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败到解放--德国人对历史认知的转变

合集下载

德国历史的统一与分裂

德国历史的统一与分裂

德国历史的统一与分裂德国历史是一个充满起伏的故事,它既有统一的时刻,也有分裂的痕迹。

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德国本身,也在国际舞台上留下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德国历史的统一与分裂为主线,探讨其中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一、神圣罗马帝国及其崩溃德国历史的统一与分裂根源可以追溯到神圣罗马帝国时期。

神圣罗马帝国曾是中世纪欧洲最重要的政治组织之一,但内部矛盾却导致了其最终的瓦解。

帝国内部的诸侯争斗以及宗教改革的影响,使帝国失去了统一性,最终导致了德国的分裂。

宗教改革在德国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马丁·路德的宗教革命引发了一系列的宗派冲突,将德国一分为二。

长达三十年的宗教战争使得德国成为战乱地带,国内丧失了稳定和统一。

二、普鲁士崛起与德意志帝国的诞生19世纪初,普鲁士的崛起成为德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转折点。

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采取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提升了普鲁士的实力。

普鲁士在两次德国独立战争中,分别战胜了丹麦和奥地利,逐渐确立了自己的霸权地位。

随后,普鲁士与其他德意志各邦达成同盟,共同组建了德意志帝国。

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标志着德国的统一。

普鲁士的首相奥托·冯·俾斯麦成为帝国总理,并通过一系列外交手段巩固了德国的地位。

然而,尽管德国统一了领土,但在民族和政治意识上,仍存在着一定的分裂。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德国分崩离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使德国从一个崛起中的大国陷入了分崩离析的状态。

战败后,德国面临了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凡尔赛条约》对德国施加了严厉的惩罚性条件,进一步加深了德国社会的割裂与不满。

此时,德国内部分裂的矛盾日益激化。

左右翼政党在政治议题上产生分歧,社会氛围变得紧张。

这一时期的德国分裂为后来的纳粹党上台提供了土壤,从而使德国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深渊。

四、东西德的分裂与德国的重新统一二战结束后,德国被分为东德和西德,东德成为苏联的卫星国家。

冷战期间,德国被分裂成东西两个政治体系明显不同的国家,东德成为社会主义国家,而西德则保持了资本主义制度。

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二战历史--以阿多诺社会批判思想为背景

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二战历史--以阿多诺社会批判思想为背景

世 界 史 国 别 史 与 文 化 史 研 究 679
2014 年第 2 期第 86 - 92 页 原发期刊 - 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历 史 学 报 二 ○ 一 四 年 第 二 期
, ( 什 维 克的 正 当 演 习 ” 第三帝 国是 和 苏 联一 样 的 “ 极权 主 义 ” 政权, 德国的战 败 是 因 为 “ 背弃了上帝” A b -
①。 ) f a l l v o n G o t t
除了 政 府 层 面 的 肆 意 歪 曲 , 这 一 时 期 的历史教育 还受 制 于 德国民 众 面 对 纳 粹 历 史 时 麻 木 逃 避 的 心 态 。 经历过战 争痛苦 的德国人 希 望 “ 强制 忘 却 ” 二战历史 , 不愿 意反 省 共 同 背 负 的战 争 罪责 , 而 是 努 力为 自己 在战 争 中 的 行 为 辩解开脱 。 成年人甚至在 家里故 意 向 孩 子 传递 错 误 的 历 史 知 识 , 以掩盖自己过去 对纳粹 的 支 持 或追随 。 此 时 的历史教 师都 是经历过二战的一代人 , 他们对于讲述纳粹历史怀有本能的 恐惧 , 只 想以 最便捷 的 方 式完 成教学 任务 , 甚至 有 教 师 在 私下里 对纳粹 抱有同 情 和 好感 。 学 生 因此 对 犹 太 大屠杀之 类 的 事 情 知 之 甚 少 。 这种 政 府 和 社会 对 历史罪责的 集 体无视最终 导致 1 9 5 9 年联邦德国 发生大规模 反 犹 事件 。1 9 5 9年 圣诞节 前 夜 , 反犹分子在科 隆 市 犹 太 教 堂 外 的 墙 壁 上 涂 抹 纳 粹 “ 卐” 字 标 志 和 反 动 标 语, 诸如“ 德国觉 、 “ 、 “ 醒” 希 特 勒 德国 永 存 ” 犹 太 人 滚出去 ” 等 ②, 并且 毁 坏 犹 太 人 墓 地。 德 国 反 犹 分 子 在 各 地 群 起 效 仿, 到1 对 德国 纳粹 死灰 复 燃 的 质疑铺天 盖 地 9 6 0年2月引发约5 0 0 起 骚乱 。 此 事 造 成 了 恶 劣 的国 际 影响 , 而 来 。 联邦政 府 随 后 追 究 责 任 时 , 一 再 强 调 这 种 行 为 抹 黑 了 德 国 的 形 象, 而不愿揭露德国人的反犹 倾向 。 阿多诺 对这 一 时 期 的德国社会 感 到深深失 望 , 并且敏感地意 识 到 了 危 机。那 时 的 德 国 教 育 家 都 致 力 于 批判 纳粹 政 权 的罪 恶 , 唯 恐自己 在 纳粹时 代 不 光彩 的过 去 被 揭露 出 来 , 而 阿多诺 则屡次 在 公 开 演 讲 中 探讨 德国的人 性 与 社会 。 进 入 6 阿多诺 对大众文 化的 悲观 情绪 愈 发强 烈 。1 法兰克 0 年代后 , 9 6 5年, ( ) , 福 刑 事 法 庭 对2 奥 斯维辛 审 判 ” 这 是联邦德国 第 一 0 名 党卫 军 罪 犯 进行了 著 名 的 “ A u s c h w i t z P r o z e s s 次 向全 世 界 传 达 纳粹 迫害 犹 太 人的 真实 情 况 。 在 此 次审 判 期间 , 阿多诺在 他 的 “ 形 而 上学 ” 哲学课上说, “ 我 们 过 去 经历过的 那些 事 情 , 没 有 亲身 经历过的人在 今天依 然 感受 得到 。 曾经 导致 了 奥 斯维辛 的 那个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人的解放的思想探析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人的解放的思想探析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人的解放的思想探析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人的解放的思想探析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人的解放的思想探析——兼论马克思批判的逻辑思维于泉蛟,衣凤喜(大连医科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辽宁大连116044;大连医科大学艺术学院,辽宁大连116044)摘要:《<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世界观转变的一篇重要著作,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马克思摒弃了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树立了唯物主义世界观。

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提出了人之为人的解放是人类最根本的解放。

无产阶级革命代表着全人类的解放,不仅必要,而且发挥重要的历史作用。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层层分析、深入浅出、逻辑严谨,展现了高超的批判思维。

关键词:人;阶级;批判;解放一、主题——人之为人的解放《(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是马克思世界观向唯物主义世界观转变的一篇重要著作。

马克思以当时德国的历史现状为背景,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揭示了一个最终的思想——人的解放。

“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以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为立足点的解放”。

“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

可以看出,人要想成为人,成为真正具有人的本质——人——是人的真正的解放,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向着人成为人、成为“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方向迈进,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

但人的解放不是无条件的、孤立进行的,而是需要人“身体”的全面的解放。

因为“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人”。

可见,人的解放不是某些单个人的解放,而是需要一个能代表所有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阶级的解放,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

因为无产阶级处在一个“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从而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领域中,所以无产阶级敢“对敌人振振有词地宣称:我没有任何地位,但我必须成为一切”。

19世纪德国的统一与民族意识觉醒

19世纪德国的统一与民族意识觉醒

19世纪德国的统一与民族意识觉醒19世纪的德国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德国经历了统一的两个阶段,即“小德意志”和“大德意志”,同时,德国的民族意识也日益觉醒。

本文将就19世纪德国的统一与民族意识觉醒,从文化、经济和政治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

文化上的觉醒原是民族统一的基石。

19世纪初期,德国文化日益繁荣,浪漫主义思潮在德国迅速兴起。

著名作家歌德和席勒等以其作品为德国人民提供了关于民族意识的智慧和启示。

他们倡导人民应当发扬独立自主的民族精神,并对法国革命的思想进行了重新诠释。

他们的作品鼓舞了整个德国的人民,激发了他们对统一的渴望。

经济上,德国的统一也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工业革命的影响。

随着工业的发展,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经济互相依存的关系日益加深。

铁路和电报的建设加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使商业活动更为便捷。

这进一步促进了德国各地区的一体化,为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政治上,统一的进程受到了普鲁士的领导。

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通过实施一系列改革,建立了现代化的行政机构和军事力量。

他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如征兵制度的改革和铁路网络的建设,以增强国家的统一力量。

同时,普鲁士也通过对外战争和外交手段,逐渐扩大自己的领土,最终赢得了德意志的统一。

然而,在意识觉醒的过程中,德国也经历了一些困难和矛盾。

德国是一个众多庞大的君主国家联邦,各自有其利益和权力。

因此,统一的进程受到了许多地方的抵制。

同时,全国范围内的文化和方言的差异也给统一带来了困难。

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公共教育体系和发展德语文学成为了促进民族意识觉醒的重要手段。

除了上述因素外,历史事件也对德国的统一与民族意识产生了深远影响。

拿破仑战争结束后,德国出现了一个新秩序,各个邦国之间的政治结构经受了重大挑战。

这种政治不稳定状态激发了德国人民寻求更大的稳定和统一的欲望。

此外,德国人民对中世纪时期的荣耀过去的怀念,也加深了他们对统一和民族意识的渴望。

战后德国疆域彻底清算与千年轮回

战后德国疆域彻底清算与千年轮回

“根据已商得同意的计划,三大国的部队将各自占领德国的一个区域……我们坚定不移的宗旨,就是要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保证德国不能够再扰乱世界和平……”——美苏英《雅尔塔会议公报》三巨头的决断在希特勒德国日暮途穷、欧洲战场胜利在望的时候,1945年2月,苏联、美国、英国政府首脑,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克里米亚的雅尔塔举行了继德黑兰会议后“三巨头”的第二次会晤,人类的幸福和命运,就掌握在这三巨头手中。

与上一次会议重点是如何击败德国不同,这一次,三巨头关心的已是战后如何处置德国。

出于对在不到30年时间内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德国战争潜力的忧虑,三国都主张分割德国。

英国首相丘吉尔“害怕一个统一德国的力量”,提出将德国分为普鲁士和奥地利-巴伐利亚两个部分,而将鲁尔和威斯特伐利亚置于国际共管之下;美国总统罗斯福主张在德国实行“非中央集权化”,将其肢解为5到7个国家;苏联的斯大林也同意分割的意见,并建议把分割德国列入无条件投降的条款。

“三巨头”在雅尔塔会议上达成了原则上同意分割德国的协议,但“实施的办法过于复杂,不能在五六天之内解决”;于是首先决定了盟国对德国实行分区军事占领,苏军占领德国的东部(占1937年德国领土面积40%),英军占领西北部,美军占领西南部,日后又从英美占领区划出一块由法国占领;德国首都柏林则由四国共同占领。

至于日后的四国占领演变成了东西德对立,并在不到半个世纪后又实现了两德统一的戏剧性未来,则是当时任何人都始料未及的。

雅尔塔会议决定了德国的命运。

在德国上一次战败的1918年,《凡尔赛条约》令德国损失了1/8的领土,但当时的德国,政府和军队都完好无缺,外国军队基本未踏上德国领土;而在1945年,盟国已决心占领全部德国领土,彻底摧毁德国的政权和军队,以及执政的纳粹党。

回到莱茵河在1940年夏天闪电战大显神威的日子里,德国的西部边界也曾发生了剧烈变动。

作为一战战后赔偿被割让给比利时的马尔梅迪-欧本地区重新纳入了第三帝国的版图,按照希特勒的说法“从根本上说,它们始终与德国团结在一起。

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神圣家族》之后合写的第二部著作,写于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左右。

关于撰写这部著作的动因以及著作在当时未能出版的缘故,马克思自己在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作过这样的概括:“当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

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

两厚册八开本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利亚的出版所,后来我才接到通知说,由于情况改变,不能付印。

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楚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

”从马克思的回顾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当时已经形成自己的新世界观,即已有“我们的见解”,但还未对之作出全面的阐发,因此,在这部著作中,对论敌的批判被用作作者阐述自己见解的方式。

此外,更为重要的是,著作的的主题是要“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这就是说,作者认为,他们的新见解与整个德国思想传统之间有一个明确的划界。

由此可见,这部著作有其独特的价值:新思想是在同旧思想的批判关系中确立的,阐明这种批判关系本身,无论对于新思想的创立者来说,还是对于新思想的学习者来说,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令人遗憾的是,此书当时未能出版(除其中的第2卷第4章在1847年发表在一份杂志上以外),以致这部对于世人正确理解了历史唯物主义来说最为重要的文献,要迟至20世纪30年代(1932)年才以手稿的形式全部面世。

此书就其作品形式来说是未完成的,其中的第1卷第1章(即《费尔巴哈》章)是一份未写完的手稿。

此外,全书甚至没有一个总标题,现在的书名(《德意志意识形态。

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是马克思后来在一篇声明中对这部著作所用的称呼。

落日

落日

德国历届总统的态度
• (1)1949年,时任联邦德国总统的特奥多尔•豪斯在谈到纳粹对犹太 人的罪行时就公开表态:这段历史,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全体德国人 的耻辱。 (2)1970年12月7日,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双膝跪在华 沙的犹太人遇难者纪念碑前。为德国曾经犯下的罪行谢罪。 (师补充:媒体评论道:勃兰特跪下了,全体德国人彻底站了起来。) (3)在1985年纪念二战结束40周年之际,联邦德国总统魏茨 泽克明确表态:“5月8日是解放之日,我们大家(在这一天)从纳 粹独裁统治下解放出来。” (师补充:从“战败”到“解放”的认知转变标志着一个重要的飞 跃。 ) (4)1995年6月,当时的德国总理科尔在以色列的犹太人受难者纪 念碑前再次下跪道歉,同时成立赎罪委员会,以向在二战中受德国侵 略的国家赎罪。 (5)“过去的历史我们已无法挽回,但我们能够从那段历史中,从 我们国家刻骨铭心的那段耻辱中吸取教训。德国决不向试图忘却或不 承认那段历史的任何企图让步。”2005年4月10日,德国总理施罗德 低沉的话语在布痕瓦尔德纳粹集中营遗址上空回荡着。
突出了“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规律, 同时也表达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由于 奴役亚洲人民而被钉进历史的耻辱 柱上的欣喜之情。
在写到“日本代表团外相重光葵在前,臂上 挂着手杖,一条真腿一条假腿,走起路来一 瘸一拐,登梯时有人扶他”时用的是什么手 法,有什么作用?
• 用的是细节和衬托的手法。 衬托手法的运用表明了日本 代表团外相重光葵的可怜与 卑微,是罪有应得。
《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
• 赵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总的数字 战争持续时间:14年 战争波及的国家:全球的 2/3 国家 参战人数:1.1亿 死亡人数:7000万 经济损失:15万亿美元
消息是一种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新闻体裁。 被广泛、经常采用。又称新闻。

德国统一的历史过程与影响

德国统一的历史过程与影响

德国统一的历史过程与影响德国统一是20世纪末最为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

这一事件的发生,不仅对德国自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整个欧洲以及全世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德国统一的历史过程以及它对世界的影响。

一、德国统一的历史过程德国统一的历史过程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后的1945年。

在战争结束后,德国被分为四个占领区,分别由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管理。

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1989年,当时东德政府在意想不到的一夜之间崩溃了,墙也随之倒塌。

德国的统一进程始于1990年,当时东德退出华沙条约组织,举行了普选并成立了自己的政府。

此后,在联邦德国和东德之间开始着手谈判,以解决统一的问题。

在谈判的过程中,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差异。

最终,在10月3日,德国在一场盛大的场合下,完成了统一进程。

二、德国统一的影响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角度来看,德国统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德国统一产生了极大的政治影响。

联邦德国的宪法被更新,以适应所有德国公民的需要,就连远在东德的人们都可以享受宪法的福利。

这对于许多东德人来说,是无与伦比的机会,因为他们终于可以通过民主方式来实现他们的意愿。

其次,经济上,德国统一也带来了改变。

统一对联邦德国的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德国统一后的几年里,联邦德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支持东部地区的建设,并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帮助失业人员找到工作。

此举对于统一后,困难重重的东德经济有了很大的帮助。

在文化层面上,德国统一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东德,许多文化传统被宣扬并流传至今,这些文化传统的维护带来了巨大价值。

大量的艺术家,音乐家等在东德出生和成长,他们的艺术作品在统一后不断得到展示,这样一来,德国在整个欧洲艺术领域有了更多发展空间。

最后,德国统一也产生了社会上的改变。

虽然在一些东德地区,社会问题依然存在,但是相比于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人们的观念也在逐渐改变,东德的人们也逐渐接受了西德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战败"到"解放"--德国人对历史认知的转变
最新文章新华网严建卫徐海清2013-03-0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来,德国人全面和深刻地反省了纳粹犯下的滔天罪行,从而使德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国际舆论普遍认为,在对待历史的态度问题上,德国人与日本人截然不同。

但是,人们也许并不清楚,对于德意志这样一个战前千百万人曾拥戴过希特勒、战争期间几乎所有男人都上过战场、战后家家都失去亲人的民族来说,要深刻反省战争,正确认识历史,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德国人曾忌谈“大屠杀”
○战争结束后最初几年,德国社会对二战的反思主要还局限在少数知识分子范围内。

联邦德国首任总理阿登纳1951年9月就发表声明说:“大多数德国人民反对纳粹针对犹太人的暴行,大多数德国人民与这种暴行无关。

”但社会舆论很少揭露纳粹罪行。

●确实如此。

我曾询问过许多经历了二战的老人。

提起战后年代,他们个个都对自己的经历刻骨铭心。

战争结束时,德国许多城市变成了废墟。

科隆、德累斯顿、维尔茨堡、多特蒙德和法兰克福等城市几乎被夷为平地。

当时,德国各地出现了大批“流民”,数百万原来生活在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的德裔居民被驱逐出境……因此,战后初年,许多德国人认为自己只是“受害者”,而较少考虑本民族给其他国家造成了多大伤害,也较少思考这场人类浩劫的因果关系。

在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德国人忌谈“大屠杀”,一些书刊甚至无视这个史实的存在,许多中学的历史教师也都对学生回避这个题目。

年轻一代开始提出疑问
○那么,战后几十年来,德国人在认识历史问题方面经历了怎样一个痛苦的过程呢?
●可以历数一些重要事例:
1945年4月1日,驻魏玛美军组织当地一千多名居民参观了臭名昭著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

许多德国人受到了极大的震动。

他们没有想到,就在自己家门口,曾发生过那么惨绝人寰的悲剧。

1945年至1946年,“纽伦堡国际战犯法庭”对纳粹战犯进行了审判,德国举国关注。

1946年10月,德国导演沃尔夫冈·施陶特斯执导的影片《杀人犯就在我们中间》上映,该片首次反映了德军在苏德战争中犯下的滔天罪行,在德国引起了巨大反响。

1958年11月,德国建立了“追查纳粹罪行总部”,开始对数以10万计的案件进行调查……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德国全社会开始讨论自己的历史问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发生在70年代的两个事件,它对德国民族正确认识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访问华沙。

在纳粹受害者纪念碑前,勃兰特突然双膝跪下。

这一举动震撼了全世界。

另一个事件是美国电视连续剧《大屠杀》在德国上映,引起了巨大反响。

2000多万德国人含着热泪在电视机前观看了这部片子。

由此,德国社会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讨论:我们每个普通人是不是也有罪责?德国年轻一代人开始提出疑问:我们的父母在纳粹时期干了些什么?
经过公开和广泛的讨论,德国社会真正意识到了德国在二战中的罪责。

转折性的标志是,在1985年纪念二战结束40周年之际,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明确表态:“5月8日是解放之日,我们大家(在这一天)从纳粹独裁统治下解放出来。


○从“战败”到“解放”的认知转变,是一个重要的飞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德国没有纳粹纪念物
●德国对二战的反思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认罪、忏悔和道歉上,它在战争赔偿问题上态度也很明确,先后向波兰、俄罗斯、原捷克斯洛伐克等受害国家和受害的犹太民族进行了巨额赔偿。

到2002年,德国赔偿金额达到1040亿美元,它每年还继续向10万受害者赔偿6.24亿美元的养老金。

德国人的反思真正触及到了民族的灵魂。

正如德国总理施罗德所说:“对纳粹主义及其发动的战争、种族屠杀和其他暴行的记忆,已经成为我们民族自身认同的一个组成部分。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社会各阶层每年都要在集中营旧址、主要战场、博物馆、西方盟军和苏军的墓地举行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提醒德国人不要忘记和忽视纳粹犯下的罪行。

同时,政府还采取积极措施,通过修订历史教科书等方式教育青少年。

1994年,德国议会通过了《反纳粹和反刑事犯罪法》,在法律上限制了纳粹的死灰复燃。

1995年,德国政府在柏林市中心修建了“恐怖之地”战争纪念馆,专门揭露纳粹的种种暴行,今年又在柏林修建了大屠杀纪念碑和纪念馆。

在德国境内的主要二战战场遗址,都有苏联红军、西方盟军的纪念碑和墓碑。

每年德国领导人都会出席在这些地方举行的纪念活动,悼念当年在与德军作战中牺牲的英雄们。

而希特勒及其助手们在德国成为骂名,德国领土上没有他们的坟墓,也没有他们的任何纪念物。

彻底清算才能完全认罪
○德国的认罪态度为什么比较好?德国人为什么对二战能进行比较彻底的反省?
●首先,较之日本,战后德国法西斯主义受到了比较彻底的清算。

反法西斯同盟彻底摧毁了纳粹德国的军事、政治、司法等体系,这是德国能够彻底否定纳粹、完全认罪的基础。

二战结束后,盟国吸取了一战之后未能铲除德国军国主义祸根使之死灰复燃的历史教训,主张对德国进行彻底的“非纳粹化”改造。

不仅解除了德国的武装,对战犯进行了严厉的制裁,改造了国家机器,而且还制定了相关的法律,禁止宣传纳粹思想。

○有个统计:战后盟军起诉德国战犯7万人,其中3.6万人被定罪,对大批所谓胁从者则予以解职。

其结果是,“第三帝国”的高官全部被清除出了军队和政府部门。

●可以这样认为。

德国一家报刊最近有一篇分析说:战后,德国和日本的情况在很多方面都十分相似:二者都是战败国,都被战争打得一败涂地,后来都被异国占领,又都在一片瓦砾中重建了自己的国家,并创造出经济奇迹。

但是有一点,德国与日本有明显区别:德国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共和国。

而在日本,美国出于其在亚洲利益的需要,保留了日本最高的国家代表——天皇,也容忍了不少有历史污点的日本政客重登政治舞台。

美国当年的实用主义态度是造成今天日本在对待“历史问题”上麻烦甚多的一个重要因素。

政治家具有远见卓识
●再者,德国政治领导人在解决历史问题上具有远见卓识。

战后,德国领导人认真地吸取了历史教训。

他们认识到,数百年来,德国与邻国之间发生的战争带来的只有灾难。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造成别国数千万人的牺牲,而且也使德意志民族遭受了灭顶之灾。

○是啊,在惨烈的现实面前,绝大多数的德国人意识到,战火是再也不能玩了。

●战后,德国被宿敌所包围,德意志民族要想重新自立、生存和发展,首要前提是要实现与欧洲各国的睦邻友好。

为此,战后德国历届政府都不遗余力地通过实际行动化解了德国与法、英之间的世仇,与以色列建立了正常关系,了清了与东欧各国之间的历史积怨。

正是因为德国政治家在历史问题上表现出了勇气和智慧,使德国赢得了欧洲乃至世界人民的信任,也使德国在欧洲合作的框架下,“突出重围”,重新成为世界上一个有影响的国家。

○当年勃兰特的下跪,对德国人民的反省,进而走出耻辱,走进繁荣,成为当今国际舞台上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起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以致有人说:“德国总理跪下去,德国人民站起来。


●正是在德国政治家们的影响和带动下,正确的历史观在德国民众中拥有广泛基础。

如今,反对种族主义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煽动极端民族主义的思想言行一旦出现,就会形成群起攻之、人人喊打的局面。

反思依然任重道远
○近年来,德国一些地区的极右势力甚至还有抬头之势。

就在纪念二战结束60周年之际,德国一些右翼组织还在游行。

看来,即便在德国,“正确对待历史”依然是任重道远的课题。

●不错。

有人把今年的纪念活动看作是一次“告别纪念”。

下一个十年大庆,恐怕所有的见证人都不在人世了。

于是有人提出:在对待历史的问题上,德国人又面临着一个新的挑战。

德国《明星》杂志有一篇文章说,近来,德国人中出现了这样一种倾向,即:想德国在战争中的罪行越来越少,而想自己遭轰炸、被驱赶、以及在战后年代饱受离散和惊吓之苦的经历越来越多。

还有不少人对反复讲历史问题感到厌烦,他们期望尽快对历史问题有个最终的“了结”。

对此,德国许多人士特别是纳粹时期的受害者深感忧虑。

他们担心,如果将来历史的见证人都不在了,人们有可能很快忘记历史。

他们指出,不断回忆过去,反思历史,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