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上偏差行为的研究_雷雳
人格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一
、
引言
都 根 据 青 少 年 喜 欢 好 奇 、冒险 的 心理 特 点 设 计 ,
通讯作者 :雷雳 , E — ma i l :d r . 1 e i l i @q q . t o m。
・
国外 研 究 者 根据 不 同诊 断 标 准 , 发 现 网络游
l 0 2・
人格与青少年 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戏 成瘾 率 从 1 . 8 %到 3 8 . 7 %不 等。 _ 2 我 国 学 者 总 结 近 年研 究 , 认 为 中学 生 网络 游 戏成 瘾 率 大 体在 2 %~ 1 5 % 之 间。 [ 3 近年来 , 时 常 有 媒 体 报 道 青 少 年 因 为沉 迷 于 网 络 游 戏 而 身 体 素 质 下 降 、 厌学 、
对 网络 游戏 成瘾 具有 显著 的预测 作用 。 具 体 而言 , 大七人 格 中 的严谨 自制 、 热情 豪 爽 、 淡泊诚 信 、 精
明干 练 、 善 良友 好 能 够 显 著 预 测 网 游 游 戏 成 瘾 状 况。 [ 1 ] 任 楚 远等 人 以 1 6 P F为 测 量 工 具 , 对 住 院 网
张 国华 雷 雳
( 1 . 温州 医科大学 心理学系 , 浙江 温州 3 2 5 0 3 5 ;2 . 中国人民大学 心理学系 , 北京 1 0 0 8 7 2 )
摘
要 :本研 究通过对 4 0 5 名 中学生进行 问卷调 查 , 考 察 了人格 与青少年 网络游戏成瘾 的关 系以及 网络
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扩散与矫治

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扩散与矫治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偏差行为在青少年中的存在不断扩散,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
网络偏差行为包括但不限于网络欺凌、网络色情、网瘾等,这些行为不仅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还会对社会产生不稳定因素。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矫治网络偏差行为。
首先,家长和学校应当加强青少年的网络教育,让他们了解网络安全知识和网络行为准则。
要让青少年认识到网络空间也是一个社会,他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也需要遵守社会规范,不可随意发表言论或做出暴力行为。
此外,学校可以加强网络文化课程的设置,让学生掌握更多安全和正确的网络使用技巧和知识,从而预防网络偏差行为的发生。
其次,社会应该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
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加强对网络偏差行为的监管,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对于网络色情、网络赌博等行为,应该严惩不贷,让违法者付出巨大的法律代价。
同时,社会可以发动广大网友,积极加入网络监管队伍,举报网络偏差行为,帮助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
最后,青少年自己也应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远离网络偏差行为。
青少年应该了解自己的网络使用习惯,适当控制网络使用时间,避免沉迷于网络,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积极参加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
在自律和自我觉察的基础上,青少年可以更自由地探索网络世界,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网络行为的规范和常识,更好地保障自己的网络安全。
总之,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扩散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困扰,我们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监管和教育,矫治网络偏差行为。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
青少年线下攻击与网络欺负的关系:交叉滞后检验

一
、
引言
性 、目 的 性 和 重 复 性 , 并 且 使 受 害 方难 以 防御 攻 击行 为 ” [ - 2 ] 。 近年来 , 世 界 各 国的 网 络欺 负现 象 频 发 , 受
( 一 ) 网 络 欺 负 的 流 行 率 随 着 电子 信 息技 术 的 飞速 发展 , 互 联 网 的 强
大 功 能 为 人 们 的生 活 带 来 充 分 的 便 利 ,网 络 社
交 成 为 时 下 一 种 流 行 的 沟 通 方 式 。然 而 , 科 技 的
到 越来 越 多 研 究 者 的重 视 。研 究 发现 ,网络 欺 负 在 青 少 年早 期 阶段 ( 1 1 至 1 4 岁 ) 最 为 盛行 。 【 3 欧
中而减 小 。 [ ]
网络欺 负 对青 少 年 有 严重 危 害 , 主要 体 现在 问题 行 为 和情 绪 状况 两 个 方 面 。网络欺 负 的 危 害 比传 统 欺 负行 为更 为严 重 。 [ 1 ・ 9 ] 从 网络欺 负 者 的
角度 , O l w e u s 认为 , 青 少 年 长 期 对他 人 实施 欺 负 行为, 其 成 年后 发 生反 社 会行 为 甚 至犯 罪 行 为 的 可 能性 高 于 一般 青 少 年 。 … 网络 欺 负作 为 传 统欺 负在 网络 中的延伸 , 同样会 对 反社会 行 为有 影响 。 K o w a l s k i 等 人 的元 分 析 发 现 , 经 常 实施 网 络欺 负 的 青 少 年 在 自尊 、 生 活 满 意度 、 学 业 成 绩 方 面低 于一般 青少年 , 并且有 较高程度 的抑郁 、 焦虑 、 孤 独 感 和 问题 行 为 ( 吸烟 、 酗酒 ) 。 _ l 刚 另 一方 面 , 网络 欺 负 给受 欺 负 者造 成 的 危 害 更为 明显 。首先 , 在 心理层 面 , 受欺 负 者会表 现 出 较 高 水 平 的痛 苦 、 焦虑、 较 低 的 自尊 和 自我 价值 感。 [ I 1 网络 受 欺负 的青 少 年 具有 更 高 的抑郁 。 [ 1 ] 在行 为方 面 , 受欺 负 的青少 年有较 多 的物质 滥用 , 学业 成 绩 和亲 社会 行 为低 于一 般青 少 年 。 [ 1 0 , n 其
中学生网络偏差行为探析

中学生网络偏差行为探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开始接触网络。
然而,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一些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网络偏差行为。
本文将从定义、原因和影响等方面对中学生网络偏差行为进行探讨,并提出预防和治疗的相关建议。
网络偏差行为是指人们在网络上表现出的一种违反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行为。
中学生网络偏差行为主要包括网络欺凌、网络成瘾、网络色情行为等。
这些行为不仅会影响中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导致学业受损、人际关系破裂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心理因素: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容易受到情绪和环境的影响。
一些中学生可能因为自卑、孤独等心理问题而在网络上寻求安慰和刺激。
社会因素:当前社会竞争激烈,许多中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和家庭压力。
部分中学生可能通过网络来逃避现实,寻求短暂的快乐和安慰。
家庭因素: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一些家庭可能缺乏对孩子的关爱和支持,导致孩子在网络上寻求和安慰。
网络环境因素: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为中学生网络偏差行为提供了土壤。
一些中学生可能会利用网络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和不满,或者通过欺凌、色情等行为来获得快感和满足。
学业影响:网络偏差行为会占用大量时间和精力,导致中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甚至辍学。
社交影响:网络偏差行为可能破坏人际关系,使中学生失去朋友和家人的支持。
心理影响:网络偏差行为容易使中学生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影响其健康成长。
法律影响:网络偏差行为可能导致法律纠纷和处罚,对中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应该孩子的成长,给予关爱和支持,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及时发现和纠正孩子的网络偏差行为。
提高中学生的网络素养:学校应该开设相关课程,提高中学生的网络素养,使其能够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正确使用网络资源。
建立健康的心理支持系统:学校和家庭应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缓解其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
强化法律教育:学校应该加强对中学生的法律教育,使其了解网络偏差行为的后果和危害,增强其法律意识。
行为偏差青少年状况的研究_调研报告_

行为偏差青少年状况的研究宝山区团委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始终高发,特别是18岁以下未成年人犯罪上升势头明显,犯罪类型增多。
对于青少年犯罪问题,政府深感忧虑,社会各界反响很大。
在此背景下,宝山区团委对辖区内的偏差青少年进行了相关研究,重点了解偏差青少年的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并就进一步强化青少年偏差行为的预防、构建一个整合的预防和控制体系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行为偏差青少年群体服务需求预防网络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一)研究目的宝山区地处城乡结合部,地广人多,外来人口众多,青少年犯罪问题为各方所关注。
本课题主要是通过对宝山区严重行为偏差青少年的研究以了解现状,更重要的是了解这一群体的需要,创造条件更好地服务他们,降低他们再次违法犯罪的可能性。
此外,为有关政府工作部门工作提出积极有效的参考措施。
(二)研究对象本课题研究对象是宝山区在档的138名严重行为偏差青少年。
严重行为偏差青少年是指:年龄在16-24岁之间,在行为上触犯法律,且受到不同类型制裁的青少年。
(三)研究方法1、深度访谈。
根据差异性原则,参照严重行为偏差青少年犯罪类型的不同、年龄结构的差异,从138名严重行为偏差青少年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20名青少年进行重点访谈,通过逐一单独交谈,深入了解他们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在严重行为偏差前后的生活状况和心理变化、朋辈群体等情况。
同时,重点访谈若干个严重行为偏差青少年的家庭,了解其家庭成员对子女行为的看法、家庭沟通方式以及对子女的未来期待和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2、焦点小组。
组成两个焦点小组,收集与严重行为偏差青少年直接接触的各个机构成员对此特定群体的看法,重点是了解这些一线工作人员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对严重行为偏差青少年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发展前景的描述和想法,从他们特定视野角度呈现出严重行为偏差青少年的现状与发展。
焦点小组成员包括公安局、政法委、检察院等机构的一线工作者及青少年社工。
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扩散与矫治

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扩散与矫治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青少年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的便捷性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包括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扩散。
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指的是在网络平台上进行的一些不利于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发展的行为,如网络暴力、网络成瘾、网络欺凌等。
这些行为不仅对个人健康成长造成了影响,也对社会稳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为了扩散这些行为,有必要进行相关的矫治工作。
青少年在网络平台上进行的一些不良行为,往往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模仿和传播,导致这些行为在青少年群体中扩散。
网络的匿名性和便捷性使得青少年在网络上更容易表现出他们真实的一面,甚至有些人会因此而做出一些不符合道德和法律的行为。
社交媒体平台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一些不良信息甚至可以在瞬间在网络上传播开来。
一些青少年可能出于个人心理问题或者社会环境的影响,表现出一些对社会不利的行为,这些行为也会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开来。
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扩散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一方面,这些行为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直接影响,导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更多的困扰和挑战。
这些行为也会对社会和家庭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严重者甚至会导致一些负面事件的发生。
对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扩散必须引起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矫治。
针对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扩散现象,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进行相应的矫治工作。
家庭和学校应当加强对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家庭和学校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环境,他们的引导和教育对于青少年的行为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可以帮助青少年养成正确的网络行为准则,避免参与不良的网络行为。
社会应当加强对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监管和引导。
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媒体等都可以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技术手段的应用等方式来加强对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监管和引导。
探索青少年网上偏差行为的特点与研究展望

探索青少年网上偏差行为的特点与研究展望核心提示:摘要: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的普及,一种新的网络社会问题——网上偏差行为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该文首先从网上偏差行为的概念、网上偏差行为的类型、主要表现形式和网上偏差行为产生的理论等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网上偏差行为未来的研究取向进行了展望,认为网上偏差行为的概念和研究方法、网上偏差行为影响因...摘要: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的普及,一种新的网络社会问题——网上偏差行为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该文首先从网上偏差行为的概念、网上偏差行为的类型、主要表现形式和网上偏差行为产生的理论等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网上偏差行为未来的研究取向进行了展望,认为网上偏差行为的概念和研究方法、网上偏差行为影响因素、网上偏差行为的影响、网上偏差行为的预防与干预以及网上偏差行为与现实偏差行为的关系将成为今后研究的趋势。
关键词:网上偏差行为,网络,青少年1. 引言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成为生活当中的重要工具。
互联网的使用的增多和深化使互联网使用所带来的问题也日渐凸现。
许多学者指出互联网是一个混乱的地方(Surratt,1999),网络社会容易发生偏差行为(deviant behaviors) [1]。
最近一次调查显示[2],人们认为应该控制网上色情、网上暴力活动和垃圾信息的比例占86.7%、71.2%和68.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6年1月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网民对互联网最反感的方面也涉及到了网上偏差行为,其中网上偏差行为占73.7%[3]。
由此可见,网上偏差行为的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网络社会问题。
国内外很多学者对网上偏差行为进行了相关研究 [4-20]。
从欺骗(deception)、过激行为(flaming)、发送垃圾邮件和广告(spamming)、虚拟强奸(virtual rape)、网络犯罪(cybercrime)到下载正版资料(downloading of copyright material),许多在线行为都被贴上了“偏差行为”的标签[20]。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研究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而网络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使用,青少年面临着网络道德失范的问题。
青少年在网络上的言行举止不当、传播虚假信息、侵犯他人隐私等现象时有发生,给个人和社会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
面对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日益突出,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有效对策。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根源既包括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个体自身发展的因素。
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网络信息的爆炸式增长,给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带来冲击和挑战,导致他们在网络空间中行为失范。
青少年自身的认知水平和心理成熟度不足,也容易受到网络诱惑的影响,做出不当举止。
我们需要深入探究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成因,以便有效制定相应对策,引导青少年健康、合理地使用网络,倡导网络道德观念。
1.2 研究意义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是当下社会亟待解决的一个严重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盛行,青少年在网络空间中接触到的信息日益庞杂,网络道德观念也逐渐淡化。
由于缺乏正确的道德引导和监督,一些青少年在网络上出现了道德失范的行为,如网络欺凌、侵犯隐私、传播虚假信息等现象屡见不鲜。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道德行为不仅关乎个人成长,也影响社会风气。
研究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通过深入了解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现状和原因,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对策和措施,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规范自身行为。
教育部门和家庭在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其在其中的职责和作用,有助于明确责任分工,提高教育效果。
多方合作解决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不仅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也需要持续关注和支持,以期建立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2. 正文2.1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现状分析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是当前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普及,青少年在网络上的活动日益增多,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良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截至 2008年 1 月,中国大陆上 网用户(网民)总人数达 2.1 亿,其 中 18 岁以下网民有 4011 万(图 1)。
图 1 中国网民年龄结构图 二、一般的网络行为机制 关于互联网使用如何影响用户 的社会卷入和心理健康,已有一些理 论解释。 (一)“富者更富”模型 “富者更富”模型认为,那些社
(五)阶段模型 Grohol 提出网络成瘾只是一种
阶段性的行为。网络用户大致要经历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网络新手被互
以跨越(转引自:陈侠等,2003)。 (六)认知 - 行为模型 Davis 提出“认知—行为模型”
解释病理性互联网使用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PIU)
归纳起来,我们认为网上偏差 行为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包括网上过 激行为、网上色情行为、网上欺骗行 为等。
1.网上过激行为 在网上偏差行为研究中最受关 注的就是“网上过激行为”(flaming) (Lee,2005;Reid, et al,2005; Douglas,2001;Alonzo,Aiken, 2004;Joinson,2003)。最初过激行 为是指能激怒人的口语和书面语言, 后来被用于表示互联网上的消极或 反社会行为(Joinson,2003)。但是 由于缺少对过激行为明确的定义,因 此研究者对这个词的理解也是仁者 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网上过激 行为是指由去抑制引起的、敌意的、 使用亵渎、淫秽或侮辱性词语伤害某 人或某个团体的行为(A l o n z o & Aiken,2004)。还有人认为网上过激 行为是一种网上人之间或团体之间 的、以书写语言为形式的、用来激怒、 侮辱或伤害他人的行为(Garbasz, 1997)。Kiesler(1985)的操作性定 义是:不礼貌的语言、喜欢发誓或调 情、总是惊呼或大叫、向他人表露自 己的私人感觉、说话极端。 在互联网心理学研究领域,还有 三个概念和网上偏激行为的意义比
青少年网上偏差行为的研究
雷 雳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研究所 李冬梅 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技 术的发展,互联网逐渐深入人们的生 活,成为生活当中的重要工具。在现 实生活中,网络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 角色,并带来了一些新的文化和社会 变化。现在的生活包括了“互联网生 活”,它不仅仅是指个体在互联网上 的表现出来的行为活动,同时也包括 了现实生活中与互联网有间接关系 的生活内容。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网民的人数在 逐步增长,并且逐渐呈现出年轻化的 趋势。在中国,年龄在 18 岁以下的青 少年互联网用户是网民的重要组成部 分,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增长 的趋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 统计报告(CNNIC,2008 年 1 月)的
图 2 认知 - 行为模型图示 联网迷住,或者有经验的网络用户被 更容易发展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
新的应用软件迷住。第二阶段:用户 行为。压力源(紧张性刺激)指不断
开始回避可以导致自己上瘾的网络活 发展的互联网技术。
动。第三阶段:用户的网络活动与其
三、网上偏差行为的理论
生活中的其他活动达成了平衡。他认
编辑邮箱:teacher@nettime.net.cn
专 题
2005)。有研究者认为青少年在虚拟 社区的偏差行为可以分为 6 种:撒 谎、冲动、暴戾、淫逸、黑客、网上 交友与网上聊天(何小明,2003)。还 有人认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互联网 焦虑、互联网恐惧和互联网孤独也属 于网上偏差行为的表现形式(张胜 勇,2003)。
2.网上欺骗 欺骗是网络和现实生活中都存 在一种活动,是指“骗人的行为”,即 隐藏真实、表现出虚假。它也包括蓄 意地改变身份,从而有利于获得期望 的结果或者达到某个状态和个人的 目的。互联网用户的欺骗行为的目的 主要是后者。 欺骗是网上偏差行为的一种重 要表现形式,Matusitz(2005)指出 有的欺骗是完全的欺骗,给他人造成 错误的印象,这些互联网用户把自己 隐藏在面具背后(例如,改变自己的 性别)。还有一些是欺骗行为是高技 巧性的对自己网上身份的操作,这和 现实生活中自我表露的不断调整有 直接关系。欺骗不仅体现在网恋中, 或者个人对个人的网上接触;同时, 网上欺骗也发生在论坛、聊天室中。 互联网是一个可以尝试不同身 份和个性的地方,L e a 和 S p e a r s (1 9 9 5 )曾经指出在 M U D S 游戏 (Multi User Dungeons)中互联网 改变性别的现象经常发生。女性在网 上把自己说成是男性,去体验更多的 权力感;男性把自己说成是女性,是
2008.10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7
专 题
编辑邮箱:teacher@nettime.net.cn
因为想获得更多的关注。T h o m s o n 和 Murachver(2001)指出其实男性 和女性在网上使用的语言是各有特 点的:女性更容易道歉、更愿意使用 能加强语气的副词和带有强烈情绪 色彩的词汇;男性使用的词语更粗 俗、更愿意使用长的句子。那些在网 上对性过于感兴趣的“女性”,在现 实生活中更可能是男性(C u r t i s , 1997),其动机可能是希望获得他人 的注意。另外,网上欺骗行为可能与 信任有很大关系(Joinson,2003)。 除了改变性别以外,还有人编造自己 的经历来引起他人的关注。
网上过激行为、网上骚扰和网络暴力 相比,网络欺负行为和前三者都包括 了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以文字为主要 表达方式的对互联网其他用户的伤 害行为。但是网络欺负行为的内涵更 丰富,它不仅包括通过互联网对他人 的伤害行为,也包括了通过手机短信 等方式对他人的伤害行为。另外,网 络欺负行为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儿童 和青少年,而网上过激行为、网上骚 扰和网络暴力的针对对象更为普遍。
的发展和维持(Davis,2001)。如图 2 所示,模型中位于 PIU 病因链近端 的是不适当认知,它是模型的中心因 素,是 PIU 发生的充分条件。Davis 认为 PIU 的认知症状先于情感或行 为症状出现,并且导致了后两者。有 PIU症状的个体在某些特定方面有主 要的认知障碍,从而加剧个体网络成 瘾的症状。该模型认为 PIU 受到不良 倾向(个体的易患素质)和生活事件 (压力源)的影响,它们位于 PIU 病 因链远端,是 PIU 形成的必要条件。 该模型对特殊 PIU 和一般 PIU 做了 界定。个体易患素质指当个体具有抑 郁、社会焦虑和药物依赖等素质,则
网络时代
较相近——网上骚扰、网络暴力和网 络欺负行为。 网上骚扰是对网上他人故意的、 明显的攻击,例如对他人进行粗鲁 的、下流的评价或者故意地使别人尴 尬(Finkelhor, et al., 2000 ; Mitchell, 2004)。它与发送令人讨厌 的淫秽的、恐吓的或者骂人的邮件有 关系(Ellison & Akdeniz, 1998)。 网上骚扰包括了在公共信息论坛上 张贴私人信息,从而导致各种各样的 令人厌烦的网上和实际生活中的骚 扰。网上骚扰也包括了模仿受害者姓 名、以受害者名义进行网上偏差行 为、损害受害者名誉、猥亵和破坏受 害者朋友和商务关系的行为。另外, 网上骚扰也包括了邮件中、聊天室里 等各种各样的以文字形式出现的、与 性有关的暴力行为(W i l l i a m s , 2006)。 网络暴力(Wall,1998)是指个 体对他人或者社会团体有害的暴力 网络活动。网络暴力不会在受害者身 体方面有直接的表现,但是受害者却 可以感受到这种活动的暴力性、并导 致长期的心理上的创伤。 近年来,研究者也对网络欺负行 为进行了研究,Besley提出了网络欺 负的概念,他认为网络欺负行为包括 个人或团体通过使用信息和交流技 术,例如通过电子邮件、手机、文本 信息等张贴伤害他人和诽谤他人帖 子等方式进行的以伤害他人为目的 的蓄意的、重复的和敌意的行为。与
(三)“社会 - 认知”理论模型 除了上述两种理论模型,一些研
究者在互联网使用研究中引入了“社 会 - 认知理论”为理论框架(Eastin, 2001; Larose, Mastro, Eastin, 2001),他们认为互联网使用可能是 自我调节能力的一种反映。在这个 “社会- 认知理论”模型中,互联网使 用被认为是一种社会认知过程,积极 的结果预期、互联网自我效能、感知 到互联网成瘾与互联网使用(如以前 上网经验、父母与朋友的互联网使用 等)之间是正相关,相反,否定的结 果预期、自我贬损及自我短视与互联 网使用之间是负相关(Eastin,2001)。
(四)ACE 模型 Young 提出的 ACE 模型中的
A、C、E 是指 Anonymity(匿名性)、 Convenience(便利性)和Escape(逃 避现实)。她认为这是网络导致用户 成瘾的 3 个特点。匿名性是指人们在 网络里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因
网络时代
此,用户在网络里便可以做任何自己 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不用担 心谁会对自己造成伤害。便利性是指 网络使用户足不出户,点击鼠标就可 以做想做的事情,比如网上色情、网 络游戏、网上购物、网上交友的服务 都很便宜。逃避现实是指当碰到倒霉 的一天,用户可能通过上网找到安 慰。因为在网上,他们可以做任何事, 可以扮演任何人,这种自由而无限制 的心理感觉引诱个体逃避现实生活 而进入网络的世界(转引自:陈侠等, 2003)。
会化良好和外向型的以及得到社会 支持较多的个体,能够从互联网使用 中得到更多的益处。社会化程度比较 高的个体愿意通过互联网和他人进 行交流,并且可以通过这种媒介结识 新的朋友。已经拥有大量社会支持的 个体可以运用互联网来加强他们与 其支持网络中的他人的联系。因此, 相对于内倾者与社会支持有限的个 体来说,通过扩大现有社会网络规模 和加强现有人际关系,前述两类个体 能够通过互联网使用获得更高的社 会卷入和心理健康水平。这个理论模 型得到了研究的支持(Kraut et al., 2002)。
编辑邮箱:teacher@nettime.net.cn
专 题
网 络 青少年是互联网用户中的重要群体,他 们在使用互联网中出现的偏差行为已经成为 值得关注的焦点。本文总结了网络行为的一 般模型,综述了网上偏差行为的表现形式和 相关理论解释,结合实证研究说明了青少年 网上偏差行为的表现及其原因,并根据研究 结果构建了网上偏差行为多层模型,编制了 网上偏差行为量表。最后对青少年网上偏差 行为的干预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