 种修辞手法例解
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各种形象栩栩如生,从而表现出绚丽多姿的形象化美感,使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比喻
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的修辞手法。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
拟人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的修辞手法。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古诗手法一:修辞手法(上课)

古诗手法一:修辞手法(上课)
[注]元至治元年(1321),张养浩因上《灯山疏》批评皇帝奢 侈而触怒了元英宗,为避祸辞去参议中书省事职务,归隐故 乡。
(1)请简要分析诗人晨起前后不同的心情。(2分)
(2)请简要赏析颔联和颈联景物描写的手法。(4分) 答:诗人晨起前,处于“恋枕”与“嫌多梦”的矛盾 答:颔联和颈联主要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颔联 中,透露出些许烦恼和不平静;晨起后,发现村居环境 写鹤立与猿啼,一静一动;颈联“泉鸣屋”动中有静, 充满诗情画意,喜悦之情油然而生。(2分。意思对即可) “树吞烟”静中有动。景物描写动静结合,突出了清晨 山村的清新幽静,流露出诗人归隐田园后怡然自得的心 境。
概括意境特点2分1浅浅的春寒始退天气转暖但到处是花影摇曳掉落莺声也凄凉破碎结合诗句分析诗人几2本句用了借代和比喻夸张亦可的修辞手法手法飞红万点以飞红万点代指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象画面凄美令人伤感
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 “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 艺术特色、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 使用,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看清 楚,不要被迷惑。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千秋岁①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 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②会,鹩鹭③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 日边④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 海。
(2)本句用了借代和比喻(夸张亦可)的修辞手法(手法),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 飞红万点,以飞红万点代指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象,画面凄 池:汴京(.今开封)金明池。③鹩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 美令人伤感;“愁如海”比喻新奇,以深不可测、茫无边际的 游的同僚、朋友。④日边:指帝京 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深、愁之广。(分析手法的特征表现),本句情 (1)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2分) 景交融,写出了诗人之愁,这愁既有伤春之愁,年华已逝的悲 愁,也有人生失意的愁苦(情感)。 (1)浅浅的春寒始退,天气转暖,但到处是花影摇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大,比照,衬托,借代,排比,对偶,反复,顶真,互文,用典等。

下面我们详细的讲解。

一、比喻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

通俗点说,就是打比方,用另外一个事物来比这个事物。

构成比喻的两者间必须是不同性质的事物,且二者间有相似性。

比喻这个修辞格一般要具备本体、喻词和喻体三局部。

通常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使用比喻往往能突出事物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到达生动传神、具体形象的表达效果。

1、明喻所谓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常用的喻词有:像、好似、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有的省略比喻词,但都表示“甲像乙〞(即本体像喻体)的意思。

例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把西湖比作西施,有明显是比喻词“比〞。

苏轼用这个比喻来说明西湖的美丽。

2、借喻借喻是比喻的一种。

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如李贺赞美端砚的诗句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就是直接用“紫云〞喻美丽的端砚石料。

3、暗喻暗喻又叫“隐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

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例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此句中本体是君和妾,喻体是磐石和蒲苇,喻词是作。

这里用磐石来比喻男子的敦厚,用蒲苇来比喻女子的坚贞。

作者用这个比喻来说明焦仲卿和刘兰芝二人之间感情的深厚和笃定。

二、拟人指把事物人格化,即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例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这里作者运用“护〞和“排〞这两个属于人特有的动作的词,使用拟人手法赋予“水〞和“山〞人的特点,把山水写的更加生动形象活泼,更能表达出作者那种和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

古诗文常见修辞手法

古诗文常见修辞手法

古诗文中常见的修辞方式诗歌鉴赏题中考查的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

一、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

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

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例句:1.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2.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3.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4.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5.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张九龄《自君之出矣》)6.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陶渊明《杂诗》)7.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8.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苏轼《望湖楼醉书》)二、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例:1. 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之修辞手法 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之修辞手法 课件

【比拟】
• 含义: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写叫拟物。 • 作用:①生动形象,突出事物特征;②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生命,赋予无
情感的事物以情感,使事物形象化,显得生动活泼;③便于抒情,激发读 者想象,增强感染力。
• 例句赏析: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先偷眼”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
【双关】
• 1. 意义双关 • 利用词的多义,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做意义双关。 • 【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
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 境遇。
• 2. 谐音双关 • 利用词的同音,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谐音双关。 • 【例】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曹雪芹
【比喻】
• 明喻 • 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恰似、如、犹如、仿佛...... • 例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李煜 • 隐喻 • 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
喻词。 • 借喻 • 借喻是比喻中的高级形式,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在特定的语境中,
【设问】
• 含义: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 作用:①通过自问自答,强调思想内容或情感态度;②引起读 者注意,令人深思,发人深省;③能辅助反映思维过程,起廓 清思路、提纲挈领的作用。④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 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设问】
• 例句赏析: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 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 一分江东。——阿鲁威《﹝双调﹞蟾宫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 真理 ——立身品 格
把某种理想、人格、流响出疏桐。 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
言 志
观点寄托在描摹的 事物上,咏物与抒
称“我”
子昂)
不见来者”的苍凉意境,
直抒 为抒情主 前不见古人, 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
胸臆 体,直接表 后不见来者。 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
达作者的 念天地之悠悠,
思想感情。 独怆然而涕下。 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
“独怆然而涕下”。
微专题一
借助于客观景物的 绝句二首(其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
借 景
描写来抒发诗人的 主观感情,往往使
用一问一答的设问
篇;中间设问,承 清明(杜牧) 形式点出人物和地

……
上启下;结尾设问,
点,一幅充满春意

借问酒家何处有,
深化主题,令人回
和乡野情趣的画面
牧童遥指杏花村。
味。跃然纸上。微专 Nhomakorabea一用疑问的形式表 题乌江亭(王安石) 使 用 反 问 句
百战疲劳壮士哀,
反 达确定的意思。
式,语气冷峻,
中原一败势难回。
…… 萧”的落叶声对“滚 对 或短语对称地排
无边落木 滚”的水势,更使人觉 偶 列在一起。从形
萧萧下, 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 式上看,语言简
不尽长江 是,从这里可以更深刻 练,整齐对称;
滚滚来。 地感受到诗人韶华易 从内容上看,意
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义集中含蓄。
微专题一
又分为拟人和
诗中将“南风”人
二、练一练 1.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 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 人。②淀:蓝靛,蓝色染料。
微专题一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手法。 解析 该散曲用了七个比喻句,从物象的远近高低、动静明暗、 声光色态着墨,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图景。 答案 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 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 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二、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 偶等。 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物,可以使语言

帘人,却道海棠 颜色分别代替
简练、含蓄,突

依旧。知否,知 叶和花,写叶的
出描写对象的特
否?应是绿肥 茂盛和花的凋
征,引发读者
红瘦。
零。
联想。
微专题一
“三万里”“五 千仞”“上摩
为了表达某 天”“泪尽”都
种强烈的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 是夸张,把诗人对
情,突出事 凉有感(陆游) 祖国的热爱,对苟 夸 物的某个特 三万里河东入海,
拟物。比拟能促 新晴(刘攽) 格化,通过一系列
使读者产生联 青苔满地初晴后, 动作描写,表现了 比
想,使描写更形 绿树无人昼梦余。 久雨初晴后诗人宁 拟
象、生动,还可 唯有南风旧相识, 静恬适的心情,以
使 诗 人 的 表 意 偷开门户又翻书。 及对南风“恶作
更加丰富。
剧”的喜爱之情。
问题引入,带动全
且偷安、不去收复 张 征,有更突 五千仞岳上摩天。
失地的求和派的 出、更鲜明 遗民泪尽胡尘里,
愤懑,对遗民遭受 地表达事物 南望王师又一年。
的苦难的深切同 的作用。
情表现得淋漓尽 致。
微专题一 把字数相等或大
“无边落木”对“不 致相等、结构相
登高 尽长江”,使诗的意境 同或相似、意义
(杜甫) 显得广阔深远,“萧 相关的两个句子
微专题一
(2)这首散曲最主要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其中“长江万里白如练” 和“塞鸿一字来如线”两句在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上有何不同? 答案 最主要的修辞手法是比喻。而且句句用比,一句一景, 千姿百态,气象雄伟。“长江万里白如练”一句从形和色的角 度写远望长江,形象而有气势;“塞鸿一字来如线”一句只从 形的角度,描写南归的大雁一字排开、划过江天的景象,既点 明时令,又引人遐思。
一)(杜甫) 江碧鸟逾白,
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 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

山青花欲燃。

情感含而不露,蕴 藉悠远,深切动人。今 何春 日看 是又 归过 年, 。
写,透露出思归的感 伤,以乐景写哀情。
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
不直接表露思想、
独特感受,道出了蕴涵
托 物
感情,而是采用象 征、寄兴等手法,
蝉(虞世南) 垂 饮清露,
问 用来加强语气,
强调了历史之
江东弟子今虽在,
表达强烈感情。
必然。
肯为君王卷土来?
“晴”与
为了表达出一种
“情”同音,
委 婉 含 蓄 的 情 竹枝词(刘禹锡) 是双关隐语,

……
感,诗歌往往采
写出一位沉浸

东边日出西边雨,
用隐语、双关的
在初恋中的少
道是无晴却有晴。
修辞手法。
女微妙复杂的
心理。
微专题一
比喻除使诗歌
诗歌巧妙地以
所描绘的意象 望洞庭(刘禹锡) “螺”作比,将
比 更加形象生动
……
皓月银辉下的山
喻 外,还可体现 遥望洞庭山水色, 比作银盘里的青
出意象的情态 白银盘里一青螺。 螺,色调淡雅,
特征。
山水浑然一体。
微专题一
借用相关事物代
替要表达的事 如梦令(李清 诗中用“绿”
照) ……试问卷 和“红”两种
【温馨寄语】 语文知识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基础,几乎所有的 语文试题都要靠语文知识来帮助解决,因此考前莫忘对语文知 识进行再回顾。这里,只是借核心知识的回顾触发你对语文知 识的回忆和整理。
微专题一
微专题一 古代诗歌核心知识再回顾
Ⅰ 古诗常用修辞手法
一、读一读
古诗常用修辞手法一览表
修辞 手法
说明
示例
赏析
微专题一
答案 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 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 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手法。
微专题一
Ⅱ 古诗常见抒情方式
一、读一读
古诗常见抒情方式一览表
抒情 说 明 方式
示例
赏析
以第一人
登幽州台歌(陈
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 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
微专题一
2.(2008·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 留下买花钱,趱②入种桑园。茅苫③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 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 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 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作赏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